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有关对生与死的感悟或以生与死为话题的文章,记叙议论散文都行~拜托~~~

2024-05-05 09:31

1. 求有关对生与死的感悟或以生与死为话题的文章,记叙议论散文都行~拜托~~~

《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文学家王羲之的一篇传世名作。在这篇文章中,王羲之借兰亭集会的盛况委婉地提出了一个始终困扰着我们的问题——人总是要死的,总是要归于无的,而人只能在生与死之间徘徊。 



是的,对于生命,我们只能感叹它的短暂,只能感叹世事无常,没有人可以改变它,因为这是自然的规律。或许有一天科学可以使我们超越生死,但我相信自然的法则应该不是那么容易就会改变的。我认为,永生并不一定比死快乐,死只是人生的另一段历程,一个没有死亡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而且,当一个人活着已经没有意义了,那还不如去死,去沉睡。一切的自然规律都是为了达到一种平衡,生与死同样也是。生与死是为了达到人口的平衡,善与恶的平衡,青春与衰老的平衡,还有很多很多的平衡。 



因此,死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但人往往都不愿意接受死亡。古代就有很多帝王为了长生而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炼丹药,最后不过是白忙活了一场,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这个道理。“死生亦大矣。”这话说得太棒了。诞生是对生命的礼赞,死亡也是对生命的歌颂。我们静静地来,悄悄地去,平静地过完我们的一生。这不得不让我想到老子,他骑着青牛来,留下五千言,又骑着青牛离去,没有人再见过他,只留下那让人永远也参悟不透的五千言。有人说,老子不是说不应表现自己吗,那为何又留下五千言呢?我认为,这正是老子的高明之处,无为并不等于不为。如果真的什么也没留下就死去了,那才叫碌碌无为,而且也浪费了一身的才学。在不经意间把自己的才学流传下去,这才是最高明的。总有人说老子那套是消极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无为而治只是顺应了自然的规律,可以说它不偏向任何一种极端。 



其实,王羲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东晋黑暗混乱的社会现实没有让他施展自己政治才能的舞台,他却超然豁达,寄情山水,吟诗作赋,苦练书法,终成令人思慕的一代“书圣”。西汉时的张良也正是因为急流勇退才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而韩信却不知道这个道理,最终只能身首异处。 



顺应自然的规律,高兴了就笑,伤心了就哭,成功了也不得意忘形,失败了不垂头丧气,等到该表现的时候就把自己的一切都表现出来。随缘顺道,抱朴守真,这便是我的人生观。

求有关对生与死的感悟或以生与死为话题的文章,记叙议论散文都行~拜托~~~

2. 关于生与死的散文

      死是生的归宿,生是死的开端,生生死死,天道使然。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关于生与死的散文,希望您喜欢!
          关于生与死的散文一: 生与死的思考 
         曾与朋友闲谈,她突然问我:日子过得艰难时,你是否想过一死了之。她说她曾数次有过这样的念头。但每每又因想起自己的父母和孩子而打消了这样的念头。
         她的这种念头我又何尝没有过呢?受到疾病折磨时,受到当权者排挤时,遭受重大挫折时……,我有时也会闪过这样的念头。
         我是一个心灵很脆弱的人,虽然也经受住了许多的磨难,但内心的脆弱仍如当初一样,无法变得更加坚强。岁过而立之年,我已不怕死去的人,死者已安息;但我越来越怕活着的人,活人才猖狂。也许这就是活着的艰难吧。
         我曾数次问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生在世,短短几十春秋,生离死别,劳累疾病,经常纠缠其中,更兼有人心险恶,尔虞我诈等等。真个是人生事不如意者七、八。所以有时我很怕独处空屋静坐的感觉,四处白花花一片,似梦非梦,是真还假,心中有话却无人可说,眼中无泪却又想哭——看来没有参透生死的人是不可以闭关修炼的,有时很容易走火入魔。
         活着的意义何在?也许活着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活着就是活着,活着就是一种存在。为延续家族的希望而存在,为延续自己的希望而存在。活着更是一种责任,为关心你的人活着,为疼爱你的人活着,为未遂的心愿活着。哪怕现在你活得很艰难。
         与活着相比,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们随时随地都可让我们的生命结束。但“一死”真能“了之”吗?这无疑是一种转嫁痛苦的懦弱者的表现,只能让“亲者痛,仇者快”。死,也不得其所。
         “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既然把死看的如此之轻,何不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呢。临“死”之前尽情的呼吸空气,享受阳光,干自己想干的、喜欢的、不伤害他人的事呢。也可以轰轰烈烈的去实现久埋在自己心中的理想,也可以选择安稳的享受生活。“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虽是俗话,却也折射出一些道理。既然我们把生死看的轻了,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我们看的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置之度外呢。
         痛苦和烦恼不应是生命的主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事生活中常有。“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是福是祸有时还取决于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当我们把生死看轻了之后,什么痛苦,什么烦恼,统统只不过是生命历程中的一些小插曲而已。生活中所有的欢乐和痛苦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老去,直至我们的生命老去。当日薄西山,我们坐在椅子上,手捧一杯袅袅青烟的香茶,细细品味那生活中的过去,什么痛苦,什么烦恼,活着慢慢享受这一切,细细品味这一切就是最好。
         世间万物,阴阳协调,此消彼长,宗法平衡。活着就是活着,死了就是死了,永不老去是神话,轻率去死是笑话。我们不可能创造神话,但也没必要制造笑话。
         死是生的归宿,生是死的开端,生生死死,天道使然。这生与死的玄机,从古至今参悟者不少,但真正悟透者又有几人。悟透者成佛,一知半解者成人成魔未可知。我们无力改变天道,我们也没必要改变天道。天道循环,生死轮回,万物转换,莫不如此。就让一切顺其自然,正如满山的小草,在自生自灭之间,也许已经诠释了生命的全部。
          关于生与死的散文二:生与死 
         生与死是两种状态。他的本质都是生命。生是生命,死也是生命。自然,两者被尊重的程度是一样的。
         那么生是怎么来的呢?要我说,很简单,就是死出来的。如果没有地球上其他生物(包括其他人类)的死亡,把躯体化成能吸收的有机或无机物质,让植物吸收,最后传到母体,那就不可能诞生完整的新生命。哪怕就缺少或者多出那么几样物质,就可能导致新生命的夭折,残缺,瘫痪。
         那么,又有人问:既然生了,又有何用!我回答依然简单:就是为死用。其实,说白了,人忙乎一辈子,就是为的有一个好死!
         可不,人都会死,想死也很方便,但要个好死却难上加难!那并不是眼睛一闭,一了,这么简单。它是一个人近百年的积累!不知需要付出多少汗水,多少智慧,多少委屈,多少痛苦...!
         这里包括自己小家的付出,周围人脉的付出,对国家的付出,人类的付出。所以,做个随便,不讲究的人类并不难,也很简单。但假如一个人,要死个轰轰烈烈,活得风风光光,真乃对上号了,名副其实的难如登天啊!
         你父母欠人家的需要还,你大家庭欠国家的也得还,你人生欠社会的也得还,欠朋友的也得还。家庭的责任你需要承担,父母的赡养需要馈付,孩子的教育必须投入,结婚,生子你必须操心,兄弟姐妹有事必须帮助,妻子的付出必须补偿.....真是一幢又一幢大楼,让你去承压。你说,做人难不难!但既然苍生对你有缘,造化了你,你就是天赐的救世主。你得担当,你得努力!只有这些你都做完美了,你就会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人脉,这样的社会地位,这样的历史贡献,这样的留芳百世!
         教科书上有了你的名字,党史里面有你的照片,群众心里有你的口碑,家族里头有你的威严,家庭里面有你的亲情,朋友里面有你温馨。你才会被所有人爱戴,瞻仰,尊敬,追忆,虽死犹在,永不消失,这是多高的境界啊!
         他们在死的那一刻就会真正的,也是最持久的,体会到什么是幸福。于是眼睛紧闭,表情放松安然,拳头握紧,躯体笔直,正位,这就是真正的高风亮节啊!死而不灭!只有他们是真正上天堂的人。因为父母的准确铺垫,死后孩子们的事业更加兴旺发达,死者一点也不用为之操心,只要一心一意管天上的好了。
         可是,大多数的人在死去的时候,总有几件让人放心不下的事,到那时,不是你想忘所能忘的。你会后悔自己还没有最大的努力,还没有最大的容忍,你会在有些遗憾,有点纠结中死去,你的躯体自然就有些僵硬,有些别扭。眼睛还有点小缝,拳头还没完全合拢。唉!死后还不忘管着儿女,你看,死得多么累啊!
         如果你一生什么都没做好,或许都没做,那将会死不瞑目。你将在忏悔中在黑暗中生活。用苦难重续一生必须付出的艰辛。直到完成任务。不定就二辈子,还是三辈子,也许没完没了。直至宇宙灭亡。
         上面谈的是对于生命的生死。其实,这样的理论,适合其它新旧事物的更替。只不过表述的形式不同罢了。
         同志们!还等什么!为了明天,大家赶紧一起努力去吧!
          关于生与死的散文三:生与死 
         朋友打来电话,抽泣着跟我倾诉自己的感伤,我极力安慰,然,并无用,第一次觉得自己束手无策,也第一次感同身受。几经讯问,得知朋友的恩师去世,她跟我说了很多关于恩师的故事,想要我为其写一篇文章,我爽快的答应了,于是很快动笔,以第一人称朋友“我”写下此文,不是自己有多会写,而是实在被她的故事感动,因为胡素秋,于她而言,更像是一个母亲。
         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人生在世,说长,悠悠数万日,似浩宇苍穹,遥遥无期;说短,匆匆几十年,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生与死的契机,只是不确定的期许,而死亡是另一种开始。
         因为年轻,所以不愿去思索,让任性做了随心的代名词。博古,文天祥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李清照低吟“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霸气;观今,人们常说:有的人死啦!灵魂却如每日的暖阳永久射在人们心间;有的人虽活着,却叫人汗颜,夜似行尸,昼如走肉,身在,心已灭。为人一生,名、利都是虚无的食粮,只要过得开心,活的随性,对得起天,无愧于地,其他的又何必在意那么多。人生——最明了的概括,只有两字——“生与死”。如何生,怎样死,则关乎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价值。
         那一天,我们在雨中静默,用虔诚的心感受胡素秋教授的伟大,是她,用自己的身体,告诉我们什么是生命的意义。那一夜,窗外添起细雨,我未能入梦,任困虫蚕食着浑浊的大脑,单薄的脑皮层回放着她慈善躺在玻璃灵柩内的模样,情态祥和,想必每一个善良的人死后都是这般静美。她说过的每一句话,无论生前的,还是死后的,全如时间忐忑回旋在耳畔,我开始思索,那些疲于奔命的昨天,奈有几番意味。
         大脑高速运转,像极一架织布的梭机,我在想,反复的想,这世间,果然存在一种高洁。有一种人,把自己的整颗心倾尽无偿地支付给有人的地方,活时,尽一切努力奉献,不为名,不图利;死后,把自己仅有和尽剩的能量贡献,蓄积他人。往高了说:这是境界,一种生命的最高活法。往低了看,是人性的闪光,一种情致的最高表达。
         胡素秋教授就是这样的人,在世时,灿若夏花;离世后,美如秋叶。
         胡素秋教授1922年生于昆明,后任职于昆明医科大学,她把自己指导的每一个学生都待作自己的亲生孩子,虚心教诲,退休后一直坚持门诊工作至85岁高龄才离开自己挚爱一生的工作岗位,半生的时间,没有在她手上出过医疗误差。活着的时候,她与丈夫一起填写了无偿捐献遗体的申请书,夫妇俩同时申请捐献遗体,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或许,他(她)们的身体会不完整,器脏会用于实验,骨骼会用于标本,但他们不后悔,生前不后悔,死后也不会后悔。
         有的人习惯惧怕死亡,活着的时间是不踏实的,于是开始有所谓的长生不老药和关于长生的诡异传说,这是荒谬的。生与死都是人生的大事,是不由得人支配的。或许有的人上一秒还有梦想,还谈天说地,辗转流离间,只能独自一人踏过奈何桥,嘴里哼唧后会无期。
         我不怕死,因为所有领悟和感念都已经历,我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死只是换一种活法,存在于冥空,人都有两个生命方程式,像死而生,像生而死,然而,像死而生更合乎情理。其实,无论活着,还是死去,只要心怀坦然,正真做人,不管未来如何,生会灿如花,死后静如秋。把握现在,过好当下,用最美诠释活着与死去的意义。
         “生命是一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那些星光萦绕的日子,只愿,活着安然,死后无恙。

3. 关于生与死的议论文

写下这个题目,隐隐觉得话题有点儿沉重。但每个人都无可奈何地被动地选择了生,而且每个人都要无法回避地必然地面对死这个令人忌讳的字眼儿。 
    若要穷其究竟,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活着?难道仅仅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难道我们被什么人施予了某种生活计划?难道我们活着就是为了体验生命的开始与终结这一过程?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终结呢? 
    活着有什么意思?除非你知道自己被爱着,被需要着。从精神上看,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一活。我们被自己的错误弄得声名狼藉,我们应该回归泥土,去感受它的清新,并在这清新和永恒的滋生中更新自己,象任何一株被严冬摧残的草木一样重新开始。 
    有些问题似乎怕想深,想透。当它模糊不清时,我们惧怕它,忌讳它。一旦想透了,理清了,它的魔力便消失了    
    宇宙广阔无垠,人类孤立渺小。人自诩天地灵长,万物主宰。其实和蚂蚁,昆虫一样,脆弱渺小,不堪一击。人生漫长,亦空洞短暂,而且注定一步步走向死亡。 
    生命是强加给我们的。我们于浑然不觉中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而且也将别无选择地一步步走向死亡。既然生命如此地周而复始,不断重复它的琐碎与平淡,我们为何不反抗一下,做一个决定自己生命的人? 
    但深究一下就会发现,所谓反抗其实不是反抗,所谓自绝其实也不是自绝,因为当你以主动结束生命来反抗生命的不自主时,“人终有一死”的前提早已摆在那里,你的反抗只能是这种前提规定好的反抗,你的选择只是别无选择的选择。道理很简单,既然生无所谓,死又怎样呢? 
    何况生命自有天年,自会终止。人类唯一能做的,只有顺应自然,走完生命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使之丰满,丰富,有益,有义... ... 
    人其实是无权决定生命的,人所该决择的是自己的行动,是生命的质量和轨迹。至于生与死,福与祸,那是上帝的事,上帝自己会安排的!

关于生与死的议论文

4. 请问有没有关于生与死的文章啊?

关于生和死 分类:经典文章2004.9.27 11:19 作者:龙族老大 | 评论:0 | 阅读:813 
      秋天一棵小草枯死了,草籽洒落了一地。春天满地长出了嫩绿的草芽。秋天一只虫子产完了卵就死去了。春天那些卵变成了许多只虫子。从单个生命的发展看,是从生开始到死结束的。但是从种群的角度看生和死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不同环节。个体的生存延续了种群的生存。每一个个体从种群那里获得了生命又将生命延续给了另外的个体。所有个体的生生死死使种群得以延续了下去。对于社会的人来讲,生生死死的延续不仅是生命的延续而且是文化和财富的延续。一个人将从自己的先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自己的生命延续给自己的后代,也将从先人和周围人那里继承下来知识、技术、传统、习惯和物质化的财富传递给了自己和后代和周围的人。延续自己的种群是每一个生物——从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到最高级的生物人类——与生俱来的使命。不同的是人类的使命除了延续生命以外,还要延续人类的文化和财富。

      对于任何生命来讲,生和死都不仅仅是个体的事情,而是关系着自己种群的兴衰。生命是从种群那里继承来的,一个人没有权利随便结束自己的生命,更没有随便结束他人生命的权利。生就意味着要去完成种群赋予的使命。当使命完成了,死才是纯粹生命个体的事情。一个人如果不去完成他的种群赋予他的使命,对于他的种群来讲他已经死了。

5. 关于生与死哲理性散文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生也有涯,而学海无涯。 我相信生命是天地间最美好的事物,是大自然培育出来的结晶,是上帝对世界最慷慨的恩赐,也是一个人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每个人都应当而爱生命,热爱生命就是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就是热爱自己,因为只有学会热爱自己,才能学会热爱别人,才能懂得品味人生。只有热爱生命的人才能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如果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懂得珍惜的人,那么又怎么能得到命运的青咪呢,幸福的大门又怎么会为你敞开呢。明天虽好,它只是希望,而今天却是实现希望的起点。要奔向明天,但必须把握今天。否则,就会象一首古诗所讽刺的那样:“镜里但见鬓如银,虚度闲掷七十春,只因长立明天志,一生事业付儿孙。” 每个人都会死,但并非每个人都真正活过。每个人都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但并非每个人都活出了自我。   建议你到雨后初晴文学网那里去找找,那里有不少这些散文。那里的美文的字数也不会很多,适合参考。   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汪国真老师说:“一个人没有个性,便失去了自己。生活之中,适当地改变自己的个性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为了自我的完善,恰恰在这一点上,有一些人常常本末倒置。”  矛盾,却又逻辑的对比论证,总能从汪老师的文里感悟许多。  现在这年头,把自己当回事的人太多,每个人都极力想突出自己,以自我为中心,毫不隐讳的彰显个性,有个性固然很好,太个性就锋芒毕露,而其后果,要么就自形渐秽,要不就遭其反效。  前几天,法制在线讲述了一个案件:a君儿子刚满月,办酒宴,邀约亲朋好友欢聚,宴会中,b君拿出新买的商务手机给桌上的朋友介绍起来,a君心里很不舒服,觉得我办喜宴,你却炫耀起自己,让我很没面子。就因此事,a君雇人绑架b君,b君获救后,a君落案后悔莫及。b君也反省起自己的无意之举。这本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事件,却弄得最终要锒跄入狱。为什么?也许是心态决定一切吧,也许也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明星李宗翰,看过他演的《梧桐雨》,对他的印象局限在那部戏里,很长一段时间,电视上,娱乐报道中,也没提到过这个红极一时的白面小生。  再次看到他消息的时候,是在一本杂志上提到关于他的报道。他曾经得了很严重的抑郁症,一度跌进了低谷。成名后,也有很多机会找到他,但他的目标是一定要超越自己,一定要提高自己,才去接拍。也因此,他失去了很多机会。抑郁症有效控制后,他曾多次想重现荧屏,但总因种种错过了。  他有一次偶遇潘虹,聊及拍戏,说起自己的处境,没有人找他拍戏。潘虹问他:为什么?他说他不想拍烂戏,所以拒绝了所有的机会。潘虹听后,像长辈那样严厉地教训他:“你以为你是谁呀?哪个演员没有拍过烂戏,现在能有戏拍就不错了。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就是因为这句话,让李宗翰如梦初醒,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真正位置。  其实和李宗翰一样的人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就想觅得一份好差事,什么服务员,推销员,几百元的收入,在他们眼里是大材小用,是浪费资源。其实我们都忘了,高楼平地起也是需要一个很好的根基。  也有很多不把自己当回事的人,北大卖肉才子陆步轩,空有一身文学才智,苦于时代簸弄,唯有《屠夫看世界》。武汉有个卖烧饼的帅哥,酷似金城武,媒体一采访,招来女大学生爱慕,各大商家投资包装,湖南台每日中午12点整娱乐播报点,评论员提问:你长得这么帅,为什么不想着做模特,不想着参加快乐男生,这样不比你在这里卖烧饼强吗?帅哥回答:帅?比我帅的男生多的是,我在这里卖烧饼,很满足。
  宽容  夜深人静,穿外的雨声扰的人心神不宁。琐碎爬起来,听着轻柔的音乐,随手翻了翻以前的笔记本,偶尔翻到一页关于友情的故事,上面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对朋友在沙漠中行走,途中两人为了一点事情争吵起来,其中一个还给了另外一个一记耳光。被打的觉得受到污辱,一言不发,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他们继续向前走着,又到了一个沼泽地,被打的那位差点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来了。被救起后,他拿了一把小剣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  朋友不解,问道:“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  他笑了笑说:“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抹去它,而如果被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里的深,那样任何风都不能抹去它。”朋友伤害往往是无心的,帮助却是真心的,忘记那些无心的伤害,学会宽容。铭记那些对你真心的帮助,学会感激,你会发现这世上有很多对你真心的朋友......  读到这里,我眼睛不由的湿润了。  “宽容”,一个古老的话题;“宽容”,一个时髦的词汇。可就这样古老,时髦的字眼,我们却常常把它遗忘在角落里。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或则说都听说过,身边也都时不时看到过这样的事情发生。  走在大街上,看到骑自行车的工人,或挑菜的农夫,或匆匆赶路的学生,不小心碰了或撞了打扮时髦、悠闲散步的“贵人”。哪怕什么也没伤着,被撞的人就会不依不饶。非要你赔他(她)的医药费,至少要把你臭骂一顿才罢休。  小学生吵架打架,这很正常,任何学校都不可避免。可有的人,他就是克制不住自己。听说自己的孩子被人家的孩子打了,二话不说一个巴掌摔过去,为孩子报仇。等事情越闹越大,只好到法院打官司,又花钱又劳神。  可见,都是心胸狭窄惹的祸!  “宽容”,需要忍耐;需要勇气;需要付出;需要修炼。  当然,人非圣贤。没有谁是十全十美的,更没有绝对宽容的人。虽说宽容是人类的美好心性的代表,是最大的美德。我们很多时候也许能够容忍别人的傲慢,固执,自负,甚至无礼,却很难容忍别人尤其是自己爱的和信任的人对自己的欺骗、背叛,恶意的毁谤和致命的伤害。这时,我们需要做的是尽量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宽容的对待。  许多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仇恨应该是象一把不锋利的刀,钝磋之间都是难忍的伤痛,也许是时间流逝,也许是自己成熟坚强一些了,那份痛苦现在已然不那么锥心刺骨了。对被仇恨者的宽容,也让心怀仇恨的人获得了心灵的安宁与恬静。 
   

关于生与死哲理性散文

6. 谈生死-散文欣赏

  一个人的生与死应当震撼世界的某一处乃至整个世界。要让其生成为世之荣幸,其死亦成为世之悲哀。要让世界永远的记住他,永远知道其生对与世界的可贵,其死对于世界的损失,因而也不枉此生。
  
  
   一个人既然能够有幸降生在这个世界,就应当不断的充实自己,不断的弥补自己的空缺,永不言弃的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锲而不舍的奋斗下去。这样才能达到为世界而生,为繁荣富强而活。既而到了自己的垂暮之年,自己的死也犹如余音,绕梁不绝,响世不息。
  
   其实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是一丝不gua,一无所有的悄悄的来到世间。生,固然对世界似乎没有什么可贵之处,然而一旦这个生者在有生之年能够做一件让世人为之震惊的事,那他的平凡生将为世人所知。也因此对一处或许整个世界有所震撼。因而平凡生也就特殊化了。
  
   至于死,诸如有重于泰山,有轻如鸿毛之说;有生亦何欢,死亦何惧之志;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之死;更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福。对于死每个人都有所感悟,就我个人而言:死其实就是自然的归宿,是一个人乃至每一个生物的结束。是每个生命所面临的`遗憾。看似有意义,一旦人各项器官即将枯竭或者面临着非死不可之势并必然将结束生命。可是死有时通过世人鄙弃的苟且偷生能够转化为生,那它的生也将为世人所唾弃,他的生对于这个世界简直是一件累赘,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简直是一种莫大的耻辱。
  
   因而一个人的生与死看似相反却有着重大的内在联系。与上述相反的则诸如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等等。
  
   然而生活在当今和平社会,生与死慢慢的趋向于等同。悄悄地生静静地死。这种平静的生与死,本人并不十分推崇,尽管每个人都是悄悄来到世界的,为何不在有生之年,有所伟大事件,有所贡献,能够对世界有所震撼呢?茫茫人海,要做到鹤立鸡群,人中龙凤为世人所知之人,唯独依靠自己生命中的时间去努力创造自己应有的价值,这样他的死也就轰轰烈烈风风光光了。
  
   生与死,归根到底就是:
  
   生,为死而生,为世界而生。
  
   死,为生而死,为世界而死。
  
   生或许由命,然而死却并不都由命,人定胜天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7. 生与死的散文随笔

生,是一个人活在这个社会中活动的形态。一个人,哇哇大哭的来到这个世间,来到这里,从被关爱到受尽磨砺,最终走完一生。
  
 死,也许对一个人是一种解脱,离开身边这些纷争,斩断缘起缘落的各种纠葛。因为生是何其的难,现实的残酷折磨地让你哭、让你笑,让世人痛不欲生,哭笑不得。
  
 而大多数人对生却是眷恋的,面对死亡的绝望,他想再看一眼这个将要离去的世界,面对亲人的死亡,他不愿相信亲人的.死去。他们的苦恼许缘于对家庭、对亲人的责任没有圆满地画上句号!可是这一切又能如何,一切的一切都将化为尘埃,风一吹过,便消失殆尽。
  
 人呀!生来一脸的无奈,死却是那样的轻松。
  
 可见,生比死需要更大的勇气,生的人要面对家庭的责任,亲人的重托,生存的压力,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世间的一切困惑。
  
 我觉得,一个人在面对死亡时不需要过分的紧张,只要你的责任尽完,就可以含着笑完美的离开了。
  
 直视死亡,面对死亡的来临,面对生与死的诀别。如何正确的看待它,死亡是没什么可怕的,可是生的责任更重大。
  
 假如,有一天,我要离开这里,那么,我一定要做完自己要做的事,不留给自己一丝遗憾。
  
 假如,我的离去会给更多的人带来生活的希冀,那么,我会选择悄然离去结束我的生命。

生与死的散文随笔

8. 感悟生死的散文来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尼采常常与哲学家们纠缠—个神秘的“众劫回归”观:想想我们经历过的事情吧, 
想想它们重演如昨,甚至重演本身无休无止地重演下去!这癫狂的幻念意味着什么? 
从反面说“永劫回归”的幻念表明,曾经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象影子一样没有分 
量,也就永远消失不复回归了。无论它是否恐依,是否美丽,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 
高以及美丽都预先已经死去,没有任何意义。它象十四世纪非洲部落之间的某次战争, 
某次未能改变世界命运的战争,哪伯有十万黑人在残酷的磨难中灭绝,我们也无须对此 
过分在意。 
然而,如果十四世纪的两个非洲部密的战争一次又一次重演,战争本身会有所改变 
吗?会的,它将变成一个永远隆起的硬块,再也无法归复自己原有的虚空。 
如果法国大革命永无休止地重演,法国历史学家们就不会对罗伯斯庇尔感到那么自 
豪了。正因为他们涉及的那些事不复回归,于是革命那血的年代只不过变成了文字、理 
论和研讨而已,变得比鸿毛还轻,吓不了谁。这个在历史上只出现一次的罗伯斯庇尔与 
那个永劫回归的罗伯斯庇尔绝不相同,后者还会砍下法兰西万颗头颅。 
于是,让我们承认吧,这种永劫回归观隐含有一种视角,它使我们所知的事物看起 
来是另一回事,看起来失去了事物瞬时性所带来的缓解环境,而这种缓解环境能使我们 
难于定论。我们怎么能去谴责那些转瞬即逝的事物呢?昭示洞察它们的太阳沉落了,人 
们只能凭借回想的依稀微光来辩释一切,包括断头台。 
不久前,我察觉自己体验了一种极其难以置信的感觉。我翻阅一本关于希特勒的书, 
被他的一些照片所触动,从而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我成长在战争中,好几位亲人死于希 
特勒的集中营;我生命中这一段失落的时光已不复回归了。但比较于我对这一段时光的 
回忆,他们的死算是怎么回事呢? 
对希特勒的仇恨终于淡薄消解,这暴露了一个世界道德上深刻的堕落。这个世界赖 
以立足的基本点,是回归的不存在。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 
可笑地被允许了。 

2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 
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 
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 
抗衡。 
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 
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 
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 
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 
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 
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正是提出了这一问题。她看到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 
黑暗;优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他把其中一半称为积极的(光明;优 
雅,温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极的。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积极与消极的两极区分实 
在幼稚简单,至少有一点难以确定:哪一方是积极?沉重呢?还是轻松? 
巴门尼德回答:轻为积极,重为消极。 
他对吗?这是个疑问。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轻、重的对立最神秘,也最模棱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