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机者都是交易员类型的吗?有没有其他类型的投机者?

2024-05-16 23:58

1. 投机者都是交易员类型的吗?有没有其他类型的投机者?

既然是投机者当然有很多类型的,
看基本面、看技术面、探听内幕消息、跟风买卖的,什么样的都有
交易员类型的投机者占的百分比也不大

另外宏观对冲基金市场上大多数基金都是投机的。

投机者都是交易员类型的吗?有没有其他类型的投机者?

2. 交易员、操盘手、带盘老师、基金经理的区别

交易员:
就是在交易中充当被委托人或者替对方交易的人。投放买入或卖出定单,希望能从中赚取差价(利润)。
操盘手:
在证券或激活市场中有很多机构参与投资,比如一些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等等,都需要把钱拿来投资到证券或期货市场上,负责这个投资操作的就是操盘手。

带盘老师:
就是有交易经验丰富的堪称老师级别的来手把手的带着你做股票的人。
基金经理:
在基金管理公司(如广发,易方达等)负责某一只基金的运作,包括投资的决策等,就是帮助买基金的人操盘的。

3. 国内基金、保险公司的股票交易员和国外股票交易员有什么区别?

国内和国外交易员对钱的态度不同权限差异,在国外交易员眼里每天赚几百美元根本不算什么钱,所以他们的交易规模往往比同权限的中交易员大,反观国内有些别的因素制约,国内trader交易员的权限比较小,但是这个问题个人感觉并不是主要制约问题  。
对技术分析的态度和应用程度不同。这是最关键的和区别所在,也是我们daytrader重点提高的地方。国外金融市场历史也有两三百年了,技术分析的先驱,所有的常规技术分析指标都是他们创造出来的,趋势指标震荡指标比较完善。这也和他们在各行业上的一贯作风类似,国外无论什么行业,要解决处理一个问题,最看重的是数据统计,让数据来说话,在国内的美资公司就职过的人一定会感受过,你阐述一个事情一个项目如果没有数据和相关统计图表辅助说明,说明你并不专业。一切让数据来说话。在金融市场上,他们的一贯作风就如此,非常重视技术分析,因为技术分析的基础就是数据统计,就是概率学。反观国内的美股即日交易员,可以说是对技术分析不怎么重视,有的公司甚至看不起技术分析的应用,在他们眼里,盘感是最重要最实际的。这可能和中国即日交易员的培训过程有关。80%的美股交易员都是SW培训出来的,他们培训的实质就是培训盘感和止损,经过他们培训过的交易员盘感都不错,但问题往往出在这里。因为培训时往往是小点数止赢小点数止损,培训时大家都执行很好,也很有效果。但交易经验丰富后,大家都发现这不是他想要的结果,大家想要的是大点数止赢小点数止损,这是最理想的,要达到这样的结果只有在趋势中做波段(很多看不起技术分析的以为做波段就是只能1天做2,3次,这是误解,如果你按1分钟周期交易,1个品种起码可以做20次,多个品种合起来还不止),要做好波段交易,仅仅盘感是不能解决问题,必须应用到良好的技术分析,否则经常趋势启动时进了,很快出来,然后本来该加仓时候觉得太疯狂了不敢跟,然后在高位又进,被止损出来,既亏点数又亏手续费)。另一个很多交易员表现的结果,计划做波段,但是超出了止损点数不愿意执行止损,特别是重仓时候,这是人之常情,可能大家都经历过,结果有时是回来了,平手或者赚着出来,有时大亏甚至亏到爆底线。大家有没有从另一角度考虑过什么两种问题是什么原因呢?培训时止损做得那么好,做波段经常不愿意止损。 这和心里学有关,一个事情重复的次数足够多,就会进入人的潜意识,也就是变成人的本能。一段路的过程重复的次数足够多了,变成本能了,老马识图其实就是潜意识起作用。交易员也如此,培训时每天用小点数止赢小止损交易几百次,已经成为本能了,转换到波段交易时每天可能只交易几十次,怎么能马上转变过来,所以就经常出现过早出场和止损执行不理想的情况,经常看到一些很“猛”的交易员经常大赢大亏可能也是这个原因。而且这些不良操作一旦经历多了,还可能会养成一种坏的本能,想改掉还不容易,不得不深思。 解决上面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就是深入研究技术分析,用技术交易系统甚至自动交易系统来约束自己的交易,用正确的方法来加强自己的潜意识不断得到重复形成正确的交易本能。很多人看不起技术分析,只是由于他没能深入研究,比如说一提到震荡指标,他马上会说一点用的没有,你看这个单边市不是超买再超买,超卖再超卖,按它交易亏死了。这是他从外面普遍的书籍中学到的错误技术分析,然后再用来否定技术分析,当然好像就是这样,主要是他没有深入研究。比如,我这里说一点,是外面的书都没提过的使用方法,如果你考虑趋势的大前提,在趋势long的大前提下,寻找过程中震荡指标超卖的地方,往往是趋势中的回调底部,成功率超过75%,失败地方一般是趋势启动的震荡区和头部形成确实反转的地方,这难以避免,这样随便找个趋势指标和震荡指标配合都有这样的结果,难道技术分析对美股日内交易真的没用,还是你自己不去深入研究。(老实说,单这个用法就是比你看10本技术分析的书要有用)。对于常规技术指标的使用,推荐大家听听网络上一个大致叫做‘百年一人常规技术指标使用‘的讲课录音,网上有。我们来这个市场交易的目的是什么?很简单,为了赚钱,一切有利于稳定赚大钱的方法都不该看不起,应该有开放性的心态学习和接收新的好的知识。我们来这个市场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有交易天分,不是为了证明我的盘感比别人好,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方法比别人强,一切目的只为更好更多的赚钱。凡是有利于赚钱的方法我们都不该抗拒。把自己的方法形成技术交易系统的好处可以更好的避开人的身体状态,心理状态,纪律执行不良等对交易业绩影响很大的因素影响,达到该赚的行情不错过,该砍的时候不绕性。这本身就是为了达到更好赚钱的目的。

国内基金、保险公司的股票交易员和国外股票交易员有什么区别?

4. 交易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他和操盘手有区别吗?

一、交易员简介:
证券交易员俗称红马甲,是在证券交易所大厅,通过大厅电脑,在交易主机上从事证券代理交易、自营业务的专业人员。他们一般都是证券公司派驻的代表。
一个好的交易员的要求是眼明手快,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交易任务,即在接到客户的委托交易后尽快处理该笔交易。“计划你的交易,交易你的计划”是这个职业的著名格言。
在证券交易所大厅,通过大厅电脑,在交易主机上进行证券交易的人员,一般他们都是证券公司派驻的代表。由于证券交易所大多是会员制,只有取得证券交易所会员资格的证券公司才可以在大厅拥有自己的交易席位。
二、交易员和操盘手的具体区别就是主观性不同具体介绍如下:
交易员而言一般是被动作业,而作为操盘手通常是主动作业。
交易员就是听候命令给下单的,在市场上只管买的人,他听命于他的东家机械工作。交易员一般是一些投机者,他们一般都是从数据分析员慢慢走出来的。他们一般不会操纵一支或多支股票,但是能够根据预期走势,高卖低买,或者低买高卖,赚取之间的差价。
操盘手就不一样了,他是要靠自己的分析 然后在去执行操作。拥有一些自主权,越是能力高超的操盘手所拥有的自主权越大。操盘手一般是某一支(或多支)股票的调控员,属于高层面机构的控制方,他们一般都是一些优秀的交易员出生。他要操控这支股票的一天基本价位,防止暴跌暴涨。

扩展资料:交易员工作内容:
1、根据客户投资指令迅速有效的执行交易,进行风险控制;
2、研究、分析市场信息和走势,即时向客户反馈投资目标的市场信息,为客户调整投资策略提供依据;
3、协助清算数据处理,提供交易分析报告及投资组合;
4、证券交易资金交付办理及其他工作;
5、参与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交易,管理业务设计。
操盘手工作内容:
操盘手主要是为大户(投资机构)服务的,他们往往是交易员出身,对盘面把握得很好,能够根据客户的要求掌握开仓平仓的时机,熟练把握建立和抛出筹码的技巧,利用资金优势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盘面的发展,他们能发现盘面上每个细微的变化,从而减少风险的发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证券交易员
百度百科-操盘手

5. 证券经纪人,基金经理,操盘手,交易员这些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证券经纪人:

这个类似如 证券居间人,就是给证券公司找客户的,挣的钱是所照客户的手续费的提成


基金经理:

在某个基金管理公司(如南方,华夏,,)负责某一只基金的运作,包括投资的决策等等,说俗了就是帮助哪些买基金的人操盘的

操盘手:在证券或激活市场中有很多机构参与投资,比如一些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等等,都需要把钱拿来投资到证券或期货市场上,负责这个投资操作的就是操盘手

交易员:就是在证券交易市场里面,处理会员发过来的委托的人,在电视里面可以看到,都穿红背心的,是坐在上海交易所,或深圳交易所等等

如果要从事这些行业,至少简单的经济常识要知道,像经纪人,这个是最简单的,没有什么大的要求,会找客户就可以

基金经理室最难的,因为这个必须要走正规的渠道,水平当然要顶尖的

操盘手也是很要求水平的,但是相对于基金经理来说,就没有那么正规了,比如私募基金,代客理财等等,操作资金的人都可以叫操盘手

交易员,这个不是需要什么水平,都是机械式的公所,就是接电话报单什么的,但是很难进去,毕竟这个就亮哥交易所,需要的人很少


打字好幸苦啊

证券经纪人,基金经理,操盘手,交易员这些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6. 中国国内有自营交易员吗?合法吗?

您好,你感觉别人拿资金出来给你练手,不管亏损盈利,还给你发薪水,你感觉对资金提供方公平吗?假如您自己能够持续稳定的在市场中获利,不需要到任何的公司,只需要自己找到有资金但是收益情况不好或是经常亏损的大户,说让我来为您操盘吧 ,盈利了怎么分,亏损了怎么分,还是有人会考虑和您合作的;
券商有自营盘,但是都是团队来运作的,而且各施其职,每个人都有一定得权限,并且在一定得约束内相互配合来做操盘,即便是私募公司的基金经理,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也没有自由决策的说法,都是在一定得约束内尽量实现收益的最大化罢了;所以想自由决策来做交易,先展示自我水平,假如的确很有天赋,那也不愁找不到资金和您合作;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也祝愿您职业顺利,心想事成,财源广进

7. 为什么基金经理不得直接向交易员下达投资指令

根据基金业协会的基金从业考试说明丛书,基金经理指令需经风控部门审核后,再由交易员执行,杜绝老鼠仓等一些违法行为。

为什么基金经理不得直接向交易员下达投资指令

8. 华尔街全过程、全对冲原则是什么概念

  在2007年的金融行业大事记上,“对冲基金”这个词汇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而且往往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令人精疲力竭的荷兰银行(ABN AMRO)收购大战中,对冲基金TCI和Atticus在关键时刻阻止了巴克莱银行(Barclays)的收购企图,使荷兰银行落入了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的手中;在今年7月到8月,贝尔斯登(Bear Stearns)、高盛(Goldman Sachs)和巴黎银行(BNP Paribas)的几个对冲基金严重亏损,成为了次级按揭贷款崩盘的导火线;在次级贷款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对冲基金的表现呈现出两极分化,有的因为赌博成功而大赚一笔,有的则因为亏损过重而黯然退场。作为一个整体,对冲基金行业在2007年的表现还算及格,在扣除管理费和利润分成之后,总体盈利12%左右(截止2007年10月31日,数据由Barclay Hedge提供),高于大部分发达国家股市和债市的回报率。

  提到“对冲基金”,中国人会立即回忆起乔治-索罗斯,这个投机天才领导的量子基金(Quantum Fund)曾经成功进行对英镑和泰铢的投机,引发了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并且差一点使香港金融市场崩溃。不仅仅是中国人这么想,在许多国家的民众心目中,对冲基金经理是一群潜伏在黑暗中的野心家、阴谋家,是对政治经济局势进行超级豪赌的吸血鬼。但是,以上观点只适合于以索罗斯为首的一小撮“全球宏观对冲基金”(Global Macro Hedge Fund),这些基金紧紧盯着各国宏观经济局势,企图在全球财富创造与流动的大环境中进行激动人心的宏观投机;大部分对冲基金却并非如此。在对冲基金经理这个群体中,有人像巴菲特或彼得-林奇那样坚持基本面分析,做坚定的价值投资者;有人像索罗斯那样对政治脉搏和经济周期非常敏感,视投机为生命;还有人像数学家或物理学家那样醉心于数学公式和计算机模型,试图通过科学手段找到稳定的盈利模式。近年来,又出现了类似于私人股权公司(Private Equity Firm)的对冲基金,它们不仅满足于买卖股票和债券,还试图主动影响上市公司的决策与治理,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取得公司的控制权。唯一的共同点是,这些对冲基金都试图取得稳定的超额收益:它们希望在市场上升的时候能够赚钱,市场下跌的时候也能够照样赚钱,同时尽可能降低自身承担的风险。

  对冲基金是一种非常昂贵的游戏,只适合机构投资者和大富翁玩。在美国,个人投资者想要投资于对冲基金,必须至少具备100万美元的金融资产(不包括土地、房屋等实物资产)以及20万美元以上的可支配年收入。事实上,为了做到分散投资,一个人至少要拥有上千万美元的金融资产才可能真正有效地投资于对冲基金,这就把99%的美国人排除在了投资群体之外。只要投资者总数控制在100人以下,对冲基金可以不在美国证交会注册,不进行信息披露,在经营管理方面拥有更大的自由;作为限制条件,对冲基金不能进行广告宣传,其中许多甚至连网站都没有,完全依靠个人关系和经纪人的介绍来招揽投资者。投资者为此付出的代价是高昂的:每年2%的管理费和20%的利润提成,比传统的共同基金高的多。如果一个对冲基金经理足够天才,他可以在两三年内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例如著名数学家、文艺复兴科技(Renaissance Technologies)对冲基金的经理人吉姆-西蒙斯(Jim Simons),在2006年获得了高达14.6亿美元的管理费和利润分成,几乎相当于华尔街各大投资银行CEO的薪酬之和。资历更老的对冲基金经理,例如索罗斯、罗杰斯(Rogers)和兰伯特(Lambert)之流,早就是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的常客了。在华尔街取得一定成就的交易员和分析师,往往会选择开设自己的对冲基金,虽然失败的几率很高,一旦成功却可以带来数不清的利益与荣誉。

  由于对冲基金只向富人开放,往往被媒体谴责为“让富人更富的工具”。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随后的拉美债务危机都有对冲基金的影子,今年的次级贷款危机也使某些对冲基金飞黄腾达,但这些成就都与中小投资者无关;恰恰相反,对冲基金的成功往往伴随着大部分投资者的失败,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不过,近年来已经有不少慈善捐赠基金、养老基金和保险资金等涌入对冲基金,使平民百姓能够间接享受到它们的回报。此外,中小投资者还可以买进“对冲基金的基金”(Funds of Hedge Funds),这种基金投资于其他对冲基金,一般不设立最低投资限额,对投资者的净资产也没有限制,而且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即便如此,在对冲基金领导的全球财富再分配中,富人获得的份额总是最大的,因为他们有平民百姓无法比拟的信息优势和人脉优势,可以更容易地找到优秀的对冲基金经理,使自己的财富规模变得更大。2005年以来,美国和英国的贫富差距都接近了几十年来的最高点,其中对冲基金、私人股权基金和其他贵宾理财工具的贡献很大,金融家们不停地帮助世界上最富裕的1%设计理财方案,99%的中小投资者却被边缘化了。

  平心而论,对冲基金具备某些特殊风险,可能的确不太适合中小投资者。大部分对冲基金都持有空头仓位,持有金融衍生工具,并且采用很高的财务杠杆,以求尽可能提高风险收益比例。某些对冲基金还投资于流动性很差的证券(次级按揭贷款就是一个例子),甚至像私人股权公司那样投资于非上市公司的股票,还有对冲基金专门投资破产公司的证券,这种风险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问题在于,对冲基金经理经常利用监管方面的漏洞,进行内幕交易、恶性投机,承担过于巨大的风险,这种行为实际上使金融市场变得更不稳定。一旦危机降临,那些赌博失败的对冲基金要么疯狂抛售,要么禁止投资者赎回,有的甚至伪造业绩,让投资者以为事情还没有变糟。这些行为都严重违法了法律和职业道德,不仅损害了对冲基金投资者的利益,也损害了整个市场的利益。

  今年的次级贷款危机,同时展示了对冲基金的优点和缺点:优秀的对冲基金经理可以利用市场危机获利,但糟糕的对冲基金经理却使得市场危机更加严重。危机的起点是贝尔斯登旗下的两个自称投资于“高级抵押证券”(High Grade Mortgage)的对冲基金遭受沉重打击,由于财务杠杆比例过高,投资者的钱几乎一分都没剩下,其中包括巴克莱银行等机构投资者的钱。贝尔斯登在历史上一直是最出色的抵押证券交易公司,既然它的基金都出了问题,那么谁还能独善其身呢?在恐惧之下,投资者纷纷抛售抵押证券,与房地产抵押贷款有关的股票也纷纷大跌。结果,第二个打击出现了——高盛旗下的一个自称“市场中性”的股票对冲基金在短短一个月内亏损26%,进一步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当巴黎银行旗下的抵押证券对冲基金遇到问题时,这家银行宣布禁止投资者赎回投资,其他对冲基金管理机构争相仿效。很多遇到麻烦的对冲基金还拒绝披露具体的损失数字,借口“市场流动性不足,无法公允定价”,以避免投资者的指责。以上不负责任的行为加剧了市场恐慌情绪,投资者们几乎歇斯底里地抛售所有与次级贷款有关的证券,余波直到现在还未平息。当然,那些事先赌博次级贷款将要崩盘的对冲基金赚的盆满钵满,但总体来说这是一场负和游戏,绝大部分人都是输家。

  华尔街各大投资银行在次级贷款风暴中受到的打击颇深,原因之一就是对冲基金游戏玩过了火。几乎所有顶级投资银行都有强大的对冲基金管理部门,摩根大通、高盛和巴克莱旗下的对冲基金规模可以列入世界前十;而且投资银行还大量利用自有资本进行自营交易,这种交易的性质与对冲基金非常类似,采用的策略几乎一模一样。对冲基金经理们根据他们对利率、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形势的判断,对房地产抵押证券进行投机,而高盛、美林和摩根士丹利等投资银行的交易员们也在这么做。有些投资银行还投资于自己经营的对冲基金,例如花旗就是自己旗下几个对冲基金的最大投资者。投资银行不满足于扮演传统的中间商角色,大胆投入对市场波动的赌博,固然能够在平时大幅度提高收入,却会在危机爆发时雪上加霜。根据今年华尔街各大巨头的财务报告,除了高盛因为赌博次级贷款即将下跌而逃过一劫,其他巨头都蒙受了几十亿到上百亿美元的巨额损失,这些损失基本上都来自自营交易和旗下的对冲基金。受损最严重的美林和花旗的CEO还因此丢掉了职位。对冲基金游戏导致如此严重的下场,恐怕是这些投行高管们完全没有想到的。

  为什么很多历史业绩良好的对冲基金会在次级贷款危机中倾覆呢?如果你观察贝尔斯登、高盛和花旗的几个出了问题的对冲基金,你会发现过去几年它们的盈利都比较稳定,看不出有亏损的趋势;然而一旦亏损,后果就无法挽回。原因很简单:在债券领域,尤其是房地产抵押证券这种复杂的结构化债券领域,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高度依赖计算机模型,交易过程变成了一场数学游戏,由一大堆数学家、统计学家和金融工程学家制订游戏规则。计算机模型无法预测未来,只能根据历史数据和模型制订者的假设得出结论。如果假设出现错误,或者未来的市场环境出现显著变化,计算机模型就变成了废物,原先被认为价值连城的资产就将一钱不值。直到次级贷款危机蔓延开来,许多对冲基金仍然宣称自己采用的是“风险很低的策略”,几乎不可能出现大幅度贬值的情况。其实类似情况在1998年的俄罗斯债务危机中就曾经出现,当时著名的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雇佣了两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一大堆才华横溢的程序设计师,为其设计非常精巧的套利模型,试图捕捉政府债券交易中的微小获利机会;但是谁也没有料到俄罗斯政府债券会突然违约,结果这群伟大的科学家最终亏的血本无归。在今年夏天遭遇同样的灾难之后,华尔街痛定思痛,开始反省过去过于迷信数学推理和计算机模型的风格,“人脑取代电脑”成为了对冲基金改革的主题之一。至于这一改革能否持续下去,还很难预料。

  依赖电脑的对冲基金大亏了一笔,依赖人脑的对冲基金却在2007年大出风头,尤其是那些依靠战略决策和人际关系取胜的所谓“行动主义”基金。传统的基金经理只对企业的财务价值感兴趣,对企业管理层面的问题并不关心;行动主义基金经理却喜欢主动影响企业的重大决策,通过资本运作、战略重组和管理层更替来提高企业的价值,从而获得利润。传统的基金只是在市场中发掘潜在的财富,行动主义基金却在主动地创造财富,所以它们的定位更像企业家,而不像投资家。在荷兰银行收购战中,它们的威力得到了集中体现。

  荷兰银行是一家拥有1.5万亿美元总资产和7万员工的超级全能银行,其分支机构遍及世界各大洲,在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私人银行业务上都颇具实力。但是,由于各项业务整合情况很差,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都很缓慢,最近几年的股票回报率落后于欧洲同行。今年2月,位于伦敦的行动主义对冲基金TCI向董事会和股东写信,要求在股东大会上讨论将荷兰银行拆分并出售,引起了分析师和媒体的一致叫好。为了自救,荷兰银行董事会急忙请来了英国第三大银行巴克莱担任“白衣骑士”,两家银行迅速展开了合并谈判,并于4月中旬敲定了细节,荷兰银行股价因此上涨超过30%。但是,对冲基金TCI对这一结局仍不满意,联合其他股东与苏格兰皇家银行、西班牙国家银行(Banco Santander)和比利时富通银行(Fortis)接触,终于促使这三家银行提出了比巴克莱银行开价更高的收购方案。与此同时,位于纽约的对冲基金Atticus也对巴克莱银行施加了压力,使巴克莱管理层难以将收购进行到底。在两家对冲基金和其他行动主义投资者的默契配合下,巴克莱的收购方案以失败告终,荷兰银行于今年10月落入苏格兰皇家银行之手,股价至此累计上升50%。这桩惊天大收购给TCI带来的回报是丰厚的:它手中握有3%的荷兰银行股票,至少产生了15亿欧元的利润。

  受到TCI的成功事迹鼓舞,对冲基金纷纷向欧洲其他大公司发起挑战。著名的行动主义基金Knight Vinke对汇丰银行(HSBC)董事会发出了制订重组计划的要求,董事会在多次抗拒之后,不得不与该基金举行圆桌会谈;世界最大的无线通信运营商沃达丰(Vodafone)也受到对冲基金的压力,开始考虑改变公司战略与资本结构。在美国,类似现象早已屡见不鲜,著名的行动主义对冲基金ESL于几年前收购了美国第二大连锁超市凯马特(Kmart),接着又收购了历史悠久的西尔斯百货公司(Sears),通过出售资产和改良业务,使股价一飞冲天,基金经理兰伯特由此赢得了“巴菲特第二”的美誉。在人们心目中,收购公司多数股份并改变企业发展战略,似乎是私人股权公司的事情,现在却变成了对冲基金的新舞台。有的媒体把行动主义基金经理称为“新资本主义”的代言人,无论是荷兰银行这样的庞然大物,还是西尔斯这样的传统企业,都无法摆脱对冲基金资本家的魔掌。

  对冲基金越来越多的卷入企业战略和并购决策,对财富创造与流动是否起到了积极作用?基金经理们当然认为自己是财富的创造者,因为拆分和收购可以提高荷兰银行、凯马特这样的绩差企业的效率,发掘潜在的价值,最终扩大整个社会的财富。但是,不少企业高管和媒体认为,对冲基金是急功近利的投资者,它们希望的是短期利益最大化,没有耐心提高企业的长期竞争力。例如荷兰银行的业务整合本来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假以时日很可能走出泥潭,但TCI等对冲基金没有给它这个机会。某些基金经理频繁地对企业管理层指手画脚,可能扰乱企业的发展战略,对长期业绩造成不利影响。更重要的是,当对冲基金经理们为一次次成功的交易干杯时,企业员工、消费者和监管部门却在为他们的成功买单。荷兰银行被收购之后,至少需要裁减2万到3万个职位,客户服务可能会受到影响,各国监管部门也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监督并购流程;ESL在收购凯马特和西尔斯的过程中,也大量裁减了员工,并关闭了许多历史悠久的业务部门。从某种程度上讲,行动主义对冲基金把大量财富从员工和客户手中,转移到了股东手中,这符合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却可能无助于整个社会财富的增加。

  从宏观经济的层面上看,对冲基金通过对商品期货和外汇的投机,对全球范围的国家财富流动起到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力。全世界专门从事商品投机的对冲基金规模高达1830亿美元,考虑到期货交易的杠杆效应,它们的实际能量超过1.8万亿美元。再加上可以投资商品期货的“多策略对冲基金”(Multi Strategy Hedge Fund),投机者对重要商品价格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在著名基金经理罗杰斯发出“商品市场有十年大牛市”的预言之后,更多的基金经理义无反顾地投入了热门商品投机的浪潮。2007年,多种重要商品的价格达到或接近了历史最高点:石油突破每桶100美元,黄金突破每盎司800美元,铜价一度超过每吨10000美元,燃料油、天然气、铝、铅和其他工业金属的价格也出现剧烈波动。虽然商品价格上升受到了美元贬值和发展中国家经济过热的影响,投机者的热情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以石油为例,北海布伦特原油的价格从2006年初的每桶60美元涨到2006年夏天的80美元,在2007年初暴跌至约55美元,此后缓慢回升到70美元,今年9月以来则暴涨到近100美元,如此剧烈的波动不可能完全由现货市场的供求关系来解释。根据纽约能源对冲基金中心(Energy Hedge Fund Center)的统计,约有200家对冲基金对原油、燃料油和其他形式的能源产品进行大规模投机,对冲基金等投机者占据整个北美能源期货市场的28%,交易量则在过去五年内增长近200%。美国最大的石油精炼商之一——特索罗公司(Tesoro Corp.)的首席经济学家认为,原油价格本来应该是每桶60美元,但对冲基金等投机者却利用政治经济的不稳定性,把它推到了90美元。在次级债危机爆发时,许多对冲基金不得不抛售原油以补充现金,现在它们纷纷返回市场继续进行投机,这使得原油价格的波动性更加剧烈。

  长期暴涨的商品价格,是俄罗斯、澳大利亚、中东各国等自然资源出口大国的福音,却使中国、日本等自然资源进口大国付出了沉重代价,美国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商品价格上涨还带动了自然资源类企业的股价上涨,石油公司、钢铁公司、矿产开发公司成为了投资者的新宠儿,必和必拓、米塔尔乃至中国石油都是资本市场的受益者。此外,太阳能、风力能源、核能和清洁煤等“替代能源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仅仅中国大陆的太阳能企业就有十多家在美国上市成功。作为投资者,对冲基金经理的职责只是为客户谋取最大利益,但他们的交易行为却给全球财富流动带来了深远影响。俄罗斯和东欧各国经济的复苏,中东各国经济的强劲增长,非洲投资热潮的兴起,乃至近年来自然资源类企业的兼并重组风潮,都是商品价格暴涨引起的连锁反应;当对冲基金经理们对能源、贵金属、基本金属和农产品等商品期货合约进行投机的时候,他们实际上推动着一次全球经济体系的重新洗牌,也刺激了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崛起,给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外汇产品方面,对冲基金活跃地进行现货、远期合约、互换合约和一系列其他复杂的衍生品交易,对各国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进行各种赌博。美元汇率的暴跌,日元汇率的回升,以及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都有对冲基金的一份贡献。按照中国媒体的惯用词语,它们代表着所谓的“国际热钱”。当然,相对于各国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力量,对冲基金的实力仍然是薄弱的,它们只能在关键时刻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或者顺从已经形成的趋势,以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任何对冲基金经理代表的都是客户资本的利益,与传说中的所谓“国际金融战争”有本质的区别。

  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对冲基金产业已经变得过于庞大,过于难以驾驭,即使是发达国家的监管者也不得不对其忌惮三分。对媒体公开的对冲基金资产接近2万亿美元,不公开的对冲基金至少有数千亿美元,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GDP。次级贷款危机爆发之后,美国和欧洲都开始酝酿针对对冲基金的严厉监管措施,包括强迫其在证交会注册、扩大信息披露,甚至对交易策略进行限制等等。在政治与法律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对冲基金开始转为“离岸基金”(Off Shore Fund),将注册和办公地点转移到监管力度比较薄弱的国家,其中就包括亚太地区的香港、新加坡等地。中国等新兴国家的资本市场大牛市,加剧了对冲基金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目前香港已经成为美国和欧洲之外最大的对冲基金基地,有些国际对冲基金还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了代表处。可以想象,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进一步开放,股指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不断推出,对冲基金在中国股市和债市的活动将越来越频繁。中国本土也必将诞生自己的对冲基金,为投资者提供一种创造财富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