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你将如何做好这项工作?

2024-05-04 15:10

1. 谈谈你对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你将如何做好这项工作?

近年来,基层劳动平台建设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在劳动保障事业不断发展、城乡统筹不断推进的新形势下,现有的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还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劳动保障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构建设发展不平衡。由于缺编制少经费,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的开展普遍存在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的问题以及无钱办事的现象。比如,按政策要求,各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站应设专人负责退休人员社化会管理工作,设专人负责劳动监察协管工作等,但由于人员缺位,各类专项劳动保障工作基本上由劳动保障协理员兼职在做。这与劳动保障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各类专项劳动保障工作在基层缺少有效抓手。劳动保障工作不但没有加强,相反还有所削弱。

  (二)工作人员存在多头管理。目前大多数区县乡镇劳动保障机构人员是双重身份,一方面受到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领导,另一方面受上级劳动保障部门领导,身分尴尬,工作中有阻力。工作中承办的是各区劳动保障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但在工作中又难免有些问题要受到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的影响和干涉。他们不但要承担繁重的劳动保障业务工作,而且还要承担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分配的各项其他工作任务,不能做到专职专用,精力容易分散,区级业务主管部门不便规范管理,对劳动保障工作任务的完成带来了一定影响,不利于基层工作人员的成长进步和发展。

  (三)任务繁重,人员紧张,队伍不稳定。目前全市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仅有1名主管为正式编制人员,各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工作人员均无编制。他们除了兼职做劳动保障工作,还承担着其他大量的居民委员会工作。因此存在经常变动的问题,好不容易刚刚对劳动保障工作有所熟悉,就又离开了劳动保障工作岗位,更迭频繁,导致工作队伍不稳定,难以保证劳动保障业务的有效的开展,致使劳动保障工作经常处于被动状态,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另外,由于工作人员本来就缺,还有部分人员被街道办事处抽调到其他部门工作,致使大多数乡镇劳动保障机构普遍存在着人员少、任务重、压力大的问题。很多基层劳动保障一名工作人员服务的对象就是2、3千人,甚至是4、5千人,工作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四)人员待遇低和工作经费“缺位”。目前,大多数乡镇劳动保障所工作人员属事业编制,其工资虽由财政解决外,基层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每月工资仅894元,生活十分清苦,维持个人的基本生活都较困难,更不要说养家糊口了,过低的收入严重影响了劳动保障专管员的工作积极性,致使工作人员工作不安心,工作人员频繁更换。另外,乡镇劳动保障机构承担着辖区内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发展的重担,没有收费项目,没有预算外收入,县级财政除负担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外,工作经费没纳入财政预算。单纯依靠上级补助支撑工作运转。工作人员津补贴得不到保证,养老保险视同缴费,存在“干保障的人没保障”现象,工作不安心。

  在调研中,我们的基层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李先生如是说:“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是落实再就业政策的前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沿。一直以来,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承担着失业人员就业援助与安置、劳动力资源的摸底调查及其动态管理、宣传党和政府的就业再就业政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再就业服务、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申办、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扩面、失业金待遇审核、社会保险补贴申办、小额担保贷款申办、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企业用工信息采集、劳动监察协管等多项重要职能。作为国家对下岗失业人员优惠政策的受益者和执行者,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履行这些职责,需要掌握具有较高的业务知识和政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政治修养以及面对面服务于群众的社区工作技能。我们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把党和政府的关爱与温暖送到每个下岗失业人员的心中,形成一个关爱链、温暖圈。我们是小人物,却做着一件关系千家万户的大事。我们是人民的劳动保障协管员,是下岗失业人员的知音,是改革造就的特殊的人才。我们以真诚服务,无私奉献,感动着他人,把社区劳动保障的平台建成了承载希望的平台、施展才华的平台,为民造福的平台!我们是享受社会关爱的一批人,却时时把心中的关爱分享给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在基层服务的大舞台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智慧,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辛勤的劳动汗水,解决了许许多多困扰人民生活的难题,得到了社会的尊重。我们的境界、我们的胸怀、我们的风度、我们的品行,赢得了一片喝彩声。”

  在调研中,我们的基层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李先生如是说:“由于劳动保障工作的专业性要求,市政府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通过报纸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劳动保障协理员,在市政府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统一组织下,我们通过严格的笔试、面试程序,经过激烈的竞争,走上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这一光荣的岗位,并通过努力学习考取了全国劳动保障协理员四级或三级等级证书。在工作中我们不辞辛苦,及时承担了大量繁重的再就业援助工作,为国家的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在最基层的落实,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每年,仅社保补贴和城镇居民医保两项工作每名劳动保障协理员经手的现金就达几十万,甚至数百万。而这两项工作仅占我们全部工作的一小部分。由于我们是在基层服务,使用的是社区的办公场所,接受的是街道办事处的管理,同时由于街道办事处委主任的素质良莠不齐很难承担工作,因此一些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也落到了我们的身上。绝大多数协理员在干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投入大量精力参与人口普查、经济普查、低保、计划生育、环境卫生劳动等上级安排的工作。我们不能说社区委主任的工作能力低下,把劳动保障工作纳入网格化我们也理解,但是我们义务的承担着份外的工作,不仅寄人篱下,更倍受歧视,却是我们每一位劳动保障协理员所难以忍受的。我不能不说,我们每一位劳动保障协理员都是活雷锋!”

  在调研中,我们的基层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秦女士如是说:“我们直接面对的是最基层的群众,很多热点、难点问题都要我们直接去处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就是这样一支队伍,今天我们却被涉及切身利益的工资待遇问题所困扰着。我们很多人原来在企业中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技术干部和担任领导职务管理人员,我们中不乏大学生、具有中级会计职称的人员、原来在企业中从事主管的高级管理人才,很多人通过全日制、自学考试学习等多种形式取得高等教育学历,也有很多人原是全民固定工或全民企业干部。我们从事这一岗位是因为认识到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服务基层人民百姓的重要性,认识到国家关注民生服务民生的重要性。我们愿意用自己的所学和所能为社会保障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的工作性质是高尚的,工作内容是辛苦的,工作待遇却是最差的。老百姓说我们干着公务员的工作,却不知道我们连最低生活保障的待遇都不如,包烧费没有,住房公积金没有,节假日更是连一分钱福利都没有,有事必须干福利靠边站,说出来都让人心寒啊!有的居民更是直接说我们就是个臭要饭的。”

  在调研中,我们的基层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赵先生如是说:“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劳动部门不断的强调企业要遵守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甚至在《劳动法》中也都明文规定了这一要求,但是在对于劳动保障协理员的工资待遇方面似乎仍停留在最低水平上。而且我们都获得了从事这一岗位的相关资格证书,符合国家对这一职位的准入制度,但是却为什么不能够享受国家有关岗位准入与职称挂钩的工资制度呢?我们一个月的收入除去自己应缴纳的保险费后只有800多元,而这开到手的800多元,却又很大一部分被我们用于往返于入户调查及联系居民群众的通讯费以及购买办公用品等。这样的工资水平怎么能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水平需要,劳动保障部门就是要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利益,但对于这么重要的专业化服务队伍,就是用这样廉价的劳动力为社会服务吗?而且,这么多年来,我们的社会保险费始终是视同缴费,实际缴费为0,但我们却被扣除了自己应缴纳的部分。在法制社会的今天,作为劳动保障工作的基层服务人员,我们一方面宣传着《劳动合同法》,宣传着按劳分配、同工同酬;另一方面,我们却连自身都得不到保障,真是可悲复可笑!虽说我们是公益性岗位,但我们中不乏大学生,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以及原来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主管的高级管理人才,我们不敢赊求和公务员同工同酬,但我们毕竟是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的劳动成果,使人民百姓能够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生活得到基本保障,让下岗失业人员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重拾生活的信心,看到生活的希望和曙光。我们奉献了自己的热血,为社会保障工作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称赞,我们欣慰,因为我们是新世纪最可爱的人。但是,我们得到的却是如此低廉的回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有着这么明显的职业歧视和人权歧视,真是令人不解啊!”

  在调研中,我们的基层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张女士如是说:“国家和政府也认识到了基层工作的辛苦与重要性,正在不断的完善社区服务投入机制,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及其所聘用的服务人员的生活补贴、保险等福利待遇在不断提高。但是同样工作在基层第一线,比居委会的工作更重要、更辛苦的劳动保障从业人员却成为了被政府遗忘的角落,每逢节日,居委会们拿到福利的心情舒畅,我们这些劳动保障协理员却只能满眼辛酸苦和泪。微薄的收入使很多人实在是无力维寄生活的重担,不得不离开自己所深爱的这一高尚、神圣的工作岗位,很多人或转到社区居委会或其它岗位工作,致使劳动保障队伍流失严重。国家培养一个劳动保障协理员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到头来却只能任其流失。这不能不说是劳动保障事业的损失,是对国家为此投入资金的浪费。时下,农民工有人关注,企业职工有人关注,但为什么从事民生大事的劳动保障协理队伍却被受冷落呢!”

  在调研中,我们的基层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柳女士如是说:“劳动保障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直接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层,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前提。一方面,各大媒体在报道“劳动保障协理员工作的悲剧化与公务员的贵族化”,另一方面却不落实改善。协理员到处帮别人维权却帮不了自己。我们热爱这一岗位,是因为它能够帮助人民、服务人民,我们在工作中任劳任怨是因为我们认识到劳动保障工作对百姓群众的重要性,我们工作在第一线,深知上访是最让领导厌烦的事情,更深知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我们也相信政府不是第一次听到我们的呼声。我们由衷地希望政府在为其他财政供给人员不断增资的同时能够考虑一下我们,让我们能够不再为积极付出的同时因不能养家糊口而肝肠寸断,不再为因勒紧裤腰带也无法支付的取暖费而紧锁愁眉,不再因不堪设想的未来而欲哭无泪。”

  在调研中,我们的基层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李站长如是说:“我们认为,劳动保障协理员是受聘于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依其行使的公益职能应属于事业单位,但却不享受事业单位编制的一支特殊队伍,那么政府就应该参照事业单位来管理。我们深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也在加大协调力度,关心劳动保障协理员的福利待遇和成长,我们相信政府一定能够从稳定基层劳动保障工作队伍出发,激励劳动保障协理员为改善民生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促进我市劳动保障基层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那么基层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应该如何发展?如何建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几点肤浅建议: 

  1、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一是加强政策宣传,让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认识建设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重要意义,了解国家、市上对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规定和要求,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对于加快城乡统筹,改善民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将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考核,通过考核促使乡镇政府把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这项工作摆上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 

  2、建立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对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实行“垂直管理”,减少他们的工作阻力。借鉴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国土资源所等其他垂直管理单位的成功经验,把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划归由劳动行政部门垂直管理,这既能稳定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思想,又有利于基层机构职能职责的发挥,避免了乡镇机构改革与基层机构建设的矛盾。 

  3、加强资金扶持,保障基层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经费。劳动保障工作涉及民生,基层机构工作人员所承担的就业服务、社保扩面、基金征缴、工伤协查、政策宣传、劳动者维权等各项工作任务越来越重,服务范围点多线长,工作成本逐年增加。应将基层机构的工作经费纳入县级财政统一预算,适当提高补助标准,重点倾斜支持基层机构,根据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实行以奖代补,以弥补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待遇偏低的问题,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4、加大对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资金投入。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在维护社会稳定上的认识,在政策、资金、物质上给予支持,并将专项工作补贴和平台建设补助经费直接核拨到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各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对所有经费集中管理,统一使用,以保证正常运转。 

  5、规范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合理配置人员。开展乡镇劳动保障工作,首要条件是有机构办事,有人办事。一是要争取上级编制部门的支持,明确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的性质和工作职能;二是要根据劳动保障工作的实际需要,合理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三是劳动保障工作专职人员不得由乡镇人民政府随意抽调到其他岗位上从事其他工作,通过提高专职人员的比例,建设一支稳定的基层劳动保障工作队伍。要逐步以专职取代兼职,以稳定的队伍为基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谈谈你对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你将如何做好这项工作?

2. 今年,农民工就业问题成为一个大的问题,如果让你去基层蹲点,你如何做好农民工的就业工作

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内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九江县返乡农民工数量呈上升趋势,2009年春节期间共有返乡农民工1万余人,大量农民工返乡,给维护农村稳定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2009年1月份全县因山林、土地和经济活动引发的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苗头呈上升趋势;部分返乡农民工一时还不能及时投入新的工作岗位,带来的赌博、滋事等社会治安问题增多。九江县针对本县失业返乡农民工增多的现实,从“防”、“打”、“调”、“畅”、“引”、“护”、“扶”、“亲”、“联”、“训”十个方面对失业返乡农民工群体加强管理、正确引导、排调纠纷积极开展对农民工的服务,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有效地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一、突出一个“防”字。突出“防”,就是未雨绸缪,积极预防群体性事件。由于农民工失业返乡后,在广大农村大量聚集,因山林、土地以及由于经济活动的引发的矛盾纠纷增多,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一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九江县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情报信息网络,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动态,及早发现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问题。县乡两级综治组织对收集来的消息进行归口管理、协调处理、研判形势,防范于未然。对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及时上报上级部门。始终坚持把信息畅通作为应急管理的中心工作来抓。  二是编制应急预案。县乡两级政府都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等;三是认真落实部门责任,落实各职能部门工作责任,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联动,认真落实有关工作措施,做好各种条件和环境下的应急准备。
 
  二、突出一个“打”字。突出“打”,就是严打整治,严厉打击涉农犯罪。一是依法打击扰乱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坚决打击破坏生产经营、非法经营、强迫交易等严重扰乱农村市场秩序的犯罪,依法查办危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犯罪,维护农村正常经济秩序,改善农村市场环境。二是严厉打击侵犯农民人身权利的杀人、伤害等犯罪活动,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保护群众的合法利益。三是集中排查整治农村治安混乱区域。摸底排查治安混乱的重点部位,采取措施开展集中整治,切实解决区域性治安突出问题。同时依法取缔各类非法宗教组织,严厉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防范和遏制非法宗教活动向返乡农民工群体发展蔓延。
 
  三、突出一个“调”字。突出“调”,就是排调结合,积极处置各类不稳定因素。一是结合实际调查分析失业农民工返乡后民间纠纷、社会矛盾的新特点,认真组织定期组织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活动,全面掌握全县矛盾纠纷的总体情况,对各类纠纷进行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二重点调处可以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对群体性事件和易激化纠纷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范和调控措施,突出抓好因邻里矛盾、家庭矛盾、返乡再就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引发的矛盾和纠纷进行排查调处,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坚持“三调联动”矛盾纠纷调处制度。着力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作用,三种调解手段互相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四、突出一个“畅”字。突出“畅”,就是畅通渠道,引导群众合理合法反映问题和诉求。一是加强乡村两级信访网络建设,引导群众依法通过信访渠道合理反映诉求;二是加大了对信访突出问题和涉访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力度,县委、县政府强化了对信访工作的领导,促进了信访问题的解决,加大工作透明度,给群众知情权,为群众监督创造了条件。三是领导开展领导接访和包案制度。每天安排县领导接待群众上访,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倾听群众呼声,化解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各类矛盾纠纷,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信访问题的发生。
 
  五、突出一个“引”字。突出“引”,就是积极引导,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发家致富。一是加强创业信息引导,在产业上将外地农民再创业的成功经验提供给返乡农民工作参考,同时及时公布县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引导返乡农民工合理创业;二是加强创业技术引导,在技术上以注重实际、实用为原则,将国内、国际先进技术信息提供给他们,组织科研部门向返乡创业民工推广先进又实用的技术,在关键时刻帮他们攻项目、解难题;三是引导农民工创办市场主体。对有资金、想创业的返乡农民工,工商部门细化服务,真心扶助,降低准入门槛,放宽注册条件、简化登记程序,帮助返乡农民工尽快实现就地创业。
 
  六、突出一个“护”字。突出“护”,就是帮农护农,积极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一是组织公安、工商部门深入开展“红盾护农”行动,确保农民生产安全。在春耕备耕开始前,采取积极措施,整顿农资市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二是强化劳动争议仲裁,积极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开辟失业返乡农民工劳动争议仲裁“绿色通道”,认真受理失业返乡农民工的欠薪投诉,并积极协调输入地有关部门、企业和企业主管部门,妥善解决工资兑付问题;三是为失业返乡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组织司法部门为返乡农民工免费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引导群众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
 
  七、突出一个“扶”字。突出“扶”,就是积极扶持,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再就业。一是政策上帮扶。对失业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享受税费减免、项目支持等优惠政策。二是资金上帮扶。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符合条件的提供2-5万元的小额贷款支持自主创业。三是项目上帮扶。县农工部会同农业、林业部门编制了适应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项目库,供返乡农民工创业时参考。
 
  八、突出一个“亲”字。突出“亲”,就是亲民为民,扎实推进民生工程。一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广大返乡农民工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群众合理投资,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支持返乡农民工发展现代农业,搞农产品加工,发展服务业。二是认真搞好社会保障工作。对在务工地已经参加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在返乡时办理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手续的农民工,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及时帮助他们接续养老保险关系。对失业返乡农民工家庭困难、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按规定及时将其纳入保障范围,享受相关政策。同时按有关规定及时将其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三是开展关爱留守儿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县综治委组织团县委、教育、妇联等部门联合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在青少年中加强法制宣传,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关心、精神上关爱,促进其健康成长。
 
  九、突出一个“联”字。突出“联”,内外联动,组织农民工合理有序流动。一是建立农民工失业返乡监测点和基础台账机制。坚持信息定期报送制度,加强动态观测和统计分析,准确掌握、全面统计失业返乡农民工的数量、年龄结构、文化程度、职业技能、务工区域和务工行业等情况。二是定期召开农民工问题联席会议。由县综治委牵动,组织公安、劳动、计生、卫生、教育等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研究部署有关农民工群体的就业、稳定、服务保障等相关工作。三是建立输入地与输出地联动机制。县劳动部门加强与广东、上海等地密切配合,及时掌握准确了解用工地劳动力供求信息,准确把握农民工群体动向,促进全县农民工有序流动。
 
  十、突出一个“训”字。突出“训”,就是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农民工综合素质。一是创新培训形式。为促进培训工作取得实效,县人事劳动部门开办了网上培训、职业学校培训,培训班培训等多种形式,使农民工不出家门就能学到专业技术;二是实行订单培训。九江县与县内企业进行沟通,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工进行缝纫、计算机、汽车驾驶等专业技术培训,形成了定向“订单培训”。二是开展法律知识培训,主要组织农民工学习维权方面有关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工伤保险条例》、《法律援助条例》、《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知识,促进农民工综合素质的提升。
这个给你参考吧!!但还要因时因地而用哦!

3. 作为当代大学生你对分配到基层工作怎么看

多年以来,大学生一直是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社会如此认定,而大学生自己更是这样认为。当走进大学的那一天,大学生就被定位在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上,似乎上了大学就有了一切。可是,近几年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数量逐年的增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与日俱增。如何就业,往哪个方向就业,就成为现在大学生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对大学毕业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选择去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就业,而不愿到基层、到西部艰苦地区。当然,大城市、发达地区能够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工资待遇低,生活条件相对差,对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所以很多人情愿在大城市打“零工”,也不愿到基层。其实,基层虽然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但却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是当代大学生建功立业的舞台,更是大学生增阅历、长才干的沃土。基层特别是西部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迫切需要大批优秀人才去服务、建设和发展。近年来,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艰苦地区就业,像“选调生”、“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等等。各地也都相应出台
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逐步将自己的就业去向定位在基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想到了去农村、去基层、去西部寻求发展。就拿西部计划来说吧,自西部计划实施5年来,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已招募了33920名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中西部26个省,而今年报名参加西部计划的大学生人数达到了近10万人。然而,在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热潮愈演愈烈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更理性、更科学地看待基层就业问题。首先,基层就业到底值不值?有些人认为,基层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其关键是缺乏人才,让有知识、有能力、有素质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能够推动基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些人则认为,国家培养出一个大学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什么不让他到更能发挥自己专长的地方去呢?可以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只是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大学毕业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所谓“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去不去基层关键取决于自己。基层需要大学生,但是,基层以上的单位也同样需要,如果自己认为在上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那么也没有必要非要到基层。如果到了基层无用武之地,还把自己的一肚子学问给浪费了,这就不是大学生下到基层的意义了。举个例子:我们有一位志愿者学的专业是材料学,到基层后找不到他专业对口的岗位。因为基层乡镇缺乏能写东西的人,就把他分配到基层乡镇做秘书,然而这种“硬拉郎配”导致本来两年服务期的他,一年后就结束了服务。当然,到了基层能不能成长也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但是能不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有所作为,能不能把自己的才华贡献给社会,很大程度上还是要取决于外部环境。其次,基层之路其实不好走。大学生到基层有“两怕”, 一怕吃不得苦,对基层悲观失望,打起了退堂鼓;二怕摆不正位置,甩不掉“天之骄子”的气息,工作沉不下去。说实在的,基层真的很苦,其工资待遇、生活环境等等,哪一样也比不得大城市,而到基层工作,在心理上
或许会更苦,或许会孤独,或许会寂寞。在基层工作若没有“普罗米修斯般献身精神”是不行的。2007年,我们有一位来自沿海大城市的志愿者,因为工作需要,被分配到基层乡里服务,而这位志愿者在乡里呆了不到7天,就因为受不了苦回去了。每年都有都一些志愿者,因为吃不了苦早早的结束服务期。基层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坚定,只有这样,大学生下基层才能真正的有所作为,才能真正的实现下基层的意义。另外,大学生到基层工作,一定要给自己定好位,要明确到基层目的是为基层建设服务,必须去掉大学里养成的“天之骄子”的气息,在基层积极发挥自己的所长,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第三,理想要建立在现实之上。现实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城市人才相对饱和,而基层、西部艰苦地区却人才匮乏,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到基层就业成了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选择。然而人生的梦想无论有多么美丽,也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在选择是否要到基层就业时,一定要认真的进行一番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基层,自己是不是在基层的作用会比在其他地方大。更重要的是,一旦自己选择了基层,就必须在基层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种种理想,切合实际的为基层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就像我们西部志愿者的承诺:“用一到两年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所以,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在哪里工作,实实在在的做点事,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当代大学生你对分配到基层工作怎么看

4. 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具体做什么工作

所谓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包括村官、支教、支农、支医、乡村扶贫,以及城市社区的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协理、文化科技服务、养老服务、残疾人居家服务、廉租房配套服务等岗位。
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

扩展资料公共服务可以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分为基础公共服务,经济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基础公共服务是指那些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从事生产、生活、发展和娱乐等活动都需要的基础性服务,如提供水、电、气,交通与通讯基础设施。
邮电与气象服务等。经济公共服务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即企业从事经济发展活动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如科技推广、咨询服务以及政策性信贷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共服务

5. 西部和基层就业毕业生奖励申请理由怎么说

大学生到西部就业的好处

1.得到更大的施展本领的舞台,容易得到重用。

西部地区人才奇缺,掌握了现代知识的大学毕业生在西部地区很容易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实现人生的抱负。

2.增长阅历和见识

西部地区有优美的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在西部地区接受锻炼,可以大大增加自己的阅历和见识,为自己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3.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支持下,西部将会给更多年轻人提供就业的机会。

可以享受的政策 

为了吸引应届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建功立业,国家出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

1.根据人事部2002年4月27日通知,对原籍在中、东部地区而去西部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和档案可转到工作地区,也可转回原籍,由工作单位或原籍所在地人事行政部门出具有关证明,协助其办理落户手续。对到西部贫困、边远地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可以提前定级并适当提高工资标准。人事部还要求各地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进入国有大中型骨干及承担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单位。

2.为鼓励北京生源毕业生到西部工作,凡北京生源毕业生到西部工作,户口可落在北京,并建立《北京生源毕业生到西部就业联系卡》,在西部工作满三年后可随时申请回北京。回京后,凭卡由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中介服务工作。

3.国家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基层就业。为此做出的规定包括:坚决清退农村中小学不合格的教师和代课教师,空出岗位吸纳大学生任教;基层金融、工商、税务、审计、公安、等部门原则上要求大学学历以上人员担任;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从应届毕业生中录用的公务员,要安排到西部地区基层单位锻炼一至二年。

4.西部地区相关省市也制定了不少政策,以吸引优秀人才到西部就业、创业。例如重庆推出20条新举措,重点是改革户籍管理和放宽出入境证照办理政策。博士、硕士和双学士学位的人员,到重庆工作可随时落户。

陕西等省市也为优秀专科生、本科以上毕业生提供先落户、后找工作等政策。

西部和基层就业毕业生奖励申请理由怎么说

6. 大学生到基层岗位工作 积极意义。

基层不仅是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的人生舞台,还是空间广阔、渠道畅通的人生阶梯。
事实上,无论在什么行业、岗位上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踏实肯干,都能发挥出专业特长,都能赢得社会尊重。我们应倡导“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多元价值观念,不应以传统价值观评判现实的就业选择。
相信在科学的成长观引领下,将会有更多的大学生将青春和智慧奉献给基层,在“大我”的奉献中实现“小我”,最终获得人生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岗位紧张,但基层人才却十分匮乏。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增长见识和才干的重要渠道。
“三支一扶”得到高校毕业生热烈响应,一些有志青年纷纷将目光投向农村和基层,既收获了难得的人生历练,也满足了基层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大有可为

7. 高校毕业生服务城乡基层项目对自身未来发展有何作用

一、充分认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重大意义

1.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引导和鼓励他们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四川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各级、各部门要站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要着眼于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完善市场机制,加强政策吸引,推进项目引导,注重利益激励,发挥各方作用,努力构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把高校毕业生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生力军。

二、加大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2.户籍管理和人事代理政策。对到大中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留在原籍,也可根据本人意愿迁往工作地。对到基层工作和以从事自由职业、短期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各级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要根据本人需要,提供2年的免费人事代理。

3.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政策。各级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积极为自愿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对在基层服务期满后尚未实现再就业并有就业愿望的,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及时纳入城镇失业人员统筹管理,按规定提供再就业培训、职业介绍服务。要督促各类企事业单位依法为在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办理社会保险、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照个体工商户等自谋职业者的社会保险办法,参加社会保险并缴纳社会保险费。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在劳动关系建立、社会保险费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积极为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服务。

4.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开展科技活动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开展科技创新,对到基层从事科技研发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在科研条件、信息资料和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申报四川省青年软件创新工程等科技创新项目的,给予优先支持。申报有关科研成果和奖项时,根据实际给予重视和支持。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科技服务“三农”活动,将高校毕业生纳入科技特派员选拔范围,支持他们开展创新创业、科技咨询、农技推广、技术培训和农、林、牧等种养加工等技术服务。

5.人事管理政策。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国家、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提前执行转正定级工资,并按国家和省的规定提高工资档次。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正式录(聘)用的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工作期间单位为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限可计算为连续工龄;灵活就业的,就业期间单位为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限合并计算连续工龄。逐步实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从 2006年起,县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应有不低于三分之一的考录比例专门面向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以后逐年提高比例。在农村、社区连续工作2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考公务员的,每工作1年且经县级组织、人事部门考核合格,笔试成绩加1分,符合其他加分规定的,不累加,可按最高加分规定加分,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对招录到省级以上党政机关、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应有计划地安排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1至2年。今后在选拔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时,要注意从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拔。在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初聘专业技术职务可依据国家规定的最低专业技术工作年限,提前1年聘任相应职务。在乡镇工作的,可免予职称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在民族地区连续工作3年以上的,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不受任职间隔年限限制。

6.助学贷款偿还和考研优惠政策。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工作,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的高校毕业生,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鼓励有条件的市(州)、县(市、区)探索实行助学贷款代偿与定向就业挂钩的办法,由用人单位与在校学生签订协议,学生毕业后到协议单位工作,其在校期间的助学贷款按照协议偿还。在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和中小城市社区已连续工作2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报考研究生时,录取高校要根据其在基层的工作年限,初试成绩给予适当加分,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计划内录取名额应主要面向他们分配。已被录取为研究生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的,高校要为其保留学籍2年,并适当减免学费。

7.自主创业优惠政策。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要为到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项目、咨询等信息服务,对领办、创办企业的,要在科技型企业认定、税收优惠、资金筹集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参与农业开发,创办、合办农、林、牧等经济实体,所在地政府要协调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在农贷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省、市(州)、县(市、区)政府要通过财政、高校、社会等多渠道筹集的方式,设立“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为到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小额贷款担保或贴息补贴等支持。

三、实施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引导项目

8.实施“一村一居一名大学生计划”。从2006年起,实施“大学生服务村居计划”,由各县(市、区)每年在社区居委会、农村村委会选设一批岗位,接收高校毕业生;实施基层学校“烛光计划”,每年选拔一批高校毕业生到乡镇、社区、村的中小学、职业学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工作;实施基层医院“天使计划”,5年内选拔3000名高校毕业生到乡镇、社区卫生院(所)工作。实行空缺补派的办法,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省每个村、每个社区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对以上人员中担任村(居)委会职务的或属于支农、支教、支医、扶贫等志愿服务的,且在民族地区工作的,在服务期内给予每月1000元的补助;在其他地区服务的,给予每月600元的补助,所需经费,由地方财政负担,省财政对财政困难的地方给予补助;志愿服务期满后,进入市场自主择业,有关部门应协助在本系统内推荐就业。在村和社区正式就业的,要作为补充乡镇、街道、村党支部、村委会和居委会干部的重要来源,其中补充为公务员的,要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工作期间需要取得相关职业资格的,由县级行业主管部门给予免费培训。采取给予周转编制的办法,继续实施“5000人计划”,选派毕业生到乡镇、街道机关和农、林、牧、水等事业单位工作,原有经费渠道和政策待遇不变。

9.扩大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积极发挥各级团组织的重要作用,继续组织、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教育、卫生、农业、青年中心、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等领域提供志愿服务。在争取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名额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四川省项目的规模和覆盖面,重点增加三州和贫困地区志愿者服务人数。从2006年起,3年内每年增加100名志愿者、5个服务县,到2008年,省项目志愿者达到每年400人、20个服务县。原有经费渠道和政策待遇不变。各相关部门和接收单位要为志愿者安排好服务岗位,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落实相关保障政策,并努力为志愿者服务期满后留在本地本单位工作或升学、自主就业及创业创造有利条件。

10.进一步扩大选调生规模。从2006年起,增加选拔到基层工作的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主要充实到乡镇、村和城市街道等基层单位。加大对选调生的培养、管理和交流力度,在基层工作一段时间后,适当调整到能发挥其专长的部门或岗位。在基层工作2至3年后,根据岗位需求,从中择优选拔部分人员任用到乡镇、街道领导岗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补充公务员,应优先从选调生中选用。从 “一村一居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选拔部分特别优秀、符合条件、在基层连续工作2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充实到选调生队伍中。

11.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劳动保障、教育、卫生等部门要针对基层各行业、职业(工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会同高校对有到基层就业意愿的毕业生,进行与所学专业相关、相近的职业技能强化培训、职业 (执业)资格培训,及时为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对有自主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创业培训,为其提供创业项目信息、创业计划制订、开业指导和后续咨询等服务。各级培训、鉴定机构要对相关费用实行减免优惠,减免部分由当地财政给予适当补贴。

四、发挥高校和基层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

12.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考核高校一把手业绩的重要指标。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做到人员、工作经费和服务条件“三到位”;加强校内“双选”市场建设,深化高校与校外市场、基层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促进校际合作,“双选会”应对其他学校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校内大市场;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毕业生就业技能培训,提高面试、洽谈、沟通等方面的就业能力;加大经费投入,设立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专项资金,对到基层特别是三州地区就业的毕业生给予一次性补助。

13.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从2006年起,面向回到原籍、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5年内在企事业单位建立500个就业见习基地。见习地政府人事、劳动保障、教育部门要积极联系见习单位,为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安排落实见习指导老师,组织开展见习和就业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见习期一般不超过1年。见习期间,见习地政府和有条件的见习单位要提供基本生活补助,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免费人事代理。各高校要加强在校生实习工作,积极建立联系稳固、与就业工作紧密结合的实习基地,与企业合作设立“助学实践岗”,加强实习环节的职业技能教育和就业指导。

14.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坚持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加快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步伐,使高等教育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加强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分析和预测,保持合理的招生规模。高校要加强素质教育,积极开展学生的技能培养和社会实践,提高毕业生面向市场和基层就业的能力。实行毕业生就业率与高校招生计划适度硬性挂钩。实施面向基层的大学生定向培养计划,省内各高校要安排部分招生计划,用于定向培养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定向培养由基层用人单位与学生、学校三方签订协议,学校要减免培养费用,学生可享受定向招生的优惠政策,毕业后回协议单位就业。要严格招生管理,严格执行定向培养协议。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和职业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职业观。

15.支持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接收高校毕业生。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营造氛围、创造条件。各类高校要加强与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的联系,积极为他们招聘毕业生提供方便。对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科技成果评价等方面,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员工一视同仁。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以后考录或招聘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单位为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的年限可合并计算为工龄。

五、完善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市场机制

16.大力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校外市场。各级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开设面对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市场,积极开展面向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推介活动,并主动为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人事和劳动保障政策咨询、执业发展规划设计等服务。政府所属人才网站和劳动力市场网站要增设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服务专区,及时收集、发布基层的需求信息。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构建符合我省实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和就业服务信息网络。

17.加快培育高校毕业生就业中介服务组织。加强培育人才中介服务组织的政策研究和业务培训,制定行业服务标准,开发服务产品,实施服务机构资质管理。探索实行人事代理资质管理制度,研究制定人才中介服务的指导价格体系,完善人才中介服务收费办法,培育和扶持各类专业化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中介服务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技能培训,开展面向基层的毕业生人才派遣等业务。

18.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监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大人才、劳动力市场执法检查力度,加强人事、劳动保障执法监察。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维护人才、劳动力市场秩序,规范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行为,特别是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依法加强对各类企事业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兑现劳动报酬和用工信息发布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坚决杜绝和查处虚假招聘信息、就业歧视和违规收费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净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六、加强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19.加大宣传表彰力度。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中央和我省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宣传在基层创业成才的高校毕业生典型,宣传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企事业单位、高校、基层政府的先进经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建立扎根基层、建功立业的优秀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对长期在基层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校毕业生给予奖励和表彰。

20.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际需要安排专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省财政通过不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财政困难的市(州)、县(市、区)给予支持。要整合各方面资源,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高校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1.实行分级负责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重要性、长期性和紧迫性,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将此项工作纳入实施人才战略、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重要部署,统筹规划,创新方法,狠抓落实。各级组织、人事、教育、劳动保障、财政、卫生等部门和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根据本实施意见制定配套文件,把各项政策和项目落实到位。组织部门要积极发挥牵头作用,将此项工作纳入“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分解任务,硬化考核,构建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高校毕业生服务城乡基层项目对自身未来发展有何作用

8. 基层工作经历年限怎么填

国考报名基层工作年限到底什么?小狗哥一分钟让您了解清楚哦!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