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 来的故事

2024-04-30 23:19

1. 周恩 来的故事

1、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
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  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  ”美国记者一听,  顿时哑口无言。
这位记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总理:你们中国人怎么连好一点的钢笔都不能生产,还要从我们美国进口。结果周总理说这是朝鲜战场的战利品,反而使这位记者丢尽颜面。
2、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总理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
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周总理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我国建设成就。这位记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嘲笑中国穷,实力差,国库空虚;一个是想刺探中国的经济情报。
周总理在高级外交场合,同样显示出机智过人的幽默风度,让人折服。这样的问题事先怎么准备,没有雄辩的口才和飞速的思维怎么可能做到?

3、外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周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这位记者的用意是把中国人比作牛马,和牲口走一样的路。如果你真的从“马路”这种叫法的来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确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周总理把“马路”的“马”解释为马克思主义,恐怕是这位记者始料不及的。
4、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周总理肯定地说:  “有!”
全场哗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
这位记者的提问是非常阴毒的,他设计了一个圈套给周总理钻。中国解放以后封闭了内地所有的妓院,原来的妓女经过改造都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这位记者想:问“中国有没有妓女”这个问题,你周恩来一定会说“没有”。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接着说“台湾有妓女”,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
5、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风尘仆仆,日夜操劳,确实辛苦。时任该县的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看到眼里,急在心里,感到实在过意不去,就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悄悄地安排为总理设宴送行。
宴会地点就安排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厨师,就是县委伙房的灶事员,而且没什么美酒佳肴,只是些瓜菜而已。
尽管这样,在吃喝将近结束时,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党向民同志,你一月有多少收入,我清清楚楚。这样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让我出钱,算我请客吧!”周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把300元人民币交给了县委的司务长。

周恩 来的故事

2. 周恩来的故事

周总理钢纸箱中的秘密
1963年12月14日,周总理出访埃及,下榻在开罗国宾馆。晚上9点多钟,一辆黑色轿车从宾馆驶了出来。聚集在门外的外国记者见是周总理的专车,当即驾车追踪而去。
专车开到了中国驻埃及大使馆,车门开了,从车内出来的是一位中等个头的男子。他下车时,手里拎着一只钢纸箱。认得那人的记者说,他是周总理的卫士长成元功。但那只箱子里装的是什么没人知道。
记者们带着疑问,又驱车赶回国宾馆,等待周总理专车回来。成元功回来了,记者们也看清了,他手里拎的还是这只钢纸箱,还牢牢地上了锁。
钢纸箱里到底装的是什么?有人说,里面可能装有核按钮;有人说,里面装的是保密通讯工具;还有人说,箱子里装的是中国的核心机密材料!
这只钢纸箱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周总理十分讲究仪容风度,他所穿的外套,件件都有棱有角、整洁干净,但是他的衬衣、衬裤都是穿破了再补、补过了再穿的,十分破旧。他出国访问期间,不便将这么破旧的衬衣拿出去给国宾馆洗衣房洗,而只能拿到我国大使馆,请人用手洗。送衣服的时候,成元功还要再三嘱咐:要轻轻地洗,否则用力过猛,衣服就碎了。
一次,有一位大使夫人实在看不下去,买来涤棉布,按周总理衬衣的尺寸,给他做了两套衬衣。成元功忐忑不安地将这两套新衬衣拿到周总理的面前,向他说明了新衣服的来历。周总理浓眉紧锁,坚决让成元功将新衬衣退了回去。
周总理出国访问,他的一言一行、一帽一鞋都在新闻媒体的“捕捉追踪”之中,如果稍有不慎,破衬衣被哪位记者发现了,也会给一些对我国不友好的国家制造口实:看,连他们的总理也穿这样破的衣服。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当然知道保密工作的重要性,于是,1954年从日内瓦买的这只钢纸箱就派上了用场。每天晚上,周总理换下衬衣后,就由成元功把衣服装进箱子,送到大使馆,再把头一天洗好的衬衣装进箱子,加上锁带回国宾馆。这只箱子里装的不是什么国家高级机密,更不是什么核按钮,而是周总理的旧衬衣。
这就是当年外国记者一直解不开的钢纸箱中的秘密

联合国为周恩来降半旗的真正原因!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 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 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外交官各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瓦尔德海姆机敏而锋利的谈吐,不仅表现了他机智无比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尚品格是举世无双的!!!!

飞机遇险的时候

1946年1月,周恩来同志从延安乘飞机去重庆。同行的除了工作人员,还有叶挺的女儿小扬眉,她才11岁。

飞机飞得又快又稳。透过云层,可以看到积雪的山峰层层叠叠,好像波涛汹涌的大海。突然,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而且越结越厚。不大一会儿,机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飞机像冻僵了似的,沉甸甸地往下坠,还失去了平衡。机翼掠过一座座山峰,眼看就要撞着山尖了,情况十分严重。机长命令机械师打开舱门,把行李一件一件往下扔,好减轻飞机的重量,还要大家背上降落伞包,做好跳伞的准备。

大家正忙着,忽然听到小女孩的哭声。周恩来同志立刻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一头,几步跨到小女孩面前。原来小扬眉的座位上没有降落伞包,她急得哭了。周恩来同志马上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还亲切地鼓励她说:“孩子,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样勇敢、坚强,同困难和危险做斗争!”

大家看到周恩来同志不顾自己的安危,把伞包让给了小扬眉,都要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周恩来同志。周恩来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大家要沉着,不要慌张……”

就在这时候,飞机冲出了寒流的包围。在阳光的照射下,冰甲开始融化了,整块整块的冰哗哗地往下掉。飞机渐渐升高了,继续快速平稳地向前飞行。“咱们脱险啦!”机舱里一片欢腾。

周总理的睡衣

邓妈妈七十多岁了。她戴着花镜,安详地坐在椅子上,给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睡衣上已经有好几个补丁了。这一回,邓妈妈又穿上了线,右手捏着针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练地打结。她是多么认真啊。

一位年轻的护士,双手捧着这件睡衣,望着补丁上又匀又细的针脚,眼睛湿润了。

在她们面前的小凳子上,摆着个针线包。这个绣着红五星的针线包特别引人注目。它是多年来周总理和邓妈妈随身带着的。是从什么时候起他们就带在身边,一直带到北京来的呢?是从延安窑洞,从重庆红岩,还是从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


周恩来的故事 —— 三次付饭费

那是周恩来总理陪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杭州的事

这天下午周总理就要离开杭州了。几天来随行人员十分辛苦,周总理就吩咐秘书说:“今天中午,我请大家到楼外楼去吃便饭。”
楼外楼菜馆的经理、厨师和服务员一听到周总理要来请客的消息,都非常兴奋。服务员忙着把面临西湖的餐厅打扫得窗明几净,经理和厨师忙着商量菜单。 11 时左右,周总理和随行人员谈笑风生地踱过西冷桥,漫步白堤,来到了楼外楼。席间,他热情地与随行人员一一碰杯,感谢他们辛苦地完成了这次接待任务,并向北京来的同志一一介绍杭州名菜:这是活杀活烧的西湖醋鱼,这是产自西湖的油爆大虾,这是叫化子鸡,都是北京人难得吃到的西湖佳肴。当周总理看到服务员端上一盘盘他最喜爱的家乡菜时,一边举筷品尝,一边又向大家介绍说:“好久没有吃到家乡菜了,大家也来尝尝,这是绍兴霉干菜蒸肉,豆芽菜,霉千张,味道不错的嘛 ! ”吃得大家兴高采烈。
饭后,周总理叫秘书去结账。省里同志出来阻拦说:“不必总理付了,由我们地方报销吧 ! ”周总理听了说:“今天我请大家,当然由我付钱啰!”店里 经理知道周总理的脾气,若不收钱,总理会生气的,就收了 10 元钱。谁知周 总理又不肯,当即对旁边一位姓姜的服务员说:“这许多菜 10 元钱怎么够呢 ? 一定要按牌价收足。”经理和厨师商量了一下,又收了 5 元钱。不料,又被周 总理看到,生气地说:“谁请客吃饭谁付钱。总理请客吃饭,也要和一般顾客 一样付钱嘛 ! ”楼外楼经理没办法,只好又收了 5 元钱。这样共收了 20 元钱。
哪里晓得过了 1 个小时后,笕桥机场给楼外楼经理打来了电话,说周总理临上飞机前留下 10 元钱,付中午的饭费。楼外楼经理和职工们捧着这 30 元钱,都深深地为总理的这种廉洁奉公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大家商量了一下,只有按总理的吩咐去做,当即把当天午餐的饭菜,按照牌价单仔细算了一下,总共 19 元 5 角,和普通顾客一样结了账,并给周总理写了份详细报 告,附上清单和多余的 10 元 5 角,寄给北京国务院周总理办公室。

3. 周恩来的故事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 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 的大米饭迫不及待的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它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地说。 
“是呀,这十多道关,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浇灌出来的。”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蒋妈妈一番深刻的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连忙 
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 
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一把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 
“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说着,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这止。

周恩来的故事

4. 周恩来的故事

1、周恩来的故事一: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一个美国记者先是主动和周恩来握手,周总理出于礼节没有拒绝,但没有想到这个记者刚握完手,忽然大声说:“我怎么跟中国的好战者握手呢,真不该,真不该。”
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刚和周恩来握过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进裤兜。这时很多人在围观,看周总理如何处理。
周恩来略略皱了一下眉头,他从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随意地在手上扫了几下,然后——走到拐角处,把这个手帕扔进了痰盂。他说:“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

2、周恩来的故事二:
九一三事件发生以后,苏联大使找到周总理,阴阳怪气地问道:“总理同志,听说最近中国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周总理平静地回答:“也没什么大事,只但是是森林里倒了一棵树。
一棵树上落下一片叶子而已。”苏联大使故作关心地说:“据权威人士推测,此事对中国的影响极为不利呀!”
总理答道:“恰恰相反,一颗毒瘤在肌体上自动消失,有百利而无一害。”苏联大使有些恼怒:“总理同志,有句话我早就想说了,你们在国际上口口声声骂我们是社会帝国主义。
把我们说得比厕所还臭。既是这样,那么请问:你们的林副统帅在国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什么偏要投奔我们苏联呢”
周总理冷笑道:“正因为厕所臭,苍蝇才喜欢那个地方。大使同志既然明白这个道理,又何必多此一问”苏联大使被说得哑口无言。
3、周恩来的故事三:
有一次周总理应邀访问苏联。在同赫鲁晓夫会晤时,批评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义政策。狡猾的赫鲁晓夫却不正面回答,而是就当时敏感的阶级出身问题对周总理进行刺激。
他说:“你批评的很好,但是你应该同意,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言外之意是指总理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说话。
周总理只是停了一会儿,然后平静地回答:“是的,赫鲁晓夫同志,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4、周恩来的故事四:
2003年12月19日上午,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开工仪式在招远市辛庄泵站工地隆重举行。从电视画面上,笔者注意到一个细节。
寒风刺骨的工地上,参加开工仪式的有关方面的领导每人都穿一件棉军大衣,而现场的服务员小姐却还穿着单薄的旗袍。
那里,我想回顾一点往事:1966年4月1日,周恩来总理到地震严重的河北慰问受灾人民,这天上午,王口公社和郭西公社的社员们齐集广场,11时20分,周总理来到广场。
登上一辆卡车,正准备向社员群众发表慰问讲话,突然发现现场的群众是迎着风口坐的,原先,当地政府思考到周总理身体不好。
期望总理在背风的地方讲话,而周总理只说了一句话:听我口令,向后转。然后命令司机调转方向。开到群众的面前,总理一个人迎风而立,而群众则可背风听他讲话了。
5、周恩来的故事五:
在学校里,周恩来生活十分俭朴,每一天,他就带两个“火烧”上学,穿着十分朴素,夏天总是穿一件白长衫,冬天,也只有一件单薄的青年袍,外面罩一件洗白了的兰大褂。
但是,他对别人十分关心。有一次,周恩来去打开水,看到烧火的校工吴老头病在床上,他急忙走到床前,端水喂药。
而且,还掏出自己仅有的8个铜元说:“您用它买点药吧!”吴老头明白周恩来十分节约,连买书的钱都是从嘴上省出来的。
就说:“孩子,你来看我,我就很高兴了,你的生活也不宽裕,我怎样忍心收你的钱呢!”周恩来诚挚地说:“大爷,你别客气了。你快点治好病,让大家喝上您烧的开水是最要紧的啊!”吴老头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老泪纵横。

5. 周恩来的故事

  总理和理发员

  北京饭店有位理发员朱殿华老师傅,他给周总理理发二十多年了。周总理常常亲自来饭店理发、刮脸。北京饭店有两个理发室,一个为贵宾和国家领导人理发,一个是普通理发室。周总理总是到普通理发室理发。有时候人多,他就和大家一样,坐在椅子上看报,排队等候。朱师傅和等候理发的同志都要让他先理,他总是笑笑说:“这不是一样嘛,大家工作都很忙。”

  理发也是周总理了解情况的机会,他总是和同志们亲切地攀谈。

  只是他太忙的时候,才请朱师傅到他家去理发、刮脸。每次总理总是在门口迎接朱师傅,握着他的手说:“老朱,又麻烦你走一趟了。”

  有一回,朱师傅给周总理刮脸。总理突然咳嗽了一声,朱师傅没有提防,刀子把总理的下巴划破了一个口子。朱师傅心里真难过,忙说:“总理,真对不起你,我工作没做好……”

  周总理哈哈笑起来:“怎么能怪你呢,老朱,是我不好,咳嗽的时候,没有和你打招呼。还幸亏你刀子躲得快,要不,哈哈哈!”

  说得朱师傅也笑了起来。

  周总理怕他心里老是过意不去,当天非留下朱师傅一起吃晚饭不可。

  一九七四年,周总理病重住院了。朱师傅常到医院给他理发、刮脸。北京饭店的职工每次都托朱师傅向周总理问好。每次周总理总是说:“好,好,这不是很好嘛。”他要朱师傅转告大家,不要为他担心,他很好。可是对饭店的同志们却非常挂念,他问:“做西餐的老陈师傅病好些了没有?”“新来的小林情绪怎么样?”“大家在学习什么,有什么困难?”他在病重的时候,还想着一切普通人。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底,朱师傅有二十多天没有去给总理理发了。他心里着急,急得发闷。大家也都奇怪。他天天等电话,睡觉的时候也梦见给总理理发。新年到了,他实在忍不住了,给总理的秘书挂了电话:“过年了,说什么也得给总理刮刮脸呐!”

  总理的秘书没有回答,老朱可更犯疑了。

  一月八日,周总理突然与我们永别了!老朱简直不敢相信,他呆住了。接着放声大哭。

  一月十日,朱师傅去给周总理遗体整容,他总觉得一进病房的门,就会听见周总理的招呼:“老朱,又麻烦你了!你看,我好了!”

  从医院大门到周总理病房,只有几百米,可是这几百米怎么今天变得这么长啊!老朱一走进病房,就看见周总理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长长的头发,长长的胡子。他扑过去,哭叫着:

  “总理啊,我跟您二十七年呐,在您最后的时刻,却没有给您理理发,刮刮脸,太对不起您啦!”

  总理的秘书含着泪扶起他,颤着声音说:“年前,你让我捎信给总理,我捎到了。可是总理说:‘老朱跟我二十多年,看我病成这样子会难过的。就不必让他来了,谢谢他的一番好意吧!’”

  老朱师傅凝望着这位可亲可敬的总理的安详的遗容,一边轻轻地为他梳理头发,一边热泪横流,口里不住地叫着:“总理,总理啊!”好像要把亲爱的总理唤醒,把他再还给全体中国人民……

  ===========================

  建设美丽的北京

  北京是美丽的。可你们知道美丽的北京城里,每一座漂亮、雄伟、高大的新建筑里,每一处新建的居民区里,包容着周总理多少心血吗?

  我们说几个小故事。

  人民大会堂是一九五九年建起来的。从设计到施工,周总理一直亲自过问。人民大会堂要建成一座万人礼堂,建筑专家们都感到为难,要容纳万人的会场,体积必须比普通的礼堂和剧场大十倍,空间这么大,如果处理不好,人坐在里面就会感到渺小和压抑。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设计方案提了一个又一个,没有一个大家满意的。周总理知道了这情况,在一次设计会上说:“我们的建筑必须‘以人为主,物为人用’。让使用大会堂的人民群众和他们的代表感到心情舒畅,感到自己是建筑的主人。”

  他启发大家:“人站在海边,看海不显远,看天不显得高,人并不显得渺小,这是什么原因呢?”说着,他用铅笔画了一个不规则的扁圆形的屋顶棚,启发大家在设计上利用这个视错觉。周总理不是一位建筑家,可是他丰富的知识和从实践中得来的体会,一下子启发了建筑专家们思想,“水天一色”的设计思想确定了。设计师们把礼堂的内部设计成“水天一色”的形状,顶棚与墙面圆角相交,成穹窿形象,从顶棚到墙面,上下圆曲浑然一体,使人感觉既不压抑又不空旷。当你进入万人大会堂抬头仰望那圆形的屋顶、那海浪似的顶灯的时候,你不知道,这是周总理提出的设计构思给了建筑家们以智慧吧?这座大会堂同周总理的睿智一齐留在了人间。

  人民大会堂一兴建,周总理就想到了这块地方原来的住户们,他指示为这些住户新修了楼房。人民大会堂建成的时候,还请他们去参观,请他们坐在大会堂里看一场电影。

  天安门城楼要翻修了,周总理非常关心,一边听汇报,一边把模型拆开又组装上,一一问个明白,才放心地批准翻修计划。

  现在的北海大桥宽敞平坦。从前这里是金鳌玉■桥,拐好几个弯,常常出交通事故。改修的时候,有人提出一个直线的方案,要把北海前面的古迹团城拆掉。周总理不同意,他亲自步行视察了现场,提出绕过团城的方案。结果呢?大桥也修了,团城也保存了。周总理是多么爱惜咱们古老的文化遗迹呀!

  首都体育馆多么雄伟壮丽,它的馆址方位是谁定的呢?也是周总理。他老人家亲自登上广播大楼的楼顶,向西北方向眺望,确定了把首都体育馆建在紫竹院对面。

  北京的建筑多么高才合适?周总理亲自做调查。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他已经身患重病,天又冷,可是他还是冒着严寒,坐在运石料的电梯上,登上正在修建的北京饭店新楼第十六层屋顶,用望远镜观察了全市的高层建筑。从上面走下来,他已经很疲乏了,可是他只吃了一小碗面条,又冒冷风,顶严寒,徒步登上西华门的城台实地观测。最后才确定了首都高层建筑的高度。

  周总理最关心的是北京居民住宅的建设。他指示,凡是盖大建筑,一定为工作人员、服务人员就近盖宿舍,给居民兴建住宅。从一九七○年以来,他讲了十几次,一定“要重视人民的健康”,“要为后代着想”,“绝对不做遗害子孙后代的事情”,“要把首都搞成一个清洁的城市”。一九七三年二月,重病中的周总理还登上北海公园白塔的平台上,亲自察看全市消除烟尘的情况。他沉思地说:“首都烟雾弥漫,污染相当严重,要赶快采取措施解决啊!”

  他还对石油化工厂的青年工人们说:“你们青年人要有志气,把黄烟消灭掉,让祖国的蓝天永远是晴朗的天空!”

  一九七四年早春,周总理又一次在朝阳晨风中登上人民大会堂屋顶,指点着首都,畅谈未来的规划。

  一个美丽、清洁、现代化的文明的新北京的蓝图早就在他心里勾画好了呀!

  ===========================

  “私人住宅,谢绝参观”

  过去,在江苏省淮安县周总理旧居的院墙上,挂着一块木牌子,上面写着:“私人住宅,谢绝参观。”

  这是怎么回事呢?

  人们知道,周总理的故乡在淮安。家乡的人民和全国各地的出差者、旅游者,经过淮安,都想看看敬爱的周总理的诞生地,想看看他住过的房屋,表达一下自己对总理的倾墓之情。他们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打听:“周总理的故居在哪里呀?”于是,总理的旧居前总是有人来来往往。

  “不要说出我住过的房屋,也请邻居们不要往外说。”解放初期周总理就这样告诉过自己的亲属。以后,他又说:“你们要劝说前来参观的人,让他们到韶山去瞻仰毛主席的故居。”

  人民群众太爱戴他了,还是不断地前来参观。周总理对他的亲属说:“把房子拆掉,拆掉了还可以盖工厂、盖学校嘛!”

  可是当地政府和群众不愿意这样做。只是把总理出生和居住过的东院作为县委学习室和儿童图书馆,两边宅院,搬进了居民。院墙上钉上了这块“私人住宅,谢绝参观”的木牌子。

  来参观这所房子的人愈来愈多,他们看到这块牌子,都带着遗憾的心情离开了。

  周总理知道了这情况,心中很不安。多年来,他希望自己的旧居“不留痕迹”,可是参观者却有增无减。这样下去怎么成呢?没办法,他只好采取行政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十七日,国务院办公室向淮安县委正式传达了周总理关于处理旧居的三条指示:

  一、不要让人去参观;

  二、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

  三、房子坏了不准维修。

  第二天,县委常委会根据总理的指示,作了三项决定:一、不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二、不维修房屋;三、县委在干部会上动员大家不组织、不带领人们去参观。当天晚上向国务院办公室作了汇报。

  十一月三十日晚,国务院办公室来电话,说:“总理对县委的三点决定表示满意,以后要派人检查你们的执行情况。”五天以后,又来电话,询问对“三条”执行的情况,回答是:“认真执行了。”

  一九七四年八月一日,周总理从亲属口中知道,“三条”虽然执行了,可外地人还是千方百计找上门来。

  总理思索了一下,问道:“把房子拆了,你们搬个地方住,行吗?”邓颖超说:“拆迁吧,我们出钱。”

  因为拆迁房屋要经政府批准,这事情一时没有定下来。周总理的这所故居,才保存下来。如今,它已成为人们表达自己对周总理的敬爱和怀念的地方。

周恩来的故事

6. 周恩来的故事

周总理钢纸箱中的秘密 
1963年12月14日,周总理出访埃及,下榻在开罗国宾馆。晚上9点多钟,一辆黑色轿车从宾馆驶了出来。聚集在门外的外国记者见是周总理的专车,当即驾车追踪而去。 
专车开到了中国驻埃及大使馆,车门开了,从车内出来的是一位中等个头的男子。他下车时,手里拎着一只钢纸箱。认得那人的记者说,他是周总理的卫士长成元功。但那只箱子里装的是什么没人知道。 
记者们带着疑问,又驱车赶回国宾馆,等待周总理专车回来。成元功回来了,记者们也看清了,他手里拎的还是这只钢纸箱,还牢牢地上了锁。 
钢纸箱里到底装的是什么?有人说,里面可能装有核按钮;有人说,里面装的是保密通讯工具;还有人说,箱子里装的是中国的核心机密材料! 
这只钢纸箱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周总理十分讲究仪容风度,他所穿的外套,件件都有棱有角、整洁干净,但是他的衬衣、衬裤都是穿破了再补、补过了再穿的,十分破旧。他出国访问期间,不便将这么破旧的衬衣拿出去给国宾馆洗衣房洗,而只能拿到我国大使馆,请人用手洗。送衣服的时候,成元功还要再三嘱咐:要轻轻地洗,否则用力过猛,衣服就碎了。 
一次,有一位大使夫人实在看不下去,买来涤棉布,按周总理衬衣的尺寸,给他做了两套衬衣。成元功忐忑不安地将这两套新衬衣拿到周总理的面前,向他说明了新衣服的来历。周总理浓眉紧锁,坚决让成元功将新衬衣退了回去。 
周总理出国访问,他的一言一行、一帽一鞋都在新闻媒体的“捕捉追踪”之中,如果稍有不慎,破衬衣被哪位记者发现了,也会给一些对我国不友好的国家制造口实:看,连他们的总理也穿这样破的衣服。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当然知道保密工作的重要性,于是,1954年从日内瓦买的这只钢纸箱就派上了用场。每天晚上,周总理换下衬衣后,就由成元功把衣服装进箱子,送到大使馆,再把头一天洗好的衬衣装进箱子,加上锁带回国宾馆。这只箱子里装的不是什么国家高级机密,更不是什么核按钮,而是周总理的旧衬衣。 
这就是当年外国记者一直解不开的钢纸箱中的秘密

联合国为周恩来降半旗的真正原因!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 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 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外交官各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瓦尔德海姆机敏而锋利的谈吐,不仅表现了他机智无比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尚品格是举世无双的!!!!

飞机遇险的时候 

1946年1月,周恩来同志从延安乘飞机去重庆。同行的除了工作人员,还有叶挺的女儿小扬眉,她才11岁。 

飞机飞得又快又稳。透过云层,可以看到积雪的山峰层层叠叠,好像波涛汹涌的大海。突然,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而且越结越厚。不大一会儿,机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飞机像冻僵了似的,沉甸甸地往下坠,还失去了平衡。机翼掠过一座座山峰,眼看就要撞着山尖了,情况十分严重。机长命令机械师打开舱门,把行李一件一件往下扔,好减轻飞机的重量,还要大家背上降落伞包,做好跳伞的准备。 

大家正忙着,忽然听到小女孩的哭声。周恩来同志立刻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一头,几步跨到小女孩面前。原来小扬眉的座位上没有降落伞包,她急得哭了。周恩来同志马上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还亲切地鼓励她说:“孩子,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样勇敢、坚强,同困难和危险做斗争!” 

大家看到周恩来同志不顾自己的安危,把伞包让给了小扬眉,都要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周恩来同志。周恩来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大家要沉着,不要慌张……” 

就在这时候,飞机冲出了寒流的包围。在阳光的照射下,冰甲开始融化了,整块整块的冰哗哗地往下掉。飞机渐渐升高了,继续快速平稳地向前飞行。“咱们脱险啦!”机舱里一片欢腾。 

周恩来的故事 —— 三次付饭费 

那是周恩来总理陪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杭州的事 
这天下午周总理就要离开杭州了。几天来随行人员十分辛苦,周总理就吩咐秘书说:“今天中午,我请大家到楼外楼去吃便饭。” 
楼外楼菜馆的经理、厨师和服务员一听到周总理要来请客的消息,都非常兴奋。服务员忙着把面临西湖的餐厅打扫得窗明几净,经理和厨师忙着商量菜单。 11 时左右,周总理和随行人员谈笑风生地踱过西冷桥,漫步白堤,来到了楼外楼。席间,他热情地与随行人员一一碰杯,感谢他们辛苦地完成了这次接待任务,并向北京来的同志一一介绍杭州名菜:这是活杀活烧的西湖醋鱼,这是产自西湖的油爆大虾,这是叫化子鸡,都是北京人难得吃到的西湖佳肴。当周总理看到服务员端上一盘盘他最喜爱的家乡菜时,一边举筷品尝,一边又向大家介绍说:“好久没有吃到家乡菜了,大家也来尝尝,这是绍兴霉干菜蒸肉,豆芽菜,霉千张,味道不错的嘛 ! ”吃得大家兴高采烈。 
饭后,周总理叫秘书去结账。省里同志出来阻拦说:“不必总理付了,由我们地方报销吧 ! ”周总理听了说:“今天我请大家,当然由我付钱啰!”店里 经理知道周总理的脾气,若不收钱,总理会生气的,就收了 10 元钱。谁知周 总理又不肯,当即对旁边一位姓姜的服务员说:“这许多菜 10 元钱怎么够呢 ? 一定要按牌价收足。”经理和厨师商量了一下,又收了 5 元钱。不料,又被周 总理看到,生气地说:“谁请客吃饭谁付钱。总理请客吃饭,也要和一般顾客 一样付钱嘛 ! ”楼外楼经理没办法,只好又收了 5 元钱。这样共收了 20 元钱。 
哪里晓得过了 1 个小时后,笕桥机场给楼外楼经理打来了电话,说周总理临上飞机前留下 10 元钱,付中午的饭费。楼外楼经理和职工们捧着这 30 元钱,都深深地为总理的这种廉洁奉公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大家商量了一下,只有按总理的吩咐去做,当即把当天午餐的饭菜,按照牌价单仔细算了一下,总共 19 元 5 角,和普通顾客一样结了账,并给周总理写了份详细报 告,附上清单和多余的 10 元 5 角,寄给北京国务院周总理办公室。

7. 周恩来的故事

  1 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新学期开始,沈阳东关模范学校魏校长问同学们读书是为了什么?于是有人回答说:“是为了家父读书。”有人回答:“为明礼而读书。”也有人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当魏校长点名要周恩来回答是,坐在后排的周恩来站起来,庄重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60年代初,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乘总理出国访问的机会,为了保护与加固建筑物,他们抢时间只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更换了窗帘、洗脸池与浴缸。周恩来回国见了十分生气,将他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人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 众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周恩来的这一番话发人深省。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及装修房屋之事了。
  3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 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 的大米饭迫不及待的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它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地说。
  “是呀,这十多道关,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浇灌出来的。”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蒋妈妈一番深刻的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连忙
  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
  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一把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
  “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说着,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这止。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一个美国记者先是主动和周恩来握手,周总理出于礼节没有拒绝,但没有想到这个记者刚握完手,忽然大声说:“我怎么跟中国的好战者握手呢?真不该!真不该!”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刚和周恩来握过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进裤兜。这时很多人在围观,看周总理如何处理。周恩来略略皱了一下眉头,他从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随意地在手上扫了几下,然后——走到拐角处,把这个手帕扔进了痰盂。他说:“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 ——尽管中美当时处于敌对状态,但周总理一贯的思想,还是把当权者和普通美国民众分开。在谈判桌上横眉冷对,那是一点情面也不讲的。但会场外,他可是统战高手,尽量做工作,力图潜移默化。他对普通美国民众一直是友好的,包括新闻记者在内。所以,在那个美国记者主动要和周总理握手时,周总理没有拒绝。但这个记者看来纯粹要使周总理难堪,否则不会自己主动握手,然后又懊悔不迭地拿手帕擦手。周总理在他擦手之前,也不会意识到他会这样做。当时大堂里人很多,就看你周恩来下不下得了台。所以周总理也拿出手帕擦手。请注意两人做法不同的是:记者擦完手后仍把手帕塞回裤兜,而周总理是擦完手后把手帕扔进了痰盂。周总理的意思是:你的手帕还能用,我的手帕因为擦了以后沾染了你的细胞,你这无耻小人的病菌,再也不可能洗干净使用了,所以我就把它扔到痰盂里去。
  周恩来总理的捷才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下面这些答问都不是提前准备好的,也是事先难以预料到的。周总理不仅回答得巧妙,而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几乎是对方刚说完,马上就回答 。没有过硬的素质是根本做不到的。 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周总理肯定地说:“有!” 全场哗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 ——这位记者的提问是非常阴毒的,他设计了一个圈套给周总理钻。中国解放以后封闭了内地所有的妓院,原来的妓女经过改造都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位记者想:问“中国有没有妓女”这个问题,你周恩来一定会说“没有”。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接着说“台湾有妓女”,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这个提问的阴毒就在这里。当然周总理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伎俩,这样回答既识破了分裂中国领土的险恶用心,也反衬出大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台湾的对比。哎呀,周总理考虑问题周密细致,同时又那么快速反应,你不佩服他也难啊!
  周恩来的故事 —— 三次付饭费

  那是周恩来总理陪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杭州的事

  这天下午周总理就要离开杭州了。几天来随行人员十分辛苦,周总理就吩咐秘书说:“今天中午,我请大家到楼外楼去吃便饭。”
  楼外楼菜馆的经理、厨师和服务员一听到周总理要来请客的消息,都非常兴奋。服务员忙着把面临西湖的餐厅打扫得窗明几净,经理和厨师忙着商量菜单。 11 时左右,周总理和随行人员谈笑风生地踱过西冷桥,漫步白堤,来到了楼外楼。席间,他热情地与随行人员一一碰杯,感谢他们辛苦地完成了这次接待任务,并向北京来的同志一一介绍杭州名菜:这是活杀活烧的西湖醋鱼,这是产自西湖的油爆大虾,这是叫化子鸡,都是北京人难得吃到的西湖佳肴。当周总理看到服务员端上一盘盘他最喜爱的家乡菜时,一边举筷品尝,一边又向大家介绍说:“好久没有吃到家乡菜了,大家也来尝尝,这是绍兴霉干菜蒸肉,豆芽菜,霉千张,味道不错的嘛 ! ”吃得大家兴高采烈。
  饭后,周总理叫秘书去结账。省里同志出来阻拦说:“不必总理付了,由我们地方报销吧 ! ”周总理听了说:“今天我请大家,当然由我付钱啰!”店里 经理知道周总理的脾气,若不收钱,总理会生气的,就收了 10 元钱。谁知周 总理又不肯,当即对旁边一位姓姜的服务员说:“这许多菜 10 元钱怎么够呢 ? 一定要按牌价收足。”经理和厨师商量了一下,又收了 5 元钱。不料,又被周 总理看到,生气地说:“谁请客吃饭谁付钱。总理请客吃饭,也要和一般顾客 一样付钱嘛 ! ”楼外楼经理没办法,只好又收了 5 元钱。这样共收了 20 元钱。
  哪里晓得过了 1 个小时后,笕桥机场给楼外楼经理打来了电话,说周总理临上飞机前留下 10 元钱,付中午的饭费。楼外楼经理和职工们捧着这 30 元钱,都深深地为总理的这种廉洁奉公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大家商量了一下,只有按总理的吩咐去做,当即把当天午餐的饭菜,按照牌价单仔细算了一下,总共 19 元 5 角,和普通顾客一样结了账,并给周总理写了份详细报 告,附上清单和多余的 10 元 5 角,寄给北京国务院周总理办公室。

周恩来的故事

8. 周恩来的故事

一九四八年七月三十日,在西柏坡村,倾盆大雨从中午一直下到夜间。晚上十一点钟,周恩来正在灯下批阅文件。警卫员前来报告:“附近工人住的两孔窑洞塌了,有五个人被埋在里面,其中有四个工人和一个理发员。”这时,大雨下得很猛。周恩来立刻提起马灯,手拿铁锹,冒着风雨赶到现场。他老远就问:“怎么样,人救出来了没有?”一听说土层太厚、大家还在挖,他就把身上的雨衣脱下往后一扔,拿起铁锹挖起来。一边挖,一边高声说:“同志们快挖吧,一定要把我们的同志救出来。”他指挥一部分人突击挖土,一部分人迅速准备担架,并派人去叫医护人员,以便争取时间,把人救活。终于,四个工人死里逃生。周恩来穿着湿透的衣服,把现场看了看,再去检查别的窑洞。 
第二天,为事故中唯一的死难者理发员举行了追悼会,周恩来写了挽幛,还致了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