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财政补贴的作用及改革措施。

2024-05-05 01:31

1. 试述财政补贴的作用及改革措施。

财政补贴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保障劳动者的福利而采取的一项财政措施。它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财政补贴是国家调节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杠杆。运用财政补贴特别是价格补贴,能够保持市场销售价格的基本稳定;保证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有利于合理分配国民收入;有利于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另一方面,补贴范围过广,项目过多也会扭曲比价关系,削弱价格作为经济杠杆的作用,妨碍正确核算成本和效益,掩盖企业的经营性亏损,不利于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如果补贴数额过大,超越国家财力所能,就会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影响经济建设规模,阻滞经济发展速度。

试述财政补贴的作用及改革措施。

2. 如何加强我国财政补贴措施的改革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提出的基本思路是:减少补贴项目,明确补贴重点,规范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
    (1)减少补贴项目
    ① 取消商业和粮食企业的亏损补贴
    ② 取消部分农产品的价格补贴
    ③ 取消粮棉储备费用补贴和平抑肉食蔬菜价格补贴
    ④ 取消大部分工业企业亏损补贴
    ⑤ 逐步取消外贸企业的亏损补贴
    (2)调整补贴重点
    ① 农业生产和流通领域
    ② 负担着特殊任务的国有企业
    ③ 社会公益事业
    (3)改革、规范补贴方式:鉴于我国财政补贴的内容和特点,应采取不同性质的补贴,实行不同的补贴方式的原则。具体又分为5种不同的补贴方式的原则

3. 如何加强我国财政补贴措施的改革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提出的基本思路是:减少补贴项目,明确补贴重点,规范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
(1)减少补贴项目
①
取消商业和粮食企业的亏损补贴
②
取消部分农产品的价格补贴
③
取消粮棉储备费用补贴和平抑肉食蔬菜价格补贴
④
取消大部分工业企业亏损补贴
⑤
逐步取消外贸企业的亏损补贴
(2)调整补贴重点
①
农业生产和流通领域
②
负担着特殊任务的国有企业
③
社会公益事业
(3)改革、规范补贴方式:鉴于我国财政补贴的内容和特点,应采取不同性质的补贴,实行不同的补贴方式的原则。具体又分为5种不同的补贴方式的原则

如何加强我国财政补贴措施的改革

4. 试论财政补贴改革的具体设想。

其基本思路是:减少补贴项目,明确补贴重点,规范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具体设想是:(1)减少补贴项目:取消商业和粮食企业的亏损补贴、取消部分农产品的价格补贴、取消粮棉储备费用补贴和平抑肉食、蔬菜价差补贴、取消大部分工业企业亏损补贴、逐步取消外贸企业的亏损补贴。(2)调整补贴重点为农业生产和流通领域、负担特殊任务的国有企业及社会公益事业。(3)改革、规范补贴方式:对农业生产的补贴方式应按有利于稳定和有偿使用的原则,建立粮食、棉花价格风险基金,制定保护价格;对农产品供给的调节,也应建立农产品储备基金,对储备费用和在平抑市场价格过程中,出现的亏损进行补贴;对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等“瓶颈”产业,财政调节的重点在于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今后用在这方面的财政补贴要尽可能减少;对负有特殊任务的企业,因执行国家政策发生亏损,财政应给予适当补贴,如军工、航天等行业;对居民、职工的价格补贴,应当逐步规范,将合理的补贴融入工资之内,对不合理的补贴予以取消,对低收入家庭和住房改革方面给予适当补贴。

5. 财政补贴政策的作用

财政补贴作为一种宏观调控手段,可被政府用来实现多种政策目标,如对促进生产和流通的发展稳定市场价格、保障人民生活,以及扩大国际贸易等都有积极作用。但是,如果运用不当,补贴范围过宽,数额过大,就会超出财政的承受能力;如果补贴造成了某些产品的价格扭曲和企业的经营机制混乱,就会使之从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杠杆变为抑制经济发展的包袱。

财政补贴政策的作用

6. 财政补贴的历史

财政补贴作为政府向企业和个人无偿转移收入的经济范畴是自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出现的。但是,由于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一般不去主动影响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以及市场机制的运行,财政补贴手段只被偶然且小规模地使用。20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逐渐参与并加强对宏观经济的调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包括财政补贴在内的各种宏观调控手段始被自觉地经常使用。随着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程度加深,财政补贴的规模逐渐增大,涉及的领域也逐渐扩展。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加速工业化,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大都确立了一套以压低农业和基础产业产品价格为特征的相对价格结构体系,在这种体系中,潜伏着大量的补贴因素。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实行比较单一的国有制经济形式,且在国有经济内部实行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潜在的补贴因素并未表现为公开的财政补贴。只有当企业逐渐摆脱对政府的依附关系,成长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之后,潜在的补贴因素才逐渐显露出来。加之在经济改革特别是价格改革过程中,国家为了缓解因社会分配关系剧烈变化引发的矛盾而不得不提供大量的财政补贴。中国从1953年起实行财政补贴政策。50~60年代,财政补贴的范围小、数量少,国家财政能够及时调整补贴政策,使补贴与当时的财政承受能力基本相适应。从1979年起,为了改革不合理的价格和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国家多次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但考虑到稳定人民群众生活,对主要农产品的销售实行了“价格基本稳定,购销价差由财政补贴”的政策,同时,对一些与人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工业消费品以及煤炭石油等基础工业产品也实行了亏损补贴政策,致使财政补贴总额猛增。1978~1989年,国家财政负担的价格补贴和企业政策性亏损补贴由135.99亿元增加到972.43亿元,增长了6.2倍,平均每年递增19.6%,明显快于同期财政收入只增长1.5倍、年平均增长8.6%的速度。其中,价格补贴支出平均每年递增37.6%,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1989年的12.9%,升高了11.9个百分点。企业政策性亏损补贴平均每年递增15.3%,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78年的11%,上升到1989年的21.4%,升高了10.4个百分点。另外,实行低房租政策,国家每年对房租的补贴也在百亿元以上。中国国家预算中对财政补贴在预算收支两方面均列有类级科目。收入中列有“国营企业计划亏损补贴”,即通过收入退库形式拨补由于价格因素造成的政策性企业亏损。其中主要有工业、商业、粮食、邮电、农牧等各类企业的计划亏损。在支出中列有“价格补贴支出”,包括粮油加价款、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市镇居民的肉食价格补贴等20多个款项。在各类事业行政经费支出科目中,还列有给职工的主要副食品价格补贴等项支出。此外,在其他支出类中还列有财政贴息支出。

7. 财政补贴政策的政策

中国自50年代起实行的财政补贴政策,重点体现了国家保持社会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稳定的要求。①支持农业生产发展。中国的财政补贴大部分用于以粮、棉、油、猪为主的农产品价格补贴。同西方国家在农产品生产相对过剩的条件下,为了保持国内市场供求平衡和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对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格和出口补贴不同,中国的农产品补贴政策主要立足于扶持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农产品的生产量。这突出地表现在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国家为了支持农产品价格改革的顺利进行,从而达到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的目的,在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时,对农民实行了加价款补贴政策,并采取了销售价格不提或少提的办法,对购销价格倒挂的价差和企业经营性亏损实行财政补贴。因而,农产品补贴增长很快,在全部财政补贴中占居重要地位。②稳定人民生活。长期以来政府从国家的具体国情出发,实行了保持人民生活基本必需品特别是粮油、猪肉民用煤等价格基本稳定的政策,并对城市住房、水电、公共交通等实行低租金、低收费制度,因此而发生的政策性亏损由国家给予财政补贴。或者,在提高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商品价格后,对职工或城镇居民给予适当的物价补贴。因此,中国的财政补贴具有绝大部分直接或间接用于人民生活的特点。此外,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价格改革的不断深入过程中,适当运用财政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因价格和利益关系变动带来的矛盾,为价格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稳定创造条件。

财政补贴政策的政策

8. 财政补贴政策的介绍

财政补贴政策:即在结构失衡或出现供给“瓶颈”时,提供各种形式的财政补贴,以保护特定的产业及地区经济。财政补贴政策是国家协调经济运行和社会各方面利益分配关系的经济杠杆,也是发挥财政分配机制作用的特定手段。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政府运用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