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对口支援新疆有什么重要意义?

2024-05-22 17:24

1. 全国对口支援新疆有什么重要意义?

全国对口支援新疆的重要意义:对口援疆工作,应与国家治理新疆,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战略目标有效衔接。
1、要加大受援地与援助单位的双向互动,增强受援地在项目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作用,使对口援疆工程项目建设,与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受援地民众利益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2、要拓展对口援疆思路。特别是要结合中央关于有序扩大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接受教育、就业、居住的规模的精神,在援助新疆各地工程项目建设的同时,为新疆劳务输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为新疆青少年提供更多求学与发展机会,为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居住和生活提供良好服务。
3、要积极引导本地市场主体和社会成员关心新疆发展,参与新疆建设,引导本地产业、资源和人才向新疆有序转移,将运动式的援疆工作,转变成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双向性的产业、资源、信息与人力资源流动及优化配置。

扩展资料:
对口援疆的原因:
“新疆不安全、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依然存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任务异常艰巨繁重”。 随着中央新疆工作会议日益临近,中央新一轮促进新疆稳定与发展的决策部署也趋于清晰。 根据最新出台的对口支援新疆计划,中央将采取“5·12”特大地震灾后的灾区重建模式对新疆进行扶持。
2008年“5·12”特大地震一个月后,中央发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18个省市以“一省市帮一重灾市县”的制度分别对口支援四川、甘肃、陕西严重受灾的县市。 借鉴此模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80余个县,将获得来自19个省区市的对口支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口援疆

全国对口支援新疆有什么重要意义?

2. 推进西部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对新疆的发展有何现实意义

作为西部地区,新疆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经济及社会因素等,在人才竞争方面依然存在劣势。人才引进的困难以及疆内人才的流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疆的发展。而新疆的发展受制约,更加影响到人才的引进及保留,形成恶性循环。如何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保留人才,促进新疆人才资源的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新疆人才的发展,要立足于人才的主观需要基础之上,确保在人才的引进、培养与人才保留三方面做到良性循环,才能促进新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人才培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包括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首先,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完善教育基础设施,保证适龄儿童都能得到教育,提高疆内人口整体素质。第二,要促进疆内科研院校、技校的发展,引入先进的培养模式,同时多与内地科研院校进行合作交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第三,设立相关奖励措施,对于优秀学生给予奖励,对于家境困难的学生给予补助,对于出外求学的学生,可以由政府予以资助,以委培形式,让其学成后回疆内工作。

3. 近代以来中国政府对新疆先后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它们有何共同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央政府把帮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走中国各民族共同富裕之路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加大在新疆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央政府制定实施的十个“五年计划”中,始终把新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基础发展项目、现代工业体系建设项目等列为国家重点项目,出台一系列优惠和特殊的政策,保障计划的顺利实施。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建设,1950年至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015.15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662.23亿元,占同期全社会投资的53.1%;累计建成投产项目9万多个,其中包括178个大中型项目和一大批对新疆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为支持新疆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给新疆以巨大财力支持。据初步统计,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的1955年到2000年,中央政府给新疆的财政补助累计达877.41亿元。特别是1996年以来,随着中央政府财力的增强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央政府给新疆的一般性财政补助逐年增长: 1996年为59.07亿元,1997年为68.38亿元,1998年为80.12亿元,1999年为94.00亿元,2000年为119.02亿元,2001年为183.82亿元。中央政府还通过各种专项财政转移支付、民族优惠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加大资金的投入和支持。

  支持自治区政府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到2001年底,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安排下,自治区已完成和正在执行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22个,总投资额179895万美元,按现行汇率折合人民币1493128万元,三个中外合资企业获准使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552.4万美元;利用加拿大等几个国家和政府金融组织的贷款41067万美元,已生效执行和完成的项目68个。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贷款,对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通过石油天然气开发造福新疆。新疆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为促进新疆经济的发展,坚持对新疆油气大勘探、大开发和大投入的方针,以造福于新疆各族人民。为实现把新疆建成全国最大的石油化学工业基地的战略构想,在国内外油气价格下跌,而新疆油气勘探开发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中央政府逐年加大了新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投资力度,1995年为181.96亿元, 2000年为292.23亿元。已经开工建设的以新疆为主要气源的“西气东输”工程,计划投资额达1200多亿元。

  石油、天然气及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满足了新疆经济发展对能源和石化产品的需求,而且有力地带动了机械、交通运输、通信、建筑、电力、水利、农业、食品和纺织、化工、塑料、橡胶、医药等产业的发展,刺激了服务行业的增长,对新疆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升级产生了重大影响;极大地促进了就业人口的增加,仅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从1994年以来,随塔里木油田开发,每年新增职工人数超过18%; 大大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克拉玛依、独山子、阜东、泽普等一批石油新城在戈壁荒滩建起,乌鲁木齐、库尔勒、阜康、轮台等城市现代化建设加快;有效支援了当地经济发展,新疆克拉玛依、吐哈、塔里木等各大油田和泽普、独山子、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各大石化企业,都充分发挥人才、资金、技术优势,扶持地方企业,投资搞建设,贯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的沙漠石油公路,就是由塔里木油田投资7.85亿元建设的。新疆石油、天然气及石化工业的发展也为新疆财政增加了大量收入,仅“西气东输”项目,每年可为新疆增加10多亿元的财政收入,为促进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新疆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央政府在经济发展及各项政策上给予新疆以倾斜。颁布实施沿边开放战略的有关法规,赋予新疆等西部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八条优惠政策;提出搞好新疆的粮棉生产基地建设,建设“三北”(东北、华北和西北)防护林以及防沙治沙工程;执行扶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建设边境公路,完善配套边境口岸公路设施;加快塔里木河生态和水资源综合治理,优先在新疆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增加财政支持,提高国家政策性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的比重。2001年,中央政府在《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知》中,规定和提出了十八个方面的68条具体优惠政策。自治区政府依据国家这些规定,制定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实施意见》,出台十条吸引国内外企业及农牧民参与新疆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优势和特色产业、高科技产业等领域投资经营的具体税收优惠政策。

  为新疆输送和培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针对新疆较为偏远落后、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困难,国家通过分配、调动和鼓励内地80多万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员到新疆工作,为工业、农业、教育、文化、科学研究、医疗卫生等行业输送了大批大学毕业生、科学技术人员及高学历的专门人才。这些专门人才为新疆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从1989年起,中央政府组织内地80多所高校支援新疆,共招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本专科学生1万人,定向培养研究生640人,培训教师和少数民族教育行政管理干部860多人,培训少数民族经济和企业管理干部1400人,派出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访问学者出国进修。从2000年起,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广州、深圳、大连、青岛、宁波、苏州、无锡等12个发达城市在所属的省级重点高中举办了新疆高中班,每年招收1540名新疆民族学生,政府向这些在校学生提供财政补贴。

  全国其他省区市大力支持新疆。几十年来,各省区市向新疆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人才支援。在新疆工业企业发展落后的情况下,中央政府把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的一些企业、工厂全部搬迁至新疆,从内地调进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新疆初建的骨干企业中去,并选送一大批少数民族工人到内地先进企业进修实习,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新疆培养起一支工程技术骨干队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新疆与内地各兄弟省区市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人才的互相流动日益兴起和扩大,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物流”、“人才流”为特征,以优势互补为原则的新的支援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式已迅速发展起来; 尤其是近年来,根据中央政府的要求,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浙江等20多个较发达的省市对口支援新疆的各地州市,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代以来中国政府对新疆先后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它们有何共同作用?

4. 国家对新疆建设帮助有那些?拜托了各位 谢谢

新疆地大物博,但由于经济发展起点低、文化教育水平落后、建设人才极为匮乏,各族人民生活相对贫困,自我发展能力较低。50多年来,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不仅是新疆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也与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内地其他省市对新疆的积极帮助分不开。国家对新疆发展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固定资产投资 在中央政府制定实施的十个“五年计划”中,始终把新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基础发展项目、现代工业体系建设项目等列为国家重点项目。1950 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 015.15亿元,其中中央投资占53.1%,累计建成投产项目9万多个。“十五”(2001—2005年)期间,新疆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 034.95亿元,平均每年增加100亿元以上。共建成水利、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42个,其中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已全线贯通并投入运营,塔里木综合治理工程初见成效,奎屯一塞里木湖高等级公路、乌鲁木齐外环路等一批重点项目如期完工。新疆农村地区则重点建设了“油路到县”、“送电到乡”、“村村通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规模的投资项目为新疆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增大财政支持力度 新疆地方财政收入低。 (3)通过石油、天然气开发造福新疆 新疆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中央政府坚持对新疆实施油气大勘探、大开发和大投入的方针,造福新疆各族人民。在国内外油气价格下跌,而新疆油气勘探开发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仍逐年加大新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投资力度。 石油、天然气及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给新疆带来的益处是有目共睹的 (4)制定促进新疆发展的优惠政策 中央政府在经济发展及各项政策上向新疆倾斜,在税收、商业、原材料供应、民族用品生产、对外贸易等方面对新疆实行优惠政策。如赋予新疆等西部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八条优惠政策;优先在新疆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增加财政支持,提高国家政策性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的比重。自治区政府还依据国家规定,出台多项参与新疆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优势和特色产业等领域投资经营的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 (5)输送和培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新中国成立以后,针对新疆较为偏远落后、缺乏高素质人才的情况,国家通过分配、调动和鼓励内地80多万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员到新疆工作。国家非常重视培养本地人才,尤其重视培养各类少数民族专门人才。 大力支持发展新疆的基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6)鼓励内地省市开展对口支援 50多年来,各省、区、市向新疆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人才支援。在新疆工业企业发展落后的情况下,中央政府把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的一些企业、工厂全部搬迁至新疆,如上海益华钢铁厂、天津市第四建筑公司等;从内地调进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新疆初建的骨干企业中去;选送一大批少数民族工人到内地先进企业进修实习,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新疆培养起一支工程技术骨干队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新疆与内地各兄弟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人才的互相流动日益扩大。   其次 是旅游业。。   新疆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前景十分广阔。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旅游产品日益丰富,旅游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促进对外开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旅游业正在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之一。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加大了旅游业向西倾斜的力度,并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这些,都极大地促进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应该看到,新疆旅游业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与旅游发达省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新疆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相比,优势和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为进一步加快新疆旅游业发展,特做以下决定: 一、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前景最广的新兴产业之一。 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加快新疆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已决定将旅游业列为全区经济发展具有优势和潜力的产业,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充分利用新疆的区位、资源和市场优势,尽快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利用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努力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强区的跨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指导思想。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精神为指导,实施以政府为主导、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大旅游发展战略。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和发展名牌旅游产品,最大限度地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化,增强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辐射功能,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区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以旅游业的大发展推动自治区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依法治旅,实施以政府为主导,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战略。 2、坚持以国际旅游为先导,边境旅游为支撑,国内旅游为基础的发展方针; 3、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4、坚持统一规划、整体设计、突出特色、重点开发,大力开发特色旅游精品; 5、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开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性循环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目标 (四)总体目标。在2005年把新疆建成我国连接中亚和欧洲的重要国际旅游地区,旅游总收入排名进入全国中上水平,成为21世纪初全国旅游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以"丝绸之路"为主线,树立起新疆旅游的国际品牌形象,使高品位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文化景观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旅游精品,新疆旅游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整体形象和占有份额大幅度提高,旅游设施、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达到全国一流水平,重点旅游景区间形成快捷、安全、高效的旅游交通网络,旅游经济总量和实力明显提高。到2010年,旅游产业实力进一步巩固、壮大,实现从旅游经济大区向旅游经济强区的历史性跨越。 (五)旅游经济增长目标。到2005年,实现旅游发展倍增计划。 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0.9%,达到136.82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全区GDP的7.45%以上。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年均增长7.9%,达到38.6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9.5%,达到1.64亿美元;国内旅游者人数年均增长9.5%,达到133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1%,达到123.21亿元人民币。 (六)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大力开拓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到2005年,在保持独联体、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入境者稳定增长的情况下,东南亚、欧洲、中东市场得到进一步开发。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拓展,全年旅游接待人数超过100万人次的地区达到6个,超过300万人(次)的地区达到4个。旅游星级宾馆超过400家,力争3至4家国际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国际旅行社,2至3家国内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国内旅行社,2家旅游企业公司成为上市公司。 三、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七)进一步加快发展以五大旅游区为重点的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喀纳斯生态旅游区应以加快开发喀纳斯湖、白哈巴河、乌伦古湖等生态旅游为重点;以天池和博斯腾湖为重点的风景旅游区,应建成观光、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目的地;以吐鲁番为重点的古文化遗址旅游区,应围绕丝绸之路,深入挖掘古文化遗址的深刻内涵;喀什民俗风情旅游区要突出浓郁民俗、民风、民情的渲染;伊犁塞外江南旅游区以伊宁市为中心,加快那拉提、唐布拉景区建设,成为观光、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 (八)加快旅游名城建设步伐。2005年前,把乌鲁木齐、吐鲁番、库尔勒建成国际知名旅游城市;把喀什、伊宁、哈密、阿勒泰、阿克苏、石河子、克拉玛依、昌吉等市建成全国优秀旅游城市。2010年,把乌鲁木齐、吐鲁番、库尔勒、阿勒泰、伊宁、喀什建成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功能齐全,交通便捷的国际旅游城市。 (九)开发建设旅游精品线路。以"丝绸之路"为主线,以"三线"为骨干,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大旅游线路网络。重点建设、推出的"三线"是:吐鲁番-库尔勒-塔中-和田-喀什线,主要以体验民俗风情、历史访古、长寿文化、探险、观光、考察为主;乌鲁木齐-天池-克拉玛依-乌伦古湖-喀纳斯湖线,主要以生态观光、工业旅游、休闲、度假为主;乌鲁木齐-奎屯-乔尔玛-那拉提-巴音布鲁克-金沙滩-乌鲁木齐线,以农业旅游、休闲、观光、考察为主。同时,继续抓好旅游购物、冰雪风光、商务旅游、都市风光、探险考察、民俗风情旅游等多功能精品线路的推广。 (十)开发名牌旅游产品。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市场、统筹规划、围绕重点、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的原则,尽快开发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影响大、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2005年前,把天池、喀纳斯、葡萄沟、南山西白杨沟、金沙滩等建成成熟的、与国际接轨的世界级旅游精品;2010年前,全区重点旅游地州市均有1至2个世界级或国家级旅游精品。 四、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大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十一)大力拓展海内外旅游市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充分利用新疆向西开放的地缘优势,继续巩固、拓展与中亚、西亚及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购物市场,着力开发美国、日本、韩国、西欧市场,努力扩大台港澳市场,形成多元化的入境客源市场格局。积极发展国内旅游,加强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周边省(区)旅游市场的协作,重视挖掘区内客源市场潜力。 (十二)办好旅游节庆活动。大力开发、发展会展旅游、商务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都市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节庆旅游等新兴旅游市场,积极申办、组织各种全国性、国际性会议、展览、文化、体育、经贸等大型活动,借势造市,形成良好的旅游效应。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方式,努力把乌鲁木齐"乌洽会"、吐鲁番葡萄节、博州那达慕大会、喀什达瓦孜等办成国际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旅游节庆活动。 (十三)重视旅游整体形象的包装和宣传。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要把宣传新疆旅游整体形象作为对内、对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单位要与旅游部门密切配合,开辟旅游专栏节目,并积极向中央新闻单位和国内外传播媒体输送、交流宣传新疆的旅游节目,重点推出新疆旅游名牌。各级外宣、外事、旅游、文化、新闻、影视等部门要积极邀请国内外新闻记者、旅行商及名人名家等,到新疆重点旅游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尽快提高新疆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十四)完善旅游宣传促销手段。运用影视、歌曲、广告、互联网等多种宣传促销形式,提高宣传促销的影响力、覆盖面和科技含量,增强旅游宣传促销实效。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组织各旅游单位参加国内外旅游交易会及各种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加强与国内外旅游界的合作。简化赴海外促销人员审批程序,实行一年申请、一年有效的政策。积极创造条件在主要客源国(地区)设立旅游宣传促销窗口或办事处,与国家旅游局驻外办事处密切合作,努力推销新疆旅游品。 五、强化旅游管理,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改善旅游环境 (十五)加快旅游法制建设。抓紧制定、完善地方性旅游法规和政府规章,建立健全旅游法制体系。健全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尽快组建新疆旅游执法大队,提高旅游执法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建立全区统一的旅游投诉电话系统,及时受理投诉,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十六)进一步调整、充实旅游发展规划。要按照自治区"十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继续抓紧做好全区《旅游发展规划》的充实完善工作。各地要按照统筹规划、突出特色的要求,制定和完善本地区的旅游发展规划,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旅游景区(点)的永续利用。 (十七)认真做好旅游开发项目的立项工作。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旅游开发项目,要积极争取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的计划安排要统筹考虑旅游开发项目,对那些符合新疆旅游投资导向、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项目,要优先纳入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予以积极支持。自治区计划等部门要切实加强旅游规划和项目管理工作。各地在制定国民经济中长期计划和年度基建技改计划时,都要安排一定比例的旅游项目建设资金,加大对重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旅游基础设施国债项目要按照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十八)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全区各地和重点旅游地区政府要建议旅游市场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处理旅游市场综合整治的重大问题;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 (十九)强化旅游安全管理。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要建立健全安全制度,落实责任制,防止各类安全事故特别是重、特大恶性事故的发生。重点旅游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旅游企业、旅游景区(点)都要制定旅游安全事故紧急处理预案;以110、120为中心建立社会联动系统,及时查处刑事、治安案件,处理人身财产安全事故和其它突发事件。 (二十)加速形成旅游社、旅游饭店、旅游定点企业的规范服务标准。加强旅游企业服务质量规范管理,牢固树立服务质量第一的观念。强化旅行社和导游人员管理,规范导游解说和团队运作。加强星级饭店评定工作,将更多的旅游饭店纳入星级饭店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轨道。继续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提高新疆饭店管理总体水平。切实加强对旅游购物等定点单位和旅游车辆的管理。 (二十一)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级旅游区(点)。在继续巩固和发展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市、库尔勒市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创建城市范围,力争早日将喀什市、阿勒泰市、伊宁市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全区重点旅游市、县开展建设"旅游强市(县)"活动,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旅游经济实力和在全国的知名度。积极组织实施国家颁布的《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工作,规范景区景点的设施标准、服务质量,争创国家颁布的"A"级旅游景区(点),进一步提高旅游景区(点)的综合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十二)加速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立旅游人才和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区内院校旅游专业的办学优势,加快培养高、中级旅游管理人才和实用人才,优化旅游行业队伍的学历和职称结构。采取多种形式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加强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建设。抓好旅游企业重点是星级宾馆和旅行社经理资格认证工作,健全员工持证上岗制度,到2005年,旅游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比例达到80%以上。 (二十三)营造良好的旅游大环境。实施旅游畅通工程,各执法检查部门和单位不得随意途中拦截检查旅游车辆,旅游城市要为旅游车辆入城提供方便。加强旅游城市、旅游景区(点)和旅游沿线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居民文明程度,共同塑造和维护新疆旅游的良好形象。 (二十四)认真做好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工作。要严格制定科学的开发和保护方案,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决杜绝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盲目开发、低水平开发和破坏性开发,努力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十五)大力发展边境旅游。要充分发挥旅游中心城市和边境口岸的地缘优势。 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着力改善边境旅游环境,规范市场秩序,逐步建立与边境旅游相适应的市场体系和服务功能。 六、围绕旅游发展加速交通建设,完善旅游配套功能 (二十六)加快旅游航空交通建设。把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建成西部国际旅游的主要进出口岸,形成连接主要旅游客源国、省内外重点旅游城市及旅游景区的旅游航空网络。围绕主要客源国市场开拓,积极开辟乌鲁木齐至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及欧洲等国际航线。围绕重点旅游景区加快区内航空支线建设。 (二十七)建成高等级旅游公路网络。围绕重点旅游区和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尽快形成乌鲁木齐至各主要旅游城市、旅游景区,以及旅游城市、旅游景区间的高等级旅游公路网络。交通部门要在重点旅游区和旅游线路上增开旅游客运专线。加快建设乌鲁木齐-托克逊-库尔勒、奎屯-伊宁高等级公路;改造升级伊宁-新源、奎屯-乔尔玛-巴音布鲁克-金沙滩、阿克苏-库车-库尔勒、喀什-红其拉甫、阿图什-喀什-奥依塔克等干线公路及旅游公路。 (二十八)发展铁路旅游运输网络。围绕西部大旅游线路的规划、开发,提高兰新铁路线路的利用率,尽快形成新疆与内地省(区、市)旅游城市、乌鲁木齐与区内旅游城市的铁路旅游运输网络。提高旅游列车档次和运行速度,增开"朝发夕至"豪华舒适的旅游专列。 (二十九)完善旅游配套功能。各地、各部门要通力配合,尽快完善旅游城市、旅游景区景点、旅游交通沿线的通信、邮政、电力、银行、医疗、供水、餐饮、环保等服务设施和功能。彻底治理旅游景区(点)脏、乱、差现象,加快公共厕所工程建设,坚持"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风景区(点)、旅游线路沿线的加油站、停车场等没有建立规定水冲厕所和环保厕所的,旅游和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有权取消其经营资格。 七、实行政策倾斜,扶持旅游业发展 (三十)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自治区计划、财政、旅游等部门要积极想办法争取国债和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自治区计划、财政部门要确保自治区每年260万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0万元旅游发展基金和200万元旅游宣传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以此为基数每年递增15%。各地也要不断加大对旅游业的财力支持。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通过上市发行股票等方式进行融资。 (三十一)充分发挥口岸优势,搞活边境旅游。要进一步简化出入境手续和旅游购物通关检验手续。要利用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口岸边民互市免签证的便利条件,不断扩大旅游购物贸易,并在税费征收上予以优惠。外汇管理部门要组织有关商业银行在定点旅游购物市场、边境口岸设立外汇兑换点,为游客提供方便,防止外汇流失或进入黑市进行非法交易。自治区外办、公安等部门要继续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我方人员赴哈方边境地区进行"一日游"或"多日游",以及在新疆主要城市和重点边境口岸对境外游客实行72小时免签证和落实签证有关政策。对于赴海外旅游促销人员的审批,实行一次申请、一年有效的办法。同时,抓紧新增13个开放县(市)的有关报批工作。 (三十二)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作用,合理运用旅游景区(点)票价调节淡旺季游客流量;民航部门要加大民航机票分季节、时段、航线进行差别定价的力度。 (三十三)对宾馆、饭店实行与一般工商企业同等的用电、用水、用气价格。各地要加大对旅游宾馆、饭店缴纳各种费用情况的检查清理力度,对不合理的收费项目,该减少的要减少,该取消的要坚决取消。 (三十四)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旅游投资者解决在项目开发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对经营有困难的,经有关部门认定,自企业开业之日起,3年内免缴生产经营场所房产税。对旅游经营项目用地,只收征地费,免收土地使用权出让费。 (三十五)继续大力推进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旅游强县"活动。对人选的旅游城市,自治区有关部门要在基础设施项目立项、资金投入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三十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国内外各种经济成份在新疆投资旅游建设、兴办合资旅行社和其他旅游企业。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国家、集体、部门、企业、个人一齐上,内外资一起上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方方面面的人力、物力、财务投入旅游业,努力扩大旅游发展规模,积极完善多元化的旅游市场主体。有关部门要认真筛选好的旅游设施项目并争取进入国家《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外商进行投资。鼓励新疆旅游企业参与国内区域性经济合作,加强与区外旅游企业的合作交流。 (三十七)鼓励开发生产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商品;对开发生产旅游纪念品的经营者享受免征3年所得税的政策。 八、切实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领导 (三十八)各级党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旅游业重要性的认识,坚持政府主导型的旅游业发展战略,加强对旅游工作组织协调领导和支持力度,及时研究解决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进一步强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旅游行业的管理职能。各相关部门要强化旅游产业意识,主动配合旅游部门工作,增强为发展新疆旅游业服务的意识,切实转变观念,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从各方面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三十九)加强行业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要严格实行旅行社准入制度,凡未经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工商部门不得办理营业执照。要不断规范旅行社、导游人员的经营行为,健全投诉机制,完善处理程序,提高投诉结案率,依法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旅游产品和服务必须实行明码标价,打击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无照经营旅游业务、扰乱旅游市场的行为。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旅游消费,坚决抵制和严厉打击"黄、赌、毒". (四十)加强旅游安全和卫生保障工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旅游安全工作,切实做好旅游区(点)和旅游城市的社会治安、交通管理、卫生防疫等工作。要建立预警联动系统;制定旅游安全、消防事故紧急处理预案,落实安全、消防责任制,防止旅游意外安全事故特别是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旅游者安全。 (四十一)自治区旅游工作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发挥其宏观协调作用,坚持例会制度,及时协调处理全区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自治区人大要抓紧制定《旅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自治区旅游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作用,强化行业自律

5. 结合实际谈谈全国援疆,作为新疆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
  新疆各族人民期盼已久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已于5月中旬胜利召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决策部署;19个省市代表团高规格来疆考察调研,新一轮援疆春潮拍岸、大幕开启。 新疆迎来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作为一个新疆人,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一是立足本职,积极投入到大开放大发展的建设中。不管你是公务员还是国家职工,是个体经营者还是老百姓,你都要珍惜这样的发展机遇。要为你是新疆人而感到自豪,不是每一个省份和地区都有这样的发展机遇,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惠疆政策,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对新疆的重视,对新疆人民的期盼也是前所为有的。我们要抓住这样的机遇,迎难而上,为新疆的大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是积极投入到“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的社会实践中去。新疆的大建设要有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这个稳定和谐的环境靠谁来营造,靠政府,靠公安,靠某一个部门或领导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要靠老百姓,靠每一个新疆人。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维护民族团结是新疆社会稳定的基石。只有各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维护我们生活的家园,才能有新疆的大开放大建设。
  三是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公平正义,无私奉献,有道德、有责任的新疆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同样,新疆崛起,人人有责。只要人人有了这份责任,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再湍急的河流也可以过去,新疆的美好明天就会到来。
  如何“走好人才兴疆之路”

  “兴”与“强”
  占领人才高地,重视人才作用,成为全国性议题。经济发达、开放的沿海省份,提“走人才强省之路”。新疆起点定为“科学跨越、后发赶超”,区情是“地处边远、条件艰苦、发展滞后”。宜提“坚定不移走人才兴区之路”,兴则强,不兴则弱。

  C“育”与“引”
  “育”为自育,“引”为外引。“培养是人才开发的有效途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育人留人,是战略所思;引人用人,是战术所为。长远战略与近期战术并用,构成人才兴区整体部署。

  “留”与“用”
  “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渴求人才,呼唤人才,以用为本。人才不用,“亲生儿子”也会“离家出走”;“人尽其才”,上门女婿也会“安营扎寨”。用人则用其长,避其短,应宽容失误与失败。
  “专”与“杂”
  古人集三千食客,不乏怪才、偏才。人才兴区规范,“专”“杂”结合,才能相得益彰。“杂”在满足各行各业实用型人才,“专”在实施科研、科技兴区专业型人才。无专则无法单兵突击攻坚,无杂则难以开拓广阔天地。

  “静”与“动”
  人才无相对静止,就不能稳定人才;人才无绝对运动,就可能一潭死水。感情、事业、待遇留人,才能长久留人。促进人才适度、合理流动,流水则不腐,其度在减少人才不必要流失。
  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应当做的“三要三不要”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让新疆人备感振奋,中央为新疆制定的到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工作目标让新疆人感觉经济发展的脚步跟上了全国的队伍。但是,面临如此空前的历史机遇,新疆人在兴奋之余,应当进行冷思考,尤其要明确: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应当做的“三要三不要”。

  一要树立紧迫感、自信心,不要畏手缩脚迟疑不前。中央制定的经济目标,距离现在也仅仅是三五年的时间,可以说是真正地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尽快地行动起来,投入到各项建设事业中。我们应当看到,新疆尽管经济发展的底子薄,在人才、技术等方面还存在瓶颈,但是我们更应当看到,此次中央举全国之力,投入资金,充分调动19个省市支援新疆经济建设,在此政策、智力、经验的依托上,新疆凭借自身的煤电、天然气、石油等资源优势,定会如期实现中央制定的各项目标,新疆必定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要打破常规敢于创新,不要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所谓的跨越式发展,就是要突破常规,这不仅是指发展速度而言,更主要的是针对于发展思路。常言说脑袋决定脚步,先有了想法才会有行动。首先要打破自身固有的陈旧思维,敢于突破常规套路,思考谋取快速实现目标的捷径,其次要放远眼光,善于学习兄弟省市、国内国际的先进经验,创新发展思路,建立科学高效的发展模式。从目前来看,新疆经济发展水平还落后于全国多数省市,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要素更显欠缺,但是,我们也不必过于夸大困难,应当看到,中央已经为新疆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19个省市已经伸出了支援的臂膀,新疆人不能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内力与外力形成的合力,将会强劲地推动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

  三要务实求稳尊重客观实际不要盲目动手求快求成。面对历史空前的机遇,不排除一些人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盲目乐观之余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工作措施。在肯定他们的激情和干劲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做任何事都要着眼于客观实际,做事要脚踏实地,务实求稳,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否则,只有盲目乐观的空想,而没有能付诸实际并取得成效的实际效用,那只能是纸上谈兵、望梅止渴,这样的空想真的是祸国殃民,劳民伤财。尤其在新疆经济谋求跨越式发展的时期,我们更应当立足新疆经济、自然、人力等客观实际条件,稳扎稳打地走好每一步。

  张书记吹响新疆跨越式发展人才的“集结号”

  要问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因为人才是一切建设中的生力军,是事关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古时候有“周公三吐哺”、“刘备三顾茅庐”、“曹操‘唯才是举’”等求才若渴的事例,今天张书记进疆,吹响新疆发展人才的“集结号”,昭示了张书记大展宏图的决心,要想实现新疆跨越式经济大发展,人才是第一位的,有了人才,才能谈建设,谈发展。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如果修长城,人才就是基石;如果建大厦,人才就是栋梁;如果建设新疆,人才就是成功的保证。

  首先“多措并举‘育’人才”。在新疆高考的前夕,张书记亲自部署高考相关工作,并寄语考生:轻松备考,考出水平。因为他深知只有抓好教育,通过高考选拔培养大学生,以此提高公民素质,才能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长治久安和增强长远竞争力。在“六·一”节时,给乌鲁木齐市小学生回信,鼓励小学生努力学习,建美好新疆。这些平凡的话语和行为,虽然朴素平实,却道出了张书记深诣教育人才与培养人才这个深刻的道理。

  其次“海纳百川‘引’人才”。这是张书记后发赶超实现新疆大发展的又一广纳人才的举措。只有广开才路,用优厚的用人条件四下纳贤,为新疆集结人才,将外地高层次人才吸引进疆,才能打好建设新疆先进技术上的硬仗,建设好新疆。
  其三“不拘一格‘用’人才”,更是张书记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又一举措。树立什么样的人才理念、用什么样的人、怎么样用人,这对一个领导者来说,不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魄力。不拘一格“用”人才,“以用为本、唯才是举、用才无类”,只有这样宽厚的用人标准,才能充分发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作用。

  其四“营造环境‘励’人才”。常言道“鸟择良木而栖”,有了梧桐树,就能引来金凤凰。在“励”人才的集结号行动中,在待遇上优惠,在人格上尊重,在情感上关怀人才,一定能吸引大量的有志之士,进疆发光发热建设美好新疆。
  张书记吹响新疆跨越式发展人才的“集结号”,用远见的卓识育人;用宽宏的心怀纳人,用博大胸怀容人,用优厚的条件引人,有了这样好的用人环境,新疆实现跨越式大发展的宏伟大业还远吗?

  新疆发展离不开各金融机构的支持

  不管搞什么建设,经济是基础,有了充足的资本,方能谈建设。新疆的大开发,更离不开雄厚的资金为基础。日前,国内39家各大银行金融机构的负责人齐聚新疆,共商如何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金融支持。这是一次为新疆开发建设输油打气的大会;这是一次为发展新疆提供腾飞动力的盛会。当前是新疆实现跨越式大发展,经济大腾飞、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发展的重要基础时期。要想实现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现代化的目标,必须加大经济投入,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因此,经济建设资金的筹措和解决,基本经济的开发和建设,将成为新疆跨越式大发展目标能否实现至关重要的大事。

结合实际谈谈全国援疆,作为新疆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6. 说说近代中国政府在新疆分别采取了什么

新中国成立以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央政府把帮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走中国各民族共同富裕之路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加大在新疆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央政府制定实施的十个“五年计划”中,始终把新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基础发展项目、现代工业体系建设项目等列为国家重点项目,出台一系列优惠和特殊的政策,保障计划的顺利实施。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建设,1950年至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015.15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662.23亿元,占同期全社会投资的53.1%;累计建成投产项目9万多个,其中包括178个大中型项目和一大批对新疆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为支持新疆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给新疆以巨大财力支持。据初步统计,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的1955年到2000年,中央政府给新疆的财政补助累计达877.41亿元。特别是1996年以来,随着中央政府财力的增强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央政府给新疆的一般性财政补助逐年增长: 1996年为59.07亿元,1997年为68.38亿元,1998年为80.12亿元,1999年为94.00亿元,2000年为119.02亿元,2001年为183.82亿元。中央政府还通过各种专项财政转移支付、民族优惠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加大资金的投入和支持。

  支持自治区政府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到2001年底,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安排下,自治区已完成和正在执行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22个,总投资额179895万美元,按现行汇率折合人民币1493128万元,三个中外合资企业获准使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552.4万美元;利用加拿大等几个国家和政府金融组织的贷款41067万美元,已生效执行和完成的项目68个。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贷款,对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通过石油天然气开发造福新疆。新疆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为促进新疆经济的发展,坚持对新疆油气大勘探、大开发和大投入的方针,以造福于新疆各族人民。为实现把新疆建成全国最大的石油化学工业基地的战略构想,在国内外油气价格下跌,而新疆油气勘探开发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中央政府逐年加大了新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投资力度,1995年为181.96亿元, 2000年为292.23亿元。已经开工建设的以新疆为主要气源的“西气东输”工程,计划投资额达1200多亿元。

  石油、天然气及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满足了新疆经济发展对能源和石化产品的需求,而且有力地带动了机械、交通运输、通信、建筑、电力、水利、农业、食品和纺织、化工、塑料、橡胶、医药等产业的发展,刺激了服务行业的增长,对新疆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升级产生了重大影响;极大地促进了就业人口的增加,仅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从1994年以来,随塔里木油田开发,每年新增职工人数超过18%; 大大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克拉玛依、独山子、阜东、泽普等一批石油新城在戈壁荒滩建起,乌鲁木齐、库尔勒、阜康、轮台等城市现代化建设加快;有效支援了当地经济发展,新疆克拉玛依、吐哈、塔里木等各大油田和泽普、独山子、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各大石化企业,都充分发挥人才、资金、技术优势,扶持地方企业,投资搞建设,贯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的沙漠石油公路,就是由塔里木油田投资7.85亿元建设的。新疆石油、天然气及石化工业的发展也为新疆财政增加了大量收入,仅“西气东输”项目,每年可为新疆增加10多亿元的财政收入,为促进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新疆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央政府在经济发展及各项政策上给予新疆以倾斜。颁布实施沿边开放战略的有关法规,赋予新疆等西部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八条优惠政策;提出搞好新疆的粮棉生产基地建设,建设“三北”(东北、华北和西北)防护林以及防沙治沙工程;执行扶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建设边境公路,完善配套边境口岸公路设施;加快塔里木河生态和水资源综合治理,优先在新疆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增加财政支持,提高国家政策性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的比重。2001年,中央政府在《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知》中,规定和提出了十八个方面的68条具体优惠政策。自治区政府依据国家这些规定,制定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实施意见》,出台十条吸引国内外企业及农牧民参与新疆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优势和特色产业、高科技产业等领域投资经营的具体税收优惠政策。

  为新疆输送和培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针对新疆较为偏远落后、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困难,国家通过分配、调动和鼓励内地80多万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员到新疆工作,为工业、农业、教育、文化、科学研究、医疗卫生等行业输送了大批大学毕业生、科学技术人员及高学历的专门人才。这些专门人才为新疆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从1989年起,中央政府组织内地80多所高校支援新疆,共招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本专科学生1万人,定向培养研究生640人,培训教师和少数民族教育行政管理干部860多人,培训少数民族经济和企业管理干部1400人,派出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访问学者出国进修。从2000年起,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广州、深圳、大连、青岛、宁波、苏州、无锡等12个发达城市在所属的省级重点高中举办了新疆高中班,每年招收1540名新疆民族学生,政府向这些在校学生提供财政补贴。

  全国其他省区市大力支持新疆。几十年来,各省区市向新疆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人才支援。在新疆工业企业发展落后的情况下,中央政府把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的一些企业、工厂全部搬迁至新疆,从内地调进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新疆初建的骨干企业中去,并选送一大批少数民族工人到内地先进企业进修实习,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新疆培养起一支工程技术骨干队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新疆与内地各兄弟省区市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人才的互相流动日益兴起和扩大,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物流”、“人才流”为特征,以优势互补为原则的新的支援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式已迅速发展起来; 尤其是近年来,根据中央政府的要求,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浙江等20多个较发达的省市对口支援新疆的各地州市,取得了明显成效。

7. 谈谈新疆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由于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等原因,一直是全国经济发展的洼地,目前南疆地区还有绝对贫困的人群存在。
    新疆作为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领土面积占到了全国陆地面积的1/6。单纯从领土面积来说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其次新疆也是全国边境线最长、与之接壤国家最多的省区,就军事意义也显而易见;再次资源量特别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棉花等资源极其丰富,号称中国未来的资源储备库。这对于经济、资源方面诠释的也非常充分了吧?
    自75事件发生之后,中央更加认识到发展新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稳定与发展要并举。新疆的稳定决定着全国的稳定,新疆的发展决定着全国的发展,新疆人民生活的好坏同样决定着全国人民生活的状态,都是相辅相成的,谁都离不开谁。 
    中央就是要全中国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所有人有尊严的生活。

谈谈新疆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

8. 新疆的发展和祖国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央政府把帮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走中国各民族共同富裕之路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加大在新疆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央政府制定实施的十个“五年计划”中,始终把新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基础发展项目、现代工业体系建设项目等列为国家重点项目,出台一系列优惠和特殊的政策,保障计划的顺利实施。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建设,1950年至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015.15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662.23亿元,占同期全社会投资的53.1%;累计建成投产项目9万多个,其中包括178个大中型项目和一大批对新疆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为支持新疆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给新疆以巨大财力支持。据初步统计,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的1955年到2000年,中央政府给新疆的财政补助累计达877.41亿元。特别是1996年以来,随着中央政府财力的增强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央政府给新疆的一般性财政补助逐年增长:1996年为59.07亿元,1997年为68.38亿元,1998年为80.12亿元,1999年为94.00亿元,2000年为119.02亿元,2001年为183.82亿元。中央政府还通过各种专项财政转移支付、民族优惠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加大资金的投入和支持。 

  支持自治区政府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到2001年底,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安排下,自治区已完成和正在执行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22个,总投资额179895万美元,按现行汇率折合人民币1493128万元,三个中外合资企业获准使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552.4万美元;利用加拿大等几个国家和政府金融组织的贷款41067万美元,已生效执行和完成的项目68个。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贷款,对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通过石油天然气开发造福新疆。新疆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为促进新疆经济的发展,坚持对新疆油气大勘探、大开发和大投入的方针,以造福于新疆各族人民。为实现把新疆建成全国最大的石油化学工业基地的战略构想,在国内外油气价格下跌,而新疆油气勘探开发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中央政府逐年加大了新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投资力度,1995年为181.96亿元,2000年为292.23亿元。已经开工建设的以新疆为主要气源的“西气东输”工程,计划投资额达1200多亿元。 


  石油、天然气及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满足了新疆经济发展对能源和石化产品的需求,而且有力地带动了机械、交通运输、通信、建筑、电力、水利、农业、食品和纺织、化工、塑料、橡胶、医药等产业的发展,刺激了服务行业的增长,对新疆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升级产生了重大影响;极大地促进了就业人口的增加,仅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从1994年以来,随塔里木油田开发,每年新增职工人数超过18%;大大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克拉玛依、独山子、阜东、泽普等一批石油新城在戈壁荒滩建起,乌鲁木齐、库尔勒、阜康、轮台等城市现代化建设加快;有效支援了当地经济发展,新疆克拉玛依、吐哈、塔里木等各大油田和泽普、独山子、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各大石化企业,都充分发挥人才、资金、技术优势,扶持地方企业,投资搞建设,贯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的沙漠石油公路,就是由塔里木油田投资7.85亿元建设的。新疆石油、天然气及石化工业的发展也为新疆财政增加了大量收入,仅“西气东输”项目,每年可为新疆增加10多亿元的财政收入,为促进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新疆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央政府在经济发展及各项政策上给予新疆以倾斜。颁布实施沿边开放战略的有关法规,赋予新疆等西部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八条优惠政策;提出搞好新疆的粮棉生产基地建设,建设“三北”(东北、华北和西北)防护林以及防沙治沙工程;执行扶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建设边境公路,完善配套边境口岸公路设施;加快塔里木河生态和水资源综合治理,优先在新疆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增加财政支持,提高国家政策性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的比重。2001年,中央政府在《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知》中,规定和提出了十八个方面的68条具体优惠政策。自治区政府依据国家这些规定,制定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实施意见》,出台十条吸引国内外企业及农牧民参与新疆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优势和特色产业、高科技产业等领域投资经营的具体税收优惠政策。 


  为新疆输送和培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针对新疆较为偏远落后、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困难,国家通过分配、调动和鼓励内地80多万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员到新疆工作,为工业、农业、教育、文化、科学研究、医疗卫生等行业输送了大批大学毕业生、科学技术人员及高学历的专门人才。这些专门人才为新疆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从1989年起,中央政府组织内地80多所高校支援新疆,共招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本专科学生1万人,定向培养研究生640人,培训教师和少数民族教育行政管理干部860多人,培训少数民族经济和企业管理干部1400人,派出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访问学者出国进修。从2000年起,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广州、深圳、大连、青岛、宁波、苏州、无锡等12个发达城市在所属的省级重点高中举办了新疆高中班,每年招收1540名新疆民族学生,政府向这些在校学生提供财政补贴。 
  全国其他省区市大力支持新疆。几十年来,各省区市向新疆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人才支援。在新疆工业企业发展落后的情况下,中央政府把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的一些企业、工厂全部搬迁至新疆,从内地调进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新疆初建的骨干企业中去,并选送一大批少数民族工人到内地先进企业进修实习,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新疆培养起一支工程技术骨干队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新疆与内地各兄弟省区市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人才的互相流动日益兴起和扩大,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物流”、“人才流”为特征,以优势互补为原则的新的支援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式已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近年来,根据中央政府的要求,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浙江等20多个较发达的省市对口支援新疆的各地州市,取得了明显成效。 


   结束语 


  在中央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新疆各族人民五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新疆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成就。但是由于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加快新疆的发展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央政府的战略规划。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1999年,中央政府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为新疆的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根据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部署,自治区制定了第十个五年计划和到2010年的发展规划。根据这一计划,到2005年,全区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00亿元,年均增长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万元以上;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00亿元左右;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150元左右;全区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3平方米,农村居民居住环境、住房质量、卫生条件有较大提高。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以上,人民的生活更加宽裕。 

    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景是美好的。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央政府和各兄弟省区市的支持下,通过艰苦努力,一定会把新疆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