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走出的教育首富李永新,背后有哪些故事?

2024-05-09 17:22

1. 从北大走出的教育首富李永新,背后有哪些故事?

作为中国最高的学术殿堂之一,北大走出来的知名校友不胜枚举,每年给北大捐赠的企业家也不在少数,但李永新却以“北大史上最大个人捐赠”在北大校友圈留下了浓烈的一笔。
相比北大校友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和好未来创始人张邦鑫,同样在教培行业打拼的李永新知名度较低,但其家族实际上已连续两年蝉联教培行业首富。
3月3日,作为名誉校董、中公教育集团董事长、1995级校友,李永新和他创建的北京中公公益基金会,给北大捐赠了10个亿。据北京大学官方微信信息显示,这是李永新的第三次捐款。在此之前,李永新已经给北大捐赠了1亿8千万,再加上此次捐赠的10亿元,李永新已经累计给北大捐赠了11.8亿。

中公教育集团董事长李永新
11.8亿什么概念?据《校友会2020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名》数据显示,2020年,北京大学接受的捐赠总额为31.87亿,也就是说,李永新个人的这次10亿元的捐赠,就占了北大往年捐赠的1/3。
但从李永新看来,10亿还远不够。他在捐赠仪式的现场说,“中公教育一定要再努力些,再拼搏一些,未来为社会、为教育捐助的第一个100个亿也一定要给北大”。
“一点都不意外!我入职参加企业文化的培训时,就被培训者告知了李老师是个善良且知恩图报的人。在创业最艰难的时候,民生银行给了他第一笔贷款,现在中公员工的工资卡都是民生银行的。李老师是拿着助学金在北大读完本科的,现在回馈他的母校太正常了”,一位中公前员工对《深网》透露。
不过,从公司2019年及2020年前3季度的净利润看,公司一年的净利润也没到20亿元。现在李永新豪掷10亿元捐给了自己的母校,这么多钱从何而来?
“这主要源于中公教育的股权结构和李永新的资本运作”,有接近中公教育的业内人士对《深网》透露。
从北大走出的教育首富

1976年,李永新出生于吉林通化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工人,还有3个兄弟姐妹。李永新曾公开表示,“自己儿时上学的学费都是父母挨家挨户去借来的,所以自己从小就明白,‘要好好读书,否则一辈子就要熬穷’的道理”。
1995年,19岁的李永新考入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专业,开启了全新的人生之路。在李永新4年的大学时光里,北大食堂为贫困生提供的“三毛钱一份的虾米炒白菜”一直是人间美味。1999年,即将毕业的李永新走到了生命里的首个十字路口,读研还是工作?
此时,从北大走出的创业者俞敏洪已经小有名气,北大学生教育创业风气浓厚,23岁的李永也新选择了第三条路,自己创业。当年6月,李永新争取到了一笔30万的资金支持,和一群北大毕业生创办了国内第一家素质教育公司。
李永新选择创办素质教育公司有个大背景,这一年,中国教育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
1999年6月16日,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通知,决定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大招生33.7万人,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总人数达到153万。扩招意味着学生毕业后需要更多的就业岗位,此时创业和报考公务员就成了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的出路。
但李永新的首次创业之路并不顺利,一个月后,投资人撤资。创业失败的李永新带着团队搬出了北大,困难时连600块房租都付不起。当年的《东方时空》播出的《创业上、下》就记录了李永新这两个月从开始到失败的整个过程。
2001年左右,很多学生找到李永新的导师请教关于公务员考试相关问题,但其导师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于是推荐李永新去给那几个学生辅导申论,结果这些学生都通过公务员考试,这让李永新看到了公务员考试培训的机会,开始在这个领域筹备创业。
为了招揽生源,李永新于2002年创办中国公务员考试资讯网,这个网站成了他日后创办公司的重要流量入口。2003年,李永新正式成立中公教育集团。
“没有成功的企业,有时代的企业,所谓成功只不过是踏准了时代的节拍”,张瑞敏曾如是说。
从中公教育的发展路径看,李永新显然踩准了各个时段的政策节点。
2003年,国内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从2002年的6万余人增至12.5 万人,自此,报考公务员的人数就以直线增长的态势开始攀升。北京公务员考试网曾做过统计,2004年-2009年,通过国考报名资格审查的人数分别为18.2万、31万、54万、74万、80万、105.2万。2009年,国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100万,此后的8年报考人数一直保持在百万以上。
中公教育的发展与国考报名人数激增保持同步发展轨迹。2005年,中公教育开始了全国化的尝试。李永新通过代理的方式,与30余家地方性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同行业中率先完成了全国市场布局。
2010年,中公教育转型做直营,并开启了扩张之路。2010年公司营收30.39亿元,2018年营收高达62.37亿元。
踏准公考培训市场节奏的李永新对资本市场的政策也非常敏感。2017年9月1日,新《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教育资产证券化速度进一步提升,一定程度上为教育产业打开证券化大门。
2个月后,亚夏汽车就发布公告称,拟以股票发行的方式购买中公教育全部股份,中公正式开启了借壳上市之旅。

2018年底,中公教育正式取得证监会的批准,借壳上市公司亚夏汽车登陆A股市场。2019年2月21日,“亚夏汽车”正式更名为“中公教育”。
需要指出的是,中公教育的“借壳上市”附有对赌协议,按照规定,中公教育在要2018年至2020年这三年分别实现9.3亿元、13亿元、16.5亿元的净利润。
中公2020年年报预计于2021-04-29披露
借壳上市后的中公教育开启了狂飙增长模式。据其2019年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在全国超过1,000个直营网点展开经营,覆盖300多个地级市,并正在快速向数千个县城和高校扩张。”
从营收和净利润上看,2019年,公司营收91.76亿元,同比增长47.12%;净利润为18.05亿元,同比增长56.52%。
与业务快速扩张相伴的是中公教育市值的大涨。2019年9月,中公教育市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继好未来、新东方之后,第三家市值破千亿的民营教育公司。当年李永新和其母亲鲁忠芳以600亿元的财富值成为民营教育领域新晋首富。
2020年,李永新又以945亿元财富值再度蝉联教培行业首富。
10亿的捐赠从何而来?
从中公教育的股权结构看,其前三大股东都是中公教育的“自家人”,分别为李永新的母亲鲁忠芳、李永新本人、中公教育联合创始人王振东。
据wind数据显示,2020年三季度,鲁忠芳持有公司股票2550549260股,占总股本41.36%;李永新持有113141512股,占总股本18.35%,王振东持有962471418股,占总股本15.61%。也就是说,李永新和他母亲的持股占比共59.71%。这就意味着中公教育一半以上的股份都掌握在李永新家族手里。
以中公教育2021年3月3日的总市值计算,鲁忠芳和李永新手里持有的股票价值分别为832亿元和369亿元。仅从李永新手持股票的账面价值看,给自己母校捐10亿不是难事。但这些股票仅是“堆在”账面上的钱,李永新的“变现”主要通过股票质押和分红
据《深网》统计,从2019年5月开始,李永新曾11次质押手里的股份,其中,七起质押已经赎回,还有4起未解押。而鲁忠芳于2019年12月及2020年4月质押了两次股票,分别将于2022年及2023年到期。
李永新通过质押股票拿到了多少钱,我们以李永新最新的2次质押为例来计算。
2020年6月24日,李永新向国泰君安证券质押了3634.5万股股票,按照中公教育当天收盘价27.87元/股计算,这些股票价值约10.1亿,再按照主板上市股票0.4的质押率计算,李永新共质押出了4.04亿元。
2021年2月9日,李永新向中信证券质押了3635.16万股股票,按照中公教育当天39.42元/股的收盘价看,这些股票的价值约为14.3亿元,再按照主板上市股票0.4的质押率算,这次共质押出了5.72亿元。
但质押股票只是其资金来源的一部分,更多用于公司运营,李永新的收入主要可能来自公司分红。
据wind数据显示,2019年中公教育公司的现金分红总额148,017.59万元,按照2019年李永新18.35%的持股比例,李永新2019年能分得约2.72亿元;而其母亲鲁忠芳2019年持股比例为41.36%,约能分红6.12亿元。
也就是说,仅仅现金分红,李永新及其母亲一年就能拿到近9亿元。
一路高涨的股价、多次股权质押、超高额分红,这都成了李永新家族登顶教培行业首富的底色,也部分解释李永新给北大捐款10亿的底气。
不过在中公教育的员工眼里,李永新一点没有“首富”的样子。“李老师看上去很节俭,一年就那么几件白衬衣换着穿”,上述前中公教育员工对《深网》说。

从北大走出的教育首富李永新,背后有哪些故事?

2. 北大获得十亿元个人捐赠,这位北大校友李永新是什么身份?

北大获得十亿元个人捐赠,这位北大校友李永新是什么身份?
一、北大校友李永新是什么身份?北京大学在我们国内来说的话,可以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好大学了,从北京大学出来的很多人在国内的发展都不错,而北京大学也获得了一位校友的个人捐赠,捐赠的数额也是非常的巨大,有十亿元,捐赠者名叫李永新,李永新,他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学和行政管理系,他现在任职的是中公教育的董事长,所以个人的实力是非常雄厚的,在他毕业之后,其实他一直都非常关注自己母校的发展,所以多次给母校捐赠资金,对于母校的支持力度非常的大,这次他捐赠的十亿元将为自己的母校提供更多的动力。

二、他为什么会一次性给学校捐这么多钱?李永新之所以会给自己的母校捐赠这么多的钱,其实也是为了回报母校对自己的培养,因为没有自己的母校,就不会有他今天的成绩,我们都知道,中公教育现在在国内的发展势头非常的强,因此,李永新本人可以算得上是比较成功的一位,北大校友,因此,他就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回报自己的母校,他所捐赠的这些钱将会用于母校的发展建设,不得不说,这样的校友真的是让人觉得非常的怀有感恩之心,十亿元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三、怎么看这位校友的做法?北大这位校友李永新的做法让很多人看了之后都觉得非常的不错,因为他本人在教育界的影响力本身就非常的大,作为一名公众人物,他能够心怀自己的母校,不忘母校的培养的恩情,相信他教育出来的学生,看到他这样的做法,也是会觉得非常的骄傲和自豪,他的母校也因为他而变得非常的骄傲,因为能够培养出这么优秀的人才,可见北大的实力是非常强悍的,而李永新本人毕业之后,一时一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母校,他是一位知恩图报的人,相信有了他的这笔资金,北大将会变得更强大,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做贡献。

3. 李永新为何以“北大史上最大个人捐赠”在北大校友圈留下了浓烈的一笔?

对于众多企业家而言,他她们不见得会去“扶贫”,将众多财产毫无意义地转移给贫困人口——事实上,这些事情无疑应该是政府、慈善机构一类部门的工作内容;
但他她们在通过创业、通过努力经营,积累到巨额财富以后,通常会对教育事业慷慨解囊。

某种程度上看,众多企业家取得的成绩,难道不也是人类文明进程当中技术进步的一部分、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吗?
哪个企业家,可能在技术已经尘埃落定、缺乏创新突破口的领域,在这类被各种保守势力“守卫森严”的领域中创业取得成功呢?
这,也许算是众多企业家经常高度认可教育事业的第一个原因。教育事业,能够直接驱动技术进步,微观上给人创造新的机会,宏观上则让文明不断得到升级跨越。

第二,针对教育事业的慈善捐助,包括那些对于研究事业的捐助,非常可能带来生产力的直接增长,通过迅速增加产能的方式,大幅增加全人类的福祉。
对众多工程类专业教育、工程领域的研究项目而言,它们多培养的每一个合格人才、它们的每一次创新,几乎都能直接带来生产力大幅增长。
比起针对贫困人口的直接捐赠,这种捐助能在一个更基础的水平上,从根本帮助解决贫困问题(提供更多产能供相关部门去“再分配”)。举例来说,将资源投入到各类化肥、种植机械、收割机械的技术创新上面,就几乎能够立竿见影地带来农业产出的大幅增长。

第三,针对教育事业的慈善捐助,包括对于特定研究项目的捐助,能够帮助促成各类对文明至关重要的规则制度体制机制的创新。
更先进的概念体系、更先进的政治文明,其能够给人类增加的福祉,完全不亚于技术本身带来的贡献。
更高的政治文明,反过来还能够进一步驱动人们更积极参与各种慈善活动。

李永新为何以“北大史上最大个人捐赠”在北大校友圈留下了浓烈的一笔?

4. 给母校捐款应该被点赞,为何李永新巨额捐款吐槽声不断?

很多网友都会发现很多成功人士,他们在赚了大量的钱财之后或者是功成名就之后,都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福利。比如说捐助一部分钱给一些基金会,或者是成立自己的个人慈善基金会,以前还有一些人他们也会在自己成名了之后给自己的母校做一定的贡献。比如说为母校捐款建楼等等,这样的情况都被很多网友们点赞,而且也会让他们的社会地位提高,赢得更好的社会名誉。

但是没有人想到的是有一些名人,他们在功成名就之后也会去给自己的母校进行捐款,但是却得到的是网友们的质疑,甚至是一片谩骂声。像这样的对比也让很多网友们表示非常的不能够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他们给母校捐款有,各种各样的支持的声音。但是有的人在给自己的母校捐款的时候,却得到的都是一些谩骂声或者是质疑声呢。为什么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人做就会有不同的反响呢?比如说像刘强东还有李嘉诚,他们都是脍炙人口的著名企业家。他们也是在自己功成名就之后,给自己的母校,甚至是一些社会福利机构做了相应的专注,并且也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地位。

对于很多国人来说都是留下了比较好的口碑,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同样在自己功成名就之后的李永新,选择给自己的母校捐款的李永新他在捐助了巨额的捐款之后,却遭到了吐槽不断。他为母校捐款了一个亿,像这样的事情应该是被称赞的。但是很多网友都认为他的这个捐款是有悖于他个人的职业原因的,因为很多人都比较好奇他到底是以个人的名义来捐助,还是以公司的名义来捐助。如果是以个人的名义来捐助这个资产的话,他不可能有这么多的钱。但是如果以公司的名义来捐助这个资产的话,就会对于股东来说是一个非常不负责任的一件事。

因为他借壳上市定价,这个捐款的事情遭受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对于股民来说就有一些不太合理,甚至是不符合重组上市的规定。因此他的这种做法也是不被很多网友们所理解,但是对于这个事情也有其他的网友保持着不一样的观点,他认为像李永新的中公教育如果还没有上市的话,利润也是归全体股东的。不会是以他个人的名义来做出捐款的,当然做出捐款也是属于他们自己合理的支配,像这样的慈善活动还是应该保持称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