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是何意?出自哪?

2024-05-05 23:42

1. 大器晚成是何意?出自哪?

【释义】原意是大才需经长期磨炼方能成就。现指成名较晚的人。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崔琰传》。
东汉末年,崔琰在河北袁绍处当门客。当时袁绍的军队纪律很差,每攻陷一个地方,士兵们往往要掘开坟墓,抢夺墓中的财宝,而将尸骨弃于荒野,百姓们对此非常气愤。
崔琰见到这种情景,劝袁绍下令禁止,以免再有这类事情发生。他对袁绍说:
“古时凡是仁义之师,从来没有挖人家坟墓的残暴行为。现在河北兵如此胡来,岂不惹得天下人共愤,这实在是自取灭亡啊!”
袁绍感到崔琰非常及时地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立即命令崔琰为骑都尉。
“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崔琰被曹操所俘获。曹操看他是位人才,便留他在自己身边任职。
曹军几次狠狠地打击前来侵犯的匈奴人,最后匈奴派使臣向曹操求和,并送来大量贡礼。匈奴使臣回国前,要求曹操接见他们,并说:
“久仰魏王武功赫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想来形貌一定威严,愿意一睹风采。”
曹操听了手下报告,觉得匈奴使臣的要求合理,不好拒绝,便让有关人员安排会见的时间。
会见前,曹操觉得自己的个头太小,不够威武,很难令外国使臣敬畏,便让崔琰假扮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则扮作贴身卫土,手扶配刀,站在一旁。
会见结束后,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臣询问对曹操的印象,匈奴使臣说:
“魏王长相风流文雅,气度宽宏,可他身边手扶佩刀的卫士却很威严,令人望而生畏,有帝王之相。”
曹操听了匈奴使臣的评价,觉得此人很有眼力。
实际上,崔琰不仅长得相貌堂堂、举止不俗,分析事物合情合理,而且知人善任,爱惜人才。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崔林平时说话不多,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很少在亲友之间走动,特别是成年以后淡泊功名,一时没有什么大成就。
为此,亲友们谈起崔林,都会显出一副鄙夷不屑的样子,评价崔林说:
“崔林这个人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与崔琰比差远了。”
崔琰却有自己的主见,他每次遇到亲友,都对他们说:
“我与诸位的看法不同。我以为人的发达有迟有早,我不过早作了几年官,哪里比得上崔林。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以他的见识和才干,将来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崔琰的眼光果然没有错。其实崔林非常有才能,他从小虽然默默无闻,但一直刻苦学习,注意天下大事的变化,暗中积累知识,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成为利国利民的有用之材。
不久,崔林这个人才被曹操发现了,曹操先是任命崔林为主簿,后任命为御史大夫。到文帝时,崔林竟官至司空,封为安阳侯,成为魏国的股肱之臣。
成语“大器晚成”最早见于《老子》四十一章:“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大器晚成是何意?出自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