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前景

2024-05-08 18:43

1.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前景

相对其他产业而言,中国的制造业是发展较快、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门类,也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受益可能性较大的部门。中国制造业得以快速发展、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的基本经验有二:一是较早和较大程度的对外开放。中国多年来一直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中超过70%的份额投入到了制造业领域。对外商开放投资,开放市场,中国的制造业不仅并未因此而萎缩,而且通过与外商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提高,产业的规模、水平和竞争力不断扩张、提升和增强,许多产品产销量位居世界前茅,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达到90%。二是较深层次、较大范围的市场化改革。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放松或放开市场准入管制,鼓励和促进市场公平、有效的竞争,焕发了企业微观主体的活力,尤其是民营经济的进入与发展,在许多行业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在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纯粹的国有企业占制造业产出的比例已从1980年的76%,下降到了目前的不足30%。体制改革带来的“内生增长效应”在制造业领域得到很大程度地体现。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是明显的(尽管在不同产业的表现有所不同甚至有较大差异),并处在较大程度的动态转换中。这种比较优势不仅体现在数量庞大、供给源源不断的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方面,而且更多地体现于不断向高加工度方向升级的大规模加工组装业优势,以及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和潜力等方面。这些比较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国际竞争优势,在国际分工中已经并将继续争取到比较有利的地位。如果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对外开放和市场化改革,那么加入世贸组织后,在更加开放和市场化的环境中,将促成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更为充分和有效地发挥,在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更大利益。 

  当然,在制造业领域中,不同产业的成熟度、开放度和比较优势存在较大差异,加入世贸组织对这些产业的影响是不均衡的。从长期来看,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依托于资源禀赋和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s),它具有长期性和基础性特征,决定产业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的长期趋势和基本格局;二是依托于竞争战略和制度条件的竞争优势 (competitive advantages),它具有明显的战略性和选择性。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工业化进程、供给与需求结构等因素剧烈变动的时期,影响中国产业竞争力特别是动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因素十分复杂和易变。从加入世贸组织这个大背景来看,产业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产业成熟度、国内需求潜力和动态比较优势等因素,对于产业发展前景和竞争优势的影响将更为直接和明显。因此从这些影响因素出发,我们试图建立一个加入世贸组织背景下中国产业发展前景的评估方法,以此全面评价加入世贸组织对各制造业部门的近期和中长期的影响。其要点包括:一是寻求构建一个普遍适用于工业部门的统一的世贸组织背景下产业发展前景的评估方法,使得所有工业部门能够放在一个坐标系上进行横向对比;二是将短期对策研究与长期趋势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放宽研究视野,以求准确把握加入世贸组织后各行业发展的长期方向;三是通过世贸组织背景下产业发展前景的评价,廓清今后一个时期政府政策调整的方向和基本思路。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前景

2.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创新的趋势会带来发展的变化:
1,改革开放初期是以基本生活需求为保障;
2,中期为追求丰富生活为目标,目前和未来是以创新和质量为追求,;
3,互联网时代,因为覆盖面受众面与之前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对于创新和品质要求更高更快!
4,受中国崛起的影响与各国对低端制造业的排挤,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个性化,高端化,差异化;
5,国家将会鼓励通过创新差异化等手段,超越之前传统价格战累积出来的财富!
6,过去传统低利润时代,其十年低价经营赚来的财富,面对着现在和未来的各种通胀,人民币升值预期等的推进,不够创新者两年内赚回的利润。因此坚持高品质和差异化的前提创新,也是对传统成功者的洗牌!
7,创新打烂了传统价格战、低品质、低利润!通过高品质,创新等获得不错的利润,并逐渐占领市场,获得社会消费的认可,并能影响一代人!

3. 未来中国的制造业的前景有希望吗

智能制造水平的高低,是我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变,是我国成就制造业强国的必经之路。在智能制造改造下,制造业有望在技术、工艺、质量等多方面再上台阶。
据前瞻《工业4.0时代中国制造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战略规划专项分析报告》显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是我国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智能制造也是我国制造业下一个主攻方向。在政策、资本加持下,智能制造发展将驶入快车道,未来想象空间巨大。接下来,智能制造将围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两大领域做重点突破,以确保我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有序推进。

未来中国的制造业的前景有希望吗

4. “中国制造的未来”发展前景是怎样的?

当前中国的竞争优势已从低工资向高生产率转型,说明中国的竞争优势已从以往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成衣制造,向更高附加值的产业转移,如通信设备及汽车制造等。伴随着中国消费市场的飞速发展,“中国制造”拥有较强的地缘优势。
根据《中国工业地产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未来10年至20年,中国仍然是世界的制造中心,既然如此,工业地产是必不可缺的,并且应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综上,我认为中国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将是多个制造门类综合考虑的最优选择,工业地产未来发展前景可期。

5. 制造业的未来走向是怎样的?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我国制造业正式踏上了以智能制造为重要发展方向的转型升级之路。智能制造是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售后服务,一个全过程,是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
                                          
 “智能制造”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P.K.Wright和D.A.Bourne在其著作《Manufacturing Intelligence》中出现,他们将智能制造定义为机器人应用制造软件系统技术、集成系统工程以及机器人视觉等技术,实行批量生产的系统性过程。是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拟人化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化的感知、人机交互、决策和执行技术,实现设计过程、制造过程和制造装备智能化,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与装备制造过程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
  
 智能制造系统是一个覆盖设计、物流、仓储、生产、检测等生产全过程的极其复杂的巨系统,企业要搭建一个完整的智能制造系统,最困难也是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生产过程数字化。尤其是对于生产工艺复杂、原材料及原器件种类繁多的离散制造领域,产品往往由多个零部件经过一系列不连续的工序装配而成,其过程包含很多变化和不确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离散型制造生产组织的难度和配套复杂性,要做到生产全程数字化、可视化、透明化殊为不易。
                                          
 未来制造将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进一步改了变产品配置、生产计划和实时决策,从而优化盈利能力。智能制造里使用更多尖端的技术,例如物联网将工厂里所有人、产品和设备连接起来,使得人类和机器能够协同工作,从而创建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的业务流程。

制造业的未来走向是怎样的?

6.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迅速发展,和美国相比,差距还有多大?

7.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是什么?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当今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包罗万象的行业,除采掘业、公用业(电、煤气、自来水)以外的所有行业,均属于制造业。它主要包括:金属制品、一般机械、运输机械、电气设备、电子设备、仪器仪表、食品工业、纺织、服装、家具、文教用品、油加工、化工、建材、黑色冶金、有色冶金和其他制造等17个行业。

图2-7 锉钱

图2-8 锤锚

图2-9 抽线琢针
中国机械制造业主要是1949年以后发展起来的,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也是和制造业的进步分不开的。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我国制造业已经构建了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制造体系。当今中国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制造大国。
2008年以前,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一直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上升到21.22%,而美国为18.41%,日本为10.88%,德国为5.88%。2010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19.8%,超过美国的19.4%,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字,按2011年年初的汇率计算,中国制造业产值为2.05万亿美元,而美国制造业为1.78万亿美元。目前我国已有20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对外出口量也是世界第一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
我国制造业的巨大进步为世人所瞩目。然而,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和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如下:
(1)劳动生产率及增加值率低。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人均增加值)和增加值率,与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我国制造业仍然停留在劳动密集阶段,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也低。2000年中国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人均增加值为11662美元/人,而同期美国制造业人均增加值是它的10.2倍,日本是它的6.7倍。到2006年,美国的制造业人均增加值还是中国的7.3倍。1993—200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平均值为26.6%,而美国为47.2%,日本为36.9%。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大大低于美国和日本,说明中国制造业的获利能力不强,制造业技术水平较低,也说明了中国制造业在生产中的物耗比重偏大、加工程度低下、技术含量不高,从而导致制造业产品附加值较低。
(2)中国制造业是以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为主。近年来,中国凭借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贸易出口总额来看,中国无疑是贸易大国。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中国所出口的产品在生产中以大量的能源和环境污染为代价。出口商品结构中,纺织品、服装、一般机电产品、鞋类、玩具、塑料制品等七类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超过70%;而日用品、食品、服装等产品的消费往往满足恩格尔法则,市场空间有限,随着周边大量发展中国家开始从事这一产业,这一产业正面临着价格战的挑战,最终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才能胜出。
(3)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缺乏核心技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一直是阻碍我国制造业提高发展水平、国际竞争力和比较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中国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大部分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基本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机制和优秀人才,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甚少,自主开发能力薄弱。产品缺乏足够的竞争力,能够参与国际主流渠道竞争的产品很少。
所以,作为中国制造业企业,要做大做强,特别需要实行鼓励创新的政策,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是什么?

8. 未来5年中国制造业如何走向?

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整体IT投资比例(IT投入与行业的销售收入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对IT的投入水平(4%左右),尤其是在软件应用方面。易观认为,无论是在硬件、软件还是服务方面,制造行业的IT发展仍  
然有很大的潜力。

易观国际《SCM在制造业的应用报告》中显示:2003年,SCM在中国制造行业的市场规模为0.447亿人民币,其中SAP占到19.4%的市场份额,其次是Oracle、i2、用友、金蝶、QAD、Fourth Shift等公司。

SCM的产品模块细分中,物流管理模块将占到总市场份额的31.1%,紧随其后的是分销管理、零售管理、制造计划等模块。

通过对SCM市场的长期跟踪,分析师认为:“对于SCM厂商,无论是国际的SAP、i2、QAD,还是国内的Kingdee、Ufsoft,都应该认识到未来的SCM市场应该是小型化和产品化的市场趋势,大部分的SCM产品的盈利区域应该是以产品销售为主,客户量大,利润高。也就是说,未来SCM厂商巨大的成长空间应该在SCM产品市场上。在此基础上,易观建议国际厂商可以通过与国内的渠道厂商合作的方式来分销其软件产品。国内的SCM厂商则可以利用自己的销售渠道,渗透到一些细分的子行业中。同时,将企业实施SCM的过程大体分为产品选型、内部整合、外部整合、企业间的协作四个过程,并结合组织结构、渠道战略、客户的选择和运作能力等环节进行实施,将有助于企业自身对SCM的认识,以及企业自身的能力密切相关,以达到SCM产品的最大效益。”

根据预测,2006年,SCM在主要由一些中小型的企业组成的连续型的制造业中开始有规模的应用;2008年,小型化、产品化的SCM产品将开始规模的应用。产品化和小型化SCM的应用趋势必将成为主流。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