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遐想

2024-05-03 14:28

1. 宇宙遐想

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之前,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物质,也没有质量。
  
 
  
  
 
  
  
 约150亿年前,一个很小的点爆炸了,逐渐膨胀,形成了空间和时间。
  
 
  
  
 
  
  
 宇宙随之诞生,并经过膨胀,冷却演化至今,
  
 
  
  
 
  
  
 星系、地球、空气、水和生命,便在这个不断膨胀的时空中形成。
  
 
  
  
 
  
  
 宇宙中,可观测到的各种星际物质、星体、恒星、星团、星云、星系等只占到宇宙总质量的2%,
  
 
  
  
 宇宙中98%的物质还没有直接观测到。
  
 
  
  
 所以,有一种说法是宇宙中有九成是看不见的暗物质。
  
 
  
  
 但实验上要确认暗物质的存在和特性,是需要进一步观测,宇宙的历史依旧有很多未解之谜。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们会知道更多关于宇宙的真相,宇宙的知识。
  
 
  
  
 其实,历史长河跟宇宙有很多相似之处,
  
 
  
  
 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就像天上的繁星一样非常多,
  
 
  
  
 又很遥远,触不可及,
  
 
  
  
 但是无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给了我们遐想的空间,
  
 
  
  
 高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思想文化就像夜空最亮的星,
  
 
  
  
 给我们指引,
  
 
  
  
 我们要低头走路,
  
 
  
  
 也不要忘记偶尔抬头看看星空,
  
 
  
  
 浩瀚的星空。

宇宙遐想

2. 世界对宇宙的遐想有多少

【宇宙是否有限】
  我们的先辈们曾认为宇宙是范围并不很大的球状天体,其中包含着地球以及其他一些形体较小的发光体。直至公元1700 年以前,这种理论在天文学界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即使在哥白尼发现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之后,人们仍持同样的观点,只是把“宇宙主宰”这一光环又赠给了太阳而已,而宇宙的基本定义仍未得到根本上的改变。天空仍旧是天上的“球”,里面有许多星星,不过,它包括的主体是太阳,相比之下,地球要逊色得多。
  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 
  哥白尼的“日心说”体系 
  开普勒的椭圆型轨道的思想废除了星体是“透明的球体”这一谬论,但是却仍然保留了星体是“最外层天体球”这一说法。感谢卡西尼的研究成果,他揭开了太阳系的真实面目,从而证明了太阳系比人们想象的要大得多,而这也只是将人们脑海中宇宙的边界扩大了而已。
  直至哈雷于1718 年发现了恒星也是运动着的球体这一事实后,天文学家们才开始重新认真地认识宇宙。当然,即使所有星体都在移动,宇宙仍有可能是有限的,而所有的星体也都有可能在进行着极其缓慢的移动。但是为什么有的星体的运动速度之快足以被人们观察到,而正是这些星体才能发出比较明亮的光线呢? 
  关于这一问题,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即某个星体由于具有较大的形体,从而能放射出比较明亮的光线,同时由于其体积较大,造成宇宙对它的束缚产生了困难,从而导致了它的移动。当然,这只是一种特定的假设,但这种全新的设想对于解开有关谜团是具有创造性意义的——即使其很难在实验室条件下得到验证,或根本无法解决任何问题。
  另一方面,有些星球与地球间的距离有可能相对来说比较近,因此看上去就可能显得比较亮一些。再者,如果所有星球移动的速度是相同的,那么距地球越近,往往就显得运动得更快一些。这一点与实验室条件下的实验结果是相符的。这一现象是以解释运动越快的星体其亮度越高的原因。那相对比较昏暗的星球其实也处于运动状态,但由于它与地球间距离实在太遥远了,因此即使经过几个世纪的观测也无法察觉到它的位置的变化,但这一变化却有可能在数千年的过程中被观测到,这的确需要人们一代一代不懈的努力。
  如果各个星体与太阳系间的距离各不相同,那么宇宙就应该是无限的,而众多的星球则会像蜂群一样遍布于宇宙的各个角落。直至1718 年,人们才意识到这一点而摒弃了宇宙有限论,从此,一幅广阔无垠而壮丽非常的宇宙画卷终于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哲学分析宇宙概念】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在宇宙空间的哪一点爆炸,而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但是,新提出的暴涨模型表明,我们的宇宙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暴涨后的区域尺度要大于10 26 厘米,而那时我们的宇宙只有10厘米。还有可能这个暴涨区域是一个更大的始于无规则混沌状态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情况恰如科学史上人类的认识从太阳系宇宙扩展到星系宇宙,再扩展到大尺度宇宙那样,今天的科学又正在努力把人类的认识进一步向某种探索中的“暴涨宇宙”、“无规则的混沌宇宙”推移。我们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而是某种更大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而是那个更大物质体系的一部分的爆炸。因此,有必要区分哲学和自然科学两个不同层次的宇宙概念。哲学宇宙概念所反映的是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自然科学宇宙概念所涉及的则是人类在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两种宇宙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随着自然科学宇宙概念的发展,人们将逐步深化和接近对无限宇宙的认识。弄清两种宇宙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宇宙无限论,反对宇宙有限论、神创论、机械论、不可知论、哲学代替论和取消论,都有积极意义。

3. 关于宇宙的想象

人类想象的七种类型的宇宙

关于宇宙的想象

4. 宇宙和时空的遐想

一、因为没有物体的速度能够超过光速(就目前认知而言没有),长度的判定也是根据参照物来的。二、时间…这个好像没有看懂。三、所谓的点不存在面积、线不存在宽度也是可以理解的,点如果有面积、怎么计算?好,点有面积,那么线就有了面积,这么说好像很矛盾,如果有了面积…那么它还是点和线吗?好像是面吧?莫非…面构成了点?好像也不对…面构成了点和线?这么一来…点和线都是面了。。。对于相对论,只能适用于高速运动的物体…这个高速是很高的…不是火箭卫星能比拟的,应该只有粒子加速器中的粒子吧…总之,费解。以上为本人愚见…

5. 人类与宇宙的遐想一

我们都是从G点出发的。什么是G点呢?G点是个体积极小,密度无穷大的宇宙点,它一直稳定在宇宙当中。不过在137亿年前的某一时刻,G点发生了爆炸,其中还夹杂着人的惊叫声,但很快就被喷射的溶浆所湮没。齐齐有序的G点瞬间变的杂乱无序,火海烈焰向四面八方飞腾而去。宇宙迎来无序时代。
  
 爆炸发生后的几十亿年之后,无数飞腾在宇宙中的火球逐渐冷却下来,又因为各自的巨大引力,彼此互为吸引,逐渐开始恢复有序状态,比如银河系就是一组相对稳定的星系体。
  
 无序可能是一个事物的终结,而终结又是另一个事物的开始。物质永远不灭,它只是从一个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不仅如此,它还向着更高级的形式变化着。
  
 在G点爆炸中,那些人的尖叫声以及他们的生命信息,与火球一起飘落到四面八方,只要寻到适合的地方,他们就会重新生长。
  
 上述的描述可能是一种假设,也可能是个事实。其中,出现的人的惊叫声,这是不可能的,既便G点上真的存在智慧生命,但在那个时候,他们必定已经变形,就像一张纸片一样,甚至还不如一张纸片。
  
 再稍微扩大一下设想,在宇宙里,必定还有无数个类似的G点,当然,这样的宇宙,实在超乎了我们现在的假设,真是道无天界啊……

人类与宇宙的遐想一

6. 关于宇宙的设想有哪些?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搞了个火星探测的研究性计划,即“猎户星座计划”。为此设计的“奥利安”号无人飞船,设想用间隔的核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来推动。后来,科学家们又对“奥利安”号的设计进行了改进,使它成为载人恒星际航行飞船,飞向天狼星或别的恒星。巨大的飞船可装载几百名男女宇航员和他们的后代,以及维持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的一切物品。飞船的核脉冲推进装置,采用小型氢弹爆炸产生动力。一颗氢弹的爆炸威力,相当于1000吨黄色炸药,每隔3或10秒钟爆炸一颗。10天之内可使飞船加速到1万千米的速度,由于速度效应,280年可以到达天狼星附近。
英国星际航行协会1973年1月,成立以阿兰·邦德为首的科学家小组,他们在“代达罗斯”研究性计划中,设计了“代达罗斯”号自动飞船,用来飞往离地球6光年的巴纳德星。由两级组成的飞船,均采用核脉冲推进。飞船总长200米,初始质量5.4万吨,其中两级的核燃料分别为4.6万吨和4000吨。
用氢的同位素氖和氦的同位素氦-3作燃料,让它们在-270℃的低温下混合,并制成直径为2~4厘米的小球。动力装置工作时,将一颗燃料小球射入发动机燃烧室。同时,几十个电子束发生器发出高能电子束,一齐轰击核燃料小球,使温度升至上千万度,氖和氦-3发生核聚变反应产生巨大的能量,推动飞船前进。如果每秒钟燃烧250颗小球,即核脉冲率达250次每秒,则推力可近似于连续。
第一级工作2.05年后与第二级分离。第二级接着工作1.76年,使飞船速度达到3.6万千米每秒。由于速度效应,大约50多年可飞到巴纳德星。在接近巴纳德星的前几年,放出探测器,对巴纳德星、它的行星及其卫星进行探测。从飞船发射时算起,大约60年后可收到“代达罗斯”号飞船的探测信息。
20世纪80年代初,弗里曼·迪森提出用微波帆来推动宇宙飞船。1984年,罗伯特·福瓦特以此设计了“星束”号宇宙飞船,它有一张直径达14米的圆形网帆,它由极细的铝丝织成,重量只有20克。在网帆上有10万亿个铝丝交叉点,每个交叉点就是一个微电子线路,它们既是计算机的元件,又可感光,具有微型针孔照相机的功能。
一座围绕地球运行的太阳能卫星电站,将电能转变为微波。在卫星与“星束”号飞船之间,设一面菲涅耳透镜,将卫星发来的微波,聚焦到飞船的帆上,开启10万亿个微电子线路,调节网帆的导电率,使帆对微波束的反射能量达到最大值,作用在网帆上的微波束的光子压力,使飞船加速。通过科学计算表明,20千兆瓦的微波束,可使飞船获得155克的加速度值,在六七天内达到1/5的光速,即6万千米每秒。由于速度效应,约20年可到达比邻星。如微波束加速的时间延长,则到达的时间还可缩短。
在飞行过程中,飞船上的超大规模集成块会自动使用网帆中的导线,作为微波天线去收集微波束的能量,然后像人眼视网膜上的光感受器一样,自动分析目标星的光谱信息,并以25张每秒的速度拍照,再通过网帆做定向天线,将探测到的信息发回地球。
激光动力飞船由于太阳能卫星电站的电能,既可以变成微波束也可以变成激光束,而且激光束比微波束发散性更小。为此,罗伯特·福瓦特于20世纪80年代末以激光束代替微波束,设计了“星集”号飞船。它由3个同轴环组成,外层为加速级,直径1000千米,中间为交会级,直径320千米,内层为返回级,直径100千米。飞船上的帆用铝膜制成,膜厚16毫微米,直径3.6千米,重约5吨。将激光束聚焦到帆上的菲涅耳透镜,直径1000千米,设在土星和天王星之间绕太阳飞行的轨道上。铝膜薄帆能反射82%的光能,让4.5%的光透过,吸收13.5%。计算表明,65千兆瓦的激光束,可使飞船获得4%的地球重力加速度值,连续加速3年,飞船可达到11%的光速,约40年可到达比邻星。
如果将激光的功率增大到43000×10^12瓦,那么则可使飞船以1/3克加速,1.6年飞行0.4光年的距离,速度达到50%的光速。由于速度效应,20年可到达距我们10.8光年的E.E星系。在离E.E星0.4光年距离时,外层移位,将激光束反射到交会级上,由于作用方向相反,经1.6年减速,就可以较低速度在某颗行星上着陆,或低速飞行进行考察。全部航行时间23.2年。如果飞船在那里探测5年,然后将返回级分离出来,交会级将反射面朝向太阳系,飞船就会加速返回地球,来回时间为51年。
光子火箭推进20世纪50年代初桑格尔设想的由光子火箭推动的宇宙飞船,分三部分。最前面是供宇航员工作和生活的座舱。中间部分是燃料贮箱。最后面是动力部分,它的主要部件是巨大的凹面反射镜,面积达几十平方米。光子发生器在反射镜的焦点上,推动飞船高速前进。
那么,光子从哪里来呢?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组成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不同物质只是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数目不同,如氢原子核为一个质子,核外一个电子;氦核为两个质子、两个中子,核外两个电子等等。质子、中子和电子等粒子,统称为亚原子粒子。三四十年代,科学家发现,每一种亚原子粒子都有与它对应的反粒子存在,如反质子、反中子和反电子等等。正粒子组成正物质,就是我们日常接触的各种物质,反粒子组成反物质。不过,迄今在宇宙中没有找到天然的反物质,只能在高能核物理实验室制造出几种粒子。
科学家们相信在宇宙大爆炸初期,由能量创造物质时,正物质与反物质是成对出现的。与此过程相反,正物质与反物质相遇时,会双双消失(科学上叫湮灭)放出光子,同时放出锁闭在物质中的能量。桑格尔的光子火箭,设想用质子和反质子即氢与反氢湮灭来产生光子。
反物质推进人类不仅可以利用正反物质湮灭产生的光子来作宇宙飞船的动力,而且可以利用它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来推动宇宙飞船。据计算表明,只要用9千克正反氢湮灭产生的能量,来加热4吨液氢,可把1吨重的宇宙飞船以10%光速的速度送往比邻星。因为正反物质湮灭,能100%地将物质转换成能量,而核裂变只有0.1%,核聚变也只有0.7%。正在研制的由反物质衍生的火箭燃料,冲比可达5万~10万秒,这比普通火箭燃料高5~50倍。
美国人罗伯特·佩奇设想了一种反物质推进的星系际飞船,用500万年飞向离银河系最近的仙女座中的大漩涡星系。这需要10万代人的生命延续。为了保证人口质量和文化稳定(最主要的要记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需要几个种族的好几千万人同行,这就是一整个社会。因此,这艘飞船必须能提供几千亿平方米的表面积,供居住、生活和工作。飞船的质量在500亿吨以上,加上几乎同样质量的反物质(如磁悬浮状态下存贮的反铁),总质量在1000亿吨左右。其中人员和几亿吨物质只占1%。建造飞船和合成反物质,需要好几千年的时间。为了避免飞船工作时辐射出来的能量(相当全世界核武器的总能量)伤害人类,飞船应在冥王星以外的轨道上建造与组装。
飞船用所载的反物质和本身的结构材料湮灭的能量启航和加速,同时为生活、交通、工农业、商业和学校等社会功能机构提供能源。在加速500年后,达到0.2%的光速,2万年后达到8.8%的光速,4万年后达到25%的光速,5万年后停止加速时,达到40%的光速,这时飞船90%的质量已转变为能量而消耗掉,而人口则增加到10亿。飞船已飞出了银河系。5万年加速时间似乎很长,但它只是整个航行时间的1%,就像100千米行程的汽车,用1分钟加速到60千米每小时一样。
在巡航期间,为了使飞船保持足够的热量,同时能容纳足够数量的城镇和电子、通讯、交通等系统,需要花几千年的时间,将飞船改造成卷席形。
在离目的地4万年航程时开始减速,到达目的地后,飞船原始质量的9%又被转换成了能量,人口则增加到50亿。
星际冲压飞船1克加速航行用什么能源产生动力,始终是宇宙航行的主要问题,这既关系到飞船的速度,也关系到飞船的质量。最有利的办法,当然是直接从太空获取高性能的能源材料。
氢是宇宙中普通存在的物质。在广阔的宇宙空间,虽然是高度真空,但仍然有氢分子和氢原子存在。在太阳周围的空间比较稀少,每立方厘米只有0.1个氢原子,在星际分子云中多一些,每立方厘米达4万个左右。当然,这比起地球大气来是非常稀薄的,每立方厘米的地球大气含有4万兆个氮和氧分子。
科学家们设想,在已有相当速度的宇宙飞船上,安装一个巨大漏斗形氢采集器,让它在前进过程中,把太空中的氢收集起来,然后让它进行聚变反应,用所产生的能量使飞船加速。1克氢原子聚变可产生6300亿焦耳的能量,是烟煤能量的2000万倍。由于这种飞船与冲压喷气飞机相似,所以称为星际冲压飞船。假如星际冲压飞船的初速度为16.7千米每秒,为了每秒钟收集到0.5克氢,氢采集器的直径必须在几百千米以上。
从增大速度,赢得时间来说,当然是加速度愈大愈好,但加速度过大,超重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那么,多大的加速度合适呢?
人类长期在地球表面上生活,已习惯于承受地球重力,即1克重力加速度。如果星际冲压飞船以1克加速飞行,人在飞船上生活和工作,既不会有超重,也不会有失重,与在地球表面上一样。
1克加速,速度增加是很快的,2年(地球上3.8年)可达到97%的光速,飞过2.91光年的距离。如果是到11.8光年的天苍五(金鱼座星)去考察,则在飞过航程中点以后,将飞船调转180度,就会以1克减速飞行,最后以较低速度到达,考察1年后以同样的程序返回,来回约七八年(地球上20多年)。如是在宇宙中周游,飞船连续加速,12年飞出银河系;14年飞过仙女座星系;20年飞过100亿光年的距离。如果宇宙是球形的,周长900亿光年,则飞船已经绕了宇宙1/9圈。由于飞船的速度已非常接近光速,速度效应非常显著,只要1~2年的时间就可飞过剩下的8/9圈,而回到地球。当然,地球上已过了900亿年时间。

7. 关于宇宙假想

世界阴阳相生,有正必有反,有膨胀同时也就存在着收缩。。。。
所以。。。宇宙不可能收缩成一个新奇点。。。。
 
人们所认识的宇宙是三维空间外加一维时间,这也是符合人类所有感官和思维方式的。。。
而人处于这个世界。。只是世界的一部分。。。用人所处的角度来解释世界,,这变成了片面的思维。。。。
学会用不同角度去思考宇宙的构成,不再拘泥于书本上所写的理论和知识。。。。不只是用心去感觉。。。而是超过人类本身所可能有的全部想象力。。。。
最后,你会发现,一切都不是所想的那么简单。。。。。。。。。。。。
 
至于宇宙的未来。。可能肯定的是,宇宙不断的在形成黑洞。。。而黑洞却很难变回原来的物质。。。。试问,有哪位科学家观测到黑洞爆炸后,就再也不存在任何的黑点呢?
未来,可能在上万年后,星际旅程会实现,但人们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便是黑洞。。。难以破坏的死结。。。。
 
黑洞本身算是能质比最低的地方。。。。就是同样的质量拥有的动势能已经是最低点了。。。
就像是已经处在大海深处的水,又如何能让它再升上天空。。。。。
当然不是没有可能。。。条件与把太平洋的水蒸发光一样。。。需要极为强大的能量。。。而太平洋的水有太阳的能量,黑洞却很难找到这样强的能量啊。。。
 
至于重新收缩成奇点。。。。。。。宇宙经历了上百亿年再成为现在,,,得经过几万亿年去收缩啊。。。

关于宇宙假想

8. 人类与宇宙的遐想(十)

从冰川期开始,到地球回暖。我们姑且看作是远古生命开荒地球的一个过程。
  
 那么,它们用了什么方法进行开荒的呢?我想,只能从它们的食物中寻找答案。那时,漂浮在海洋上的蓝藻被冰封的淹淹一息,难以觅取。所以,所有的物质都是它们的口粮。但是,又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可以食用的,因此,有些生命为此丧命,而更多的生命找到了它们的食物,活了下来。
  
 并且,它们不惜改变自己的身体构造来消化食物,将一种物质转变成另一种物质。从这个角度来看,古远的生命更像是一架机械。不过,这件机械十分原始,进程缓慢,需要经过数十亿年的积累才会有结果。与此同时,生物自身也在不断地自我进化,使得物质变化的效率越来越高,最终导致了环境的逆转。因此,有理由认为远古生物是地球上最早的开荒者。
  
 由于远古开荒者们的努力,到了寒武纪时代,出现了生命大爆发。
  
 我们来看看,寒武纪时代出现了那些"明星"
     
 (一)三叶虫,它体长不一,有的长达70厘米,有的只有2毫米。头部有一对触须用于感知前方,须后面是嘴,厚厚的头盖,行动靠胸部分节,还有两个有力的尾巴。它浑身铁甲,成为生存的强者。
  
 
  
     
 (二)怪诞虫,长约一厘米,有一对眼晴。眼晴的出现是一次伟大的进化,一套复杂的感知系统初步完成。
  
 
  
     
 (三)欧巴宾海蝎,体长41~70毫米,在脑袋两边长有14对腮,像桨一样划动,尤其是欧巴宾海蝎的头顶上有五个带柄的眼晴,可以看到四面八方。更奇的是,它有一个长嘴,嘴的顶端还长有一个钳子。这个不大的家伙,随身的装备却非常高端,如果它身强体壮的话,一定是那个时代的霸主。
  
 
  
     
 (四)海口鱼,表面没有鱼鳞,体长约28毫米,宽6毫米。它的化石在云南昆明海口镇被发现。也是被发现的为数不多的脊索类动物化石。填补了无脊椎动物与脊椎类动物之间的空白。
  
 至此,在寒武纪时代,在众多明星当中,脊索动物的出现是最了不起的,有朝一日,它将成为人类的共同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