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齿寒中的主要人物

2024-05-19 06:19

1. 唇亡齿寒中的主要人物

唇亡齿寒中的主要人物:晋献公、虞国国君

唇亡齿寒:
【解释】: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出自】:《左传·哀公八年》:“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
选自《左传》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于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膳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

唇亡齿寒中的主要人物

2. 唇亡齿寒的历史人物是谁

“唇亡齿寒,辅车相依。”这句《贤文》出自春秋时期的一个典故。春秋时期,晋国的近邻有虢、虞两个小国。晋国想吞并这两个小国,计划先打虢国。但是晋军要开往虢国,必先经过虞国。如果虞国出兵阻拦,甚至和虢国联合抗晋,晋国虽强,也将难于得逞。
  晋国大夫荀息向晋献公建议:“我们用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出的美玉,作为礼物,送给虞公,要求借道让我军通过,估计那个贪恋财宝的虞公会同意为我们借道。”晋献公说:“这名马美玉是我们晋国的两样宝物,怎可随便送人?”荀息笑道:“只要大事成功,宝物暂时送给虞公,还不是等于放在自己家里一样吗!”晋献公明白这是荀息的计策,便派他带着名马和美玉去见虞公。
  虞国大夫宫之奇知道了荀息的来意,便劝虞公千万不要答应晋军借道的要求,说道:“虢虞两国,一表一里,唇亡齿寒,辅车相依,如果虢国灭亡,我们虞国也就要保不住了!”这里的“辅”是指面颊,“车”是指牙车骨。面颊和牙车骨,是一表一里,互相依存的,所以叫做“辅车相依”。嘴唇和牙齿,也是表里相依的,嘴唇如果不存在了,牙齿失去掩庇,就要受寒,所以叫做“唇亡齿寒”,也叫“唇齿相依”。
  可惜目光短浅、贪财无义的虞公,竟不听宫之奇的良言忠告,反而相信了晋国的阴谋欺骗,不但答应“借道”,而且愿意出兵帮助晋军,一同去打虢国。宫之奇预料祖国将亡,无法挽救,只得带着家小,趁早逃到曹国去了。
  这样,晋献公在虞公的“慷慨帮助”下,轻而易举地把虢国灭亡了。晋军得胜回来,驻扎在虞国,说要整顿人马,暂住一个时期,虞公还是毫不戒备。不久,晋军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就把虞国也灭亡了,虞公被俘,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出的美玉,仍然回到了晋献公的手里。

3. 唇亡齿寒的历史典故

唇亡齿寒的历史典故:虢国和虞国是春秋时期互相依赖的两个小国,它们相互扶持着,才得以在弱肉强食的时代生存下来,但虢公被晋国送来的美女迷住了心窍,进而亡国。虞国国君被晋国送来的宝马和玉璧诱惑住了,最终被俘,亡国。 唇亡齿寒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该成语的意思是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切相关;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唇亡齿寒的历史典故

4. 唇亡齿寒的历史典故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以下是我整理的唇亡齿寒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词语】: 
     唇亡齿寒
      【拼音】: 
     [chún wáng chǐ hán]
      【解释】: 
     唇亡齿寒,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出处】: 
     《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复假道於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 虞 虢 之谓也。”
     宋文莹 《玉壶清话》卷六:“时虽已下荆楚 , 孟昶有唇亡齿寒之惧。”
      【造句】: 
     1、唇亡齿寒,谓彼此之失依;足上首下,谓尊卑之颠倒。
     2、他们开始唇亡齿寒,失去了安全感,觉得不但自己财务不能得到保障,家庭成员的安全也难以保障。
     3、你要不救他的公司,少了屏障,唇亡齿寒,下一次的风暴就轮到你了。
     4、我们两厂关系密切,唇亡齿寒,我们哪能不帮你们渡过难关?
     5、同一栋大楼的居民,只要一户人家不小心,唇亡齿寒,必定波及其他住户。
     6、水和鱼是唇亡齿寒的关系。
     7、朝鲜是我国的邻邦,两国唇亡齿寒,因此我们要全民动员,抗美援朝。
     8、两国辅车相依,如有一邦被吞,则唇亡齿寒。
     9、这两家公司依存度很高,只要有一家出问题,唇亡齿寒,另外一家也就麻烦了。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的晋国是周朝初立时周成王的弟弟叔虞的封地,晋国的南面有两个小国,一个叫虞,一个叫虢(guó)。这两个国家山水相连,祖先又都姓姬,所以世代以来和睦相处。但是虢国的国君是个狂妄自大的人,经常到晋国边界闹事,袭扰晋国。晋献公觉得虢国是心腹之患,却一直没找到机会来解决这件事。有一天,晋献公问大夫荀息:“我们现在攻打虢国可以吗?”荀息说:“现在可不行。现在虞、虢两国关系很好,要是攻打虢国,虞国一定来援助。他们力量强大,我看咱们恐怕没有把握取得胜利。”献公说:“照你这么说,只好眼看着咱们被虢国欺负。”荀息说:“那也不是,虢国国君喜欢玩乐,我们送些美女给他,让他不理政事,尽情享乐,我们就可以趁机去攻打虢国了。”晋献公依计而行。虢公见了晋国送来的美女,果然沉迷其中,什么正事都不干了,整日吃喝玩乐,花天酒地。晋献公见时机成熟,就准备举兵进攻虢国。
     大臣荀息又献计说:“咱们去攻打虢国,最好能阻止虞国对它的救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您可以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向他借路攻打虢国,他不会不答应的。这样一来,虢国就会猜疑虞国,虞国也就不会帮助虢国了。”献公说:“我们刚刚给虢国国君送去美女,现在又要去讨伐他,虞国国君怎么会相信我们呢?”荀息说:“这容易,您派一些人去虢国北部边界捣乱,虢国一定会派人来责备咱们,咱们来个不认账,讨伐虢国的理由不就找到了吗?”晋献公依计行事,虢国守边的.官吏果然派人来兴师问罪。晋献公看第一步成功了,就派大夫荀息出使虞国。
     荀息见了虞国国君,先送上一匹千里马和一双名贵的玉璧。虞国国君贪心很重,见了礼物眉开眼笑,手里把玩着玉璧,眼睛盯着千里马,生怕荀息再要回去似的。他问荀息:“这些东西是贵国的国宝,天下无双,你们国君怎么会舍得送给我呢?”荀息说:“敝国国君一向仰慕您的大名,很想和您结交,这点薄礼只是表示一点心意。顺便有点小事求您帮忙,虢国国君多次侵犯我国边界,我们打算惩罚他们,贵国可不可以借一条道,让我们过去?如果侥幸打赢了,所有缴获都送给您。”这时,虞国大夫宫之奇阻止道:“这样绝对不行,虢、虞两国的关系就好比嘴唇和牙齿,俗话说‘唇亡齿寒’,如果没了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虢国被灭了,咱们虞国还能生存吗?”虞国国君说:“晋国连这么贵重的宝贝都送给我了,咱们连条道都舍不得借给他,未免太说不过去了。而且晋国比虢国强大十倍,就算失去虢国,有更强大的晋国做朋友,有什么不好呢?”宫之奇再想劝他几句,但是虞国国君一点也听不进去,还待荀息如上宾。宫之奇料到虞国一定会灭亡,便带着全家老小悄悄地逃离了虞国。
     晋献公在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派里克和荀息去讨伐虢国,虢国终于在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被灭了。晋国将抢来的财宝和俘获的美女分了一些给虞国国君,然后晋国就将大军驻扎在虞国的都城外,说休息几日再回去,虞国国君也不以为意。
     忽然有一天守卫宫门的人进来报告:“晋国的大军到了。”虞国国君才如梦初醒。最后虞国国君被俘,虞国灭亡。

5. 历史上有什么唇亡齿寒的事?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因为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开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逐渐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安禄山为自保和升官拜杨贵妃为母亲。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如曾将一年各地之贡物赐予李林甫。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剑的宰相,任内凭着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达十九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杨国忠因杨贵妃得到宠幸而继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败,让安禄山有机可乘。 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发,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息,历时七年零二个月,由三代皇帝平定,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唐朝再无中兴之日,变得平庸。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历史上有什么唇亡齿寒的事?

6. "唇亡齿寒"的历史典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7. 唇亡齿寒的典故究竟是什么样的,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

“唇亡齿寒”典故来源于语文教材,故事梗概:大约是说晋国借道虞国进攻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谏虞公说,虞国和虢国就好像是牙齿和嘴唇,虢国亡了,虞国也不会有好日子过。虞公不听,最终神死国灭。
这是一个小学课本里的成语故事,然而,这个成语的背后,是晋国对宗法制的挑战的收尾之战。

1 与晋国的纠葛:虢国真的那么无辜吗?
晋武公死后,其子诡诸即位,是为晋献公。历史记载,晋献公灭国37,这是个十分狠绝的国君。晋献公决计灭虢,得到了士蒍和荀息的献计。而其中荀息的献计便是著名的“假道伐虢”。
乍一看,这就是狡猾的晋国和老实的虢国之间的关系,然而事实上,虢国并不是那么无辜。
晋献公之父晋武公,是由“曲沃代翼”而得到君位的。而虢国是东周初年的肱股之臣之一,常年辅佐周王左右,因此对这种违反周礼的行为,虢君坚决反对。
在周王的授意下,虢国单独或联合别国,在晋武公年间,就多次讨伐曲沃。然而,武公的实力与日俱增,终于还是成为晋国的国君。即使如此,虢国还是不收手,在晋献公年间还进行过伐晋的行动。
虢国并不直接与晋国接壤,为了更好的讨伐晋国,虢国还拉上了虞国。大约是因为虢公在周王的朝中担任要职,看起来虞国地位低于虢国。
因此,这样看来,晋国是周礼宗法制的挑战者,而虢国是周礼宗法制的维护者。即使曲沃系成功上位,虢国仍然纠缠不休,因此这场战役实际上是晋国对周礼挑战的收尾之战。

2 实力对比:虢国和虞国是小国吗?
此事约发生在献公十九年到献公二十二年之间,前后从晋献公君臣策划到成功实施大约4-5年的时间,前后进行了多次战争,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因为荀息的献计实际上是一个灭国战略:
当时处于春秋初年,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换言之,虢国并不是很弱小,甚至于与晋国国力差不多。因为在晋献公九年,虢国还曾两次侵略晋国(“秋,虢人侵晋。冬,虢人又侵晋。”《左传·庄公二十六年》)
那么,为何借个道,就能消灭虢国了呢?
前文提到,晋国与虢国并不接壤,每次交战都要经过虞国。虢国与虞国都是周王室的姬姓之国,关系很好。因此,晋国想打虢国,虞国都会提前通风报信,导致晋国每次无功而返;而虢国如想打晋国,却有一个盟友虞国相助,晋国后知后觉,被动挨打。
因此,荀息献计,将宝马和美玉献给贪财的虞公,然后诉苦说虢国多次侵晋,只是为了防卫,打出感情牌和正义牌拉拢虞国。这个计划一旦实现,晋国便可以随时通过虞国进攻虢国;而失去了虞国这个盟友,虢国则变得被动,只能处处挨打,无法进攻晋国。
因此,借道前晋国以一敌二,借道后晋国便可二打一对付虢国。化被动为主动,攻守之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假道伐虢”实际上重点不在于借道,而在于孤立敌人各个击破。
3“唇亡齿寒”的劝谏为何行不通?
当然,虞国并不是没人能看破,比如宫之奇。
但献计者荀息对晋献公分析道,宫之奇为人不够强力,而且宫之奇在宫中长大,与虞公亲昵,虞公当不会听从(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暱之,虽谏,将不听)。
而事实真的,如荀息所料,宫之奇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向虞公劝谏,然而虞公东拉西扯,从同宗到祭祀的礼仪,宫之奇一一驳倒,虞公却仍然不为所动。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弗从,许晋使。
这件事的背后,应该并没有那么容易。因为有细节并不符合常理,其一,为何被宫之奇一一驳倒了,虞公还是不听,与前文说的“君暱之”有什么关系?其二,虞公为何那么傻,傻的有点不正常?
按说“少长于君”应该是很能够得到信任的,却为何“君暱之”而不听呢?从宫之奇劝谏的故事“唇亡齿寒”来看,宫之奇应当是一个亲近虢国的大臣,而前面虞国正是与虢国联盟讨伐晋国,在这中间,宫之奇应该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因此,虞国应当不是不亲近宫之奇,而是不亲近虢国。宫之奇这样劝谏的时候,就算说的很有道理,但虞君不会听从,因为他认为是虢国的说客。
那么虞国一直亲近虢国,为何会转变态度呢?
而且,虞君反对宫之奇劝谏的时候,虞君曾说他与晋君同宗。实际上虞国出自为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子仲雍的曾孙虞仲,虢国出自周文王之弟虢叔,而晋国出自于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虞国与虢国的宗亲关系实际上比晋国还要亲近。
因此,实际上有一个立场是虞国和晋国共有的,而虢国却不具备。
正是这个立场,让虞公偏向了晋国,因此无论亲虢派宫之奇如何劝谏,也都没用。

而结合前文荀息的劝说词,和虢国受周王宠信,大略可知,虢公拉拢虞公身边宠臣宫之奇,得以让虞公亲近。然而虢公凭借周王宠信,并不把虞公放在眼里,还经常借道虞国打晋国。
在虞公这里,自己和晋国都是周礼的受害者,而虢国是周礼的得益者。
这样的话,前面的一切都变得合理。只是虞公没有料到,晋国是比虢国更加可怕的盟友。
4 晋国的全面胜利
这样,在晋献公君臣的努力下,虞公果然亲晋而远虢。经过多次讨伐,四年后,荀息带领晋军一举灭掉虢国,回军途中又趁虞公不备一举吞并了虞国。
(献公)十九年···虞假道,遂伐虢,取其下阳以归。···(献公二十二年)其冬,晋灭虢,虢公抽奔周。还,袭灭虞。--《史记·晋世家》
晋国之所以要灭虞国,财宝是小事,最重要的是虢国的土地与晋国并不接壤。因此为了虢地不变成一块飞地,晋国一开始的计划中,就有灭虞。如果宫之奇以这个方向去劝谏虞公,或许就等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这场战略的成功实施,晋献公得以尽灭虞、虢两国,极大的扩充了自己的实力,为接下来的争霸做好了准备。

唇亡齿寒的典故究竟是什么样的,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

8. “唇寒齿亡”的来历,年代?

唇亡齿寒                       
chún  wáng  chǐ  hán 
〖解释〗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出处〗《左传·哀公八年》:“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