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对金融市场有什么影响?

2024-05-09 22:35

1. 利率对金融市场有什么影响?

利率作为资金的使用价格,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率变动会影响着政府的政策决定,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着居民的资产投资选择行为,进而对经济运行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1、利率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宏观经济学认为,居民的收入可以分为储蓄和消费两个部分;
2、利率变动对资金供求的影响利率表示借贷资本的使用价格,利率决定着债务人的利息成本,也影响着债权人的利息收入;
3、利率变动对投资资本的影响利率变动会引起投资规模的变化;
4、利率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利率的变动会引起社会信贷总规模的变化,社会信贷总规模又决定着货币供应总量;
5、利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当一国出现持续的大量的国际收支逆差或顺差,都可以称为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会对一国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0-11-18,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利率对金融市场有什么影响?

2. 金融市场:利率


3.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旨不是调节利率水平,而是改革利率(资金价格)的形成机制,使之成为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准确价格信号。利率管制的初衷是控制金融资产的分配,并通过这种控制加强银行体系的安全,并促进经济增长。利率市场化是各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尽管部分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还远未结束。其影响如下:
(1)利率水平升高的风险。从一般规律看,利率市场化的结果是利率水平的升高,对于我国这样的资金短缺型国家更是如此。利率升高可能带来两方面的消极作用:一是企业和政府筹资成本增加,降低企业投资积极性,也导致政府投资规模减小,使经济增长减缓;二是利率过高引起大量境外游资流入,造成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不稳定。

(2)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利率市场化就是要银行根据风险加成的原则,对贷款利率实行合理定价。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主要原因是银行觉得风险太大,与利益不对称。利率升高也可能使逆向选择问题更加严重。因为高利率无形中会抑制稳定、低回报项目的投资,积极寻找贷款的却是回报高风险大的投资者,这当然不是银行希望看到的。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解决的办法就是银行在发放贷款前应该多了解借款者的相关资信。

(3)银行和企业风险。利率市场化使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银行有了利率自主权,可能降低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利率,这样利差缩小,银行的利润相应减少;另一方面,利率风险却增大,经营不善的银行会出现亏损甚至倒闭。如美国在1986年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后的几年内,平均每年有约200家银行倒闭。银行的倒闭可能产生连锁反应,甚至引发银行危机。

对于一部分效益低下的国有企业,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利率上扬将是对他们的严峻考验,也给银行出了难题:如果继续放款,它们可能连利息都不能支付;如果不继续给它们资金支持,它们可能破产,银行原来的贷款就不能收回,坏账增加。而且有的企业关系国计民生,它们的倒闭会给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冲击。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4.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影响如何

  央行应景在“霜降”时“双降”,而伴随双降更加引人关注的是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
  如果说“双降”是经济逆周期宏观调控,那么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则是中国迈向利率市场化的关键一步,中国利率市场化进入培育市场利率体系、央行利率调控框架和利率传导机制阶段。
  商业银行应主动适应利率市场化发展,创新产品服务、改善结构,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自主权和主动权。

5. 谈谈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认识

利率市场化是指国家只控制基准利率,把其他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即由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自"二战"以后,大家都经理了一个从利率管制到市场化的怪个过程.但是利率市场化有优点也难免有它的缺点:
一、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1. 利率市场化能优化资源配置.合理的利率水平可以指导人们的投资和消费,将资金引领到最需要的地方,从而取得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利率市场化能够是利率真正成为信贷资金的价格,从而应到资金由效益低的部门流向效益高的部门,实现资金资源配置,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
2. 利率市场化是顺利实施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在要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需要一个中介目标,而市场化的利率则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想选择。
3. 完善金融机构竞争机制的关键。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非国有企业和股份制银行兴起,国有商业银行及部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变,利率管制的弊端愈显突出。
二、利率市场化的制约因素
1. 微观经济主体缺乏利益的约束机制。
2.金融机构对利率的调控、反应比灵敏。
3.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手段不健全。
4.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发展不完善。
利率市场化是势在毕行的,尽管我国利率市场化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但总的来说,我国利率时常化改革的时机已基本成熟,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所以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前景还是美好嘀~

谈谈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认识

6. 金融市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摘 要:本次国际金融危机通过贸易、金融市场等渠道对我国经济形成了全面的冲击,其涉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远超过了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这一方面是由于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程度前所未有,亚洲金融危机主要发生在亚洲,其他地区几乎不受影响,而当前的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到了全球各个国家,并导致了全球性经济衰退,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同世界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有关,从外贸依存度指标来看,2007年我国达到约67%,远高于美国23%、日本30%的水平,同时,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同步性明显增强,这也加剧了中国经济受影响程度。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市场,经济衰退,外贸依存度  一、金融危机通过多种渠道全面影响中国经济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通过贸易、金融市场等渠道对我国经济形成了全面的冲击,其涉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远超过了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这一方面是由于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程度前所未有,亚洲金融危机主要发生在亚洲,其他地区几乎不受影响,而当前的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到了全球各个国家,并导致了全球性经济衰退,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同世界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有关,从外贸依存度指标来看,2007年我国达到约67%,远高于美国23%、日本30%的水平,同时,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同步性明显增强,这也加剧了中国经济受影响程度。
  
  (一)外部需求恶化导致出口急剧下滑
  
  此轮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美国等西方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速下降,进而降低了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二是现阶段信贷危机使这些国家的进口商难以获得融资,进一步抑制我国出口。自2008年7月以来,我国出口总额持续下降,2009年员至缘月,我国对外贸易累计进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下降24.7%,缘月份出口同比降幅继续扩大,环比下降3.4%,由于短期外部需求还将持续恶化,因此,预计对中国贸易的负面影响仍将持续。
  
  (二)通过金融市场对我国的影响
  
  由于我国没有开放资本市场,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加上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尚未发展起来,以银行为主要参与者的衍生品交易市场非常有限(目前主要是银行间市场的利率互换),少量的国内金融衍生品的衍生深度和产品种类的广度也远不及美国,由此决定了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是有限的。损失主要有几个方面,比如中资银行持有的国外倒闭银行的资产、国外证券化的资产、股权投资以及其他金融产品的投资等,还有国外金融机构为了回救母公司而抛出持有的A股、H股,外汇储备可能缩水等。我国股市因全球金融危机在大幅波动中持续走低;美国大幅减息、美元持续贬值,造成国际投机资本大量涌入,不仅冲击我国金融体系安全,而且由于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比例仍然较大,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可能会造成收益下降,外汇资产缩水。
  
  (三)通过投资渠道对我国的影响
  
  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的金融机构投资的次贷证券及其相关产品的损失相对于其盈利能力和资本实力,还可以说是可控的,与其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相差悬殊,相关损失完全能够消化。根据彭博资讯估计,内地金融机构直接损失不会超过全球直接损失的1%。
  
  (四)产业联动效应对我国的影响
  
  次贷危机已经通过金融危机的产业联动效应严重冲击了中国实体经济,房市低迷、股市暴跌、库存危机、价格急跌、企业倒闭、裁员降薪等已成为中国经济危机的反映。次贷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使中国无论是以出口为主的纺织业还是内需为主的钢铁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库存危机。从上市公司的情况来看,根据公布的2009年一季度数据统计,A股上市公司的存货合计21087.72亿元,较年初增加4780.83亿元,增幅高达33.42%。库存危机通过存货加速原理,使许多重要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众多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不少大企业裁员降薪。从行业分布看,倒闭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五金塑料、电子产品、陶瓷建材等传统型、低技术、高耗能制造行业。即使有些大企业还不至于倒闭,但裁员减薪却成为它们应对危机的常规手段。
  
  (五)通过市场预期和信心变化影响实体经济发展
  
  次贷危机和金融风暴发生后,厂商对国际市场和中国经济未来前景预期发生了巨大变化,影响了其出口订货和投资意愿。突出表现在今年秋季广交会上,大订单和长期订单大幅减少。同时,全球金融市场大幅调整,使得中国的企业和消费者形成了对于未来经济过于悲观的预期,在这种预期的推动下,无论是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还是可能受到冲击的企业,都同步主动进行大幅的收缩,不少大型企业主动提出了野过冬冶的战略以及停止新的投资的防御策略。
  
  二、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视野
  
  实际上,由于次贷危机传导的时滞效应,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远远没有结束,从全球经济的运转看,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采取的政策举措可能能够在一定时期内稳定市场和信心,但是总体上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仍不显著。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当前应对次贷危机,应当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更为强大的国力,更为充足的资源,更大的回旋余地。因此,中国应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制定引导和扶持政策,开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场
  
  受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国外贸易壁垒加剧以及国内退税政策调整、周边地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我国传统出口企业面临的挑战最为严重。当前,必须出台一系列扶持措施,促进企业提高竞争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政策支持的重点包括在融资、出口退税、国际市场开拓、出口信用保险、科技兴贸、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专项扶持。同时,由于近年来拉丁美洲、东南亚等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进口需求日益扩大,已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新力量。如果我国外贸出口企业能够积极拓展与上述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就可极大地优化出口市场结构,有效改善我国出口贸易长期依赖于贸易大国的不利局面。
  
  (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分工
  
  由于我国当前出口商品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了较大冲击,而全球未来的增长动力机制和产业布局也将在本次危机中发生转变,我国应利用此次机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分工。具体包括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依托制造业的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会展、现代物流等新兴市场,使网上市场与网上交易逐渐成为商品贸易的重要形式;依托经济发达和民间资本活跃的优势,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完善现代金融产业体系。
  
  (三)瞄准国内市场需求,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型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内市场需求日益增加,面对这种局面,我国外贸出口企业要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时调整市场战略,大力发展针对国内市场的产品,积极开拓国内消费市场,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引导消费的方式和方向,从而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由出口型向消费型的转变。
  
  (四)完善对外投资风险和监管机制,尽量减少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
  
  近年来,我国企业包括金融机构在野走出去冶战略引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海外投资,世界经济减速和金融市场动荡有可能影响到这些投资的收益。因此,应加强对国内企业特别是金融机构海外市场投资的风险提示及监管机制,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企业的投资风险意识,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和投资方向,提高对外投资的整体效益,尽量减少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特别是以银行、券商和保险为主的国内金融机构,更应当以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为鉴,在不断扩展业务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认真把好风险控制的关口,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减少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
  
  (五)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次贷危机和完善全球金融体系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深深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使得不少经受次贷危机冲击的国家对于中国经济寄予厚望;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传导和影响渠道的多样化,也使得中国必须要及早把握次贷危机的发展演变脉络,以理性和建设性的态度,量力而行,参与全球应对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体系的完善工作,具体包括在参与全球次贷危机应对中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以赢得更大国际金融话语权为目标,在现有的国际金融格局下适当参与全球金融救援行动,重点放在对可能出现支付危机的发展中国家的救援,辅之以相应的国家资源战略和产业整合战略。

7. 谈谈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认识

利率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一方面要受到利率管制、授信限额、市场开放程度、利率弹性等环境性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具备完善的利率机制,其中包括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适当的利率水平、合理的利率结构等。如果利率机制本身存在缺陷,那么利率的杠杆性作用也很难发挥出来,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利率的杠杆性作用,就是要强调市场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使政府对利率的调控间接化。中央银行应建立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体系,从而使三大货币政策工具都能影响利率,并使反映市场供求的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符合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体系对利率的升降变化应有相当的灵敏度;微观经济主体的融资行为要建立在健全的利益机制基础上,且对利率有较高的弹性。只有从几个方面逐步进行改革,才能改善现有利率机制,充分发挥利率对我国经济的作用。

谈谈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认识

8. 利率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5158862.html?fr=qrl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可能对经济增长、企业投资、家庭消费、进出口等产生以下影响: 提高贷款利率可防止经济增长过热。我国经济自2002年开始加速增长。上调贷款基准利率使货币供给减少,从而使投资、消费减少,最终造成总产出的减少,有利于避免加速的增长演变为经济过热。 首次下调活期存款名义利率,原因在于企业存款、居民储蓄中活期存款所占比重过高,为抑制流动性过剩,下调活期存款利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活期存款。 提高贷款利率对家庭消费将产生一定影响。2001年以后消费需求趋旺,2001年-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0.1%,8.8%,9.1%,13.3%,12.8%,13.7%,2007年预计增长12.5%左右。主要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以买房装修、买车为消费热点。这方面的消费需求过于旺盛既较强地推动了重化工业和房地产投资的发展,也可能对稳定房地产市场,对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间的矛盾,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升息会使贷款买车买房的成本增加,也会使储蓄、债券等收益增加,从而减少消费支出,以引导消费需求适度、稳定增长。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不变。上年结转的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由2.88%提高到3.33%,上调0.45个百分点,目的在于缩小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差距,抵消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因负利率造成的缩水。此项举措意在体现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民有所居。但应看到,因实际利率为负,且当年归集的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又下调0.09个百分点,因而,此项举措无疑于杯水车薪。 上调贷款基准利率会影响投资。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指出,1月-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达26.6%,增幅仍然偏高;在建规模仍然过大。初步测算,全年在建项目投资规模32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万多亿元;新开工项目仍然较多。1月-10月,各地城镇投资同比增加2.13万个。特别是导致投资增长过快的体制机制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投资反弹仍有可能。为了继续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合理控制投资增长,着力调整投资结构,注重提高投资效益,货币政策必须着力遏制过热的投资。加息将加重企业负担,尤其生产发展资金主要依赖银行贷款的大中企业,利率变动将直接影响其成本和利润。不过,如果利率上调幅度与通货膨胀率两者之差不大时,对投资量影响不大。因此,央行虽多次温和地上调利率,并不会造成投资大幅下降和经济衰退。 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可预防通货膨胀。近月CPI一直处于高位,8月-11月分别为6.5%,6.2%,6.5%,6.9%,全年可能达4.5%。同时,许多价格上涨较快的消费品并未统计到CPI中,物价涨幅被低估。当然,近期CPI上涨仍属结构性上涨,从构成CPI的八大类商品与服务看,价格上涨的有五大类: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以及居住;下跌的有三大类:衣着、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因此,面对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央行必定采取货币紧缩的措施,防止结构性的物价上涨演化为通货膨胀。 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对股市的影响。理论上看利率上调对股市而言并非利好消息,然而,现实似乎并非如此。从2006年4月28日到2007年12月21日期间,央行共8次上调利率,从公布第二交易日股市的表现看,股市并未大跌,沪指反而上涨。在投资渠道过于单一等因素影响下,温和的、从紧的货币政策恐暂时难以影响股民强烈的渴望和巨大的热情。因此,虽然反复提高利率,但暂时对股市影响不大。 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润仍取决于存贷利差,升息可能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但若利差太大,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水平,则不利于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改善经营状况。因此,采用不同利息调整组合,利于调整不合理的利率结构,促进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增强竞争力。 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是调控工具的有效选择。目前我国央行运用的调控工具主要有四种:信贷计划、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制度、利率政策。虽然四者的效果一样,但是利率政策却比其他调控工具更直接、更有成效,能在更短时间抑制通货膨胀和减少“负利率”。所以,央行今年多次采用利率政策是合理明智的。 总的来说,这几次上调利率利大于弊,是我们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探索工作之一。 但也应看到轮番加息存在的问题,虽然一年六番加息,定期存款实际利率仍然为负;活期存款名义利率首次下调,由0.81%下调到0.72%,下调0.09个百分点。如果再考虑利息税,居民储蓄损失较为严重。 需要指出的是,轮番上调利率会产生累计效应,上调利率使货币供给减少,从而使投资减少,会直接造成总产出的减少,也会间接增加失业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