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时不在修行中

2024-05-09 21:26

1. 无时不在修行中

生命的运行和纷繁复杂总是相生相长,时光每向前挪移一步,复杂便会陡增一分。让生命变得简单,便成了自视过后的一种希翼,一种寻根究源的皈依,一种生命自性的精神守望。
                                          
 行人的路上,每个人都是需要修行的僧侣。为了还原这份简单,我们开始习得修行来规范自己的情绪,平复着内心的各种暗流和波涛汹涌,明白了简单不是空空无物,而是一种清明自省的生存哲学,是一种极高的大智慧。
                                          
 “天下难事必作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修行就掩映在每一餐每一宿里,晨起至暮合的每一个举手和投足都是生命的道场。
  
 以理推人延及自身,尚觉自己仍是一个修行中鲁莽和潦草的人。近日常觉体乏困顿,用到眼和脑时便思维疲软不能自持。其实是休息不好所致,晚上睡的太晚:或耽于和爱人的一场对话探讨,或搁于对未来之远的一场苦思,诸事汇集想求诸解,而人生终是不得解。
                                          
 而今已是初夏,季节萌生的困倦更是层层袭来,白天午时的睡眠更是一场益于修养生息的调节。午时虽也作休,但同样不能投入和专注,诸此种种于身心都是一种损耗,忧愤伤人,欢喜也伤人,终日激越,精神摇散飘零,如日消雪,自是难承。
                                          
 想到了《虚度何为理想生活》茶人伍宝的一段话——
  
 “每个人都有其存在于天地间自我修行的法门,有人是写字,有人是插花,有人可能只是扫地,我们每天从清扫陈列,到挂画习茶,无一不在修行之中,在平常事物中保持中正平和之心,从容谦和地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是坚持一生的修行”
                                          
 在浩渺无垠的宇宙里,人微若浮尘,能够把握的宏大少之甚少。虽近不惑,仍然有惑;虽然求知,仍然无知;想要厚重,仍然浅薄。高与远终是可望不可及,和凡人隔着一个莫大纵深的婆娑世界。当下的一餐饮一宿眠,一粒沙一片叶才是手中能把握的全部和永恒。
  
 就安下心来做一个笨拙爬行,不拒工于每一件小事的旅 人吧。
                                          
 带着反观后的清醒和认知,中午时分关闭了一切杂音,煲得了45分钟短暂而专注的睡眠,醒后顿觉神清气爽,身心轻盈,湛然于怀,于是坐到书桌前写下了这些文字。

无时不在修行中

2. 修行无处不在,在每一件事中,在每一个境界中?


3. 修行的场所无处不在?


修行的场所无处不在?

4. 生活无处不修行

 修行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中,在行住坐卧处,在举手投足间。
  既然学佛修行了,就要把修行放在第一位,没有什么事比修行更重要了。短暂的人生转瞬即逝,暇满的人身稀有难得,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佛陀向我们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诉我们用智慧拯救心灵的方法。想要拯救心灵,唯一方法就是修行。
  修行要从「心」开始。
  真正的修行首先是发心,没有发心就没有修行,就不会成就。发心是发慈悲心、菩提心,这是一切大乘佛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无法进入大乘法门。慈悲心、菩提心发出来了,会消除所有的业障,会圆满无量的功德。
  真正的修行是修心,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心,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将每一个起心动念转换成正知正见,转换成善念。要去掉自私自利的念头,时时增长善的念头,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融入我们的生活。
   
  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不是修正别人。要拿佛法当镜子,但只能照自己,不能照别人。要去掉自己的烦恼、执著、妄想、分别。修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面对对境。
  佛法不离世间法,将佛法实践于生活,融入于工作,才是修行。修行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中,在行住坐卧处,在举手投足间。佛法在你身边,不能离开生活去找佛法。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依旧、烦恼依旧、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你的工作环境就是你的道场、坛城。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把修行融入到工作中,在对境中历事炼性,对人炼心。要尽你的责任和义务,尽心尽力地做好你所承担的一切,置心一处,用心去做每一项工作。把你的服务对像视为父母众生,一切为他们的利益着想,以真诚心对待每一个众生,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理解他们,体谅他们,做众生的公仆,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当你不求任何回报地去奉献的时候,就是你的修行,你会从中得到无比的快乐。你的工作、事业……一切都会顺利。不要怕遇到违缘障碍,它可以历炼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层次,增长你的智慧。
  你的家庭就是净土,就是你的寂静处。要把它打扫得干净整洁,布置得清净庄严,要任劳任怨地尽你的责任和义务。擦掉灰尘就是擦掉业障,扫除垃圾就是扫除烦恼。你的家人都是你的有缘众生,要关心他们,照顾他们,尊重他们,不要伤害他们、怨恨他们。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福报,不要强求,不要执著。你执著什么,什么就会伤害你。一切都要看成如梦如幻,放下所有的妄念。但放下不是放弃,该做的还要去做,还要做好。
  人生如同一场戏,戏开场了,你就要演下去,但是你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知道,你是在演戏!哪里有真的夫妻?哪里有真的儿女?演好你的角色,不要假戏真做。其实在这个舞台上,我们都不过是匆匆的过客而已,有什么可执著的?有什么可计较的?忍一句又能怎样?退一步又能怎样?凡事不要只考虑自己,要为对方考虑。只有去掉了自私、自利、自爱,才能自在。你真正有了慈悲心、菩提心,不但上师三宝会加持你,连善神护法都会帮助你。只要你如理如法地修,真心诚意地做,众生自然会尊重你,喜欢你。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不要总是怨天尤人,不要总是挑别人毛病,不要总想改变别人。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会随心转。如果你以宽阔的胸怀容纳一切,包容一切,你就不会有想不通的事。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境都是好境。经常查找自己的缺点,不断地去掉我执,才是修行。
  我们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过去没有好好修行,让无明禁锢了思想。我们要想在今生解脱,就必须修行。如果今生还不修行,继续痴迷,还将继续漫无边际地走下去,等待我们的只有轮回的黑暗,所以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认认真真,如理如法地修。不要装模作样,自欺欺人,否则吃亏的是自己。
  能在今生遇到无比殊胜的无上密法,是我们的因缘福报,若不从基础做起,扎扎实实地修,法再好也不会受益。要明白:真正的解脱要靠自己的觉悟。自己不觉悟,谁也没有办法。有些人整天找借口忙这忙那,不肯修行,恐怕当你真想修行时,却来不及了。
  其实,修行和生活、工作不矛盾,佛性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然而人们陷入了繁忙的泥沼中,迷失了自我,殊不知最重要的、最宝贵的东西应该从自心中找寻。那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利乐之源!
   

5. 人为何要修行,不修行不行

修行对于现在,人的认知来说,是一件小事 。故而不愿去涉及,甚至不愿提及。究其原因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但是如果你的身边有喜欢修行的人,你会发现,人们总是会笑嘻嘻的问,给我算上一挂,看看婚姻看看能不能发财之类。当然了能说此话的都是一些熟悉的人,于是大家都相互嬉笑怒骂一番作罢。
  
 
  
     
 如果你在修行,为何在别人眼中,显得不同?因为你的言行举止,的确与别人有一些不同。修行可以开启智慧,但是这种所谓的智慧,反应给别人显得有点玄了。当你的言论超出了,大众的认知,会遇到大家的“特别”眼光。
  
 修行者会喜欢道家思想和传统文化,对易经和五行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如果你修而有得,奉劝不要执着与一些占卜或问挂之事。
  
 话说回来了,每个人的思想不同,有人喜欢占卜和问挂,也愿意给人们解惑。毕竟也要学有所用,方不负心中所学。对于这些想法做法,无论对错。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修行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从经书上看,超脱生死的修行者寥寥无几。从留下的经书和书籍以及民间传说来看,以前有得道之人 ,曾 游戏 人间或造福一方,积累功德。由于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文献的真伪,有点模糊。
  
 对于不确定的事情,只是传说和故事也就罢了。如果是真的,那么近代为何没出现,白日飞升,呼风唤雨,点石为金,移山倒海的仙人呢?这些原因是不是直接导致了,现代人们对修行的事,态度模棱两可。现实情况实在无轨迹可言。
  
 所以大家对待修行这件事,理性的对待也是说的过去。要说人们都不相信,那些做生意的还寻先生看风水,民间也有超自然现象的研究者。人们还烧香拜佛,还供奉财神。这又与科学相违背,就像人们嘴里说着啥都不相信,转身就请了“财神”供奉起来。这是不是有点 搞笑 ,其实就是现实情况。
  
 若说修行这个事,到底修的什么,最好得有一个自知。没有自知,这个修行的出发点就没有。像小草没有根一样,怎么成长呢。小草得有根,这个好理解。那么人的自知是什么。这个说不明白,若是实修者,不必说也明白。若不是实修者,也说不明白,就算说了也是错的。修行找不到“自我本来面目”,还是脚踏实地的为好。否则估计后期夯不住。终点回到起点,耗费精神,对身体也没有好处。
  
 自我真的这么难找吗?的确难找。或许有人会说,自我有什么难找的,自己还不认识自己吗,这个说法如果不是修行者,能说的过去,从修行的角度出发,找到自我才算是迈进道的门槛半步。不是故意说的如此莫测,这个修行不是大家想的这么简单。凡事都有两面性,如果在道的门槛前往里看一眼就知足了,那么你所认知的自我就比较简单了。
  
 修行人都喜欢低调,有的是特意的低调,有的是超出低调,不想再滩红尘浑水。前者是怕,名利诛心,一着不慎,前功尽弃。后者是,得自在超脱,入尘不染尘。
  
 通俗的说一下,修行是为了自己,没有好处谁愿意修行,打坐多么的枯燥,比起花前月下,风月无边。打坐是一文不值。可是对修行者来说,打坐超出了世间任何美好和欲望。对于修行者来说,尘世的所有欲望,财富,名利,地位,都是一个笑话。比一文不值还不堪。两个极端呐。
  
 经文有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型。这句话大家怎么看,天与地存在必然的联系,这个大家都知道的。自古就有观星者,通过天象而来推断一些事情,现在咱们简单说一下天与地与人的关系,说是简单,只是找一些好理解的比喻,毕竟今天这个话题与修行有关。
  
 
  
     
 对风水大家怎么看,这个堪舆学说可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好的地方,有山或有水,人们在周围结庐而居,受到地气的滋养,定会出现一些贤者和高尚之士。人借助地势,有冥冥不可测之因果。喜欢堪舆的人都会知道,只要“有势”的地形,就会有气(简单的认为,为了大家方便理解做个比喻)而地气自然比普通人的气场要大,而又恰恰此处地气,对人有好处,人在此出生,受到了地气的助佑,增加了气场,开启了智慧,那么一定不同于一般地方的人。地气怎么形成的,是通过自身产生的吗,也不一定。天动地静,地气与天有关系,白天有日,晚上有月,还有漫天星辰,直接作用下,再加上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就有一方水土,通过“吸纳”形成了一个磁场。最终成了地气,人在此居住,命理与此地磁场有相合,就会借用地气,而不是人天生的受上天眷顾。是受了此地的地气眷顾。
  
 天时,地利,人和。在机缘巧合之下,就会成了后世的传说,人生活在大地之上,与大地的联系最是密切,否则不会有大地母亲的说法了。人可以影响大地,但不可以影响天和星辰。人对大地的研究透彻程度,比天和海洋要多。
  
 修行人研究的是,自然之道。什么是自然之道,经书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不是可以粗浅的认为自然可以得道。于是有修行人开始研究自然之道,从传统文化一些文献和修行的书籍记载,还真有成功了的。
  
 人通过地势受益,这里面的玄妙就很难讲的清了,参悟一点自然之道是不是更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修行是自悟,自我提升,既不影响别人,还能让自己受益。
  
 
  
     
 如果,把人生当成一种旅行,只用与且行且珍惜,有信心规划自己的人生,不谈修行只谈风月,那也无可厚非,前几篇文章也说过,每个人的思想不一样的。坚持自己的想法,无论对错。
  
 其实,大家也看的出来,作者希望大家,自悟自证一番,人生不易。不妨珍惜当下,试着修行一番。或许你有道缘呢?
  
 修行并非让人远离尘世,遁入空门或进入道馆。修行是自我升华,自我提升。不要提起修行,就与宗教和门派直接联系起来,还不明白的朋友可以看看作者以前的文章。
  
 现在的人常常“身不由己”,你要知道积极的生活源于自然,学会“知足常乐”后就不会身不由己了,修行也不会影响你的生活和家人。
  
 平时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苦恼和不理解的事情,导致身体情况也不 健康 了,除了饮食习惯和作息规律,以及一些外在因素造成外,更多的是自己把身体给搞垮了。
  
 人除了拥有自己的身体和思想,其他皆是镜花水月,黄粱一梦。也可以不相信这个说法。这不是重点。
  
 重要的是,当你的身体出现问题后,日用平常的生活直接会受影响,这个大家都认可吧。身体出现问题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因为平时过度挥霍自己身体造成的。身体的休息速度比不上耗散的速度。久之怎么不出问题呢。正确的修行方法,可以对人的身体有好处,能加快身体一些消耗的恢复,也会让人 健康 。
  
 如果大家喜欢修行,首先要清楚的是,你要先了解过,才去决定是否修行,盲修瞎练可是自寻烦恼。简单想一想,不可能有一种捷径让你的身体,直接获益。要有一个学习研究的过程,不劳而获不现实。通过逐渐的学习,不断的深入后。再来决定是否要修行,也不会迟。
  
 人生数十载啊,转眼便迟暮。做一些对自己身体 健康 有关的事,也是一种生活。

人为何要修行,不修行不行

6. 无处不在地修心

《心灯》(四)读书笔记 14
  
  
 我们到一个地方,要想人家接受我们、认可我们,要先有一个让人了解和认识我们的过程。这个过程就缺不了做事。别人就是通过事情这个载体、这个渠道来认识我们,乃至了解我们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到了一个新地方,就要安安心心地把事情做好。
  
 好多人不知道何为发心,发心就是把你自己奉献给你的信仰,奉献给你认可的人或事。发心是无我的,是完全为他人而做,没有任何个人利益在其中。
  
 一个人要做事,要生存,要发展,心要有所住。这个住不是住在物质上,而是住在你的理想上、信仰上。一个有理想、有信仰的人,是不会因为环境、条件差而放弃他的信仰,放弃他的追求。
  
 一个心安的人,无论做什么,都很快能进入角色,与所做的事情融为一体。一个真正有责任心的人,一个无我的人,一个忘我的人,是不会把个人喜好带入工作中的,他不会因为自己喜欢就进入状态,不喜欢就不进入状态。而恰恰就在这时候最能把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看清楚。
  
 一个修行人在任何环境中,在跟任何人打交道时,首先要能看住自己的身口意,把握自己的身口意。如果你连自己的身口意都把握不住,降伏不了,你就不必再谈你的目标和理想了。降伏身口意离不开做人做事的过程,事情的结果是心的显现,过程更是心的显现。
  
 无论你修什么法,用什么功,都是用你的心去做,首先你要会用心,要会降伏这颗心。当你降伏了这颗心,无论让你干什么,你都会干得最好。所以一个会修行的人任何事情都会做,只要一学就会。

7. 人生何处不修行

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无论身处顺境抑或逆境,都是修行的最佳时机。我们应当客观地认识顺境与逆境,没有哪一种状况是好的,也没有哪一种状况是不好的,完全在于我们怎么看待它,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
  
 顺境时,其实是最危险的时候,因为人最容易产生懒惰、安逸心理,往往会陷于自得、自满的情绪中不能及时自拔,对危险的警觉性不高。只有在时间流逝之后,才蓦然惊觉:韶华已去,而自己却一事无成;亦或者在遭受了重大的人生打击,遭遇了艰难困苦,才幡然悔悟:我原来浪费了大好时光,没有学成一技傍身,没有增强自己的本领,导致事业寸步难进,难怪人生面临着一个又一个无情的打击。
  
 顺境,我们不能耽于安逸,不能自得自满。因为安逸会腐蚀我们的意志,消磨我们的斗志,更会让我们在无意识中浪费了光阴;自满会让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缺点,放大我们的优点,会让我们止步于当前的小成就之前。我们必须要充满危机意识,清醒认识自己,须知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是一刻也不能停止自己前进的脚步,是一刻也不能松懈,是一点时间也不可浪费。顺境时修行,修的是自律,修的是谦虚,修的是忧患意识。
  
 逆境时,人需要面对一个个残酷的打击。也许,上一个打击我们还没有挺过去,下一个挫折又接踵而至,绝不给人半点喘气之息。在逆境中,我们面临着残酷的考验,身心俱要接受痛苦的折磨。有些人会被磨掉信心,磨掉斗志,甚至磨掉了性命。
  
 逆境,我们不能丧失了信心,丧失了斗志。人生不得意十之八九,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坎坷,遇到难关。在此处境时,何尝不是一种机遇,不是一种挑战。古诗云:“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这正是认清自己的机会,沉下心来磨砺本事的时机。我们如果积极面对苦难,积极从中找到破局的方法,何尝不是对自我心境的磨砺,对自身本领的增强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要生命还在,一切都有机会,一切都不会太迟,一切也都不会太糟。逆境时修行,修的是韧劲,修的是本领,修的是意志,修的是强大内心。
  
 人生何处不修行,修行正当时。

人生何处不修行

8. 如果修行不能成就不劳而获,那就说明修行有止境。怎么样?一切都有止境。

那说明你不懂得万法的实相是什么,太可惜了。
首先你要区分二谛,再来抉择有或者无。
两种不同的二谛

 
  在大乘佛教里面,有两种不同的二谛。第一种是自空中观当中讲的显空二谛。认为空性才是唯一的胜义谛,除了空性以外,所有清净与不清净的现象,都叫做世俗谛。自空中观的见解不仅非常有用,而且也有佛经的根据。

 第二种二谛,叫做实象二谛。实象也即哲学与中观里面都提到过的实在和现象。实在即真理、本性,是真实存在的东西。现象在中观里是由无明创造出来的一种显现,脱离了实相且原本不存在。人我和法我都属此列。

 实象二谛什么时候需要呢?在讲第三转法以及讲密法的时候需要。

区分两种二谛非常重要。比如说,在讲龙树菩萨的《中论》等自空中观论典的时候,如果一提到胜义谛当中存在任何东西,就会与法无我的见解相对立,所以不能承认任何胜义谛中存在的东西。

 但在实象二谛的胜义谛当中,却允许有东西存在,那就是如来藏光明。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如来藏的光明在胜义谛当中也是存在的,而不能说如来藏的光明是世俗谛。

 从显空二谛的角度来说,如来藏的光明是世俗谛,不是胜义谛,因为它是现象。但从实象二谛的角度来说,如来藏光明是胜义谛,不是世俗谛。
前苏联科学院著名教授斯彻尔巴次(Th.Stcherbatsky)就说过:“龙猛菩萨的中观缘起空性,与黑格尔辩证法之间,具有重大、亲切的类似。”听到这种说法之后,我想黑格尔的学说一定很不错,所以花了一些功夫潜心钻研黑格尔的论著。结果发现,黑格尔的思想不过是龙猛思想法海中的一滴水而已,因为他连龙猛思想的部分皮毛都没有通达。

的确如此,《中观根本慧论》一开始两个偈颂的顶礼句“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就已经告诉我们,这部论著,已经广泛地阐述了中观的大缘起因。
一般来说,抉择诸法空性,会用到观察因的金刚屑因、观察果的破有无生因、观察本体的离一多因,以及观察整体的大缘起因等。

关于离一多因,对雪域藏区有着不可比拟之恩德的大堪布静命论师,就在《中观庄严论》中写道:“自他所说法,此等真实中,离一及多故,无性如影像。”意即:所有轮回、涅槃、器世间、有情世间所摄的一切万法,都没有自性。无论一体还是多体,都无法成立,就像影像一般。这就是以离一多因的方式抉择空性。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即使是世间最聪睿超凡的科学家,也无法深入全面地领会上述意义。尽管爱因斯坦等人,在量子物理学方面,提出了很多相似于佛法的理念。爱因斯坦本人,也成了世人心目中当之无愧的大智者。但我想,即使是他,也很难如实地彻证上述甚深之义。至于一般的知识分子,恐怕就更难理解佛法深广精妙的空性之义了。

记得几年前,被世人称为“爱因斯坦第二”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霍金,就曾以量子力学为主题,在清华大学做过精彩的演讲。出乎他意料的是,他刚讲了一会儿,台下的很多师生就已经睡着了。霍金见此情景,懊丧、伤心至极。他不禁感叹道:“想不到在如此著名的学府,我这些不为常人所道的关于量子力学的深奥学说,不但不能被人理解,而且会枯燥无味到成了催眠曲的地步!”霍金哪里知道,他那些接近于佛法的弦理论、多维空间等理念确实太深奥,一般的世间智慧又怎能与此一拍即合?所以,如此伟大的科学家,也不得不遭受曲高和寡的命运了。

同样,若有人想尝试着在藏区的大学生中,宣讲佛教的大缘起因与离一多因,也绝对会让听众不明就里、心思恍惚、倦倦欲睡。但如果有什么影视歌舞大明星驾到,想必这些追星族们会一下子兴奋异常、欢喜雀跃。

此外,观察因的金刚屑因,在月称论师的《入中论》中,以“彼从彼生无少德,生亦复生亦非理……尽生死际唯种生”破自生、“火焰亦应生黑暗,又应一切生一切”破他生、“计从共生亦非理,俱犯已说众过故”破共生、“无因不待他,应成恒有无”破无因生等推理,进行了抉择。若能对此深入思维,任何人皆会受益匪浅。否则,只是将《三十颂释·善说如意树》、《精要明镜论》等正字、诗学方面的典籍,当成了藏文化的全部,认为通达了这些便通达了一切,这实在是大错特错。

曾有一次,某个大学的学生对我说:“佛陀讲的有些道理也不对。就拿《心经》来说,里面讲‘无有眼耳鼻舌’,可是我们明明有眼睛、有鼻子,这岂不是自欺欺人吗?”

听了他的这番“高论”,我只是笑笑回答:“你如果好好学习佛法,将来自会明白的。”此外也并没有驳斥他的错误观点。为什么呢?因为他对佛教一无所知,我若跟他讲“这些在胜义中没有、世俗中有”,他根本分不清何为胜义、何为世俗。在他的眼里,佛陀连基本常识都不懂,这样的智慧浅薄无比,甚至连他身边的老师、同学都不如。

其实,一个人若想观察他人如何,自己至少应具备一定的智慧。否则,“爱观察之寻思者,悉地距己万里遥”,自己的小聪明,只会成为危害自己的因,就像我们藏地有些人爱耍弄刀枪,他们自以为这是一门学问,却忽略了武器在伤人的同时,也很容易反噬自己。贡唐江博阳就曾说过:“具双刃之慧剑,若是过分挥舞,有断自头之险。”所以,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本来是对自己有利,但若没有用得恰如其分,到头来也可能害了自己。

总而言之,在座的各位老师、学生,对于以上介绍的空性意义,去学习、实修是相当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