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研究生好考吗

2024-05-19 20:28

1. 兰州大学研究生好考吗

考研是非常好考的。具体考研的难易程度,和学校,专业比较相关。
兰州大学(LanzhouUniversity),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211工程”、“985工程”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重点大学。
因为兰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以及改革开放先开发东南部的战略,导致大西北经济与东部沿海差距越来越大,很多人才外流,近些年的招考分数也变得很低。不过一带一路的出现,尤其是兰州的高铁已经通了,大大加速了兰州的经济发展。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3月,有专、兼职教学科研人员2790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11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88人。有研究生导师2031人;在站博士后220人;临床医学教授116人、副教授266人。有两院院士1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人。
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9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含跨世纪)入选者129人。
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6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20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6人;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8人、优秀青年文化人才12人;甘肃省飞天学者35人。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研究生好考吗

2. 陈益升的求学之路

 陈益升,曾用名陈益升,祖籍安徽省怀宁县,1935年6月15日(农历五月十五日)出生于安徽屯溪(今黄山市)。少年时代,曾随母亲回怀宁照顾祖母,在三桥读三年私塾,辍学一年学做菜地水田农活和家务劳动,目睹和经历日军侵袭和日机轰炸。1946年到屯溪随父学做生意,感悟人生艰辛,于是弃商复学。1948年春,入屯溪小学,插班三年级。1949年9月,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曾任少先队中队长和大队长。1951年7月,考入屯溪中学,三任班长,多次荣获“三好”优秀生称号和奖励。1952年5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曾任班团支部书记和校团总支委员。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当选屯溪市黎阳镇人民代表。中学喜爱物理和历史,初中学英语,高中学俄语。 1971年夏,陈益升从“五七”干校回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开始潜心翻译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俄文专著《化学元素概念的演变》,同时学习德语。1975年8月至1978年7月,陈益升在教育部《自然科学争鸣》杂志编辑部工作期间,积极参与曾为《资本论》特别是其中“机器与大工业”一章写作奠定基础的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手稿的续译和校译工作,他从20万字的译文中选出2万字的论述按专题进行编排。1977年8月,马克思这部分论述的中译文,经批准首次在我国公开发表,从而为学习革命导师关于自然科学和技术问题的论述提供一点新的材料,新华社专门为此作了报道。1978年7月,陈益升由教育部调到中国科学院新组建的《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工作。1979年9月被提为中国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他受委托创办《科学与哲学》(研究资料),以介绍国外科学和科学思想发展为宗旨。在他的主持下,从1979年到1986年,《科学与哲学》共编辑出版48辑。当时,《科学与哲学》曾与《自然辩证法通讯》和《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一起,被誉为我国自然辩证法学界“三大思想天窗”,为中国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方便阅读和翻译供《科学与哲学》选用的日文文献资料,1980—1981年间,他入中国科学院业余科技大学日语速成班和初级班学习并结业。 陈益升是我国第一代科学学研究的资深学者,他为科学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的建立和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早在1979年夏,他主编的《科学与哲学》就为全国第一次科学学学术讨论会编译出版一期“科学学”专辑,系统地介绍国外科学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1980年5月,北京科学学研究会成立,他当选为理事。同年10月,他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会员。1982年6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成立前夕,他受委托起草的《关于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编译出版工作》文件,以及后来草拟的相关文件,成为研究会开展编译出版工作的基础和依据。1982年6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正式成立,他当选为理事、常务理事和编译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同年12月,在南宁举行第三次全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学术讨论会,他代表研究会宣读钱三强理事长致大会的贺信。陈益升作为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连续三届理事、常务理事和编译出版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人之一,创办和主编学术期刊《科学学研究》和翻译期刊《科学学译丛》。两刊均于1983年正式出版,成为我国科学学、科技政策、科技管理领域重要的核心期刊和学术交流窗口。 作为《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第二编辑室主任,陈益升在从事编译工作的同时,还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1982-1984年间,他与周发勤先生合作,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及其获奖成果进行分析研究,相继发表《从诺贝尔科学奖看科学发现》、《科学发现的研究周期》等多篇论文,对当时和此后我国学界的相关研究产生着积极的影响。1984年3月,陈益升应邀参加国务院召开的“世界新的技术革命与我国对策”讨论会。他在会上就借鉴美国硅谷和我国经济特区经验开发中关村智力资源问题作了发言,并与赵文彦等先生联署提出“充分开发中关村地区智力资源,发展高技术密集区”的建议。会议《简报》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相继登出这一建议,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重视,要求有关专家研究和论证。这一建议,对促进中关村地区智力资源开发、建立中关村科技园区起了先导作用,并且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立和发展。1984-1985年间,他和赵文彦等先生承担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资助的“科学管理问题研究”课题。陈益升主持其中有关科技发展战略子课题研究,并与学界同人合作编写出版我国第一部 《科技战略导论》一书,成为钱三强、于光远、陈守一三位教授作序推荐的《科技·经济·法律》丛书的首部著作。从1985年2月起,他积极协助赵文彦先生创办中国智密区研究所,并担任研究所副所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1985年春,被聘为国家科委《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编委。1986年2月,被聘为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会委员。1986年6月,被聘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86年9月,被评聘为中国科学院副研究员。1986年12月被聘为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和教授。1987年被聘为《中国科技产业》杂志编委。1991年10月,被聘为兰州大学管理科学系客座研究员。陈益升作为我国科学学的早期学者,20世纪80年代前期,他在科学学研究方面,相继发表《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学研究》(1981年与龚育之先生合作)、《科学技术观的光辉文献—--读马克思手稿》(1983年)、《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学研究》(《科学学研究》发刊词,1983年)、《科学学:历史与现状》(1985年)、《为我国科学学事业辛勤耕耘》(1985年)等论文,从不同角度阐述科学学问题,并且根据学界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一种独特的“科学”和“科学学”的定义:科学既是一种知识形态,又是一种社会现象。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从各个不同方面揭示客观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规律,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指南;科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关于科学活动组织、协调和管理的社会体制,它通过实践来利用客观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规律,成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科学学作为“科学的科学”,则是关于“科学大厦”自身的学问,它以科学及其活动为对象,不仅把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来进行研究,从总体上揭示科学知识体系的结构、性质、发展规律以及科学与其它知识体系的交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成为人们认识科学和掌握科学的指南,而且更重要的是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进行研究,从社会角度探索科学活动的结构、性质、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活动与其它社会活动的交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成为人们规划科学和发展科学的指南。 1985年6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正式成立,陈益升担任科学学研究室主任。在他的领导下,科学学研究室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 “高技术开发区研究”是国家科委委托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承担的重要项目。1985年3月至1988年5月,赵文彦、陈益升领导主持开展该项研究,对世界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个科学工业园区以及我国智力资源、工业技术基础和政策环境较好的地区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并对世界科学工业园区形成发展、我国建立高技术开发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技术开发区所应采取的战略思想、发展模式、选址方案、选项准则、投资环境、法律保障、管理体制和政策措施等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该项研究成果于1988年10月通过国家科委和中科院联合组织的专家鉴定,相继获得1989年度中科院科技进步奖和199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1990年主要研究成果汇编成《新兴产业的摇篮》一书出版。△ 20世纪80 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周发勤、陈益升等合作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三项关于“科学发现”研究课题,即:“国内外科学发现的社会研究”(1989-1990)、“当代中国自然科学家科学发现的调查研究”(1991-1992年)、“当代中国自然科学家科学发现的规律研究”(1993-1995年)。三项研究主要以世界各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和中国现/当代自然科学家为对象,通过对获奖成果、科学成就、成长经历、学术生涯、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揭示自然科学家们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经验、特点和规律。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学术界和国外同行的好评,并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科学部专家评估为“优”等。△ 结合上述三项基金资助课题调研,陈益升和周发勤先生作为主编和副主编,组织学界同人在分析研究我国科学家队伍状况的基础上,编纂一套 大型系列丛书,弘扬我国新一代优秀科学家的历史业绩。丛书由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院士作序,于光远、卢嘉锡、吴阶平、汤佩松、李振潜、金善宝、钱三强、钱伟长、钱临照等教授担任顾问,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0-2000年间,丛书共编辑出版12册,相继获得广西首届桂版优秀图书一等奖(1991年)、中南五省(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1年)、首届中国青年读书节“青年喜爱的书”奖(1991年)、“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1992年)、第六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1992年)等五个奖项。△ “科学系统论研究”是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资助的项目。1989-1992年间,陈益升承担并完成其中的“科学系统的功能”和“科学系统的环境”两个子项研究。其成果编入《科学系统论》一书出版。△ 20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理工大学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共同开展以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政策、哲学、文化为主题的合作研究。陈益升作为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承担并完成该项研究的“中国古代自然观与科学技术”、“中国炼丹术与化学”两个子项,并分别在柏林(1990年)和北京(1992年)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以两个子项名称为题的论文。当时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教授H·W·舒特提交这两次国际会议的论文题目分别为“自然观念与欧洲技术”、“欧洲炼金术与化学”,这正好与陈益升的两篇论文遥相呼应,可谓异曲同工,受到与会专家的热议和好评。 1991年11月,陈益升晋升为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从1992年10月起,陈益升开始享受国务院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以表彰他“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1992年11月至1993年12月,经国家教育部选派,陈益升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莫斯科大学研修科学学与科学史,从而更加扩大和丰富了学术视野。“高技术开发区研究”课题完成以后,陈益升在从事科学学与科学史问题研究的同时,相继主持和承担一系列来自国家有关部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科学工业园区后续课题研究,其中包括:“高技术产业与智密区开发”(1988—1989)、“高技术R&T管理体制研究”(1988-1991年)、“科技产业发展机制研究”(1989-1991年)、“中关村科学城国际比较研究”(1994年)、“中关村科学城政策环境研究”(1994-1996年)、“中国高技术园区政策分析”(1995-1996年)、“中国高新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1995-1997年)、“科学工业园区历史变革研究”(1996-1998年)、“民营科技园区研究”(1998-1999年)、“经开区与高新区比较研究”(1999-2001年)、“科学工业园区协调发展研究”(2001-2002年),等等。这些课题研究成果,为国家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提供了决策咨询和科学依据。1999年初,陈益升作为国家科技部委派的专家组成员,参加了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综合评估和全国十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实地调研,为规范和完善国家高新区考评指标和动态管理提供决策咨询。1994年12月,陈益升担任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理事、注册咨询师。1996担任北京赛普民营科技园顾问。1997年4月被聘为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顾问。2000年9月,被选为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理事。1997年1月,陈益升担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2000年12月,被聘为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指导委员。2001年被聘为《科学学研究》编委会顾问。2000年10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主编的中国第一部《高技术辞典》出版,陈益升是这部《辞典》编委会编委及高技术综论(领域)编委会主任。2005年中国科学学界一些资深学者开始研讨科学学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历程,陈益升承担其中有关科学学期刊在中国发展历史的研撰工作。2009年,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被汇集成《科学学在中国》一书出版。2005年1月,陈益升被聘担任中国科学院信息咨询中心顾问、发展研究部首席专家。同年7月,被聘为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20世纪90年代以来,陈益升相继入选“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美国国际传记中心”名人录,以及“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专家库”首批成员等。 在世界科学技术交流方面,陈益升多次应邀参加有关国际学术会议。他在日本东京(1984年)、德国柏林(1990年)、俄罗斯莫斯科(1993年)、巴西里约热内卢(1996年)、澳大利亚珀斯(1998年)、英国爱丁堡(2000年)等会议上,宣读学术论文并被收入《会议文集》出版。至于伊朗德黑兰(1989年)、苏联列宁格勒(1990年)、加拿大魁北克(2000年)、葡萄牙里斯本(2003年)等学术会议,他虽未能参加但论文亦被收入《会议文集》出版。这些会议的主题,广泛涉及科学发现规律、科学系统结构、自然观与科学技术、炼丹术与化学、经济技术合作、科学工业园区、科技政策与管理等问题的研究和讨论,积极地推动了国际科学同行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1998年6月,陈益升办理退休手续,后又被返聘,直到2001年他指导的研究生毕业才离开研究所工作岗位。此后他仍退而不休、笔耕不辍,并将他在科研、编辑、翻译等方面的成果和文稿,整理、编纂成书出版。截止2013年,他出版的主要著作已有:《民营科技园区在中国的崛起》(2003年)、《创新链的启动系统》(2007年)、《高科技产业创新的空间》(2008年)、《多元视野中的科学—-科学的哲学、历史、社会的研究》(2009年)、《国外交叉科学研究》(2010年)、《科学发现:经验与规律探索》(2011年)、《科学边缘上的耕耘—-编辑工作及其相关研究》(2013年)。

3. 化学老师或大学生请帮帮忙

高校化学专业实验教学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项目总结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自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以来,作为培养基础教育人才的高校院校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也进行了改革,以适应现代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
目前,我国高校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与管理存在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在课程体系上,一是简单"照方抓药"的验证性实验内容较多,例如现在高校无机化学实验课中的验证实验课时占总课时的80%.二是各门实验课缺少相互配合,不能使化学实验教学形成一个有机体系.现在高校化学专业实验课程基本上都是一年级开设无机,二年级开设分析和有机,三年级开设物化等实验课程.三是许多实验内容与现代分析方法及合成制备途径的距离较大.四是综合训练性的实验内容偏少,培养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力度不够.(2)申请者多年参加省内外高校化学教学研讨会,了解到高校实验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多数为实验教师兼任,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实验技术和实验室管理工作.(3)多年来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单一,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实验教学思想,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的考核体系.国家教委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和加强高素质教育高校教学工作会议的要求,要通过重组课程,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等方式,改变原有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要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在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中,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体系非改不可.
为适应现代基础教育的发展,深化高等院校教育改革,近年来我系一直致力于实验条件的改进和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我系现有一座2800平方米的实验教学楼,固定资产200万元.现在我校东区新建设了一座3200平方米的化学实验大楼,基础化学实验室八口,新实验室宽敞明亮,通风好,噪音低,各类管线布局合理,规范,维护方便.学生实验台面为耐酸,耐碱,阻燃的理化板,台面上水,电,风配套到位,实验时人均使用面积达到3平方米.我系分析测试中心现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液相色谱仪,极谱仪等分析仪器,准备购买CHI电化学工作站,气相色谱仪等仪器,这些仪器设备为以基本技能,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线的能力培养目标得以实现提供了保证.每门基础实验课程均增设了综合实验,并注意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力求通过省基础课实验室评估促进我系的实验教学综合改革.
《高校化学专业实验教学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申请立项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基础.首先,我系1996至1998年承担了世行贷款"师范教育改革"项目--三年制师专化生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综合改革研究项目,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初步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初步形成了一些改革思路.其次,1999年我系化生教育专业作为省教委重点课程建设资助项目,经过几年来的课程建设,现已初具规模.第三,本项目的主持人和主要参加者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经验,参加或主持过省级和校级教研项目,并且分别主持了两个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99J10211和2001kj245zc),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二,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改革实验课程体系
改变了原有各门实验课内容划分过细,各门实验课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通过改革,整个实验分为 基础化学实验 和 综合化学实验 .在基础化学实验的无机,有机,分析,物化,教法等内容中,增加少量本专业方向的综合实验.在 基础化学实验 完成后,开设 综合化学实验 课程, 综合化学实验 的实验是基础化学实验中各种实验方法,相互交融,重整而形成的新实验,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实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实验教学方法.
(3)加强实验课教学管理
通过整个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具有一定的科学实验理念.
(4)重视考试改革
建立科学,严谨的实验考核体系,改变过去只根据平时实验情况定成绩的单一考核方式.
(5)实验室教辅人员队伍建设
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对他们从备课,撰写教案,听课,评课,科研等方面全程指导.通过参加各种实验技能培训班的学习,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实验室管理能力.
本项目的目标:
(1)在知识结构上,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建立科学,严谨的实验考核体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
(3)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维修简单仪器等实验技能的能力.
本项目要解决的问题:
(1)筹建两口综合化学实验室,使用综合实验教材,形成实验教学新体系.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建立系化学药品,仪器管理数据库,玻璃仪器,化学药品及器材的使用实行电脑管理.
(4)培养和引进专职实验技术人员.
三,项目运作情况概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既是化学理论产生的直接源泉,又是检验化学理论是否正确的重要途径,还是提高化学科学认识能力,促进化学科学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对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和对化学实验教学实践的总结,我们认为可以将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归纳如下:
(1)帮助学生获得,验证并扩展化学知识;(2)培养学生的验能力和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4)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现在化学实验教材内容选材不够全面,教学模式单一,表达形式较呆板,学生根据实验教材做完了实验,也不能全面达到实验教学的目标.
本项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化学实验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方案:
第一阶段开设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各类实验的基础.基本操作的规范,方法由易到难,由简及繁地贯穿于各类具体实验的过程中,或单独编制以练习单项基本操作为重点的实验内容.
第二阶段开设化学综合实验.让学生独立设计的实验是一类带有研究性的实验,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发展学生的认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揭示有关生产和生活中典型的化学反应机理,而不宜去追求其中的技术细节.这类实验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我们尽可能选择那些既能让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让他们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实验主题.
四,本课题的主要成果
我们实施了本课题.本课题实施两年来,取得了一些成果:
(1)实验课教学分为 基础化学实验 和 综合化学实验 两个阶段.建立了一口综合化学实验室(西区实验楼四楼),编写了综合实验讲义,在00,01,02化学教育班中开设了综合实验.
(2)引进了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充实了实验室教辅人员队伍,现有一名专职保管员,两名专职实验技术人员.
实验教师外出参加各种实验技能培训班(红外光谱,差热分析等)的学习,提高了实验教师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室管理能力.
(3)强化了实验室的规范管理,编写了 系实验室规章制度汇编 ,建立系化学药品,仪器管理数据库,玻璃仪器,化学试剂及器材的使用实行电脑管理.
化学实验室的玻璃仪器,化学试剂及器材种类繁多,以前是人工统计各实验室和整个系每一年的耗用量,再提出下一学期采购计划,工作量大,费时费力.现在保管员使用电脑管理,建立仪器,药品数据库.工作量减轻了,数据也准确.
(4)改革实验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实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实验教学方法.建立了科学,严谨的实验考核体系.
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基本实验素质方面进行了探讨,教师的实验教学法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5)本项目实施两年来在省级刊物上公开发表了2篇实验研究论文,还有3篇待发表.
本课题在高校化学专业实验课教学中具有推广价值.
本项目的主要特色:
本项目最突出的成果是打破传统实验课开设模式,对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实验课教学分为 基础化学实验 和 综合化学实验 两个阶段.基础实验中调整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加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综合实验强调综合实验能力的训练,每个实验包括两个二级学科的实验操作技能.这样的课程体系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今后做本科毕业论文打下了良好的实验技能基础,可使全系学生受益.编写了综合化学实验讲义,并在01,02,03化学班实施.00化学教育班许秀丽同学,02化学教育班的王选同学参加了教师的科研活动,其实验技能在科研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五,教学研究与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化学,不仅要掌握人类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性知识,还要在思想观点,意志品德方面受到熏陶,从终生教育的意义看,更为重要的是还必须掌握科学方法,即如何进行观察,并通过观察来发现和分析问题;如何搜集文献资料;如何设计和进行实验;如何整理数据和撰写报告等等.
本课题经过两年来的实施,大多数学生具有了以下实验能力:
(1)增强了实验意识,重视并善于通过化学实验来解决实际问题.能通过对实验的分析,从中提炼出恰当的化学实验课题;能用科学的语言准确,完整,清晰和具体地阐明课题.
(2)能灵活的运用化学知识技能选择科学,有效和巧妙的实验方法,周密地设计可行和合理的化学实验方案.
(3)能根据实验方案恰当的选择,装配,使用化学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合理的选择,组织并有效的完成全部实验的各种操作,有效地控制实验条件;妥善地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4)能独立地,系统的和有条不紊地进行化学实验观察,完整地和规范地记录实验的过程,条件,现象和结果;能独立地查阅有关的化学文献.
(5)能对获取的化学实验事实,数据,资料进行适当的思维加工,形成科学的化学概念,判断和推理,发展规律,解决问题.并且概括成化学知识经验.
(6)能准确,清晰,全面地表达和概括实验的全部内容及其结果,简明,扼要和规范地撰写实验报告.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效果显著.本课题在高校化学专业实验课教学中具有推广价值.今后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将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探索进取,形成更加完善的化学新体系.

化学老师或大学生请帮帮忙

4. 兰州大学做翠英博士后和做青年研究员哪个好些?

各有其所长,如果做科研走研究员的路子更好。

5. 兰州大学考研难度怎么样?

兰州大学考研还是比较难的。
兰州大学(Lanzhou 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教育部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3月,有专、兼职教学科研人员2790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11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88人。有研究生导师2031人;在站博士后220人;临床医学教授116人、副教授266人。有两院院士1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人。
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9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含跨世纪)入选者129人。
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6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20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6人;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8人、优秀青年文化人才12人;甘肃省飞天学者35人。

兰州大学考研难度怎么样?

6. 兰州大学和吉林大学哪个好

兰州大学比较好,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兰州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教育部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兰州大学的师资力量:
有专、兼职教学科研人员2790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11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88人。有研究生导师2031人;在站博士后220人;临床医学教授116人、副教授266人。
有两院院士1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9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人。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兰州大学

7. 兰州大学 楼主上的大学

兰大,在国际上的排名比川大啊这些高多了,涌现出了许多杰出校友,稍微列举出来就有一大把:
    
    陆浩 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秦大河 全国政协人口环境资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詹文龙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人怀 暨南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葛墨林 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云东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姚檀栋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秦晖 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彭长城 读者集团副总经理、读者编委会主任

    雷达 中国作协著名作家、评论家

    水均益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制片人,2003年第14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获得者

    张学忠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陇德 全国人大常委,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

    江亦曼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红十字总会常务副会长

    邝宇平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中骐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新中国首批18位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

    任建新 中国化工集团总经理薛勇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乌力吉 1991年第2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获得者

    李阳 “疯狂英语”创始人 

试问:
如果你是天才,如果你看不起兰大,那么你有这些兰大校友厉害吗?

兰州大学  楼主上的大学

8. 兰州大学的护理学专业怎么样?师资力量如何?

兰州大学的护理学专业不错,师资力量雄厚,理由如下:
有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和生态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物学、农业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总论等1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专、兼职教学科研人员2789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13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95人。有研究生导师2031人;在站博士后220人;临床医学教授112人、副教授282人。有两院院士19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
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9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8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含跨世纪)入选者129人;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6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16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6人;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8人、优秀青年文化人才12人;甘肃省飞天学者37人。

学校校训文化:
校训:自强不息 独树一帜
兰州大学校训昭示了学校与时代同发展,与民族共命运,所走过的一百年风雨。一代代先贤和兰大人栉风沐雨,筚路蓝缕,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坚守在祖国的西部,走出了一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创建高水平大学的特色之路,形成了兰州大学特有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而校训则是这种文化和精神的集中体现。
“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指引莘莘学子要传承学校优良传统,光大兰州大学精神,自强自立,顽强拼搏,敢为人先。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官网-学校简介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