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总听到华为和格力,曾经红极一时的海尔干啥去了?

2024-05-09 07:49

1. 为什么现在总听到华为和格力,曾经红极一时的海尔干啥去了?

 海尔到国际市场高调去了,已经连续十三年全球大家电第一了!海尔智家的产品有一半是以海尔自己的品牌买到了国外,不是代工也不是贴牌!海尔集团营收已经过3000亿了!张瑞敏已经平稳的把海尔交给了年轻人自己放心的退休了!海尔的第四到第六个公司也快上市了!
    海尔家电已走向全世界 
     在悉尼,海尔空调、海尔冰箱、海尔洗衣机很畅销,普及程度极高。  
   2019年底,和妻子去澳大利亚看望正读博的女儿,在墨尔本待了4天,在悉尼待了8天,有幸看到了中国的影响力。
   墨尔本华人很多,也很富有。墨尔本的唐人街,中国元素最浓。很多大超市,都有专门聘请的华人或华裔,即使一句英语都不会讲,也能全程无障碍交流,因为他们的普通话很流利。
   相比墨尔本,悉尼的华人少一些,但中国的影响力依然很强——
   机场退税区注意事项,有英语和汉语两种标示。
   据说,悉尼订购的韩国产地铁,不知什么原因,几次试车都不成功。后来,才采购了中国产的地铁。我坐了几次悉尼漂亮的中国红颜色的地铁,没有噪音,运行平稳。
   在悉尼,海尔空调、海尔冰箱、海尔洗衣机很畅销,普及程度极高。我女儿租住的房间,安装的就是海尔空调及海尔全自动洗衣机。
     澳洲人也认为日本、韩国产的空调、冰箱、洗衣机质量优于海尔,但价格太高,而海尔电器性价比最高。  
   悉尼算是澳洲最繁华的城市,消费水平很高,竟然是许多人买不起日本、韩国电器,相信其他城市购买力会更弱,海尔电器销量会更多。

为什么现在总听到华为和格力,曾经红极一时的海尔干啥去了?

2. 为什么现在总听到华为和格力,小时候的海尔干什么去了?

华为与格力都是国产品牌中的佼佼者,任正非与董明珠已经是全国知名的企业家,甚至堪称企业家中的领军人物。华为已经走向了全世界,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是华为手机,华为+荣耀品牌手机,销量已经是国内第一,全世界第二。格力的空调在国内是不可挑战的王者,销售量远远超了其他品牌。但是在趣评小时候,海尔这个品牌却是家喻户晓。特别是,海尔总裁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甚至频繁出现在教科书上面。现如今,关于海尔的消息越来越少。那么,海尔到哪里去了呢?第一,海尔依旧是一家巨头企业,甚至还在2018年与2019年入选《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第二,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以后,海尔的知名度下滑,与海尔并不擅长互联网营销有关。
第一,海尔依旧是一家巨头企业,甚至是世界500强企业。海尔创立于1984年,最开始是一家小型的电冰箱厂。在张瑞敏成为海尔总裁之前,海尔差一点倒闭。正是因为张瑞敏非常重视产品质量,有了一口气砸掉76台不合格冰箱的举动,才让海尔一战成名,迅速抢占了国内电冰箱市场的半壁江山。在趣评小时候,是从教科书上面学到的海尔砸冰箱的故事。那时候,海尔就是质量保证的代名词,也是风头正旺的民族品牌。
现如今,海尔依旧是一家巨无霸企业,旗下有4家上市公司,海尔的冰箱、热水器、空调等等,依旧畅销全国。2018年与2019年,海尔都进入了《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企业。不仅仅在国内,海尔的产品远销美国、欧洲,2019年全年营业收入超过2200亿。可以说,尽管海尔这个品牌出现的次数远远少于华为与海尔,但却依旧是民族品牌中的骄傲,家电生产企业中的佼佼者!
第二,海尔并不擅长互联网营销。当然,与华为、小米、格力这些企业相比,海尔互联网影响的能力远远不如。华为已经是民族品牌中的佼佼者,任正非已经快要被网友当成“神”来崇拜。特别是,华为手机畅销全世界,让华为的知名度在普通人当中打响。格力有一位非常擅长影响的老板董明珠,一个董明珠代言自家的产品,顶的上请10个明星代言。
在互联网时代,海尔的营销明显比不上华为与格力。相比之下,海尔总裁张瑞敏更加低调,更加重视产品的质量。特别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很多人恐怕都以为海尔已经倒闭。殊不知,海尔依旧是世界500强企业!
张瑞敏
欢迎大家讨论,你认为格力与海尔哪一家的产品质量更好?

3. 为什么现在总听到华为和格力,小时候的海尔干什么去了?

华为和海尔,是两家非常优秀的企业,也是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的中国企业。华为和海尔2004年的销售收入分别是400亿和1016亿,到了2013年,华为达到2400亿而海尔只有1800亿,利润分别是286亿和108亿,海尔的发展速度、盈利能力都已经远远落后于华为。仅仅十年时间,为什么华为在不断壮大,而海尔在日渐衰落?
1.首先,在于老板的不同。
  企业的胜负成败,关键在于老板。华为的老板是任正非,海尔的老板是张瑞敏。任正非70岁,张瑞敏65岁。任正非创办了华为,张瑞敏壮大了海尔。可以说,没有任正非就不会有华为,没有张瑞敏也不会有今天的海尔,这是两位老板的不可替代作用。
  两位老板的不同之处,最明显的,是任正非的低调,和张瑞敏的高调。在今年之前的华为20多年的岁月里,任正非从来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他不希望出名,不愿意成为媒体的焦点。而张瑞敏恰好相反,他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曝光,登过哈佛大学讲堂,也曾经成为中央的候补委员。
  通过任正非和张瑞敏的讲话或文章,我们感觉任正非更像一个企业家,而张瑞敏更像一个政客。任正非就像一个老农,耐心地、专注地、一心一意地耕种着自己的土地;张瑞敏更像一个哲人,时不时地刮起海尔变革的风暴,推出经过字斟句酌、精雕细刻、华丽无比的新奇理念。
 2.其次,在于文化的不同。
  有什么样的老板,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可以说,企业文化的每个毛孔都渗透着一把手的气息,都反映了一把手的鲜明个性,华为和海尔当然也不例外。
  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海尔的核心价值观是“创新”。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灵魂,从两个企业我们可以看出,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指向更清晰,更具有实际意义。
  华为的“以奋斗者为本”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落实到了具体的行动之中。华为虽然是私营企业,但任正非仅仅持有华为1.4%的股份,更多的股份给予了华为的每一个奋斗者,利益共享机制的建立,是华为造就一大批奋斗者的根本。
  海尔所强调的“创新”,主要反映在了海尔的内部管理上,一些花样翻新的管理理念,让外人看的眼花缭乱。而任正非是坚决反对管理上的盲目创新的,这是两个老板在文化上的最大不同。
  张瑞敏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不断地发出一道道圣旨,让人只能仰慕而无法接近。任正非给人的感觉,更像一个指挥若定的将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让每一名员工都感觉他就在自己的队伍里。张瑞敏把管理当成了艺术,做给别人去看;而任正非却将自己的管理思想融入企业的各个角落,指引企业前进。
3,在于战略的不同。
  “业务聚焦”是华为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华为创立二十六年来,始终坚守这一战略不放松,不为其他行业的高利润所动,绝不进入电信以外的其他行业,这反映了任正非的定力。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业务聚焦,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华为。
  海尔采取的是多元化战略,从电冰箱开始,又进入了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再进入电脑业、制药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文化产业等,几十年下来后,海尔究竟哪款产品能让用户最佩服?空调不如格力,电视不如长虹,电脑不如联想,就是让海尔引以为傲的售后服务,现在也没有了用户的赞誉之声。
  以上三点差别,导致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华为在迅猛发展,海尔在走向衰败。这一现象,归根结底还是老板的问题,是用人的问题,是对人性的理解和把握的问题。张瑞敏的所谓“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即使喊上千遍万遍,最终也培养不出几个像样的人才;而任正非的“高工资是第一推动力”,吸引了多少有识之士加盟华为,并最终实现了个人和企业的双赢。

为什么现在总听到华为和格力,小时候的海尔干什么去了?

4. 为什么现在总听到华为和格力,小时候的海尔干什么去了?

为什么现在总听到华为和格力,小时候的海尔干什么去了?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企业代表,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企业的问题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你只要能生产出产品,就能被市场消化,那是一个生产短缺的时代。
等生产能力起来了,大家开始对质量提出了要求,90年代的海尔就成为那个时代质量管理类型企业的标杆。
海尔的砸冰箱,就是那个时代对质量重视的最佳代言事件,而海尔学习日本的日清管理,5S管理,美国的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特别是引入标准化售后服务模式,在产品质量一时半会难以提升的情况下,靠服务质量提升,解决了用户痛点,也引领了那个时代企业发展变革的主旋律。
所以企业管理学海尔,是一种时髦,海尔和张瑞敏也达到了企业家创业的最高顶峰。
客观规律告诉我们,一个企业不可能靠一招鲜长期拥有顶峰的,在大部分企业都学会了质量管理,并能够做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时,市场竞争就进入了个性化需求时代。
在这个时代,海尔不断研发各种个性化产品,主要是在外形和功能组合方面的创新,也很好继续保持了自己的企业领先地位。
等大部分活下来的制造企业都培养了自己的设计能力,海尔的领先优势就进一步被削弱,海尔光环就开始退化,市场进入了创新领先和商业模式进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坚持固守制造业的海尔也遇到两个问题,第一是在产品研发方面缺乏底层性创新,难以引领世界家电发展潮流,始终是追随战略,这个问题海尔一直在解决,但不如格力和华为做得彻底,所以等到了创新引领企业发展的时代,海尔的光环不如格力和华为。
第二个问题是本世纪中国企业要赚钱,最快的路一是并购上市圈钱,二是做房地产,海尔在战略上也有动摇,做了很多并购投资,包括进入手机、电脑、电视等行业,也做了一些地产项目,对核心主业还是有影响。
但这并不是说海尔不行了,而是海尔所在的行业进入市场饱和期,难以高速发展。
现在海尔正在二次创业,借助人工智能做大数据积累,准备做按需定制的家电互联网+运营模式,这是一次极为有魄力的创新。
从目前来看,海尔的二次转型吸引了很多眼球,但还难以下结论,我们作为局外人有时候很难在当下马上做出准确评估,局内人估计也难。
但是张瑞敏是我非常佩服的企业家,一个70岁的老人,依然愿意为自己的事业全力一搏,是永远值得我们尊重的。
我期待张瑞敏带着海尔再创辉煌。

5. 为什么格力上去了,海尔下来了?

亿元;美的销售886万台,营业收入199亿元;海尔销售393万台,营业收入69.98亿元。
另据统计机构数据,三品牌市场占有率分别为:格力20.08%、美的18.06%、海尔
8.64%。
比较可以发现,无论销量、营业收入还是市场占有率,海尔与格力、美的差距都在拉大,中国空调“三足鼎立”格局正在渐行渐远。
海尔内部人士的解释是:“海尔渠道建设机制太僵硬,卖场、专卖店等大包大揽,串货和低价竞争时有发生,经销商没有动力。”我认为这种解释过于牵强。
还有人说,今年是空调企业“大灾之年”,空调企业日子都不好过。实际上。当多数空调行业都在高喊“寒冬已到”的时候,格力、美的却是喜获丰收,销量和盈利均有大幅提升。
看来,问题出在海尔空调自己身上。
2003年以来,脱离了大渠道的格力,将突破方向调整到产品创新和技术开发,“以产品之长,补渠道之短”。几年下来成效显著,格力品质形象逐渐确立。如今,消费者已形成这样的认知:“液晶买夏普、空调买格力、洗衣机买海尔、冰箱买西门子”。将格力与国际品牌同列,是消费者对格力这几年努力的承认。董明珠一句“生产管理比广告宣传重要一百倍”的话,同样发人深省。在人们的观念里,一个把产品创新和技术开发放在至高位置的企业,它的产品一定不差;一个天天想着用广告“忽悠”消费者的企业,它的产品一定不好。
在这方面,美的同样可圈可点。别的不说,近日美的大力度推广变频空调,就是一招妙棋,可谓踩准了产业发展的鼓点。定频空调新能效标准及变频空调新能效标准,都将在2009年实施,未来空调产业主调已经非常清晰,那就是“节能“和“变频”,谁能抓住这两个概念,谁将赢得空调的未来。
反观海尔空调,当格力不遗余力诉求“品质高于一切”、美的诉求“变频代表未来”的时候,海尔却几乎两手空空。这几年,海尔空调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产品很少,而格力“睡梦宝”、美的“超静星”令人印象深刻。
海尔空调的价格战略,同样值得反思。海尔是2008年最早发出涨价声音的空调企业,但是,海尔涨价不久,格力即表示坚决不涨价,美的则紧随其后,两大巨头的价格策略一下子将海尔孤立起来。应该说,
2008年海尔空调销售不畅,有价格策略失误的成分在内。
不可否认,海尔作为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之一,其品牌形象正在全球快速提升,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一直以“中国白电之王”形象出现的海尔,其白电产业正在发生分化:洗衣机越来越强,冰箱优势地位不变,而空调正在从巅峰地位滑落。
海尔洗衣机备受消费者喜爱,足以启迪海尔空调思考。在我看来,海尔洗衣机创新能力强,是赢得消费者喜爱的根本原因。这几年,海尔洗衣机新产品不断,最早推出滚筒洗衣机,创新推出双动力洗衣机、尝试推出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等等,可以说,没有强大技术支撑是做不到。
格力、美的空调的胜利,再次证明一个最朴素无华的真理:市场来自创新。广告“忽悠”得再漂亮,也创造不出核心竞争力。

为什么格力上去了,海尔下来了?

6. 格力与海尔的问题

国内空调三大家:格力、美的、海尔。除了格力主要造空调,附带造点小家电,美的和海尔都是多元化路线,大小家电都有。而且海尔以冰箱起家,美的以小家电起家,格力以空调起家。现在三者都是知名品牌,但是主营方向还是不同。格力就是靠空调成就的名声,而美的和海尔空调多多少少是和其他产品一起打造出来的,或者说美的和海尔是家电力的知名品牌,而恰好他们也做空调,于是空调品牌里也有他们了。
营销上格力确实是首创“区域性销售公司”模式,在终端市场雄霸。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