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分享

2024-05-07 02:03

1.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分享

分享者:余同学
  
 第一部分:
  
  逻辑学的主题是清晰高效地思考 
  
 有些人非常聪明伶俐,但是逻辑性却不是很突出,他们有逻辑思考的潜能,也就是说,具备清晰高效思考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显然还没有成为其日常生活的习惯。
  
 在逻辑学中,显而易见的事实被强调得最多的,但是我们经常对之视而不见。
  
 第1章是准备,成为一个逻辑思考者需要搭建的思想框架
  
 第2章阐述贯穿逻辑思维的基本原理
  
 第3章论证逻辑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
  
 第4章讨论非逻辑思维的根源
  
 第5章围绕非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展开论事
  
 个人观点的论述,没有统一的、有说服力的衡量标准,则是完全不合逻辑的幼稚表达;
  
 第一章 学习逻辑思维的思想准备
  
 01 全神关注
  
 许多错误的产生源于我们注意力不够集中,尤其是在面对相似的情景时。相似性使得我们忽略眼前的实际情况,对应该关注的地方视而不见,草率作出结论,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想要当然地认为相似的情景只不过是对曾经经历过的事物的简单重复。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绝对相同的叶子。每个情景都有它的特殊性,而我们必须对此特殊性保持敏感。
  
 观察是知识的重要来源
  
 全神贯注与被动接受是不兼容的, 不要对周边的事务漠然处之,要用心去看,用心去听,学会关注细节,不因小事而疏忽 。
  
 
  
  
 02 确认事实
  
 事实是既成的,所以有其客观性,它独立于我们的观念而存在。
  
  事实的客观存在有两种基本形式:事物和事件 。确认事物的存在,你需要实地去考察,比如它真实存在,就一定存在于某个地方,如果这个地方可以到达,就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来确认它的真实性。
  
 但是对于类似林肯被刺之类的事件,如何证明其真实性呢?显然,我们自己不能证明其真实性,直接证据法已然失效。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只能求助于一些可以作为间接证据的事物。例如:官方记录(警方记录,死亡报告等)、当时的报纸、照片、回忆录、日记、国会档案等,所以这些不同领域的权威资料只能用林肯被刺是事实来解释。
  
 事实可以被认为是客观的,也可以被认为是主观的。事物和事件都客观的,他们都存在于公众领域,原则上可以为每个人所获得。
  
 总结来一下如何直接确认事实:如果某个事物是我们可以亲身体验的,最可靠的方法就是亲自投身其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如果没有条件获得第一手资料,我们就必须严格考察所获间接资料的真实性及可靠性,在此基础上确认事物的真实性。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必须投入足够的注意力,因为认真审查证据来源的真实性及可靠性是最重要的。
  
 
  
  
 03 观念与其对象
  
 我们大脑中的每个观念最终都源于对事物的描摹,而真实存在的事物却独立于观念之外。
  
 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正确的观念忠实地反映其对象的客观秩序,与之相反,错误的观念则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表达。
  
 在面对错误观念的时候也并非无计可施。我们可以通过检验观念与其对象的关系来确认观念的正确与否。如果某一观念与其对象的对应关系扭曲脆弱,我们就可确认该观念是错误的。
  
 只能通过观念来了解世界,但并不能因此就认为我们只能把握观念。观念是人类认知的工具,而非最终目的。观念是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桥梁,正确观念能使此桥固若金汤。而最有效的确认观念正确与否的方法, 是透过观念本身去观察其所表现的对象 。
  
 
  
  
 04 留意观念的本源
  
 观念的来源依旧是独立于人脑意识的客观事物。
  
 如果我们认为观念是不依靠客观事物的无根之花,就永远不可能真正理解它。
  
 越是忽略观念的客观根源,观念就会变得越不可靠。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客观与主观的联结纽带将会断裂。到那时,我们看到的外部世界只是大脑的创造品,而非世界本身的面貌,观念将与世界脱节。
  
 大脑中的观念,如我们所知,是主观的范畴,而我们所关注并意欲确认的事实,是客观的范畴。要确认事实,我们必须绕过观念直观外部世界。如果我们成功地为观念在外部世界中找到了对应物,那我们就确认了一个事实。
  
 
  
  
 05 观念联系事实
  
  人类认知主要由  3  部分形成 :
  
  (  1  )客观存在的事物; 
  
  (  2  )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 
  
  (  3  )我们为其创造的语言,借之我们才能与他人交流。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事实都是清晰明确的,但观念在客观世界中都有其特定的本源,观念与客观事物之间往往并非简单的联系。
  
 观念与客观事实之间联系简单直接明了,称为简单观念,
  
  简单观念 相对容易验证,因为它所对应的客观事物只有一个,
    
  我们如何解释那些错误观念的产生呢? 错误观念即对客观事物作出偏离其本源的错误反映。没有任何观念可以完全脱离客观世界,即便是最荒谬的想法。但是观念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可以变得遥远而难以捉摸。  错误观念是我们在应该全神贯注时却麻痹大意的产物,是我们对客观世界作出一相情愿的假设的结果 ,它只能由我们自己负责。
  
 
  
  
 06 将观念付诸语言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 首先是事物,然后产生观念,最后出现语言 。即使 一个观念清晰明确而且忠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为了交流的方便,我们也应该用语言表达出来 。观念必须和语言紧密切合,人们才能畅顺交流。然而,给观念找到合适的语言并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这一工作常常充满挑战性,我们不是都有词不达意的经历吗?
  
  某个观念是否清晰明确的过程一样,必须寻其根源  ——  客观事物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清楚表达我们的观念,仅仅是因为没有完全了解自己要表达什么。所以,回头重新审视观念的外在来源,理清思路,合适的表达将随之而来。
  
  为了保证所运用语言的精确性,必须回归语言的本源  ——  客观事物 。语言要忠实表达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从而使我们的沟通有坚实的事实基础。
  
 
  
  
 07有效沟通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我们可以通过回顾语言和观念之间的关系看得更清楚,只要我们试图与别人就某个观念进行沟通,语言就必然是不可或缺的 。而且,就如前文所述,语言和观念的匹配度越高,沟通就越清晰、有效,语言和观念的匹配仅仅是沟通最基本的第一步。下一步是为观念建立连贯的陈述。
  
  思维混乱不可能带来有效沟通 。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在想什么都不明白,又怎么能够清楚地表达给别人听?然而,明确的观念也并不会自动地保证有效沟通。或许我很清楚自己要说什么,但是很可能一张口就词不达意,表述混乱 。
  
 以下是一些 能够带来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 : 
  
  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的听众会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 ,有时,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听众和我们一样了解问题的背景信息,可以牢牢把握所要讨论的问题,但实际上,可能很多听众对这些信息根本一无所知;
  
  说完整的句子; 
  
  不要将主观看法当成客观事实 ;
  
  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 ;
  
  不要对外行人使用业内行话,沟通的关键是理解。最忌讳两件事:一是对人讲话态度傲慢;二是故作高深,让人云里雾里 。
  
 
  
  
 08避免使用模糊和多义的语言
  
 09避免闪避式语言
  
 10 真相
  
  所有的逻辑推理,所有的论证,目的只有一个:找出某个事物的真相。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因为在有些情况下,真相是难以捉摸的。但不探寻真相更荒谬,因为真相是我们所有努力的意义所在。 
  
  真相有两种基本形态,一为本体真相,一为逻辑真相 。
  
 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对真相的确认都要去检查别人所认定或推测所得的真相在现实中是否存在依据。确认真相就是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决定命题真假的依据是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的基础之上的。
  
 逻辑真相,如我们所见,反映的是命题内容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
  
  语言逻辑应该以事实逻辑为基础 。
  
 
  
  
 第二部分:
  
 逻辑学的原理:事物只能是其本身;对于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判断都要有明确的“是”或“非”,不存在着中间状态;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在同一时刻,某个事物不可能即是这样又不是这样。
  
 首先基本原理是不证自明的;
  
 其次基本原理的另一大特点是它是不能被证明的
  
 灰色地带是指真相不能被清晰确认出来的情况。生活中充满了这种情况,我们不得不打起精神来面对它们。但是不要制造太多的灰色地带。有些人太过于关注生命中的灰色地带,以至于他们逐渐使自己相信生命中除了灰色地带就没有别的什么了。现实中确实存在部分这样的情况。但我们必须明白,事实上,大部分事物还是清晰明确的,千万不要以偏概全,认为所有事物都是灰色的;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有点睁眼瞎了。灰色地带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事物有时候并不是黑白分明的。你常常会发现自己所处的境地不属于绝对意义上的黑或者白,它们没有明确的对立面。这仅仅说明你没有看清楚它们。不要将你主观上的某个灰色观念无限放大到包括整个世界,并且认为这就是世界的本来面貌。
  
 要明白:或许现在你不能弄明白事物的真相,但是,不确定的情况之所以可能出现,正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确定性的经验。
  
 万物终有其根源: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们都有其自身的根源。我们不尽知每个事物存在的理由,但我们知道它们的存在都有理由。作为理性的动物,我们用相当一部分精力来探寻这些理由。我们想知道为什么事物会是这样。
  
 论证是逻辑学的语言:
  
 逻辑推理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论证。论证的成败取决于其所包含的推理的好坏。推理的过程,就是根据已知正确的第一个观点,推断出第二个观点,而第二个观点之所以正确,是由于第一个观点的正确。
  
 论证可以是错综复杂的,这主要是因为它可能会包括许多命题。但是,每个论证,无论它在形式上是多么复杂,本质上都是极其简单的。每个论证都由两个基本要素组成——两个不同类型的命题:一个“前提”和一个“结论”。前提是一个支持性命题,它是一个论证的起点,包含着推理的出发点所依靠的基础事实。结论是被证明的命题,它在前提的基础上得出,并为大家所接受。复杂论证通常包含大量的前提,而且各前提之间往往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关系。你可以有一整套相互关联的前提,其中一个可能建立在另一个前提之上,所以要摆正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便得出正确的结论。
  
 最简单的论证由两个命题组成,一个前提和一个结论,或者称为一个支持性命题和一个被证明的命题。
  
 前提是论证的基础,正确论证有赖于正确的前提。所以一个正确的论证第一步就是要确认前提的正确性。
  
 一个论证,有两个基本要素:前提和结论
  
 如果一个经济学家作出了一个预测,比如,通货膨胀将在未来六个月内收缩,并且希望不经过任何解释,大家就可以接受他的观点。此时,这个预测的可信度完全取决于这个专家的权威性。因发言人的权威性而接受他的观点也不是不合理的。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这么做。如果某人是某个领域的泰斗,我们都会期待他就所从事领域的问题发表一些观点,我们相信这些观点是有益的。但是,论证提供给我们的知识的可靠性远远高于权威所能提供的。这是因为当我们领会了一个正确论证时,我们依靠自己知道了一些东西是正确的。我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为了使论证正确有力,我们必须关注其事实(内容)和形式(结构)。
  
 命题的真实性是论证正确的必要条件。这个原则已经被给予足够的重视。下一个问题是论证的有效性。只有结构正确的论证才能有效,换句话说,结构的合理性是论证正确的必要前提。有效性的内涵并不总是能用几句话就说得清,所以,如果你还没有把它弄明白,要耐心点。
  
 条件论证又称假言论证
  
 是一个包含“如果……那么……”结构的论证。它反映了我们思维的习性。例如,“如果努力工作,那么你最终将实现你的目标”,或者“如果周四天气很好,我们就去露营”
  
 条件论证的可靠与否取决于你对论证中前提与结论的了解程度及它们的联系方式。如果论证的因果关系十分脆弱,就此下结论就是草率的。注意,条件论证是具有前瞻性的,可靠的预言来自于对过去事实的积累。
  
 如果论证中的结论是否定的,那么前提中至少有一个必须是否定的。
  
 我们所讨论的所有论证都是演绎论证。传统区分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的方法是:演绎论证是从一般到个别,而归纳论证则恰恰相反。这是区分两者的有效方法,但有其局限性。更准确地区分两者的方法是:演绎论证得出的是必然性结论,而归纳论证只能得出可能性结论。
  
 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都具有论证的两个基本要素:前提和结论。
  
 演绎论证的基本原理是:从一个我们知道为真的命题(大前提)开始,经过抽丝剥茧的分析(通过小前提到结论)得出原始命题后隐含的是什么。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分享

2.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这是一本工具书,可以当作逻辑学的入门,篇幅虽然短小但是精悍,值得分析阅读。大的框架采用时间顺序,逻辑很清晰,底层采用演绎顺序,所以语言通俗易懂,材料很丰富,论述也很深入。全书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要成为一个逻辑思考者需要搭建的思想框架。第二章阐述了贯穿逻辑思维的基本原理,第三章则是论证逻辑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第四章探讨非逻辑思维的根源。第五章围绕谬误——非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展开论述。
  
 历史使人明智;诗词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变。
                                          
 观察是知识的重要来源,逻辑是智慧的开端。逻辑能将我们从谬误中分离出来,帮助我们发现真相。学习逻辑能敏锐我们的大脑神经,保护我们避免被错误给误导,让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我们认识的世界也会变得更加清晰。
  
 许多错误的产生源于我们注意力的不够集中,尤其是面对相似的情景。我们总是想当然的认为相似的情景只不过是曾经经历的简单重复,但世界上没有两片绝对相同的叶子,每个情景都有它的特殊性,这样我们才能辨别不同。或者说错误是我们本应该全神贯注,却麻痹的产物。它是我们对客观世界作出一厢情愿的假设结果。
  
  什么是事实? 事实是一切的基础,它构建我们这个世界,是一切的存在,它是不证自明的。事实可细分为事物和事件。通常我们将事实称为客观事实。
  
  什么是观念? 对事实的理解就叫做观念。或者说观念是事实在大脑中的主观反映。观念可以是我们直接或者间接经历确认的事实。(在这里需要注意,人脑善于比较,没有比较就不可能产生观念,通过比较才能辨别事物的异同)。比方指鹿为马,同样一个动物,在一些人眼中就是马,在另外一些人眼中是鹿。与事实接触的越多,对它的理解越深刻,观念就越清晰。正确的观念反映真实的世界,错误的观念会扭曲现实(错误的观念是我们对客观世界作出一厢情愿的假设结果)。忽略观念的客观根源,观念就越不可靠。最有效确认观点正确与否就是透过观念本身,直接接触观念背后的根源,或者观察观念所表现的对象。
  
 通过对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延伸到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构成分为3部分1、客观的事物2、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3、我们创造出的语言和他人交流。简单说自我认知是客观事实在大脑中的反映。我们通过对客观事实的理解,会在大脑中构建一个与真实世界类似的世界(心理世界),然后按照这个类似世界去生活,对客观事实的理解越深刻,构建的世界和真实世界就越接近。这也说明为什么每个人的世界观不一样。我们要警惕,使用者塑造了语言,语言也会反过来塑造我们。持续扭曲的语言会改变我们认知,慢慢就扭曲我们的世界。
                                          
  什么是语言? 
  
 事实产生观念,观念记录和传递事实,而创造出的语言是观念的载体,通过语言这种媒介,将大脑中的观念(主观)与真实世界的事实(客观事实)联结起来。观念必须和语言紧密结合人们才能顺畅交流。
  
 观念存在真实性和可靠性,这也决定语言存在真实性和可靠性。第一,语言表达的内容是否真实;第二使用语言的人是否可靠。或者说我们获取的大部分事实都要通过媒介(经过观念和语言),是间接获取,这种间接获取形成的主观事实和客观事实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事实——观念——语言,这个过程可以解释为什么知识是慢慢在消亡的。
  
 沟通最大的问题在于思维的混乱,很多时候我们表达不清,仅仅是因为我们没有完全了解自己想表达什么。沟通的基础在于语言能忠实表达出客观事实本来的面貌。
  
 沟通的关键在于理解,不要对听众使用专业术语,而最忌讳1态度傲慢2故作高深。千万不要想当然认为你的听众能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
  
 有效沟通1.使用完整的句子2不要使用双重否定3不要将主观看法当做客观事实4根据听众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语言是如何承载观念表达事实?语言存在着逻辑,逻辑的作用是将大脑中的观念(主观)与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客观事实)相联结。逻辑的基石是命题,命题存在真假。逻辑的目的在于将我们从谬误中分离出来,引导我们发现真相,确认事实,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逻辑存在同一律原理,排中律原理,矛盾律原理和充足律原理。
  
 为什么要发现真相?第一发现真相能让我们更接近事实,事实是世界的基础,通过真相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就越清晰;第二,发现真相可以让我们找到事物的根源,进而控制事物的发展和控制事物所带来的影响(比方瘟疫,发现了病毒,控制病毒就能控制瘟疫)
  
 逻辑推理的具体形式是论证,论证只有演绎和归纳2种方式。一个完整的论证由“前提”和“结论”组成。演绎论证得出是必然结论,归纳论证只能得出可能性的结论。最有效的论证总是得出最简单明了的结论。
                                          
 论证的目的在于发现真相,争吵的目的在于击败对手。错误的论证通常以作用于人的情感来战胜正确的论证。比方愤世嫉俗者,利用情绪的引导将论证变成宣泄愤怒的途径;固执己见者将论证当成自我辨白的借口;妄自尊大者将论证变为自我膨胀的工具。正确的论证应该是关注论证本身,而不是关注做出论证的人。
  
 论证提供给我们的知识可靠性远高于权威,因发言人的权威性而接受他的观点是非理性的。因为权威会带来尊敬和信任的压力,会让人丧失理智,做出盲目的决定。
  
 为了使论证有力,我们必须关注事实和形式。事实是命题的内容,形式是命题的结构。在其他条件相同下,如果肯定命题和否定命题都能清晰说明同一个事物,最好选择肯定命题,因为肯定命题更直接有力。
  
 学习逻辑,就是寻求开悟。禅宗说:开悟之前,挑水劈柴;开悟之后,挑水劈柴。随着阅历的增加,慢慢体会到这句话的意义。就如同现实中人们,大部分可以看到自己的目标,并且认为这就是全部,但仅仅知道目标是不够的,问题是;我们要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3. 《赚钱的逻辑》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赚钱的逻辑》(钱伯鑫)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aEbXD007BHkEJ6ysfEVGvw
 提取码: mj2d     
书名:赚钱的逻辑
豆瓣评分:4.6
作者: 钱伯鑫
出版社: 江苏人民
出版年: 2018-12-01
页数: 241
内容简介 
《赚钱的逻辑》是2018年12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钱伯鑫。
作者简介 
钱伯鑫,著名财富启蒙导师,长期致力于研究中国富人和穷人财富观念的差异,旨在推动穷人改变自己命运。著有《用想象力赚钱》等畅销书。

《赚钱的逻辑》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4. 《赚钱的逻辑》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赚钱的逻辑》(钱伯鑫)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O38-SBJeXt45u9tRBLMkqA
 提取码:9i4j    
书名:赚钱的逻辑
作者:钱伯鑫
豆瓣评分:4.9
出版社:江苏人民
出版年份:2018-12-01
页数:241
作者简介:
钱伯鑫,著名财富启蒙导师,长期致力于研究中国富人和穷人财富观念的差异,旨在推动穷人改变自己命运。著有《用想象力赚钱》等畅销书。

5. 《赚钱的逻辑》摆脱穷人思维,理性规划和重启人生

00.穷,说到底是我们“脑子里的病”,有害错误的知识充斥着大脑,对待事物的消极认知,不热情、冷漠。虽然在《贫穷的本质》中说的是大环境造成的,但本质还是我们只顾满足人性最基本的需求,像躯壳一样活着,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所以要“革自己的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01.很多人都明白,这个世界上不存在通用的发财办法,每个人积累的能力、资源、人脉都不同,但如果深入思考下便能明白,在这个互联网发达的当下,还是有很多普通人可以掌握的生财之道。干啥都能多一分收入。
  
  
 02.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别人的看法比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更重要。对我们影响力最大的人,前半辈子是父母,后半辈子就是配偶。考学、择业、婚嫁等人生大选择上得多多下功夫。大多数人就是大师忽略,纠结于小事。
  
  
 03.书中说如果你努力了很久还是无法企及财富的高度,那就是你的财商太低了。毕竟财商是你处理金钱的综合能力。说人话就是你正确认知金钱和运用金钱规律的能力。有个10倍数思考法还是有点启发,就是每次花钱都要让钱以10倍甚至更多的回到自己手中。
  
  
 04.贫穷的状态就像失恋,无论穷人还是富人,基本上都经历过。其本质就是没有能力分析社会发展的大势,在自己狭小的世界里固步自封。更严重的贫穷思维演化成弱者思维,没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只有无限的情绪。
  
  
 05.美国一个跨学科团队最近完成了一项对资源稀缺状况下人的思维方式的研究,结论是: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思维特质,即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这就呼应开头提到的为什么贫穷的国家地区人民,会越来越穷。
  
  
 06.其实书中不光只有麻辣鸡汤,还是有很多脱贫的好策略,比如要多多出圈,建立弱关系。弱关系把不同的社交圈连接起来,从圈外提供更多有效欣喜,强关系让你“舒服”,弱关系让你“致富”
  
  
 07.财务自由的基本要求是,被动型收入大于等于生活支出。所以我们走向财务自由要建立和达成4个前提:
  
  
 ①能挣(作为大部分人主要的收入来源,直接影响财务自由的速度)
  
  
 ②能存(存下来的才是自己的,才能用于创建被动收入上)
  
  
 ③不买房(黄金时代已过、前期投入太大、降低资金流动性)
  
  
 ④会投(因为复利的存在,即使5%的年化收益,也可以实现财务自由,所以降低了你选择门槛)
  
  
 08.人生是可以设计的,生涯是可以规划的,幸福是可以准备的。现在就可以开始。
  
  
 共勉!

《赚钱的逻辑》摆脱穷人思维,理性规划和重启人生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