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是啥意思

2024-05-13 14:31

1. 佛教里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是啥意思

很白话的讲
无你我他
无男女老幼
无你我他男女老幼动物鬼仙等等
你判断一个人是丑是帅是富是贫
你判断一个人是男
是女是高帅是美豔是矮丑是肥胖是黄脸婆是侮气相
你判断一个人是老是幼
是男是女
是亲戚是家属是朋友是仇人
你判断一切
与你有关的深浅缘份、爱恨交织、新仇旧恨
若把这些判断的念头都消掉
是不是=
众生平等
你有生命
我也有生命
你会死
我也会死
很公平
你是胖是丑是高富帅还是怎的,不会影响我对一个人的态度
不因他丑而远离他,不因他怎样怎样而喜爱亲近或憎恨远离
这其实就像大慈大悲的精神,坏人也救,好人也救,不会因为谁作恶多端就不拉他一把

佛教里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是啥意思

2. 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怎么理解??

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个人理解是教化人民不要有分别心,众生皆以平等心对待。

什么是分别心?
一:粗略的说就是认为自己的利益是自己的利益,别人的利益是别人的利益。不明白众生和我乃是一体、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如何对待别人就是如何对待自己的道理。
二:就是凡事都要分别清楚,都要得到符合自己想法(妄想)的结果。比如比如,你看到一辆汽车,知道是汽车就行了。但是再往下分别,就是这车是什么颜色、什么牌号、好看不好看.....实无意义,因为那辆车与你无关。如看到男人(女人),知道是男人(女人)就行了,再往下分别就是美不美、帅不帅、好处不好处.......其实与你无关。人就是好这么分辨下去的,结果是执着、烦恼徒生。这就是学佛的大障碍,佛讲众生平等,既然平等,你分别有何意义?另外在佛法上也不能有分别心,佛说万法平等,无有高下,你非要找出哪个法门最好,岂不是违背佛的教导?总之,分别心就是二元对立,就是不平等。是必须放弃的!(第二条转自热心网友)

3. 什么叫: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佛教知

《金刚经》的精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金刚经》的精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刘先和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金刚经》的精髓这一观念,在我心中已定论了很长一段时间了。自从有了这一认知以后,一想起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想起《金刚经》,反之也同样。很长一段时间来,一上座心底就起“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话头,就连有时上街,心中也不时要生起“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念头,久久不放。为什么我对《金刚经》有如此提要,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视为其精髓?我是这样体会的。
从经的形式上看,《金刚经》全长不达万字,然佛在经中直接说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地方不下20处。如此并不显长的一篇经文,佛为什么屡屡说及这些言语呢?是随意的重复吗?显然不是,必定有其深刻的含义。这使得我不得不着重这几句经文,并着力去思索。
从经的内容上看,细读《金刚经》,面对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佛反复强调我相,人生,众生相,寿者相,再细晶经文,全经的理论基本都是在阐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教理。譬如:“不住于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如来不应此具足诸相见”,“不生法相”等等。尽管种种表述不尽相同,但其实质都是在教诲弟子不要住相。而一切相中,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根本相。
从经的立意上看。读过《金刚经》的人都知道,佛在经中鲜明地指出,这部经是“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佛告诉须菩提,“当知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禅宗六祖也曾说过,《金刚经》“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佛在经中以最简明最直接的方式告诉弟子,佛与一切众生的差别,菩萨与非菩萨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真乃一语道破天机。只可怜众生迷妄于相,难以置信。
从学佛的根本目的看。学佛人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佛理的掌握,正确认识世界,正确认识生命,从而创造一个完全自由觉悟的新人。佛在悟道之际就有“原来众生实平等无异,皆有佛性,能人佛不可思议解脱之境。如今却被愚痴妄想所盖,不见自性真心。”用佛悟道时的感叹来对照读《金刚经》,不难发现佛所指的“众生愚痴妄想”,实质上就是一个“相”字。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住一切诸相,即名众生。佛与众生仅一“相”之隔。推倒这堵“相”墙,化掉这堵“相”障,佛与众生一体相通。如何做得到这一点?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处着力。这是一切学佛人的根本着力点。
其实,我们久读《金刚经》,心中就有这样一个感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恰如一条束缚众生的锁链。正因为有这条无形锁链的牵制,使得众生只得在六道中迁流不止,运转不息。要解脱六道的桎梏,唯一的出路也就是根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想,无论学佛人读的什么经,修的什么法门,行的什么方便,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必须的。在诸相之中,我相为首,为根。我相一除,其余诸相全无。我相一生,诸相自然应缘而起。故此,佛在《金刚经》中花大气力专讲我相之弊。如,“发愿度众生人无余涅槃,不能有我相。布施不能有我相等等。为什么有的人读诵《金刚经》,一念能生净信,何以故?也是无我相。即便已经修得佛果者,也不能有我相,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都不可有我相。除此之外,佛还以自身为教,说自己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时,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时如何无我相,正因为如来无我相,燃灯佛才予以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如来还教授道,但凡有我,如“我当灭度无量众生”,“我当庄严佛土”,“我有所说法”等等,都“是不名菩萨”。为什么呢?如来一语道破:“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这就是凡夫的迷障,被一个虚幻的“我”所迷、所困、所牵。于此,众生就只好在六道圈中打转,这正是一切众生的可悲可悯之处。
认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金刚经》的精髓,我以为对一个学佛人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对居家学佛者,益处更为明显,她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深解《金刚经》。《金刚经》的基本句式结构是,说是A,即非A,故名是A。如:“如来说三千大干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等。这种句式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宇宙世界本体与本体之诸现象之间的关系。但世人读懂这句式的并不多,就连当代伟人毛泽东也曾问过赵朴初这个问题,原因在哪里呢?我以为关键在要知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旦放下我相,再去读经,那必定有新的体悟,对经义才可能深解。一个未学佛的人,必然见A是A,一个学佛人,知道一些佛理,得知见A非A,只有放下我相,体悟佛法的实相者,才透悟见A非A,故名是A。
二是有利于修行。学佛的目的在于了解宇宙世界包括生命现象的真相,由此做一个明明白白的觉者。学佛是需要修行的,修行是需要花时间的。但居家学佛入学习、工作、生活的负担较重,特别是处在当前市场经济初步兴起时期,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都十分紧张,要挤出一些专门时间来修行,必然有一定困难。但我以为只要时时处处牢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可以处在一个大的修行之中,就可以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之中,都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时代,从而随缘生活,正确处理自身所处的一切际遇,就能行往坐卧皆在学佛修行之中,别有一番天地。

什么叫: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佛教知

4. 佛教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出自哪里?

出自《金刚经》即《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无我相,就是要超越自我的执着
无人相,就是不认为他人和我是对立的关系
无众生相,在无人相的基础上,不认为众生和我是对立的关系。

无寿者相,更是要放下对我,人,众生的执着,不要求这三者持续不坏,永恒不变,也是放下对时间的执着。
佛教对于“相”和法的理解,相是指一切万物所能被感知到的现象,表象。“法”是指一切万物所包含的规律和道理。
金刚经中的这段话:“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意在使众生抛弃“我”这个执念,一切“我”相皆是虚渺,如梦幻泡影。就好比水中的倒影一般,一碰即散,又转瞬浮现。如不能证得“我”相的消失,就不能脱离六道轮回。正所谓对“人”和“我”已不在执着,证得“我”与“人”之间已经不是对立的存在。后可证得,“我”与“众生”也不是对立的存在,最后证得,“时间“其实也如镜子之梦幻泡影一般,不应执着,时间也没有长度之分,对法也好,对相也罢,都不应求之永恒。

5.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是什么意思

意思为:没有一个执着的自我形象;想着我是菩萨一言一行都要按照一个标准去做,与世间格格不入,这样就不能接近、亲近众生,如何渡化众生。

诗句出自《金刚经》,即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以及无寿者相,实际上这四相都是讨论同样的事物,就是“我”。人相就是别人之相,总在你的对面的别人,菩萨要有此相,如何渡你,你会想他为什么要渡我,对他有什么好处,他想占我什么便宜,在你的对面是永远无法渡你的。
所以菩萨须无人相。六道轮回,菩萨要有任何一道的相,就难以渡化其他道的众生,现鬼相、畜生相,人会轻慢他,很多人是以貌取人的,现人相、天人相,三恶道会觉得高不可攀,现阿修罗道会吓到人及三恶道众生,所以菩萨须得无众生相。
扩展资料: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佛陀在《金刚经》里所讲的很重要的法教。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解脱路途上最大的束缚,最严重的障碍就是执著,佛教徒视执著为大魔。
执著的另一个名称叫相。相的字面意思是,所显现的一切事情都是相,但佛经中相的意义就不一样了。金刚经里所讲的相并不是显现的意思,而是对自我和对万法显现的执著的意思。显现本身并没有好与坏,对于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来说最大的束缚并不是显现本身,而是对于显现的执著。
噶举祖师帝洛巴对那若巴大师说:“显现不会束缚你,束缚的是对于显现的执著,你务必断除执著”。显现对我们有利还是有害,要看我们对显现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西藏的大瑜伽士密勒日巴尊者说:“外境所现一切法,不明其性陷迷惑,执境为实自作缚,悟后诸法成幻化,助益此心为友伴,究竟义中不可得,此即无生之法身”。
相分为四个:我相、人相、众生相以及寿者相。多数修行者由相上往往会执迷不悟。譬如小乘行者在我相和人相上经常迷惑,破不了烦恼障,所以极难证得阿罗汉果;大乘行者在众生相和寿者相上容易迷惑,断不掉所知障,所以极难证得佛果。因此我相和人相会障碍获得解脱,众生相和寿者相会障碍证得佛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金刚经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是什么意思

6. 什么叫: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佛教知

【四相(二)】
 
  ‘识境四相’金刚经论云:‘识境四相,谓众生于此四法,不了虚假,而于心识之境,妄生邪见,执着取相也。’
  一、我相 谓众生于五阴法中,若即若离,计我我所之实,是名我相。
  二、人相 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我是人,我生人道,异于余道,是名人相。
  三、众生相 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色受想行识众共而生此身,是名众生相。
  四、寿者相 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寿相,或长或短,是名寿者相。
  ‘智境四相’圆觉经疏略明智境四相:谓于所证取之心,迤逦浅深,有此四相之异。故后之三相,皆因我相根本而立。与金刚般若四相,所言不同。盖彼迷妄之心,执为四相故也。
  一、我相 我相者,谓众生于涅槃之理。心有所证,而其有所证取之心,执着不忘,认之为我,名为我相。经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是也。’
  二、人相 人相者,比前我相,已进一步。虽不复认证为我,而犹存悟我之心,名为人相。经云:‘悟已超过一切证者,名为人相是也。’
  三、众生相 众生相者,比前人相,已进一步。谓虽已超过我人之相,犹存了证了悟之心,名众生相。经云:‘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是也。’
  四、寿命相 寿命相者,比前众生相,已进一步。谓心照清净,于前众生相中所存了悟之心,虽已觉知超过,然犹存能觉之知。如彼命根,潜续于内,名寿命相。经云:‘觉所了者,不离尘垢故是也。’‘不离尘者,谓此觉了之心,不离妄尘故也。’

7. 什么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金刚经》中有提及四种相,即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以及无寿者相,实际上这四相都是讨论同样的事物,就是“我”。这里所提到的我,就是指那些属于我或虽不属于我,而却期望得到和不要得到的东西。除了那些我们已经拥有而不希望失去,以及拥有却想除去的,还有那些我们没有却想得到或害怕得到的东西之外,没有什么是可以被称为“我”的。然而大多数的时间,我们并没有觉察到我们希望除去或得到一些什么东西,我们只意识到自我的存在。首先我们知道自己的身体以及它的需要,由于我们的身体需要某些物品,才感觉到“我”对这些物品的需要。身体使我们注意到我的存在。其次,心念的活动给我们存在的感觉。除了身体和心念以外,就没有“我”的感觉了。事实上,是我们的心使我们经验到我的存在,身体如果离开了心,便不知道那是我。那么,什么是心呢?那是不断或连续流动的念头。 
       人可以通过宗教的行持,达到某种程度的经验,他会了解到那个平常经验的“我”,实际上只是一个虚幻的东西,主观或永恒的我原本是不存在的;它的存在只是因为身体的感觉、身体的需要,以及那不断流动的念头。这即是《金刚经》中所提到的“无我相”。 
再说“无人相”。人的存在只是通过“我”的感觉反映到其他人及物的存在。基于自己的感觉,使我们经验到自己与他人的相对待。因此站在《金刚经》的立场:假如进入无我,自然也就无人了;如果我自己本身并不在那儿,同样的,他人也不存在了。这只是因为我们与他人及事物之间发生了种种的关系,我们才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我们知道目前这个世界上一共有五十亿的人口,但是,与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相识的,是非常少的。我们所能深刻经验到确实存在的他人,仅是那些在利害得失之上与我们发生关系的人。其他数十亿生活在这个行星上的人口,我们几乎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不论他们是否存在,至少并没有真正影响到我们什么。所以,他人只存在于他们与我们之间的关系上。当我不存在时,其他的人也就不存在了。 
第三种的“无众生相”。包括所有那些或许没有必要与我们有关系,却仍然和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切众生。那些修行已到达很高境界,而且已经能够解除他们本身的问题和困境的人,自然会对所有的众生产生很大的悲愍心。他们从已经解脱自己的问题,而去负担起众生的问题,于是众生的问题就成了他们自己的问题。这仍是有我的层次。 
        若从《金刚经》的立场说,如果主观的“我”不存在,客观的“众生”自然也不存在。佛陀说度尽众生,而实际上并无众生可度;众生已经被度了,度众生者并没有感觉到他已度了众生。所以,无众生相也是无我相的异名。 
        第四种是“无寿者相”。这是从时间来看“我”的存在。它牵连到前面所提及的我相、人相和众生相。假如没有我相,则一个人寿命之长短将不重要了;但所有的众生都执著于寿命,他们希望活得长久,并避免夭折。因此他们寻求自己生命的安全感,他们期望现在和将来都有安全感,于是尝试用各种可能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的生命;纵然已知生命有生必有死,却仍执著不放。然而那些已经无我相的人,不管他们明天死或一万年以后才死,对于他们都是没有差别的。当一个人已经体验到无我的境界,这些问题就已经解决了。 
总而言之,有关无我相的“我”,归之于个人的不存在;无人相的“人”,则指那些与我们相对待或有关联的不存在;无众生相则不止牵涉到“我”及你的不存在,而是包括了宇宙所有众生的不存在;最后,第四种无寿者相说明时间的过程,从期望长寿而至不担心寿命之长短。以上四相的前三者是空间的无我,第四是时间的无我。

什么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8.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以及无寿者相 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出自《金刚经》
在《金刚经》中有提及四种相,即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以及无寿者相,实际上这四相都是讨论同样的事物,就是“我”。这里所提到的我,就是指那些属于我或虽不属于我,而却期望得到和不要得到的东西。除了那些我们已经拥有而不希望失去,以及拥有却想除去的,还有那些我们没有却想得到或害怕得到的东西之外,没有什么是可以被称为“我”的。然而大多数的时间,我们并没有觉察到我们希望除去或得到一些什么东西,我们只意识到自我的存在。首先我们知道自己的身体以及它的需要,由于我们的身体需要某些物品,才感觉到“我”对这些物品的需要。身体使我们注意到我的存在。其次,心念的活动给我们存在的感觉。除了身体和心念以外,就没有“我”的感觉了。事实上,是我们的心使我们经验到我的存在,身体如果离开了心,便不知道那是我。那么,什么是心呢?那是不断或连续流动的念头。
人可以通过宗教的行持,达到某种程度的经验,他会了解到那个平常经验的“我”,实际上只是一个虚幻的东西,主观或永恒的我原本是不存在的;它的存在只是因为身体的感觉、身体的需要,以及那不断流动的念头。这即是《金刚经》中所提到的“无我相”。
再说“无人相”。人的存在只是通过“我”的感觉反映到其他人及物的存在。基于自己的感觉,使我们经验到自己与他人的相对待。因此站在《金刚经》的立场:假如进入无我,自然也就无人了;如果我自己本身并不在那儿,同样的,他人也不存在了。这只是因为我们与他人及事物之间发生了种种的关系,我们才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我们知道目前这个世界上一共有五十亿的人口,但是,与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相识的,是非常少的。我们所能深刻经验到确实存在的他人,仅是那些在利害得失之上与我们发生关系的人。其他数十亿生活在这个行星上的人口,我们几乎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不论他们是否存在,至少并没有真正影响到我们什么。所以,他人只存在于他们与我们之间的关系上。当我不存在时,其他的人也就不存在了。
第三种的“无众生相”。包括所有那些或许没有必要与我们有关系,却仍然和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切众生。那些修行已到达很高境界,而且已经能够解除他们本身的问题和困境的人,自然会对所有的众生产生很大的悲愍心。他们从已经解脱自己的问题,而去负担起众生的问题,于是众生的问题就成了他们自己的问题。这仍是有我的层次。
若从《金刚经》的立场说,如果主观的“我”不存在,客观的“众生”自然也不存在。佛陀说度尽众生,而实际上并无众生可度;众生已经被度了,度众生者并没有感觉到他已度了众生。所以,无众生相也是无我相的异名。
第四种是“无寿者相”。这是从时间来看“我”的存在。它牵连到前面所提及的我相、人相和众生相。假如没有我相,则一个人寿命之长短将不重要了;但所有的众生都执著于寿命,他们希望活得长久,并避免夭折。因此他们寻求自己生命的安全感,他们期望现在和将来都有安全感,于是尝试用各种可能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的生命;纵然已知生命有生必有死,却仍执著不放。然而那些已经无我相的人,不管他们明天死或一万年以后才死,对于他们都是没有差别的。当一个人已经体验到无我的境界,这些问题就已经解决了。
总而言之,有关无我相的“我”,归之于个人的不存在;无人相的“人”,则指那些与我们相对待或有关联的不存在;无众生相则不止牵涉到“我”及你的不存在,而是包括了宇宙所有众生的不存在;最后,第四种无寿者相说明时间的过程,从期望长寿而至不担心寿命之长短。以上四相的前三者是空间的无我,第四是时间的无我。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