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起源

2024-05-19 05:48

1. 道教的起源

道教的起源通常认为渊源于古代的巫术与道家思想的结合。巫术有原始巫术和后期数术之分。因此呢,道教与数术的关系应当是:道教、数术同易有流源关系;数术是天地神鬼的测算之术,道教是天地神鬼观的信仰、追求之法。道教以古易太极图为“教徽”,就很说明问题。历代道教无不以老子为教主,尊为太上老君、道德元君,并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道教经典之首,称为《道德真经》。其实老子之学并非是宗教。道家与道教的关系其实是殊途同归,均肇于易。道教一般以东汉汉安元年(一四二年)为创教之始。自张道陵在鹤鸣山(四川崇庆)倡导“五斗米道”,道教由此定型,后人称为“天师。”东汉末,张鲁的五斗米道、张角的太平道成为农民起义的旗帜。东晋建武元年(三一七年),葛洪撰《抱朴子内篇》,整理并阐述了道术及其理论。南北朝蒿山寇谦之制订乐章诵戒新法,称新天师道。庐山陆修静整理三洞经书,编著斋戒仪范,道教从此完成其形制。唐宋时,道教各宗派逐渐合流,到元代归并于正一派。同时,王重阳于金大定七年(一一六七年)在山东宁海(今牟平)创立全真派,此后,道教分为两大派:正一派可以不出家,全真派则须出家。当然道教还有些支派如大道、太乙等等……

道教的起源

2. 道教的起源是什么?

1.道教的起源是什么

3. 道教起源于什么?

道教起源于古代的巫术和神仙方术,是中国固有的宗教,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苏州地区历来有崇祀神仙鬼怪的习俗,范成大《吴郡志》卷二《风俗》称"其俗信鬼神,好淫祀"。道教于东汉后期传入吴地后,得到广泛传播。大体而言,苏州道教于魏晋六朝时趋向成熟,唐宋时兴盛,明清以后不再得到官方扶持而渐趋衰落。
吴地的修道之士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吴郡志》卷九《古迹》载洞庭山有毛公坛,为汉人刘根修仙得道之处;葛洪《神仙传》卷三载有吴郡人沈羲,"学道于蜀中",后主持"吴越生死之籍";陶弘景《真诰》卷十二《稽神枢第二》载有吴人言城生,学道于"总括吴越之万神"的"东卿司命";卷十四《稽神枢第四》载有北海安丘(今山东安丘市)人郎宗,出任吴县县令,"精通道术",能预知灾异。
汉末中原地区屡遭兵燹,而吴地僻处东南,远离政治中心,很少受到战争的影响,不少中原民众南迁,早期道教也传入吴地。从汉末至三国两晋间,"先后传入江东的有属于太平道支派的于君道、帛家道,属于五斗米道支派的李家道、清水道、杜子恭道团等。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被称为'妖贼'的农民起义组织活动于江南"。
东晋以后,吴地道教以五斗米道为主,但在汉末三国,影响较大的要数于君道。于吉在吴地影响极大,孙策有次大会诸将宾客,当"盛服杖小函"的于吉出现在众人面前时,"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掌宾者禁呵不能止"。

这一情景令孙策深为忌惮,他担心于吉对其部众影响过大,容易聚众起事,于是下令收捕于吉,并不顾诸将和母亲的求请,坚决将于吉处死并悬首于市。于吉死后,"诸事之者尚不谓其死,而云尸解焉,复祭祀求福",可见早期道教在江东风靡一时。
东晋南朝是苏州道教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天师道在吴地流传广泛,但早期道教的组织涣散、科律松弛等缺点也日趋突出。更为严重的是,早期道教常成为下层民众发动起事的工具。于是,和北魏寇谦之在北方整顿天师道一样,东晋南朝葛洪、陆修静、陶弘景等也在吴地革新道教。吴地道教渐趋成熟。
东晋定鼎东南,改称天师道的五斗米道也随之南下,逐渐成为吴地道教的主流。东晋南北朝时,"青徐数州,吴会诸郡,实为天师道之传教区",许多世胄高门都是信奉五斗米道的世家,其中包括吴郡的顾氏、陆氏、张氏、孙氏(孙吴后裔)等。
加入道教的这些门阀士族大都衣食无忧,文化素质也相对较高,他们最青睐和重视的,是早期道教中那些服饵养生、健身广嗣甚至长生不死的种种仙术,至于那些夹杂了原始巫术成分的粗陋方术仪式,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尤其令士族担心的,是五斗米道早期家长式的祭酒统民组织制度和注重平等、周穷救急的教义,很容易成为发动下层民众与皇权统治者抗争的思想武器,如东晋孙恩起事,前后历时13年之久,拥附民众曾多达十余万,即与孙氏家族世传五斗米道有着重要关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葛洪、陆修静、陶弘景等为代表的东晋南朝道教理论家开始对天师道教义进行全面改造,剔除其中违背儒教礼义的主张,同时整顿天师道组织制度,建立宫观制度、完善戒律制度,道教中可能与皇权发生冲突的教义被大量删除,"变成皇权认可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伦理观念的一个部分",吴地道教也从主要传播于基层社会的民间道团上升为官方承认的成熟宗教。
齐永明十年(482)起,陶弘景及其弟子在江苏南部的茅山居住数十年,草创茅山上清道团。茅山成为上清派的活动中心,上清派也因此被称为"茅山宗",成为道教中以茅山为中心、广泛传播于江南各地的重要派别。
苏州地区与茅山近在咫尺,自然与上清派关系密切,也受到上清派的诸多影响。在茅山修行的道士虽以句容、丹阳人居多,但也有不少来自吴郡。被上清派奉为第二代宗师的杨羲,即为迁居句容的吴人。梁武帝时,有吴郡人张绎精研道法、奖励学徒,并常与陶弘景探讨释老二教义理,受到后者欣赏。
张绎在茅山曾任崇虚馆主、道士正,梁普通三年的《九锡真人三茅君碑》,就由他所立,事见《茅山志》卷二十《录金石编》。《茅山志》卷二十还收录一块《上清真人许长史旧馆坛碑》,碑阴所记参与立碑的茅山弟子8人,其中2人来自吴郡。师事著名高道李含光的茅山派第14代宗师韦景昭,于唐德宗贞元元年羽化之前,"传授苏州龙兴观道士皋洞虚",说明茅山上清派在苏州地区有所传承。

唐室尊老子为祖,遂尊崇道教,五代钱氏、两宋赵氏也青睐道教,达官贵人争相结好道士,苏州道教也迎来一个兴盛发展期。唐高宗时,苏州有道士史德义,居风景优美的虎丘山,离苏州城区仅数里之遥,常"骑牛带瓢,出入廛野",其名声之著,"高宗闻其名,召至洛阳"。又《太平御览》补称史德义称疾东归时,洛阳"公卿已下皆赋诗饯别。德义亦以诗留赠,其文甚美"。可见史德义在洛阳期间常与公卿交往,彼此关系融洽。
官方看重道教的另一原因,是试图发挥道教祈雨禳灾、稳定人心的宗教功能。宝正三年(928)三月,77岁的钱镠亲自投龙简文于苏州太湖。钱氏自称"大道弟子、天下都元帅、尚父、守中书令吴越国王钱镠",并称吴越国民安俗阜、道泰时康,"仰自苍昊降祐,大道垂恩",故"特谒诣洞府名山,遍投龙简,恭陈醮谢,上答玄恩"。
按道教有投龙大斋,或投金龙,或投玉简,唐宋时在苏州地区颇为流行,皆为祈福免灾,苏州道教胜地林屋洞共出土8条金龙、3枚玉简、3枚金钮等,天禧二年(1018)宋真宗还在林屋洞投过玉简和金钮,"林屋洞投龙遗物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时间最早、组合最完整的道教投龙遗物"。
官方支持下,苏州地区的道教宫观大多翻新扩建。有宋一代,堪称苏州宫观最盛时期之一。如玄妙观在西晋称真庆道院,东晋称上真道院,唐开元二年(714)升格为宫观,称开元宫,规模益显壮观,基本奠定后世规模。
宋太平兴国年间,开元宫扩建为太乙宫,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又诏改称天庆,赐币大修道院。宣和七年(1125),宋徽宗颁赐昆山县良田五十顷"充天庆香火田",天庆观成为江南地区最著名道观之一。
常熟虞山原筑有梁代乾元宫,年久失修,栋宇荒废,榛芜湮没,道士李则正于仁宗庆历年间卜居虞山,以医术济众,积聚金帛,又设醮募金,得以增修大殿及其他殿宇24间,后在当地官员曹仲言等赞助下,复塑三清圣像、增建北殿,数年之间,"宫宇复完,壮丽轮奂,邑人得以岁时祈福焉"。

道教起源于什么?

4. 道教起源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主要思想《易经》为伏羲、周公、孔子三圣创立,伏羲创造了八卦,周文王创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则为易经作《易传》,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东汉时形成宗教,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道教的第一所国家级道观位于洛阳上清宫。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东汉刘秀政权是在豪强地主集团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整个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发展,政治上把持朝政,经济上疯狂地兼并和掠夺土地,建立大大小小的庄园。从和帝始,宦官、外戚交替执政,政治统治腐朽黑暗,社会秩序紊乱。   
在豪强地主虎噬狼吞的土地兼并以及外戚、宦官争权夺利之下,加上封建王朝的横征暴敛,广大农民纷纷破产流亡,沦落为豪强地主的 徒附 和部曲(依附农民)。这些依附农民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而更多的农民在丧失土地以后,则变成无衣无食、辗转道路的流民,生活尤为悲惨。农民的灾难比以前任何一个朝代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许多农民饥寒而死。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诗》里描写当时社会的惨状时说: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饿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所,何能两相完。 因此,随着豪强地主经济的发展,加上外戚专政,宦官当权,使当时统治阶级与广大农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在社会危机面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劳苦大众渴望摆脱苦难,但又看不到自    
己的力量,找不到自己的出路,他们就希望借助宗教得到精神安慰,甚至幻想一种宗教来拯救自己。而无能的统治者又只能用宗教来麻醉自己、欺骗民众。这样的社会条件为道教在顺、桓时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   
自汉武帝以后,董仲舒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董仲舒援引阴阳五行学说,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建立起了一套 天人感应 的神学体系。此外,董仲舒还步巫师、方士的后尘,制定了求雨、止雨的方法。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论 ,把儒学神学化了,从这一点说,汉代的儒已经不再是先秦的儒。刘秀利用谶纬登上皇帝宝座后,更把谶纬作为一种统治工具。之后的白虎观会议,用谶纬解释经义,今文经学与谶纬神学相结合。在统治阶级的提倡下,谶纬神学得到广泛的流行和应用,成为东汉时期重要的社会思潮。这样的历史背景,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两汉之际佛教的传入也加快了道教的建立过程。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时候,正值道家之学倍受朝廷尊崇、神仙方术广为流行之际,佛教被看作是方术的一种而得以在社会上流传。在东汉时,人们还往往将佛教与黄老并举。   
楚王刘英 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 ,念的是道经,拜的是佛陀。东汉末年,一批西域僧人如安世高、支娄迦谶等到洛阳,译出大量佛教经典。   
一种完整意义上的宗教——佛教的教义、教会组织系统、教规教仪和礼拜的祭祀对象展现在中国民众面前,从西域来的商人保持着原来的习俗,立寺、斋僧,举行各种宗教活动,这些佛教形式给当时中国的方士以很大的启示,给道教的创立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样板。可以说,佛教的传入如同催化剂,加快道教的建立过程。

5. 道教有什么起源?

道教与道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和庄子创立的道家,是诸子百家学派之一,并不是一个宗教组织,但道家学说是道教理论信仰的主要来源,道教的另一思想理论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神仙家”的神仙信仰和成仙方术。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差不多是同时分两支发展的,其中一支的创始人是丰邑(今江苏徐州丰县)人张道陵,他在汉顺帝时客居蜀地,修道于鹤鸣山中,后传教授徒,因入道者需出五斗米,所以此道被称作“五斗米道”。又因张道陵自称天师,五斗米道又被称为“天师道”。汉献帝时,张道陵之孙张鲁在巴郡、汉中建立政权,实行政教合一统治,不设官吏,以“祭酒”治民,当地居民乐于服从其统治。东汉建安20年(公元215年),曹操率军征讨汉中,张鲁投降,被迁往北方,“五斗米道”随之在北方得到传播。

另一支早期道教创始人是巨鹿(属河北邢台)人张角。东汉末年,朝政腐败,豪强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农民流离失所,社会矛盾严重。这时,中原地区爆发大规模瘟疫,张角兄弟利用为人治病机会,传播《太平经》,逐渐形成拥有数十万教众的“太平道”。“太平道”于公元184年发动黄巾起义,公元192年起义最终失败,“太平道”因此未得流传。
道家经典是老子的《道德经》,而道教经典是《道藏》。《道藏》形成于唐高宗时,唐玄宗开元年间,首次由官府组织编修《道藏》。北宋真宗时,增修《道藏》,宋徽宗时刊印《万寿道藏》,金章宗编印《大金玄都宝藏》,元太宗印出《玄都宝藏》。1281年,元世祖下令焚毁《道藏》经版,使大批道教经典丧失。

明朝英宗正统年间,编成《正统道藏》,神宗万历年间,编成《续道藏》。《正统道藏》共5485卷。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正统道藏》经版悉遭焚毁,各地所藏《正统道藏》印本因战乱大多丧失,只有北京白云观保存下来一部《正统道藏》。民国初年,上海涵芬楼书馆以白云观《道藏》为底本,刋印了《正统道藏》。1996年,中国道教协会等组织联合编修了《中华道藏》,2003年又完成对《正统道藏》的整理,改编成一部新《道藏》。
《正统道藏》内容丰富,包括道教经典、论集、戒律、道教人物传记等,还收入了儒家及诸子百家著作上百种,其中有许多种都是已失传的古籍。因此,《道藏》不仅是研究道教的主要经书,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学术思想史的重要资料。

道教有什么起源?

6. 道教起源于何时?

道教起源于黄帝时期有4712年历史,佛教传入中国是两千多年前,道教起源更早。
道教是在上古时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的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自中华人文之始就随之而生,现有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朔到远古黄帝之时,距今已有4712年。
东汉明帝永平七年(64),派遣蔡愔(或说张骞)等十八人前往西域求佛访道,在大月氏国遇见了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僧人,得到了佛像和经典,并载以白马,佛教正是传入中国。

扩展资料:
1、道教起源
可以说,从先秦夏、商、周一直到秦统一六国,基本上中华文化的主体是道家思想,一以“人”为核心参赞天地的文化。或者可以说后期的道家或者道教继承发展了中华文化很重大的一部分。
黄帝讨伐诸侯,击败蚩尤,平定天下的事迹,为道教始祖。从黄帝到尧舜禹,历代上长久在位的氏族与国家的首领无不是敬天爱民有功于天下。在尧舜禹时期,道家这种功行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2、佛教在中国起源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牟尼”,即明珠,喻为圣人。释迦牟尼是一种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十九岁时抛弃王位出家修行,在恒河边一棵菩提树下打坐七七四十九天,冥思苦想,悟出“四谛”的真理,开始了传法生涯。
东汉明帝永平七年(64),派遣蔡愔(或说张骞)等十八人前往西域求佛访道,在大月氏国遇见了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僧人,得到了佛像和经典,并载以白马,明帝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修建白马寺。他们在那里翻译出《四十二章经》,中国从此有了佛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教 百度百科-佛教



7. 道教的起源

道教是在中国敬天祭祖的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以道家思想为主要思想渊源,吸收阴阳家、墨家、儒家、法家等诸家思想,沿着方仙道、黄老道的基本思想和修持途径而逐渐形成的。
现在一般认为,道教的正式建立是在东汉顺帝在位时,创始人是张道陵。他尊老子为教主。

道教的起源

8. 道教的起源

道教始源於黄帝,发扬於老子,成教於张道陵天师。
 
“始祖”---黄帝
“始祖”黄帝,复姓公孙,因生于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
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中国历史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向仙人求道并修炼的圣贤。
道历是以黄帝问道广成子之时为纪元的。
 
“道祖”---老子
伟大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道教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宗教组织,奉《道德经》为圣典,尊老子为“道祖”。
被国际学界公认为世界上古今一百位“伟人”、“作家”之首,及“世界哲学之父”。
 
“教祖”---张道陵
公元142年在鹤鸣山正式成立道教。
因张道陵是奉天行道,故教徒称其为“张天师”,又因凡入教奉道者需缴纳五斗信米,故俗称“五斗米道”。
“道教”不光维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极大的稳定了每个朝代的政权,缓解了政治与民众的矛盾。其后个个教派不断完善道教思想与理论,最终成为了中华独具特色的固有宗教。
 
如果我们共同的祖先“黄帝”不身先士卒去求仙问道,老子不创“道”这个思想,张道陵就不会创教,就不会有后来的道教!所以 道教 起源于黄帝(启蒙),发扬于老子(稳固),成教于张道陵(形成),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