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的考研科目

2024-05-09 01:22

1. 地质学的考研科目

你需要到人家的网站看招生简章、招生专业目录、参考书目录三个文件,都在招生信息里,或者在招生就业里!网站在百度输入学校名就有了. 或者直接某大学2008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参考08年的,09年的每年7月后出!对应相应编号找 ,总之你只要会电脑,就在他的网站找到招生专业目录及参考书!一定要去他的网站!

再说各大学的考试科目也不尽相同,地质学又分好几种,你问的趋势我不怎么明白什么意思,就业?我只能说好的大学就业好,比如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大学、矿业大学、南京大学等等!

你可以到考研论坛去看看!

据个例子:
地质大学的地质学分类:
001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070500地理学
_ 01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
_ 02地质景观的评价与规划
_ 03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_ 05灾害与环境
_ 06生态环境评价
_ 07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
070800地球物理学
_ 05岩石磁学与古地磁学
0709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_ 02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
_ 03环境与生命矿物学
_ 05岩石大地构造学
_ 06岩浆作用与深部过程
_ 07岩浆作用与资源环境
_ 08层序地层学
_ 11矿床学及矿床地球化学
_ 12成矿系统与区域成矿学
_ 13成矿流体与成矿动力学
_ 14矿产资源评价及国土资源信息
_ 15含油气盆地沉积学
070902地球化学
_ 01成矿作用地球化学
_ 02环境地球化学
_ 03应用地球化学
_ 04勘查地球化学
_ 05大陆动力学地球化学
_ 07地质流体地球化学
_ 08计算地球化学
070903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_ 01演化生物学
_ 02综合地层学
_ 03沉积地质学与环境分析
_ 06盆地分析与沉积矿产
070904构造地质学
_ 01大地构造与地球动力学
_ 02区域构造与构造年代学
_ 03显微构造与构造物理学
_ 04构造地球化学
_ 05新构造与活动构造
_ 06构造定量化与模拟
_ 07盆地构造分析
_ 08应用构造地质学
070905第四纪地质学
_ 01生态环境与城市地质
_ 02人类活动与环境
_ 03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_ 04地质遗迹评价与规划
_ 05活动构造
_ 07全球变化与环境变迁
_ 08环境遥感
070922★生态地质学
_ 01自然资源生态学
_ 02生态环境地质学
_ 04地质遗迹保护与景观地质学
_ 05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_ 06环境磁学
_ 07古生态-古地理-古气候与全球变化
_ 08地球表层系统演化与生命过程


初试科目依次为:
① 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
③610高等数学或613地球科学概论A④816自然地理学






① 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
③614地球物理学④851地球物理计算方法或852数字信号处理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0高等数学或613地球科学概论A④813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三选一)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或202俄语③610高等数学或613地球科学概论A④803地球化学或858普通化学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或203日语③610高等数学或613地球科学概论A④804地史学或808古生物学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0高等数学或613地球科学概论A④807构造地质学








① 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
③610高等数学或613地球科学概论A④806第四纪地质学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或203日语③610高等数学或613地球科学概论A④801沉积学或814生态学概论



建议考构造地质、矿床学与能源有关的!

地质学的考研科目

2. 什么是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它是地质学与化学、物理学相结合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地球化学和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已成为固体地球科学的 三大支柱.它的研究范围也从地球扩展到月球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 
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矿产的寻找、评价和开发,农业发展和环境科学等有重要意义.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的一些重大研究成果,如界限事件、洋底扩张、岩石圈演化等均与地球化学的研究有关.
地球化学发展简史
从19世纪开始,一些工业国家逐渐开展系统的地质调查和填图、矿产资源的寻找及开发利用促进了地球化学的萌芽.1838年,德国舍恩拜因首先提出“地球化学”这个名词.19世纪中叶以后,分析化学中的重量分析、容量分析逐渐完善;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以及原子结构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地球化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08年,美国克拉克发表《地球化学资料》一书.在这部著作中,克拉克广泛地汇集和计算了地壳及其各部分的化学组成,明确提出地球化学应研究地球的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为地球化学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挪威戈尔德施密特在《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布规则》中指出化学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不仅与其原子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而且还与它在 晶格中的行为特性有关.这使地球化学从主要研究地壳的化学纽成转向探讨化学元素在地球中分布的控制规律.
1922年费尔斯曼发表《俄罗斯地球化学》一书,系统论述了各地区的地球化学,是第一部区域地球化学基础著作.1924年维尔纳茨基发表了《地球化学概论》一书,首次为地球化学提出了研究原子历史的任务,最先注意到生物对于地壳、生物圈中化学元素迁移、富集和分散的巨大作用.1927年他组织和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地球化学研究机构——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
与此同时,放射性衰变规律的认识、同位素的发现、质谱仪的发明与改进,导致了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别是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开拓.1907年美国化学家博尔特伍德发表了第一批化学铀-铅法年龄数据.30~40年代铀-钍-铅法、钾-氩法、 钾-锶法、普通铅法、碳-14法等逐步发展完善,使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初具规模.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地球化学除了继续把矿产资源作为重要研究对象以外,还开辟了环境保护、地震预报、海洋开发、农业开发、生命起源、地球深部和球外空间等领域的研究.地球化学分析手段飞速发展,广泛应用超微量、高灵敏度的分析测试技术和仪器,配合电子计算机的使用,不仅可获得大量高精度的分析数据,而且可以直接揭示样品中难于观测的元素及其同位素组成的细微变化和超微结构.
在这个时期,中国在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方面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如1961年李璞等发表了中国第一批同位素年龄数据;1962年黎彤等发表了中国各种岩浆岩平均化学成分资料;1963年中国科学院完成了中国锂铍铌钽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总结,提出了这些矿种的重要矿床类型和分布规律.
地球化学的基本内容
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地球和地质体中元素及其同位素的组成,定量地测定元素及其同位素在地球各个部分(如水圈、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地质体中的分布;研究地球表面和内部及某些天体中进行的化学作用,揭示元素及其同位素的迁移、富集和分散规律;研究地球乃至天体的化学演化,即研究地球各个部分,如大气圈、水圈、地壳、地幔、地核中和各种岩类以及各种地质体中化学元素的平衡、旋回,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基于研究对象和手段不同,地球化学形成了一些分支学科.
元素地球化学是从岩石等天然样品中化学元素含量与组合出发,研究各个元素在地球各部分以及宇宙天体中的分布、迁移与演化.在矿产资源研究中,元素地球化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成岩、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指示剂,并为成岩、成矿作用的定量模型奠定了基础.
同位素地球化学是根据自然界的核衰变、裂变及其他核反应过程所引起的同位素变异,以及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引起的同位素分馏,研究天体、地球以及各种地质体的形成时间、物质来源与演化历史.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已建立了一整套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为地球与天体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座标.
比如已经测得太阳系各行星形成的年龄为45~46亿年,太阳系元素的年龄为50~58亿年等等.另外在矿产资源研究中,同位素地球化学可以提供成岩、成矿作用的多方面信息,为探索某些地质体和矿床的形成机制和物质来源提供依据.
有机地球化学是研究自然界产出的有机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空间分布、在地球历史中的演化规律以及它们参与地质作用对元素分散富集的影响.生命起源的研究就是有机地球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机地球化学建立的一套生油指标,为油气的寻找和评价提供了重要手段.
天体化学是研究元素和核素的起源,元素的宇宙丰度,宇宙物质的元素组成和同位亲组成及其变异,天体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及在空间、时间的分布、变化规律.
环境地球化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环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化学演化及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状态的影响及相应对策.环境地球化学揭示了某些疾病的地区性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要素间的关系.
矿床地球化学是研究矿床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着重探讨成矿的时间、物理化学条件、矿质来源和机理等问题.它综合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勘查地球化学和实验地球化学等分支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为矿产的寻找、评价、开发利用服务.
区域地球化学是研究一定地区某些地质体和圈层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以及元素、同位素的循环、再分配、富集和分散的规律.它为解决区域各类基础地质问题、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问题以及区域地球化学分区与环境评价等服务.区域地球化学揭示的元素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为划分元素地球化学区和成矿远景区提供了依据.
勘查地球化学是通过对成矿元素和相关元素在不同地质体及区带的含量和分布研究,找出异常地段,以便缩小和确定找矿及勘探对象.除直接为矿产资源服务外,它也是环境评价及国土规划的重要参考.
地球化学的一些重大成果是各分支学科综合研究的结果.如陨石、月岩与地球形成的同位素年龄的一致,表明太阳系各成员形成独立宇宙体的时间是大致相同的.又如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研究,导致发现地幔组成的不均一性(垂向的和区域的),提出了双层地幔模型,加深了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天体化学、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还为新灾变论提供了依据.
在研究方法上,地球化学综合地质学、化学和物理学等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形成的一套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包括:野外地质观察、采样;天然样品的元素、同位素组成分析和存在状态研究;元素迁移、富集地球化学过程的实验模拟等.
在思维方法上,对大量自然现象的观察资料和岩石、矿物中元素含量分析数据的综合整理,广泛采用归纳法,得出规律,建立各种模型,用文字或图表来表达,称为模式原则.
随着研究资料的积累和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的成熟和完善,特别是地球化学过程实验模拟方法的建立,地球化学研究方法由定性转入定量化、参数化,大大加深了对自然作用机制的理解,现代地球化学广泛引入精密科学的理论和思维方法研究自然地质现象,如量子力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核子物理学等,以及电子计算技术的应用使地球化学提高了推断能力和预测水平.
当前地球化学的研究正在经历三个较大的转变:由大陆转向海洋;由地表、地壳转向地壳深部、地幔;由地球转向球外空间.地球化学的分析测试手段也将更为精确快速,微量、超微量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将可获得超微区范围内和超微量样品中元素、同位素分布和组成资料.低温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动力学、超高压地球化学、稀有气体地球化学、比较行星学等很有发展前景.

3. 化学与地质学的关系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地球化学这个专业了,从下面的介绍就能看出来化学在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性了。  
                                                                                                                                                  介绍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它是地质学与化学、物理学相结合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地球化学和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已成为固体地球科学的三大支柱。它的研究范围也从地球扩展到月球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   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矿产的寻找、评价和开发,农业发展和环境科学等有重要意义。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的一些重大研究成果,如界限事件、洋底扩张、岩石圈演化等均与地球化学的研究有关。
编辑本段发展简史
  从19世纪开始,一些工业国家逐渐开展系统的地质调查和相关书籍
填图、矿产资源的寻找及开发利用促进了地球化学的萌芽。1838年,德国舍恩拜因首先提出“地球化学”这个名词。19世纪中叶以后,分析化学中的重量分析、容量分析逐渐完善;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以及原子结构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地球化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08年,美国克拉克发表《地球化学资料》一书。在这部著作中,克拉克广泛地汇集和计算了地壳及其各部分的化学组成,明确提出地球化学应研究地球的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为地球化学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挪威戈尔德施密特在《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布规则》中指出化学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不仅与其原子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而且还与它在晶格中的行为特性有关。这使地球化学从主要研究地壳的化学纽成转向探讨化学元素在地球中分布的控制规律。   1922年费尔斯曼发表《俄罗斯地球化学》一书,系统论述了各地区的地球化学,是第一部区域地球化学基础著作。1924年维尔纳茨基发表了《地球化学概论》一书,首次为地球化学提出了研究原子历史的任务,最先注意到生物对于地壳、生物圈中化学元素迁移、富集和分散的巨大作用。1927年他组织和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地球化学研究机构——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   与此同时,放射性衰变规律的认识、同位素的发现、质谱仪的发明与改进,导致了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别是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开拓。1907年美国化学家博尔特伍德发表了第一批化学铀-铅法年龄数据。30~40年代铀-钍-铅法、钾-氩法、钾-锶法、普通铅法、碳-14法等逐步发展完善,使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初具规模。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地球化学除了继续把矿产资源作为重要研究对象以外,还开辟了环境保护、地震预报、海洋开发、农业开发、生命起源、地球深部和球外空间等领域的研究。地球化学分析手段飞速发展,广泛应用超微量、高灵敏度的分析测试技术和仪器,配合电子计算机的使用,不仅可获得大量高精度的分析数据,而且可以直接揭示样品中难于观测的元素及其同位素组成的细微变化和超微结构。   在这个时期,中国在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方面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如1961年李璞等发表了中国第一批同位素年龄数据;1962年黎彤等发表了中国各种岩浆岩平均化学成分资料;1963年中国科学院完成了中国锂铍铌钽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总结,提出了这些矿种的重要矿床类型和分布规律。
编辑本段基本内容
  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地球和地质体中元素及其同位素的组成,定量地测定元素及其同位素在地球各个部分(如水圈、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地质体中的分布;研究地球表面和内部及某些天体中进行的化学作用,揭示元素及其同位素的迁移、富集和分散规律;研相关书籍
究地球乃至天体的化学演化,即研究地球各个部分,如大气圈、水圈、地壳、地幔、地核中和各种岩类以及各种地质体中化学元素的平衡、旋回,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基于研究对象和手段不同,地球化学形成了一些分支学科。   元素地球化学是从岩石等天然样品中化学元素含量与组合出发,研究各个元素在地球各部分以及宇宙天体中的分布、迁移与演化。在矿产资源研究中,元素地球化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成岩、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指示剂,并为成岩、成矿作用的定量模型奠定了基础。   同位素地球化学是根据自然界的核衰变、裂变及其他核反应过程所引起的同位素变异,以及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引起的同位素分馏,研究天体、地球以及各种地质体的形成时间、物质来源与演化历史。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已建立了一整套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为地球与天体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坐标。   比如已经测得太阳系各行星形成的年龄为45~46亿年,太阳系元素的年龄为50~58亿年等等。另外在矿产资源研究中,同位素地球化学可以提供成岩、成矿作用的多方面信息,为探索某些地质体和矿床的形成机制和物质来源提供依据。   有机地球化学是研究自然界产出的有机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空间分布、在地球历史中的演化规律以及它们参与地质作用对元素分散富集的影响。生命起源的研究就是有机地球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机地球化学建立的一套生油指标,为油气的寻找和评价提供了重要手段。   天体化学是研究元素和核素的起源,元素的宇宙丰度,宇宙物质的元素组成和同位亲组成及其变异,天体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及在空间、时间的分布、变化规律。   环境地球化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环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化学演化及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状态的影响及相应对策。环境地球化学揭示了某些疾病的地区性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要素间的关系。   矿床地球化学是研究矿床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着重探讨成矿的时间、物理化学条件、矿质来源和机理等问题。它综合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相关书籍
勘查地球化学和实验地球化学等分支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为矿产的寻找、评价、开发利用服务。   区域地球化学是研究一定地区某些地质体和圈层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以及元素、同位素的循环、再分配、富集和分散的规律。它为解决区域各类基础地质问题、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问题以及区域地球化学分区与环境评价等服务。区域地球化学揭示的元素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为划分元素地球化学区和成矿远景区提供了依据。   勘查地球化学是通过对成矿元素和相关元素在不同地质体及区带的含量和分布研究,找出异常地段,以便缩小和确定找矿及勘探对象。除直接为矿产资源服务外,它也是环境评价及国土规划的重要参考。   地球化学的一些重大成果是各分支学科综合研究的结果。如陨石、月岩与地球形成的同位素年龄的一致,表明太阳系各成员形成独立宇宙体的时间是大致相同的。又如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研究,导致发现地幔组成的不均一性(垂向的和区域的),提出了双层地幔模型,加深了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天体化学、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还为新灾变论提供了依据。   在研究方法上,地球化学综合地质学、化学和物理学等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形成的一套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包括:野外地质观察、采样;天然样品的元素、同位素组成分析和存在状态研究;元素迁移、富集地球化学过程的实验模拟等。   在思维方法上,对大量自然现象的观察资料和岩石、矿物相关书籍
中元素含量分析数据的综合整理,广泛采用归纳法,得出规律,建立各种模型,用文字或图表来表达,称为模式原则。   随着研究资料的积累和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的成熟和完善,特别是地球化学过程实验模拟方法的建立,地球化学研究方法由定性转入定量化、参数化,大大加深了对自然作用机制的理解,现代地球化学广泛引入精密科学的理论和思维方法研究自然地质现象,如量子力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核子物理学等,以及电子计算技术的应用使地球化学提高了推断能力和预测水平。   当前地球化学的研究正在经历三个较大的转变:由大陆转向海洋;由地表、地壳转向地壳深部、地幔;由地球转向球外空间。地球化学的分析测试手段也将更为精确快速,微量、超微量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将可获得超微区范围内和超微量样品中元素、同位素分布和组成资料。低温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动力学、超高压地球化学、稀有气体地球化学、比较行星学等很有发展前景。
编辑本段阶段
  地球化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时期:
萌芽时期
  19世纪一些工业先进国家逐渐开展的系统的地质调查和填图、矿产资源的寻找及开发利用促进了地球化学的萌芽。1838年,德国C.F.舍恩拜因首先提出“地球化学”这个名词。19世纪中叶以后,分析化学中的重量分析、容量分析逐渐完善;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以及原子结构理论的重大突破(如放射性的发现),为地球化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形成时期
  1908年,美国F.W.克拉克发表《地球化学资料》一书,1924年出版了第五版。在这部著作中,克拉克广泛地汇集和计算了地壳及其各部分的化学组成,明确提出地球化学应研究地球的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为地球化学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挪威V.M.戈尔德施密特在《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布规则》(1923~1938)中,指出化学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不仅与其原子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而且还与它在晶格中的行为特性有关。这使地球化学从主要研究地壳的化学组成转向探讨化学元素在地球中分布的控制规律。苏联В。И.维尔纳茨基和А。Е.费尔斯曼共同建立了苏联的地球化学学派。1922年费尔斯曼发表《俄罗斯地球化学》一书,系统论述了各地区的地球化学,是第一部区域地球化学基础著作。1924年维尔纳茨基发表了《地球化学概论》一书,首次为地球化学提出了研究原子历史的任务,最先注意到生物对于地壳、生物圈中化学元素迁移、富集和分散的巨大作用。1927年他组织和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地球化学研究机构──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30年代费尔斯曼出版了《地球化学》(4卷),多方面分析了地壳中各种原子运移的规律。与此同时,放射性衰变规律的认识、同位素的发现、质谱仪的发明与改进,导致了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别是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开拓。1907年美国化学家B.B.博尔特伍德发表了第一批化学铀-铅法年龄数据。30~40年代铀-钍-铅法、钾-氩法、铷-锶法、普通铅法、碳-14法等逐步发展完善,使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初具规模。
发展时期
  50年代以后,地球化学除了继续把矿产资源作为重要研究对象以外,还开辟了环境保护、地震预报、海洋开发、农业开发、生命起源、地球深部和球外空间等领域的研究。地球化学分析手段飞速发展,广泛应用超微量、高灵敏度的分析测试技术和仪器,配合电子计算机的使用,不仅可获得大量高精度的分析数据,而且可以直接揭示样品中难于观测的元素及其同位素组成的细微变化和超微结构。一些新的年代测定法,如铀系法、裂变径迹法、氩-40/氩-39法、钐-钕法、热释光法等相继成熟,使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方法更加完善。   在这个时期,中国在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如1961年李璞等发表了中国第一批同位素年龄数据;1962年黎彤等发表了中国各种岩浆岩平均化学成分资料;1963年中国科学院完成了中国锂铍铌钽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总结,提出了这些矿种的重要矿床类型和分布规律。
编辑本段分支学科
  基于研究对象和手段不同,地球化学形成了一些分支学科。
元素地球化学
  它从岩石等天然样品中化学元素含量与组合出发,研究各个元素在地球各部分以及宇宙天体中的分布、迁移与演化。在矿产资源研究中,元素地球化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成岩、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指示剂,并为成岩、成矿作用的定量模型奠定了基础。
同位素地球化学
  根据自然界的核衰变、裂变及其他核反应过程所引起的同位素变异,以及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引起的同位素分馏,研究天体、地球以及各种地质体的形成时间、物质来源与演化历史。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已建立了一整套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为地球与天体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座标。已测得:太阳系各行星形成的年龄为45~46亿年,太阳系元素的年龄为50~58亿年。在矿产资源研究中,同位素地球化学可以提供成岩、成矿作用的多方面信息,为探索某些地质体和矿床的形成机制和物质来源提供依据。
有机地球化学
  研究自然界产出的有机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空间分布、在地球历史中的演化规律以及它们参与地质作用对元素分散富集的影响。生命起源的研究是有机地球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生命前期有机物质演化及前寒武纪古老岩石中生命痕迹的探索;二是根据天体演化规律,进行地球上早期生命及生命起源机制的模拟实验。有机地球化学建立的一套生油指标,为油气的寻找和评价提供了重要手段。
天体化学
  研究元素和核素的起源,元素的宇宙丰度,宇宙物质的元素组成和同位素组成及其变异,天体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及在空间、时间的分布、变化规律。
环境地球化学
  研究人类生存环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化学演化及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状态的影响及相应对策。环境地球化学揭示了某些疾病的地区性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要素间的关系。
矿床地球化学
  研究矿床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着重探讨成矿的时间、物理化学条件、矿质来源和机理等问题。它综合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勘查地球化学和实验地球化学等分支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为矿产的寻找、评价、开发利用服务。
区域地球化学
  研究一定地区某些地质体和圈层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以及元素、同位素的循环、再分配、富集和分散的规律。它为解决区域各类基础地质问题、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问题以及区域地球化学分区与环境评价等服务。区域地球化学揭示的元素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为划分元素地球化学省和成矿远景区提供了依据。
勘查地球化学
  通过对成矿元素和相关元素在不同地质体及区带的含量和分布研究,找出异常地段,以便缩小和确定找矿及勘探对象。除直接为矿产资源服务外,它也是环境评价及国土规划的重要参考。   地球化学的一些重大成果是各分支学科综合研究的结果。如陨石、月岩与地球形成的同位素年龄的一致,表明太阳系各成员形成独立宇宙体的时间是大致相同的。又如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研究,导致发现地幔组成的不均一性(垂向的和区域的),提出了双层地幔模型,加深了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天体化学、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还为新灾变论提供了依据。
编辑本段研究方法
  综合地质学、化学和物理学等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形成的一套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地质观察、采样;天然样品的元素、同位素组成分析和存在状态研究;元素迁移、富集地球化学过程的实验模拟等。在思维方法上,对大量自然现象的观察资料和岩石、矿物中元素含量分析数据的综合整理,广泛采用归纳法,得出规律,建立各种模型,用文字或图表来表达,称为模式原则。随着研究资料的积累和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的成熟和完善,特别是地球化学过程实验模拟方法的建立,地球化学研究方法由定性转入定量化、参数化,大大加深了对自然作用机制的理解。现代地球化学广泛引入精密科学的理论和思维方法研究自然地质现象,如量子力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核子物理学等,以及电子计算技术的应用使地球化学提高了推断能力和预测水平。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一系列的地质和成矿作用的多元多维相图,建立了许多代表性矿床类型成矿作用的定量模型和勘查找矿的计算机评价和预测方法。
编辑本段展望
  地球化学研究正在经历3个较大的转变:由大陆转向海洋;由地表、地壳转向地壳深部、地幔;由地球转向球外空间。地球化学的分析测试手段将更为精确、快速。微量、超微量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将可获得超微区(微米)范围内和超微量(微克)样品中元素、同位素分布和组成资料。低温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动力学、超高压地球化学、稀有气体地球化学、比较行星学等很有发展前景。20世纪90年代的地球化学,除继续为矿产资源、环境保护等作出贡献外,还将为“全球变化──地圈和生物圈十年”,“国际减灾十年”,大陆超深钻、行星探测、深海观察、不同比例尺地球化学图等提供新的成果。

化学与地质学的关系

4. 地质学是研究什么的?

巨志云--大学专业讲解(地质学)

5. 应用化学,列出在应用化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外科学家

1、李曙光(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大教授)
  地球化学家。1941年生于陕西咸阳。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地球化学专业并留校任教。1983年至198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与行星科学系进修。先后多次赴德国马普化学所、香港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变质同位素年代学理论研究方面最早发现超高压榴辉岩的白云母含大量过剩氩;证明了超高压变质与退变质矿物之间存在同位素不平衡;较早发现在低级变质条件下稀土元素可活动,且Sm-Nd体系可被重置;首次精确测定了榴辉岩中金红石的U-Pb年龄。最早通过测定大别山榴辉岩年龄获得华北与华南陆块在三叠纪碰撞的结论;系统测定了北、南秦岭一系列蛇绿岩及岩浆岩的同位素年龄,为秦岭造山带多陆块拼合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次测定出大别山超高压岩石的二次快速冷却曲线,并通过同位素示踪对其多阶段快速折返机制提出较完整模型。
  李曙光教授在以下领域做出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1.他在超高压变质作用中同位素体系及变质年代学理论做出许多开拓性工作:较早发现并证明造山带榴辉岩中的白云母含大量过剩氩;证明了超高压变质矿物与退变质矿物之间存在Nd,Sr同位素不平衡;计算了绿片岩相及叠加兰片岩相变质作用各自的Sr同位素均一化尺度;在世界上首次精确地测定了榴辉岩中金红石的U-Pb年龄。这些工作为正确进行超高压变质定年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2.他对华北和华南陆块的碰撞过程及秦岭-大别造山带演化进行了长期系统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最早测定出大别山含柯石英榴辉岩的Sm-Nd年龄为三叠纪,并证明它们是陆壳俯冲成因,从而获得华北与华南陆块在三叠纪最终碰撞的结论;系统测定了北,南秦岭一系列蛇绿岩及岛弧岩浆岩的同位素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为秦岭造山带两条地缝合线的厘定及多陆块拼合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还首次在大别山北侧发现古生代岩浆弧和洋壳俯冲成因榴辉岩,系统测定了大别山其它榴辉岩岩,岩浆岩年龄,研究了碰撞后壳幔相互作用及岩石圈拆离过程。 
  3.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机制是大陆深俯冲研究的著名科学问题。他首次测定出大别山超高压岩石具有二次快速冷却的曲线,对多阶段快速抬升历史给出重要制约。结合测定南秦岭同碰撞花岗岩的年龄,查明俯冲陆壳不同构造单元的U-Pb同位素特征,他提出了一较完整的超高压变质岩多阶段折返模型。
  4.寻找富铁矿曾是我国七十年代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他应用趋势面分析成功预测出鞍本弓长岭矿床深部富矿体,并钻探验证成功;应用C同位素证明弓长岭富磁铁矿石中的石墨为菱铁矿变质分解成因,据此提出该富铁矿床成因的新模型,为查明黑富矿成因及扩大富矿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并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二等奖。
  上述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重视,第一作者论文的SCI总引用频次477次,他人引用372次。
2、欧阳自远(1935— )
世界著名的天体化学家和地球化学家。他积极参与并指导中国月球探测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具体设计国内首次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与载荷配置和第二、三期月球探测的方案与科学目标,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 
  欧阳自远原籍江西上饶,1935年10月9日生于江西吉安。1952年从永新中学(现为任弼时中学)毕业后,就读于北京地质学院,并于1956年本科毕业。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毕业后留所从事科研。1966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1980—1981和1983—1984年在德国马普核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客座研究员。1991—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贵州省科协主席。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7年7月,被贵州省遴选为贵州省首批核心专家。2008年6月13日,欧阳自远出任奥运圣火在贵州省传递的第一棒火炬手。
  欧阳自远院士是我国天体化学学科的开创者。1960年在我国率先系统开展各类地外物质(陨石、宇宙尘、月岩)和比较行星学研究。提出了铁陨石成因的假说,吉林陨石的形成演化模式与多阶段宇宙射线照射历史的理论。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地质体中消融型宇宙尘并提出判据系列,划分了宇宙尘成因类型。对太阳星云化学不均一性与化学演化过程,行星模式丰度,行星与地球大气圈、水圈及内部圈层的起源与演化,地球的能源与演化阶段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模式与理论,为国际学术界所公认。充实了玻璃陨石成因理论,论证了中国白垩系/第三系界面撞击事件,提出地外撞击诱发古气候旋回的假说,以及新生代6次巨大撞击地球事件诱发气候、环境灾变与生物灭绝。近年来提出地球原始组成的非均一性与演化的非均变性理论框架。由于杰出的科研贡献,他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地下核试验地质效应综合研究》(第一完成人)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贵州省科学大会奖,《吉林陨石综合研究》(第一完成人)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天体化学》专著(作者:欧阳自远)获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至今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百多篇,专著6部,合作主编专著11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多项。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50多人,有的已成为我国地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的骨干力量,有的已成长为地球化学各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欧阳自远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我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环境科学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岩石圈中国委员会,国际地圈生物圈对比计划中国委员会及国际空间研究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地质所,兰州地质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及长春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环境科学》、《黄金科技》、《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及《地质地球化学》杂志主编,《空间科学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南极研究》及《Chinese J. of Geochemistry》杂志副主编;《中国科学》等8种科技杂志编委。 
  欧阳自远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说过:“《科学家传略》给我的影响较大,特别敬重居里夫人;武侠人物里,我最欣赏乔峰的坦荡大气和家国情怀。”
3、傅家谟,
我国有机地球化学学科的奠基者,原籍湖南,1933年5月生于上海。195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上海大学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科协副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5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1961年取得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硕士学位,1956年—1957年任西南煤田地勘局技术员;1962年升为助理,1966年晋升副研究员,1988年晋升研究员。1966年领导建立中国第一个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并任实验室主任。1985年领导组建中国科学院有机地球化学开放实验室(1990年晋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石油地球化学和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1993年依托国家实验室组建成立“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曾负责和参加完成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中国科学院重大等三十余项科研任务。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奖7项、部委级奖20项。2003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国际SCI论文100多篇,专著5本、译著1部。代表作有《有机地球化学》、《碳酸盐岩地球化学》、《干酪根地球化学》和《地球化学进展》等,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40多名。
4、张本仁
  地球化学学家。1929年5月28日生于安徽怀远。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56年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中国地质大学教授。80年代前期他将成矿带地球化学研究与区域基岩地球化学测量相结合,突破了当时勘查地球化学单一找矿目标和就异常评价异常的局限,并开发出基岩测量数据在解决地质和成矿问题上的多种应用。80年代后期至1991年,他提出了以区域岩石圈为基础的区域地球化学新理论和新方法,用于秦巴地区的区域地球化学研究,将区域岩石圈研究与区域构造、岩石、矿产研究有机结合,深化了对区域岩石圈演化、构造发展、成岩成矿规律的认识。1992年以来,通过壳幔演化和相互作用研究,探讨了秦岭-大别山造山带构造分区与演化,揭示了造山运动的深部过程及其动力学因素。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於崇文
地球化学家。1924年2月生,宁波镇海人。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长期从事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理论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和数学地质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元素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从事的专业方面,理论上颇多建树,如在区域地球化学方面,为发展中国的区域地球化学作出了开拓性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1]。
6、涂光炽
    1937年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1944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49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1949—1950年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ResearchAssociate,1950—1951年在清华大学任副教授,并首先在中国开设地球化学课程,1951—1954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1955年任北京地质学院副教授,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自1960年起任副所长。同期仍兼任北京地质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教授。1966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七届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家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兼任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中、英文《地球化学》、《矿物学报》主编。自1987年起为美国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曾任《EarthandPlanetaryScienceLetters》杂志国外编委。
  涂光炽20世纪50年代在祁连山及西北干旱地带作综合地质考察。60年代从事华南花岗岩类有关矿床及铀矿地质研究,70年代除继续此项研究工作外,着重从事富铁矿床研究。80年代主要研究层控矿床,后期侧重新疆北部及黄金地质并持续至今。90年代开始超大型矿床、低温地球化学及分散元素成矿研究。1982年,“华南花岗岩类地球化学”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工作奖”;1987年“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93年,“中国金矿主要类型、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获国家黄金管理局一等奖(以上着作中为第一作者);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地球科学);1996年,《中国矿床》专着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担任铅锌矿床部分)。

应用化学,列出在应用化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外科学家

6. 什么是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其诊断依据和流行病学特点有哪些?

1. 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地球的地质化学条件存在着局域性差异。如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俗称地方病。
2. 流行病学特点有:
(一)明显的地区性分布
  由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地球表面某种化学元素水平的不均衡所致,所以此等疾病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在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区、丘陵地带,由于土壤、饮水、粮食、蔬菜中碘含量较低,多有碘缺乏病的流行。我国自东北至西南有一条宽阔的缺硒地带,与缺硒有关的克山病和大骨节病在该地区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在我国北方十多个省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浅层地下水含氟量较高,多有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一些地下水含砷量较高的地区,则出现许多慢性砷中毒的病例。
(二)与环境中元素水平相关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人群流行强度与某种化学元素的环境水平有着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此种相关性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人群之间都表现的十分明显,且能用现代医学理论加以解释。例如碘缺乏病病区环境介质中碘水平普遍偏低,尤以水碘为甚。疾病流行强度与水碘含量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40mg/L以下)呈负相关。大面积人群调查资料显示,当水氟浓度在0.5mg/L以下时,儿童龋齿发生率较高;当水氟浓度超过1.0mg/L时,恒齿萌发期的儿童中氟斑牙发生率升高;当水氟浓度超过4.0mg/L时,人群中出现氟骨症病例,且随水氟浓度升高而流行强度加大。 3. 诊断依据则视所患的病而定。如:
  1)大骨节病。患者体征非常独特,早期即可见到手指末节粗大如鹅头状,并向掌侧弯曲。随着病情进展,关节增粗、变形,肌肉萎缩等改变出现于指间关节、足趾、踝、腕、掌指关节等处;中期可发展至肘、膝关节;晚期累及肩关节、髋关节及脊柱关节。
  2) 地方性氟中毒。表现为氟斑牙 ,氟骨症等疾病特点。
  3)地方性甲状腺肿。主要为甲状腺肿大。弥漫性肿大的甲状腺表面光滑,有韧性感;若质地较硬,说明缺碘较严重或缺碘时间较长。病人仰头伸颈,可见肿大的甲状腺呈蝴蝶状或马鞍状。早期无明显不适。随着腺体增大,可出现周围组织的压迫症状。除碘缺乏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外,人体摄入过量碘也可引起甲状腺肿。
详见http://www.hbcdc.cn/EC_ShowArticle.asp?EC_ArticleID=425
        http://baike.baidu.com/view/2621345.htm

7. 地质学家是干什么的

这个问题有点泛啊,我试着回答下

首先解释一下地质学:地质学顾名思义,是研究地球的科学,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成分、理化性质、结构构造、地球形状及表面特征、地球的生成和历史、地球上生命的发生及演化、地壳运动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进行上述研究的相关科学技术。

简单地说,地质学家就是从事上述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估计这个答案你看着会有点摸不着头脑,我试着具体点

地质学家的任务,第一,是弄清楚地球的结构、物质构成和演化规律,以了解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分支学科包括地球物理学、地史学、地层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动力地质学、地震学、火山学等。
第二,是在前一条基础上弄清楚物质(各种矿物、元素、流体物质等)在地球内部的循环规律,弄清楚各种岩石矿物、地下水的产生(或循环)条件和埋藏条件,为找矿采矿、采取地下水服务,以支持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分支学科包括岩石学、同位素地质学、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学、煤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矿床学等
第三,是在前两条的基础上弄清楚各种地质活动产生的原因或触发条件,弄清楚它们对人类活动有怎样的影响,以便避害趋利,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灾害损失。分支学科包括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灾害地质学等

任务这几段完全是我自己概括的,俺是中国地质大学水文地质学专业的在读硕士,限于水平有限,在专业人士看来可能是有一些疏漏、错误,但我想基本上也能大概概括了当前的地质学研究者们正在做的事,想进一步了解可以去找找相关书籍、文献资料阅读,一般入门级教材可以读《普通地质学》,有数个版本,区别不大。

至于地质学家平常都在干什么嘛:先确定研究课题,再讨论研究方法和手段,制定研究方案,然后多半会到实地考察、采样,再回学校或研究单位,通过实验或信息手段处理样品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最后提交研究报告。
因为这个学科需要现场调查、勘测、取样什么的,所以搞地质的经常在野外跑,不少时候还会在人烟比较少的地方跋山涉水,还是比较辛苦的,并且有一定危险性(我读本科时必修课里还有攀岩和游泳的)。典型的比如当时汶川地震时,所有人都往震区外跑,有三队人却是往里面跑,其一是部队,二是医生护士,三就是搞地质的了。以前有句话叫“嫁人不嫁地质郎”,说的也是这么回事,不过现在情况要好得多了,可以开车到很多地方,不像过去完全靠两条腿,多数情况下也不需要风餐露宿,只不过仍然是要经常跑野外的,回来做的事就是做实验、处理数据、研究讨论结果和写报告。

地质学家是干什么的

8. 地质学家是干什么的

首先解释一下地质学:地质学顾名思义,是研究地球的科学,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成分、理化性质、结构构造、地球形状及表面特征、地球的生成和历史、地球上生命的发生及演化、地壳运动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进行上述研究的相关科学技术。
简单地说,地质学家就是从事上述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估计这个答案你看着会有点摸不着头脑,我试着具体点
地质学家的任务,第一,是弄清楚地球的结构、物质构成和演化规律,以了解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分支学科包括地球物理学、地史学、地层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动力地质学、地震学、火山学等。
第二,是在前一条基础上弄清楚物质(各种矿物、元素、流体物质等)在地球内部的循环规律,弄清楚各种岩石矿物、地下水的产生(或循环)条件和埋藏条件,为找矿采矿、采取地下水服务,以支持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分支学科包括岩石学、同位素地质学、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学、煤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矿床学等
任务这几段完全是我自己概括的,俺是中国地质大学水文地质学专业的在读硕士,限于水平有限,在专业人士看来可能是有一些疏漏、错误,但我想基本上也能大概概括了当前的地质学研究者们正在做的事,想进一步了解可以去找找相关书籍、文献资料阅读,一般入门级教材可以读《普通地质学》,有数个版本,区别不大。
因为这个学科需要现场调查、勘测、取样什么的,所以搞地质的经常在野外跑,不少时候还会在人烟比较少的地方跋山涉水,还是比较辛苦的,并且有一定危险性(我读本科时必修课里还有攀岩和游泳的)。典型的比如当时汶川地震时,所有人都往震区外跑,有三队人却是往里面跑,其一是部队,二是医生护士,三就是搞地质的了。以前有句话叫“嫁人不嫁地质郎”,说的也是这么回事,不过现在情况要好得多了,可以开车到很多地方,不像过去完全靠两条腿,多数情况下也不需要风餐露宿,只不过仍然是要经常跑野外的,回来做的事就是做实验、处理数据、研究讨论结果和写报告。参考资料:地球科学大辞典,地质出版社2005年版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