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2024-05-14 15:16

1. 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中国与印度既是邻国,又是人口大国,目前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两个国家,两国国情有很多共同之处,两国经济发展模式为世界瞩目。印度学术界爱把中国作为重要参照对象来研究印度经济,我国学术界对中印综合国力比较也情有独钟。本文不仅对比两国经济状况,还把两国纳入全球坐标中衡量,着重比较两国国际竞争力与经济全球化程度。基础设施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密切,我们选择一些指标进行比对就会发现两国的差距。据世界银行数据,人均用电量,1997 年中国为714 KWH牗千瓦小时牍,印度仅次363 KWH 。在1998 年中国电力生产占世界比重为8.2%,印度只占3.47%。电力系统的损耗在1997 年中国8%,印度却高达18%。中国在1998 年拥有电话主线70条,印度只有22条,1997 年中国电话装机等待的时间不到一个月,印度需一年。印度公路状况极差,缺少高速公路,港口与机场设施陈旧,交通运输极端落后,能源严重短缺,尤其是石油,基础设施的滞后影响了外国投资环境,严重制约了印度经济的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领先的优势十分明显。资本资源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储蓄与投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速度快慢。中国在1997-1999 年期间国内总储蓄GDP的比例为42.5%,国内总投资占GDP的比例是38.8 T ,印度同期分别是20.3%、23.9%。中国在1990-1999 年期间国内总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2.8%,印度只有7.4%。1997 年中国股票市场融资占GDP的比例是22.9%,印度为33.7%,1995 年中国资本市场占世界比重只有0.24%,印度为0.71%,而1998 年中国上升到0.84%,印度降至0.38%。1975 年中国资本资源占世界比重仅为1.73%,印度占1.74%,1998 年中国升至9.4%,印度为2.5%,1998 年中国资本资源占世界比重比印度要高3.8倍。2001 年中国国内储蓄率为38.9%、投资率为37.4%,印度分别为22.4%、22.7%。可见,无论是国内储蓄率或投资率,还是在世界资本资源中的地位,中国比印度高得多,这也是造成中印经济增长速度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印度资本市场历史比中国早,但现在中国资本市场融资规模也超过了印度。经济规模与发展水平G NP 牗国民生产总值牍、 GDP牗国内生产总值牍与G NI牗国民总收入牍是考察一个国家经济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首先,看GNP:据世界银行《2000?2001 世界发展报告》数据,中国1999 年 GNP 为9802 亿美元,在参与排序的206个国家与地区中列第7位,人均G NP780 美元,列140 位;按购买力平价牗 PPP牍计算中国的GNP则高达41122 亿美元,列第2位,人均GNP升到3291 美元,列128 位;1999 年印度 GNP 为4422 亿美元,列11位,人均 GNP450 美元,列163 位;按 PPP 计算印度GNP为21441 亿美元,列第4位,人均G NP2149 美元,列153 位。再看 GDP :2000 年中国GDP总量为1.08 万亿美元,列世界第六位,印度GDP达4794.04 亿美元,居世界第12位。按 PPP 计算GDP,2000 年中国GDP为49660 亿美元,印度为24320 亿美元。2001 年中国人均G DP 牗 PPP牍为4329 美元,印度为2464 美元。1990 —2000 年期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10.3%,印度为6%。经济总量比较我国领先,两国人均GNP、 GNI 都偏低,中国依然占有优势。产业结构通过比较两国的产业结构构成,可发现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1970 年中国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4%、38%与28%,印度则分别为45%、22%和33%,这一期间印度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比重太小,第三产业比重两国接近。1998 年中国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分别是18.4%、48.7%、32.9%,印度各占29.3%、24.7%、45.9%,而世界产业构成为5%、34%、61%,我国第一、第二产业比例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太小,印度第一产业比例太大,第二产业比例过小,第三产业比重比我国大,但比世界水平低,两国产业结构都存在不合理之处,都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各产业发展速度看我国要快于印度,我国农业与工业总产值的规模也比印度大得多。对外开放度印度在90年代以前由于对外国投资采取严格限制的政策,印度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很小,1992 年以来印度加快了金融自由化改革,积极鼓励外国投资,不断放宽对外国投资者限制,外国投资发展很快,外国直接投资从1990 —1991 年度的0.91 亿美元上升到1999-2000 年度的51.91 亿美元,2001 —2002 年度更高达59.25 亿美元,证券投资从1990-1991 年度的0.06 亿美元增至1993-1994 年度35.67 亿美元,因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1998 —1999 年度为负0.61 亿美元,但2001 —2002 年度回升到40.9 亿美元,证券投资流入规模在大部分年度大于直接投资。就外贸、外资发展比较而言,无论规模还是发展速度,我国占有绝对优势,我国经济全球化程度比印度高得多。据《经济学家》推出的全球化指标,1993 —1997 年期间年均变化率印度仅为2%,我国为7%,中国对外开放度远胜于印度,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印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国际竞争力牗一牍 IMD 国际竞争力中印排名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是国际竞争力评价的权威机构,每年根据国内经济状况、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等方面指标体系对参评国家竞争力进行评价,推出《世界竞争力年鉴》。中国在IMD竞争力排名中处中游,但与印度相比名次大大靠前,在1995 —1998 年期间名次不断上升,1999 —2001 年间有所下降,2002 年又上升了两位,印度排名居下游,以两年为周期上下摇摆,在38-42 之间徘徊。IMD竞争力排名说明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比印度强。两国都需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牗二牍 WEF 全球竞争力中印比较根据美国竞争力委员会1999 年对56个国家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成果,也揭示了我国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在创新因子指标排在45,印度为37,其中上游创新能力牗由研究开发投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素质、科研机构的质量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决定牍我国与印度几乎平起平坐,我国第25、印度26位;但下游创新能力牗申请专利的数衡量牍我国比印度要弱,下游创新因子排名我国为48、印度37。我国上游创新能力与下游创新能力脱节,说明我国创新成果商业运作不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通道不畅。中国经济的微观竞争力落后于宏观竞争力,微观竞争力与印度相比也落下风。除1998 年外印度历年名次好过中国,但到2002 年两国差距在缩小,中国只比印度低一位。当前竞争力指标是建立在微观竞争力指标基础上,旨在区分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通过衡量人均GDP水平来考察当前经济成就。中国当前竞争力与印度相比落后了很多,2000 年低11位,2001 年也相差7位。2001 年公司运作与战略排名中国列39位、印度居43位,商业环境质量比较中国排在47位、印度名次是34,在商业环境质量方面我国处于劣势。这反映了我国企业运行的商业环境有待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偏低,企业运营方式与发展战略不够成熟。2002 年我国商业运作环境有所改观,上升到38。国民财富的增长,归根结底依靠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进一步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才能实现人均GDP的快速增长。牗三牍 GITRR 信息技术中印竞争力在网络就绪、网络应用构成与可行因素构成这3项指标排名印度都领先于我国。网络就绪指标中国64、印度54。网络应用构成指标我国到70位、印度60。可行因素构成排名中国第56位、印度49位。在次级指标方面,我国只在信息基础设施、商业与经济环境、ICT机会与社会投入3个方面比印度位置靠前,而在硬件、软件与支持、网络接入、网络政策、网络社会、网络学习、网络经济、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方面排名都落后于印度,特别是硬件、软件与支持、ICT政策、网络学习方面名次悬殊很大,反映了我国信息技术与印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软件业印度遥遥领先于我国,印度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出口大国,2000 年软件出口额达80亿美元。近几年信息技术产业托起了印度牛市,预计2008 年印度软件业产值870亿美元,出口达500亿美元,软件业成为了印度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而我国软件出口还微不足道。中国在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经济总量、国际化程度等方面与印度相比处于领先地位,两国经济结构都须进一步调整,都须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宏观经济的竞争力我国整体占优,但经济创造力竞争力我国不及印度,微观竞争力印度强于中国,信息技术竞争力印度优势明显,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比印度大。

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2. 最新的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比较是怎样的?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的两个重要国家,从经济角度看,他们有着许多相同的历史境遇;同时他们也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相同的国际环境,不同的文化历史政治环境,塑造了大国不同的掘起之路.
  “兰德”公司有一个关于人口的研究:到2020年的时候,中国将成为很严重的老龄化国家,而印度那个时候,是年龄最年青的国家。还有这样一个研究,其结论就是2020年之后,印度将超越中国,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印度的劳动力年轻。印度的企业、印度的管理、印度的法律制度也都有优势……那么到底印度的主要优势是什么?是什么使世人觉得印度将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并认为它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将成为一个经济超级大国?
  1、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其一,中国发展模式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创造出来的。中国正式开始进入工业化是在1953年,并且当时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于印度,更远远低于欧洲和北美的工业化国家,显示出巨大的差距。为改变中国落后面貌,新中国制定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53年开始实施的“一五”计划,确立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主导的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1957年“一五”计划目标的完成,为新中国建立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其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进一步显示了中国特色发展模式的合理性与优势。中国经济自1978年起,极大地缩短了与发达国家和世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水平的差距,从1978年到2006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8%,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显示了以下几个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的重要影响:一是速度效应。中国作为工业化进程中的后起国家,实现了比发达国家还要快的经济增长。二是结构效应。1978年至2006年,中国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消费结构和贸易结构均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结构变化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三是开放效应。200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17607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达1066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这标志着中国已经从一个部分开放的国家过渡到一个全面开放的国家。四是体制效应。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显示,经济发展对市场机制的依赖得到深化和加强,包括建立和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立市场体制和实施细则,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其三,中国的发展模式具有可持续性,已使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了20多年,从中长期观察,中国经济仍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因为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城乡建设大规模开展,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今后20年还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市场潜力很大。

  2、正确认识印度发展模式。

  印度自独立以来,采取了“混合经济体制”,一直非常强调政府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与中国的“计划经济”很相似。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实行了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具有印度本国国情特点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具有潜在优势的服务业为基础。特别是司法、金融体系比较健全使印度拥有一个更利于本土私营企业发展的商业环境,可以说整体的软环境好是印度最主要的优势。但是,印度模式也有其不成熟和不足的地方。

  其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劳动力就业难题难以解决。印度储备银行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印度2006年-2007年GDP增长率为9.4%,主要产业的增长情况为:农业为2.7%,工业为10.9%,制造业为12.3%,服务业为11.0%。印度2006-2007年度GDP总量为8040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55.1%,工业26.4%,农业18.5%。印度的产业结构使其实际就业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印度官方公布的失业率仅为3.1%,表面看起来并不高,但是实际上印度有70%的劳动力都属于非正规就业,难以保障职业和收入的稳定性。尽管印度有知名的IT专长和繁荣的外包产业,但这与广大群众并不相干。整个IT行业大约只有100万名从业人员,其产值仅占印度GDP的4%。印度的增长热点始终集中在信息科技领域,但是印度信息技术服务出口行业的就业人数还不到其就业总数的1%,无法制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助长了印度的两极分化。印度目前人口已超过11亿,有3.5亿人口生活在联合国划定的贫困线以下,印度贫困人口占世界贫困人口总数的一半。

  其二,印度社会矛盾复杂,内耗严重。印度除了原有的宗教冲突和民族矛盾外,印度的党争日益加剧,导致政局不稳。许多政治家把精力放在争权夺利上,无暇顾及经济发展。印度的民主政治制度使政府协调难度很大,许多重大决策往往议而不决,决而难行。

  其三,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使印度社会丧失了不少生机和活力。种姓制度是一种等级制,它把社会按高低顺序分成五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把种姓森然的地位差别,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看作是神圣不可逆的自然秩序的一部分。这就完全阻断了增强世俗平等的社会变革的出现。而且,种姓制度又是一种社会分工,种姓与职业固定挂钩,种姓决定职业,代代相传。种姓制度以及它所形成的对劳动分工的基本价值观是同现代社会相冲突的。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采取了反种姓主义的立场,采取了一系列提高低种姓人的地位的措施,虽然使这部分人的地位有所改善,但种姓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种姓观念至今仍渗透到从国家的政治领导人到平民百姓的精神世界中,影响和制约着印度社会的变迁,无法充分解放社会生产力。

  此外,人口问题、贫困问题、失业问题、教育问题、基础设施问题等,都是制约未来印度经济发展的瓶颈。

3. 印度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哪些特点

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手工艺、纺织以至服务业。
以购买力平价(PPP)计算(2007年),印度经济是亚洲第三大经济体系。若以美元为货币单位的GDP计
算(2007年估计为1.09万亿美元),印度是世界第12大经济体。在主要经济体中,印度的经济增长名列第二,2006/07财政年度的GDP增长达
9.4%。不过,印度人口庞大,其人均收入(2007年估计数字)仅为$4,182(以PPP计算)或$964(名义人均收入)。 世界银行也将印度界定为低收入经济体。
虽然印度三分二人口仍然直接或简接依靠农业维生,近年来服务业增长迅速,日益重要。印度凭借信息技术及大量受过教育并懂得英语的青年,发展成为全球企业将客户服务和技术支持等“后勤工序”外判的中心。印度成为软件及金融技术人员的“输出国”,其他行业如制造业、制药、生物科技、电讯、造船、航空和旅游的发展潜力也十分庞大。
从英国独立后,印度奉行社会主义的经济路线,严格限制私营公司、对外贸易和外来投资。不过,自1990年代起,印度逐步开放市场,实施经济改革,减少政府对贸易和投资的控制。纵然面对政治争议,印度政府逐步将公营机构私营化,以及开放部分行业予以私营和外资参与。
印度面对的经济问题来自庞大并持续增长的人口,以及严重的贫富悬殊。贫穷仍是印度急需解决的问题,官方估计,2004至2005年印度有27%人口属于贫困人口。

印度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哪些特点

4. 印度作为发展中的国家,经济发展有哪些特点?

印度发展的特点:
独立后经济有较大发展。农业由严重缺粮达到基本自给。工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自给能力较强。印度政府于1991年7月开始进行全面经济改革,放松对工业、外贸和金融部门的管制,1992至1996年经济年均增长率为6.2%。九·五计划(1997至2002年)期间经济年均增长率有所下降,为5.4%。2001年,印出台十·五计划,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年均8%。
  2001/2002年度,政府继续深化第二阶段经济改革,加速国有企业私有化,实行包括农产品在内的部分生活必需品销售自由化,改善投资环境,精简政府机构,削减财政赤字。由于农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印经济增长率达到5.6%,较上年提高了1.6%。

  国内生产总值(2001/2002年度):209400亿卢比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1/2002年度):5.6% 
  货币名称:印度卢比(Rupee)
  汇率(2002年7月):1美元=48.83卢比 
  年均通货膨胀率(2001/2002年度):4.3%

电子信息行业特别发达,

5. 中国与印度两国哪个更有发展潜力

印度的发展潜力超过中国?呵呵,印度为何成为世界游资新宠?

中国与印度两国哪个更有发展潜力

6. 印度靠什么发展经济

印度的经济主要靠部分工业产业拉动增长,例如,软件、电子、医药等领域。
近几年,印度经济发展迅速,发展速度也一直排在世界前列。所以印度方面也普遍的保持乐观态度,认为自己国家将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下一个风口。那么印度的经济增长主要靠什么产业来拉动的呢?

首先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全国产值在国民总值中占有非常高的比例。但由于印度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所以80%的印度人靠农业来养活自己。其次一些印度农民由于城市的发展,或者是贫穷,变卖了自己的土地。据统计印度没有土地的失业农民占到了35%。其次印度有一部分工业相当发达,位于世界前列。例如电子、软件、医药等行业,这些领域也是拉动印度经济的主要产业。但需要提一下的是,这些产业往往需要的人力资源比较少,基本掌握在印度的富人手中,这就造成了印度人口的财富差距越来越大。工业方面除了这几种产业之外,其他的产业基本上都处于初级状态,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印度最近几年的就业率,一直处于零增长的状态。据统计,由于印度人口持续增加,每年可以投放到市场上的劳动力就可以达到千万以上。但印度的就业岗位只有这么多,这就出现了很多人没有工作可以做的现象。所以虽然印度的经济增长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但印度国内的各种问题也不少。例如,基础建设滞后,就业率零增长,以及失业人数不断增加等。一个国家的基础建设情况和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走势的重要标准,但是印度在这两方面都非常的不占优势。
综上所述。目前印度的经济增长主要靠少部分工业产业来拉动。由于国内财富差距不断拉大,所以无法形成足够的消费人群,这就使得印度经济的抗压能力比较差。除了靠部分工业拉动经济之外,前几年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后推力,也给到印度一定的帮助。

7. 印度的经济发展会超过中国吗?

虽然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过,又10亿多的人口,但是,印度的资源并没有中国丰富,国民收入也比不了中国,虽然现在一些跨国公司把在中国的工厂撤到了印度、泰国等国家,是因为他们低廉的劳动力,虽然印度电子、军工发展很快,但其国民经济基础薄弱,这些是无法与中国相抗衡的,中国是一个特殊的经济体,一个特殊制度的国家,印度超过的可能性不大。补充回答:
印度国内办事效率较低,往往不能集中力量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报告称,在印度开办一项业务所花的时间是在中国的两倍,注册资产在印度要花67天,而在中国只要32天;履行合约在印度要花425天,而在中国只花241天。印度社会经济的分化也十分严重,现代化与落后共存,是一个对比鲜明和充满矛盾的国家。印度位居世界经济强国之列,但世界上最贫困的人口中有1/4生活在印度;它是世界第六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但数以亿计的印度人却缺乏电力能源;它的250多所大学培养了300多万名科学精英,但40%的印度人口仍是文盲。在德里和班加罗尔等城市,茅草屋往往与跨国公司的摩天大厦交织在一起微言
热点时事专家向他求助等级:20采纳率:44.7%

印度的经济发展会超过中国吗?

8. 目前中国与印度经济增长的比较

(一)中国经济(1979年至今)
1979年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按照“渐进式”的方式,逐步放弃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政府对经济依然有某种程度上的主导作用。在这种改革下,在农村实现了第二次土地改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取代了农业合作社,同时,农村乡村工业得到全面的发展;城市工商企业的改革由“承包经营”到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与建设,国有企业逐渐成为独立核算的市场主体;允许私人经营的发展,并打开国门,大量引进外资。这种经济体制在1992年后被中国政府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工业化已经初步建立完成,现在正在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但中国的城镇化却落后于工业化。目前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0%多。
中国大陆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年均增长率近10%,是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人均GDP从1979年的275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4400美元,对外贸易规模世界第二,173种制造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居第一,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发动机,外汇储备超过30000亿美元。
近10多年来,由于政府主导投资,房地产和基建过度投入,虽然改善了居民住房和基础设施,但产能过剩,环境退化严重,货币过量投放,政府债务增加;国有企业仍然存在政企不分,垄断经营的状况,效率低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乏力,致使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与GDP规模不相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通过创新驱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全面升级和绿色转型。

 (二)印度经济(1991年至今)
 1980年代后期,拉吉夫·甘地放宽投资限制,取消价格控制,降低企业税收。这些措施对经济增长有帮助,但同时导致政府财政赤字高企,经常帐户恶化。随着印度的主要贸易伙伴苏联解体,加上波斯湾战争使油价飙升,导致印度贸易失衡,政府濒临破产边缘。印度政府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以接受IMF提出的改革经济制度为代价,获得了总额达18亿美元的紧急贷款。资金注入后,当时的总理纳拉辛哈·拉奥与财长曼莫汉·辛格于1991年正式展开经济自由化改革,取消“牌照制度(Licence Raj)”(投资、工业及入口牌照),结束国营公司的垄断,同时放宽外来投资,免除了多个行业的外资审批制度。自此奠下了印度经济自由化的大方向,而此方针亦未受政党轮替所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政党敢触及强势的贸易协会和农场主的利益:改革从未涉及劳动法和农业补贴等敏感议题。1990年代,除了为数不多的低迷时期,印度经济发展迅速、人均预期寿命,识字率和食品安全等也随之进步。
 
(三)中印经济绩效比较
中印经济比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二是经济发展。
第一,经济增长(GDP)。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1980年中国GDP(current US$)为189,400,991,348.9美元,印度为189,594,121,351.9美元;1990年中国GDP为356,937,329,023.3美元,印度为326,608,014,285.3美元。

第二,经济发展。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用“人类发展指数”来反映。“人类发展指数”主要包括健康长寿(用出生时预期寿命来衡量)、教育获得(平均受教育年限和预期受教育年限共同衡量)、生活水平(人均GNI:购买力平价美元来衡量)。人类发展报告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2013年世界人类发展指数平均为0.702,与2012年数据相比提高了0.008;中国人类发展指数0.719,与2012年数据相比提高了0.020 ,高于平均水平;印度人类发展指数0.586,与2012年数据相比提高了 0.032。显然,中国属于“高人类发展指数组”,印度属于“中人类发展指数组”。也就是说,1980年中国的GDP只相当于印度GDP的99.90%,中国的人均GDP只相当于印度的人均GDP的71.17%。从1981年开始,中国GDP超过印度,10年后的1991年,中国人均GDP才开始超过印度。进入21世纪,中国GDP大幅度超过印度。但中国GDP超速增长,其质量是不高的。中国1990年的货币总量为1.53万亿,2011年89.56万亿,21年翻了58.53倍。美国货币总量同期只增加了1.99倍。货币的超额投放,使房地产价格成倍翻涨,由此刺激房地产与基建疯狂建设,当然也就使GDP高速增长。

第三,经济结构。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世界概况》中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按国际汇率和购买力平价计算)和各产业所占比重进行估算,2012年GDP中,农业占比世界(平均水平)为5.9%,中国为10.1%,印度为17%;工业占比世界(平均水平)为30.5%,中国为45.3%,印度为18%;服务占比世界(平均水平)为63.6%,中国为44.6%,印度为65%。显然,两国农业比重都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印度的工业占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中国的服务业占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