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成佛之后会怎么样?

2024-05-11 04:14

1. 顿悟成佛之后会怎么样?

俺非大德,试着回答你的问题。
既修禅,当听说禅宗之: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也就是说,悟有大小,程度有深浅,眼界也就有广狭。
对一个概念一个现象的悟,都叫小悟。
悟通了一个领域的现象,也仅仅是中悟。
把人生都悟通了,也勉强算是大悟。
但,这些悟和明心见性的悟,没有半毛关系。
明心见性之悟,也是分层次的。所以禅宗有三关之说。
了解生死是怎么回事,仅仅是破了初关。
成佛之悟,是要破禅宗说的牢关。
你好好修吧,别管悟后是怎么样。否则你一但头脑中建立了这个“由过来人描述”的概念,你会被这个概念绑住,这就是禅宗说的“头上安头”,对你彻悟极为不利。

顿悟成佛之后会怎么样?

2. 顿悟后就能成佛吗

 有一个刚剃度不久的小沙弥,问老禅师:「一个禅者顿悟之后,是不是就成菩萨、成佛了?」
  老禅师说:「顿悟只是通过修禅发现并找回了自性,成菩萨、成佛还需努力的修行才行。」
  小沙弥还是非常困惑,他说:「释迦牟尼佛祖不是顿悟成佛的吗?」
  老禅师就说:「佛祖也是经过了多年的精修和探索,才水到渠成、顿悟成佛的。」
  小沙弥依然迷惑不解,他说:「精修与顿悟,究竟哪方面更重要呢?」
   
  老禅师说:「同样重要,就像一块铁,它有钢的自性,它有成为宝剑的可能,但是不经过千锤百炼,即使发现它有钢的自性又有什么用呢?」
  为了提高小沙弥的感性认识,老禅师带他来到一个煅造宝剑的洪炉作坊,让他观看了一块生铁如何百炼成钢,如何锤炼、淬炼成宝剑的。小沙弥终于开悟,消除了心中的迷津。
  无论是皈依佛教的修业,还是从事其他的事业,都是「业精于勤,而荒于嬉」。顿悟只是踏入了禅门,聪明只是创业的资本。悟性再高、再聪明的人,不学习、不实践,不在风霜雪雨中磨砺自己、锻炼自己,也是难以成就大业的。
   

3. 顿悟成佛

禅宗创始于南北朝来中国的僧人菩提达摩。他在佛教释迦牟尼佛“人皆可以成佛”的基础上,进一步主张“人皆有佛性,透过各自修行,即可获启发而成佛”,后另一僧人道生再进一步提出“”说。唐朝初年,僧人惠能承袭道生的“说”,提出“心性本净,只要明心见性,即可”的主张。
顿悟真的能成佛吗? 我先比一个例子:
“明心见性,即可”一说,不符合释迦牟尼佛祖宣传的“布施是功德,布施可以消罪消业”的佛教教义;按“明心见性,即可”之说来分析,人勿论造多大的恶业,只要悟到,不用消罪、消业,就可以成佛了!如果成佛那么简单,人人都成佛了!释迦牟尼佛早在2500年前就知道了现在的“群魔乱舞”,佛教经典大都也脱离了佛教跟本,所以,释迦牟尼佛告诉了弟子《法尽灭》。
据佛经《法尽灭经》记载:
佛陀对阿难和大众说:“我入涅盘后,佛法将要灭亡的时候,在这造五逆业的浊恶世间,魔道兴盛。魔在佛门内,外表装作修道人的样子,破坏捣乱我们的正道。穿着世俗人的衣裳,喜欢豪华的袈裟及各种彩色的服饰。喝酒、吃肉、杀害生命、贪图口味。没有慈爱之心,互相憎恨嫉妒。到那时,有菩萨、辟支佛、阿罗汉出现在世间,精进修习佛道,对一切事物以诚敬相待,平等教化一切众生,怜悯贫困、关爱老人、教育帮助穷人及苦难者,人们可以尊崇归向。”

顿悟成佛

4. 顿悟成佛的成佛

成佛的佛有两个含义,一是觉而不迷名佛,二是得圆满转依成就粗重解脱名佛。前一觉而不迷之佛,若未圆满,便由佛的因位所摄,仍是佛的一部分,同样方便可称为佛。一般禅家的顿悟成佛说多依此义而立。后一圆满转依得粗重解脱的佛,是十足果位上的佛,教下所说具足圆满功德的佛,则多取此义而立。再者,顿悟成佛是对渐修成佛而说的。严格说来,成佛是非顿非渐的。何以故?一是时间是假法,无有实在的快慢可言,若说定有顿或渐,便是不达中道、偏于二边之法执,是故不可说定有顿与渐。二是从法性无我言,可说顿;从法相因果言,可说渐。但是性不离相,性由相显,相不离性,相揽性成,性相不二,是法实相。故从不落有无的实相言,不能说定有顿与渐。三是从大悲无尽以度众生言,就是三大阿僧祇劫,仍觉时间短;从大智观空以见法性言,就是当下成佛都觉时间长,何以故?般若不见有时空故,当下仍在时空中。是故不应定执有顿有渐。四是从“相、粗”两种解脱结合看,仍不可说定有顿与渐。五是地前可说有顿有渐,见道以后,悲智等运,定慧等持,不落二边,常时都安住在中道实相之中,而不见有顿渐相。因此,从圣位而言,不可说有顿或渐。六是方便对机可说有顿有渐,若本诸法实相如实开显,则亦不可说有顿有渐。  总之,真学佛者不要固执于名相上的顿与渐,只要发菩提大心,修六度万行,时时抓当下,时时行佛道,所谓在生活中,在心地上,悲智等运,不取不舍。依此行持,自成佛果。不依此修,纵经无量阿僧祇劫,仍是轮回中的凡夫。是故也可以说,在三大阿僧祇劫中都抓顿悟,以相解脱来成就粗重解脱,以粗重解脱来体现相解脱。  这就是顿悟成佛禅。

5. 顿悟成佛的顿悟

顿悟成佛的“顿悟”二字,有如下诸义:一是从当下修心而言顿悟;二是从抓纲抓总而言顿悟;三是从见诸法实相而言顿悟;四是从转变前六识的认识、依相解脱而言顿悟;五是对信心不足的怯弱众生而言顿悟;六是依“成满”二字而言顿悟。 从当下修心而言顿悟者,修心又四:1、学佛修行者首先应该具报恩心。所谓报父母恩、三宝恩、国土恩、众生恩,本着报如上诸恩而学佛。2、具惭愧心。常时检查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本着惠能所说:“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见《坛经》的教导,反省改正。对自己不足的地方,如才德和智慧,应该精进学修,力求成就才是。3、具欢喜心。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学佛之人一定要看得破,放得下,内心安乐,不为物累。若见他人离苦得乐、破迷开悟时,不仅不生妒忌,反而应该随喜赞叹,心生欢喜。4、具菩提心。菩提心对学佛者来说是最重要的了。一个人是不是真正在学佛,首先就看他是不是具备有菩提心,如果学佛多年,而不具有菩提心,那也是名义上的佛教徒;如果具有菩提心,无论他是什么样的身份,就是出家,就是具足,就是真正的佛弟子。因为菩提是觉义,此有自觉与觉他两个方面的意义。自觉是上成佛道,觉他是下化众生,发上成下化、自觉觉他的广大心,就是菩提心。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以此誓愿,坚住心中,永不亡失,长期实践,是为具菩提心。其实学佛修行很简单,一是发坚固的大菩提心,二是长期依所发的大菩提心认真躬行实践,三是最终将大菩提心修习圆满。依此三个步骤行持,定成佛道。此四心中,具前三心,亦可称为菩提心,若成就后一心,也可包括前三心。具此如上四心,是为从当下修心所说的顿悟。 从抓纲抓总而言顿悟者,抓纲抓总又三:1、求真善知识开示。什么是真善知识呢?一是多闻,二是具证,三是有大悲心,四是善说,五是常生欢喜心。这是无著菩萨在《六门教授习定论》中所说善知识的标准。若据《涅槃经》和《华手经》所说“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名善知识”。  (《涅槃经》卷二十三说:“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义故,名善知识。……诸佛菩萨名善知识。善男子!譬如船师,善度人故,名大船师;诸佛菩萨亦复如是,度诸众生生死大海,以是义故,名善知识。”《华手经》卷十也说:“若有四法,当知是为善知识也。何等为四?一能令人入善法中;二能障碍诸不善法;三能令人住于正法;四常能随顺教化。”)  2、依法印标准而学法。三藏教海,茫茫无边,不知如何下手而修学。这就要求学佛的人必须掌握一定的标准,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以及“大乘一实相印”来受学通达如来一代圣教。与法印相符合的教法,是为佛法,反之则非是佛法。3、在当下的每一见闻觉知上,实践圣教,不取不舍。学佛最难的是在生活中长期实践行持。如何行持?即应本着《证道歌》中所说:“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的教导来行持。所谓不取,就是指在生活中不取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相。何以故?能见如幻,实我不可得,所见如幻,实法不可得。就在见色上离能所二取、我法执著。见色如是,其余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尘、意了法,亦应如是,而不取相,不生执著。这就是不取。何谓不舍?即不舍弃止恶修善、广度一切众生的现实生活。《金刚经》说菩萨发愿把胎、卵、湿、化的所有一切众生度化到无余依涅槃的彼岸去。又说修一切善法,为人演说《金刚经》或四句偈等。这些就是不舍。不舍能离断边,不取能离常边;不舍可积福德,不取能生智慧;不舍不违俗谛,不取不违真谛;不舍能随顺因果律,不取能随顺无我律;不舍即不住涅槃,便异二乘,不取即不住世间,便异凡夫。不取不舍,无住而住,这就是自在解脱的大涅槃。本此如上所说的三点行持,是为抓纲抓总的顿悟。 从见诸法实相而言顿悟者,此亦又三:1、诸法实相是本自现成的。何谓实相?即一切诸法上的二空真理。所谓过去一切法上实我实法是空,现在一切法上实我实法是空,未来一切法上实我实法是空,此方一切法上实我实法是空,他方一切法上实我实法是空,佛出世一切法上实我实法是空,佛不出世一切法上实我实法是空。因此,我法二空的道理是圆满的,真实的,不随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普遍真理、绝对真理,无有一法而不具二空真理。诸佛如来解脱成就,也只不过是圆满证得了二空真理而已。是故从本自现成的诸法实相而言,称为顿悟。2、实相是自性涅槃,实相是无为法身。自性涅槃者,本性就是不生不灭、清净寂灭义。《解深密经》卷二云:“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中论》亦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为何诸法无有生灭呢?因为“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缘生法是如梦幻泡影的生灭,而无有实在的生灭,故说无生无灭。这种诸法无有生灭的真实相,一切众生平等具有。依此平等具有的真如实相,便称无为清净法身。所以《佛地经论》卷七作如是说:“法身清净,真如为体,真如卽是诸法实性”。若从一切诸法而言,多称自性清净涅槃。无性《摄大乘论释》卷五云:“自性清净者:谓此自性,异生位中,亦是清净。谓真如者,性无变故;是一切法平等共相。”是故从自性涅槃,无为法身言,称为顿悟。3、诸法实相是不历阶位的。若从有为事相的角度讲,便有资粮、加行、见道、修道、究竟五位。而无为法是诸法的一味相、无变异、无来去、无生灭,无差别,如如不动,故不可说有次第差别。因此,从本自超越阶位的诸法实相言,亦称顿悟。四、从转变前六识的认识、依相解脱而言顿悟者:从转变前六识的认识、依相解脱而言顿悟者,学佛修行始终是做的一件转变错误认识为正确认识的转识成智的工作。所谓不达诸法实相,起我法执著的错误认识,就称虚妄分别的识;反之,若能如实了知诸法的真实相,而不起我法执著,便是如理观察诸法实相的智。而世间的一切凡夫又无不皆有我法执著,有此执著,便会缠缚有情,不得解脱出离,《解深密经》称此为“相缚”,也就是在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尘、意了法的六尘境界相上,自生颠倒,心有所住,而起种种遍计所执相。这就是凡夫。如何才能得相解脱而超凡入圣呢?那就只有本着佛陀的教导,“亲近善友,发菩提心,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于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相上,深知是缘生如幻,中无实我实法可得,不取于相,心无所住,如是修行,方能获得“相解脱”而超凡入圣。相解脱主要是转变前六识的错误认识为正确的认识,是在正对境(六尘)的现实生活中,以般若智慧,活参活悟,现证现观,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而修行。因此,从前六识以智慧观空遣相的角度言,一念觉照,一念自在,念念觉照,念念自在,故可说言顿悟。 对信心不足的怯弱众生而言顿悟者,怯弱众生有二:1、自轻而住、不敢发心修行者。在学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闻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深远,心生怯弱;闻六波罗蜜多甚难可修,心生怯弱;闻诸佛圆满转依极难可证,心生怯弱。是故不敢发心修行。为了对治此一怯弱众生,故说依于般若智慧,顿悟诸法实相便可成佛。所谓“菩萨方便善巧,能令有情,以少善根,感无量果;菩萨方便善巧,能令有情,少用功力,引摄广大无量善根”。(见《瑜伽师地论》卷45,)2、把解脱寄托在来生和他方者。有的学佛者总认为心外有实在的染土和净土,更认为有实在的色相诸佛可依止。既然土在心外,又有染净之别,于是便产生了修行只有等到临命终时生于他方净土之中、亲见具三十二大士相的如来才能修行,所以不敢在世间修,当下修,心内修。殊不知染净之土皆由心现,犹如夜梦中所见的染净之土一样,是不能离开做梦人的心识的。古德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见《景德传灯录》卷三十)就说明了这一点。土既如是,非是实有,色相音声的如来亦复如是,仍非实有。所谓“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见佛”。(前二句见八十《华严》卷二十三,后二句见八十《华严》卷十六)“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见《金刚经》)色相音声既不是佛,如何修行才能见佛?八十《华严经》十六说:“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如是解法性,则见卢舍那”。当然解法性是在自心中,依于般若顿见真如本性,使自己不迷,内心清净。就在当下内心中修行,就在当下内心中见佛。见佛者,见觉而不迷有般若智慧之佛。 依“成满”二字而言顿悟者,见道名“成”,等觉名“满”。一般学佛修行有两个阶段必然是顿悟:一是最初超凡入圣、见道登地时是顿悟。所谓于四加行位中,依四寻思修观,得四三摩地及四如实智,既观境空,又观心空,更观境心二空之空也空,加行至极,豁然大悟,而见道入于圣位。此时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能所双泯,智如俱空,现观寂照,证受如如,从此生如来家,决定成佛。二是等觉位满,至成佛时是顿悟。因为等觉位的法云地菩萨在入金刚喻定成佛时,顿断微细最极微细的二取习气及业习气,刹那之间,空异熟识,转有漏的第八识为清净的无垢识和大圆镜智,得粗重解脱,成圆满的佛果。因此,修行者加行至见道(成)、等觉至究竟(满),皆是刹那成就,故说顿悟。

顿悟成佛的顿悟

6. 顿悟坐禅不能成佛的是谁?

马祖道一(709~788),俗姓马,后人尊称为马祖。汉州什邡(今四川什邡县)人。幼年出家,开元年中,到衡山结庵,终日坐禅,南岳怀让以磨砖不能成镜启发,因而顿悟坐禅不能成佛的道理。侍奉怀让10年后,到江西弘扬禅法,慧能禅法到道一时大盛。

7. 顿悟成佛,是邪说还是正说?

也就是说,顿悟之后,要渐修才能成佛,慧能的顿悟成佛,是邪说。
慧能口中的成佛,只是辟支佛,不是妙觉佛,只是断烦恼障,不是断智障。
你可以参考涅槃经中的眼见佛性与闻见佛性的差别来判断慧能是邪说。
梵天问佛决疑经:
如今会中,摩诃迦叶,【虽已知见自法身了,】(迦叶虽然见性了),

【未满六度劫数成故,未得成佛‘妙觉’法身!】(但未渐修六度,不等于成佛,没达到妙觉果位故!)

这段话与【大乘方广总持经】中,释迦牟尼认为要用【渐修】圆满六度万行,才能成佛的说法,完全一致。

因为我们所说的成佛,一般是指妙觉果位,并不是只是说了脱生死,若只是了脱生死,阿罗汉即是如来,

佛说决定毗尼经
所以者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甚为难得,具大庄严,乃可得成!
大庄严是什么?就是大神通,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如优婆塞经言,不修三十二相,是名退转,若能修之,是名不退。
佛教的成佛,并不是自己解脱生死,还要普度众生,所以要渐修,具足相好与大神通!

顿悟成佛,是邪说还是正说?

8. 什么是悟道成佛?

佛当初入山修炼就是想找到解决人生痛苦的办法,他是抛妻离子不道而别的。
期间差点饿死,幸得一女孩喂奶相救,最后他成功了。
所谓成功(悟到成佛吧),就是解决了人生的痛苦根源,确立了四圣谛和八正道、十二因缘、五蕴以及因果报应的理论,以此说法,解脱众生痛苦的。
所谓悟到成佛,我理解就是想通了,相通了人生来龙去脉(不仅此生),想通了事物因缘关系,起码都能自圆其说了。
成为了心灵绝顶高手。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