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是主基调对股市意味着什么

2024-05-18 20:19

1. “稳”是主基调对股市意味着什么

大大阿达阿萨德

“稳”是主基调对股市意味着什么

2. 恐慌性投资代表什么啊?

在通货膨胀形势严峻及银行利率较低的背景下,尤其是当实际利率为负时,居民为抵抗货币快速贬值而普遍进行投资。这种投资往往含有被迫、盲目及恐慌的成分,可称为恐慌性投资。

3. 什么是会计的稳健性特征

会计的稳健性是过去的提法,现在称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例如,对于企业发生的或有事项,通常不能确认或有资产,只有当相关经济利益基本确定能够流入企业时,才能作为资产予以确认;相反,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而且构成现时义务时,应当及时确认为预计负债,就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
再如,企业在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时,只有在确凿证据表明未来期间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来抵扣暂时性差异时,才应当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而对于发生的相关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则应当及时足额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这也是会计信息谨慎性要求的具体体现。

什么是会计的稳健性特征

4. 管理会计的稳健性是什么意思?

  早期的规范研究者通常将稳健性界定为会计人员对产生较低的股东价值和净利润的会计方法的偏好,如预见所有可能的损失,但不预期任何不确定的收益(Bliss,1924)。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其第4号公告中指出:“各种资产和负债常常是在非常不确定的情况下予以计量的,经理、投资者和会计人员在会计计量中存在偏见,宁肯低估净收益及净资产,而不愿高估净收益及净资产”。我国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稳健性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明确界定为“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但是,这种观点早已受到了挑战,如FASB(1980,第95段)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中指出,“财务报告中的稳健性不应再意味着蓄意地、一贯性地低估净资产和利润,而应是对不确定性的审慎反应,努力确保商业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被充分考虑到,因而。如果未来收到或支付的两个估计金额有同等的可能性,稳健性要求使用较为不乐观的估计数;然而,如果两个估计金额并非完全一样,就不必使用稳健性要求的更悲观估计数了。而是使用更可能发生的那个金额”。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也有类似态度。虽然IASB将稳健性作为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下的一项质量要求,并认为稳健性是指“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在判断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谨慎。以便不虚计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然而,IASB同时也强调,稳健性的运用“并不允许诸如设立秘密准备,过分地提取准备。故意压低资产或收益,或者故意抬高负债或费用等”。因为那样编出的财务报表不可能是中立的,从而也就不具有可靠性。

  然而,一般都认为,相对于企业净资产的经济价值而言,稳健性会计的一个结果是企业净资产的系统低估(Watts,2003),而不同的来源都会导致资产低报。会计稳健性的第一项来源就是稳健的会计方法选择。例如。来自某投资费用化选择而带来的资产低报,如研发支出的费用化;来自加速确认某种成本选择而导致的资产低报,如固定资产折旧中的加速折旧法和存货计价中的后进先出法。这类资产负债中的净资产低报(也称作资产负债表稳健性,Beaver和Ryan,2000)往往会带来利润表中相应的减少(也称作利润表稳健性,Givoly和Hayn,2000),而资产负债表效应会在不同时期持续存在。举例说明。无形资产的费用化会导致无形资产的整体低报,但利润表效应实质上却会在以后期间内转回,例如支出的资本化避免了当期盈余不会受到某些费用的影响,然而资本化的成本将会在未来期间被摊销。从而提高未来这些摊销期间的费用水平。类似地,在加速折旧法下,早期计提折旧费用越高,后面期间计提的折旧费用就越低。这种会计稳健性现在经常被称为非条件稳健性,并且是在资产或债务产生之初就决定采用稳健的会计处理方法。而与将来好消息或坏消息的出现与否无关。经验表明,大部分非条件稳健性产生于税收和管制动机(Qiang,2007)。从美国的情况看,公司所得税对稳健折旧方法(加速折旧法)的影响是最明显的,加速折旧能够提前将折旧费用化,抵减应纳税所得,从而导致加速折旧法的盛行;在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年代,很多公司对存货的发出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以缓解通货膨胀对所得税的影响。Ball,Robin和Wu(2003)认为,在成文法国家。税收政策对会计稳健性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说明许多非条件稳健性会计处理方法之所以被采用,完全是出于对所得税和市场管制的反应。非条件稳健性并非基于新的信息造成了资产价值的变化。而是由所得税和会计管制所诱致。有些只有在会计准则强制规定时才可以观察到。因此。非条件稳健性的存在并不一定意味着是人们所需要的(Ball和Shivakumar,2005)。

  会计稳健性的第二种来源就是来自确认收益和损失的不对称及时性。换言之。“与将坏消息确认为损失相比。会计在财务报表中将好消息确认为收益时要求有更高的可验证性”(Basu,1997)。这里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存货的成本市价孰低法和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这要求资产价值降低的时候就应该立即确认,不管现金流量是否实现,然而资产价值的上升必须等到收益带来的现金流量实现之时。这种会计稳健性常常被称为条件稳健性。有批评者认为,稳健性破坏了信息中立原则,但条件稳健性必须以在同期发生了经济损失为前提,并且及时地在会计盈余中确认经济损失,而提前费用化、建立秘密(超额)准备等均不被视为遵循了稳健性。因此与中立性并不冲突。由于管理者比外部投资者拥有信息优势。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很可能会偏离中立性原则,报告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隐瞒不利信息,条件稳健性则要求更及时地确认经济损失。从而可以抵消经理的高估倾向,保护外部投资者的利益。

  Ball和Shivakumar(2005)对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进行了明确区分。并且他们还认为,由于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的混淆,使稳健性成为有争议的财务报告特征,实际上是条件稳健性增进了债务契约、报酬契约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使财务报表变得更加有用,其本身也成为重要的盈余质量特征。条件稳健性发生在难以验证的信息发生之后,与坏消息相比,要求对好消息的确认有更高程度的可验证性,并会使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和盈余向下偏离;非条件稳健性也处理难以验证的信息和使会计数字向下偏离,然而却发生在难以验证的信息发生之前,因而非条件稳健性使会计系统免受了未来坏消息的影响。条件稳健性与非条件稳健性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两种稳健性有很多相同的目的,包括抵销股东、经理和其他企业利益相关者不对称的得益函数;最小化公司的诉讼成本;使会计人员和监管者最小化经济不确定性并免受监管不力的批评,降低税收成本和监管成本(watts,2003)。但两种稳健性侧重点是不同的,非条件稳健性更加注重说明某些资产和负债计价的困难以及其对未来收益的影响;而条件稳健性则更关注在经理有动机高估会计数字的情况下,能够抵销这种高估倾向,从而增进了契约有效性。两种稳健性最终都减少了利润和所有者权益,但减少的时机很关键。只有条件稳健性提供了新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产生契约反应并增进契约的有效性,因此不能把非条件稳健性与条件稳健性混淆对待。Ball和Shiv-akumar(2005)认为,非条件稳健性所带来的不确定金额的偏离会给基于会计信息的决策造成随意性,因此与决策有用性目标相冲突。对两种稳健性的混淆致使稳健性遭到了诸多批评。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多数关于两种稳健性的研究文献都是相互独立的,很少考察两种稳健性之间的相互作用。Beaver和Ryan(2005)建立并应用了一个在不确定情况下展现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有助于深刻理解两种稳健性的本质及其相互作用。Qiang(2007)则以实证分析为基础,通过将会计稳健性划分为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联合检验了会计稳健性的契约、诉讼、管制和税收的四种解释。并发现契约产生了对条件稳健性的需求,诉讼引致了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管制和税收带来了非条件稳健性。这说明两种形式的稳健性在契约、管制和税收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但在诉讼中起着共同的作用。Qiang(2007)还发现,两种形式的稳健性存在着相互关系,非条件稳健性减少了条件稳健性。可见,因为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满足不同的需求,但为负相关。因此使用时需要权衡。

5. 会计稳健性的特点是什么

  一、特点:
  1、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是指在处理企业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应持谨慎的态度。也就是说,凡是可以预见的损失和费用都应予以记录和确认,而没有十足把握的收入则不能予以确认和入帐。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风险,实施谨慎原则,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并防范风险,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存在的原因:

  会计的不确定性是指在一种或几种情况和处境下的最终结果是得利或损失,只有在发生或没发生一个或几个不确定的未来事项时,才能加以确认的会计信息。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致使会计领域中信息的不确定性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但会计不确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一个是外因即由于会计系统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产生的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如企业的承诺,以及与银行有关的资金借贷往来等信用,信用作为企业经营中一种必要的融通工具和交易保障,它是企业会计不确定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企业在外币业务中汇兑期限的不同而发生的汇兑损益,企业无形资产的摊销,合同生效的长短等也都会引起企业资产因时间的关系而不断的变化;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为了谋取超额的经济利益,就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由于这种风险性的存在,企业的会计信息中也就自然的存在着一种不确定性;
  另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总是和社会,环境分不开的,那么会计信息就一定会受到税率例率、物价变动指数、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而使企业的资产不断发生变化。

会计稳健性的特点是什么

6. 为什么说会计稳健性是亏损企业洗大澡

国内关于会计稳健性的经验研究始于 Ball 等(2000),他们检验了 1992 1998年样本公司后发现,无论采用国内会计 准则还是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报告都没有表现出盈余稳健性特征。这说明仅靠强制采纳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并不 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更重要的是要相应地改善诸如法律体系之类的制度环境。李增泉和卢文彬(2003)通过研究 1995 2000年的样本公司后却发现盈余对负股票收益率的敏感性强于对正股票收益率的敏感性,并且正的盈余变化的持续性强于负的盈 余变化的持续性,从而证实了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已经具有稳健性特征。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已经存在稳健性特征的 结论,李远鹏和李若山(2005)、曲晓辉和邱月华(2007)、毛新述和戴德明(2009)以及肖成民和吕长江(2010)进行了进一步讨论。李远 鹏和李若山(2005)发现,当没有控制亏损公司时,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总体上表现出了稳健性特征,但是当控制了亏损公司之后,盈 利公司的会计盈余并没有表现出稳健性特征,而亏损公司的会计盈余仍显示出了稳健性特征。这说明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是由于 亏损公司的“洗大澡”行为造成的。曲晓辉和邱月华(2007)对《企业会计制度》实施期间的样本公司进行分析后也发现了与李远鹏和 李若山(2005)同样的现象,由此得出与 Ball 等(2000)相同的结论,即单纯转变会计准则并不能改善会计信息的质量,还必须附以相 配套的强有力的法律和执行机制。此外,曲晓辉和邱月华(2010)根据样本公司通过“洗大澡”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强弱对总体样本进 行分组后研究发现,具有较强的“洗大澡”盈余管理动机的样本公司的会计盈余的稳健性特征最明显,而“洗大澡”盈余管理动机较弱 的样本公司的会计盈余则没有表现出稳健性特征,或者甚至表现出了激进的稳健性特征。并且,会计稳健性较强的样本组,其用操纵 性应计项目等指标衡量的盈余质量却较低。因此,她们认为,我国上市公司总体上的会计稳健性特征可能只是“洗大澡”盈余管理行 为所导致的稳健性表象,单纯以会计稳健性的强弱来衡量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高低未必是合适的方式。

7. 谨慎性原则的起源

谨慎性是传统会计中一项历史久远、影响深远但又颇具争议的计量原则。我国自1993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引入了谨慎性原则,在2001年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这一原则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许多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处理方法被引进,它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也日渐凸现,但我国对谨慎性原则的研究大多处于解释运用表层面,本文试图深入分析谨慎性原则的内涵、起源和经济影响,以丰富我们对谨慎性原则的认识。  谨慎性原则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它最早是财产托管人解脱其受托责任的一种策略,后来被会计人员所认同接受,逐渐成为一项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但又颇具争议的会计核算原则。这些概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1、受托责任观下的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的财产托管人为了减轻受托责任,对其托管财产的增值不进行任何预计。随着19世纪会计受托责任的盛行,会计人员面对着日益上升的诉讼风险,普遍存在强烈的灾难意识,中世纪财产托管人减轻责任的谨慎方式逐渐为会计界所认同,进而形成了受托责任观下的谨慎性原则。受托责任观下的谨慎性原则的表述很多,其中最典型的是Bliss在1924年给出的一个定义:不预计利得,但预计一切损失。它意味着会计师可以运用各种手段低估资产和收入,高估负债和费用,以减轻受托责任。这种观点本身缺乏会计学和经济学的理论依据,它只是站在 “实用主义”的角度来对谨慎性进行定义,强调蓄意地、一贯地低估净资产和利润,招致了对谨慎性的诸多批评。谨慎性原则的批评者认为,谨慎性的蓄意低估,会形成大量的“秘密准备”,有违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公允表达的要求。2、决策有用观下的谨慎性原则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对谨慎性的批评也日渐激烈,谨慎性的原理和内涵被会计职业团体或准则制定机构重新审视。美国的FASB在它的概念框架研究中反复讨论了这个概念,并且试图用“审慎”来取代这一概念,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第2号中,它将谨慎性表述为:“谨慎性是对于不确定性的一个审慎反应,以确保商业中固有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被充分考虑。因此,在未来收到或支付的两个估计金额之间有同等的可能性时,谨慎性要求使用比较不乐观的估计数。”同时FASB也明确指出:“(在这种定义下),稳健性的概念可能与某些重要的质量特征产生冲突,如公允表述、中立性和可比性(包括一致性)……。财务报告中的稳健性不应该再蓄意地、一贯性地低估净资产和利润。”与前述的Bliss定义相比,FASB的定义一方面指出谨慎性有助于降低企业风险,突出了谨慎性原则的经济作用,从而使谨慎性原则有了更多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谨慎性认识的一个新突破。因为从FASB的说明来看,它并不鼓励一味地低估资产和收入,高估负债和费用,否定了过去那种蓄意地一贯少计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做法,认为会计人员对信息进行取舍时需要持稳健的态度,但同时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公允表达、中立性和相关性,从而使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既能应对商业环境中固有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又能满足投资者相关决策需要。这一定义主要是定性描述,某些方面还是比较含糊,例如它并没有详细说明“审慎反应” 的含义,也没有解释这一审慎反应是如何保证风险被“充分的考虑”。3、实证研究中的谨慎性原则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由规范研究逐渐向实证研究转移,大量的会计实证研究的文献涌现出来。作为谨慎性原则的研究也逐渐转向实证研究为主,要对谨慎性原则进行实证分析就必须有相应的定义来界定它、量化它,因此从实证研究中涌现出谨慎性的大量定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两个:一个是Feltham和Ohlson在1995年提出的定义,该定义指出:如果企业股权的市场价值在时点π+1的期望值与企业股权在时点π+1的账面价值之差在π趋于无穷大时的情况下大于0,则认为企业会计是谨慎的;另一个是Basu在1997年提出的定义,该定义对谨慎性原则的解释是:会计人员倾向于对好消息(利得)的确认比对坏消息(损失)的确认要求有更加严格的证据。从这两个定义可以看出,实证研究中对谨慎性原则的定义抓住了谨慎性的实质,前者反映的是谨慎性低估企业净资产账面价值的特征,可以称之为“资产负债表导向的谨慎性原则”;后者反映的是谨慎性对利得和损失的不对称性处理特征,即损失被立即确认,而利得只有在实现以后才能被确认,可以称之为“损益表导向的谨慎性原则”。在现代会计观点下,利润计量要比资产计价更加重要,因此对“损益表导向的谨慎性原则”的实证研究也居多。对于这三种类型的谨慎性原则,受托责任观下的谨慎性由于缺乏理论依据和存在明显的缺陷,基本上已经被准则制定机构和研究人员所摈弃,而决策有用观下的谨慎性和实证研究中的谨慎性观点得到了准则制定机构和研究人员的普遍接受,从这两者的关系来看,前者主要是对谨慎性的定性描述,而后者是对谨慎性的定量描述,两者可以互为补充、互为说明。总体来看,现代会计强调谨慎性是对于商业环境中固有风险和不确定性一个审慎反应,即对利得的确认比对损失的确认要求有更高的证据,由早期的将谨慎性视为蓄意低估股东净利和净资产转变为尽量不高估资产和利润(但不蓄意低估)。  会计研究人员对谨慎性原则起源提出了众多的解释,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契约、诉讼、税收。1、契约解释在契约解释下,谨慎性被看作是在契约各方之间解决代理冲突的一个重要的缔约手段。按照契约理论,企业和各有关当事人之间由于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利益、有限的视野和有限的责任会产生诸多机会主义行为。而谨慎性是对契约业绩的理想计量,因为它对利得要求更严格的确认标准,从而可以限制有关各方的机会主义行为,有效减轻企业和有关当事人之间的代理冲突。如在债务契约中,股东和管理者可能会高估盈余和资产,将借入的债务作为清算性股利进行分配,从而将债权人的财富转移给股东。而谨慎性原则避免高估资产和盈余,对股利分配施加约束,保障和提高了企业的偿债能力,降低了企业股利过度分配的可能性。另外在管理者的报酬契约中,企业管理者有动机高估净资产和盈余,最大化其当期酬金,损害股东的利益。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股东可能事先在补偿合同中要求运用谨慎性去计量收益。因此,从契约解释来看,谨慎性原则是作为一种有效的缔约机制而自然产生的,它的存在降低了各种契约的违约可能性,提高了企业的价值。谨慎性的契约解释得到了较多的理论和实证支持。Ahmed等人发现,股利冲突越大,企业报告越谨慎,谨慎性成为一个有效的缔约机制去减轻股东与债务人之间的股利冲突。另外,Ball等人发现普通法国家企业盈余要比成文法国家的企业盈余要谨慎性的多,原因在于,普通法国家有强大的投资者保护法律,企业通常优选契约作为解决代理问题的方式,因此对谨慎性的要求较强。而在成文法的国家内,契约各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有可能私下解决而不使用契约,因此对谨慎性的要求较弱。2、诉讼解释股东诉讼是谨慎性原则产生和存在的另一个重要来源。许多研究发现,投资者大多是风险回避者,他们希望能够立即得到有关潜在风险的信息,而对于有关潜在利得的信息却不甚关心。因此公司延期报告潜在的损失比延期报告潜在的利得会面I临更大的诉讼威胁,也就是诉讼风险更可能源自于收入与资产的高估而不是低估,会计人员为了避免日益上升的诉讼风险,“宁可失之低估,而不愿失之高估”,从而股东诉讼成为谨慎性产生和存在的另一个重要来源。诉讼解释在理论上和实务上也获得了较多的理论和实证支持。Basu检测了美国四个不同的诉讼责任期间的谨慎性,发现在两个诉讼责任上升较高期间谨慎性存在显著的上升,而在诉讼责任上升较低期间谨慎性不上升,这一结果与诉讼导致谨慎性的解释一致。另外,Ball等人指出,在普通法国家预期的较高的诉讼风险下,企业的谨慎性会增强,其结论也支持了这一预测。3、税收解释税收解释认为,纳税收益与会计收益之间的联系,使得管理人员有动机运用谨慎性原则来递延税收的支付。谨慎性原则通过推迟收入的确认及加速费用的确认会延期税收支付,从而减少税收支付的现值,增加公司的价值。Guenther等人的研究表明,会计方法会影响应税收益。Shackelford和Shelvin进一步指出,纳税收益与会计报告收益的联系为递延税收支付提供了动机,因而导致对净资产和收益的低估,因此他预测,当两者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时,或者税收上升时,财务报告会变得更加谨慎。但是从目前的相关文献来看,还没有直接的研究致力于税收解释,这一解释的相关的理论和实证证据还很弱。  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实务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计提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存货的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法、存货的后进先出法发出假设、存货的跌价损失准备、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法、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研发支出的费用化处理方法等。这些谨慎性方法的运用首先影响企业财务报表数字,使企业净资产被低估、正的经济盈余被递延反映,但是有关这种谨慎性原则的经济后果,即投资者能否看出不同方法下盈余计量的谨慎性差异,还存在较多的争议。1、谨慎性对企业财务报表数字的影响谨慎性原则的实质是对于利得与损失的不对称确认要求,也就是说反映利得比反映损失要求有更严格的可证实性,损失被立即确认,而利得只有在实现以后才被确认。谨慎性的这种非对称确认特征主要影响企业财务报告中的净资产、应计和盈余项目。(1)净资产账面价值持续低于其市场价值。在市场经济下,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时刻在发生变化,但是所有的这些变化(增值或贬值)并不会立即、完整地反映在企业会计账户和财务报表中。在谨慎性原则下,资产价值减少(损失)通常被立即确认,而资产价值的上升(利得)通常被递延到它被出售或它的价值通过收入现金流量实现时才被确认。例如,在谨慎性原则下,固定资产当期的价值增值,是不允许反映在当期的资产计价上,而只能等到固定资产被出售时才能反映这部分增值。而固定资产当期的价值贬值,直接通过计提减值准备减少资产账面价值。另外,企业的研究和开发支出、广告支出一般而言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得,具有经济价值,但按照谨慎性原则要求,研发支出和广告支出直接费用化,而不能资本化反映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它们的价值被递延到以后期间由于研发支出和广告支出而产生的收入现金流量实现时才被确认。但在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企业通常不会出售它的固定资产,并且研发支出和广告支出是持续发生的,由此推论,会计上对于资产贬值的反映是及时的、并且数额较大,而对于资产增值的反映是不及时的、并且数额相对较少。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谨慎性原则运用会导致企业净资产被系统低估——其账面价值持续低于其市场价值。净资产账面价值被低估的程度越大,意味着企业会计越谨慎。利用谨慎性会计对企业净资产的持续低估特征,Beaver和Ryan提出了对谨慎性的一种实证计量模式:净资产账面价值与市价比率计量模式。这一计量模式评估了净资产被累积低估的程度,通过计算净资产账面价值与市价比率的持久偏差成分来反映财务报告谨慎性的程度。(2)应计项目的净累计额持续为负。会计中的应计项目是由于权责发生制而产生的会计盈余与现金流量之间的时间性差异。从长期来看,如果会计方法是中立的并且企业是稳定的,折旧和摊销之前的累计净收益金额与经营现金流量趋向一致,因为当净收益超过(或低于)经营现金流量时会紧跟有负的(或正的)应计项目发生,正的应计与负的应计项目会随着时间反转,应计项目的净累计额趋向于零。但是在谨慎性原则下,应计项目净累计额持续为负,这是由于谨慎性对利得和损失的不对称处理特征所导致。在谨慎性原则下,损失一旦存在就要求被立即确认,即使与损失有关的现金流出可能还没有实际发生;而利得只有在现金流入实际发生时才能被确认。因此,在谨慎性原则下,损失趋向于被全部应计而利得不能应计,随着时间的推移,应计项目的净累计额趋向于被低估并且持续为负。利用谨慎性会导致应计项目的净累计额持续为负的特征,GiVoly和Hayn提出了谨慎性的另一种计量模式:应计项目的计量模式。这一模式认为,企业长期持续显著的负应计是谨慎性的标志。它通过计算负应计累积的程度和速度来反映财务报告谨慎性程度。(3)盈余反映的及时性和盈余变化的持续性在“利好”与“利差”时期存在差异。谨慎性原则在确认利得与损失时存在严重的不对称性,企业“利好”时期与“利差”时期的会计盈余必然在及时性和持久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会计盈余的及时性是指当期的会计盈余是否及时地反映了公司经济盈余的变化。在谨慎性原则下,会计人员反映利得比反映损失要求有更高的可证实性,因此本期的会计盈余会反映本期所有的负的经济盈余变化(损失),而不会反映或只会部分反映本期正的经济盈余变化(利得)。换句话说,在谨慎性原则下,负的盈余和盈余变化要比正的盈余和盈余变化反映得及时。会计盈余的持续性是指当期的会计盈余变化能否持续到未来。持续性和及时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及时性意味着本期信息已经反映在本期的会计盈余中,这样的盈余一般不具有很强的持续性。持续性则是由于本期会计盈余没有反映本期信息的全部影响,而是将其部分影响递延,这样的盈余一般不具有很强的及时性。在谨慎性原则下,由于负的盈余和盈余变化要比正的盈余和盈余变化反映得更加及时,因此正的盈余和盈余变化相对于负的盈余和盈余变化要更加持续。利用谨慎性会计对正负盈余变化反映的及时性和持续性差异特征,Basu提出了另一种谨慎性实证计量模式:每股盈余/每股市价计量模式。这一计量模式反映了会计收益包括经济收益或利得的速度的差异,通过计算比较会计盈余对“好消息”和“坏消息”敏感性来反映财务报告谨慎性的程度。2、谨慎性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谨慎性原则会低估企业净资产、递延反映正的经济盈余,那么这种低估的净资产和会计盈余是否会导致投资者对企业股票市场价格的低估呢?在这个问题上还在存在较大的争议。有效市场假设认为,投资者不会系统地被盈余计量的各种可选择会计方法所误导,因此,从理论上分析,投资者在制定证券价格时应该能够估定不同方法下财务报表的内在谨慎性差异,并且自行对会计报告盈余进行调整,不会由于低估的账面资产和盈余数额而低估企业股票市价。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实证支持。例如Beaver和Dukes发现,采用加速折旧法(相对稳健)企业的平均盈余反应系数(ERCs)要比采用直线折旧法(相对激进)企业的平均盈余反应系数(ERCs)显著大。盈余反应系数是指某一证券的超常市场回报相对于该证券发行公司报告的盈利中非预期因素的反映程度。盈余反应系数越大,说明报告盈余信息含量越高。他们的证据表明市场在制定证券价格时考虑了盈余计量的内在方法,并且据此对企业报告盈余进行自行调整,支持了有效市场假设。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观点认为,现实的资本市场并不是完全有效的,投资者通常不会区分盈余计量所采用的各种会计方法的谨慎性差异,因此,谨慎性原则对净资产的低估和对正的经济盈余的滞后反映,可能会导致市场对该股票价格的低估。例如,Salamon和Kopel将企业划分为激进会计组合群(同时运用直线折旧法和F1FO)和谨慎会计组合群(同时运用加速折旧法和LIFO),实证结果表明,这两类企业的盈余反应系数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证据并不支持有效市场假设。总之,在“证券市场是否完全有效”问题上还存在相当大的争议,因此谨慎性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也是莫衷一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

谨慎性原则的起源

8. 请选择一个股票进行投资 并从投资学的角度分析为什么选它

  投资要选择成长股,如何寻找成长股?
  什么是成长股?
  费舍对通常进行的经济大势预测不抱什么希望,他说投资人更应该集中精力选择能够使自己以最小的代价和风险来获得最大收益的公司,这些也就是所谓的"成长股"。他提出了选择成长股的15个要点,他认为,一家公司如果能够符合其中相当多的要点,则具有比较高的投资价值,也就可以称为"成长股"。这15个要点大致围绕着以下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公司面临的市场状态和它的竞争能力:这家公司的营业额在几年之内能否大幅成长?有没有优越的销售渠道?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判断一个公司是否值得研究的基本条件。
  营业额的增长前景首先取决于需求增长的状况,公司的管理水平也必须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另外,对于企业销售能力的分析往往被忽视,绝大多数分析人员只满足于依赖一些粗略的指标来分析企业的销售能力。费舍认为这些比率太过粗疏,根本不足以成为判断投资价值的依据,要了解一家企业真正的行销能力,必须要到其竞争对手和客户那里去做艰苦而细致的调查。
  其次是公司的研发水平:该公司研发活动的效率如何?为了进一步提高总体销售水平,发现新的产品增长点,管理层推进研发活动的决心有多大?
  费舍认为,一家公司财务稳健性的最根本的保证就在于能够不断开发新的、能够保证相当利润量的产品线,而这直接取决于研发活动的水平,观察研发活动有两个最重要的角度:一是研发活动的经济效益如何;再者就是公司高层对于研发活动的态度如何,是否能够认识到目前市场的增长极限并且未雨绸缪。
  第三就是公司的成本与收益状况:公司的成本控制水平如何?利润处在什么水平上,有没有采取什么得力的措施来维持或者改善利润水平?有没有长期的盈利展望?
  虽然不象一般的分析师那样对成本和利润缁铢必较,但是费舍对于公司盈利能力也很关心,因为市场对公司的评价--也就是股票价格--更多的是集中在对盈利水平的评价上的。
  费舍极为看中企业长远的盈利能力,他也一直在追寻那些净利润率持续高于行业均值的公司;他明确指出:"投资于利润率过低的公司,绝对无法获得最高的长期利润。"他的理由是,利润率低的公司财务体质过于虚弱,抗打击能力弱,在经济不景气中最可能首先倒下。
  最重要的要点就是公司的管理水平:公司的人事关系、管理团队内部的关系如何?公司管理阶层的深度够吗?在可预见的将来,这家公司是否还会继续发股筹资,现有持股人的利益是否因预期中的成长而大幅受损?管理层的诚信态度是否不容置疑?
  费舍认为良好的人事关系(特别是管理团队内部的良好氛围)和管理层足够的深度是保证企业能够高效发展的基本保证之一;而对于公司的融资能力,他旗帜鲜明的指出:如果几年内公司将增发新股融资,而现有的每股盈余只会小幅增加,则我们只能有一个结论,也就是管理阶层的财务判断能力相当差,因此该公司不值得投资。这一点相信对中国股民应该是启发良多。
  在所有判断公司是否值得投资的标准中,费舍把公司管理层的诚信状况作为最后一个,也是做为最重要的要点提了出来。早在1959年他就斩钉截铁地写到:"不管其他所有事务上得到多高的评价,如果管理阶层对股东有无强烈的责任感一事,令人深感怀疑的话,投资人绝对不要认真考虑投资这样一家公司。"反观今日美国股市之一派乱象,真是使人无法不佩服他的洞见,大师的目光是可以穿透历史的啊!
  --怎样找到它?
  对这些要点了然于胸之后,如何从上千家公司中选出若干家符合上述标准的呢?对此,费舍的经验就是首先求助于富有经验的投资专家,但是专家提供的线索总的来说仍然只是原始资料,而要从其中迅速筛选出若干家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公司,则主要靠经验了。
  心中有了被选对象的大致范围之后,费舍就开始了他称之为"闲聊"的过程,寻找尽可能多的信息来源,不断丰富自己对所研究的公司的认识,"闲聊"对象主要应该是:该公司的竞争对手、供应商和客户、大学和ZF的科学家、行业协会的成员以及公司以前的员工等。
  费舍坚持认为,只有从侧面了解到有关于一家公司至少50%以上的信息之后,才可以去拜访目标公司的管理阶层,否则就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状态:因为投资人对目标公司没有足够多的了解,极容易被公司的管理人员所误导;此外,也根本无从判断最基本的要点之一 --高管人员本身的能力。
  费舍非常反对那种只凭几张财务报表和研究报告就匆忙下结论的做法,他讥讽道:"一个人如果一个星期只花一个晚上,躺在舒适的扶手椅里浏览一些经济商免费报告,便获得很高的利润,你觉得说的过去么!"
  --何时买卖?
  费舍投资哲学的核心就在于找到现在被市场忽视、但是未来几年内每股盈余将有大幅度成长的少数股票;进一步地,想要获得可能获得的最高收益,就应该仔细考虑出时机问题。
  费舍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对于传统的依据景气研究以及对未来的预测来决定是否买卖股票的做法,他持否定的态度。他明确提出:过分信任经济预测的可靠性,无异于拿自己的全部积蓄去冒险。
  费舍认为,最佳买入点应该是在"盈余即将大幅度改善,但盈余增加的展望还没有推升该公司的股票价格时",而抓住最佳买入点的基础就在于能够正确判断目标公司相对于整体经济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另外,由于市场的原因导致的股价大幅下跌也是买进优质股的好时机。
  对于卖出持股,费舍认为只能基于三个理由:首先是原始买进时就犯下了错误;其次是公司出现了重大问题,管理出现退步,或者是增长潜力消耗殆尽,难于继续拥有突出的表现。第三个理由是投资者又发现了比手中持有的股票更优秀的品种。费舍认为最后一种情况非常罕见,而且随时准备更换持股组合的风险其实很大。
  投资人不应该做什么?
  在费舍眼里,投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陷阱,而且他本人正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为此,他专门总结了一些投资人应该尽量避免的东西:
  --不要过度强调"分散投资"。费舍认为: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过于分散化迫使投资人买入很多并没有充分了解的公司股票,而这可能比投资过于集中还要危险。他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了一个最低限度分散投资的优先顺序:A审慎选出根基稳固的大型成长股,并且至少应该拥有5只以上,但其产品线最多只能略微重叠;B较少投资于那些介于上述股票和高风险的年轻成长型公司之间的股票;C最后才可以考虑风险较高的年轻的成长股。
  --不可过分依赖数字。这里说的数字主要指一只股票前几年的价格列表、每股盈余的状况等等一般投资人所津津乐道的数据。费舍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主宰股价走势的是未来,不是过去。"在做出是否购买某只股票的决策时,它过去几年的价格变动或者是每股盈余等等根本就无关紧要。
  --买进真正优秀的成长股时,除了价格之外,也不要忽视时机因素。有的时候,你会成功地找到一直真正有潜力的成长股,但是很有可能你面临的情况是:它的价格现在正处在一个不合理的高价位上。费舍介绍了一种方法,即:研究这家公司过去成功的经营计划,可以发现这些经营计划在发展阶段的某一点,必然会反映在股价上面,而在这个时间附近买进,就很有可能在接近最低价位的地方获得极有潜力的股票。
  --不要缁铢必较。许多投资人都会为自己将要买卖的股票设定一个心理价位,费舍对此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作为一名希望凭借股票成长性在几年之内获得高额收益的投资人来说,为了一点小小的价格差异就放弃交易,绝对是得不偿失。
  --不要忽视市盈率的分析。市盈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是许多人没有认识到市盈率只有跟公司经营的特性联系起来,才能够真实反映其价格的"含金量"。费舍认为如果一个公司能够不断开发出新的获利来源,而且所在的行业亦可望有相近的成长动力,则其5-10年之后的市盈率肯定要远高于一般的股票,即使其现在的价格已经相当可观,其实还是非常值得投资的.
  菲利普.费雪---如何选择成长股

  做中长线一定要学习这本书,我整理了一下它的要点:
  第一章:过去的线索(略)
  第二章,闲聊的妙处(论坛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
  熟悉一家公司特定面向的人,你可以获知每一家公司在业内的相对强弱势。如竞争对手,供应商和客户。大学、ZF和同业工会都是主要的咨讯来源。
  第三章:买进那支股票
  寻找优良普通股的15个要点
  1、这家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有没有充分的市场潜力,至少几年内营业额能否大幅成长?
  2、为了进一步提高总体销售水平,发现新的产品增长点,管理层是不是决心继续开发新产品或新工艺?
  3、和公司的规模相比,这家公司的研究发展努力,有多大的成果?
  4、这家公司有没有高人一等的销售组织?
  5、这家公司的利润率高不高?
  6、这家公司做了什么事,以维持或改善利润率?
  7、这家公司的劳资和人事关系是不是很好?
  8、这家公司的高级主管关系很好吗?
  9、公司管理阶层的深度够吗?
  10、这家公司的成本分析和会计记录做的如何?
  11、是不是在所处领域有独到之处?它可以为投资者提供重要线索,以了解公司相对于竞争者,是不是很突出?
  12、这家公司有没有短期或长期的盈余展望?
  13、在可预见的将来,这家公司是否会大量发行股票,获取足够的资金,以利公司发展,现有持有人的利益是否因预期中的成长而大幅受损?
  14、管理层是不是只向投资人报喜不报忧?诸事顺畅时口沫横飞,有问题或叫人失望的事情发生时,则“三缄其口”?
  15、这家公司管理阶层的诚信正直态度是否无庸置疑?
  第四章,要买什么?

  1、几乎所有的普通股投资,其目标都应该放在长期赚得厚利上。投资历史较悠久、根基较稳固的成长型股票,纵使因为整体股市出乎意料下跌而有所损失,也属暂时性质。这类大型公司的长期增殖潜力,远低于小型、年轻的公司,但整体而言,是非常值得投资的对象。
  2、投资成效决定于两件事:运用原则的技巧,另一个是运气。
  3、每一份研究都指出了相同的趋势:五年或十年期内,成长型股票的资本增殖幅度远高于其他股票。
  第五章:何时买进(好好体会这一点,能买到短期就能彪升的股票)
  1、买到正确的股票,并抱牢够长的时间,总会带来一些利润,通常还会创造可观的利润,不过,要获得惊人的利润,则应考虑进出时机的问题。
  2、预测景气趋势的经济学,不妨视为中世纪的炼金术。
  3、如果传统的有关经济展望的研究,不能提供正确的方法,让我们确定合适的买进时机,有什么办法能告诉我们这件事?答案和成长股本身的特性有关。其共同点是:适合投资的公司,盈余即将大幅改善,但盈余增加的展望还没有推升公司的股票价格。这种情况出现时,适合投资的公司便处于适合的买点。
  第六章:何时卖出

  有三个理由,才卖出股票:
  第一个理由:买进是错的。
  第二个理由:公司发生了不好的变化。如管理阶层退步,成长公司的成长性耗尽。
  第三个理由:换股买进看起来前景更好的公司。但此种做法必须非常小心。
  投资人“五不”原则:
  一不买处于创业阶段的股票。
  二不要因为一只股票在店头交易就弃之不顾。
  三不要因为你喜欢某公司年报的格调,就去买该公司的股票。
  四不要以为一公司的本益比高,便表示未来的盈余成长已大致反映在价格上。
  五不要缁珠必较。
  投资人“另五不”原则:
  1、不要过度强度分散投资。
  2、不要担心在战争阴影笼罩下买进股票。
  3、不要忘了你的吉尔伯特和沙利文。(英国剧作家和作曲家,意思是不要受无关紧要的事情的影响)应该牢记的是:对他重要的事,是未来,而不是过去。
  4、买进真正优秀的成长股时,除了考虑价格,不要忘了时机因素。]
  5、不要随波逐流。在不同的时间,会对同样的事实作出不同的评估。其中,心理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详细资料请参考:
  http://www.cy508.cn/viewthread.php?tid=1024&highlight=%B3%C9%B3%A4%B9%C9

  另外:至少具备以下一些特征:
  1、公司主营 业务突出,将资金集中在专门的市场,专门的产品或提供特别的服务和技术,而此种产品和技术基本被公司垄断,其他公司很难插足投入。那些产品和技术在市场上竞争程度不高,把资金分散投入,看到哪样产品赚钱即转向投入,毫无公司本身应具有的特色,以及无法对产品和技术垄断,在竞争程度很高的领域中投入的上市公司很难成为“明日之星”。
  2、产品和技术投入的市场具有美好灿烂的发展前景,当然对市场的前景具有前瞻的研判必不可少。比如,世界电脑市场的庞大需求使美国股票“IBM”和“苹果”成为当时的“明日之星”;香港因为人多地少,加上地产发展商的眼光,使地产上市公司利润和股价上升数倍。
  3、“明日之星”上市公司应该在小规模或股本结构不大的公司中寻找。由于股本小,扩张的需求强烈,适宜大比例地送配股,也使股价走高后因送配而除权,在除权后能填权并为下一次送配做准备。如此周而复始,股价看似不高,却已经翻了数倍。
  4、“明日之星”上市公司所经营的行业不容易受经济循环所影响,即不但在经济增长的大环境中能保持较高的增长率,而且也不会因为宏观经济衰退而轻易遭淘汰。
  5、公司经营灵活,生产工艺创新,尤其是在高科技范围,它们比其他的公司有高人一筹的生产技巧,容易适应社会转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6、公司肯花大力气进行新技术研究和创新,肯花钱或有能力不断发展新产品,始终把研究和发展新技术和新产品放在公司重要地位,如此,公司才有能力抵御潜在的竞争对手,使自己产品不断更新而立于不败之地。
  7、公司利润较高或暂不高,但由于发展前景可观而有可能带来增长性很快的潜在利润。这一条对发现“明日之星”十分重要,因为利润成长性比高利润的现实性更为重要,动态市盈率的持续预期降低比低企的市盈率更为吸引人。
  8、公司的股本结构应具有流通盘小、总股本尚不太大,且总股本中持有部分股份的大股东应保持稳定,大股东实力较强对公司发展具有促进甚至带来优质资产的可能。
  9、公司仍未被大多数人所认识,虽然有人听说过公司名称,但大多数投资者都不知道该公司的股本结构、潜质、经营手法、生产技巧和利润潜力等,太出名或已经被投资者广为知道的上市公司不可能成为“明日之星”。
  10、“明日之星”股在行情初起时,股价应不高,至少应在中、低价股的范围内寻找,因为从几元的股票翻倍到数十元较容易,而几十元股票要涨到数百元则对大众心理压力较大。
  详细资料请参考:
  http://www.cy508.cn/forum-56-1.html

  谢谢,请给我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