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土地政策 产业更加红火

2024-04-30 08:03

1. 用好土地政策 产业更加红火

和煦阳光下,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五云镇夏潭村甜叶菊基地一派生机。“选对了产业,土地成了聚宝盆!”夏潭村党支部书记谢瑞山感慨,在自然资源部结对帮扶下,村里新发展起甜叶菊产业,“甜蜜”事业越来越红火。
夏潭村的脱贫实践是一个缩影。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各级自然资源部门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抓住政策扶贫、对口扶贫两条主线,出台一系列政策,为脱贫攻坚提供了重要的资源要素保障和资金支持,助力贫困山乡壮大特色产业、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十三五”期间,合计安排脱贫攻坚专项计划指标235.54万亩,全国易地扶贫搬迁手续完善安置住房登记率已达96.22%。
用好用足政策,拓宽脱贫资金来源
立春以来,安徽省岳西县冶溪镇琥珀村的田地里,郁郁葱葱的油菜和茶苗长势喜人,正在田间忙活的脱贫户刘百江说:“原来的危房拆除复垦后,去年栽下茶苗,过两年每亩能收入三四千元!”
“用活政策,一举两得!”冶溪镇党委书记王金桥说,得益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镇里拆除了农村危旧房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此外,通过复垦整治增加耕地面积600余亩,不少村庄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带动乡亲鼓起腰包。
“拎包入住,小区水电路网等设施配套齐全,太安心了!”河南省新县泗店乡吉祥社区脱贫户郑立新,2017年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山区,实现稳定脱贫。
易地扶贫搬迁钱从哪里来?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刘金山说:“用好用足政策,拓宽脱贫攻坚资金来源。”河南创新机制,探索建立宅基地复垦券制度。“十三五”期间,新县易地扶贫搬迁1863户7490人,全部入住新房。
从贫困地区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内流转使用,到深度贫困县节余指标由国家统筹跨省域调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不断拓展完善,为脱贫地区提供了“真金白银”的支持。2016年以来,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调剂资金超过2600亿元,跨省域调剂资金1800多亿元,合计超过4400亿元。
用好资金“活水”,滋润产业发展。四川省巴中市将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培育同步规划、同步推进,为脱贫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一大批脱贫群众变成社区居民、产业园区工人。通江县长兴村脱贫户张桂芳说:“村里‘长’出了葡萄、蓝莓等新产业,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挣钱顾家两不误。”
发挥行业优势,解决最急最盼的民生难题
精准扶贫需要科技支撑。“针对贫困地区不同资源禀赋,我们发挥地质行业优势,全力服务脱贫攻坚。”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室主任吴登定说,在一个个贫困山区,地质调查人员深入一线,探索走出以找水打井、防灾减灾、地质旅游和绿色矿山为主的特色扶贫之路。
找水打井,解决饮水安全难题。
2020年5月22日,是让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长征镇岸山村村民们难忘的日子,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扶贫突击队打出一口日出水量200多吨的水井。看着清水汩汩而出,王华老人掬一捧尝了个鲜,“真甜!缺水吃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这个扶贫突击队先后在长征镇建成饮用水井7口,解决了3500多人的饮用水困难。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挥技术优势,在江西赣南红层区、滇桂黔岩溶区和西部干旱区等缺水严重地区,精准对接需求,成功找水打井1600余口,为严重缺水地区贫困群众提供了生产生活水源保障。
富硒土地调查,让特色农业越长越壮。
走进江西省于都县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一排排现代化标准蔬菜大棚鳞次栉比,大棚内丝瓜、辣椒、茄子等蔬菜长势喜人,农户忙着采摘供应市场。“富硒蔬菜牌子响,不仅销路不愁,还能卖上好价钱。”梓山镇潭头村驻村第一书记肖桂花笑着说。
好土产好菜。“多亏地质调查队员找到富硒土,铺就致富路。”肖桂花说,产业园建成以来,每年产出富硒蔬菜6万吨,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带动周边1000余户脱贫致富。
“十三五”时期,中国地质调查局先后在贫困地区调查圈定绿色富硒土地2366万亩,支持建设300余处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推动贫困地区走上富硒产业致富之路。
挖掘地质资源,更多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浙江省仙居县横溪镇金村变了,从落后村变成了网红打卡地。2018年,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在金村开展地质文化村建设。“地质文化和乡村文化‘串起来’,旅游、文创、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这两年村里人气越来越旺,绿水青山变成了带动乡亲致富的金山银山。”金村党支部副书记方四明说。
数据显示,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贫困地区查明各类地质遗迹2200多处,通过挖掘地质文化元素和特色资源,以地质旅游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不动产登记服务便捷,让脱贫群众生活更安心
走进贵州省仁怀市易地扶贫搬迁幸福小区,一栋栋青灰色的楼房与翠色欲滴的绿化景观交相掩映。小区广场里热闹异常,迁出大山的搬迁户们正在领取不动产权登记证书。李明大爷说:“拿到‘红本本’,吃下一颗‘定心丸’!”
李大爷的获得感,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不动产登记的便民举措。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升级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增设专门模块批量受理,大大提高办证效率。截至2020年底,全省为搬迁安置群众颁发不动产产权证书36万本。
易地扶贫搬迁,让脱贫群众圆了安居梦。“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建成安置住房260余万套,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乔迁新居。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自然资源部专项部署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各地设置绿色通道,主动服务搬迁群众。据介绍,所有安置住房将于2021年6月底前完成不动产登记。
拿到“红本本”,新居民拥抱新生活。“以前孩子上学要走很远的路,接送是个大问题。现在,孩子就在家门口上学,方便多了!”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万家乐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居民张科说,社区周边配套的小学、幼儿园,搬迁群众只要拿不动产登记证书,孩子就能顺利入学。
“一本证书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大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确权登记科科长张勇说,凭证就近上学是搬迁群众的期盼,为了尽快发证到手,大同各级不动产登记机构强化服务,用不到20天时间,完成全市5万余本安置住房登记工作。
拿到“红本本”,干活有劲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额敏县杰勒阿尕什镇的搬迁安置小区干净整洁,波塔·恰依扎提的新家就在这里,“家里宽敞明亮,水、电、暖齐全,没了后顾之忧,可以努力挣钱啦。”如今她开了一家美容美发店,边学技术、边学经营,今年计划扩大店面,再添置些新设备。
自然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群众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人民日报 记者 常钦 朱隽)

用好土地政策 产业更加红火

2. (三)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严格执行调控政策

人多地少是我国土地矛盾的核心,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解决土地矛盾的根本途径,需要建立并不断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探讨以及推广适用于不同地区的集约用地政策措施;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工作;加强闲置土地的管理和盘活;加大土地复垦和整理力度;加强包含对闲置土地的公示等有关信息的披露工作,对重点地块的未来建设的目标更进一步详细规定并进行及时跟踪监管,对一些土地用途以及高度进行限制,投资额度和建筑高度超过政府规定必须叫停;通过综合利用税收政策,加大闲置土地利用,保证集约、节约用地,保证土地有效利用。
近年来,中央对房地产的调控一直没有停止过,相关政策措施连续出台,房地产调控体系得到不断完善,但执行力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土地政策层面,要严格执行《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等政策,按要求在综合考虑土地价格、价款缴纳、合同约定开发时限及企业闲置地情况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方式和内容,探索土地出让综合评标方法;对拖欠土地价款、违反合同约定的单位和个人,要限制其参与土地出让活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用地和囤地、炒地行为;同时,要从严控制商品住房项目单宗土地出让面积,严格执行土地出让金首付比例50%、全部土地出让款必须在1年之内缴清等规定。
对于居高不下的房价,有人认为政府已骑虎难下,一方面高房价透支了居民的消费能力,造成内需拉动的瓶颈;另一方面,房价若大幅下跌必然会造成大量银行资本的呆坏账,诱发金融风险。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还进一步拉大了本已处于高位的贫富差距,而普通居民由于购房压力上涨,以及部分出现的土地交易中涉及的腐败问题,社会矛盾有所加剧。调控房价,从源头做起应该是未来一段时期土地调控的重要内容。

3. (一)加快政策调整步伐,做好保障扩大内需用地需求

中央提出拉动内需各项措施,特别是4万亿元投资计划及其可能带动的20万亿~30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投资力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建设期间之短、时间要求之紧,都非同寻常,这些计划和项目都要“落地”,用地需求旺盛,对土地管理带来了巨大冲击,如何应对这些新的形势,维持好刚刚有所缓解的土地管理秩序,遏制可能有所抬头的土地违法势头,是摆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严峻挑战。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坚守好耕地保护不可触及的“红线”。
加快规划修编进程。规划是调控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依法行政、审批供地的重要基础,为保证拉动内需各项措施的到位提供有效服务,需要有规划的保障。在目前形势下,需要加快推进各级地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科学编制村庄用地规划,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村庄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的衔接,并加强对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年度土地供应计划的监督实施。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已经颁布的情况下,加快省、市、县各级规划的指标落实和审批。
加快用地审批速度。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拉动内需,要求我们立即行动、快速响应。对于国家重点项目的用地审批,国土资源部已经采取了必要措施,对于地方政府提出的用地需求,也需要建立相应的应对机制。目前各地正在积极寻找、论证一些重点工程,预计用地需求申请的高峰将会出现在2009年的第二季度,我们应早做准备,通过建立绿色通道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快用地审批速度,提前、及时评价有关项目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以及材料的完备性,避免人为因素制约扩大内需投资项目,保证计划指标及时落地。在可能的情况下,加快审批制度改革,中央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把重点放在宏观管理上,把微观的审批工作下放,加强监督和备案管理。

(一)加快政策调整步伐,做好保障扩大内需用地需求

4. 中央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农地入市指导文件将出台

作为建立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一项重要内容,“农地入市”的指导文件有望加快制定。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下称《意见》)近日印发,在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作出全面部署。
  在去年的11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该《意见》。
  在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方面,《意见》要求加快修改完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制定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
    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已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在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完善。
  作为一项重要配套法规,今年3月30日,自然资源部已将《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对外公开征求意见。
  不过截至目前,外界曾给予较大期待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尚未出台,各个地方的“农地入市”工作全面推进尚需更明晰的法律法规来指引,比如,哪些集体建设用地可以入市,怎么入市,入市之后的土地增值收益如何分配等问题。
  易居(博客)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政策今年预计会比较多,这对于后续农村土地市场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客观上说,后续一些城市的近郊区市场或是土地改革力度大的区域。
  农地入市作为土地供应的一个渠道,虽然备受外界期待,但短期内难以成为城市建设用地需求的主要供应来源。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多寡对地方政府而言,更为重要。
   《意见》要求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实施年度建设用地总量调控制度,增强土地管理灵活性,推动土地计划指标更加合理化,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应更多由省级政府负责。
  由于中国一直实行较为严格的土地管控制度,地方上的建设用地指标一般要由相关部委来确定,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计划指标分配和项目用地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对此问题,自然资源部今年计划改革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精准投放增量。
  自然资源部新闻发言人刘国洪3月21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开始取消因素法分配,改为土地要素、计划指标跟着项目走,以真实有效的项目落地作为配置计划的依据,只要是实实在在有效的项目,符合规划、产业政策和用地定额标准就给配计划指标。通过这一改革,增量的安排上能够做到更精准、更有效。
  对于这项改革思路,浙江大学暨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杨遴杰近日对第一财经表示,改革土地计划管理方式,不再采取因素法分解指标,实行土地要素支撑跟着项目走,总量指标完全可以满足需求。
 “意思就是不按照以前“排排坐,分果果”的方式,每个省按照历史上的数据参考加上一些小的因素调整,分配给每个省用地指标,而是哪里有好项目有重点项目,指标就分配给哪里。指标跟项目走,跟人的流动走,发展好的地方用地就保证供应,避免由于供地不足影响地方项目落地。”杨遴杰说。
  他认为,这个思路与近年来一直提倡的土地供应与城市人口增加和单位用地产出增加相挂钩的说法吻合,确保指标向发展较快的城市倾斜。
  除了新增土地供应,挖潜存量土地也是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
  上述《意见》要求,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研究完善促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税费制度。以多种方式推进国有企业存量用地盘活利用。
  现有存量土地有多少?刘国洪表示,从目前掌握情况看,2017年以前批而未供的土地大概还有1450万亩,“应该说存量盘活还有比较大的潜力”。
    而2019年全国安排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总量是500万亩,换言之,2017年前的存量土地就已够地方政府使用两三年。
    如何推动地方盘活存量?一个办法是与增量挂钩,胡萝卜和大棒并举。
  自然资源部2018年出台《关于健全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的通知》,大力推进土地利用计划“增存挂钩”。具体来看,明确各地区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具体任务和奖惩要求,对两项任务均完成的省份,国家安排下一年度计划时,再奖励10%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任一项任务未完成的,核减20%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5. 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降低城镇化成本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发布,分类提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个要素领域的改革方向和具体举措,提出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运行机制。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水平,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这是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当前,应对疫情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供给和需求两侧都应发力,但重要的是改善供给结构,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
  推进城镇化也好,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也好,作为基础性的生产要素,土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上述意见,对于土地要素市场化,提出多个方向: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这些方面的市场化,都是为了降低土地要素的成本,增加大城市的用地规模,让土地供给侧,适应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侧的变化。
  就在上述意见发布的同一天,国家发改委发布了《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明确提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鼓励有条件的Ⅰ型大城市(常住人口300万~500万)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取消郊区、新区落户限制;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上述城镇化的目标,意在让新市民、外来人口迅速落户就业地城市,推动包容性增长,打造内需增长引擎。
  新市民、外来人口落户,对应着低成本的用地和空间需求。供给与需求对立统一,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给,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直接入市而不经过征收,有利于农民分享城市化红利,这也是对既有用地现状的确认(很多地块本身已卷入了城市化和工业化)和规范。发展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租赁住房等,这些入市方向是“开正门”,堵上了“小产权房”、城市淘汰落后产能复生的歪门。
  2020年的城镇化任务提出,超大特大城市取消郊区、新区落户限制,推动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这也需要加大集体土地入市的步伐,也是“人地”供需匹配的路径。特大城市郊区的集体土地较多,通过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既补充了宝贵的建设用地,提高超大特大城市的资源集聚能力和承载能力,还能坚持耕地保护、守住耕地红线,并通过复垦腾出建设用地指标的其他区域,分享超大特大城市的发展红利。
  值得注意的是,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不能建设商品住房,但可以建设租赁住房,借助“租售同权”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以较低的成本,满足外来人口、新市民的住房需求、融入和扎根城市的需求,构建“先租后买”“租售并举”的住房新制度。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这是此次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一大亮点,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混合产业用地等探索,都是为了适应新兴产业用地支付能力低,用地空间小和周期短的现状。
  此次意见还出,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研究完善促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税费制度。以多种方式推进国有企业存量用地盘活利用。现在,大城市存量用地很多,一般多为产业用地,很多掌握在国有工业企业手上。但是,由于产能过剩、产业转移、“退二进三”等,这些地块低效和闲置严重,但成本较低、区位优势突出。未来,如果能基于新一轮规划编制,特别是国土空间规划、“十四五”规划,完善区域规划和公共服务配套,能够把这部分存量地块盘活,不管是降低产业用地成本,还是解决大城市住宅用地短缺的问题,都具有供给侧放量的意义。

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降低城镇化成本

6. 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降低城镇化成本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发布,分类提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个要素领域的改革方向和具体举措,提出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运行机制。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水平,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这是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当前,应对疫情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供给和需求两侧都应发力,但重要的是改善供给结构,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
推进城镇化也好,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也好,作为基础性的生产要素,土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上述意见,对于土地要素市场化,提出多个方向: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这些方面的市场化,都是为了降低土地要素的成本,增加大城市的用地规模,让土地供给侧,适应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侧的变化。
就在上述意见发布的同一天,国家发改委发布了《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明确提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鼓励有条件的Ⅰ型大城市(常住人口300万~500万)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取消郊区、新区落户限制;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上述城镇化的目标,意在让新市民、外来人口迅速落户就业地城市,推动包容性增长,打造内需增长引擎。
新市民、外来人口落户,对应着低成本的用地和空间需求。供给与需求对立统一,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给,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直接入市而不经过征收,有利于农民分享城市化红利,这也是对既有用地现状的确认(很多地块本身已卷入了城市化和工业化)和规范。发展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租赁住房等,这些入市方向是“开正门”,堵上了“小产权房”、城市淘汰落后产能复生的歪门。
2020年的城镇化任务提出,超大特大城市取消郊区、新区落户限制,推动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这也需要加大集体土地入市的步伐,也是“人地”供需匹配的路径。特大城市郊区的集体土地较多,通过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既补充了宝贵的建设用地,提高超大特大城市的资源集聚能力和承载能力,还能坚持耕地保护、守住耕地红线,并通过复垦腾出建设用地指标的其他区域,分享超大特大城市的发展红利。
值得注意的是,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不能建设商品住房,但可以建设租赁住房,借助“租售同权”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以较低的成本,满足外来人口、新市民的住房需求、融入和扎根城市的需求,构建“先租后买”“租售并举”的住房新制度。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这是此次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一大亮点,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混合产业用地等探索,都是为了适应新兴产业用地支付能力低,用地空间小和周期短的现状。
此次意见还出,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研究完善促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税费制度。以多种方式推进国有企业存量用地盘活利用。现在,大城市存量用地很多,一般多为产业用地,很多掌握在国有工业企业手上。但是,由于产能过剩、产业转移、“退二进三”等,这些地块低效和闲置严重,但成本较低、区位优势突出。未来,如果能基于新一轮规划编制,特别是国土空间规划、“十四五”规划,完善区域规划和公共服务配套,能够把这部分存量地块盘活,不管是降低产业用地成本,还是解决大城市住宅用地短缺的问题,都具有供给侧放量的意义。
(作者为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7. (1)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显著提高,出让价款突破万亿元

随着2007年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及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政策的全面实施,占土地出让总面积50%左右的工业用地改协议出让为招拍挂竞价出让,并且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国家公布的标准。这项政策措施改变了过去工业用地低价出让、盲目扩张的局面,提高了工业用地的成本,使工业用地出让纳入到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范畴中。2007年虽然土地出让总量有所减少,但招拍挂出让土地面积和价款均大幅提升,全国共招拍挂出让土地面积11.53万公顷,同比增长了62.1%;招拍挂出让价款9551.44亿元,同比增长64.8%,在招拍挂出让价款大幅增长下,2007年全国土地出让总价款达11947.95亿元,同比增长47.9%,突破了万亿元,国有土地资产收益显著提高。
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显著提高。由于长期以来占土地出让总面积50%左右的工业用地未纳入市场化配置的范畴,近年来土地招拍挂出让面积占出让总面积的比例一直在30%左右徘徊。随着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的全面实施,2007年全国招拍挂出让土地面积占出让总面积的比例达50.9%,同比跃升了20.4个百分点;招拍挂出让价款占出让总价款的比例达到79.9%,同比增加8.2个百分点,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出现新的飞跃(图9)。
图9 2003~2007年招拍挂出让面积和价款占出让总面积和总价款的比例情况

2007年国土资源形势分析报告

(1)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显著提高,出让价款突破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