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里能找到中国历年(到2014)的M2,GDP的数据,跪求大神帮助啊~~~~

2024-05-18 10:26

1. 去哪里能找到中国历年(到2014)的M2,GDP的数据,跪求大神帮助啊~~~~

历年GDP数据, 国家数据网站(国家统计局下属)http://data.stats.gov.cn

历年M2数据,中国金融信息网(新华社下属)http://dc.xinhua08.com/126/c=&ofcdia=bar

都是比较权威的网站,数据可信的网站。希望能帮到你~~

去哪里能找到中国历年(到2014)的M2,GDP的数据,跪求大神帮助啊~~~~

2. 高分求1994-2010年的GDP及货币M2数据及图表,发邮件到linyutang@21cn.com,有其中一项的也可给部分分。

指标名称 GDP:累计值 GDP:当季同比 M2 M2:同比
1994-03 9,064.70  12.90   
1994-06 20,149.70  11.90   
1994-09 32,596.60  12.40   
1994-12 48,197.86  15.20  46,923.50  34.50 
1995-03 11,858.50  12.00   
1995-06 25,967.60  10.00   
1995-09 41,502.60  9.80   
1995-12 60,793.73  11.80  60,750.50  29.50 
1996-01   58,401.00  25.90 
1996-02   63,778.00  27.20 
1996-03 14,261.20  10.90  64,511.00  28.30 
1996-04   65,723.00  28.50 
1996-05   66,880.00  28.40 
1996-06 30,861.80  9.70  68,132.00  28.20 
1996-07   69,346.00  27.00 
1996-08   72,309.00  27.50 
1996-09 48,533.10  9.40  69,643.00  27.80 
1996-10   73,152.20  26.40 
1996-11   74,142.00  25.10 
1996-12 71,176.59  10.00  77,265.00  25.30 
1997-01   78,648.00  24.80 
1997-02   78,998.00  21.70 
1997-03 16,256.70  10.40  79,889.00  21.10 
1997-04   80,818.00  20.60 
1997-05   81,151.00  19.10 
1997-06 34,954.30  10.00  82,789.00  19.10 
1997-07   83,460.00  18.10 
1997-08   84,746.00  17.20 
1997-09 54,102.40  8.40  85,892.00  17.10 
1997-10   86,644.00  16.40 
1997-11   87,590.00  16.10 
1997-12 78,973.03  8.40  90,631.83  17.30 
1998-01   92,180.00  17.40 
1998-02   92,024.00  16.70 
1998-03 17,501.30  7.60  92,015.00  15.40 
1998-04   92,662.00  14.60 
1998-05   93,936.00  15.50 
1998-06 37,222.70  6.80  94,658.00  14.60 
1998-07   96,314.00  15.50 
1998-08   97,299.00  15.00 
1998-09 57,595.20  8.10  99,795.00  16.00 
1998-10   100,863.00  16.30 
1998-11   102,229.00  16.70 
1998-12 84,402.28  8.70  104,498.50  15.30 
1999-01   105,500.00  14.40 
1999-02   107,778.00  18.00 
1999-03 18,789.70  9.10  108,438.00  17.80 
1999-04   109,218.00  17.90 
1999-05   110,061.00  17.20 
1999-06 39,554.90  7.50  111,363.00  17.70 
1999-07   111,400.00  15.70 
1999-08   112,827.00  16.00 
1999-09 61,414.20  7.70  115,079.00  15.30 
1999-10   115,390.00  14.50 
1999-11   116,559.00  14.00 
1999-12 89,677.05  6.10  119,898.00  14.70 
2000-01   122,645.53  14.33 
2000-02   123,522.42  13.51 
2000-03 20,647.00  9.00  124,830.26  13.38 
2000-04   126,511.10  14.46 
2000-05   127,167.37  14.01 
2000-06 43,748.20  8.80  129,353.37  14.39 
2000-07   131,459.54  15.55 
2000-08   131,983.65  14.82 
2000-09 68,087.50  8.90  133,700.53  15.27 
2000-10   134,231.45  14.20 
2000-11   136,136.53  15.15 
2000-12 99,214.55  6.90  138,356.47  13.99 
2001-01   141,240.34  15.16 
2001-02   142,292.27  15.20 
2001-03 23,299.50  8.50  143,346.69  14.83 
2001-04   144,152.31  13.94 
2001-05   145,577.32  14.48 
2001-06 48,950.90  7.70  147,810.00  14.30 
2001-07   149,229.00  13.50 
2001-08   149,942.00  13.60 
2001-09 75,818.20  7.80  151,820.00  13.60 
2001-10   151,497.00  12.90 
2001-11   154,088.00  13.20 
2001-12 109,655.17  9.20  158,301.92  14.40 
2002-01   159,639.27  13.10 
2002-02   160,935.59  13.00 
2002-03 25,375.70  8.90  164,064.57  14.40 
2002-04   164,570.56  14.10 
2002-05   166,023.00  14.00 
2002-06 53,341.00  8.90  169,601.24  14.70 
2002-07   170,851.14  14.40 
2002-08   173,250.92  15.50 
2002-09 83,056.70  9.80  176,985.21  16.50 
2002-10   177,294.15  17.00 
2002-11   179,736.26  16.60 
2002-12 120,332.69  8.80  185,006.97  16.78 
2003-01   190,545.05  19.30 
2003-02   190,108.41  18.10 
2003-03 28,861.80  10.80  194,487.30  18.54 
2003-04   196,130.13  19.20 
2003-05   199,505.19  20.20 
2003-06 59,868.90  8.60  204,907.42  20.83 
2003-07   206,193.07  20.70 
2003-08   210,591.90  21.55 
2003-09 93,329.30  10.90  213,567.13  20.67 
2003-10   214,469.36  20.97 
2003-11   216,351.73  20.37 
2003-12 135,822.76  9.70  221,222.82  19.60 
2004-01   225,101.93  18.10 
2004-02   227,050.72  19.40 
2004-03 33,420.60  10.40  231,654.60  19.10 
2004-04   233,627.86  19.10 
2004-05   234,842.40  17.50 
2004-06 70,405.90  11.40  238,427.49  16.20 
2004-07   238,126.97  15.30 
2004-08   239,729.19  13.63 
2004-09 109,967.60  9.70  243,756.88  13.94 
2004-10   243,740.32  13.45 
2004-11   247,135.58  14.00 
2004-12 159,878.34  8.90  253,207.70  14.60 
2005-01   257,708.47  14.13 
2005-02   259,357.29  13.90 
2005-03 39,117.40  11.20  264,588.94  14.00 
2005-04   266,992.66  14.10 
2005-05   269,240.49  14.60 
2005-06 81,912.60  10.80  275,785.53  15.67 
2005-07   276,966.28  16.30 
2005-08   281,288.22  17.34 
2005-09 126,657.00  11.30  287,438.27  17.92 
2005-10   287,591.61  17.99 
2005-11   292,350.39  18.30 
2005-12 184,937.40  11.90  298,755.67  17.57 
2006-01   303,571.65  19.21 
2006-02   304,516.27  18.80 
2006-03 45,315.80  12.40  310,490.65  18.80 
2006-04   313,702.34  18.90 
2006-05   316,709.81  19.10 
2006-06 95,428.50  13.80  322,756.35  18.43 
2006-07   324,010.76  18.40 
2006-08   327,885.67  17.90 
2006-09 147,341.30  12.20  331,865.36  16.83 
2006-10   332,747.17  17.10 
2006-11   337,504.15  16.80 
2006-12 216,314.40  12.40  345,577.91  16.94 
2007-01   351,498.77  15.93 
2007-02   358,659.25  17.80 
2007-03 54,755.90  14.00  364,104.66  17.30 
2007-04   367,326.45  17.10 
2007-05   369,718.15  16.74 
2007-06 115,998.90  15.00  377,832.15  17.06 
2007-07   383,884.88  18.50 
2007-08   387,205.04  18.10 
2007-09 180,101.10  14.20  393,098.91  18.45 
2007-10   394,204.17  18.47 
2007-11   399,757.91  18.45 
2007-12 265,810.30  13.60  403,401.30  16.72 
2008-01   417,846.17  18.94 
2008-02   421,037.84  17.48 
2008-03 66,283.80  11.30  423,054.53  16.29 
2008-04   429,313.72  16.94 
2008-05   436,221.60  18.07 
2008-06 140,477.80  10.70  443,141.02  17.37 
2008-07   446,362.17  16.35 
2008-08   448,846.68  16.00 
2008-09 217,026.10  9.80  452,898.71  15.29 
2008-10   453,133.32  15.02 
2008-11   458,644.66  14.80 
2008-12 314,045.40  6.60  475,166.60  17.82 
2009-01   496,135.31  18.79 
2009-02   506,708.07  20.48 
2009-03 69,754.80  6.50  530,626.71  25.51 
2009-04   540,481.21  25.89 
2009-05   548,263.51  25.74 
2009-06 148,080.70  8.10  568,916.20  28.46 
2009-07   573,102.85  28.42 
2009-08   576,698.95  28.53 
2009-09 231,139.40  9.50  585,405.34  29.31 
2009-10   586,643.29  29.42 
2009-11   594,604.72  29.74 
2009-12 340,506.90  12.10  610,224.52  27.68 
2010-01   625,609.29  25.98 
2010-02   636,072.26  25.52 
2010-03 81,622.30  11.90  649,947.46  22.50 
2010-04   656,561.22  21.48 
2010-05   663,351.37  21.00 
2010-06 172,839.80  10.30  673,921.72  18.46 
2010-07   674,051.48  17.60 
2010-08   687,506.92  19.20 
2010-09 268,660.20  9.60  696,471.50  18.96 
2010-10   699,776.74  19.30 
2010-11   710,273.51  19.50 
早就给你发到邮箱了…………………………………………………………

3. 给出了某一年中每个月的m2怎么求m2/gdp

此外如果有些疯子,疯狂的毁坏货币而不进行兑换与申报,如果他们习惯把钱都藏自家地窖里,货币的商品性已经不再那么地道了,中国的发行还受到一个非常严重的制约,那就是中国的国情,中国人都有攒钱的习惯,那很不幸,我们需要的货币量就太大了,那就需要在发行几张了,所以你这个问题没办法用你的方法解释,毕竟不是金银本位制了,如果他们的习惯是把钱全部存银行里,花费非常少,那我们需要的货币就非常少,这个不能和GDP挂钩,只能和市场经济做参考这个是由市场的流通量与流通次数来计算的,而不是GDP

给出了某一年中每个月的m2怎么求m2/gdp

4. 高分求统计年鉴!!!!!!!!!!!

  2005年成都市成华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成都市成华区统计局
  2006年3月

  2005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特色产业培育实现突破,城市功能做强实现突破,城市形态做优实现突破,发展环境优化实现突破,全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主要经济指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区GDP(地区生产总值)达18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3.8%,增长速度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是建区以来的最好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亿元,下降22.4%;第二产业增加值90.4亿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97.5亿元,增长9.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1.3%、63.7%、37.6%,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0.7:47.8:51.5。全区全口径财政总收入达到187614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60033万元。
  民营经济较快发展。全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71216万元,同比增长15.7%,占GDP比重达35.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9.6%。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完成增加值620762万元,增长16.5%,外资经济完成增加值44331万元,增长7.1%,港澳台经济完成增加值6123万元,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39万元,下降29.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71214万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97263万元,增长15.2%。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年新登记个体户4714户,私营企业1156户。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呈现下降趋势。2005年,农、林、牧、渔总产值2960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443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11.7%。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684万元。全区粮食总产量3643吨,水稻亩产达507公斤。
  主要农产品生产情况如下:

  2005年       比上年增减%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2913公顷        -46.0
  其中:粮食播种面积     537公顷                 -19.6
  菜播种面积     2297 公顷       -37.6
  粮食总产量         3643吨        -20.1
  稻谷(亩产)        507公斤        -5.1
  小麦(亩产)        375公斤        0.3
  蔬菜总产量         74300吨        -33.3
  水果总产量         751吨         28.6
  生猪出肥          62943头        -23.3
  肉类总产量         6051吨         -21.3
  其中:猪肉        4538吨         -18.9
  牛奶产量          3942吨         -22.0
  禽蛋产量          4192吨         -22.0
  水产品产量         5390吨         -1.3

  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59501千瓦,比上年同期减少9.3%;农村用电量9871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同期增加12.6%;农用薄膜使用量70吨;农用化肥使用量(折纯)1195吨。年末实有耕地19329亩,较去年同期减少5774亩。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经济较快发展。2005年,全区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72.8亿元(含石油系统),比上年增长18.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6.7亿元,增长20.0%。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122家,实现增加值44.7亿元,增长20.0%;实现利税总额达13.3亿元,增长21.9%,其中:利润8.2亿元,增长31.2%。工业企业产销衔接良好,产品销售率达96%;资产负债水平基本合理,资产负债率64.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35家,亏损面为28.7%,上升1.7个百分点。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55%。全年工业投资137792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6.2%,工业技改投入82900万元,同比增长15.3%。
  建筑业稳定发展。2005年,全区有四级以上建筑企业99家,完成建安产值547870万元,同比增长3.8%;全年房屋施工面积5558750平方米,增长3.9%,全年实现总收入508978万元,增长4.0%。
  四、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强劲,创历史最好水平,2005年,全区累计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4.8亿元,同比增长56.8%。其中:基本建设58.0亿元,同比增长88.5%。
  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共完成184719万元,同比增长27.3%,商品房销售收入161306万元,同比增长9.7%;商品房销售面积51.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2.0%。
  全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174446万元,其中:铁路运输99182万元,道路运输44195万元,邮政业18094万元,仓储业10724万元。全区交通业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948万吨,比上年增长11.5%;公路货运周转量达38247万吨公里。
  五、商贸、对外开放
  商贸市场持续发展。2005年,全区商贸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539342万元,增长11.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国有企业零售额96415万元,增长2.4%;集体企业零售额25980万元,下降10.4%;个体、私营企业零售额316233万元,增长21.4%。
  招商引资工作成果显著。全年到位区外资金65.00亿元,增长44.2%;引进市外资金286486万元,增长78.8%;合同外资21463万美元,增长208.6%;实际利用外资4433万美元,增长64.0%;引进项目814个;全年外贸出口9263万美元,增长5.3%。
  六、城市建设和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全年继续沙河一期工程拆迁收尾工作,二期己进行前期摸底工作。完成怡福路支巷、八里小区K线、菽香里一巷、菽香里二巷四条中小街道治理工作,共铺筑路面3549M2、安污水管526M、雨水管588M、砌筑污、雨水检查井47座、铺人行道方砖2333M2,东升路等3条中小街道治理工作已开始。驷榭路铁路下穿立交桥工程已开通,熊猫大道配套管网建设和金府路工程开始动工。
  市容环境保持良好。全年确保道路清扫保洁率达100%,机械化清扫保洁率大于10%。城市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创建区级园林式单位47个,市、区级园林式居住小区135个,市级园林式社区10个,建屋顶绿化6.2万M2,墙体绿化2.8万M2。做好扬尘污染治理工作,对扬尘污染严重的道路实施经常性洒水降尘作业,冲洗覆盖率达50%。加强水域管理,对17983米长的区管河道进行了专业疏掏,清淤12200立方米。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年坚持“生态城区、活力成华”的核心理念,建成园林精品社区3个,新建绿化广场、小游圆2.5万M2,完成高压走廊、屋顶、墙体绿化12.1万M2,完成7条景观廊建设,新山垃圾压缩站建成投入使用。全年巩固7.26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龙?青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面积为51.31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双控区”。 各类环保投诉事件处理回复率达100%;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100%,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率达100%,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合格执行率达100%。
  七、科技、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10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进展顺利,实施科教兴区“二十亿工程”,实现产值11.3亿元,其中科技产业7亿元,成果转化4.3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3家,实现产值2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2%。
  教育事业不断推进,2005年末,全区有幼儿园99所,小学25所,当年招生6556人,当年毕业6981人,普通中学16所,当年招生5157人,当年毕业4366人。
  全区教育系统中、小学共有教职工2895人,其中专任教师2570人,在专任教师中,小学教师1638人,中学教师932人。在全市率先对区域内农村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为全区10743名农村家庭学生免除费用342.7万元/期。完成近10所地处农村的学校的塑胶运动场建设,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基本实现“校校通“。对843名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家庭学生实施”两免“助学金额达55万元,对67名高中贫困家庭学生发放助学金4.7万元。积极推行中小学少儿住院医疗互助金工作,参加率近93.9%。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年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29次,区内群众参与达40万人次。参加市以上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1次,荣获组织工作奖4个、优秀表演奖6个、等级奖11个,各街道开展较大规模的辖区群众文化活动375次。在全区建立14个网吧规范经营示范店,彻底取缔位于青龙乡青平街地段沿街占道和无证经营违法音像制品、出版物市场,取缔非法摊点18家,查缴违法音像制品、出版物7000余张。查处了建区以来,我区最大一起音像出租店非法经营、复制、下载黄色、淫秽音像制品案件,收缴了黄色、淫秽等违法音像制品2万余张,当事人以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全年共收缴非法音像制品68200余盘、电子出版物12000余张、书刊5600余册,吊销4家经营单位音像经营许可证,处罚13家违规经营单位全年查缴盗版教材教辅读物1600余册(套)。
  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内成华有线制作播出《成华新闻》88期共700条,播出时间累计达9800分钟,各类专题片18余部,年内发展有线电视新用户5900余户。开展“户户通”工作,发展新用户830户,发展城区和其它散户4100户。
  八、卫生、体育事业
  医疗卫生事业全面推进。全区卫生系统拥有医疗卫生机构48个(不含诊所等),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040名,拥有床位3591个,其中医院33家,疗养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妇幼保健院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卫生监督所1所。
  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年婴儿死亡率为4.4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3‰,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3.27%,均控制在标准内。建立、健全乡村卫生保健网,全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91492人,参合率99.6%。强化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很抓疾病预防控制,食品卫生事件和疑似食品卫生事件处理率达100%,微生物所致食物中毒发生率控制在0.16/10万人,急性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277.28/10万人。大力规范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为社区群众提供“六位一体”的基本卫生服务,共完成健康档案10831份,鉴定健康合同49632人,发放就医优惠卡13594张,关爱卡216张,开展健康咨询、宣传、义诊活动153次,发放宣传资料1.6万余份,针对弱势群体开展送医送药678人次、药品价值2.4万余元,为低保户捐款6900余万,免费健康体检5475人次。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共承办市级以上社会体育竞赛活动9项次,参加省、市体育部门举办的竞赛及活动28项次。全区中小学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施行面达100%。投资10余万元对体育场、游泳池、篮球场、羽毛球场及网球场进行了完善,投资60余万元对8个社区和新华公园内进行了全民健身路径的安装,其中新华公园内建成的全民健身路径是目前四川省内规模最大的一条。
  九、  人民生活、社会治安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末,全区单位从业人员(不含私营、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86599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206136万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达23539元,比上年增加4898元,增长26.3%。
  全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6048元,比上年增加836元,增长16.0%;农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5810元,增长45.2%;人均年消费蔬菜107.2公斤、食物油11.0公斤、肉类52.1公斤、禽蛋5.01公斤。年末农民人均住房面积45.3平方米,每百户农民平均拥有彩色电视机138台,影碟机23台,电冰箱43台,洗衣机42台,抽油烟机25台,电话73部。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进一步规范了城市低保工作,全区现有城市低保户数4412户,保障人数8944人。有1240户残疾人享受低保。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1495人,增长113.1%;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9302人,增长91.9%;失业保险参保8502人,增长22.5%;综合社会保险参保5494人。
  全年城市登记失业人员34314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新增就业2.6万余人。
  公共安全形式良好。全年公安分局共出动巡逻警力32882人次,巡逻机动车18862台次,接处警49681起,其中“110” 接处警34722起,接出警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共发刑事案件6657件,比同期下降19.1%,其中破获2072件(其中未成年人案件70件),比去年同期增加11.3%,破案率达30%,其中破获命案32件,破案率72.9%,居全市五城区第一。全年打击处理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1140人,破获毒品案115件,其中特大毒品案12件,居全市第一。全年经济案件立案47件,破获62件,打击处理35人,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
  区法院受理各类案件4407件,审结4087件;进一步加大执行力度,执行案件结案率92.7为%。人民调解工作不断加强,全年共接待群众来访4274人次,均做到了事事有交代,件件有回音。全区律师担任常年法律顾问87家,办理各类法律事物1511件;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165件,公证处办理各类公证事务11881件。
  十、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5年末,全区总户数215398户,总人口609374人,比上年增加14919人,增长2.5%,户均人口为2.83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609374人,无农业人口;男性人口为321187人,女性人口为288187人,性别比为111.45:100,18岁以下、18-35岁、35-60岁、60岁以上人口分别为13.3%、30.7%、39.1%、16.9%。全年出生人口3566人,人口出生率5.9‰,比上年减少1.2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201人,人口死亡率3.6‰,比上年减少0.3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2‰,比上年减少0.94个千分点;人口机械增长率21.5‰,比上年增加2.4个千分点。
  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各项人口主要控制指标的完成均优于市上下达的目标,在市目标综合考评中获20个区(市、县)第一名。全区计划生育率达 98.37%。
  注:1、本公报所列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所列各数系初步统计数,实际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5. 各省历年实际GDP计算,急!高分求!

GDP是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意为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一国(或地区)一年以内在其境内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GDP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

  要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生活水平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自然就是要计算这个国家(或地区)所取得的产品与服务的数量。为了使我们能够把所有的产品与服务的数量用一个数字来表达,经济学家想到了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这一数字。因为所有的商品或服务都有价格,可以用价格来叠加。比如说,一杯饮料是5元钱,理一次发是10元钱,等等。不过,同一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会变化。比如,一台21英寸彩电的市价,两年前也许是3000元,现在可能只要1500元。如果单从货币数量来看是减少了一半,但从实物的效果来看,仍然还是一台21英寸彩电。所以,我们在利用商品的价格来计算其数量的变化时,还必须考虑到价格变化的因素即物价变化水平,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按照这个原理,如果我们要比较一个人今年的经济生活水平相对去年的变化情况,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计算出他去年全年收入多少(假定为2万元),然后,计算他今年全年收入是多少(比如是2.4万元),再计算出今年物价水平比去年变化了多少(假定上涨了5%)。这样剩下的就是简单的算术问题了:今年的2.4万元,扣除物价因素的话,相当于去年的2.29万元(2.4÷1.05),再以这一数字除以去年的2万元,就可以知道此人实际的生活水平,今年比去年是提高了14.5%。

  将同样的计算方法运用到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生活水平上,就可以得出GDP数字。我国是从1985年开始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在具体的核算过程中,基本上是按国际通行的核算原则,即对各种类型资料来源进行加工计算得出的。主要资料来源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统计资料、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等;第二部分是行政管理资料,包括财政决算资料、工商管理资料等;第三部分是会计决算资料,包括银行、保险、航空运输、铁路运输、邮电通信系统的会计决算资料等。近年来,统计资料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是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和为避免中间层次干扰的超级汇总法来获得的。

  可能有读者会问,我国不同时期发布的同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往往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GDP的计算需要经过以下三个过程:初步估计过程、初步核实过程和最终核实过程。在初步估计过程中,某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在次年的年初,依据统计快报进行初步估计得出的。统计快报比较及时,但范围不全,准确性不很强。初步估计数一般于次年2月底发表。其次是在次年第二季度,利用统计年报数据对国内生产总值数据重新进行核实。年报比快报统计范围全,准确度也高,采用这类资料计算得到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是初步核实数。但工作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核算除了大量统计资料外,还要利用诸如财政决算资料、会计决算资料等大量其他资料,这些资料一般来得比较晚,大约在第二年10月左右才能得到,所以在第二年年底的时候,根据这些资料再做一次核实,叫最终核实。最终核实数在隔一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上发布。三次数据发布后,如果发现新的更准确的资料来源,或者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发生变化,为了保持历史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还需要对历史数据进行调整。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GDP数字的不断变化。

  GDP统计本身也有一定的缺陷和偏差,主要表现在:使GDP增长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正面因素,即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GDP增长;二是为消除负面影响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也可以促进GDP的增加。例如不清洁生产造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而治理环境污染的生产活动又形成新的GDP。GDP没有将正面的建设性和负面的破坏性活动区别开来,忽略了自然资源方面出现的稀缺,而这已经危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维持的生产力水平。GDP也没有明确考虑主要由污染而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人类健康和财富的影响,甚至把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利用作为生产的增加来加以核算。为克服这种种弊端,才有学者提倡以“绿色GDP”作为更为全面的经济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每个省的基期值怎么选择?
 
名义GDP和人均名义GDP,通常是以当年的价格计算的,要换算成不变价格,需要物价指数、服务价格指数等。
 
各省的2001-2010年的名义GDP和人均名义GDP的数据,常常比中央公布的多。
 
 
 
 
有了信息以后,计算就可以了。

各省历年实际GDP计算,急!高分求!

6. 最高分求全国各省劳动生产率数据

劳动生产率还分行业的,你要找数据是什么样的?

在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上有建筑业2006年的劳动生产率: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7/html/O1510c.htm

7. 谁能给我几份数据,历年中国贸易顺差统计数据、以及历年中国最新的GDP数据,绝对高分!!!

贸易顺差创纪录意味着什么?  看来,就绝对数字而言,中国将在今年创造其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巨额贸易顺差了。与往年前几个月月度贸易统计通常为逆差不同,我国今年前8个月始终呈现贸易顺差,1—8月累计出口4763亿美元,同比增长32.2%;进口4155亿美元,同比增长15.0%;累计贸易顺差高达608亿美元。如表1所示,1994—2004年,我国连续11年贸易顺差,贸易顺差最高纪录是1998年的434.75亿美元,其次依次是1997年的404.22亿美元、2004年的320.97亿美元、2002年的304.26亿美元;今年上半年贸易顺差就已经超过去年全年顺差总额,接近年度贸易顺差历史最高纪录,实为空前未有。如果6—8月期间月度贸易顺差均在100亿美元左右的态势能够得到延续,全年贸易顺差可望超过1000亿美元,比此前的年度贸易顺差最高纪录翻一番以上。    我国今年贸易顺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空前的增长?主要原因如下:其一是我国国内宏观经济走势与主要贸易伙伴不同步,今年我国GDP增长速度虽然可望保持在9%以上,超过此前的普遍预期,但2002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周期上升态势可能已经发生了转折;而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内经济仍然处于高增长期,甚至日本也出现了强有力的自主性增长势头。正因为国内经济降温,内需不振,进口需求萎靡,出口增幅则因货物纷纷转向海外市场而迅速提升,两项作用共同促使今年上半年中国贸易顺差急剧扩大。  其二是此前几年国内高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正在释放出来,导致某些产品出口激增。最典型者莫过于钢铁产品,出现了进口锐减或增幅下降而出口激增的现象。今年1—8月,我国出口钢材1444万吨,出口额92.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7.2%和121.6%;进口钢材1750万吨,进口额170.0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21.0%和增长17.9%;出口钢坯及粗锻件584万吨,出口额22.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7.0%和183.5%;进口钢坯及粗锻件97万吨,进口额5.1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72.1%和60.6%。从钢铁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中国花费的时间可能是全世界最短的。  第三是进口替代趋势,这种趋势在加工贸易中比较突出,即国内上游产业投资逐步形成生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一定地区内导致昔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转为“小进大出”,原材料、中间投入品进口不能与出口同步增长。对此,我做了一个粗略的计算。最终目标市场为出口的加工贸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即由外商提供全部或部分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和包装物料,必要时提供设备,由中方按对方要求进行加工装配,成品交给对方销售,中方收取工缴费;另一种是进料加工贸易,即中方用外汇购买进口原料、辅料、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和包装物料,加工成品或半成品后再外销出口。不考虑上述两种加工贸易形式中在国内市场采购的投入品中有多少进口成分,我们得出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数据如表2所示。将加工贸易进口设备包括在内,我国加工贸易(来料加工装配和进料加工贸易两种方式)国内增值率在2002—2004年依次为45%、47%、46%,今年1—8月则为49%。如果今年1—8月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保持在2002年45%的水平,贸易顺差将减少97.3亿美元。  当然,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也对贸易顺差火上加油,它不仅驱使一些企业开展提前错后操作,加快出口而放慢进口;而且今年迄今的贸易顺差中肯定有一部分是国际游资在人民币升值预期驱动下通过高报出口价格、低报进口价格方式而内流。  今年贸易顺差高增长既然已成定局,那么它可能造成什么后果?尽管在内需降温的情况下,巨额贸易顺差发挥了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净出口一跃成为今年GDP增长的主力军;但毫无疑问,巨大的贸易顺差将进一步激化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争端,尤其是与美国、欧盟之间的贸易争端。按照我方统计,今年全年我国对美贸易顺差可望达到1000亿美元,对欧贸易顺差可望达到600亿美元;按美方统计,今年全年对华贸易逆差可能超过1900亿美元。在对华贸易逆差已经成为美国某些政治势力最钟爱话题的今天,可想而知,他们拿到这个贸易顺差数据后会借机做些什么文章。中美纺织品争端久拖不决,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贸易顺差高增长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存在两面性。一方面,巨额贸易顺差将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与此同时,由于巨额顺差是我国国内经济降温的表现,国内经济降温最终将对人民币汇率施加向下调整的压力。两种作用究竟谁能占据上风,有待进一步观察。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必将今年的顺差看得过重。毕竟,今年的贸易顺差绝对数额虽然创造了历史纪录,但相对规模还远远算不上太大。如表1所示,用贸易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来衡量,今年1—8月为6.8%,虽然远远高于去年全年2.8%的水平,但在1990—2004年的15年中,有4年贸易顺差相对规模超过了今年1—8月,分别是1990年(7.6%)、1997年(12.4%)、1998年(13.4%)、1999年(8.1%),今年的这项指标仅仅相当于历史最高纪录的一半而已。  贸易顺差高增长及其负面影响导致削减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必要性上升,为此,可供选择的策略通常有扩大进口(特别是战略资源和资本设备进口)和对外投资两途。这两项策略固然必要,但应当注意时机选择和其他相关问题。在战略资源进口和建立储备方面,鉴于目前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仍然处于高价位,但已经连续数年上涨的初级产品行情可望在近一两年甚至更短时间内发生转折,中国国内经济降温将加快这一转折到来,我国不应急于在高价位上入市,而应当等待其价格回落。扩大资本设备进口应当限于必要的、国内无法生产的尖端设备和技术,不应损害国内技术装备产业的发展。在扩大对外投资中,应当注意约束企业经理们借机扩大自己“王国”的冲动,避免我国对外投资沦为制造大堆烂账和资本外逃黑洞的大跃进。

谁能给我几份数据,历年中国贸易顺差统计数据、以及历年中国最新的GDP数据,绝对高分!!!

8. 求上海市历年进出口数据

去查《上海年鉴》和《上海经济年鉴》吧。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