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账户有哪三种

2024-05-04 07:52

1. 心理账户有哪三种

心理账户有哪三种:

什么叫心理账户?

就是每个人在心里,把同样的钱分门别类地存在了不同账户里。对于企业来说,要懂得让用户从他最有钱的心理账户里花钱。
1、 意外所得账户

人们会把辛苦赚来的、靠运气赢来的和意外获得的钱,放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你辛苦一天送外卖获得了收入。你会用这个钱玩老虎机试试手气吗?估计不会。但如果你捡到?可能就会了。对于意外所得,总是慷慨大方的心态,就是我们常说的:来得容易去得快。

2、 情感维系账户

你想给自己买一个元的剃须刀,一直舍不得。如果你太太送给你了,你会非常高兴。虽然你明知这个钱,是你们的共同财富。你也买了自己舍不得买的给太太,她也很高兴。这和你们各自给自己买,花了一样的钱,但感觉似乎没那么肉疼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谈感情,伤钱。

3、 零钱账户

小时候大家都会有这种经历。如果口袋里有张的钞票,你是不是挺不想把它破开的?因为一旦破开,钱很快就花完了。你放在银行账户里打算买电视,怎么都不愿意动;可放在钱包里的,可能不怎么内疚地就花掉了。为什么?因为它们是"零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指缝大的人,漏财。

心理账户有哪三种

2. 心理账户的概念发展

1980年,芝加哥大学著名行为金融和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萨勒(Richard Thaler)首次提出“PsychicAccounting(心理账户)”概念,用于解释个体在消费决策时为什么会受到“沉没成本效应(sunkcosteffect)”的影响。萨勒认为:人们在消费行为中之所以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卡尼曼教授等提出的“前景理论”,另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推测个体潜意识中存在的“心理账户系(PsychicAccountingsystem)。人们在消费决策时把过去的投入和现在的付出加在一起作为总成本,来衡量决策的后果。这种对金钱分门别类的分账管理和预算的心理过程就是“心理账户”的估价过程。1981年,丹尼尔·卡尼曼和特韦尔斯基(Amos Tversky)在对“演出实验”的分析中使用“Psychological Account(心理账户)”概念,表明消费者在决策时根据不同的决策任务形成相应的心理账户。卡尼曼认为,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尤其是经济结果)的分类记账、编码、估价和预算等过程。1984年,卡尼曼教授和特韦尔斯基教授认为“心理账户”概念用“mental account”表达更贴切。卡尼曼认为:人们在做出选择时,实际上就是对多种选择结果进行估价的过程。究竟如何估价,最简单也最基本的估价方式就是把选择结果进行获益与损失(得失)的评价。因此,他提出了“值函数”假设和“决策权重”函数来解释人们内在的得失评价机制。1985年,萨勒教授发表《心理账户与消费者行为选择》一文,正式提出“心理账户”理论,系统地分析了心理账户现象,以及心理账户如何导致个体违背最简单的经济规律。萨勒认为:小到个体、家庭,大到企业集团,都有或明确或潜在的心理账户系统。在作经济决策时,这种心理账户系统常常遵循一种与经济学的运算规律相矛盾的潜在心理运算规则,其心理记账方式与经济学和数学的运算方式都不相同。因此经常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着决策,使个体的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理性经济法则。萨勒列举了4个典型现象阐明心理账户对传统经济规律的违背,并提出了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特征。1996年Tversky提出,心理账户是一种认知幻觉,这种认知幻觉影响金融市场的投资者,使投资者们失去对价格的理性关注,从而产生非理性投资行为[5]。Kivetz(1999)认为,心理账户是人们根据财富的来源不同进行编码和归类的心理过程,在这一编码和分类过程中“重要性-非重要性”是人们考虑的一个维度。有学者从行为的角度对“心理账户”进行定义,认为心理账户是个人或家庭用来管理、评估和记录经济活动的一套认知操作系统,这套认知操作系统导致一系列非理性的“心理账户”决策误区。1999年,萨勒发表《mental accounting matters》一文,这是对近20年“心理账户”研究的一个总结。在文章中,萨勒认为:心理账户的三个部分最受关注,首先是对于决策结果的感知以及决策结果的制定及评价,心理账户系统提供了决策前后的损失——获益分析;第二个部分涉及特定账户的分类活动,资金根据来源和支出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住房、食物等),消费有时要受制于明确或不明确的特定账户的预算;第三个部分涉及账户评估频率和选择框架,账户可以是以每天、每周或每年的频率进行权衡,时间限定可宽可窄。因此,“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尤其是经济结果)的编码、分类和估价的过程,它揭示了人们在进行(资金)财富决策时的心理认知过程.

3. 心理账户的介绍


心理账户的介绍

4. 心理账户的简介

(mental accounting)心理账户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 如果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实验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旧去听。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你昨天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音乐会门票。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门票弄丢了。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门票,你是否还会去听?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可仔细想一想,上面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丢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门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之所以出现上面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的心理帐户的问题。人们在脑海中,把电话卡和音乐会门票归到了不同的帐户中,所以丢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的帐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但是丢了的音乐会门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门票都被归入了同一个帐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

5. 心理账户的影响

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着人们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和行为。在上面的问题中,抛售掉的股票亏损和没有被抛掉的股票亏损就是被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抛售之前是账面上的亏损,而抛售之后是一个实际的亏损,客观上讲,这两者实质上并没有差异,但是在心理上人们却把它们划上了严格的界限。从账面亏损到实际亏损,后者在心理账户中感觉更加“真实”,也就更加让人痛苦,所以这两个账户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人们并不能从心理上把二者完全等同起来。当原来的账面亏损不小心成了实际亏损之后,那个股票的账面亏损账户在心里就以最终亏损的状态关闭了,人们一般不能把账户再往回拨,也就是从实际亏损账户再回拨到账面亏损账户。心理账户的存在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投资决策,也会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消费决策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心理账户的影响

6. 心理账户

昨天在《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中听到徐远教授说到一个词--“心理账户”。这个概念以前在我的操作系统里是没有的。昨天的内容讲的是行为金融学。可我却深深被这个“心理账户”吸引住了。于是有了如下的资料查阅、思考及践行。
  
 百度百科中解释如下:
  
 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春节期间你和朋友打麻将赢了500元,这个时候你会花500元和朋友胡吃海喝一顿,而这500块可能是你平时根本就不舍得花费的数额。你之所以这么做而且没有任何不舍,是因为你在心中进行了心理账户的划分。在你心中你平时辛苦挣来的500元和你打麻将得来的500元是不一样的。实际上这是不符合理性分析的。从价值角度来说,这两个500元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他们都可以用来买一样的东西,价值也是相等的。
  
 那么现在你的心中已经有了“心理账户”这个概念。你知道了它。它又会对我们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呢?我们常见的心理账户有哪些?知道了它我们可以避免哪些坑进而提升生活的质量呢?
  
 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人们在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一般来说心理账户可以分为如下几大类:
  
  1、意外惊喜所得账户。 在人们心里,会把辛苦赚来的钱,和意外获得的钱放入不同的账户内。例如文中开头的例子,辛苦挣来的500和你打麻将赢来的500元在人我的心理账户是不一样的。
  
  2、亲情账户。 你看中一支DIOR的口红,一直忍着不舍得买,你的老公在情人节的时候买来送给你了,你也在他生日的时候买了一部最新的IPHONE X给他。两个人的幸福指数都得到了提升,并且彼此都没有不舍得花的感觉。这是因为你把这笔资金划分到了你心理账户中的亲情账户里面。
  
  3、整钱账户。 理论上分析我们的投资是要看综合回报率的,但在我们心理账户中我们会关注某一支股票是否上涨或下跌,最终做出提前套现和延缓止损的投资决策。你年底的时候给父母两万块钱,本想老两口好好的花一下,结果他们一分都没舍得花全部存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4、零钱账户。 一次性掏一笔8000元买一个苹果手机你可能会犹豫不决。但是招商银行的分期购机每个月支付666.66元却可以让你马上做出购机决策。666.66*12不是也刚好是8000元吗?你有一百块钱不打散的时候你的购物欲望都会变低,一旦打散,今天买瓶饮料明天买个小零嘴,不经意中就把钱给花光了。
  
 我们认识到心理账户的存在会带来非理性的效应。也很清楚钱是等价的,对不同来源,不同时间,和不同数额的收入一视同仁,做出一致决策。但我们实际却很难做到这一点,据说这也是实际账户与心理账户之间一个绕不开的坑。
  
 既然绕不开这个坑,我们就提炼一下心理账户的正面用途。以下再举几个可以提高幸福指数避免掉坑的几个运用,加深你对心理账户的认识。
  
  1、孝敬父母的钱分期支付。 春节期间很多子女出手阔绰的一次性拿成千上万的钱孝敬父母。其实我们可以把这个数额分开在每个月或者平时的一些小节日给到你你母,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同时也可以促使他们使用这笔费用。你细细想想,如果你每个月有800或1000的零花钱,也许你就会花掉它,但你一次性有一万元时,你基本不会花而是存起来或用于其他投资。我们的父母也是一样的。
  
  2、投资需要理性,启用弹窗机制判断我们是否在用心理账户做决策? 我们认识了心理账户在投资领域会使我们提前套现和延缓止损。那我们就要成长自己,用理性分析我们的投资决策,提高投资回报率。不要被心理账户左右了投资决策。
  
  3、面对分期消费回归理性分析。 现在网络消费到处可见分期消费,有的甚至不用利息,如上面提到的招行分期购买苹果手机。如果是真的需要,分期付款消费确实给我们提供了生活便利。但由于我们自己心理账户也容易提前消费或者是过度消费。所以我们要回归理性消费。
  
 以上是我昨天晚上认识到“心理账户”存在,根据老师的提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的短浅理解。更多应用欢迎战友们一起讨论与分享。

7. 心理账户理论的定义

所谓心理账户就是人们在心里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帐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而这种心理记帐的方式和运算规则恰恰与经济学和数学运算方式都不相同,因此经常会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着决策,使个体的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理性经济法则。

心理账户理论的定义

8. 心理账户理论的介绍

所谓心理账户就是人们在心里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帐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而这种心理记帐的方式和运算规则恰恰与经济学和数学运算方式都不相同,因此经常会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着决策,使个体的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理性经济法则。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