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论学的介绍

2024-05-04 21:10

1. 孔孟论学的介绍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贵族。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之一。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孟子名轲,字子舆,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孔孟论学的介绍

2. 孔孟论学的著作

《孟子》是孟子及他的弟子记录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的儒家经典,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3. 孔孟论学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读书笔记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有萌焉何哉?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学习体会:
孟子说:“不要疑惑齐王不明智。即使天下有一种最易成长的生物,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是决不会成活的。我也很少见齐王了,我离开他冷淡他的时间也很久了,我对齐王刚有萌芽的仁心有什么办法帮助呢?当今下棋的技术,是一种微末的技术。如果不专心致志去学,就学不成功。奕秋是全国棋艺最高的棋师,假如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集中精力,专听弈秋的指教;而另一个人表面上在听他讲话,却一心以为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如何拉弓去射它。虽然和前者一块儿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这段文章主要说明学习的人必须专心致志,施教的人不能一曝十寒。教与学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文章主要是说齐王不能接受孟子王道仁政的说教,此中原因比较复杂,非一般知识传授可比。奕秋一节,只是个生动的比喻,借以说明齐王不专心学习王道仁政。
  此文给人的启示是,当老师的,既然想教会学生,就一定要满腔热忱,持之以恒。如果“一曝十寒”,那就一定不会有好的效果。做学生的,既然想学习,就应该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万万不可精神溜号,一心二用,如果像奕秋所教的“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那样,就是有再高水平的老师指教,也会学无所成。
  教与学要统一起来,只有一个积极性是不够的,必须有两个积极性才行,师生共同努力,方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孔孟论学

4. 孔子的作者简介

金安平,毕业于密执安州立大学数学系,之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中国思想的博士学位。金安平曾任教于卫斯连大学,现任教于耶鲁大学历史系。著有《中国的孩子》(Children of China: Voices from Recent Years)、《戴震论孟子》(TaiChen on Mencius)与《合肥四姊妹》(Four Sisters of Hofei)。与先生史景迁(Jonathan Spence)合著有《二十世纪的中国》(TheChinese Century: A Photographic History of the Last Hundred Years)。她的研究领域涵盖儒家、道家与中国思想传统。金安平克服万难,使我们得以理解圣人的人生、作品与话语。如同苏格拉底与耶稣,孔子留下许多语录,句句蕴含深奥微妙的智慧。金安平协助我们了解其中的微言大义,可说是前所未有的创举。——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耶鲁大学人文科学史特林讲座教授虽然作者惊叹于孔子思想的永恒价值,但她仍试图以人生历程的方式展现。本书阐述的虽然不是永恒而唯一的“真实”孔子,却是特定时空背景下以及我们心中的真实孔子。——夏含夷(Edward L.Shaughnessy),芝加哥大学中国古史研究教授两千五百多年来,孔子的学说并未因政治动荡与野蛮压制而消亡,反而更加昌盛。金安平长年研究中国上古史的断简残编,描绘出一幅极为可读且发人深省的孔子人生时代肖像。——亨利·基辛格(Henry A.Kissinger),美国前国务卿金安平在缜密研究与审慎判断下完成此书,不仅是完美的《论语》指南,也是了解早期中国儒家的杰出导论。——莎拉·艾伦(Saa Allan),达特茅斯学院亚洲研究教授要重现这位形塑世上最伟大文明的历史人物是项吸引人的尝试,而它也是一幅动人的肖像,因为很少有人能像这位哲人一样,在面对“人类的形式与命运”的同时,又能充满感情地拥抱自己看见的事物。——乔纳森·利尔(Jonathan Lear),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

5. 孔子的作者简介

井上靖(1907–1991) 日本著名作家,诗人,学者。1907年出生于北海道。早年广泛阅读中国典籍。1936年发表长篇处女作《流转》荣获千叶龟雄文学奖。他的历史小说,《斗牛》1950年获芥川龙之介奖,《天平之甍》1957年获日本艺术选奖和日本文部大臣奖,《敦煌》《楼兰》1958年同获每日艺术大奖。他本人1976年获得日本文化勋章。1989年在重病中完成《孔子》,出版后引起巨大轰动,创下半年销售80万册的奇迹,并被誉为“历史小说的明珠”。1991年因病逝世于东京。

孔子的作者简介

6. 孔孟论学的篇章研究

本课选孔子论学语录四则,孟子论学语录二则,分别选自《论语》和《孟子》。言简意赅,对我们的学习有着积极地指导意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岁做事能合于礼,四十岁能辨惑解疑,五十岁能知晓自然规律,六十岁能闻言知意,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规矩。”内容理解:这则语录,孔子自述其进德修业的过程,总结了他人生各个阶段所达到的境界。从少年时“有志于学”开始,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习的不断深入,知识的积累、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生经验也不断攀升至新的高度。孔子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告诉我们,少年时的“有志于学”将为一生成长和发展打下扎实基础;而终身学习,会使人不断提高,终身受益。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危险。”内容理解:这则语录讲述的是“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的后果是“罔”,思而不学的后果是“殆”,两种情况对举,从反面证明了“学”与“思”的重要性,指出了它们不可分割的关系。由此可见,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所得。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凭什么称他谥号为文?”孔子说:“聪明好学,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孔文子谥号为文。‘’内容理解:孔子借为学生解释孔文子谥号的机会,阐释了自己对“文”的理解,阐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从中也可看出孔子本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另外,我们也看到了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是非常善于把握教育机会的。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矣。”译文:孔子说:“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止了,就停止了。比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了一筐土,但是如果我继续干下去,那就是我主动前进的。内容理解:孔子以“为山”和“平地”为喻,论说坚持不懈的重要性。眼看就要成功的事,终究不成,是因为没有坚持到底,以致前功尽弃(《尚书》中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句);艰巨的任务虽只刚开了个头,但只要不断前进,终能成功。从中我们可以懂得:学习贵在坚持,不能止步不前;而后退和前进,全在自己,不在他人。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也,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译文:孟子说:“大王(这里是指齐王)不明智(昏庸)不值得奇怪。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爆晒它一天,再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再生长的。我能见大王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把王冷淡到了极点,(那些谄谀小人就趁机来到大王身边),我怎么能(帮助王)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下围棋作为一种技术,只是一种小技术;但不用尽所有心思去学,就不能学好。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假使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用心专一集中思想,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去射它,即使他与那个人一起学习,也一定比不上那个人。这是因为他的才智比不上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内容理解:孟子以“一暴十寒”作比喻,解释了大王“不智”的原因,告诉人们,学习不能一暴十寒,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又以“学弈”为喻,通过两人学习态度的鲜明对比,告诉我们,即使是同一位老师来教,即使是最好的老师来教,学习态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其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译文: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只不过采用它的两三片罢了。极仁道的人天下无敌,凭极仁道的周武王讨伐极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血流漂杵呢。”内容理解:《尚书》中有武王伐纣“流血漂杵,赤地千里”的记载,孟子是不相信的。他认为仁人无敌天下,武王是至仁之人,而纣王是至不仁之人,以至仁伐至不仁,不可能出现杀戮无数的血腥场面。虽然这个推断未必符合史实,但孟子的这种质疑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这六则语录从学习作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不同角度论学,采用比喻、举例、对比等方法,深入浅出,对我们的学习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7. 孔子的简介及他的著作

一.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二.孔子生平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
■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的简介及他的著作

8. 孔孟论学的原文

孔子曰子曰:“吾十有1(yòu)五而志2于学,三十而立3,四十而不惑4,五十而知5天命6,六十而耳顺7,七十而从8心所9欲10,不逾矩11。”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2(wǎng),思而不学则殆13(dài)。”(《论语·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14何以15谓16之文17也?”子曰:“敏18而好19学,不耻20下问,是以21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子曰:“譬如22为23山,未成一篑24(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25,虽26覆27一篑,进28,吾往29也!”(《论语·子罕》)孟子曰:“无或30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31生32之物也,一日暴33(pù)之,十日寒34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35矣,吾退而寒之者至36矣,吾如有萌焉何37哉?今夫弈38之为39数40,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41之善42弈者也。使4弈秋诲44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45有鸿鹄46(hú)将至,思援47弓缴48(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49学,弗50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51与52?曰:非然也53。”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尽信54《书64》,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65》,取二三策55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56至57仁58伐59至不仁60,而何其血之流杵61(chǔ)也。”(《孟子·尽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