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2024-05-09 21:21

1. 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一: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生感悟”教学设计    一、单元主题   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本组教材就是围绕人生感悟这一主题编写的。 本单元选编的5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1.《文言文两则》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  2.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  3.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通过作者与种树人的交谈,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  3.赵丽宏的散文《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  4.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手指》更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各有长短,阐明团结有力量的道理。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2.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4.培养阅读能力,结合本次语文主题学习的开展,利用好课堂,以文代文,迁移运用,实践好“羣文阅读”。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  3. 初次配合使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将所习得的阅读方法或感悟到的表达方法进行迁移运用,逐步培养羣文阅读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及手段   1.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  3.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  4. 引导学生使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5.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单元课文举例   《文言文两则之学弈》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学生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生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了解体会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成语,文言文成语故事,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学生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二、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忆导入   谈话:文言文是我们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基本是使用文言文。我们曾经学过哪几则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下面让我们回忆一下《伯牙绝弦》的学法吧!  1、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2、学生回忆说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熟读(2)理解文意。(3)明白道理  (4)背诵全文   (二)理解题目(方法:抓重点词语)   释题:弈:下棋。学弈,就是学下棋   (三)了解作者(方法:让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孟子的资料)教师对学生的蒐集,进行整理、补充。    (四)熟读成诵(读之前引导学生说出朗读时需注意的要点:   1、注意朗读的节奏,教学生断句  2、读准字音(本文“之”“其”字较多,强调学生一定读好六个“之”字。对“之”“其”字词义、用法进行拓展。  3、放慢点速度)  4、准备:同学互读(正音、纠错)。  5、指名读(好中差各一名,自评、生评、师评)。  6、教师范读(生评,师趁机强调节奏)。(播放配乐朗读)  4、自己练习一分钟(个别指导)。  7、全班齐读(学生自评、教师点评)。(配乐)  8、自由背诵   五、小组探究,理解文意    (一)、小组合作交流,各自说说自己读懂的句子,再把不懂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如果还有不能解决的,等汇报时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二)、汇报解疑    1、出示句子:思援弓缴而射之。   (1)、学生自读句子,结合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  (2)、根据理解再读句子,试着给句子划分节奏。  (3)、指名读句子,师纠正,读出正确的停顿:思/援弓缴/而射之。  (4)、齐读(相信自己能读好的同学一起来读,还读的不好的同学也努力地把这句读好,齐读!)  (5)、学生小结学法,师给予补充。   2、课件出示句子: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根据上面学法,小组自主学习。  (2)、指名汇报句子的意思,理解整个句子为设问句,指名读,自评,他评。  (3)、男生读前句(反问语气),女生读后半句(肯定语气)。  (4)、齐读。  3、出示剩余的句子,根据学法,小组学习。  4、学生反馈。  5、在理解全文意思后,请学生扮演角色,体会文中二人学习时不同的态度。   六、感悟道理   (1)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两人学习结果的句子。  (2)能针对这句话提个问题吗?  (3)还可以用哪几个词说说这两人不同的学习态度。  学生汇报:学习态度不一样,学习结果也不一样。   七、拓展延伸,自创警示语   1.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态度的重要性  2.自创警示语。在你的眼里,态度是什么?如:好态度是成功的一半。   八、总结学法   一读(原文)二看(注释)三想(句子意思)四悟(道理)   九、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蜀鄙二僧》   1.理解题目。  2.读懂内容。  3.感悟道理。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   十、自学《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攘鸡》一文   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________ _,我明白了做事要 ,不能 。 今天我们不仅学习了《文言文两则》中学弈的内容,还重点分享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上的《攘鸡》一文,相信你已经掌握了学习古文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2.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课文内容

  1.	文言文两则
《学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2.	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	桃花心木
 乡下老家前面,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林场的桃花心木已是高达数丈的成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的是一个高大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不同的是,这是旱地,不是水田。 
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没有规则,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种有桃花心木苗的小路散步,种木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感到愈来愈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有时就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隔那么久才为树浇水。 
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行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是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会无缘无故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就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保收。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的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都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生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底,一旦我们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植树者言,使我非常感动,想到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我们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觉知。在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生命的法则不可能那么固定、那么完美,因为固定和完美的法则,就会养成机械式的状态,机械的状态正是通向枯萎、通向死亡之路。 
当我听过种树的人关于种树的哲学,每天走过桃花心木苗时,内心总会有某些东西被触动,这些树苗正努力面对不确定的风雨,努力学习如何才能找到充足的水源,如何在阳光中呼吸,一旦它学会这些本事,百年的基业也就奠定了。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等高,是那么优雅而自在,宣告着自主的生命。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假如在确定中生活,会使树的根就会浮在地上。一旦来了大风大雨也会死掉。所以种树人会这样浇水。使我们也明白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长成真正的参天大树



   4、顶碗少年


这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有一次,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里看杂技表演。节目很精彩,场内座无虚席。坐在前几排的,全是来自异国的旅游者,优美的东方杂技使他们入迷了。他们和中国观众一起,为每一个节目喝彩鼓掌。一位英俊的少年出场了。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掉不下来。最后,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站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叠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十二只,一只不少。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在了少年头上。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终于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场子里一片喧哗。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人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撼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一些女观众,索性捂住了眼睛。[1]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么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而且每次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这位顶碗少年,当时年龄和我相仿。我想,他现在早已是一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相信他不会在艰难曲折的人生和艺术之路上退却。他是一位强者。当我迷惘、消沉,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便会突然在我耳畔响起。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5.手指
我们每个人,都随时随地随身带着十根手指,永不离身。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讨好生活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sāo)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yǎo)窕(tiǎo),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huì)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niǔ)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以他为主。 
  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体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他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 
  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无名指本身的用处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小指的用处则更渺(miǎo)小,只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tì)而已。他们也有被重用的时候,在丝竹管弦上,他们的能力不让于其他手指。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除了这等享乐的风光事以外,遇到工作他们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 
  手上的五指,我只觉得姿态与性格,有如上的差异,却无爱憎(zèng)在其中。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如果您满意,请采纳O(∩_∩)O谢谢

3.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101—106页。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探索2、3、5的倍数的特征。通过呈现 “百数表”和“列举法”让学生从表中(或列举的数据)找出2和5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圈出,再观察其特征。在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后,揭示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对于2、5的倍数的具体特征,则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自己归纳。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它放在2、5的倍数的特征后面教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2、5和3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总第32课时)  内容:2和5的倍数的特征   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选择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事件(如六.一节目汇演、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现场等)引出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阳光体育运动让我们健康快乐成长,让我们一同欣赏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吧!  二、合作探究、概括特征  1. 提出问题  观察情境图,根据信息让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跳圆圈舞的共有多少人?”对这些简单的计算问题要一略而过,把学生的提问引到:跳交谊舞(圆圈舞)可以派多少人?  2. 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  (1)跳交谊舞可以派多少人?  学生可能列举很多不同的数(如6、8、20、14、98等)  问: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说说可以派多少人?  学生可能说是2的倍数,也可能说是双数等。  (2)2的倍数特征  问: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双”即为“2个”的经验,可能从列举的数中概括出:都是双数等结论。  问:生活中哪里用到双数?  学生可能说出:街道的门牌号一边是双数一边是单数,阶梯教室的座位号一排是双数一排是单数等。  问:这些双数都是2的倍数,它们有什么特征呢?对待数学问题不能只凭猜测,要进行验证。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老师为你提供一张百数表,你可以从表中把2的倍数圈出来,也可以把2的倍数写出来,然后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小组合作研究  (4)汇报交流  学生的结论可能有:  个位上是双数  与十位没有关系,个位是0、2、4、6、8  (学生只要说的有道理就应该肯定,引导学生研究个位有什么特征与十位有什么关系来总结特征)  小结:所有2的倍数的个位上都是什么数?(0、2、4、6、8)。因此,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什么部分的数就可以了?(个位上的数字)  (5)验证结论  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数比较小,你能举一个多位数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自己举例验证。  (6)学习偶数、奇数。  ①老师介绍偶数、奇数的概念。老师举多个数,学生判断是偶数还是奇数。 ②说明:0是偶数,但我们在这个单元中一般不考虑0。  ③介绍学习方法:刚才同学们把2的倍数写出来研究的方法叫列举法,这是一种很好的数学研究方法。  3. 学习5的倍数的特征  (1)用刚才的方法自己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  (2)交流:个位上是5或0。  (3)学生举例验证。  4. 2和5倍数的共同特征  学生独立思考总结:个位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用“百数表”把2、5共同的倍数找出来研究特征。  三、巩固练习  1. 自主练习2  奇数、偶数学生容易分清,做此题的时候可以比比谁分的快,让疲劳的大脑兴奋起来。  2. 自主练习  先让学生自己填一填,再交流,然后根据2、5共同的倍数让学生把两个集合圈重新画一画  2的倍数 5的倍数  3. 按要求组数。  0 、6、9、7  奇数:  2的倍数:  5的倍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研究问题?   第2课时(总第33课时)   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   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揭题。  指名说说2、5倍数的特征  直接揭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和5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设计意图]直接看情境图,复习旧知识简捷、明快,一上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二、尝试探究  1. 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  受2、5倍数特征的影响,学生大多会从数的个位上的数字进行研究,学生可能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针对学生的错误结论,引导学生及时举出反例予以反驳:13、16、26、29等一些数个位上3、6、9就不是3的倍数,而24、15、27等一些数反而是3的倍数。 谈话:看来只观察一个数的个位数字是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  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  2. 探究特征  ①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  谈话:把“百数表”中3的倍数圈出来研究研究。(学生人手一份十行十列的百数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②学生独立尝试后小组交流。  ③全班汇报交流,学生的结论可能有:  3的倍数都在一斜行上  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  3的倍数十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  ④师引导:每一斜行上3的倍数有什么规律?  ⑤学生思考交流:  “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问:另外的呢?  每个位上的数加起来有的是12,有的是15,有的是18  ⑥小结: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引导学生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4  学生判断时注意说说判断的依据。学生利用特征判断后,教学生快速判断法,比如49只看4就知道它不是3的倍数,引导学生发现:遇到数字本身是3的倍数时,可以略去不加,如1236,只要算1+2=3即可判断1236是3的倍数。  2、自主练习5  3、自主练习6  4、自主练习7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2、5、3的倍数的特征,你还想了解什么?(要学生自觉的去探讨4、6、9??的特征)  信息窗2:质数与合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107—109页。 教学简析:  本部分知识是对整数认识的一次拓展,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自然数以及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信息窗选取了体操表演这一现实性的生活素材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对知识的学习,使抽象的数论知识形象化,降低了认知难度。在前面学习了2、3、5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分解质因数与分解质因数的意义、探究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归纳、推理,获得什么是质数和合数的数学猜想,理解质数和合数  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  2.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初步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总第34课时)   内容: 质数与合数  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明年奥运会就要在北京举行了,为弘扬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和健身意识,学校举行了团体操表演,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各个班整齐的方阵。(出示情境图)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会发现了排成各个方阵的人数分别是24、25、32、35、40。  问:仔细观察这些数字,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与它们的因数的关系,帮助学生发现这些数都有两个以上的因数。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有两个以上因数的都能摆成方队吗?其他数行不行?  [设计意图]这样的教学  使学生悬念顿生,兴趣盎然,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此时教师巧妙地把握住时机,导入新课。这样入手,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兴趣  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为本节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条件。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针对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2.利用准备好的小方块摆一摆,看一看哪些数字能摆成方阵,哪些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  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巡视,适当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位还权,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去发现、验证自己的想法,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做”数学,从而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意识。  3.交流自己的发现。  通过动手摆方阵,学生可能发现(1)1、2、3、5、7、11、13、17等数字不能摆成方阵,(2)4、6、8、9、10、12、14、15等数字能摆成方阵。  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这两类数字有什么特点?  4.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数字可以分成三类,有的数字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数字含有两个以上的因数;而1只有一个因数。  (1)我们把具有像2、3、5、7、11??特征的数叫做质数。想一想什么叫做质数?引导学生概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我们把具有像4、6、8、9、10、12、14??这样的特征的数叫做合数。想一想什么叫做合数?引导学生概括: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其他的因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合数。  (2)质数和合数的区别是什么?  (3)1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4.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优秀教案

 18. 广玉兰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习课文中的12个生字,其中4个只识不写,理解“孕育”、“渗透”、“衬托”、“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3、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能清作者是从哪机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点 :课文的第二段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准备:  1、亲自去观察广玉兰。  2、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  3、文中的图片和文字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12个生字,其中4个只识不写,理解“孕育”、“渗透”、“衬托”、“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弄清课文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出示广玉兰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广玉兰。  板书10 广玉兰说说作者会从哪几方面来写广玉兰。  二: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特别是描写、赞美广玉兰的词语。如幽香、洁净、高雅、皎洁、清丽。  3、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4、交流自学情况。(1)生字词。(2)读书,纠错。  5、默读课文,质疑解疑。  6、浏览课文,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抽读第一段,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指导朗读这一段。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观察路边的广玉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能清作者是从哪机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3、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师有感情地描述第一小节,自然过渡到重点段落。  二:学习第二段。  1、轻声读读第二段,感受一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广玉兰的,你最喜欢作者描写广玉兰的哪一段?  (1)学习第二小节。  (2)默读第二小节,主要写什么?  (3)从哪可看出,它的花儿洁净、高雅。读读,划划。  (4)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结合图片或食物感受一下广玉兰花儿的洁净、高雅。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读读第三小节,说说这一小节说什么。  (1)默读,划一划,广玉兰花开放时有哪几种形态?  (2)你觉得哪种形态最可爱或你最喜欢哪种形态?  (3)生说,相机出示图片。  (4)指导感情朗读。  (5)再读读这一小节,说说这一小节的结构。  过渡:广玉兰的花无论是含苞欲放还是全部绽开的都显得那么高雅,同学们你们喜欢广玉兰的叶子吗?  3、读读四、五自然段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广玉兰的叶子,可结合观察实物。  4、指导感情朗读。  过渡:无论是广玉兰的花还是它的叶,都给人们带来勃勃生机,怎能不令作者大加赞美。  5、齐读最后一小节。  三:总结。  同学们,这篇课文学完了,其实广玉兰在我们南京也广泛种植,你注意到了吗,在许多公园里、马路边都有广玉兰的身影,你留意过它们吗,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话要说吗?  四:作业。  1、在课文里找出三组意思相近的词语。  凋谢(凋落)纯洁(洁净)洁白(纯洁)  2、摘抄你喜欢的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朗读背诵课文。  2、观察一种植物,仿照课文第三段,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第10课,感受了广玉兰那纯洁、高雅的花儿,那散发着勃勃生机的绿叶,这堂课我们就再来,读一读背一背。  二:朗读背诵。  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为什么喜欢。  相机指导背诵。  三:仿写。  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主要写了什么?  从哪几方面来写花儿的形态的?  说说这一段的结构。  观察一种花,说说准备从哪几方面来写。  学生练习写。  交流。  四:作业。  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并写一篇观察日记。   19. 夹竹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2、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盆美丽的花,请看大屏幕,知道它的名字吗?(板书:夹(iā)竹桃)  没错,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  2、夹竹桃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有没有同学对这个名字感兴趣?请大家结合图来研究研究,说说你的想法。(夹竹桃因为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因此人们给她取了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3、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观察她,看看她是什么样儿的,你觉得她怎样?(根、干、枝、叶、花)。  4、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下了一篇优美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第17课。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过渡:那么,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昨天,袁老师已经和大家初读了这篇,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回忆课文的大意。  2、学生交流大意。  3、在季先生笔下,浓墨重彩的展示的是夹竹桃的“花”。(板书:花)(“花”这个字是课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字。)  4、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夹竹桃“花”的自然段,在开头画上三角符号。然后读读这些自然段,看看夹竹桃的花有什么特点。  5、学生讨论:第2、4、5自然段。(花的特点暂不讨论。)  6、过渡:咱们六(1)班的同学真不简单!书读两遍,大意自现。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她、品味她……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谁愿意带我们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呢?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你看到了那两盆夹竹桃了吗,她是什么样儿的呢?用“——”画出直接描写花的语句,自读自悟,夹竹桃的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学生交流讨论:(联系画面)红色——火;白色——雪;不相容——融洽。(俗话说“水火不相容”。)  4、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  5、你是否真的觉得这景象奇妙而有趣?请你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邀请几位“诸葛亮”出主意)。  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来诵读记忆,看画面试背。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让我们来共同读读第4自然段。  2、自读自悟,这段写了什么。夹竹桃花期很长。(用最简练的文字来概括)  3、用“~~”画出描写夹竹桃花期很长的词句,自读自悟: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是怎样读出花期很长的。  4、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5、讨论:(1)、又开出、又长出(注意这句话中句号若是改成省略号就更准确地说明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2)、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  (3)、无不奉陪。(出示文字。)  6、有没有同学在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时,想到了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先请位同学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百多字,十四种花,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离题”的内容呢?(展示十四种花,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7、了解到夹竹桃花期很长这一特点后,你对它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了呢?(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你真的觉得它韧性可贵吗?请你读读这个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8、自由练读,揣摩如何读好这段话。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读后评议。请四位学生分句读,闭眼想象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试背。  五、设置悬念:  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去领略她月下的扑朔迷离的风姿吧!   板书设计:   17、夹竹桃  花色——奇妙有趣  花期——韧性可贵  花影——?   20.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薰陶。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薰陶。  习惯养成: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自学古诗、背诵古诗文的的习惯。   课前准备: 多媒体学生了解作者,自学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薰陶。   教学难点:   正确感知诗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回忆引入  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让学生能有感情地背诵)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2、简介作者。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抗清英雄张苍水、抗金英雄岳飞并称西湖三杰。明成祖永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经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归来》)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他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  ①指名读,指导节奏。  石灰吟 墨梅  于谦 王冕  千锤/万击出深山, 吾家/洗砚池头树,  烈火/焚烧若等闲。 朵朵/花开淡墨痕。  粉骨/碎身全不怕, 不要/人夸颜色好,  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要/清气满乾坤。  ②正音:焚,墨,干。  三、精读感知《石灰吟》  1、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逐字逐句理解。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①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吟诵。  ②锤:敲打。击:撞击。  ③若:好像。等闲:平常事。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石头是经过多次的敲打撞击,才从大山上采下来。烈火焚烧自己,却也只把它当作平常事。即使身体粉碎变成了石灰,也不畏惧,还是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4、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这里诗人以石灰自喻,表示宁为玉碎,不断瓦全的志气。  5、指导朗读。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坚贞、高洁的志向,应用赞美、高亢的语调朗读。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①理解字词。②说说诗意。③看图想像。④朗读体会。  2、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遇到不懂的再互相帮助,老师可以以合作比较好的一组为模范,渗透性地进行全班指导。  3、师生讨论。  ①理解字词:  吾:我。洗砚池:书画家洗毛笔砚台的水池。  池头:池边。树:这里指梅树。  夸:夸赞。清气:清香之气。乾坤:天地。  ②指名说说诗意。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现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让人来夸赞梅花的颜色好看,只要让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③看图想像: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他在梅花身上寄寓了怎样的情操?  ④朗读体会。  用自豪、高亢的语调反映出诗人的坚贞、纯洁。  教师范读,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五、作业超市:  1.指导学生写字  锤焚这两个字要结合偏傍进行指导。  乾坤这两个字较为难写,注意左右的配合。  2.试着选一首诗有感情地背给同桌听。  3.完成字词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总结课文,了解写法。   教学重点: 能较好的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回忆式引入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两首诗,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让学生谈点滴收获即可。)  2.由上引入感知诗的意境。  二、深化感知、品味诗境  1.同学们在我们的脑中有没有具有像石灰品质的这样人呢?  让学生充分谈出,以此引导学生认识这样的人是:  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2.让学生在有感情的读中再次感知石灰的这种高贵品质。  3.那么你们感觉王冕手中的梅花又有什么好的品质呢?  学生说优美纯洁也行,说美丽贞洁也可以。  三、指导背诵课文  1.看图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2.自由练读,练背诵。  四、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A: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B:寄寓了作者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呢?  (都是咏物诗,托物明志,借物为喻,寄托作者高洁、坚贞的情怀)  五、作业指导:  指导完成练习册有关题目。  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  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五、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石灰所走的道路是不平坦的,由“千锤万击”出深山,经历了“烈火焚烧”,已至“粉骨碎身”出毫无怨言,也无悲观之态,历经千般苦、万般难,终得“正果”——留下洁白干净的石灰。作者笔下的“石灰”有着不怕苦、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此时诗中已不单单是石灰的形象写照,更是作者的人生追求——不畏权势,不同流合污,让其高洁的情操永留世间。  “墨梅须具梅花骨,人与梅花一样清。”现实中的王冕与其笔下梅花一样,傲立于严寒。作者借墨梅来表达自己淡泊名利,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状物而言情,托物而言志。作者们正是借石灰、墨梅寄托高洁、坚贞的情操。   习作6    教学目标:   1、找一个感兴趣的内容,在同学间作一些调查,及时记录调查的结果。  2、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重点写好统计过程与结果,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4、调查报告的写法不拘一格,可以配上描画的各种统计图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如果我们能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去研究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  你做过这样的调查统计吗?  二、示范调查  1、老师想知道,我们班上做过这样的调查的同学有多少?还没有做过这样的调查,正想作调查的同学请举手。  2、统计小结  三、小组交流,回忆调查过程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开展的调查过程。  要求:要说清楚调查的原因及目的,调查的实施步骤。  四、各自整理汇报  1、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把自己调查的目的、实施的步骤一一列出来,可以用文字的形式,也可以画出图表,形式不拘。  2、学生按要求各自进行整理。  3、通过这次调查,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把你的调查结果也写下来。  4、指名汇报,交流调查结果。  5、相互补充,发表建议  五、集体交流,发表建议  请同学们根据统计的数据及结果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谈谈自己的建议。  六、指导习作  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按照调查的目的、调查的经过、调查的结果、调查的结论这四大板块逐一写作,也可以直接写一篇完整的作文,一气呵成,再配上合适的图标,这样会更生动。   第二课时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适时评点后,学生誊写作文。   教学反思   同学们的调查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调查早餐情况的,有调查阅读情况的,有调查上网情况的等等。但其中一些同学的调查过于简单,或者直接出示了百分比,或者所作调查与感受不相干,当然大部分学生还是真正进行了调查,起到了调查的实际意义。   练习6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拟人化描写”的诗歌,并能仿写句子,学会分类积累词语;  2、诵读与欣赏《马诗》,体会诗歌本身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有韵味地诵读;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习与人交流、与人对话;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自读诗歌,引导发现诗中所写的四季的特点。  (2)思考、讨论:诗中写出了四季各自怎样的特点?写得是否生动而又有生机?为什么能写得充满生机?  (3)学生交流  (4)小结:抓住了四季各自最典型的特点来写;由于把四季写得和我们人一样富有感情,写活了,所以充满生机。  (5)说说四季还有哪些特征。  (6)师生小结。  2、教学第二部分  (1)让学生充分读例句,分析写法。  (2)根据上一部分学生说出的各季节的特征,学生仿写夏、秋、冬的句子。  (3)学生交流、评议。  (4)鼓励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导入:要想写好,积累一些成语是必要的。同样,写好关于四季的和句子也需要积累有关四季的成语。  (2)学生回忆关于四季的成语。  (3)鼓励学生说出并汇总这些成语。  (4)对上述成语进行分类。  (5)小结:注重积累,灵活运用,交叉积累。  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诗歌,扫除文字障碍。  (2)教师范读。  (3)同桌讨论:怎样才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4)指名交流。  (5)归纳: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戴上华贵的马龙头,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飞快的奔驰呢?这是诗人对热切期望为国建功,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感慨。  3、练习。  (1)带着对诗意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个别抽读、抽背。  4、反馈  诵读、齐背、指名背。  布置作业:  1、抄写《马诗》。  2、仿写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句子。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让学生读这两段文字。  (2)引导读贴:  重点观察整体的布局,细心观察每个字的间架结构,特别是“凋落、装点、幽香、旺盛”等词在整体布局中的写法。  (3)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成一样大小。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注意观察整体,一气呵成。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辅导。  (3)教师及时小结,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纠正写得不够好的字。  (2)教师范写。  (3)学生再次描红、临写。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启发谈话:  对话,是今天人们彼此沟通、相互学习、交流感情不可缺少的形式,也是同学们参与社会、了解生活的桥梁。(板书课题)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学生交流准备的对话主题、内容。  (2)要求学生对话时适时提出问题,注意沟通技巧,会用礼貌用语,明确自己的对话身份。  3、练习。  (1)分组练习  (2)推荐一组上台练习对话。  4、反馈  教师适时点评、鼓励。  布置作业:  习字册描红、临写练习。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出示范字,明确本次学写“司、氧”。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这两个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示范、讲解书写方法。  (3)学生初练,巡视指导。  3、练习  (1)学生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练习“司、氧”的写法。(注意每个笔画的写法和力度,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  (2)指出不足,及时纠正。  布置作业  完成毛笔字习字册的相关内容。 
   

5.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101—106页。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探索2、3、5的倍数的特征。通过呈现 “百数表”和“列举法”让学生从表中(或列举的数据)找出2和5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圈出,再观察其特征。在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后,揭示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对于2、5的倍数的具体特征,则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自己归纳。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它放在2、5的倍数的特征后面教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2、5和3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总第32课时)
     内容:2和5的倍数的特征
      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选择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事件(如六.一节目汇演、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现场等)引出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阳光体育运动让我们健康快乐成长,让我们一同欣赏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吧!
     二、合作探究、概括特征
     1. 提出问题
     观察情境图,根据信息让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跳圆圈舞的共有多少人?”对这些简单的计算问题要一略而过,把学生的提问引到:跳交谊舞(圆圈舞)可以派多少人?
     2. 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
     (1)跳交谊舞可以派多少人?
     学生可能列举很多不同的数(如6、8、20、14、98等)
     问: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说说可以派多少人?
     学生可能说是2的倍数,也可能说是双数等。
     (2)2的倍数特征
     问: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双”即为“2个”的经验,可能从列举的数中概括出:都是双数等结论。
     问:生活中哪里用到双数?
     学生可能说出:街道的门牌号一边是双数一边是单数,阶梯教室的座位号一排是双数一排是单数等。
     问:这些双数都是2的倍数,它们有什么特征呢?对待数学问题不能只凭猜测,要进行验证。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老师为你提供一张百数表,你可以从表中把2的倍数圈出来,也可以把2的倍数写出来,然后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小组合作研究
     (4)汇报交流
     学生的结论可能有:
     个位上是双数
     与十位没有关系,个位是0、2、4、6、8
     (学生只要说的有道理就应该肯定,引导学生研究个位有什么特征与十位有什么关系来总结特征)
     小结:所有2的倍数的个位上都是什么数?(0、2、4、6、8)。因此,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什么部分的数就可以了?(个位上的数字)
     (5)验证结论
     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数比较小,你能举一个多位数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自己举例验证。
     (6)学习偶数、奇数。
     ①老师介绍偶数、奇数的概念。老师举多个数,学生判断是偶数还是奇数。 ②说明:0是偶数,但我们在这个单元中一般不考虑0。
     ③介绍学习方法:刚才同学们把2的倍数写出来研究的方法叫列举法,这是一种很好的数学研究方法。
     3. 学习5的倍数的特征
     (1)用刚才的方法自己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
     (2)交流:个位上是5或0。
     (3)学生举例验证。
     4. 2和5倍数的共同特征
     学生独立思考总结:个位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用“百数表”把2、5共同的'倍数找出来研究特征。
     三、巩固练习
     1. 自主练习2
     奇数、偶数学生容易分清,做此题的时候可以比比谁分的快,让疲劳的大脑兴奋起来。
     2. 自主练习
     先让学生自己填一填,再交流,然后根据2、5共同的倍数让学生把两个集合圈重新画一画
     2的倍数 5的倍数
     3. 按要求组数。
     0 、6、9、7
     奇数:
     2的倍数:
     5的倍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研究问题?
      第2课时(总第33课时) 
     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
      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揭题。
     指名说说2、5倍数的特征
     直接揭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和5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设计意图]直接看情境图,复习旧知识简捷、明快,一上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二、尝试探究
     1. 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
     受2、5倍数特征的影响,学生大多会从数的个位上的数字进行研究,学生可能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针对学生的错误结论,引导学生及时举出反例予以反驳:13、16、26、29等一些数个位上3、6、9就不是3的倍数,而24、15、27等一些数反而是3的倍数。 谈话:看来只观察一个数的个位数字是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
     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
     2. 探究特征
     ①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
     谈话:把“百数表”中3的倍数圈出来研究研究。(学生人手一份十行十列的百数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②学生独立尝试后小组交流。
     ③全班汇报交流,学生的结论可能有:
     3的倍数都在一斜行上
     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
     3的倍数十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
     ④师引导:每一斜行上3的倍数有什么规律?
     ⑤学生思考交流:
     “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问:另外的呢?
     每个位上的数加起来有的是12,有的是15,有的是18
     ⑥小结: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引导学生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4
     学生判断时注意说说判断的依据。学生利用特征判断后,教学生快速判断法,比如49只看4就知道它不是3的倍数,引导学生发现:遇到数字本身是3的倍数时,可以略去不加,如1236,只要算1+2=3即可判断1236是3的倍数。
     2、自主练习5
     3、自主练习6
     4、自主练习7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2、5、3的倍数的特征,你还想了解什么?(要学生自觉的去探讨4、6、9??的特征)
     信息窗2:质数与合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107—109页。 教学简析:
     本部分知识是对整数认识的一次拓展,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自然数以及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信息窗选取了体操表演这一现实性的生活素材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对知识的学习,使抽象的数论知识形象化,降低了认知难度。在前面学习了2、3、5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分解质因数与分解质因数的意义、探究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归纳、推理,获得什么是质数和合数的数学猜想,理解质数和合数
     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
     2.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初步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总第34课时) 
     内容: 质数与合数
     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明年奥运会就要在北京举行了,为弘扬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和健身意识,学校举行了团体操表演,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各个班整齐的方阵。(出示情境图)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会发现了排成各个方阵的人数分别是24、25、32、35、40。
     问:仔细观察这些数字,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与它们的因数的关系,帮助学生发现这些数都有两个以上的因数。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有两个以上因数的都能摆成方队吗?其他数行不行?
     [设计意图]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悬念顿生,兴趣盎然,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此时教师巧妙地把握住时机,导入新课。这样入手,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为本节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条件。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针对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2.利用准备好的小方块摆一摆,看一看哪些数字能摆成方阵,哪些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
     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巡视,适当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位还权,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去发现、验证自己的想法,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做”数学,从而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意识。
     3.交流自己的发现。
     通过动手摆方阵,学生可能发现(1)1、2、3、5、7、11、13、17等数字不能摆成方阵,(2)4、6、8、9、10、12、14、15等数字能摆成方阵。
     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这两类数字有什么特点?
     4.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数字可以分成三类,有的数字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数字含有两个以上的因数;而1只有一个因数。
     (1)我们把具有像2、3、5、7、11??特征的数叫做质数。想一想什么叫做质数?引导学生概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我们把具有像4、6、8、9、10、12、14??这样的特征的数叫做合数。想一想什么叫做合数?引导学生概括: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其他的因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合数。
     (2)质数和合数的区别是什么?
     (3)1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6.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5篇课文,分别是《文言文两则》,《匆匆》,《桃花心木》,《顶碗少年》和《手指》。我在此整理了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1《文言文两则》         《学弈》
         弈秋,通了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乎?”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2《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3《桃花心木》         乡下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
         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越来越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
         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4《顶碗少年》         有些偶然遇到的小事情,竟会难以忘怀,并且时时萦绕于心①。因为,你也许能从中不断地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有一次,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里看杂技表演,节目很精彩,场内座无虚席。坐在前几排的,全是来自异国的旅游者。优美的东方杂技,使他们入迷了。他们和中国观众一起,为每一个节目喝彩鼓掌。
         一位英俊的少年出场了。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掉不下来。最后,是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站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
         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②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在了少年头上。少年沉着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终于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场子里一片喧哗。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人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轻轻摇了摇,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一些女观众,索性捂住了眼睛……
         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响声。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①萦绕于心:形容常常想起,久久难忘。
         ②歉疚:觉得对不住别人,感到不安。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5《手指》         我们每个人,都随时随地随身带着十根手指,永不离身。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身材矮而,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讨好生活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在拇指相助,终是以他为主。
         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高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他因为身体啊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食指去出力,他只是在旁略为扶衬而已。
         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无名指本身的用处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小指的用处则更渺小,只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而已。他们也有被重用的时候,在丝竹管弦上,他们的能力不让于其他手指。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除了这等享乐的风光事以外,遇到工作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

7.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指导看第4页上的图,让学生感知“不懂就问”的重要性
   (5)看第5页右上方的一幅图,这几名同学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
   教学后记:
   不懂就问,说起来是很容易的事,但真正能做到却是很难,这关系到老师平时对这一事情的关注程度及其对学生提问的态度,不断鼓励,民主教学,我相信不懂就问的人会不断增多。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理解:“碧波”、“群星闪烁”、“银装素裹”、“洋溢”、“盎然”。
   2.思考:1)这一段是从哪两个角度写祖国幅员辽阔的?2)“啊,我们爱你,中国!”这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导写字
   1.巩固生字的读音。
   2.在写这些字的时候,应注意什么?自己小声说一说。
   3.你想提醒同学写哪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4.用钢笔描红,临写。
   五、作业
   1、朗读课文。2、抄写词语。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朗读全诗,说说你知道了祖国有哪些可爱的地方。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2小节。
   1)朗读并理解词语:清奇俊秀 浓妆淡抹 飘渺 波澜壮阔
   2)读了这几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
   4)除了诗里写的,你还知道祖国有哪些美丽风景?说一说。
   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6)小结学法:
   朗读诗句,理解词语。展开想象,再现画面。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感情朗读,练习背诵。2、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3—6节,再交流讨论,教师适当指导补充。
   第3节:介绍祖国名产。着重理解:醇美 光洁绚丽 巧夺天工
   第4节:各民族有代表性的.风物。结合图或录像简介: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戈壁滩。理解词语“巍峨”。
   第5节:古老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的成就。结合图片介绍战国编钟。理解:“新歌”指什么?“滚滚春潮”、“希望之火”又各是什么意思?
   第6节:伟大的民族精神。理解:“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反映了中华民族怎样的精神?(刚强不屈、纯洁高尚、胸襟博大、气魄恢弘)举例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这些伟大精神。
   3.朗读第2—6节,进一步体会祖国的迷人可爱。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三段
   1.朗读第7节,说说“骄傲、自豪”是针对什么说的,“奋发、开拓”又是针对什么说的?
   2.理解“我们爱你啊,中国”在全诗中的作用。(总结全诗、呼应开头、深化主题)
   3.齐读,表现出豪迈之气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
   四、朗读、背诵全诗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利用班会时间,把自己游览过的某个地方,知道的某地特产、古老的历史文物等,向同学们说说,共同感受一下祖国的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以进一步激发爱国之情。
   附板书:
   1 我们爱你啊,中国
   山河无比壮丽
   “我们爱你,中国” (幅员辽阔) 物产闻名世界 “我们爱你,中国” 文化古老灿烂
   民族风物迷人 (奋发开拓) 民族精神伟大
   教学后记
   2、郑成功
   一、教材分析:
   《郑成功》一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全文依循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围绕中心组织材料,歌颂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英雄”的气节、品格。由于学生现在的时代与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也不可能带着学生去寻找古迹,因此学生很难从本身产生对郑成功的理解。
   六、练习复述课文。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势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教学后记:
   课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
   教学后记
   习作一:假期的回忆
   一、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是写作提示,共有两层内容:第一是启发学生回忆假期中经历了哪些事。大致有旅游、读书、起亲戚、会同学、看比赛、听音乐等。其目的是为了打开学生的记忆闸门,让思绪回到那五彩斑斓的假期,丰富习作素材,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第二是这些事带给自己的感受:快乐、兴奋、幸福、充实、烦恼、寂寞、遗憾等。提醒学生把这些感受都可以表达在习作中,强调只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行。
   第二部分是习作要求:选择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二、学情分析:
   为方便学生回忆假期生活,打开记忆之门,启发想象,提供给学生的四幅反映假期生活的插图,其主题分别是:旅游、读书、看比赛、会同学。以此引起学生对假期生活的回忆,从而丰富写作素材。
   三、教学要求:写一段生活经历,这经历发生在假期中,要写出真情实感,题目自定。
   四、教学重难点: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自主选择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回忆与交流,丰富学生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
   2.鼓励学生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导入。
   同学们,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刚刚结束,你们的脑海中一定满载着无数的回忆吧,愿意把我们带入你的假期生活,陪你一同分享你的喜怒哀乐吗?下面请大家欣赏用同学们假期中的照片作成的,让美妙的音乐伴随我们回到暑假的回忆中去。(欣赏)
   二、畅谈假期难的忘的经历。
   看了刚才的,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你的好朋友说吧,请你们下坐位找你的朋友,可以畅所欲言的谈谈自己假期难忘的经历。
   三、 师生交流假期收获。
   1.(利用师生间进行交流。)
   通过赏评习作,互相启发,你一定发现许多同学们写得好的地方,试试看,能否把
   同学写得好的方法技巧吸取过来,使你的作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打开自己的的习作,把重点段落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出示修改符号)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8. 六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全部课文重要内容

1.	文言文两则
作者资料: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译文: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2.	匆匆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生于光绪年间,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
“匆匆”一词对文章的主旨进行了很好的概括,道出了作者对时光流逝飞快和自己觉得自己虚度光阴,无所作为而感到无奈与惋惜。
本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间飞快流逝的无奈与惋惜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3.	桃花心木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①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这句话写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两点奇怪: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五,或十几天来一次;二是浇水的量也不确定,时多时少。这句话为后文作者探明原因作了铺垫。) 
  ②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树木的“不确定”是指树木在生长过程中遇到的干旱、风雨等恶劣的天气与环境。人的“不确定”是指人的生活中不可预料的坎坷、磨难、曲折。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得起风风雨雨的考验的人,才能成为坚强、有作为的人。 )
  ③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因为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扎深根,茁壮生长。如种树人所愿,现在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 )
必备内容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4、顶碗少年
赵丽宏,上海市崇明县人,1951年2月生于上海市区,汉族人,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专业作家。著作有散文集《风啊,你这弹琴的老手》、《生命草》、《维纳斯在海边》等。赵丽宏,是一位男青年散文家、当代作家,民进成员。
 赞扬了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同时也表明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他人的鼓励和支持。做人要坚持。
①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 
  这句话是对顶碗少年表演的具体描写,在柔美的乐曲声烘托下,少年表演的柔美动作——“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与乐曲融为一体,体现了东方杂技的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忽而卧倒,忽而跃起……”写出了表演动作的变化,柔中有刚,省略号蕴含着表演动作的变化无穷。对碗的描写衬托出了少年的表演技艺高超,同时也可以看出表演的难度很大。 
 ③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这是对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时的表情、动作的描写,表现出对观众的歉意和内疚,从“微笑”“不失风度”可以看出他对表演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④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第二次失败,使少年信心顿失,勇气锐减。“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不知所措”这些描写将少年此时的沮丧、尴尬刻画得入木三分,跃然纸上。 
  ⑤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经历了两次失败,少年没有被吓倒。“镇静”表现出少年经受起了失败的考验,又重新开始第三次表演。 
  ⑥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这是作者看了表演发出的感叹,也是文章的题眼所在。表达了作者对顶碗少年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承受压力、敢于拼搏的赞叹。 
  ⑦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5.手指
丰子恺(1898.11.9-1975.9.15),曾用名丰润、丰仁、婴行,号子恺,字仁。汉族,浙江崇德(今桐乡)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
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
 ①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②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 
  
③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最优美的。 
  
④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道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具有优点和缺点,但团结就是力量。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