自闭症aba是什么?

2024-05-18 09:05

1. 自闭症aba是什么?

什么是自闭症?

自闭症aba是什么?

2. 自闭症aba是什么

自闭症ABA是一种行为训练的方法。比较好的自闭症治疗中心推荐选择【大米和小米】,为自闭症患者提供社交平台、引发社交兴趣、加强【社交融合】。自闭症ABA的英文是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意思是把这个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更小的目标行为,按一定的方式和顺序,分解成一个更小目标的行为,然后进行让儿童进行学习,以后把这样学习这种技巧推广运用到其他行为模式里面去。这是一种行为训练的方法,叫自闭症ABA。原理就是通过一些分解动作让儿童掌握这种技巧,把复杂的行为分解成简单的几个行为,逐个学习之后,再化整为一个复杂的行为,这么一种方式来提高行为能力这么一种状况,叫自闭症ABA。想要了解更多有关自闭症ABA的相关信息,推荐咨询大米和小米。大米和小米是一家专业的自闭症谱系及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服务平台,有专业的自闭症康复评价量表 (ATEC) ,是用于评估自闭症干预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它也可以作为一个监测儿童发展的工具,父母和专家可使用ATEC对个人整体健康状况随时进行监控。大米和小米的康复师更是留意监测孩子的康复进展;阶段性的评估可以引导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做出最优的治疗选择,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3. 自闭症aba是什么

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训练,和正常儿童的认知发育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遵循这个规律,孩子就算学得慢,总是在沿着上坡走,科学研究表明,除了深重度的智力障碍是无法接受训练的,中重度、中度和轻度的智障儿童都可以在科学连贯的训练中得到进步,并把自身的潜力挖掘出来。

  从认知训练角度来说,孩子学习任何一个课题(项目),都要走“感知——理解——表达——泛化(扩展)”这条线路,以学颜色为例,孩子把红色做为颜色学习的第一步,要先“感知”红色是咋回事、再“理解”什么是红色、再用语言或非语言沟通方式“表达”红色,再把红色“泛化”到生活中,比如过马路时见到红灯知道停下来。如果不了解这个学习规律,要教颜色时,拿出一堆五颜六色的气球,一个个教给孩子“这是红气球”、“这是绿气球”、“这是蓝气球”、“这是黄气球”,这种教法如果遇上一个连视知觉都有问题(无法分辨红色与其它颜色的不同,就是说,他连红色物体与红色物体的配对这一关都过不了),孩子只会被一堆气球搞兴奋或搞迷糊。
  说到这,必须要提ABA教学法了。以前认为ABA是一种刻板地教孩子做这做那的训练自闭症孩子的方法,大概就是指令发出了、孩子去执行。其实ABA是个适合所有自闭症儿童的训练方法,甚至在与正常孩子的沟通中,都可以运用ABA。包括记忆搭积木、动物表演、讲故事、木头人游戏、视觉训练之找不同等。例如,在玩“记忆搭积木”游戏时,有的孩子很聪明直接上六块积木,中间一张白纸一挡,老师搭好六块积木后,打开白纸,让孩子记忆十个数,再挡上白纸,发指令“跟我搭一样的”,这时候我们观察孩子的表现就会知道这个课题设置难了,马上后退,撤掉两块积木,变成四块搭,明显这个设置符合孩子的能力,他在记忆模型时说“太简单了”,但真正搭时又忘掉了某个细节,我马上给予辅助,再给他快速看一眼,他搭完后我把两堆积木摆在一起,让孩子自己去总结“哇,一样的”,等孩子稍微熟悉这个游戏规则后,老师可以让孩子也当当老师,角色互换表演!
  以下是对自闭症孩子进行ABA教学时精髓的分解课题、并给予辅助、及时强化的理论实践总结:
  一、分解课题 课题是指孩子应该学会的一个能力,这样说来,我们的孩子需要学习的课题成百上千,ABA强调把每个能力分成最小、最简单的单元进行教学,这个过程就是“分解课题”。比如教认识颜色,从红色开始教(先不教其它颜色),第一步应该是配对分类,让孩子“把一样颜色的放一起”,这就是刚才我说的学习规律的“感知”阶段。说到这,可能有许多人要问“为什么教颜色时不直接告诉孩子颜色的名称,比如拿着红气球、红杯子等教‘红色’,而是先让孩子去配对去分类呢?”因为在认知发展规律中,知觉算是最基础的能力,如果人在视觉上都无法分辨并理解一个物体与其它物体的不同,又怎能理解更复杂的物体命名和功用呢?
  接着讨论“分解课题”之学习颜色的例子,第一步是配对分类,如果孩子能在有干扰物的情况下把红色与红色物体快速正确地放在一起,说明孩子已经感知到了红色,注意:随着教学的深入,老师的指令语已经从最初的“一样颜色的放一起”变成了“红色的放一起”,在孩子具备这个能力后,进行第二步训练——理解,就是让孩子“拿红色给老师”,如果孩子能在有多个其它颜色物体的干扰物中间快速正确地拿一个至多个红色物体出来,说明孩子已经具备了理解红色的能力,就进行第三步的训练,让孩子表达红色,比如老师问“它是什么颜色的?”孩子回答“红色”。
  ABA强调无论教孩子什么能力,比如物品认知、形状、数学、说话、画画等,都要遵循这个分解课题、循序渐进的原理。也许有人会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很刻板,但教学的执行者是谁?是老师。试问:你手上有一个孩子,你设计好了课题、把一步步课题分解得很细,进入教学后你发现孩子对这块的能力超乎你的预期,他学得很快、掌握得很透彻,那你还会按照写好的教案去一步一步细细教吗?——肯定不会,水涨船高嘛。
  二、给予辅助 自闭症儿童之所以学东西很慢,是因为情绪认知的问题,让他们无法象正常儿童那样顺利地接受外界信息并输出这些信息,他们很难通过观察而自然地学习。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孩子一个新的课题时给予辅助,刚开始时可能是手把手的完全辅助,随着孩子能力的不断提高,逐渐减少辅助。这是ABA的一个主题原则。比如教孩子画一个苹果,一开始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教他画,然后不再手把手教、而是给他一个视觉提示,即苹果图片让他照着画。再是老师先示范画一个苹果,收走,让孩子自己去画。最后是直接让孩子画一个苹果。细想一下,其实我们正常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也经历过无数别人的“给予辅助”,包括父母、老师、同伴,记得我小时候学包饺子,是妈妈手把手教并示范了许多回,我才学会。
  做一个合格的特教老师,一定要掌握辅助的方法和技巧,不会辅助得太慢太晚而让孩子失去学习的信心,也不会过多给予辅助而让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
  三、及时强化 在课堂上听的最多的几句话,就是“耶”、“太棒了”、“你好聪明”,这就是强化。强化的意思就是在孩子做出一个正确反应后,老师给予的反馈。在孩子反应后,及时给予强化会让孩子愿意配合,更愿意继续学习那些新的、好的行为和能力。
  其实“强化”这个概念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我生孩子之前、在学校当老师时,系统学习过《教育心理学》,里面就有一章专门讲“强化”,在正常儿童的教育中,强化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小时候爱学哪门功课,主要是因为喜欢教那门课的老师,而为什么喜欢那个老师,当然是那个老师对自己好总表扬自己了。
  特殊孩子虽然在认知发育上存在多多少少的障碍,但爱听表扬是全人类的共性。试想,如果一个孩子对你的要求有了正确反应,而你不强化他,他怎么知道他的反应是正确不正确?如果他不确定这点,那为什么还愿意继续跟随你的教学呢?
  分解课题、给予辅助和及时强化是ABA教学的内涵,了解这几个基本概念后,我们来探讨一下自闭症儿童认知训练中有哪些课题可以去做呢?
  按照儿童认知发育的规律,我把训练步骤大概理一理——
  1、模仿:动作模仿、仿说、使用物件模仿,随后进行听指令的教学
  2、视知觉:从配对和分类开始
  3、搭积木(也可以和配对、分类同时进行):搭积木属于使用物件的模仿,练习孩子的视觉空间、顺序等。如果孩子搭积木不行,就要退回到动作模仿。
  4、自己的认识(五官、名字等)、日常用品认知、水果蔬菜动物卡片认知、人物认知
  5、功能性配对:比如了解牙刷和牙膏都是刷牙用的。
  6、分类:先把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玩的给归归类,再进行类别教学。
  7、形状(如果孩子对颜色敏感,也可以先教颜色)
  8、颜色
  9、对比性认知: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厚薄等
  10、方位词:上下、里外、前后、左右、中间、旁边
  11、肯定与否定的教学
  12、数的概念:唱数、任意起止数、点数报总数、按数取物、认识自然数、序数、量的多少、数的大小、数的分解与合成、加减运算、应用题
  13、时间教学:钟表、一天的时间、星期几、年月
  14、所有课题的结合(泛化),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方法都是特教专家和老师们根据多年实战经验总结出来的一个大致套路,并不表示孩子非要学会前一项、才能进行后一项的学习,有许多课题是可以穿插着同时进行的。而且孩子能学的课题绝不仅仅为上述十几项,课题是无穷无尽的,只要老师和家长肯用心,就能从基本课题上演化出许多子课题,即纵向上可以不断延伸。
  认知训练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除了用慈绳爱索牵引孩子外,家长和老师还需要掌握更多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到我们的孩子。给爱注入智慧,这份爱会更加有意义。
  老师家长除了对认知训练的步骤和课题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外,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确了我家孩子下一步的路该怎么走,再也不会盲目地跟随别人的脚步。
  认知是一个大脑神经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感觉、注意、记忆(经验)、知觉、分析推理、策略生成、预估与调整、表达等。从这个定义不难看出,“感觉的训练” 即感官通路的训练是认知训练的基础,这包括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本体觉和前庭觉的训练,其实这些就是改善脑功能的训练。借用一个好友对认知训练的观点“要想富、先修路”,这个路就是感官通路,关于感官通路方面的训练,DOMAN方法值得大家去借鉴。
  在认知的训练上,注意力的集中是继基础感官能力训练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基础,这些注意力的训练包括视觉和听觉方面的。
  记忆是建立在不断积累的感觉经验上的,这些感觉经验包括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和味觉的,大脑接收到新的感觉信息,透过对感觉记忆的解读,从而形成了知觉,在知觉的基础上,我们的大脑才有了形状、颜色、方位、时间、大小、量度、质地等概念,到了这个阶段,我们才可以说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基础。
  因此,想要给孩子进行认知训练,先要对孩子的情况进行客观地分析,说实话,还是要打好认知基础,这个认知基础就是修好感官通路。
  其实想给孩子进行认知训练,最基本的前提是你已经清楚分析并了解了孩子的情况,建议家长们多了解一些认知训练方面的知识,知道学习一个课题(能力)的前提条件,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到你的孩子。模仿训练的前提是孩子具有一定的视觉专注与视觉记忆、基本的互动意识、基础的本体感意识、基本的欲望表达与动作能力。配对训练的前提是孩子具备拿和放的能力,并具备基础的模仿和听指令能力。物品认知训练的前提是孩子具备基本的配对和分类能力。学习形状和颜色的前提是孩子有一定的配合能力和模仿能力、分类及配对能力、一定的认知能力。学习方位词的前提是孩子有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一定的认知能力、具备空间的概念、具备一定的身体形象感。学习数概念的前提是孩子具备配对分类能力、具备颜色形状大小长短等认知能力。
  知道了每一个课题学习的前提条件,其实就是知道了认知发育的规律。按照孩子具备的基础能力给他设计课题,让他跳起来就够得着,是比较科学并明智的。

自闭症aba是什么

4. 关于自闭症ABA的几大误区和正确做法以及训练方法剖析

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是指将任务(即教学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按照一定的方法和顺序分解成一系列的较小的和相互相对独立的步骤,然后采用适当的强化方法,应用行为分析法 以分解目标、强化与辅助为原则,强调将每一项要教的技能分解为小单元进行处理,然后一步步地反复练习,使用提示帮助孩子作出正确的反应,并给予适当及时的强化。 按照任务分解确定的顺序逐步训练每一小步骤,直到孩子掌握所有步骤,最终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并且在其他场合下能够应用其所学会的知识、技能。
  
 它以操作制约的原理和方法为核心去更易儿童的行为,按儿童的学习目标,设计情境和选定可影响该目标行为的增强物,并以他们自发的反应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消除或改善因孤独症征状而引致的不当行为。
                                          
 但是对于自闭症ABA训练,人们一直存在一些误区,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ABA疗法的常见误区和正确理解,以及常用方法的剖析。
  
  一、对ABA常见的误区和正确的理解 
  
 误解: ABA只是单一尝试教学(DTT);
  
 正解: DTT只是ABA的一种教学模式,依据ABA发展出了许多有效的自闭症教学方法。
  
 误解: ABA只是一种方法;
  
 正解: ABA是行为的科学,包含理论基础和学习的原理原则,这些原理原则是源自基础实验研究。
  
 误解: ABA会把孩子教成机器人(ABA会让自闭症孩子更刻板);
  
 正解: ABA有完善的职业伦理,依据对象的评估,制定科学的干预方案,不但能改善自闭症儿童的不良行为,还能提升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自理能力。
  
 误解: ABA只对处理行为问题有效,但无法帮助自闭症孩子学习;
  
 正解: ABA提供有效的、系统化的教学策略,主要功能之一是帮助自闭症儿童提高学习能力,建立相关学习技能,如注意协同和理解能力,ABA提供真正学习的机会。
  
 误解: ABA不适用于一般发展儿童和优等生;
  
 正解: ABA是运用行为规律的原理原则,适合于任何人,但在使用时要从个体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出发,不同的人有不同方法。
  
  二、如何正确理解ABA 
  
 1、ABA不是万灵药
  
 ABA无法解答为什么会发生自闭症,提供可行的治疗干预方法帮助自闭症孩子,但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ABA不用脱离生活和学习的实际环境,并可以给自闭症孩子提供一个真正学习的机会。
  
 2、ABA不是单一的“桌面教学”
  
 ABA不是限定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教学材料的教育,不代表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密集训练"。密集训练是有效的,而效果更佳的ABA疗法在系统评估个人情况和需要的基础上,利用密集训练和其他方法(比如自然情景教学)共同完成。ABA的教学很多是在生活环境中进行的,可以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和时机开展教学。
  
 3、ABA不是处罚和贿赂孩子
  
 ABA不是只解决问题行为,更会预测、调控行为和环境,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提升行为技能,最终目标是“更好的生活”。因此,行为分析师不是“救火队员",而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ABA不主张一切形式的惩罚,有严格的伦理操作规范,要充分考虑自闭症孩子的内在需求。ABA疗法使用强化物的原则是帮助行为与动机的联结,强化物有不同种类与方式,它的使用会使自闭症儿童更快乐地建立自主行为,提升教学质量。
                                          
 下面我们一起来剖析一下ABA训练法,方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帮助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
  
  应用行为分析法的特点表现为: 
  
 1、将动作分解为小的单元;
  
 2、针对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动作恰当地使用强化程序;
  
 3、尽早实施干预,一般认为3岁以前为宜;
  
 4、长时间实施干预。
  
  当我们教给自闭症孩子一个技能时,分三步走: 
  
 1、指令
  
 2、等待孩子的行为
  
 3、反馈
  
  如果孩子做对了,有三种可能的反馈: 
  
 1、孩子在没有协助的情况下做正确了,获得最强程度的奖励:微笑,语言赞美(真棒,做得好,太好了),物质奖励;
  
 2、孩子在第一次协助时做正确了,获得次强程度的奖励:微笑,语言赞美(真棒,做得好);
  
 3、孩子在第二次协助时做正确了。
                                          
  情境设计 
  
 开始训练时,需要找一个视觉和听觉刺激很少的、相对固定的环境。比如,一对一的个人训练室,在那儿放一个小桌子和两个小椅子(椅子的高度必须以能相互对视为准),地上铺有地毯;房间布置要尽量简单,以暗色调为主,但光线要充足,周围不要有可以吸引儿童注意力的物品,甚至墙壁也只要白墙即可,条件允许的话可在墙壁适当的位置安装能做观察用的单向透视镜;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指导者从旁协助教学;根据课程设计需要,室内可置必要之教材教具。
  
  指导课题 
  
 依据个别的教育治疗目标,一次进行一个孤独症儿童行为治疗目标。
  
  指导方式 
  
 ① 一对一的个别训练:一对一教学是主要形式,适用于参与能力、模仿、语言、认知和精细动作等项目的训练,生活自理、听一步指令、粗大动作等项目。训练时一定要选准可以影响儿童行为能力发展的增强物;随着儿童在一对一的个人训练中行为的获得和儿童能力的发展状况,逐步将儿童带入小组或团体中做泛化指导,使得个人指导中所学习的行为得以在团体或生活实际中发展。
  
 ② 以活动为基础的教学:适用于教儿童同他人游戏、交往、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等项目。
  
 ③ 偶发事件中的教学:在生活(家庭、社会等)中,尤其是社会交往、社会适应等活动,抓住机会促使儿童运用已学的知识、技能,展示已养成的行为、习惯;抓住机会自然地教给儿童知识、技能,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时间要求 
  
 每周在家里进行30-40个小时的训练,平均每天5-6个小时;每次训练的时间要根据儿童的年龄、整体水平(注意力、身体状况、情绪、刻板行为等等)综合决定。
  
 两岁半以前的儿童,主要是以活动为基础的教学,每次要10-15分钟;
  
 三至四岁的儿童每次15-20分钟;
  
 四至五岁的儿童,每次要20-25分钟;
  
 五岁以上的儿童,一般每次要30分钟左右;
  
 学龄前儿童,一般每次要35分钟,
  
 学龄期儿童每次要40分钟左右。
  
 从安排来讲,最有效的是每周上20-40小时一对一的操作练习课,逐步乏化,尽快开始加入小组或集体操作练习课。
  
  应用行为分析法的特点 
  
 1)目标分解:即把任务(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分成若干很小的步骤。
  
 比如,学习洗手:打开水龙头----淋湿双手----拿肥皂----抹肥皂----把肥皂放回原位----搓手(搓手心----交叉搓手背)----用水冲洗双手----清洗手心、手背----关水龙头----把手擦干。
  
 再比如,要教儿童学会配对物品或图片:先要教他学习相配一模一样的物品。先把一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放在面前的桌子上,然后把一支同样的杯子给儿童,并说:“把它放在一样的东西旁”(配对)。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提示”和“强化”来促使儿童正确反应,完成要求。学会了这第一步之后,第二步就要在桌子上摆放两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和一个球),儿童就须在摆放之前辨别和区分。由于儿童已经练习过前面的内容,第二步就会容易一些。
  
 ABA把每项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练习,就是为了使儿童在学习中更容易得到成功,尽量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减少挫折感,训练中儿童必须先学会每项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开始学第二步。
  
 [if !supportLists]2)[endif]使用提示帮助:为了促使儿童对指令作出(正确)的反应,必须使用提示帮助(包括手把手练习、语言提示、手势和操作示范等提示)。
  
 传统的教育过程往往不包括向ABA这样的提示形式。教一个非孤独症儿童时,他可能通过观察来学习,比如问他“今天是星期几?”他不会回答,或者回答不正确时,可以再询问另一个儿童。如果别的儿童回答正确,那么正常儿童下次也就可以回答出来了。但是孤独症儿童就不一样了,所以必需给他们以提示,给他们多次的机会自己作出反应,再多次得到强化。
  
 ABA这种方法更强调对儿童指令后,儿童需马上做出反应,因此,提示的技术就更具意义。比如,教一个儿童学会完成两步的指令(“拍拍手、拍拍桌子”,或者“站起来,把书放在桌子上”……)时,儿童很可能只听从第一项动作指令或后面一项指令,所以,给出指令后,马上示范或手把手提示——让他先完成第一项动作指令,再完成第二项动作指令。有了这样的提示,儿童才对指令可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只要他能够完成了指令(那怕是提示后完成的),还是要对他做出的正确反应给予强化。如果反应不对或不能准确完成则给予示范和帮助提示,并通过反复的练习促使儿童成功,以后逐渐减少对儿童的提示,直到无需提示儿童也能正确做出反应。
                                          
 [if !supportLists]3)[endif]强化:ABA强调任何一种行为变化都和它自身的结果有关联。如果一个儿童叫了“妈妈”,妈妈马上高兴的对他笑、并拥抱他,儿童可能因此会更多地叫妈妈。妈妈对儿童的态度强化了儿童的行为,强化的目的是让儿童更愿意配合,更喜欢训练。
  
 开始对孤独症儿童训练时,往往能够使用的只是初级强化物,包括食物、饮料等,在使用初级强化方式(给予食物、饮料)时,也要使用表扬,逐渐可以引导儿童接受次级强化手段——如表扬、赞赏,拥抱等。
  
 教儿童较难的技能项目时,就要使用最好的强化物(儿童最想要的),强化物可以放在儿童能够看到的地方,让他明确听指令就会有好处,但是不要说“如果你听话,指出那个是公园,就给你吃糖”,这样好像是在讨价还价,最好是通过儿童在完成了应有的反应得到强化的经验,让他来接受你的这种操作方式。
  
 在使用赞赏时,除了说“很好”、“真棒”以外,也应该明确地表明你所强化、表扬的是什么行为。比如,在儿童进行对名词的理解的训练时,指令是“把火车给我”,儿童果真把火车拿给你了,结果(强化)可以这样说:“真好,把火车给了老师”即具体说明了什么样的动作反应“真好”。
  
 [if !supportLists]4)[endif]反复练习:因为使用了强化和提示,儿童才愿意反复进行练习。因为反复进行练习,儿童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的技能,重复多次的练习,对儿童掌握技能是特别重要的。
  
 在美国ABA老师训练新的技能时一般给儿童10次(包括有提示或不提示)练习的机会。这样可以每天了解有百分之几的反应是正确的,有百分之几的是错的。
  
 在反复练习时,要寻找各种不同的材料和例子,使儿童所学的技能够得到泛化,另外也可增加儿童的兴趣,如“水果分类”,就可以把不同的水果或它们的图片放在一起排好,引导儿童找出苹果、西瓜等。

5. 自闭症aba的训练方法是什么

1、指令:迅息进入到大脑以后不能进行有效地过滤以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因此,发指令时要注意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教员的声音大而自信以确保孩子接收到,做出我们所期望的反应。其次,指令要适合孩子的接受能力。孤独症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很大,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要求。同一个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要求。要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从简单到复杂。重复指令是一种指令无效性的表现,也是很多初学者容易出现的错误。我们要求发出指令后要给孩子一定的思考时间。等待的过程是期待孩子独立做出反应的过程。

2、结果:当孩子对指令做出正确反应后,我们要及时给予强化。强化的原理就是适当的行为因受到强化而继续出现;不适当的行为因没有受到强化而减弱乃至消失。

3、停顿:结果出现后,下一个回合开始前,要稍微暂停几秒钟。让学生对刚才的反应与结果的关系有一个记忆的过程;同时给老师一个思考的时间。思考上一个回合孩子的反应然后决定下一个回合如何处理;

自闭症aba的训练方法是什么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