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的神字拼音

2024-05-14 01:27

1. 神仙的神字拼音

神仙的神拼音为[ shén ]。神的声母为sh,韵母为en,声调为第二声。
一、神的拼音:shén
二、神的释义:
1、迷信的人称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所崇拜的人死后的精灵。
2、不可思议的,特别稀奇的。
3、不平凡的,特别高超的。
4、心思,心力,注意力。
5、表情。
三、神的部首:礻
四、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五、造字法:形声
六、相关词组:
神像、神州、眼神、提神、神情
扩展资料
一、汉字笔顺:点、横撇/横钩、竖、点、竖、横折、横、横、竖

二、词组释义:
1、圣神[ shèng shén ]
封建时代称颂帝王之词。亦借指皇帝。
2、龙神[ lóng shén ]
指龙王。
3、神府[ shén fǔ ]
犹灵府。谓精神之宅。
4、礼神[ lǐ shén ]
祭神。
5、节神[ jié shén ]
宋时节度使祭祀的神灵。

神仙的神字拼音

2. 易读错得字还有解释哦~~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艾滋为英语AIDS音译。  
 提示:不要望文生义,写作“爱滋病”。  
 【爱恋】喜爱、眷恋而舍不得离开。  
 提示:跟“爱怜”不同。“爱怜”的对象多为晚辈或小动物;“爱恋”的对象多为恋人、故土等。  
 【安分】规矩;老实;安于本分。  
 提示:这里的“分”不宜写作“份”,“分”和“份”的用法区别,国家已有明确规定,相关词条详见《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附录《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分”这里读“fēn”,不读“fèn”。  
 【安详】表情平静;动作从容。  
 提示:“详”不要误写作“祥”。  
 【按语】编者或引用者对原文所作的考证、评论或说明。  
 提 示:不要写作“案语”,这两种写法过去曾经混用,现在统一规范为“按语”。  
 【黯然】形容暗淡无光的样子。形容内心沮丧、情绪低落的样子。  
 提示:这里的“黯”不要误写作“暗”。而“暗淡”中的“暗”不要写作“黯”。  
 【吧嗒】模拟物体相碰或落下时发出的声音。  
 提示:这个词的习惯写法太多,如“巴答”“吧哒”等不宜使用。  
 【斑驳】形容多种色彩夹杂;形容分布错杂。  
 提示:“斑驳”不要写作“班驳”,注意写法的细微差别。  
 【扮相】演员化装成剧中人后的相貌;泛指打扮后的模样。  
 提示:不要写作“扮像”,“相”与“像”的用法区别也是需要重点掌握的。  
 【扮装】(演员)化装成剧中人。  
 提示:不宜写作“扮妆”。“装”指演员为演出需要而修饰、打扮;“妆”指女子为使容貌美丽而修饰、打扮。  
 【棒槌】捶击用的木棒,一端略粗,一端较细,多用于捶洗衣服。  
 提示:不宜写作“棒棰”“棒锤”,“棰”“锤”“槌”的区别应弄清楚。  
 【包含】里面含有(多用于抽象事物)。  
 提示:不宜写作“包涵”,这两种情况过去曾经混用,现统一为“包含”。  
 【暴发】突然而猛烈地发生;突然发财或得势。  
 提示:跟“爆发”的侧重点和适应范围有差异。“暴发”侧重于突发性,多用于  
 洪水、传染病等;“爆发”侧重于猛烈性,多用于火山、重大事件等。  
 【暴躁】急躁;好发火。  
 提示:“躁”不要误写作“燥”,二者容易混淆。  
 【悲怆】悲伤。  
 提示:“怆”不读chèn或chuàng 。  
 【备受】受尽;尝尽(备:完全)。  
 提示:与“倍受”不同。“倍受”的意思是“更加受到;格外受到”(倍:加倍)。  
 【辈出】(人才)一批接一批地涌现。  
 提示:“辈”不要误写作“倍”,类似的还有“人才辈出”。  
 【笔画】组成汉字的横、竖、撇、点、折等;指一个汉字的笔画数。  
 提示:不要写作“笔划”,容易混淆,学习中应注意。  
 【必须】一定要;表示事实上、情理上必要。  
 提示:“必须”的否定式是“不必”“无须”或“不须”。跟“必需”不同,“必需”是动词;“必须”是副词,只能作状语。修饰动词。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谴责。  
 提示:“挞”不读dà,此处极易读错。  
 【标志】显示事物特征,便于识别的记号。标明或显示某种特征。  
 提示:不要写作“标识”过去二者曾经混用,现已统一规范为“标志”。  
 【濒于】临近(某种坏的境地)。  
 提示:“濒”统读bīn,不读pín 。  
 【屏弃】抛弃;废弃。  
 提示:不要以为“屏弃”的“屏”是错别字。“摒除”“摒弃”跟“屏除”“屏弃”同义,因为“摒”“屏”都有“排除”义,但“屏声”“屏息”不能写作“摒声”“摒息”,因为“摒”无“抑止”义。  
 【不肖】儿子不像父亲;指子弟品性不好或没有出息。  
 提示:“肖”的本义是骨肉相似,在这里不读xiāo。“肖”易误读作“孝”。  
 【部署】有计划地安排或布置(多用于大的方面)。  
 提示:“部”不能写作“布”,二者容易混淆。  
 【参与】参加 ( 某项工作、活动 ) 。  
 提示:不要写作“参预”“参豫”。国家对此已有明确规定加以规范。  
 【测度】推测;猜想。  
 提示:“度”这里不读“dù”,“度”作“猜测”的意思时都读“duó”。  
 【查账】检查核对账目。  
 提示:不要写作“查帐”。国家对此已有明确规定加以规范。  
 【掺兑】把成分不同的东西混合起来(多指液体)。  
 提示:不宜写作“搀兑”。类似的还有“掺和”“掺杂”,“掺”都不能写成“搀”。  
 【撤销】撤除;取消。  
 提示:不宜写作“撤消”。注意二者的细微差别。  
 【称心】符合心意;感到满意。  
 提示:“称”此处读“chèn”,不要读作“chēng”;不要写作“趁心”。  
 【撑竿跳高】田赛项目。  
 提示:不宜写作“撑杆跳高”。注意“杆”和“竿”的区别。  
 【成规】现成的或沿袭下来的规章制度、规矩或办法。  
 提示:跟“陈规”不同。“陈规”是旧的、过时的规章制度,是贬义词;“成规”是过去通行,现在仍使用的规章制度,是中性词。  
 【弛缓】(情况、心情等)和缓或松弛。  
 提示:“弛”不要误写作“驰”,二者容易混淆。  
 【侈靡】(生活)奢侈浪费。  
 提示:不要写作“侈糜”。“靡”和“糜”二者容易混淆。  
 【炽热】火热;旺盛而热烈。  
 提示:“炽”统读“chì”,不读“zhì”。  
 【憧憬】①向往(理想、美好的境界)。②所向往的境界。  
 提示:注意“憧”的读音是“chōng”。  
 【辍学】学业未完而停止上学。  
 提示:不要将“辍”误写为“缀”,也不要误读为“zhuì”。  
 【穿凿】①开凿;挖掘。②随意牵强地解释,曲解原意。  
 提示:“凿”不读“zuó”。  
 【床笫】床铺;多借指闺房或夫妻关系。  
 提示:“笫”读“zǐ”,不要误写作“第”。类似的有“辗转床笫”“床笫之欢”。  
 【幢幢】形容影子晃动的样子。  
 提示:此处读“chuáng”,跟量词重叠的“幢幢(zhuàng)”不同。  
 【赐予】赏赐给。  
 提示:不要写作“赐与”。国家对此已有明确规定加以规范。  
 【从而】连接分句,用于下文开头,表示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相当于“因此就”。  
 提示:跟“进而”不同。“从而”强调与上文的因果或条件关系;“进而”只强调进一步的行动。  
 【粗犷】①不受拘束而有气魄。②粗野。  
 提示:“犷”读“guǎng”,学习中应注意。  
 【搭讪】为了跟人接近或打破尴尬局面而主动找话说。  
 提示:不要写作“搭赸”“答讪”。国家对此已有明确规定加以规范。  
 【打战】发抖;哆嗦。  
 提示:不宜写作“打颤”。  
 【淡然】形容心情平静,不大在意。  
 提示:不要写作“澹然”。国家对此已有明确规定加以规范。  
 【倒霉】遇事不顺心;机遇不好。  
 提示:不要写作“倒楣”。  
 【道行】僧道修炼的功夫;借指人的涵养、本领。  
 提示:“行”在这里读“héng”,不读“xíng”或“háng”。注意“行”这个多音字的用法。  
 【递解】旧指将犯人从一地解往另一地,由沿途官府依次派人押送。  
 提示:“解”这里读“jiè”。  
 【谛听】仔细地听。  
 提示“谛”统读“dì”。  
 【缔造】创立;建立(大事业)。  
 提示:“缔”统读“dì”。  
 【掂量】①用手托物估量轻重。②考虑;斟酌。  
 提示:“掂量”读“diānliàng”;不要写作“惦量”,此处极易出错,注意二者的细微差别。  
 【刁难】故意为难(别人)。  
 提示:“难”这里是质问的意思,此处读“nàn”,不读“nán”。  
 【凋敝】衰落;衰败。  
 提示:不要写作“凋弊”“雕敝”“雕弊”,注意详加辨别。  
 【吊销】收回并注销(执照、证件等)。  
 提示:“销”不要写作“消”。这是经常出错的地方。  
 【掉色】颜色由深变浅或脱落。  
 提示:“色”这里读“shǎi”。  
 【跌宕】①(性格)洒脱,不受约束。②音调高低顿挫,富于变化。③文章有起伏变化,不平铺直叙。  
 提示:不要写作“跌荡”,尤其在用于“跌宕起伏”时。  
 【订单】预约购货的单据或合同。  
 提示:不要写作“定单”,类似的还有“订婚”“订货”“订阅”,都不要写作“定”。  
 【恫吓】恐吓,吓唬。  
 提示:“吓”这里读“hè”。  
 【堵塞】阻塞,使不通。  
 提示:“塞”这里读“sè”,不读“sài”或“sāi”。  
 【端详】①详细情况;底细。②端庄安详。  
 提示:“详”不要误写作“祥”,注意二者的细微差别。  
 【饿殍】饿死的人。  
 提示:“殍”读“piǎo”,不读“piáo”或“fú”。不宜写作“饿莩”。  
 【耳郭】外耳的一部分,主要由软骨构成,分耳轮、耳屏、耳垂三部分,有汇集声波的作用。  
 提示:“郭”不要误写作“廓”,这是经常出错的地方。    

3. 表达“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是呼风唤雨。
呼风唤雨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hū fēng huàn yǔ,旧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比喻人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比喻具有非凡的本领。也可形容反动势力猖獗。
出处:元·无名氏·《十样锦》第二折:“变昼为夜,撒豆成兵,挥剑成河,呼风唤雨。”
白话译文:能把白昼变成黑夜,撒放豆子,变成军队,将宝剑一舞,就变出一条河,能说刮风就刮风,让下雨就下雨。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例句:龙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翻搅起四海云水,威力无边。
扩展资料:
呼风唤雨的近义词有兴妖作怪、推波助澜。
1、兴妖作怪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 xīng yāo zuò guài,意思是比喻坏人破坏捣乱,或坏思想扩大影响。
出处:明·周辑《西湖二集·救金鲤海龙王报德》:“巡海夜叉道:’你那里得这几件物事,在此兴妖作怪!”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
例句:这件事搞得一团糟,原来是有人在背后兴妖作怪。
2、推波助澜,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tuī bō zhù lán,澜:大波浪,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
出处:隋·王通《文中子·问易篇》:“真君建德之事,足推波助澜,纵风止燎尔。”
白话译文: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两个人的事情,足以从旁鼓动,助长事物的声势,扩大影响了。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例句:本来只是件小事,却因有人从中推波助澜,结果弄得双方针锋相对,誓不两立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呼风唤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兴妖作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推波助澜

表达“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4.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阆苑仙葩指的是什么?美玉无瑕指的

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
这两句词出自曹雪芹先生写的小说《红楼梦》里面的那首《枉凝眉》。在小说里,林黛玉的前世是一棵绛珠仙草,“阆苑”是指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地方。也称阆风苑、阆风之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有时也代指帝王宫苑。
“仙葩”意思是仙花。所以阆苑仙葩比喻林黛玉,“美玉无瑕”里的“瑕”指的是玉的疵斑。意为完美光滑的宝玉。而贾宝玉出生所携带的一块宝石,是一块具有灵气的补天石,因此美玉无瑕来比喻贾宝玉这个人。

扩展资料
《枉凝眉》
《枉凝眉》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的一首曲子,出自《红楼梦》第五回。这首曲子主要描写红楼梦的男女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理想”因各种缘故最终破灭的故事,林黛玉泪尽而逝。
曲子采用先扬后抑两相映衬的手法,表现了遭受封建社会迫害,有情人不能成眷属者的内心憋痛,不绝如缕地传达出伤感哀怨的情绪,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枉凝眉》-百度百科

5. 你知道下面这些字是造字法中的什么字吗?刃,指,网,末,川,

  六艺:指《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六种写作技巧, 《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六书】  ●【六书的基本概念】:指古人分析汉字的构造和使用而的归纳出来六种条例。  “六书”的这个概念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东汉郑玄注引郑众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①、假借、谐声②也”(注:①处事,即“指事”;②谐声,即“形声”)。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六书之名定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叙》把六书之名定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一般都认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之法,即汉字结构的条例;转注、假借则属于用字之法。  六书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是一个不够完善周密的条例。但是,它对于大多数的汉字,特别是对古文字,它还是能够予以说明。“六书说”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见。  ●【六书的具体内容】  一【象形】:  六书之一。字形摹写实物的形状,或用比较简单的线条来摹写事物的特征部分。《说文解字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如《牙部》:“牙,壮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皿部》:“皿,饭食之用器也,象形。”  象形字有独体象形与合体象形之分。合体象形所合之二体,有一体不能单独成字,有一体可以单独成字。如“石”,其中“厂”(han四声)成字,意思是山边岩石突出覆盖处;“口”象石块之形(非口舌字),不成字。王筠说:“石与果一类,本以○象石形,而此形多矣,乃以厂定之。”(《说文释例象形》)这说明合体象形的产生是由于区别象形形体的需要,即加上一个表示同类事物的字,使所摹写的对象能够确定,不致产生误解。  “象形造字法“及“象形字”是汉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奠定了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的基础。  二【指事】:  六书之一。也叫“象事”、“处事”。以点画等象征性的符号来表明意义。《说文解字叙》:“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字在汉字中为数不多,这可能与以符号表意的局限有关。指事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所谓纯指事字,全部用指事性的符号来表示,如一、二、三、四;+(甲骨文“七”字);丨(甲骨文“十”字)等。这类指事字可能是来自原始的刻划符号。另一类是在象形字的某一部位加上点画性符号,以表明造字的意图所在。如“刃”是在刀口处加一点,指明刀刃。“本”是在“木”字下方加上一短画,指明是树木的下端,“末”与此相反,指明是树木的上端。这一类指事字,有些文字学著作称为合体指事或加体指事。  三【会意】:  六书之一。也叫“象意”。组合两个以上的字表示一个新的意义。《说文解字叙》:“会意者,此类合谊(同“义”),以见指撝(同“挥”),武信是也。“会意字中较普遍的是用不同的字组成的“异文会意”。如《说文林部》:“戍,守边也,从人持戈。”《手部》:“挚,握持也,从手执。”还有相当一部分会意字是“叠文会意”。如《说文林部》:“林,平土有丛木曰林,从二木。”《车部》:“轰轰,群车声也。从三车。”  会意字的结构有助于认识一些汉字的本义。如《说文斗部》:“料,量也,从米在斗中。“段玉裁注:“米在斗中,非盈斗也。视其浅深而可料其多少,此会意。”  四【形声】:  六书之一。也叫“象声”、“谐声”。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成的字,其中形符表义,声符表音。《说文解字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字是汉字中最能产的合成字。因此,形声字在汉字中数量最多,占百分之八十以上。  形声字的组合方式很灵活,如:  左形右声:江、河  左声右形:锦 、刊  上形下声:草、房  上声下形:想、袈  外形内声:街、衷  外声内形:闻、衡  有的声符或形符只占字的一个角落,如“胜”,形符是“力”,声符是“朕”。“宝”,声符是“缶”,形符是“宀”、“玉”、“贝”组成的会意字(西周金文中才开始在这个会意字中加上声符“缶”)。  形声字可能是比较晚起的造字方式。早期甲骨文中形声字还比较少;后期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百分之二十。由于这种方式灵活,适应性强,在汉字发展中,它得到了最广泛的运用。  五【转注】;  转注是古人制造“同义字”的方法,换言之,转注就是用同义字辗转相注的方法造字。许慎说:“转注者,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同意相受”是统一字首的具体方法,即授与一个同义字,也就是说用一个同义字相注释,作为它的义符。例如:语言(指“口语”)里〔lao三声〕这个词,既已制造了“老”字来记录它。后来口语里起了变化,“老”念成“丂”〔kao三声〕,于是就在“丂”的上面注一个同义的“耂(念lao三声,即现在的“老”字)”字,写成“考”(即造出了一个新字“考”)。 “耂(老)”对于“丂(考)”,就是“同意相受”(即:同义相注。就是说,用“耂”作了“丂”的义符)。“耂(老)”、“丂(考)”的基本意思都是“年纪大”,它们是同义字,当然也是“转注字”。  ●转注字的特点是:字首(部首)的意义等于转注字的意义,因为用来注释的字首是一个同义字。判断转注字的两个重要依据:一是部首相同,二是同义相注。  ●转注字的历史意义:转注字的形和义密合无间,只要看看它们的形体就可以知道它的意义,也就可以知道它们是同一群同义字。这种造字方法解决了语言中同义词的创造问题,是孳乳文字(孳乳zī rǔ:派生,演变,繁殖)的重要方法,是我们祖先的一个伟大创举。  例如:  1. 老、考、耆、耋  ① 老:《说文》云:“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  ② 考:《说文》云:“老也。从老省,丂声。”  ③ 耆:《说文》云:“老也。从老省,旨声。”(注:“耆”今读qi二声: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  ④ 耋:《说文》云:“年八十曰耋。从老省,至声。”(注:“耋”今读die二声:年老,七八十岁的年纪)  2.至、到、臻  ①至:《说文》云:“鸟飞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犹地也。象形。”  ②到:《说文》云:“至也。从至,刀声。”  ③臻:《说文》云:“至也。从至,秦声。”  ● 这类字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形义密合,视其形即可知其义,所以后世还是不断地创造它。  ● 转注字和形声字的“联系”与“区别”:转注字和形声字有同有异。就其结构来说,它们是相同的,都是形与声的组合;就其义符来说,它们是不同的,转注字的义符是同意相受,形和义是密合的,而形声字的义符只是指示字义的类属或关联,形和义不一致。  六【假借】:  ●假借的基本概念: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意思是说语言中的某一个词,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例如:  “长”,《说文》云:“象人之长发猋猋也。从长从彡。凡髟之属皆从髟。必凋切。又,所衔切。”(注:①猋〔biao一声〕:暴风。②彡〔shan一声〕:长毛。③髟〔biao一声〕:头发下垂的样子。④衔〔xian二声〕:头衔。)语言中的长久的“长”、长老的“长”、县长的“长”,和长发之长同音,没有造字,于是古人就假借它来寄托长久、长老、县长等意义。这种方法,古人叫做“假借”。假借的主要条件是依声。假借和被借之间的关系,除声音上的联系外,也可以有意义上的联系。因此,假借可分为两种:  a、 引申义的假借:引申的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而意义和原字有关的。例如:①凤:《说文》云“古文凤,象形。凤飞,羣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  b、 纯粹借音的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意而不论原字的意义的,也就是把整个字当作纯粹音符的。例如:①所:《说文》云:“伐木声也.从斤,户声。”假借为助词。②易:《说文》“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假借为难易之易。(注:“蝘蜓”,俗称壁虎。)  ● 假借的使用范围:假借,是用已有的同音字来寄托新词的意义,因此,汉语的各种词类中都存在着丰富的假借字。例如:  1. 名词:①“泉”本是“水原”,象形字,假借为货泉的泉;②“钱”是一种田器,竟借为货币的钱;③“才”是“草木之初”,假借为人才之才。  2. 动词:①干求的“求”,本义是“皮衣”,求和裘是异体字。②升降的“升”,本义是“十合”。  3. 形容词:①“难”是鸟名,借为艰难之难;②“易”是蜥蜴,借为容易之易;③“长”是长发,借为长久之长;④“久”是“从后灸之”,借为久远之远。  4. 数量词:①天干地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二十二字古人用来表示序数;②量词如“斤”,它的本义是斧斤;“枚”,它的本义是干(干〔gan四声〕同“干”)。《说文》:“干也,可为杖。从木从攴”(攴pu一声,古同“扑”,戒尺)  5. 代词:“汝”的本义是水名,“之”是出的意思,“若”是选择的意思。它们假借作为代词,和原义根本不同。  6. 副词:“末”的本义是“木重枝叶”,“不”的本义是“花柎”(注:花柎〔fu一声〕:花萼,亦指草木子房);“又”的本义是“手”。这些字假借为副词之后,本义反而废弃了。  7. 介词:“於”本是鸟的异体字,“为”本是作为的意思;“在”本是草木初生在土上的意思。它们都借来作为介词。  8. 连词:“然”是燃料,是燃的本字;“而”是胡须,“且”是荐的意思。它们都借来表示连接关系。

你知道下面这些字是造字法中的什么字吗?刃,指,网,末,川,

6. 凿壁借光 的本义是什么 引伸义是什么

  凿壁借光  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拼音】
  záo bì jiè guāng
  【释义】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作者】
  葛洪(284—364),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丹阳句容人,道教理论家, 其著作还有《抱朴子》、《神仙传》等
  【出处】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原文】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典故】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注释】
  匡衡:西汉经学家
  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文不识:指文名不识。
  与:给。
  佣作:被雇佣劳作。
  偿:值,指报酬(回报)。
  怪:感到奇怪。
  遍:尽
  资:借。
  映:映照。
  遂:于是,就。
  大学:大学问家。
  (结论)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条件再艰苦并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缺乏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学习关键在于愿意学习以及拥有顽强的意志。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总烛光明亮,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怎么办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后人即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指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求取他人教益。
  词
  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好学)。这个成语表面上的意思是借邻舍的烛光读书。而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编辑词条匡衡
  【人物简介】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另一说为:山东省山东临沂市苍山县匡王村)人。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这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上书,引用《诗经》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汉书·匡衡传》,下引同),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在后几年里
  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尤喜爱《诗经》,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诗》,对匡衡的才学十分赞赏,因此任匡衡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匡衡可算是因明经而位极人臣的典型了。
  匡衡任职期间,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每当朝廷大臣讨论政务时,匡衡总是引《诗经》为据,认为“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经之指,则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匡衡的主张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这与从汉朝中期就开始兴起的独尊儒术,推重经学,微言大义的社会风尚是分不开的,实际是汉朝统治者用以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
  元帝后期时,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怂恿元帝加重赋役,剥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宠幸,没人敢触犯他。成帝即位后,匡衡便上疏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并纠举他的党羽,这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铲除奸佞,为汉朝廷尽忠的事情。不久,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
  元帝封其为安乐侯,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匡衡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指扩大国界),被免为庶人。
  【原文】
  1.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典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
  重点字词解释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到,及) ②资给以书 (借给)
  ③遂成大学 (大学问家) ④愿意得主人书遍读之 (希望)
  2. 汉匡衡(人名)好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及(烛光透不过来)。衡因洞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有文氏者,家富多书,衡乃助其劳作而不求偿。主任怪而问之,衡曰:“愿得主任书遍读之。”主人感其言,与之书,终成大学(大学问家)。
  同义词 借鸡生蛋
  近义词 穿壁引光
  [编辑本段]译文
  匡衡,字稚圭,勤奋学习却没有蜡烛。邻居家有烛光却穿不过来,匡衡就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用书映着光亮来读。同县人文不识家里有很多书,匡衡被他家雇佣劳作,却不要报酬。主人奇怪地问匡衡,匡衡说:“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通读一遍。”主人惊讶,就借给匡衡书,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
  示例:一个说要用功,古时候曾有“囊萤照读”的志士。(鲁迅《且介亭杂文·难行和不信》)
  [编辑本段]典故: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启示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用例】(元•乔吉《李太白匹配金钱记•第三折》):“枉了你穷九经三史诸子百家,不学上古贤人囊萤积雪,凿壁偷光,则学乱作胡为。”
  【注释】
  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穿壁:在墙上找洞。
  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与:帮助。
  佣作:做雇工辛勤劳作。
  偿:值,指报酬(回报)。
  怪:感到奇怪。
  资:借。
  大学:很大的学问。

7. 谁知道福 禄 寿 三位神仙是谁?还有财神是谁?

  福星

  福星-- 民间传说之神。起源甚早,据说唐代道州出侏儒,历年选送朝廷为玩物。唐德宗时道州刺史阳城上任后,即废此例,并拒绝皇帝征选侏儒的要求,州人感其恩德,逐祀为福神。宋代民间普遍奉祀。到元、明时,阳城又被传说为汉武帝时人杨成。以后更多异说,或尊天官为福神,或尊怀抱婴儿之「送子张仙」为福神。

  福”的含义十分广泛,包容了世俗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愿望与目标。中国人所谓“吉祥”,多指福而言;因此,吉祥又可以释为福:《字林》说:“祯祥也,福也。”《风角占》说:“福先见曰祥。”这样看来,福是中国吉祥文化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古人曾根据所处时代的风尚,将福的重要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称五福。不同时代,五福所指又略有不同。《尚书·洪范》所说五福为:“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汉朝桓谭《新论》则说:“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后世又有“福、禄、寿、财、喜”的说法。五福只是人生追求的大目标,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福要丰富得多。

  福有很多的含义,人们创造的福神也就有了多种多样的神职。福神由此而获得了兼容众多吉祥神神职的功能,但同时也就失去了鲜明的特征,其形象与功能变得模糊不清,以至于人们在祈求某一具体的好运时,往往要供祀专司某职的吉祥神,福神只是在人们祈求的目标比较空泛的时候,才成为人们供祀的对象。每逢新年伊始。正是祈求来年万事如意的时候,人人要在门上贴福字,福虽是文字符号,却是人们心目中福神的象征,包含人们对福神赐福、

  降临福运的祈求。福字往往要倒着贴,取其谐音“福到了”,潜含福神临门的意思。

  福神与许多神灵一样,也经历了由自然神灵到人物神灵的演化历程。最初的福神为星辰,称“福星”。福星即木星,也叫岁星,可以说人们是把木星当作了赐福的福神。福神人格化后,又附会上了多种说法。


  禄星
  禄星是掌管文运利禄的神灵。古代封建社会以科举取士。士人一旦通过科举考试,便可以做官发财。禄,即官吏的俸禄。高官厚禄是士人一心向往的,于是便产生了禄神崇拜。由于古代的科举考试主要是做文章,禄神崇拜便也包含对文运的祈求,所以禄神又不仅仅是士人的主宰神,也是一般崇拜文化、崇拜文才的百姓所喜爱的吉祥神,或可称文神。

  禄神原是星神,称“文昌”、“文曲星”、“禄星”。在北斗星之上有六颗星,合起来称为文昌宫。其中的第六颗星即是人们崇拜的禄星。《史记·天官书》说:“曰文昌宫:一曰是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司禄,即职司功名利禄的禄星。隋唐科举制度产生之后,禄星遂成为士人命运的主宰神,天下士人莫不对之顶礼膜拜。

  禄星后由星神演化为人神。最有影响的禄神人神是在宋朝附会上的梓潼神张亚子,称“文昌帝君”。

  梓潼神张亚子本为地方神,是由历史人物演化而成的神灵。张亚子本是蜀人张育与亚子两位人物合并而成的神灵。东晋宁康二年(374年),蜀人张育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符坚,英勇战死。蜀人在梓潼郡七曲山建张育祠,尊奉他为雷泽龙神。当时,梓潼七曲山另有梓

  潼神亚子祠。后人遂将两祠神名合称张亚子,张亚子便成为梓潼神。民间又逐渐形成了有关张亚子的传说,这些传说是在蜀人张育事迹的基础上演绎而成的。

  传说,张亚子,又名张垩子,或张恶子。《华阳国志》记载梓潼县有一座庙叫“善板祠”,所供之神即为张亚子。《太平寰宇记》又记有张亚子显灵的神异故事。张亚子曾经在长安见到姚苌,张亚子对他说:“动后九年,君当入蜀,若至梓潼七曲山,幸当见寻”。《十六国春秋辑补·后秦录》则补充说,姚苌在前秦建元二年果然来到梓潼七曲山,见到一神人。神人说:“君早还秦,秦无主,其在君乎?”姚苌请问那神人的姓名,神人说他叫张恶子,说罢就不见了。姚苌回到秦地后果然称帝,于是就在秦地立张相公庙来祭祀张亚子。

  唐安史之乱时,张亚子名声大噪。唐玄宗逃到蜀地,途经七曲山,举行隆重祭祀,追封张亚子为左丞相。据说,唐玄宗宿七曲山,曾梦见张亚子显灵,说玄宗不久将做太上皇。现七曲山尚有唐玄宗“应梦仙台”遗迹。唐广明二年(881年),僖宗避黄巢起义到蜀地,经过七曲山,也亲自祭祀梓潼神,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并将自己的佩剑解下来赠给神。由于唐朝帝王的推崇,张亚子的影响迅速扩大,逐渐由地方神演变为全国性的大神。

  宋朝,张亚子庙宇已遍见各地,其显灵之事越传越神。陆游《老学庵笔记》说,李知几少时,祈梦于梓潼神。是夕,梦至成都天宁观,有道士指织女支机石曰:“以是为名字,则即第矣!”李遂改名石,字知几,后来果然省试及第。

  宋朝蔡〓《铁围山丛谈》则说,长安西去蜀道有梓潼神祠,向来号称灵异。士大夫经过梓潼祠,如果有风雨相送,必官至宰相;进士经过梓潼祠,得风雨相送,必中状元。相传自古以来没有一个不灵验的。这些传说,使得梓潼成为主宰功名利禄的神灵。从此,梓潼神成为士人所崇拜。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说:“梓潼帝君,在吴山承天观,此蜀中神,专掌禄籍,凡四方士子求名赴选者悉祷之,封王爵曰惠文忠武李德仁圣王。”从宋至清,梓潼文昌神屡染染受封,香火旺盛。

  士人渴望功名利禄,祭祀梓潼文昌神尤为虔诚。每年农历正月初三文昌帝君诞辰,士人必到当地文昌宫拜祭文昌帝君,秉烛焚香,献上祭品,祈求文昌帝君保佑科举应试顺利,赐给功名利禄。祭祀禄神还演变成民俗活动,喜庆节日正式演出戏曲之前,往往有一种“跳加官”的表演,以祝愿主人家和宾客鸿运高照,升官发财。由一人扮演禄神,身穿大红官袍,

  头戴白色面具,面具作笑容可掬状,手捧巨大的朝笏,上书“当朝一品”,上场绕几周,便下场。然后抱一道具小孩再出场,同样绕场几周后下场。最后出场则手拿一红色条幅,不断向台下展示条幅上的字样:“加官进禄”,也是绕场几周后下场。跳加官含有祈愿禄神赐给官运的意义。

  闽东等地旧时在农历七月初七拜祭禄神,拜祭完毕,还要玩一种叫“取功名”的游戏,以祈禄神赐给好运。士人以桂圆、榛子、花生三种干果代表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一人手握三种干果各一颗,往桌上投掷,某种干果滚到某人跟前,即预示某人中该干果后代表的状元、榜眼或探花。游戏直玩到每个人都有功名为止。该游戏含有向禄神占卜功名的性质。

  祭祀禄神的民俗化,更多地体现在新年贴禄神年画的习俗中。禄神年画有两种。一种禄神年画绘文昌帝君,亦即梓潼神。无非是着官帽官袍之类的形象。有趣的是,在文昌帝君两侧 ,常绘两位童子像,俗称“天聋”、“地哑”,为一聋一哑的侍童。为什么要在禄神旁绘聋哑人作为侍童呢?《历代神仙通鉴》说:

  (梓潼真君)道号六阳,每出驾白骡,随二童,曰天聋、地哑。真君为文章之司命,贵贱所系,故用聋哑于侧,使其知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天机弗泄也。

  传说科举考试的试题是由梓潼神定的,所以梓潼神决定着士人的命运。安排聋哑人为侍童,是要保证试题得以保密。

  另一种禄神民俗年画,则采用谐音借代的方法,用鹿来代替禄神,其吉祥色彩则更为浓厚。鹿本来就是一种可爱的动物,身上有奇妙的斑纹,头上有美丽的枝角,其作为吉祥物由来已久。鹿最早被认为是一种仁兽。传说当君王施行仁政、天下太平之时,就会有瑶光生成的散发着五色光辉的鹿出现,这种鹿称为天鹿,包含天降祥的意思。还有一种世所罕见的白鹿,则是长寿的象征。伟说白鹿能活到千岁以上,白鹿是由普通鹿变化而来的,五百岁的鹿便开始变白。科举考试产生后,鹿又农渐具有功名利禄的象征意义,成为禄神的象征。科举制度消亡后,鹿仍以其活泼美丽的形象受到人们的喜爱,仍然是人们心目中能带来富贵的瑞兽。
  新搜神记·三星高照之寿星
  关于大脑门的来历,有多种猜测,有人认为大脑门来自返老还童现象,老人和小孩有诸多体貌特征上的相似。比如初生婴儿头发稀少,老年人也是一样。而头发少自然额头就显得很大。

  寿星的大脑门,也与古代养生术所营造的长寿意象紧密相关。比如丹顶鹤头部就高高隆起。再如寿桃,是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上特供的长寿仙果,传说是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食用后立刻成仙长生不老。或许就是因为这种种长寿意象融合叠加,最终造就了寿星的大脑门。

  寿星的手杖的变化则显示他政治教化功能的削弱。原来象征特权的雕有斑鸠的王杖,换成一柄桃木的手杖。据说桃木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
  民间传说在大地的东北方是恶鬼居住的地方,有一道大门,称为万鬼之门,将恶鬼拒之门外。据说这道大门就是天帝用桃木做的。为了保险起见,在门前还栽种两棵桃树,来镇鬼驱邪。有趣的是,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桃树的汁液的确含有某种抑制细菌生长的特殊成分。在过去中药里桃树枝也是一味药,并且人们相信朝向东北,也就是朝向鬼门方向的桃枝---药力最佳。过去象征特权的王杖,现在成了寿星手中祛病强身的长寿吉祥物。
  湖南长沙,寿星街,因这里曾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寿星祠而得名。据地方志记载时,早在唐朝这里就建有寿星祠,一直持续到民国。据说当年香火旺盛,很多人专程到这里烧香祈求寿星保佑。

  再向南一百多里,就能到达真正的长寿福地---南岳衡山,也就是对联里经常讲到的寿比南山的南山。唐宋时期,山上建有大小寿星庙不下十座,现存这座寿星亭,是宋朝的遗物。

  但是古代南岳衡山供奉的主神却不是寿星,而是南极长生大帝。这座始建于唐朝的南岳大庙就是专为他建造的。东南西北中五岳之神,都是由自然的山神崇拜演进而来的。所谓南极长生的长寿意味,可能也来自古人对南方气候的想象。而寿星在天空的位置也恰好位于正南方向,人们认为这里离寿星最近,烧香发愿、表达虔诚也自然容易被寿星听到。

  在后世的民间传说中还常将南极长生大帝和南极老人星混同为一,也许就是因为他们名字中都有南极,和长生长寿概念接近的缘故。在道教神仙谱系中,这两位神的地位都远比彭祖为高。彭祖虽然长寿有道,但毕竟是历史人物,比不得南极大帝和南极老人星天神一般尊贵。

  所以说起寿星,还是以南极老人星或南极仙翁身份最为出名。
  元明以来,道教神仙队伍不断壮大,而保佑长寿已是神仙的必做功课。如南极大帝,南斗北斗,十二生肖保命真君,三十六天罡,六十本命甲子神等等,都具有保佑长寿的职能。不加节制的造神,其结果就是导致权力分散,大大削弱了寿星的神性。

  明朝政府下令取消自秦汉以来沿袭的国家祭祀寿星制度。寿星完全去除了政治色彩,从此大跨步进入民间,成为中国古代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
  旧时彭山县民众给老人祝寿过生日,都会张挂一幅寿星画像。虽然请神下凡往往流于形式,但生日宴会能博得老人高兴却是实实在在的。家人齐聚,子孙满堂,品尝美酒佳肴,享受天伦之乐。这样的场面是表达孝心和亲情的家庭仪式,寿星画像则是必不可少的吉祥符号。

  过生日祝寿的风俗起初并不盛行,这或许源于一种质朴的观念:因为人们认为自己的降生日实际上是母亲的受难日。缅怀父母之恩与为自己祝寿的喜庆气氛很不相合。到明清以后,给老人过生日的风俗才逐渐兴起。康乾盛世几次规模空前的盛会,使民间祝寿风俗得以兴盛。历史上最奢华的一次生日宴会,是乾隆皇帝举办的千叟宴。这一年乾隆74岁,又喜得五世玄孙,自称是古稀天子,十全老人。他颁诏请天下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代表共计六千余人,来紫禁城赴宴,庆祝自己的生日。

  这张名为《万寿盛典》的图画描绘了当时的盛况。老人们在家人的搀扶下应邀赴宴,布满京城大街小巷。
  上行下效,从清朝以来,给老人做寿过生日蔚然成风。并逐渐形成繁杂的礼仪排场,有些老规矩还一直沿袭到今天。
  比如过生日的年岁原则,一般是过整数寿,即四十,五十,六十。但七十以后,又增加很多说法。77又称喜寿,因为喜字的简写连笔拆开看就是77,88又称作米寿,这也是拆字的说法。

  这是因为年过七十古来稀,多一种说法也就多了一次阖家团圆让老人高兴的机会。百岁以后,更是年年都要办,而且要大办特办。这样做是儿女表达孝心,希望借此带给老人更多幸福感。重视家庭、亲情,敬老爱老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祝寿典礼则是这种美德的外化形式。

  虽然寿星不再具有威严的神性,却因为民间伦理生活的需求而代代相传。


  在禄神民俗年画中,鹿有时是着官袍禄神的坐骑,或者是一官人模样的人所抚摸的对象,以突出“进禄”及官运通达的主题;有时,鹿与福神、寿神同出一画中,鹿象征利禄,代表禄神。

  主管功名利禄的神灵,除了禄星及由其演变而成的文昌帝君梓潼神而外,还有魁星及魁星人神。魁星的影响远没有文昌星君那么大,但也有一定的名声。魁星本是北斗星斗部四星的总称。魁为第一的意思,士人科试都想得第一,因而崇拜魁星,以魁星为赐科试第一名的神灵,同时,也以魁星为主管考试的星官。士人拜祭魁星,都含有祈望高中的意思。但科举考试不可能人人都考第一,故而魁星的适用范围没有文昌星君那么大,影响也就小得多。魁星的形象是据魁字字形想象出来的。一个如鬼的神灵用脚踢一只斗、或抱一只斗,就是画中常出现的魁星形象。另外还有一种魁星图则画一鬼立于鳌头之上,举足起斗,反顾以笔点之,称为“魁星点斗,独占鳌头”。魁星又称奎星。顾炎武《日知录》说:“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

  奎为文章之府,故立庙祀之,仍不能象奎,而奎为魁。又不能象魁,而取字之形,为鬼举足而起斗。”魁星为北斗星之斗部四星,四星附近的六星为文昌宫,故有魁星点斗的说法。


  寿星

  中国神话中的长寿之神。为福禄寿三星之一,又称南极老人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长安附近杜县建寿星祠。后寿星演变成仙人名称。明代小说《西游记》写寿星“手捧灵芝”,长头大耳短身躯。《警世通言》有“福禄寿三星度世”的神话故事。画像中寿星为白须老翁,持杖,额部隆起。常衬以鹿、鹤、仙桃等,象征长寿。

  寿星也是一个星宿.又叫老人星,南极老人.十二星次之一.是天空中亮度仅次于天狼星的恒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当14000年织女星成为北极星的时候,寿星也将成为南极星.寿星在夜空中能持续不断地发光,应了人寿长久的意愿,因此,倍受人们的欢迎.李隐:"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也."

  财神

  道教俗神。中国民间供奉的招财进宝之神。相传姓赵名公明,又称赵公元帅、赵玄坛。在《真诰》中赵公明为五方诸神之一,即阴间之神。但唐宋及其以前诸书如干宝《搜神记》《真诰》《太上洞渊神咒经》等,皆以为五瘟之一(见本卷《瘟神》)。直至元代成书明代略有增纂的《道藏·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始称之为财神。《三教搜神大全》卷三云:"赵元帅,姓赵讳公明,钟(终)南山人也。自秦时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后在道教神话中成为张陵修炼仙丹的守护神,玉皇授以正一玄坛元帅之称,并成为掌赏罚诉讼、保病禳灾之神,买卖求财,使之宜利。故被民间视为财神。其像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身跨黑虎,故又称黑虎玄坛。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一一一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

  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许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

  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故称"五显财神"。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

  "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一般人家春节必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

  也有人称殷代忠臣比干为文财神,比干成为财神,并非本人是个头号财主。民间流传着 这种说法:比干怒视纣王,自己将心摘下,扔于地上,走出王宫,来到民间,广散财宝。他虽然没了心,但因吃了姜子牙(曾化装成老翁)送给他的灵丹妙药,并不曾死去。因为没了心,也就无偏无向,办事公道,所以深受人们爱戴、称赞。当时,在比干手下作买卖者,都没有"心眼儿",大家公 平交易,谁也不会坑骗谁。自古道"无面不好"把比干这位 老幼都无欺的君子立为财神,人人敬服。

  "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传说关云长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发明日清薄,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关公为他们的守护神,关公同时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 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抱路头"亦即"迎财神"。信奉关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为关公供上牲醴,鸣放爆竹,烧金纸膜拜,求关圣帝君保佑一年财运亨通。

谁知道福 禄 寿 三位神仙是谁?还有财神是谁?

8. 有种说法是仙分天地人神鬼。那人仙的代表有哪些?有什么依据?

中国本土神仙体系(道教):“天地神人鬼”(注意顺序不能错)。我们经常说神仙,那是广义的神仙,狭义来说,神和仙的档次是完全不同的,请看我的理解: 天仙:地位最高的仙,居于三十三重天之上(天宫就好比一个高楼,住得越高越牛),天仙以“三清”为领导核心,三清中又以原始天尊为首,灵宝天尊次之,太上老君位居第三。这三巨头是中国本土神仙中最牛的,是道教的精神领袖。能位列天仙级别的都是比较有水平的仙。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是,仙是肉身成圣,并不是死了才升仙的,而是功德圆满,修炼成仙的,所有的生物(包括花花草草)都可以成仙,前提是你足够牛。二是,仙完全是一个宗教群体,要求必须是道教的信徒,听命于三清。比如:福禄寿三星曾对孙悟空说过“你虽得了天仙,还是太乙散数,未入真流”,言下之意就是说:“孙悟空,你丫别狂,虽然你机缘巧合,水平已达到天仙了,但是只要没得到官方(三清)的认可,永远都不能入流。”可惜了这么好的一个人才,生生被逼上了造反的路,最后被如来招了按,捡了一个大便宜。 地仙:等级仅次于天仙,但不能住天上,只能住在地上,代表人物就是五庄观的镇元大仙。镇元大仙是很牛的,只将天地二字侍奉香火,和三清称兄道弟,但是他名气不大,以至于孙悟空根本就不知道有这号人物,所以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拔了人参树,结果被镇元治得苦不堪言。但是除了他之外好像地仙没有什么牛人了,比如八仙中的什么吕洞宾,铁拐李啊都是地仙但法力也就相当一般。既然镇元子的水平这么高,为什么不去当天仙呢,我想有两个原因:其一,所谓宁为鸡口勿为牛后,镇元子在地仙里面是一把手,如果去了天上,最多能混到第四把交椅,所以还是当土霸王来得好。其二,人参果是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宝物(神仙虽然活得久,但是最终还是会挂掉的,而西游记里面只有人参果和蟠桃两样宝物才能使人长生不老,掌握了这件东西有核心竞争力),镇元子当然舍不得轻易放弃,所以只能住地上。 人仙:我的理解是人仙是那些想要修天仙,但是机缘不对或资质有限或无人提拔,始终悟不了大道,不能圆满,只得其中一法一术。人仙的能力是有限,或是会点呼风唤雨的小法术或是返老还童,延年益寿。比如观音院里的那个想抢唐僧袈裟的老和尚,活了几百岁。 神仙:就是玉帝手下那帮虾兵蟹将,比如李天王、天兵天将之类的。所以在西游记里的神仙和创世纪的先古大神(比如盘古等)不是一个概念,要区分开来,西游中神仙的档次不高。神仙是和天仙、地仙的最大区别是天、地仙是宗教团体,神仙不是,神仙是属于官僚体系,简单来说神仙是天庭的公务员,玉帝就是他们的大BOSS。所以神仙的水平参差不齐,有哪吒这样高水平的神仙,也有像巨灵神那样的饭桶,所以衡量是否是神仙不是说法力要达到什么级别,而是看是否被玉帝录取。神仙也不是全部住在天上,住在天上的相当于是京官,还有很多神仙被分派到各地,比如二郎神水平是很高的,但是“未受天箓”也只能住在灌江口,没有中央的调令不能私自“进京”。孙悟空本来是个妖怪,但是当了弼马温这个京官后就可以住在天上了。值得说明的是在西游记中神仙的队伍是不断在壮大,很多天仙或是佛都为了功名利禄跳槽到玉帝的麾下。 鬼仙:在五仙里鬼仙的层次最低,指人生前不修大道,只求速成,死后出阴神,虽可以免去轮回,但也不能抵达仙境,只能在夜间活动。大家看鬼片,好像觉得鬼挺牛,那是相对与普通人,其实鬼在仙中的能力是非常弱的,地位非常低,基本被无视。比如土地、山神都是鬼仙,经常被悟空呼来唤去,稍有不对就遭到恐吓殴打。当然,如果人在阳间或多行善事,或受高人指点,或名气很大,或上面有人,但生前没有机缘肉身化仙,死后也可能被提拔为神仙。比如包拯死后被封为阎罗王。鬼由玉帝派遣神仙加以管理,大领导就是阎罗王。但令人惊奇的是如来在地府也安插了人:地藏王菩萨。他俩的关系类似于与省长和省委书记,但是在西游里面地藏王菩萨好像被架空看,实权都在阎罗王手里。 如来的“天地五仙说”有意无意的漏掉了两大类:妖魔和佛,这是很有深意的一个细节。 妖魔:妖一般是动植物修炼变成的,有法力,能变化人性,比如树妖啊,狐狸精啊之类的,魔是法力高强的妖,一般的神仙都不是对手,而且带有明显的反政府性质。但是事实妖魔和神仙本质上没啥区别,区别就在于是否被天庭所承认。比如二十八星宿中的奎木狼,私自下凡后就自称为黄袍怪,干起了杀人越货的勾当。又如猪八戒,本来是天蓬元帅,因为多看了玉帝的马子嫦娥一眼,被玉帝怀恨在心最后打到人间变成了猪妖,强占民女,恶霸一方。所以妖魔和神仙就好比警察和流氓的区别,政府发了工号给你,你就是警察,如果没牌照,你丫就是流氓,但本质是一样的。妖魔没有被天庭招安,是个无政府的自由组织,占山为王,各自为政,爱干嘛干嘛,只要不闹出啥大动静也没人管你,比如牛魔王,在人间包二奶,吃人肉,为非作歹,号称平天大圣,玉帝、如来也就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当牛魔王阻碍了如来精心谋划的取经计划时,对不起,大棒伺候,差点要了老牛的老命。 佛:在西游记里面,佛教是如来创立的外来宗教团体,如来是个杰出的领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营的风生水起,挖墙角,布耳目,选拔资质高的妖魔,只要你能为我用都收入旗下,而且充分发挥厚黑学,借助镇压孙悟空的安天大会和精心策划的西天取经,成功的打入中国市场。佛里面的分等级制度也是很分明的,依次为佛、菩萨、罗汉、声闻、比丘等等。 接下来最麻烦的问题来了:玉帝是干嘛的?为什么连如来和太上老君都要听他的?本来玉帝只是“六御”中的一个,辈分上来说还在三清之下,不知道踩到什么狗屎(可能是各种权利的平衡的产物),在西游记中玉帝做了天庭的头把交椅,当了国家元首。所有人都要听他的行政命令,不管是道祖太上老君还是佛祖如来,见了他都得口称陛下,自称臣。当然这只是行政上的身份,当如来或太上老君来访的时候,玉帝和王母都是要出来迎接的。 其实玉帝这个位置很难坐,因为他能力很小,得位不正,难以服众,很多人骨子里是瞧不起玉帝的,虽然表面唯唯诺诺,但阳奉阴违,都想等机会看玉帝出丑,这个解释了以前看西游记电视剧的最大的疑惑:为什么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候威风八面,取经时却步履维艰。因为除了几个马屁精外,一众牛人都躲到一旁,出工不出力,专门看玉帝怎么收场,要知道不要说太上老君可以秒杀孙悟空,就连二十四星宿里面的奎木狼(下凡后的黄袍怪)都可以和孙悟空打个平手。要是他们出手,百个孙悟空都大闹不了天宫。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