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翻译

2024-05-16 01:42

1. 虽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翻译

三十世家·魏世家原文及翻译
  作者:司马迁
  魏之先,毕公高之後也。毕公高与周同姓。武王之伐纣,而高封於毕,於是为毕姓。其後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苗裔曰毕万,事晋献公。
  献公之十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霍、耿、魏,灭之。以耿封赵夙,以魏封毕万,为大夫。卜偃曰:“毕万之後必大矣,万,满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开之矣,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今命之大,以从满数,其必有众。”初,毕万卜事晋,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
  毕万封十一年,晋献公卒,四子争更立,晋乱。而毕万之世弥大,从其国名为魏氏。生武子。魏武子以魏诸子事晋公子重耳。晋献公之二十一年,武子从重耳出亡。十九年反,重耳立为晋文公,而令魏武子袭魏氏之後封,列为大夫,治於魏。生悼子。
  魏悼子徙治霍。生魏绛。
  魏绛事晋悼公。悼公三年,会诸侯。悼公弟杨干乱行,魏绛僇辱杨干。悼公怒曰:“合诸侯以为荣,今辱吾弟!”将诛魏绛。或说悼公,悼公止。卒任魏绛政,使和戎、翟,戎、翟亲附。悼公之十一年,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中,九合诸侯,戎、翟和,子之力也。”赐之乐,三让,然後受之。徙治安邑。魏绛卒,谥为昭子。生魏嬴。嬴生魏献子。
  献子事晋昭公。昭公卒而六卿彊,公室卑。
  晋顷公之十二年,韩宣子老,魏献子为国政。晋宗室祁氏、羊舌氏相恶,六卿诛之,尽取其邑为十县,六卿各令其子为之大夫。献子与赵简子、中行文子、范献子并为晋卿。
  其後十四岁而孔子相鲁。後四岁,赵简子以晋阳之乱也,而与韩、魏共攻范、中行氏。魏献子生魏侈。魏侈与赵鞅共攻范、中行氏。
  魏侈之孙曰魏桓子,与韩康子、赵襄子共伐灭知伯,分其地。
  桓子之孙曰文侯都。魏文侯元年,秦灵公之元年也。与韩武子、赵桓子、周威王同时。
  六年,城少梁。十三年,使子击围繁、庞,出其民。十六年,伐秦,筑临晋元里。
  十七年,伐中山,使子击守之,赵仓唐傅之。子击逢文侯之师田子方於朝歌,引车避,下谒。田子方不为礼。子击因问曰:“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贫贱者,行不合,言不用,则去之楚、越,若脱鵕然,柰何其同之哉!”子击不怿而去。西攻秦,至郑而还,筑雒阴、合阳。
  二十二年,魏、赵、韩列为诸侯。
  二十四年,秦伐我,至阳狐。
  二十五年,子击生子。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於诸侯。
  任西门豹守邺,而河内称治。
  魏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李克对曰:“臣闻之,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李克趋而出,过翟璜之家。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李克曰:“魏成子为相矣。”翟璜忿然作色曰:“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於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谋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以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臣何以负於魏成子!”李克曰:“且子之言克於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而置相‘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克对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是以知魏成子之为相也。且子安得与魏成子比乎?魏成子以食禄千锺,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之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原卒为弟子。”
  二十六年,虢山崩,壅河。
  三十二年,伐郑。城酸枣。败秦于注。三十五年,齐伐取我襄陵。三十六年,秦侵我阴晋。
  三十八年,伐秦,败我武下,得其将识。是岁,文侯卒,子击立,是为武侯。
  魏武侯元年,赵敬侯初立,公子朔为乱,不胜,奔魏,与魏袭邯郸,魏败而去。
  二年,城安邑、王垣。
  七年,伐齐,至桑丘。九年,翟败我于浍。使吴起伐齐,至灵丘。齐威王初立。
  十一年,与韩、赵三分晋地,灭其後。
  十三年,秦献公县栎阳。十五年,败赵北蔺。
  十六年,伐楚,取鲁阳。武侯卒,子立,是为惠王。
  惠王元年,初,武侯卒也,子与公中缓争为太子。公孙颀自宋入赵,自赵入韩,谓韩懿侯曰:“魏与公中缓争为太子,君亦闻之乎?今魏得王错,挟上党,固半国也。因而除之,破魏必矣,不可失也。”懿侯说,乃与赵成侯合军并兵以伐魏,战于浊泽,魏氏大败,魏君围。赵谓韩曰:“除魏君,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且利。”韩曰:“不可。杀魏君,人必曰暴;割地而退,人必曰贪。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彊於宋、卫,则我终无魏之患矣。”赵不听。韩不说,以其少卒夜去。惠王之所以身不死,国不分者,二家谋不和也。若从一家之谋,则魏必分矣。故曰“君终无适子,其国可破也”。
  二年,魏败韩于马陵,败赵于怀。三年,齐败我观。五年,与韩会宅阳。城武堵。为秦所败。六年,伐取宋仪台。九年,伐败韩于浍。与秦战少梁,虏我将公孙痤,取庞。秦献公卒,子孝公立。
  十年,伐取赵皮牢。彗星见。十二年,星昼坠,有声。
  十四年,与赵会鄗。十五年,鲁、卫、宋、郑君来朝。十六年,与秦孝公会杜平。侵宋黄池,宋复取之。
  十七年,与秦战元里,秦取我少梁。围赵邯郸。十八年,拔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
  十九年,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塞固阳。
  二十年,归赵邯郸,与盟漳水上。二十一年,与秦会彤。赵成侯卒。二十八年,齐威王卒。中山君相魏。
  三十年,魏伐赵,赵告急齐。齐宣王用孙子计,救赵击魏。魏遂大兴师,使庞涓将,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过外黄,外黄徐子谓太子曰:“臣有百战百胜之术。”太子曰:“可得闻乎?”客曰:“固原效之。”曰:“太子自将攻齐,大胜并莒,则富不过有魏,贵不益为王。若战不胜齐,则万世无魏矣。此臣之百战百胜之术也。”太子曰:“诺,请必从公之言而还矣。”客曰:“太子虽欲还,不得矣。彼劝太子战攻,欲啜汁者众。太子虽欲还,恐不得矣。”太子因欲还,其御曰:“将出而还,与北同。”太子果与齐人战,败於马陵。齐虏魏太子申,杀将军涓,军遂大破。
  三十一年,秦、赵、齐共伐我,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卬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於是徙治大梁。以公子赫为太子。
  三十三年,秦孝公卒,商君亡秦归魏,魏怒,不入。三十五年,与齐宣王会平阿南。
  惠王数被於军旅,卑礼厚币以招贤者。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梁。梁惠王曰:“寡人不佞,兵三折於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利吾国?”孟轲曰:“君不可以言利若是。夫君欲利则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则庶人欲利,上下争利,国则危矣。为人君,仁义而已矣,何以利为!”
  三十六年,复与齐王会甄。是岁,惠王卒,子襄王立。
  襄王元年,与诸侯会徐州,相王也。追尊父惠王为王。
  五年,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围我焦、曲沃。予秦河西之地。
  六年,与秦会应。秦取我汾阴、皮氏、焦。魏伐楚,败之陉山。七年,魏尽入上郡于秦。秦降我蒲阳。八年,秦归我焦、曲沃。
  十二年,楚败我襄陵。诸侯执政与秦相张仪会齧桑。十三年,张仪相魏。魏有女子化为丈夫。秦取我曲沃、平周。
  十六年,襄王卒,子哀王立。张仪复归秦。
  哀王元年,五国共攻秦,不胜而去。
  二年,齐败我观津。五年,秦使樗里子伐取我曲沃,走犀首岸门。六年,秦来立公子政为太子。与秦会临晋。七年,攻齐。与秦伐燕。
  八年,伐卫,拔列城二。见卫君曰:“请罢魏兵,免成陵君可乎?”卫君曰:“先生果能,孤请世世以卫事先生。”如耳见成陵君曰:“昔者魏伐赵,断羊肠,拔阏与,约斩赵,赵分而为二,所以不亡者,魏为从主也。今卫已迫亡,将西请事於秦。与其以秦醳卫,不如以魏醳卫,卫之德魏必终无穷。”成陵君曰:“诺。”如耳见魏王曰:“臣有谒於卫。卫故周室之别也,其称小国,多宝器。今国迫於难而宝器不出者,其心以为攻卫醳卫不以王为主,故宝器虽出必不入於王也。臣窃料之,先言醳卫者必受卫者也。”如耳出,成陵君入,以其言见魏王。魏王听其说,罢其兵,免成陵君,终身不见。
  九年,与秦王会临晋。张仪、魏章皆归于魏。魏相田需死,楚害张仪、犀首、薛公。楚相昭鱼谓苏代曰:“田需死,吾恐张仪、犀首、薛公有一人相魏者也。”代曰:“然相者欲谁而君便之?”昭鱼曰:“吾欲太子之自相也。”代曰:“请为君北,必相之。”昭鱼曰:“柰何?”对曰:“君其为梁王,代请说君。”昭鱼曰:“柰何?”对曰:“代也从楚来,昭鱼甚忧,曰:‘田需死,吾恐张仪、犀首、薛公有一人相魏者也。’代曰:‘梁王,长主也,必不相张仪。张仪相,必右秦而左魏。犀首相,必右韩而左魏。薛公相,必右齐而左魏。梁王,长主也,必不便也。’王曰:‘然则寡人孰相?’代曰:‘莫若太子之自相。太子之自相,是三人者皆以太子为非常相也,皆将务以其国事魏,欲得丞相玺也。以魏之彊,而三万乘之国辅之,魏必安矣。故曰莫若太子之自相也。’”遂北见梁王,以此告之。太子果相魏。
  十年,张仪死。十一年,与秦武王会应。十二年,太子朝於秦。秦来伐我皮氏,未拔而解。十四年,秦来归武王后。十六年,秦拔我蒲反、阳晋、封陵。十七年,与秦会临晋。秦予我蒲反。十八年,与秦伐楚。`二十一年,与齐

虽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翻译

2. 其上书论事词理切直者,朕从与不从,皆当载之翻译

“其上书论事词理切直者,朕从与不从,皆当载之”的意思是:如果有人上书议政,只要言辞直率,道理中肯,有利于治国,不管我采纳与否,都必须记载在史书上。这句话出自《贞观政要》第七卷,是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修国史房玄龄所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主要表明了唐太宗的治世理念。

《贞观政要》节选及翻译
贞观初,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比见前、后《汉史》载录扬雄《甘泉》、《羽猎》,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班固《两都》等赋,此既文体浮华,无益劝诫,何假书之史策?其有上书论事,词理切直,可裨于政理者,朕从与不从皆须备载。”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谓曰:“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许。

翻译:贞观初年,唐太宗对监修国史的官员房玄龄说:“我发现《汉书》、《后汉书》记录有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这些文章文辞浮华,无益于对帝王的劝诫,为什么还要收录在史书上呢?今后,如果有人上书议政,只要言辞直率,道理中肯,有利于治国,不管我采纳与否,都必须记载在史书上。”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上书请求把唐太宗的文章编成文集。唐太宗说:“我的诏书和命令,如果有益于百姓的,史书都已经记载了,足以流传千古了。如果我的命令不遵循古训,扰乱了政务,即使辞藻华丽,也终将贻笑后人,这不是我所需要的。像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他们都有文集传世,可是他们的行为大都不可取,最后,社稷江山统统断送在他们手中。君主圣明与否,关键在于他的品性和行为,何必一定要有文章流传后世呢?”太宗最终不许编文集。

3. 然朕必不至为彼所绐,方且熟议,必非诈伪而后可从翻译

您好 以下是宋史的简介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全书有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计四百九十六卷,约五百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摘要】
然朕必不至为彼所绐,方且熟议,必非诈伪而后可从翻译【提问】
请稍等一下亲【回答】
您好 然朕必不至为彼所绐,方且熟议,必非诈伪而后可从翻译如下
恳请希望陛下认真考虑,这件事虽然很小,但恐怕会伤害国家根本啊【回答】
您好 以下是宋史的简介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全书有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计四百九十六卷,约五百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回答】
希望我的回复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的咨询!【回答】

然朕必不至为彼所绐,方且熟议,必非诈伪而后可从翻译

4. 请翻译以下文言文。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良的人全到了 老的少的都聚集在一起
2,良乃入,具告沛公-张良于是进屋 全部告诉了刘邦
3,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也知道他的意图 大怒而去
4,子胥沉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此为忠臣也,然卒为天下笑-伍子胥陈尸长江 比干被挖出心来 这两个人是忠臣了。可是最终被天下人笑话
5.,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喜欢叔段 想要立他为世子 向武公请求  武公不允许
6,今吕氏王,大臣弗平-现在吕氏称王,大臣们都不满意
7,寡君不忍,使群臣请於大国,无令与师淹於军地-敝国国君于心不忍 派遣我们臣子向大国请求 同时不叫我们的军队滞留在贵国的土地
8,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於夷者也-我听说过用华夏文化改变东方夷族的 没听过华夏变成夷人的
9,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老百姓大多听说过他的贤良 没知道他的死
10.,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给我取名为:正则;给我取字为:灵均

11,我胜若,若不吾胜-我胜过你 你胜不过我
12,启予足!启予手!-动动我的手 动动我的脚
13,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从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 我的丈夫又死于这
14,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来而未闻天籁夫-你听到人的声音却没有倾听到大地的声音 你听到大地的声音但是没听过天的声音
15,若入,前为寿-你上前为(他)祝寿。

16,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等到他们没有渡过河的时候 一定要攻击他们
17,百姓皆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18,率时农夫,播厥百榖-带领这些农夫播种谷物
19,厥土良沃,毂麦一岁再熟-土地肥沃 谷物一年两熟
20.,狼曰 “吾非固欲负汝,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狼说:我不是违背誓言 天生了你本来就是我们吃的食物
21,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川上说:流逝的东西就是这样吗 夜以继日
22,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挥挥手从此走了 驿马萧萧的嘶鸣
23.,大任有身,生此文王-文王出生的时候就大任在身了
24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样的人 我和谁一起呢
25 公货足以宾献,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公卿的财物足够馈赠进献就行了,大夫家里的财物足够供给使用也就行了,也都不超过限度
2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日月仿佛在其间运行
27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萧同叔子不是别人 是齐国君的母亲
28佗邑唯命-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29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即使再晒它,它也挺不直了,这是使用“輮”这种制作方法的缘故啊。
30 吾谁欺,欺天乎-我骗谁呢 骗天吗
31章父之恶,取笑诸侯,吾谁乡而入-彰显了父亲不好之处 被诸侯取笑 我跑到哪里去呢
32其如是,孰能御之-像这样 谁能抵挡
33道恶乎往而不存-大道怎么会出现而又不复存在
34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如果泰山崩塌了,那我们将仰望什么呢
35子苟赦越国之罪, 又有美於此者将进之-你如果赦免了越国的罪过 又会有比这些还美的女子要送给你
36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疆则士勇。-我听说土地广袤粮食就多 国家大的人口就多 军事强盛 士卒就很勇猛
37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好将军
38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从前我的朋友曾经这么做
39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都戴着白帽子穿着白衣服 来送荆轲
40於是汉王求人类张耳者斩之-于是汉王找到像张耳这样的人杀了
41问左右群臣习事通经术者,莫能知-问左右大臣精通经书术数的 都不知道
4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和氏璧 是天下共传的宝贝
43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奇计有的很秘密 世上没有听说过
44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同样是人,有的成了君子,有的成了小人
45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项燕当楚国将领的时候 数次战功 怜爱兵卒 楚国人爱戴他 有人以为他死了,有人以为他逃走了
46怪石森然,周於四隅,或列或跪,或立仆-怪石阴森 周布四角 有的排列有的跪下 有的立着倒下
47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百姓们不敢说话 走路时遇见互相目视
48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错了能够改过 好处没有比这大的了
49百物唯其可者,将无不趋也-不论什么东西只要能成 就可以啊
50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遥遥的默默赞叹 想去却没有去成
-------------------------------------------------------
太多了 !大体就这意思 具体的自己百度去

5. 朕读书见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翻译是什么?

我通过读书,发现以前的君王做善事,都身体力行,不知疲倦。
出自:《贞观政要·卷十·论慎终》
原句:朕读书见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其所任用公辈数人, 诚以为贤。 然致理比于三、五之代,犹为不逮,何也?
翻译:我通过读书,发现以前的君王做善事,都身体力行,不知疲倦,他们所任用的大臣,也都很贤德。然而和三皇五帝的时代相比,还是无法企及,为什么呢?

作品简介《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和《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有关贞观政事的记载相比,较为详细,为研究唐初政治和李世民、魏征等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

朕读书见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翻译是什么?

6. 请翻译下列文言文:

1、宋朝建立已经百余年了,但是文章体裁还是沿袭五代以前的遗留,刻意修饰雕琢注重骈句偶句格式,文风软弱不能振奋人心,读书人承袭古人的孤陋守着陈旧的文化,论调卑下气势弱小。
锼sōu:镂刻,这里有刻意修饰的意思。涊niǎn:出汗的样子
2、欧阳修调任西京推官,当时的西京留守钱惟演很器重他的才华,不让琐碎的小吏事务烦扰他,欧阳修得以专心尽力在学业上的进步。
推官:官名,唐朝始置,宋沿袭唐制,次于判官。
撄yīng:扰乱,纠缠

7. 其上书论事词理切直者,朕从与不从,皆当载之的翻译是什么?

“其上书论事词理切直者,朕从与不从,皆当载之”的意思是:如果有人上书议政,只要言辞直率,道理中肯,有利于治国,不管我采纳与否,都必须记载在史书上。
这句话出自《贞观政要》第七卷,是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修国史房玄龄所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主要表明了唐太宗的治世理念。

相关故事:
这一年,按照李世民的设计由宰相负责监修《国史》,这种制度上的高配无疑让《国史》工作成了帝国极端重要的一部分。此时宰相房玄龄刚好以宰相身份监修《国史》,看得出是李世民对他的极大信任。在君臣谈话之间,李世民对大唐国史文风进行了定调:“比见《汉书》载子虚、上林赋,浮华无用。”
那么大唐的《国史》要“上书论事,词理切直者,朕从与不从,皆当载之。”就是说,无论官员们发表务实的政务批评,不管李世民本人同意与否都要如实记录下来,然而接下来的李世民开始忧心忡忡起历史将如何定义他的往事。

其上书论事词理切直者,朕从与不从,皆当载之的翻译是什么?

8. 文言文翻译,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