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024-05-16 13:48

1. 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会计的国际协调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加速推进国际化战略。会计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技术性固然是其最本质的特征。但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同样打上了国家、社会的烙印,无视它的国家性、社会性,同样无助于会计国际化战略的加速推进。同时,推进会计国际化战略并不是要否定本国已经取得并业经证明为行之有效的会计研究成果。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例如美国的公认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行其是,反过来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要充分考虑美国的会计准则。这是因为美国的会计准则比国际会计准则更详细具体,更具有操作性。因此,各国在制定和完善自己的会计准则制度时对于本国有生命力、有个性的准则,同样应坚持,以便在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体现自己的利益所在,不能因与国际惯例不符而一概排斥。   2.逐步推进原则。推行会计国际协调战略只能采用折衷、调和、逐步推进的战略。第一步:把原有会计制度中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又与国际惯例相一致的,先以准则的形式予以确立,以实现从形式到内容上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第二步:对那些明显与国际会计准则相背离,严重影响国际会计交流的内容,要下决心采用国际惯例;第三步:彩用先易后难的策略,先解决阻力小、困难小的,然后再集中力量解决疑难问题;第四步:成熟一个,采用一个,逐步逼近。   3.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会计国际协调的终极目标是要求各国最终归于统一的会计标准,但统一的标准不应简单地、狭隘地理解为唯一的、单一的标准。其次,会计国际协调也不是要求各国死扣、机械地照搬国际会计准则,而是可以灵活地、有选择地、甚至创造性地运用,这样才能推动会计理论不断向前发展。   4.统一性和可比性相结合的原则。采用统一的会计标准固然是理想而又方便的捷径,但离现实差距太远,只能作为奋斗的目标。而提高各国会计准则之间的可比性,增加其透明度,则更具现实意义。   5.协商、发展的原则。国际会计准则的草拟、制订、发布、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完善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完善、发展实际上包括了不断地考虑、吸纳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现在众多国际组织都对发展中国家制订了特别的条款,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作为国际性组织,理应在这方面作出努力。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应利用各种途径,积极主动地把本国成熟的会计成果向各国介绍,求得共识,并努力使之为国际会计准则所吸纳。因此,进行会计的国际协调,不应简单地理解为接轨、求同,也应主动出击,从协调、交流中掌握主动权,确立自己应有的地位。

麻烦采纳,谢谢!

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准则趋向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是由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墨西哥、荷兰、英国和爱尔兰以及美国的会计职业团体与1973年发起成立的。它始终致力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其基本目标是:第一,为了公共利益,制定并公布在编制成为审计对象的财务报表时应遵守的会计准则,并推动这些准则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和遵守。第二,为改进和调节与财务报表揭示有关的会计准则和程序而付出最大努力。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发展的初期,它面临的是来自于欧盟(EC)、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等国际机构的竞争。但是随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可比性和改进计划”的成功实施和“核心准则”的制定以及国际会计准则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凭借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最初作出的持久和不懈的努力,以及世界银行和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等机构对他的大力支持,逐渐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其规模日渐扩大。经过30多年的努力,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促进国际会计准则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和实施方面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会员代表由成立时的9个国家、16个会计职业团体迅速扩大到2000年底的112个国家、53个会计职业组织。1996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67个国家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中56个国家将国际会计准则作为本国的会计准则或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基础来制定本国的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得到了世界大多数证券交易所的承认。2000年5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到2005年所有欧盟的上市公司必须使用国际会计准则。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又通过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核心准则的审核,并正式建议其所有的成员及要求跨国筹资和上市公司采用该核心的准则进行财务信息揭示。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经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认可的核心的准则的发布实施,意味着只要一个公司的财务报表遵循其本国的会计要求和国际会计准则,或者其本国的会计准则已经符合国际会计准则,这家公司就可以在世界各地接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核心准则的证券交易所上市,而无须重编或重整其财务报表。这对于减少跨国发行证券和股票上市的成本、提高证券市场效率和跨国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具有重大的意义。

3.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协调方式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工作,作为世界范围的活动,所要解决的不仅是各国会计准则本身的差异,更困难的是还要面对各国会计准则差异背后的会计环境差异。因此在协调过程中要结合本国情况,采用相应的协调方式。其分类有 :单边协调和多边协调,主动协调和被动协调。 是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或影响下,一国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而自动采取的协调行动。比如一国吸收iasc的一些准则,针对fasb中相关准则对本国准则进行改革等。而被动协调是迫于外界压力,如不采取协调措施就会失去某种利益而不得不作为的协调行为。例如我国的会计改革迫于加入世贸的压力,在刚起步的时候就是一种被动协调。总之,单边协调通常是协调双方总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在经济或政治或军事上依附与对方的一方所采取的协调方式。多边协调是在独立、平等的各方在自愿的基础上,出于维护各方的共同利益而采取的协调行为。主动协调则是某一协调主体为了采取自己的利益或顺应趋势或自觉采取的协调方式,它通常由游离与一个大整体之外的某一协调主体,或者协调中势力相对较弱的一方所采用。而被动协调是一方有求于另一方,或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另一方,而协调又作为交换利益的条件时,它不得不作出协调的选择。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协调方式

4.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介绍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最终或最高目标是建立一套国际性的会计准则,用以协调各国的会计实务,这个目标实际上就是会计准则的国际标准化,表现为各国会计实务的统一性。各国会计职业组织和会计准则机构对各国的会计准则的形成、修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这些组织、机构之间的国际沟通和协调,有利于它们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问题上取得共识,这也是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基础和保障。

5.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协调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会计信息应为国际经济往来提供充分的共享信息。不同的国家由于政治、历史、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会计程序与会计信息的对外提供等方面又表现出各种差异。其中,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欧美双方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考虑必然会在会计准则协调过程中发生争执。欧洲议会(EC)和欧盟委员会在2002年7月19日讨论通过的《关于运用国际会计准则的第1606号(2002)决议》规定,在一般情况下,欧盟各国只有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才能采用国际会计准则:①不与欧共体相关指令所规定的原则相冲突,并有益于欧洲公众利益;②满足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等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并是有关各方作出经济决策、评价管理当局受托责任所必需的。而北美大陆依然是公认会计准则(GAAP)的天下。而且,客观地讲,现行会计研究是以美国为中心展开的,与此相应的是学者美国化倾向也在加速,这意味着这些国家的会计将可能被逐步美国化。总的来看,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美国和欧盟双方已摆明了态度,不仅积极地介入IASB的事务,而且也通过一定的方式对IASB施加了压力。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竞争中美国和欧盟之间的竞争已经日趋明显了。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协调现状

6.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与国家化协调表现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互动效应越来越明显,推动会计的国际化就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讲,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化是一对矛盾,前者强调会计准则在国际范围内可比,后者则强调会计准则在某一国的特性。从长远来看,二者应该是协调的。本文分别从协调的动因、手段加以分析,并提出我国应建立的会计准则模式。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与国意化协调的动因  (一)会计的社会属性要求会计准则国际化与国家化相协调  会计具有技术性和社会性两种属性。会计的技术属性是指会计运用技术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合理的加工处理,生成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这决定了会计准则在国际间应是协调的。会计的社会属性则是指会计的技术方法应根据不同的社会形态加以取舍,以形成自己的特色,这决定了会计准则应具有本土特色。会计的技术性和社会性的矛盾,说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与国家化存在着矛盾。“而在技术性和社会性双方合力作用下,鉴于会计的技术属性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会计的社会属性又非一成不变,在社会发生变革和会计技术属性国际化要求十分迫切的情况下,它也会趋向某种程度的国际协调。”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会计准则国际化与国家化相协调  世界贸易组织(WTO)目前有140多个国家,其贸易额占全球的90%以上。我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加入WTO后,将融入世界贸易范围,世界经济将更显一体化特征。这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要求各国在经济的各个领域都有“共同语言”。会计准则作为经济事项的处理规则当然也应与国际惯例协调,这种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  1.跨国公司的出现所引起的对内和对外的会计问题。加入WTO以后,我国的企业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世界其他国家的企业也会涌入我国。这种错综复杂的贸易关系,必然会带来一系列会计问题。对内的会计问题包括结转价格、外汇风险管理和预算等,对外的会计问题包括合并报表、外币折算和通货膨胀会计等。跨国公司会计核算所涉及到的国家之间的差异,需要多国公司会计报告的协调。  2.国际贸易的发展。我国加入WTO后,将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交往中,购销双方都需要利用财务信息了解对方的财务状况,如果双方提供会计信息所依赖的会计准则不能相互协调,必然会给双方的相互了解与沟通带来障碍。  3.金融全球化的要求。如今的国际金融市场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巴林银行倒闭案”殃及整个欧洲,东南亚金融危机震荡了整个世界。各国需要联手抵御金融风险,沟通和协调各国的会计准则就是其中的一个必要环节。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与国家化协调的手段  如何才能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协调起来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双向协调的问题。  (一)以积极姿态促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由于世间的事物都是在矛盾与协调中发展的,所以协调是永远需要的。加入WTO以后,我国会计准则更应积极与国际准则相协调。事实上,为了推进会计的国际化,我国在理论准备、人员培训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比如,自1981年起就开始在《会计研究》上翻译、介绍国际会计准则。1982年我国加入了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派人出国学习。1997年我国加入了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会计委员会,并在国内颁布了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今后,我国仍应继续缩小与国际准则间的差异。  (二)努力发挥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使我国制定的会计准则成为国际惯例  目前,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活动主要是通过一些国际性的组织进行的。这些组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欧共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另一类是民间会计职业团体组成的国际组织,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等。其中,第二类组织由于是民间职业团体,它更多地体现了会计职业“独立”的特性,在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问题上更显激进。我国作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成员,应尽可能倡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采用我国的某些会计做法,因为会计的国际协调不仅仅是个技术范畴,更是个政治程序,世界各国都在利用制定会计准则进行利益争夺。例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起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实际上就是对国际会计准则的质疑。这与美国国会敦促证券交易委员尽可能积极参与和支持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核心准则的制定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在这套准则的制定机构理事会及其推动和审查机构中美国已居于显要的地位,但政治利益的驱动仍使美国做出上述反应。再如,前些时候,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和美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成的四国集团,实质上也是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利益之争的产物。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理应在国际会计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把自己改革开放的成果融入会计准则的制定中,进而对国际会计产生重要影响,这是更高层次的与国际准则的协调。  三、我国会计准则的模式分析  会计准则是会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会计准则的国家,其1973年建立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会计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综观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按其制定的目的划分,基本上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企业主导型会计准则  这类会计准则是为满足企业管理而制定的,在会计方法选择上给企业很大的余地。北欧国家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二)私人投资主导型会计准则  这类会计准则强调为投资者服务,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政府对其的直接干预较小,准则一般由民间组织制定和发布。英国、美国是这类会计准则模式的典型代表。  (三)国家财政主导型会计准则  这类会计准则强调为国家税收服务,不允许纳税申报数据与财务报告严重脱节,以满足税收管理的需要,准则一般由政府制定。典型的代表是德国、法国和日本。  (四)宏观管理主导型会计准则  这类会计准则从国家宏观管理的角度出发,强调会计方法的统一性,一般由政府通过规章制度或法令的形式颁布。典型的代表是社会主义国家。  入世后,我国会计准则究竟应采用什么模式才能使其既具有本土特色,又满足国际惯例的要求呢?首先,我们不能采用发达国家现有的会计准则模式。因为它们大多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这些国家大都实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商品市场比较发达,资本市场比较完善,私营经济构成国民经济的主体,会计信息主要为私人投资者服务,同时也要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要求。其次,我国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如我国企业面临的资金相对不足、举债金额巨大、债权人风险加剧等,都是长期性的问题。尽管通过公司上市发行股票、资产重组和债务重整等措施已使问题有所缓解,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摆脱金融机构面临的巨大压力。向债权人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在我国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应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宏观管理要求为目的的会计准则,即采用投资者、债权人和管理者三重主导型的模式,并以成文法形式进行规范。  在会计准则与国际协调方面,我们应当树立两种正确的观念。一是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有许多内容和方法是科学的,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我们不但不能放弃,而且应尽可能使之成为国际惯例中的内容。当然,对存在的缺陷应当借鉴国际惯例进行修改和完善。二是我国正处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主要表现为对国外会计的吸收和借鉴上。吸收和借鉴国外的会计准则既要慎重选择国家样本,又要注意不能照搬。  总之,入世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与国家化的协调是必然的,在协调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特色,以免使我国在国际会计舞台上失去地位。

7.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协调意义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意义:有利于加强国际间的贸易与合作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支配人们政治行为和经济行为的动机和本质都是以个人的成本—收益分析为基础的,所以,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一个政治程序,也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目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各方面差距都很大,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在有限的时间里,让中国成为经济、政治和技术上的强者,才可能以“强”制“强”。当然,经济上的强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较为可行的是两条途径:由目前来看,IASC在国际上已取得公信地位并已具有相当大的影响,IAS(现已改为IFRS)最后成为全球统一的会计准则,其可能性非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常之大。所以政治上我们应加强与IASC以及其他各国的沟通,争取在IASB中留有一席之位。目前,中国已经加入了IASC,并且作为IASC的咨询委员,这为中国参与IAS的制定工作甚至进入IASB提供了有利的通道。但是这要以技术上的权威影响为基础,我们应调动国内来自于会计学术界和会计实务界的所有力量,组成一支优秀精良的队伍,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出谋划策,对IASB发布的各种报告和征求意见稿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设性建议,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会计的国际化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另一方面则是国内会计服务业市场的开放。在国内会计服务市场的开放问题上,中国已列出了具体的开放时间表,这对中国注册会计师(CPA)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IASC的准则制定模式是以原则为导向的,这也对CPA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中国CPA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CPA是通过考试取得资格而进入CPA队伍的,他们从业时间短,执业经验不足;另一部分则是其他行业离退休人员直接进入CPA队伍,他们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的情况比较严重。中国的CPA队伍这样情况难维护他们在国内会计服务业中应占的市场份额,所以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已是当务之急。我们应加大对执业的CPA业务水平和道德教育等全方位培训的力度。对后备力量则要改革考试选拔制度,如考试内容方面,可考虑适当地注入对会计理论知识和实际业务经验的考核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协调意义

8. 会计准则国际化对经济的影响有哪几个方面

这个问题就比较大了,都可以作文论文来阐述了。
1、按照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的影响层面来看 
  会计准则国际化对各个国家、各个经济主体的影响是多层面的,其经济后果也就包括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两方面。
2、按照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的影响性质来看 
  会计准则国际化对于不同的利益主体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负面的。因此,按照会计准则国际化产生的经济后果的性质可以分为正面的经济后果和负面的经济后果两类。 
 
3、按照经济后果的影响客体分 
  会计准则国际化会对一些利益集团有利,而对另一些利益集团造成损害。按照受会计准则国际化影响的客体将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后果分为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