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的个人简介

2024-05-10 05:40

1. 秦川的个人简介

秦川,男,1975年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南京人。中国青年钢琴家秦川,五岁开始习琴,八岁就开始进行音乐创作,十五岁即和上海交响乐团赴香港演出,引起轰动,被评论界誉为“具有非凡才能、极有前途的钢琴家”。年仅15岁的秦川,就在巴赛罗那玛丽亚·卡拉尔斯国际钢琴大赛上一举夺得桂冠。此后他获得美国朱丽亚吉纳·巴考尔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此后,又在第二届北京中国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秦川曾师从叶惠芳、肖酩和王晴华教授。1998年,他以最高奖学金获得者的身份踏入世界顶级音乐学府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1991年,在巴赛罗那玛丽亚·卡拉尔斯国际钢琴大赛上一举夺得桂冠。1999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同年获得美国吉纳·巴考尔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第二届北京中国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2002年,荣获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最高荣誉奖“鲁宾斯坦奖”。2003年,荣获梅西安现代国际钢琴比赛金奖、“巴黎市大奖”和“演奏梅西安作品特别奖”。秦川是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百年历史上唯一同时获得最高演奏家文凭和最高博士学历的音乐家。 2012年9月山东大学杰出学者。秦川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音乐知识,使他的演奏充满了思想、激情、智慧以及丰富的想像力和感染力。他的演出也因此而获得了国际音乐节的公认。梅西安大赛的主持人梅西安夫人称赞他“不仅有令人生畏的演奏技巧,对音乐也具有深厚而丰满的文化底蕴,闪耀着激情的火花,是理性和激情的融合”。法国《费加罗报》评价其“是极其精妙、极富有贵族气质的演奏”,美国《钢琴》杂志也盛赞他“完美的平衡感深刻,感人毫无卖弄炫技。”

秦川的个人简介

2. 猜猜秦川第一次是谁的

立竿见影 [lì gān jiàn yǐng]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在阳光下把竿子竖起来,立刻就看到影子。比喻立刻见到功效。
出 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你说你莲花化身;清净无为;其如五行变化;立竿见影。”
例 句
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便可收到~的效果。
近反义词

3. 谁能很详细的介绍一下钢琴家巴伦博伊姆啊

以色列钢琴家、指挥家。1942年11月15日生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7岁登台演出。曾随E.菲舍尔、I.马克耶维奇、N.布朗热学钢琴、指挥与作曲。1956 年,毕业于罗马的圣塞西利亚学院。同年,以皇家爱乐乐团独奏家的身份在英国首次公演。1957年 1月,在L.斯托科夫斯基指挥下,于卡内基大厅演出C.C.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此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巡回演出,在澳大利亚、南美、远东、苏联等地与纽约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英国室内乐团等世界著名乐团合作演出,获得世界声誉。1962年后,专门从事指挥,曾先后指挥过以色列爱乐乐团、费城管弦乐团、纽约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英国室内乐团等。

巴伦博伊姆擅长演奏 L.van贝多芬和W.A.莫扎特的钢琴作品,他的演奏风格是以浪漫热情服从于古典形式,使形式与内容达到平衡而著称。曾录制大量的唱片,包括贝多芬全套钢琴奏鸣曲及协奏曲,莫扎特全套钢琴协奏曲及后期交响曲等。

谁能很详细的介绍一下钢琴家巴伦博伊姆啊

4. 世界钢琴好声音有哪些教授?

本场音乐会由指挥家、钢琴家、国家一级演员石叔诚领衔,钢琴家、作曲家崔世光,钢琴演奏家、茱莉亚音乐学院钢琴博士秦川,钢琴家、教育家、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钢琴科主任周挺等都演奏了群众喜闻乐见的钢琴经典作品。厦门大学、集美大学、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厦门市音乐学校古晓梅、陈光群、连续敏、喻靓、方妮、阎书铭、侯嘉斌等专业教师与这些钢琴名家同台演出。


斯坦伯格钢琴好声音

5. 当钢琴家能住在别墅吗

你好,那就要看你的水平与知名度了,也不是人人都可以住上的,有希望很好,祝你早日住上别墅

当钢琴家能住在别墅吗

6. 20世纪钢琴最后的浪漫主义者是谁?

霍洛维兹 Vladimir Horowitz 1904~1989
世界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 俄国钢琴家

生平概略

霍洛维滋1904年10月1日出生於俄国基辅,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钢琴家,曾在基辅的贵族音乐学校里受过钢琴训练,家境富裕。四岁便由妈妈启蒙开始学钢琴。平时除了一般课业外,他常与同学一起玩各式各样的音乐,联弹、室内乐、歌剧、交响乐,接触各式音乐。霍洛维兹在11岁时,曾透过叔父的安排跟俄国钢琴家史克里亚宾会面。在听过霍洛维兹的演奏后,史克里亚宾对他母亲说:「这个小孩将来会是个钢琴家。不过,一定要给他完整的教育,不要只懂音乐,生活各个层面都要兼顾。艺术的范围很广,除了音乐还有绘画、文学、甚至哲学,这样,他才会成为一个有深度的音乐家。」


原本,霍洛维兹想成为一位作曲家。1920年他於基辅音乐院毕业时,俄国大革命野火燃烧到基辅,富裕的家庭被视为资本阶级而被破坏殆尽,家里的财产全部被充公,家庭经济顿时陷入绝境。17岁的霍洛维兹只好提早展开他的职业演奏生涯,开始以开演奏会来赚钱贴补家用。起初,刚开始演奏时,由於知名度尚未打开,他的音乐会并不受到大家的注意,音乐厅观众席几乎是空的;后来情况虽然渐渐好转,但也常常只有半场的观众人数而已; 渐渐 知名度打开, 所到之处受到许多爱乐者的欣赏。 有一年的冬天,他光在列宁格勒就举行23场音乐会,弹了200多首曲子,俊秀的外表,加上演奏时的强烈震撼力,在列宁格勒成为无人不知的风云人物。乐迷疯狂的程度,可媲美当今的偶像歌手;有八名少女更组成 "绿衣团"跟著他到处巡回。对於自己早先从几乎是空的音乐厅,到后来全满的观众席之间所经历的这一切,霍洛维兹觉得对一位音乐家来说是再恰当也不过的事了。

后来,霍洛维兹认识了密尔斯坦,两人常常一起举行合奏会,再加上霍洛维兹的妹妹跟另一位大提琴手,便成为俄罗斯几个大城市里家喻户晓的四重奏团体。几场音乐会下来,20岁时,霍洛维兹又以「电与光的钢琴家」扬名全国。当时还有一批身穿绿衣的少女组成啦啦队,只要霍洛维兹举行演奏会,她们一定到场加油,为他鼓噪助威。后来,这些女孩得悉霍洛维兹要离开俄国到欧美闯天下,这下她们可慌了,便打定主意要留下一点纪念品。於是在某场演奏会后,女孩们来到后台,一拥而上把霍洛维兹团团围住,人手一剪,把燕尾服喀擦乱剪一通,再把这些战利品平分成八条,各与一朵黑玫瑰配戴在绿衣上,以示悼亡之意。

霍洛维兹一直憧憬要离开祖国到欧美打天下,1924年,经纪人Alexander Merovitch 看中他,想介绍他到欧洲表演,1925申请出国不过,却遭到阻碍。后来他的父亲想出以要到德国科隆拜Schnabel 为师的申请理由,才得以获准过关。当霍洛维兹把自己攒来的五千美金藏在鞋底准备出境时,站岗的卫兵狠狠地盯住他说:「别忘了祖国!」虽然霍洛维兹从来没忘了祖国,但是这一次离别出国境,要等到整整六十年以后,霍洛维兹才有机会光荣回到俄国。

欧洲时期

霍洛维兹刚到欧洲时,小有名气,从早到晚都在赶音乐会。在德国开了几场叫好不叫座的音乐会;当他到德国汉堡时,正好有一个机会成为他一生的转捩点。当时有一位经纪人临时找他代打,在没有排演的情况下,请他代替昏倒的知名女钢琴家演出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两小时后,音乐会开始,指挥霍布斯坦被霍洛维兹的弹奏方式吓到了,他跟著霍洛维兹的拍子来指挥,直到整首曲子结束。当演奏会结束,所有听众歇斯底里地叫喊,几乎要把音乐厅掀翻了!汉堡当地的乐评也对当晚的音乐会佳评如潮。


美国时期

到了美国,又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让霍洛维兹一举成名!不过这回是跟指挥家毕勤合作。纽约时报乐评家将这场演出称为「键盘热烈冒烟的演出」。

1932年,指挥暴君托斯卡尼尼决定启用霍洛维兹,与纽约爱乐合作演出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皇帝'' 。 音乐会结束的餐会中他认识了未来的伴侣---托斯卡尼尼的女儿温达。8个月后,俩人於1933年圣诞节前夕宣布结婚,霍洛维兹成了托斯卡尼尼的女婿,也转变了他的一生。从那时候开始,霍洛维兹的演奏生涯就逐渐保持在高峰状态,他更藉多次退隐与复出来制造话题,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温达终身扮演著霍洛维兹的伴侣、侍从、和第一线的乐评,直至1989年霍洛维兹去世为止。

霍洛维兹被称为拉赫曼尼诺夫作品的最佳诠释者。他有几次机会演奏给当时已颇有名气的拉赫曼尼诺夫听,他曾经形容说'' 他把整首曲子吞下去了''。

霍洛维兹跟拉赫曼尼诺夫是怎麼认识的?这就要从小提琴家克莱斯勒的一封信说起。克莱斯勒曾写信告诉拉赫曼尼诺夫说:「有一个年轻的俄国钢琴家用过去从来没有听过的弹法弹你的第三号钢琴协奏曲和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你应该见见他。」就这样,霍洛维兹一到美国就接到拉赫曼尼诺夫的邀请,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时常一起到纽约史坦威钢琴公司的地下室练琴,终其一生都维持非常亲密的关系。当拉赫曼尼诺夫完成他的经典名作「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时,霍洛维兹正好在瑞士,每当他完成一段变奏,就会打电话到瑞士告诉霍洛维兹,由此可见两位巨匠深厚的情谊。

霍洛维兹曾4度退出表演舞台,时间分别是:1936-1937、1954-64、1968-1974、1983-1985。他退隐的理由很简单,他说:「我受不了一个礼拜旅行五天的劳顿,在火车上、旅馆里,吃不好、睡不著。我像一辆该停的汽车,若不停下来,引擎就要烧坏了。一位艺术家若不断付出,他的内涵便会越来越空虚。」

第一次退隐          由於托斯卡尼尼、温达的严厉督促与压力,1936年,他毅然决定退隐潜修,去加深自己音乐内在的表达方式。1939年,於法国东山再起。

第二次退隐          1953年2月25日在卡内基厅举行独奏会后,又宣布无限期的退出舞台,但录音继续。十二年的退隐生活,一方面为了回复身心健康;同时也为了静下心,重新思考,建立自己的风格。他阅读了许多书籍,重新研究音色触键,追求更高层次的境界。在此段期间,他并没有放弃录音,哥伦比亚公司(CBS)为方便他录音,於1962年,在他家架设一套完整的录音设备,只要他想要录音,可自己操控,或拨一通电话,录音技术人员马上到。

1965年3月19日记者会中,宣布霍洛维兹将於5月9日重返阔别12年的舞台。这场音乐会一扫过去乐迷的疑念,钢琴美声歌唱的迷人音色变化决不是靠录音的技巧。

第三次退隐          1968年为了满足各地乐迷,亲自策划一场在卡内基厅电视现场转播演奏会。之后,又因健康因素,第三度隐退。1974年第三度复出演奏会。这场音乐会,连远在欧洲的卡拉扬也前来聆听,此时霍洛维兹的音乐呈现非常个人主观的诠释方式。晚期的霍洛维兹,弹奏的音乐常被冠上太自由古怪,他的诠释常出乎意料,和一般我们认定或听到的版本不同,呈现给我们完全不同的音乐思想。

1968年后半,他已很少公开演奏,但家庭录音仍照常。1989年11月5日,因心脏衰竭逝世。

三度退出舞台

霍洛维滋为了自己音乐的更上一层楼,呈现给乐迷更丰富的音乐,三度放弃他大好的事业,潜心研究练习,这是一般演奏者很难办到的。 的确,在他退隐又再重返,每次都有对音乐更深层的表现。他在不同时期常弹奏相同的曲目,录音纪录他每段时期对乐曲思考的改变,我们可从不同时期的录音看到一个演奏家的成长。

弹钢琴的动作

现在坊间很容易便可以买到霍洛维兹的音乐会录影; 银幕上的霍洛维兹永远上身没什麼大动作或摇动,利用大脑控制两只手,做出变化多端的音色,没有任何夸张多余的动作。和现今许多''演音乐的"音乐家(及表情丰富、动作夸张,音乐听起来平淡无奇)相反。音乐是用来听的不是用来观赏的,是不???

未曾参加过比赛的钢琴家

霍洛维兹一生未曾参加过钢琴比赛,他觉得比赛根本不是音乐家参与的活动; 一个音乐家应走出自己的路,比赛只会扼杀这种行为。 一个音乐家应不断鞭策自己练习,不断的进步。 这或许可以提供许多学音乐的老师家长、学生思考--- ''比赛'' 只是鞭策学生练琴、更进步,得奖与否并不那麼重要。一个钢琴家的好坏,并不一定以比赛得奖为依规,波哥雷利奇是另一个成功的例子。

史坦威钢琴的爱用者

霍洛维兹到任何地方演奏,均带著自己的钢琴,这是众所皆知的事情。 他有五台史坦威钢琴,分别是 CD186、 CD314 503、 CD223、 CD75、 CD443 (全由史坦威钢琴免费提供),他最喜欢的一台是CD314 503。史坦威钢琴并提供一个专属调音师Franz Mohr给他. Mohr为他调音20余年,霍洛维兹非常信赖他,Mohr没空替他调音,他宁可取消演出。霍洛维兹对钢琴的触键、音色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有个人的喜好; 他要求键盘重量比一般轻,弱音踏板也需仔细处理过。

敏锐的耳朵

霍洛维兹非常在意音乐厅的音响效果。 每到一个新的演出场地,他都会察看舞台上下所有状,仔细剔除他认为会影响音效的物体,包括布幕的高度跟卷法,对於钢琴应摆在舞台的哪一个位置,他亦要求严格;会不断的在演奏会前试弹,不停地要求舞台人员调整钢琴的位置,并查看舞台的各不为所有会影响音响的物体,找到他认为最适当的位置,常常把工作人员弄得精疲力竭。美国卡内基音乐厅曾为了这件事想到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从1965年起,卡内基音乐厅舞台地板上就一直有一个标有「霍洛维兹的螺丝孔」的字样。此法确实替大家省去找到「正确」位置的麻烦。也因为有如此敏锐的耳朵,霍洛维兹才能制造出如此丰富多变的音色。


曾在曼尼斯音乐院 Mannes College of Music (我的母校)任教

由於演出繁忙,霍洛维兹虽然在演奏上达到本世纪的高峰,但却后继无人,除了他脾气急烈暴躁,没有什麼耐性指导学生之外,他也觉得这辈子没碰过几个弹得还可以的年轻人,在他一生中正式成为他的门下子弟的只有六人,且都只是短暂的指导。我意外发现,不热中教学的他,居然曾经在我母校曼尼斯音乐院任教。霍洛维兹教学时很少示范,因为他始终认为:示范会抹杀学生的想像力。他发现,现在音乐学校训练出来的学生,每一个弹起来都很相似,常常分不出谁是谁,他觉得这是示范跟模仿太多的缘故。霍洛维兹认为:只有知道自己如何去指导自己的人,才可能会有成功的一天。

有一次他在广播里听到一段钢琴演奏,一边听一边想,这个年轻人弹得还算不错,但是应该可以再好一点。一会儿主持人报出演奏者的名字,没想到正是霍洛维兹他自己!霍洛维兹之所以不听自己的演奏,是因为他认为如果听了以前的演出,就会造成某种程度的模仿,这对音乐家来说是很危险的。

曾霍洛维兹的小指

如果你仔细看过霍洛维兹演奏时的照片,会发现他的指法非常独特。他手指平放在键盘上,看似肌肉僵硬,尤其是右手小指翘起,好像肌肉紧张一样。这跟学校教的标准指法正好背道而驰。不过他的双手力道惊人,能弹出如雷贯耳的声响,也能够弹出最后一排听众清楚感觉到的弱音。他对踏瓣的运用也非常特别,例如:他演奏李斯特作品时,常常不用踏瓣。
不听自己的演奏



霍洛维兹语录
1. 「弹钢琴是天底下最简单的一件事。」 
2. 「贝多芬的音乐是可以改进的,乐谱并非圣经。」 
3. 「由於我弹奏得非常清晰,一有错你就听得出来。如果你要我只按照音符来弹,不特别强调音色的强弱,那我绝对不会弹错。永远不要害怕,放胆去做。永远不要仿效别人,不必求人提供意见,自己弹吧!」 
4. 「如果我有什麼缺点,那就是我需要人爱。我不需要向别人说我弹得多麼美妙,我自己知道。我公开演奏,是请观众爱我。我出场时面露笑容,我感到快乐。我和你一样,不同的是我不必买票。」 
5. 「每次走上舞台,我就感觉自己是君临一切的国王,是全场的主宰。」「我是将军,我的兵就是琴键,我的任务就是要指挥这些琴键。」 
6. 「当我对著钢琴哭泣、欢笑,也希望听众能跟著我一起喜怒哀乐。」 
7. 「听众付钱,他们想聆听并观赏一些美学的事物。」 
8. 「唱片是一种回忆,是一张印有风景画的明信片。」 
9. 「我认为歌剧是音乐的根源,音乐最重要的就是歌唱。」 

霍洛维兹论其他音乐家
1. 「莫札特是个敏感热情的人,他有著各种不同的情绪,而他把这些感情都表现在音乐中。由此可见他是个十足的浪漫作曲家。」
2. 「我认为李斯特是历史上最伟大的钢琴巨匠,最了解钢琴性能的就是李斯特。」
3. 「萧邦对於我们了解钢琴这个乐器有非常大的贡献,他是一个只为钢琴而存在的作曲家。尤其是他的练习曲,对现代的钢琴来说非常困难。」 

其他人对霍洛维兹的评语
1. 乐评家哈洛德‧荀伯格:「霍洛维兹这种光彩夺目的演奏法,音响强烈厚重颇具炮弹似地抛射力,无人可以企及!」「海飞兹至少有一个华丽的继承人-帕尔曼。然而当霍洛维兹停止演奏时,没有人能继承他!」 
2. 小提琴家密尔斯坦:「霍洛维兹是举世无匹的,他可能常常出错,但你不能说尼加拉瀑布有错。」「别的钢琴家是香水,但霍洛维兹是制造香水的『香精』。」 
3. 钢琴家兼指挥家伯恩斯坦:「我和霍洛维兹最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弹出了乐谱上的百分之百,而我只弹出了百分之七十而已。」

7. 肖邦是怎样成为著名钢琴家的

19世纪初,肖邦从波兰流亡到巴黎。当时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已蜚声乐坛,而肖邦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对肖邦的才华却深为赞赏。怎样才能使肖邦在观众面前赢得声誉呢?李斯特想了妙法:那时候在钢琴演奏时,往往要把剧场的灯熄灭,一片黑暗,以便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听演奏。李斯特坐在钢琴面前,当灯一灭,就悄悄地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观众被美妙的钢琴演奏征服了。演奏完毕,灯亮了。人们既为出现了这位钢琴演奏的新星而高兴,又对李斯特推荐新秀深表钦佩。

肖邦是怎样成为著名钢琴家的

8. 真实的美国高中到底有多艰苦

这篇文章比较客观的反应了美高的真实环境

美国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很多人认为美国教育很“美”,自由、没压力、可以轻松上大学,美国的中学生学业能力没法跟中国中学生相提并论。真的是这样吗?也许我们真的有太多的误解,在当今留学日益低龄化,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个真实的美国中学生活。
8月17日,16岁华裔女孩田田将在上海音乐厅开钢琴独奏音乐会。先后师从钢琴家韦福根、秦川,以及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卡普林斯基(Vedakaplinsky),小小年纪的她,已是第三次在上海开独奏音乐会。
如今琴童很多,能开独奏音乐会的并不多。本以为田田将在音乐的道路上就此发展下去,她却说,“我要去考综合性大学,主修应用数学和音乐双专业。”
钢琴,仅是这个女孩众多特长之一。除此之外,田田是纽约威郡青年交响乐团小提琴首席、校数学队队长,获得全美英语教师作文大奖、伦斯勒大学数学和科技奖、大纽约地区英文拼字比赛第一名……
与田田的母亲交谈中发现了美国中学教育和中学生活的另一面:学生疯狂学习,每天甚至只睡4个小时;他们课外活动丰富,特长“傍身”;家长们关注教育,90%的家庭不惜重金聘请家教……为了考名牌大学,为了培养孩子,美国家庭拼了。
分层教学从进校那一刻开始
不只中国高中生读书辛苦,美国的高中生也很辛苦。他们一年要背超过112磅(约104斤重)的课本;要熬夜,泡图书馆写论文;努力学习,在分班考试中表现突出,进入“提高班”。
纽约近郊的斯卡斯代尔小镇风景如画,这里除了有小野洋子与约翰·列侬的故居、一年一度的斯卡斯代尔汽车公益秀,还有一座知名的公立中学斯卡斯代尔中学(ScarsdaleSchool)。每年,哈佛、耶鲁等常春藤盟校的招生官们会如期而至,到校招生。
2008年,12岁的田田考入音乐名校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预科部,这是为优秀琴童设立的周末学校,不少孩子自此远离了全日制学校,一心为考音乐学院而努力。不过,田田的父母却决定在周一到周五,把她送入斯卡斯代尔中学。这个决定让她得以在数年后目睹美国中学生活的疯狂、压力和快乐,也让她锤炼成既全面发展又有突出专长的人才。
竞争始于开学第一天
2010年,田田进入斯卡斯代尔中学高中部。进校第一天,分班考试!原来,学校将对数学、科学、第二外语等科目实行分层教学,光数学就有五个等级的班,自幼成绩突出的田田每个科目都考上了最高等级。尽管如此,这种分班考试是她始料未及的,倒是她的母亲左贞觉得似曾相识。
“我们总认为美国教育很轻松。老实说,美国的小学教育几乎是让孩子在玩乐中度过的,但到了中学,压力一下子变大。从分班举措看,谁能否认,竞争其实早在孩子上高中前就开始了。”
和许多美国高中类似,斯卡斯代尔中学要求学生必修数学、英语、科学(包括生物、化学、物理)、历史等。尽管下午3点就放学,但学生要花大量时间完成作业。
有一次,田田花了整整3天完成一份17页纸的小论文。起因是历史老师在课上播放了关于“奴隶制”的三部电影,并据此布置论文:“这三部电影是如何反映美国奴隶制这段历史的?”
中学生写论文要达到什么水准?曾有学生洋洋洒洒地就某一事件写了很多认识,结果被老师痛批。“没有自己的观点,仅仅是材料的堆砌!”
田田的书包总是很重,因为除了六七门学科的教科书,还有其他必读书和选读书。比如,英文老师会让大家精读小说,如果你选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惨了,600多页。
有人曾测算,美国高中生一年要背112磅的课本,约104斤重。有时老师甚至不上课,让学生泡在图书馆查资料、写论文。“答案没有正确或错误,只是你得有insights(见地),并且自成逻辑!”田田重复着老师的口头禅,美国教育从小强调批判思维,学生压力巨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死记硬背”。“尽管老师说记时间段就可以,但到了考试时,七八十道选择题,答案都很接近……”见识了SAT2历史科目中大量的选择题,美国学生明白,必须乖乖“背历史”。除了必修课,美国的中学生还须应对大量的选修课。
相较国内课堂,美国的中学给学生提供选课自由度更大。比如二外,就会开设法语、西班牙语、拉丁语等多个语种,供学生选择。有人就在3年里学了三种不同的语言,目的是为了每学期都得到好成绩语言入门时总是简单的。虽然不是所有人愿意吃苦,但这不妨碍少部分人会连续三年选择艰深的拉丁语。事实上,当大学招生官拿到成绩单时,不仅看“分数”,也看“科目”,看学生是否选择了所在学校最难的课程,是否愿意挑战自己,并获得好成绩。
拼教育美国家庭不输给中国家庭
到了大学申请季,竞争变得隐蔽,但更为骇人。老师会提醒学生,不要互相交流申请学校的信息;有的家长在超市遇见会装作不认识,谁都不想告诉对方,我的孩子报了什么学校,以免引来“同伴竞争”。
今年,田田11年级,进入学校的“荣誉协会”,这是美国中学里的一个特殊组织,只有入学两年各科平均成绩达到全A的学生才能参加。协会有项明文义务,即会员自动成为“学生导师”,为同学义务指导作业。在美国教育中,“服务他人”的意识一再被看得很重。当然,协会不只有义务,也有“权利”。在许多学校,荣誉协会成员即是“名校候选人”。每当名校招生官到校时,会让校方打印一张平均成绩排名在学校前20%-30%的学生名单,而这往往就是荣誉协会名单。
据此,在美国家长圈里,“荣誉协会”是绝对值得一提的谈资。数据显示,由于申请人数增加,常春藤盟校的录取率已经连续多年走低。今年,哈佛收到34302份申请,录取2032名,录取率为5.9%;普林斯顿收到26664份申请,录取率7.9%,皆是两校历年最低水平。
“许多人说,在美国考大学很容易,的确,全美有3000多所大学,几乎可以做到‘全民上大学’。但,如果不是名校毕业,就业依然困难。”左贞有三个女儿,田田是老二,大女儿前年被常春藤盟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录取,老三还在读初中。这位新移民敏感地察觉到:为了孩子的前途,美国家庭拼教育的劲头丝毫不输给中国家庭。
在田田的高中,几乎90%的家长都给孩子请了家教。周末,孩子们流连在各大家教培训班。而家教价格不菲,一节课,一小时,得好几百美金。与中国的学生需要应付期中、期末考试不同,美国的考试次数更频繁,并且每次考试成绩,都与“前途”相关。比如,AP课程会在高中高年级时陆续开出,由于课程难度相当于大学一年级课程,通常是“有条件入读”:大部分高中要求学生前两年的平均成绩达到A,甚至A+,才有资格选择AP课程。而这意味着,在前两年的学习中,一次考试失误,就可能让平均成绩从A滑到C,从而与AP课程无缘……
在这种环环相扣的评估体系下,孩子们对每项作业、每次考试都格外看重。“许多美国家长从小就带着孩子去运动,让他们参加大大小小的比赛。多年后我才知道,他们是通过运动培养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和吃苦精神。”左贞说。
也有人承受不住压力,去看心理医生。在美国学生中,这很流行,一旦医生认为孩子有注意力障碍,他们的考试时间可以翻倍……学校关于公平原则的考量,也让不少学生通过“表演生病”骗取更多的考试时间,为了更好的学业表现……
求“亮点”疯狂投入课外活动
美国的中学早晨8点上课,下午3点放学。乍看起来学生学业挺轻松,但现实是,很多学生每天凌晨一二点睡下,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除了完成作业,他们把大量时间投入课外活动,寻找自己“与众不同的亮点”。
田田的生活很忙碌,除了周末要去茱莉亚音乐学院学习,每天练琴外,她的课余时间被各种活动填满:办校报,采访、写稿;参加网球训练,每周1小时;和同学创建社团,去社区为植树筹款;此外,还有她最喜欢的校数学队训练,在男生居多的数学尖子中,她是难得的女队长。每周放学后,田田都有一两次集中训练,做各种怪题难题,还要外出参加大大小小的比赛。田田带领的团队曾夺得当地100多所中学参与的数学比赛第一名。此类校园俱乐部在美国中学里非常流行,主流的俱乐部有辩论队、奥林匹克科学社团,校报,数学队等。它们往往采取积点制,俱乐部成员要通过比赛次数和比赛表现积攒“积分”。
通常,校际间比赛比较频繁,但只有攒到相当积分的会员,才有资格代表团队参加州际甚至更高级别的比赛;如果积分一直不足,意味着淘汰。有时候,参加俱乐部或社团的压力甚至超过学业。田田的好朋友参加辩论队,几乎每周都要比赛,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准备材料、反复修改辩词。有的同学参加奥林匹克科学社团,比如开展“基因”研究,这比课堂学业还要艰深百倍。这些课外活动都在下课后,时间至少两小时,进入决赛后花费的时间更多。学生们回家最早是吃晚饭时间,有时是七八点,然后再投入作业。“晚上12点睡觉算早的,凌晨一二点睡觉是常态。”
田田的周围,几乎所有人都过着这样的忙碌生活,而这种氛围,又促使着每个人追求各自的兴趣这是美国中学的文化,当然,也夹杂着美式“高考(微博)指挥棒”效应。数据显示,今年申请哈佛大学的学生中,SAT阅读、数学和写作成绩超过700分的申请人分别为14000人、17000人和15000人,另有3800人从所在高中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当同学们在成绩上难分胜负时,课外活动成为竞争的又一个战场。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在美国大学申请表上一直有“特长”栏,学生不仅需要列出特长,表格下有“得奖地区:州、全国、世界”的等级提示。如果不是成绩斐然,不算特长,特长必须“与众不同”。特长栏空白的学生,基本不可能被名校录取。
“很多美国孩子从小就参加各种活动,其实是为了发现自己的擅长点,这样一来,他们兴趣爱好很多。但必须承认,要找到自己真正的专长,并不容易。”左贞说。田田的数学老师在听完她弹奏时,曾感慨,“看着你的两只手快速地键盘上飞舞,就好像看你在解数学不等式,左右开攻!”数学、音乐是田田的兴趣所在,也是她的“擅长点”,她无疑是少数的“成功学生”。可在这种教育生态下,也有人坚持不了,几近崩溃,“有的同学会跑到老师办公室大哭,但其实他们的成绩也不算很差……”
有人说,正是美国教育的这种特点,让学生发展了许多兴趣,并且在选择专业时会考虑“融会贯通”。也有人看到,美国学生对此感觉压力巨大,嗑药、骗心理医生的伎俩愈演愈烈。在美国学习,没有捷径,无法突击“优秀”,这是个常识。
美国教育很“美”?那是误读!
美国的中学到底是什么样的?或许我们真的有太多误解。最近,一批早期的中国移民家庭开始在网上抨击那些三流写手、短期到访者和交换生构建的“美好中学”图景,并斥之为“不负责任,哗众取宠。”
当留学日益低龄化,我们或许真有必要认识一个真实的美国中学生活。美国记者爱德华·休姆斯,曾获最高新闻奖“普利策奖”。从2001年秋季开始,他花了一学年时间,在加州一所公立高中惠特尼高中“蹲点”。他在这所学校听课,和学生聊天,采访学生和老师们,还在这个学校教一门论文写作课,甚至也亲自参加考试。一年的体验,让他写成一本书,书名叫《梦想的学校》,此书在2003年出版,全书近400页,只有3大章,他在长达188页的第一章用了这样的长标题:“4是有魔力的数字:4小时睡眠,4杯拿铁,4.0”。这本书描述了惠特尼高中的学生群像: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绩4.0,他们一天只睡4个小时,灌下4大罐拿铁咖啡,为的就是能够熬过一整夜。有人说,惠特尼高中并不代表美国所有高中,惠特尼的高中生也不代表全美高中生。
但是,田田母亲左贞女士一直对我强调:“直到现在,许多人依然在误读美国的中学生活、美国的中学生。事实上,美国有一大批学生刻苦努力,成绩优秀,追求卓越。
中国卓越在分数上,美国卓越在能力上,但都要求卓越!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