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书籍读后感

2024-05-06 05:00

1. 科技书籍读后感

确实,科学的普及,不是坐等能等来的,必需要付出汗水与努力,而对于我们这样一群学生,显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研究科学,去了解科学,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接近科学了解科学呢?我把汗水撒给了《学生探索百科全书》。 
“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而探索精神是其中最灿烂的一枝。千百年来,人类用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不断扩展着对神气大自然,对奇妙的科学以及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在永不停顿的对未知领域的探究中,人类建构起了多姿多彩的迷人世界。 
地外文明真的存在吗?动物为什么要冬眠?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回事?我们能不能跨越时空?这些问题一直伴随着我,为了解开这些我不懂的“迷”我选择了《学生探索百科全书》,我希望它可以给我带来这些我不懂得的问题的答案。 
科普读物读后感这本《学生探索百科全书》共分为三章——自然探索、科学探索和历史探索。三章的排版都做的很好,让读者很容易便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三章都按照各自的特点分为若干节,各节在结构设计上均采用场面宏大的主图以及精彩纷呈的配图以增强视觉冲击力,让读者在准确的文字描述、严谨的原理揭示中愉快地踏上新奇的探索之旅,轻松地掌握的百科知识。 
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它对我带来的好处。 
首先我在第一章的自然探索中,我了解了来自宇宙深处的信息、漫长的生命之旅在第二章的科学探索中,我了解了无处不在的黄金分割、四色之迷、寻找“幽灵粒子”、我们能不能穿越时空……等等等等,这些知识又是我了解到了科学,学会了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分析这些重要的东西,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奇闻异事我也可以通过科学说法来解答他,这些知识都丰富了我的生活经验,让我不断的健康成长。 
在第三章的历史探索中,我了解到了丝绸之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埃及艳后、金字塔工程……等等等等。历史使人明智,因为了解历史,可以学习前人的正确做法,并且改到自己的错误作风,这样可以使人们在成功的路上少一些坎坷,为自己铸造一条平平的道路 
看吧!一本知识读物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益处,在这个讲究科学的时代,如果我们不多学习一些有关科学的知识的话,我们肯定会被这个时代所渐渐的遗忘,我们只会一点一点的落后,选择一本好的科普类读物吧,相信它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②儿童读物读后感《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斯威夫特出生于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父亲是一位定居在爱尔兰的英国人。他是一个遗腹子,由叔父扶养成人。他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发表于1726年,被当作是儿童文学作品,实际上却是抨击当时英国社会堕落与腐败的讽刺小说。 
在这本书中,写得是主人公,一位外科医生格列佛的冒险故事,其中一些令人心惊肉跳。在小人国里,他成了庞然大物,刀枪不入,一连吞几十头黄牛仍填不饱肚子;在巨人国里,他变成了巨人们的玩偶,被玩弄于手掌间,并与苍蝇和蜂子展开斗争;后来,他来到神秘的飞岛国,这里的人利用鸟的下部的天然磁铁和海底下的磁铁的力量,随心所欲地移动,这同时也是一个可随时传唤鬼魂对话、专门搞些莫名其妙的研究的离奇国家...读着读着,我仿佛随着格列佛一起走进了那个奇幻的世界。那些玩偶般的小人,高大威猛的巨人,长得像鱼的飞岛国居民,以及慧骃和耶胡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觉得最特别的要数飞岛国的居民。他们的眼睛都长在一侧,而且是一个爱好乐器的民族,在他们的衣服上也有各自喜欢的乐器。那里的侍从必须要时刻敲打大臣们的脑袋,否则他们总爱异想天开。……读了这本书后,我很佩服格列佛的智慧、勇气和冒险的精神,他是个与众不同的男子汉,他一见到大海就抑制不住内心冒险的冲动。作为一名医生,他专门搭乘去各地旅行的船只,以为船员看病为由,去环游世界,到处冒险。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渐渐觉得这些书其实很有意思,而且不会看不进去,反而读过几遍之后,越发爱上了这些书。书是人们进步的阶梯,在书的世界遨游是每个人的梦想。打开手中的书,一头扎进去吧,总有一天会发现其中的乐趣。 
③《养花》这篇课文,详细记叙了老舍爷爷在养花劳动中的苦与乐,充分表达了老舍爷爷对劳动的热爱.读了这篇文章,我对劳动中的酸甜苦辣有了深刻的体会. 
"要是天气突变,就得全动员,抢救花草,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也不在乎."劳动中要是没有苦,又怎么会有甜呢 世间没有不劳动就获得的快乐,也没有可以不吃苦的劳动.老舍爷爷的经历不正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吗 劳动先苦后甜,我写作文不也要 
尽脑汁,冥思苦想吗 吃完了苦,看到自己满意的作文,心里是多么甜呀! 
"多得些知识并不是坏事."说得多好啊!不过,要获取知识,如果不付出劳动,不尝尽酸苦,怎么能行 又怎会取得快乐和甘甜 吃不得苦的人,永远无法邀游知识的海洋.我以往学习,吃不得苦,想学好功课,却又改不掉贪玩贪睡的毛病.经过老师和父母的教育,我终于明白了"学习应当吃苦耐劳"的道理.现在,我放弃了过多的玩耍,抓紧时间努力学习,掌握了更多,更扎实的知识,终于尝到了学习的甜头.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多么富有哲理的话呀!老舍爷爷不但说明了劳动的重要性,还揭示了为人做事的真理.这句话将永远是我的座右铭: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出美好的生活.试问,不劳动又哪来什么作为呢,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制作飞机模型的情景:酷暑,太阳火辣辣的,热气的人,蚊子"大军"更是令人烦恼不堪,但我还是专心致志地拼装,拼装相当困难,劲儿使大了,零件往两边滑;劲儿用小了,又粘不牢.涂胶均匀也很难做到.第一次失败了,我毫不泄气,再来第二次.我把胶水均匀地抹上去,使劲地握在手心里,毫不放松.一秒钟,两秒钟……一分钟,两分钟……我的手心里积满了汗水.手又酸又痛,我坚持不懈地挤压着,连零件的锐角划破了手也不在乎.终于,一架精致的小飞机模型在我的手中诞生了.我愉快地想:虽吃了些苦,值得! 
读了《养花》这篇课文,我深深认识到了劳动的真正含义:在尝尽了苦,辣,酸,咸之后,才会有不尽的甘甜. 
我一定永远热爱劳动! 
④我拿一本散发着墨香的《少年科普世界》翻阅着,呵,一篇篇文章多么富有知识呀!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一本好书会使我们受益匪浅。 
《少年科普世界》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天文、地理、生物、人体、健康、医药、动物等方面的内容,是一本增长知识的科普读物。书中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多么奇异、有趣的故事啊!《少年科普世界》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科学奥妙的存在。自从我读了这本书后,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知道日常生活要注意些什么,还增长了许多科学道理和文化艺术类的知识。书中一个个新奇的知识,让我感到大千世界的五彩缤纷和自然界中的千变万化,真让我爱不释手。其中有“我呼吸的是什么”,“太阳帆远征宇宙”,“为什么跑步的时候气喘吁吁”和“空气到处是一样的吗”等。这些内容我都很喜欢,但是,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家里的遥控器越来越多》这篇文章。“遥控器各种各样,奇形怪状,近几年,家里遥控器增加的速度也比较快,遥控器太多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人们又发明了多功能遥控器。”这段话让我想到了,我家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慢慢地提高,家里的电器也越来越多。 
书是知识的源泉,能教给我们许多知识。一本好书,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欲望,而且还可以开拓眼界,它就像一位无形的老师,帮助我们笔直地走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该懂得知识的可贵,少玩一次游戏,少看一次电视,经常读有关这方面的书,头脑中产生的疑问才会越来越少,兴趣也就越来越高。同时还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多的学问,更多的人生道理! 
《少年科普世界》永远伴随我成长,我喜欢富有知识性的《少年科普世界》! 
⑤英国著名诗人济慈认为,当牛顿用三棱镜把白色光分解成七色光谱时,彩虹那诗歌般的美也就永远一去不复返了。科学居然是如此地冷酷吗? 千百年来,人类超然于自然而存在,我们拥有那么多美丽的传说,拥有那么深刻的对生命的敬畏与安全感。然而似乎仅仅在一夜之间,我们的遗传秘密大白于天下,你我都成了生物学家眼里“透明的人”。千百年来人类超越于自然高高在上的“做人”感觉,被与猩猩、老鼠、蝴蝶、果蝇等具有类似的基因组这一事实,撕扯得支离破碎。 原来,我们大可不必为自然奥秘的暂时丧失而忧心忡忡。相反的是,当你看清了挡在眼前的一片叶子,一棵未知的大树将会占据你的视野,而当你了解了这棵大树,眼前出现的又将是一片未知的莽莽丛林———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就像一个半径不断延伸的圆,随着我们科学知识之圆的拓疆辟壤,我们所接触的未知世界也在不断拓展,它们无疑会激发我们更加丰富的诗意体验和神秘想象!当阿姆斯特朗走出登月舱,迈出他那“个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的时候,虽然没有玉兔、吴刚和嫦娥的热情迎接,没有广寒宫里洗尘的桂花酒宴,但当他怀着满腔喜悦极目远眺,或者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回望我们的蓝色家园时,那种视觉和心灵的冲击该是何等强烈!人类应该坚信,当科学家测定了人类基因组的所有序列后,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和神秘感丝毫不会减退。捧读这本书,就像置身于头脑的体操馆中,感受着智慧的激荡。它让我们体会到,科学之于人类并非冷酷的冰凉———它是我们冬日闲暇里的炭火,为我们带来温暖和美好的遐想,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对自然的热爱。它不会损毁我们对美好生活和多彩世界的诗意感悟———恰恰相反,科学应该是我们诗歌创作灵感的源泉。 
⑥ 我国人民对自然知识的掌握曾走在世界前列.>中记载的动植物已有三百来种,对它们的形态生态都已有一定的认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诸子百家都很懂得运用自然现象来阐述论证自己的学说,因为这是最有说服力的.其中许多用来喻事说理的小段,都编制得十分精巧,这或可视为科学小品的端倪. "五四"以来,有些脍炙人口的散文名著篇,就是艺术性和知识性结合的科学小品.当代如秦牧的散文集子中夺许多完全可称得上典型的科学小品.邓拓的>中科学小品有三十来篇,证古论今、振聋发馈,曾引起读者强烈的反响.至于象周建人 、高士其 、贾祖璋等更是意于科普的高手.他们的科学小品非但为一般读者所欢迎,连专家们读来也盎然.因为它不是 "知识的标本",而在给人以具体知识的同时,还表达了科学情趣,大自然的哲理和深情,是认识价值和欣赏价值的完美统一. 
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我们希望科普报刊除了应用技术和生活知识这类实用性的内容之外,不要忘了能给人以科学情趣的科学小品.这对于培养人们热爱科学、促进两个文明的建设,都是大有好处的. 
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是人类的理想之巅.使科学知识亲切可触,并从中体味到智慧的启迪和求知的愉悦,这就是意蕴.意蕴深厚了作品总能激发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读者会在字里行间或掩卷之后发出会心的微笑: "我读到了许多还没有写出来的东西."这往往会成为促使进一步探索的基础. 
科学需要 "理解",也需 "感受",有的可以言传,有的需要意会.科学文献上记载的大多是发明家的实验经过和结果,而缺乏取得这种结果的思考方式.科学史上同一项研究课题,常有许多人同时进行,为什么有的成功了?有些失败了?这里有令人深思的学问,是开扩思路的关键. 
现代那么多的复杂困难的问题摆在人类面前,各学科日益融合,新学科不断出现,特别需要我们开阔思路,这是迈向美好未来的起点. 
⑦说起科普,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项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工作。其实,科普不仅是自然科学的普及,也是社会科学的普及。 
新一期《求是》发表宁波大学法学院教授肖东波的文章:科普,切不可忽视社会科学。文章认为,在人类社会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同样重要的两大知识体系,自然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科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科学。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自然科学需要普及,社会科学同样需要普及。 
文章指出,总之,科普切不可忽视社会科学。有关部门一定要把社会科学当作科学普及的重要内容来对待,要“重理不轻文”。各级科普机构应该把社会科学的普及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纳入工作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新闻媒体和出版部门也应该将社会科学的普及归入自己的工作范围。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积极投身到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中去,向人民群众传播社会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⑧25年前的春天,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持召开了“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 。1978年5月23日在上海浦江之滨,聚集着来自全国的285名科普作者。他们满怀着从“十年浩劫”桎梏下解脱出来的喜悦,畅谈着党的期望,人民的需要。他们喜泪盈眶,重新拿起笔来,誓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科普创作的春天”来临了!像一把金色的种子撒向十亿神州。在短短四年里,四千余种科普图书出版了;一百二十种科普期刊应运而生;六十余种科技小报和报纸科技副刊在人民中争相传阅;二十二家广播电台的科普广播节目在祖国大地上回响。我国进入了第二次科普大高潮。忆及当年的盛况,迄今难以忘怀。 
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后,当时许多仁人志士都认为,要挽救中华民族,必须学习西方的现代科学知识,用以扫荡肃清那些旧的恶的思想。因为一个人对于宇宙的进化、生物的进化没有相当的了解,决不能有正当的宇宙观、人生观。而我国提倡1922年,梁启超在中国科学社年会上作了题为《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的讲演。他说:“科学精神是什么?我姑从最广义解释,有系统之真知识,叫做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做科学精神。”他认为,科学精神可以分三层意思来说明:第一层是“求真知识”;第二层是“求有系统的真知识”;第三层是“可以教人的真知识”。他认为:“凡学问有一个要件,要能传与其人。人类文化所以能成立,全由于一人的知识能传给多数人,一代的知识能传给次代。” 
看来,梁启超观点的第一、二层意思是和任鸿隽类似的,都认为科学精神是使科学发生和发展的一种思想基础。第三层意思就有点近似于今天我们所提倡的普及科学知识了 
至此,可以认为,我国的学者通过近一百年的奔走呼号,宣扬科学精神、阐说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恰恰是在20世纪80年代基本上打下了理论的基础,并受到社会的重视。责备科普创作界在80年代忽视弘扬“科学精神” ,甚至犯了错误的看法,显然是不符合“实事求是” 的科学精神的。 
在90年代“弘扬科学精神” 更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 
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是人类一切创造发明的源泉,是做人做事、处人处事的根本。有了科学精神,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决不轻信盲从;有了科学精神,凡事都会讲究真确,决不随波逐流。 
为了便于记亿,我们可以把科学精神归纳为八个字:“求真、务实、无畏、创新” 。求真就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务实就是崇尚事实、实事求是;无畏就是不畏权威、不避艰险;创新就是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这四个词组是互为因果的:求真——科学精神的核心,务实——科学精神的基础,无畏——科学精神的前提,创新——科学精神的目的。 
科学精神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性。周光召于2000年5月在《青年科学向导》上发表的文章《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影响》中提到:“科学认为世界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追求真理)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科学认为世界的发展、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因此认识的任务也是无穷尽的”,要求人们不断求知;科学要求人们“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不把偶然性当作必然性,不把局部看作全体,不轻易相信未在严密的科学方法下经过反复实验证明和严格科学推理的所谓的新发现”;“科学认为具体的真理都是相对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因而是可以突破的”要求人们不断创新;“科学又认为,相对真理是不断逼近绝对真理的,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新发现的真理必须包含原有真理的内容”要求人们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科学已成为社会主要实践活动之一,是社会有组织的群体活动”要求人们具有团队精神和民主作风。 

总之,科学是艰巨的、诚实的劳动,它启迪人们的智慧,培养人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和求实精神;科学是探索未来、创造未来的,它培养人们宏伟的胸襟,宽阔的眼界,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科学是同谬误做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它培养人们不畏艰险、不怕挫折、锲而不舍,一往直前地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的大无畏勇气;科学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它同一切投把取巧、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行径格格不入,它陶冶人们高尚的情操,培养人们的献身精神。 

以上这些人类优秀的品德都是从科学的本性中生发出来的,是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这些精神也就是我们科普创作“三性”所强调的“思想性”。

科技书籍读后感

2. 科技类书籍的读后感

《自私的基因》--进化的故事令人绝望  人类从来只会以人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自古以来,世界或多或少被看成泛灵论的,是一个或多或少活着的有机体。其活着的标志就是,每一部分的运动、变化都是有目的的。重物为什么下落,因为它想回到自己的天然位置上去,就像漂泊的人想回到家乡。中国古语“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再有,植物为什么会向上生长,它的种子里已经包含了这个目的因———长成一颗大树是一粒种子的内在目的。 近代科学实现的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是,彻底破除了目的论的解释方式,代之以数学化的定量描述。这一革命性的变化首先表现在物理科学领域,物体的运动不再有任何目的,因为运动并保持这种(均匀直线)运动是任何物体的常态,除非有别的物体的干扰,这种常态不会被改变。因此,重物下落并非它“自己”愿意如此,而是受到了另一个物体(地球)的影响造成的。 尽管近代物理科学非常干净彻底地抛弃了目的论,但生命科学领域中,目的论的幽灵从没有消失过。生命现象的那种自主性、自组织性、自协调性,一句话,内在性,与无机世界的那种纯粹的外在性,确实有着鲜明的不同。特别是,生物界由低级向高级的进步和演化,仿佛有着一种内在的先定的目的性。宇宙的演化仿佛就是为了最终产生出它最美的花朵———人类。 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在生命科学领域彻底消除目的论,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工作框架。与从前的进化论不同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进化的机制是自然选择。何谓自然选择?一切生物,个体也好,物种也好,只要活着都面临生存压力,都处在生存竞争之中,自然选择的意思就是,适应环境者生,不适应环境者灭。由于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适应标准,所以进化是没有方向的,进化是无止境的。自然选择的进化论,承认一切现存的都是合理的,因为若不然的话,它们就早已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掉了。它现在还没有被淘汰掉,说明它相比那些已被淘汰的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达尔文的进化论100多年后,又在新的科学水平上出了更新的版本,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就是一个饶有兴味、颇富挑战性的新版本。 他提出进化的单元可能既不是物种,也不是群体,甚至也不是个体,而是基因,因为作为选择单元,不仅要求长寿,而且必须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在他的基因中心论中,生命的个体反而成了基因主宰着的生存机器。 基因是如何面对生存竞争的呢?作者在书中举出了大量的动物行为,生动地描述了基因如何通过博弈,不断建立更为完善的生存策略。 博弈的前提是所有的竞争者都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所谓自私,不过就是争取自身的生存。为了自身的生存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只是把对手吃掉一种。道金斯非常内行的介绍了多种生存策略,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社会生物学的一个通俗讲座。比如,“如果你比对手小,就逃走;如果你比对手大,就进攻”。恃强凌弱,逢善者欺,逢恶者怕。这就是我们人类非常熟悉的一种生存策略,谁胆敢打破这一切,必定头破血流。再比如谈到说谎在生存策略中的位置时,道金斯告诉我们,一开始说谎者处于有利位置,于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它们的数目增加,等到说谎者的数目占了绝大多数,能够迫使说谎者摊牌的个体又变得有利,说谎者数目开始减少,最后,进化上的稳定策略是,面部表情不动声色。 尽管道金斯一开始就声明,他并不提倡以进化论为基础的道德观,但他所生动展现的生命世界的这幅自私和冷酷的景象还是叫人非常绝望。如果我们命中注定是自私的,我们的非进化论的道德观念何以可能?这是道金斯已经意识到但并未展开的问题。我想起另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温伯格在他的《最终三分钟》里结尾的那段著名的感叹,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回顾了整个宇宙的行程之后,对着飞机下面绵延的群山和美丽的感性世界,一种难以抑制的荒谬感油然而生:难道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竟然只是某种偶然的涨落的产物? 听完道金斯讲述基因的故事,人类应该感到绝望。进化是偶然的、无目的的,基因是冷酷和自私的。它们聪明绝顶,经过几十亿年的进化,它们都已经成精了。从这里我们确实可以学会不少求生存的本领,但同时我们也会陷入这样一个境地:我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生存。 生存是偶然的,也是荒谬的。生命的意义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在人性的世界里那么崇高和辉煌的舍生取义、视死如归,在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里完全是不合情理的。近代科学制造的这种人与世界的分裂,在今天由于更加精致化、合理化,而显得更难弥合。 这是我的亲手作品希望帮到你

3. 求一篇科技书读后感

《时间简史》读后感
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地球,以及那些目前为止人类尚不足以弄明白的事物总是像磁铁般地吸引着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们.无论是年少的还是年长的,人们总是去不断的学习,为的是能更好地了解我们周围的各种事物.身为二十一世纪新一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也更有义务去学习,了解,研究我们所处的环境.为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利用暑假难得的机会我认真地读了霍金先生写的《时间简史》一书,读完之后掩卷长思,细细的领略其中的哲理,让人耳目一新.
就我而言,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唯物论者,对于那些神怪之类的说法很是反感,而对于能用科学理论解释奇异事物的书刊杂志便很感兴趣.对于霍金先生写的这本《时间简史》便很是有一口气看完的冲动,但是由于自己认知水平有限,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还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也难怪就连霍金先生在某一场合也曾说过,能够读懂全书的每一句话的人,就已经够格攻读引力物理博士学位了.虽说只学到了点皮毛,但对自己的知识面还是个很大的扩充并对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这让我不觉得对霍金先生深厚的学术造诣敬佩不已.
首先,这本书是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著作,他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世界以及我们周围的许许多多的奇异的事情,让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难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类的歪理邪说.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就比如人人讨厌的蚊子,我想没有一个人会同意上帝创造蚊子这种生物,但是它又的确是我们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分子,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我们不能因为自我的关系而剥夺另一种生物存在的权利.看待事物要用科学的眼光,同样对待学习我们也要用科学的方法.怎么说呢,科学史上的每一个重大发现无不都是科学家们大胆假设小心论证而发现的,因此在学习方面我们也应该贯彻这种思想方法,不仅是在学习计划的制定上而且也应该在学习方法的应用上.一个周全的严密的学习计划对于学习的时间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谚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好的学习方法,将有助你的听课,自学,以及课后的复习,预习,这些对于大学生而言是相当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能养成这样一种好的习惯,对于将来工作会有相当大的帮助.今后的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信息广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平台,而严密的思维逻辑以及科学的做事方法便是其中的两件法宝,可以帮你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在人生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其次,过去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任何事情我都把它想得很完美.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对那些试图证明世界绝对准则的文章很感兴趣.尤其在学习方面体现得相当明显,对于我而言,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的时候,都感到莫名的兴奋,因为他们能用很简单的几个公式来指导我们生产和生活方面的种种问题,感到很是神奇,因此对科学家们很是崇拜.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才发现世界远不是我想象得那么简单,几个"公式"就能涵盖.概括的来说,简单中孕育着变化,而变化中又体现着规律.人们总是在不断地,想方设法地去寻找那"隐藏"的规律.很幸运的是,某些规律被我们发现了,但更多的还是未知的事物.世界到底有没有绝对准则 还是仅仅是个巧合 所有的问题我们目前尚还不得而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不断的探索才有可能解开这一个一个的谜团.而对于我们来说,它给我们的启发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就像是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无法在学习上达到最高峰,因为没有最高峰.你有的只能是不断的去和别人竞争,和自己较劲,唯有此你才能在自己的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同样,工作中也是如此,成功的企业者他们比平常人多的就是一个强烈的竞争意识.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适者生存",谁都不想被社会所淘汰,谁都想有所作为,那么竞争就在所难免,这也会不断的促使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举两得.
再次,就是读完了全书之后,脑中一直萦绕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宇宙到底有没有过大爆炸 宇宙到底是否曾经是一个无限小的点 宇宙到底是不是在无限的膨胀还是最后会坍缩,还是最后趋于稳定 宇宙到底在时间上要不要有个开端 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尽头 到底广义相对论正不正确 人类到底还能在创造出什么样的理论去解决什么样的难题 人类能否发明出时光机回到过去或是来到未来 2222年人类的科技又将会达到什么样的地步 人类最远能到达宇宙的什么地方 黑洞到底是什么样的 难道光速真的就是速度的极限,以致于黑洞成为人类无法逾越的鸿沟 物质的最小部分又是什么 ……所有的问题接踵而来,让人应接不暇.但是这种种的问号又是那么的有趣,那么的吸引我们的目光,让人浮想联翩.可能这一切一切的问题,你或许现在就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可是谁又能知道,你给出的答案或许就像是从比萨斜塔上落下的那两个不等重的铁球不同时落地的"真理"呢 可能仅仅在当时的情境下被人们所认可,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来,告诉你不是这样的;也会有更多的哈勃望远镜向你展示,原来宇宙真的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样,而是真真切切的正如你眼前所视,此时你可能会有所迷惑,到底什么才是真理 没有人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正如没有人能预测你的未来会怎么,一切都要交给时间.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就能进行太空旅行,或许仍然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无所适从……
最后,从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了解到科学上的很多重大的进展都是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们不盲目的追随权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有时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提出自己的理论,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对于现今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大学被赋予的历史使命将不同于往,它肩负着培养出下一代有着卓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可以说今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更多的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不管是从经济方面还是武力方面,以往的传统观念将不利于更快速的发展,有时甚至会起到阻碍的作用,因此创新将是今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历史潮流,我们国家只有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乾坤旋转,才能永久的屹立在东方.这样的历史使命对于21世纪的大学生而言是不可推卸的,首先应该很庆兴的是我们赶上了这样一个好的时代,有这样一个好的环境来进一步求学,拓展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活跃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的能力.其次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样一个好的条件来努力学习,在学习方面我们也不应该盲目相信课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来求知问道.我们也应该多多向老师求教,毕竟老师的知识和阅历还是很丰富的,这对于正处在年轻气盛的我们而言是弥足珍贵的.要成为未来的建设者,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多多读一些课外杂志,多学一些知识,对于自己的提高也是极其有好处的.同时在校学习的期间我们也应该逐步的走进社会,感受社会,了解社会,这对于将要走进社会的我们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也能更真切地给我们有竞争的意识,培养自己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亦即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本好书不仅能教给别人知识,更主要的是能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感,《时间简史》就是这样一本让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书.而对于这本书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贡献竟然是在他20年之久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空前的——他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身体的不幸让霍金体会到了地狱般的煎熬,然而他却以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缔造了人类的天堂.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亏我选择了理论物理学,因为研究它用头脑足矣."这正证明了约翰·弥乐顿的名言:"头脑是他自己的住所,他在其中可制造地狱的天空,也可制造天堂的地狱."

求一篇科技书读后感

4. 读了科技书,有什么读后感?

科技读物读后感

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了,科学走向了生活,如:电视机、电脑、冰箱、洗衣机……以前,我们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代时,生火都要用打火石慢慢磨,或砖木取火.哪像现在,用打火机轻轻一按,就解决火的问题了.
科技使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在车出现以前,人类远距离运送物资或长途跋涉,用自己的双腿和肩拉背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让人们大量繁重的物资交流已是轻而易举了,著名科学家丁肇中先生说:“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科学就需要我们去探索. 记得有一次,在家里无所事事的时候.想煎

5. 读科技书有感

读有感 
宇宙是无限的,因为他是无限的,所以画任何一条线都可以认为是中线,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认为是中心。宇宙是无限的,它没有边缘,那么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认为是边缘。这不是简单的套用物极必反,这完全是我对无限的推论。时间和光不是一种东西,这很容易想象。比如在黑夜里虽然没有光,但仍然有时间。光速和时间怎么联系起来我还不清楚。我不用去定义宇宙和时间的概念。宇宙形成之前是一个无穷小的奇点,而且无限紧密,我在这里说成没有,这不是唯心的没有,空间和时间在大爆炸时同时的从无生有。这就会产生两个问题,那个无穷小的产生一切的奇点是什么和它为什么要爆炸。那个奇点什么也不是,不是人类所认识的物质,可以起个随便的名字,比如上帝。它就是一个无穷小无限紧密的点,仅仅是一个点。它之所以要爆炸是因为它想那样,因为现在有了一切所以它爆炸了。这是无法证明的,人类的证明方法必然会引入第三方,为了证明第三方的正确又必须引入第四方,这样的证明会无休止的循环下去.在任何方向上看,宇宙都是一样的。既然宇宙在膨胀,膨胀的速度怎样?既然有速度,它必然会有一个参照物,就象光相对假设的以太一样,我们又要假设什么呢?万物形成之前只是一个点,它们之间的距离为零,爆炸之后膨胀。可以想象我们也是以相对于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的物体远离我们的速度远离它。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如果膨胀的速度是超光速,我们就是超光速,如果膨胀的速度是光速我们就是光速,如果膨胀的速度低于光速我们就低于光速呢?对于第一种可能,如果我们超过光速,我们显然不可能看到光。对于第三种可能,是我们从一产生就是光速还是后来慢慢变成光速呢?

读科技书有感

6. 科技科普书读后感

《学生探索百科全书》。 
“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而探索精神是其中最灿烂的一枝。千百年来,人类用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不断扩展着对神气大自然,对奇妙的科学以及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在永不停顿的对未知领域的探究中,人类建构起了多姿多彩的迷人世界。 
地外文明真的存在吗?动物为什么要冬眠?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回事?我们能不能跨越时空?这些问题一直伴随着我,为了解开这些我不懂的“迷”我选择了《学生探索百科全书》,我希望它可以给我带来这些我不懂得的问题的答案。 
科普读物读后感这本《学生探索百科全书》共分为三章——自然探索、科学探索和历史探索。三章的排版都做的很好,让读者很容易便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三章都按照各自的特点分为若干节,各节在结构设计上均采用场面宏大的主图以及精彩纷呈的配图以增强视觉冲击力,让读者在准确的文字描述、严谨的原理揭示中愉快地踏上新奇的探索之旅,轻松地掌握的百科知识。 
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它对我带来的好处。 
首先我在第一章的自然探索中,我了解了来自宇宙深处的信息、漫长的生命之旅在第二章的科学探索中,我了解了无处不在的黄金分割、四色之迷、寻找“幽灵粒子”、我们能不能穿越时空……等等等等,这些知识又是我了解到了科学,学会了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分析这些重要的东西,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奇闻异事我也可以通过科学说法来解答他,这些知识都丰富了我的生活经验,让我不断的健康成长。 
在第三章的历史探索中,我了解到了丝绸之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埃及艳后、金字塔工程……等等等等。历史使人明智,因为了解历史,可以学习前人的正确做法,并且改到自己的错误作风,这样可以使人们在成功的路上少一些坎坷,为自己铸造一条平平的道路 
看吧!一本知识读物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益处,在这个讲究科学的时代,如果我们不多学习一些有关科学的知识的话,我们肯定会被这个时代所渐渐的遗忘,我们只会一点一点的落后,选择一本好的科普类读物吧,相信它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②儿童读物读后感《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斯威夫特出生于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父亲是一位定居在爱尔兰的英国人。他是一个遗腹子,由叔父扶养成人。他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发表于1726年,被当作是儿童文学作品,实际上却是抨击当时英国社会堕落与腐败的讽刺小说。 
在这本书中,写得是主人公,一位外科医生格列佛的冒险故事,其中一些令人心惊肉跳。在小人国里,他成了庞然大物,刀枪不入,一连吞几十头黄牛仍填不饱肚子;在巨人国里,他变成了巨人们的玩偶,被玩弄于手掌间,并与苍蝇和蜂子展开斗争;后来,他来到神秘的飞岛国,这里的人利用鸟的下部的天然磁铁和海底下的磁铁的力量,随心所欲地移动,这同时也是一个可随时传唤鬼魂对话、专门搞些莫名其妙的研究的离奇国家...读着读着,我仿佛随着格列佛一起走进了那个奇幻的世界。那些玩偶般的小人,高大威猛的巨人,长得像鱼的飞岛国居民,以及慧骃和耶胡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觉得最特别的要数飞岛国的居民。他们的眼睛都长在一侧,而且是一个爱好乐器的民族,在他们的衣服上也有各自喜欢的乐器。那里的侍从必须要时刻敲打大臣们的脑袋,否则他们总爱异想天开。……读了这本书后,我很佩服格列佛的智慧、勇气和冒险的精神,他是个与众不同的男子汉,他一见到大海就抑制不住内心冒险的冲动。作为一名医生,他专门搭乘去各地旅行的船只,以为船员看病为由,去环游世界,到处冒险。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渐渐觉得这些书其实很有意思,而且不会看不进去,反而读过几遍之后,越发爱上了这些书。书是人们进步的阶梯,在书的世界遨游是每个人的梦想。打开手中的书,一头扎进去吧,总有一天会发现其中的乐趣。 
③《养花》这篇课文,详细记叙了老舍爷爷在养花劳动中的苦与乐,充分表达了老舍爷爷对劳动的热爱.读了这篇文章,我对劳动中的酸甜苦辣有了深刻的体会. 
"要是天气突变,就得全动员,抢救花草,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也不在乎."劳动中要是没有苦,又怎么会有甜呢 世间没有不劳动就获得的快乐,也没有可以不吃苦的劳动.老舍爷爷的经历不正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吗 劳动先苦后甜,我写作文不也要 
尽脑汁,冥思苦想吗 吃完了苦,看到自己满意的作文,心里是多么甜呀! 
"多得些知识并不是坏事."说得多好啊!不过,要获取知识,如果不付出劳动,不尝尽酸苦,怎么能行 又怎会取得快乐和甘甜 吃不得苦的人,永远无法邀游知识的海洋.我以往学习,吃不得苦,想学好功课,却又改不掉贪玩贪睡的毛病.经过老师和父母的教育,我终于明白了"学习应当吃苦耐劳"的道理.现在,我放弃了过多的玩耍,抓紧时间努力学习,掌握了更多,更扎实的知识,终于尝到了学习的甜头.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多么富有哲理的话呀!老舍爷爷不但说明了劳动的重要性,还揭示了为人做事的真理.这句话将永远是我的座右铭: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出美好的生活.试问,不劳动又哪来什么作为呢,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制作飞机模型的情景:酷暑,太阳火辣辣的,热气的人,蚊子"大军"更是令人烦恼不堪,但我还是专心致志地拼装,拼装相当困难,劲儿使大了,零件往两边滑;劲儿用小了,又粘不牢.涂胶均匀也很难做到.第一次失败了,我毫不泄气,再来第二次.我把胶水均匀地抹上去,使劲地握在手心里,毫不放松.一秒钟,两秒钟……一分钟,两分钟……我的手心里积满了汗水.手又酸又痛,我坚持不懈地挤压着,连零件的锐角划破了手也不在乎.终于,一架精致的小飞机模型在我的手中诞生了.我愉快地想:虽吃了些苦,值得! 
读了《养花》这篇课文,我深深认识到了劳动的真正含义:在尝尽了苦,辣,酸,咸之后,才会有不尽的甘甜. 
我一定永远热爱劳动! 
④我拿一本散发着墨香的《少年科普世界》翻阅着,呵,一篇篇文章多么富有知识呀!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一本好书会使我们受益匪浅。 
《少年科普世界》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天文、地理、生物、人体、健康、医药、动物等方面的内容,是一本增长知识的科普读物。书中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多么奇异、有趣的故事啊!《少年科普世界》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科学奥妙的存在。自从我读了这本书后,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知道日常生活要注意些什么,还增长了许多科学道理和文化艺术类的知识。书中一个个新奇的知识,让我感到大千世界的五彩缤纷和自然界中的千变万化,真让我爱不释手。其中有“我呼吸的是什么”,“太阳帆远征宇宙”,“为什么跑步的时候气喘吁吁”和“空气到处是一样的吗”等。这些内容我都很喜欢,但是,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家里的遥控器越来越多》这篇文章。“遥控器各种各样,奇形怪状,近几年,家里遥控器增加的速度也比较快,遥控器太多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人们又发明了多功能遥控器。”这段话让我想到了,我家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慢慢地提高,家里的电器也越来越多。 
书是知识的源泉,能教给我们许多知识。一本好书,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欲望,而且还可以开拓眼界,它就像一位无形的老师,帮助我们笔直地走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该懂得知识的可贵,少玩一次游戏,少看一次电视,经常读有关这方面的书,头脑中产生的疑问才会越来越少,兴趣也就越来越高。同时还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多的学问,更多的人生道理! 
《少年科普世界》永远伴随我成长,我喜欢富有知识性的《少年科普世界》! 
⑤英国著名诗人济慈认为,当牛顿用三棱镜把白色光分解成七色光谱时,彩虹那诗歌般的美也就永远一去不复返了。科学居然是如此地冷酷吗? 千百年来,人类超然于自然而存在,我们拥有那么多美丽的传说,拥有那么深刻的对生命的敬畏与安全感。然而似乎仅仅在一夜之间,我们的遗传秘密大白于天下,你我都成了生物学家眼里“透明的人”。千百年来人类超越于自然高高在上的“做人”感觉,被与猩猩、老鼠、蝴蝶、果蝇等具有类似的基因组这一事实,撕扯得支离破碎。 原来,我们大可不必为自然奥秘的暂时丧失而忧心忡忡。相反的是,当你看清了挡在眼前的一片叶子,一棵未知的大树将会占据你的视野,而当你了解了这棵大树,眼前出现的又将是一片未知的莽莽丛林———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就像一个半径不断延伸的圆,随着我们科学知识之圆的拓疆辟壤,我们所接触的未知世界也在不断拓展,它们无疑会激发我们更加丰富的诗意体验和神秘想象!当阿姆斯特朗走出登月舱,迈出他那“个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的时候,虽然没有玉兔、吴刚和嫦娥的热情迎接,没有广寒宫里洗尘的桂花酒宴,但当他怀着满腔喜悦极目远眺,或者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回望我们的蓝色家园时,那种视觉和心灵的冲击该是何等强烈!人类应该坚信,当科学家测定了人类基因组的所有序列后,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和神秘感丝毫不会减退。捧读这本书,就像置身于头脑的体操馆中,感受着智慧的激荡。它让我们体会到,科学之于人类并非冷酷的冰凉———它是我们冬日闲暇里的炭火,为我们带来温暖和美好的遐想,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对自然的热爱。它不会损毁我们对美好生活和多彩世界的诗意感悟———恰恰相反,科学应该是我们诗歌创作灵感的源泉。 
⑥ 我国人民对自然知识的掌握曾走在世界前列.>中记载的动植物已有三百来种,对它们的形态生态都已有一定的认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诸子百家都很懂得运用自然现象来阐述论证自己的学说,因为这是最有说服力的.其中许多用来喻事说理的小段,都编制得十分精巧,这或可视为科学小品的端倪. "五四"以来,有些脍炙人口的散文名著篇,就是艺术性和知识性结合的科学小品.当代如秦牧的散文集子中夺许多完全可称得上典型的科学小品.邓拓的>中科学小品有三十来篇,证古论今、振聋发馈,曾引起读者强烈的反响.至于象周建人 、高士其 、贾祖璋等更是意于科普的高手.他们的科学小品非但为一般读者所欢迎,连专家们读来也盎然.因为它不是 "知识的标本",而在给人以具体知识的同时,还表达了科学情趣,大自然的哲理和深情,是认识价值和欣赏价值的完美统一. 
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我们希望科普报刊除了应用技术和生活知识这类实用性的内容之外,不要忘了能给人以科学情趣的科学小品.这对于培养人们热爱科学、促进两个文明的建设,都是大有好处的. 
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是人类的理想之巅.使科学知识亲切可触,并从中体味到智慧的启迪和求知的愉悦,这就是意蕴.意蕴深厚了作品总能激发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读者会在字里行间或掩卷之后发出会心的微笑: "我读到了许多还没有写出来的东西."这往往会成为促使进一步探索的基础. 
科学需要 "理解",也需 "感受",有的可以言传,有的需要意会.科学文献上记载的大多是发明家的实验经过和结果,而缺乏取得这种结果的思考方式.科学史上同一项研究课题,常有许多人同时进行,为什么有的成功了?有些失败了?这里有令人深思的学问,是开扩思路的关键. 
现代那么多的复杂困难的问题摆在人类面前,各学科日益融合,新学科不断出现,特别需要我们开阔思路,这是迈向美好未来的起点. 
⑦说起科普,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项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工作。其实,科普不仅是自然科学的普及,也是社会科学的普及。 
新一期《求是》发表宁波大学法学院教授肖东波的文章:科普,切不可忽视社会科学。文章认为,在人类社会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同样重要的两大知识体系,自然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科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科学。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自然科学需要普及,社会科学同样需要普及。 
文章指出,总之,科普切不可忽视社会科学。有关部门一定要把社会科学当作科学普及的重要内容来对待,要“重理不轻文”。各级科普机构应该把社会科学的普及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纳入工作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新闻媒体和出版部门也应该将社会科学的普及归入自己的工作范围。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积极投身到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中去,向人民群众传播社会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⑧25年前的春天,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持召开了“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 。1978年5月23日在上海浦江之滨,聚集着来自全国的285名科普作者。他们满怀着从“十年浩劫”桎梏下解脱出来的喜悦,畅谈着党的期望,人民的需要。他们喜泪盈眶,重新拿起笔来,誓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科普创作的春天”来临了!像一把金色的种子撒向十亿神州。在短短四年里,四千余种科普图书出版了;一百二十种科普期刊应运而生;六十余种科技小报和报纸科技副刊在人民中争相传阅;二十二家广播电台的科普广播节目在祖国大地上回响。我国进入了第二次科普大高潮。忆及当年的盛况,迄今难以忘怀。 
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后,当时许多仁人志士都认为,要挽救中华民族,必须学习西方的现代科学知识,用以扫荡肃清那些旧的恶的思想。因为一个人对于宇宙的进化、生物的进化没有相当的了解,决不能有正当的宇宙观、人生观。而我国提倡1922年,梁启超在中国科学社年会上作了题为《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的讲演。他说:“科学精神是什么?我姑从最广义解释,有系统之真知识,叫做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做科学精神。”他认为,科学精神可以分三层意思来说明:第一层是“求真知识”;第二层是“求有系统的真知识”;第三层是“可以教人的真知识”。他认为:“凡学问有一个要件,要能传与其人。人类文化所以能成立,全由于一人的知识能传给多数人,一代的知识能传给次代。” 
看来,梁启超观点的第一、二层意思是和任鸿隽类似的,都认为科学精神是使科学发生和发展的一种思想基础。第三层意思就有点近似于今天我们所提倡的普及科学知识了 
至此,可以认为,我国的学者通过近一百年的奔走呼号,宣扬科学精神、阐说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恰恰是在20世纪80年代基本上打下了理论的基础,并受到社会的重视。责备科普创作界在80年代忽视弘扬“科学精神” ,甚至犯了错误的看法,显然是不符合“实事求是” 的科学精神的。 
在90年代“弘扬科学精神” 更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 
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是人类一切创造发明的源泉,是做人做事、处人处事的根本。有了科学精神,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决不轻信盲从;有了科学精神,凡事都会讲究真确,决不随波逐流。 
为了便于记亿,我们可以把科学精神归纳为八个字:“求真、务实、无畏、创新” 。求真就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务实就是崇尚事实、实事求是;无畏就是不畏权威、不避艰险;创新就是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这四个词组是互为因果的:求真——科学精神的核心,务实——科学精神的基础,无畏——科学精神的前提,创新——科学精神的目的。 
科学精神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性。周光召于2000年5月在《青年科学向导》上发表的文章《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影响》中提到:“科学认为世界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追求真理)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科学认为世界的发展、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因此认识的任务也是无穷尽的”,要求人们不断求知;科学要求人们“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不把偶然性当作必然性,不把局部看作全体,不轻易相信未在严密的科学方法下经过反复实验证明和严格科学推理的所谓的新发现”;“科学认为具体的真理都是相对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因而是可以突破的”要求人们不断创新;“科学又认为,相对真理是不断逼近绝对真理的,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新发现的真理必须包含原有真理的内容”要求人们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科学已成为社会主要实践活动之一,是社会有组织的群体活动”要求人们具有团队精神和民主作风。 

总之,科学是艰巨的、诚实的劳动,它启迪人们的智慧,培养人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和求实精神;科学是探索未来、创造未来的,它培养人们宏伟的胸襟,宽阔的眼界,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科学是同谬误做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它培养人们不畏艰险、不怕挫折、锲而不舍,一往直前地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的大无畏勇气;科学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它同一切投把取巧、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行径格格不入,它陶冶人们高尚的情操,培养人们的献身精神。 

以上这些人类优秀的品德都是从科学的本性中生发出来的,是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这些精神也就是我们科普创作“三性”所强调的“思想性”。

7. 读科技方面的书,一篇读后感

现在的文明时代,已不再缺少浠奇古怪的事物了,如:××家生出了一只两头羊,一架飞机突然从空中消失,相对起来是不是每三个例子更能引起您的注意呢?不错,现在的科学在高速的发展,奇闻趣事也多了不少,听过就腻了,可是一架飞机凭空消失到底是什么回事,是爆炸了?是信号中断?还是……

在我们这个所处的空间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一些科学未解之迷更是数不甚数,无数种科学原素被一一发掘出来,先进设备的发现更是不能阻止,然而这个宇宙中永远少不了“为什么”

不久前写了一篇《速度见证一切》关于光速的论文,今天我又要更深一步的解剖“光”这个词了.

在我写的文章中很少离开光这个词,当然这次也不例外,前段时间因为工作太忙,没有写出什东东,今天因为和朋友的一段谈话再次引发了我写作的欲望.

金字塔——远古文明的象征,世界未解之迷的代表,到底它是不是真的是古埃及人所建呢?

埃及最大的金字塔夫金字塔,高130余米,共有30多万块巨石所垒成,其合逢密至连刀片也不能入插入,四方形的底,上面成锥形,四角分别正对四方,以用很多惊人的形态数据,更不可思议的是这座金字塔还可以使新鲜的食物保鲜,使钝器变锐更是有防腐的功效,关键在于它内部的磁分部。

有们外国科学家曾参照金字塔的外形的所处的位置防造了一个纸制的金字塔,摆放正确以后,同样放入一个刀片,几天后他发再刀片奇迹般的变利了,由此证明金字塔这所有这样的功能,在于它的外形和他的地理位置。

就算是这样,在老的埃及祖先怎么能做得到呢??那时可并没有那么精密的测量仪器,如果一切都是巧合,那更是不可能的。

金字塔的出现可能是这样的:

1:可能是史前文明的遗产。

几万年以前甚至更久,那时陆地上还没有我们这些所谓的现代人,那时谁也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恐龙存在的时代,或者,地球上还没有现在海洋这有(约40亿年以前)可能都已经有存在比我们更先进的人类。

可能是因为太阳系的变化,使他们不能再留在地球一,,于是应用尖端的科技建造了金字塔做为通道,利用未知的技术,将他们送往另一个遥远的家园。

美国哈勃望远镜,曾在月球上发现金字塔状的山,它们的外形以及对应方向完全和地球上的一样,那应该就是他们的一个中转站,就像我们现在的车站一样,而他们并不是坐车,他们或许已经达到了空间转移的程度了,利用我们现在还未知的空间力量瞬间到达另一个地方,比光速还要快的多。

至此史文明消失了,然后就是地球被冰川海水覆盖,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的水球,又经过了数亿年,地球上慢慢的出现了人类,于是游戏开始了,史前人类想看看占居地球的这些“小朋友”们是怎样占有这个美丽的家园。把一个地球还未达到的科技产品——金字塔强加于地球。

2:外星人曾来到过地球:

这个观点应该比史前文明更容易让人接受,现代关于外星人的事件越来越多,UFO也不乏成为人们议论的对象。

据资料显示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发生过数起UFO事件,并且有人曾扬言见过外星人,更夸张的是有人被外星人捉去做“实验”至于照片更是数不甚数,这种种的一切都给UFO添加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到底这些数以万计的案例是真是假?科学家只能回答:是自然现象,难道这仅仅是一个神密的自然现象吗?

本人站在科学的角度上坚决相信有外星人,而且外星人曾来过我们这个世界。

几千年以前外星人乔装扮成古埃及人指挥建造了巨大的金字塔,而它不仅仅是建筑,还具有更大的作用,它可以蓄集巨大的能量,就象一个永远充不满电的蓄电池,日本曾研究设计一个太空发电站,利用太阳能发电,再用电磁波把电输送到地球。

地球本身就具有不可乎视的力量,金字塔吸收地球的地磁波和强磁场从而转成能量,用莫种形式运回外星。

这么一个庞然大物相信会使你联想到基地这个词吧!对,它还有可能是外星人的一个基地,用来停靠飞行器或暂的居住,但如果很多金字塔连在一起,我相信可以互相利用空间传送物体,而且是瞬间的。

先进的的外星文明已经可能利用光和空间的力量

读科技方面的书,一篇读后感

8. 科学技术书籍读后感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近10余年来出版了四辑“第一推动丛书”,巨眼识宝,搜罗精品,出版了一大批世界科普名著,影响颇大。第四辑里由英国著名天文学家F•霍伊尔(Fred Hoyle)和印度科学家J•纳里卡( Jayant Narlikar)所著《物理天文学前沿》(The physics Astronomy Frontier)就是一本有特色的优秀高级天文科普著作。
 《物理天文学前沿》洋洋洒洒垂40余万言,内容异常丰富博瞻,剪裁巧妙,自成一格。从内容来看,它几乎囊括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有关天文学(包括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的主要进展,系统性非常强,而且具有相当深度。全书着力于有关知识的介绍,着力于物理概念本质的阐述,着力于科学研究的演进和深化,有关问题的阐述决不浅尝辄止,来龙去脉交待得清清楚楚。
 该书作者就是20世纪的大天文学家,在有关领域贡献良多(比如关于恒星演化过程中的理论的建立,关于超行星和脉冲星、中子星的研究,关于宇宙元素丰度的研究,关于大爆炸理论微波背景辐射等效温度的计算,等等,作者都有非凡的成就),加上作者又是杰出的科普作家,无怪乎该书的许多章节都写得深入浅出,精彩纷呈。例如第八章中关于恒星演化理论的阐述,从放射性和核聚变原理开始,描绘了恒星能量来源的核聚变机制,进而展示了恒星的演化的整个过程,一直到恒星的终结,收缩为白矮星;或者经过氧燃烧阶段,形成所谓超行星爆炸,核心则收缩为奇怪的中子星。整个过程的物理图像,清清楚楚。中间穿插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种种趣闻轶事,例如巴德(Walter Baade)与泡利(W•Pauli)关于中微子打赌的故事,不仅在该书总的严肃的基调上平添了几分幽默的情调,而且也告诉读者在科学探索中的艰难和曲折性。再如第四章射电天文学部分也是写得绘声绘色。作者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扬斯基(K.G.Jansky)在新泽西州霍姆德尔的贝尔电话实验室的早期工作,接着又介绍了1965年彭齐阿斯(A.A.Penzias)和威尔逊(R.W.Wilson) 在同一实验室意外发现微波背景辐射,以及那前后射电天文学一系列有趣的意外发现(太阳射电波发现的故事等),都异常曲折而生动。有关章节是全书最为轻松的部分。随之作者就系统地深入地介绍了关于蟹状星云、脉冲星、射电星系和类星体等的射电天文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其中安排了大量作者在有关领域研究工作的回忆,增添了真实感和阅读的趣味性,同时也为科学史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场景。
  
  
  
  
  
    科普书籍《昆虫记》读后感
  抿一口茶,心情略微激动地开始阅读一本书——《昆虫记》,它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曰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 《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穷其毕生精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他刻苦钻研,牺牲了自己私有的时间去观察昆虫。《昆虫记》详细地描绘了昆虫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这给后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使人类社会迅速走了现代文明。
  
 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些写“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的奇迹。就是这样一个奇迹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
  
而且,这本书有很强的可读性。它的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难怪鲁迅先生将《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昆虫记》也很有真实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在,真的使人身临其境。被我因为厌恶而忽视太久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我屏住呼吸,然后,凭它们穿透了我心灵的幽暗。是《昆虫记》,让我重新喜欢上了这些小生灵,发现它们并不讨厌,相反,还有很多可爱之处;是《昆虫记》,让我看到了昆虫跟我们人类在生与死、劳动与掠夺等许多问题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昆虫记》不同与小说,它是最基本的事实,是法布尔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独自的,安静的,是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和艰辛。
  
《昆虫记》的确是一个奇迹,是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这样一个奇迹,在人类即将迈进新世纪大门、地球即将迎来生态学时代的紧要关头,也许会为我们提供更珍贵的启示。
  
《昆虫记》不仅仅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涵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坚持“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艰苦,也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