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2024-05-12 21:07

1.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2. 性格内向真的是错误吗,为什么人或者事对与我来说总是那么的不顺呢?

不是的,以下是解决性格内向的办法第一篇 待人处世的基本技巧 
所谓礼貌,就是彼此调节到适当的距离。 
1、如欲采蜜,勿蹴蜂房(不要批评、责怪或抱怨他人) 
人就是这样,做错事的时候只会怨天尤人,就是不去责怪自己。 
善解人意和宽恕他人,需要有修养自制的功夫。 
2、真诚地赞赏他人 
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动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 
天底下只有一种方法可以促使他人去做任何事。那就是给他想要的东西。 
3、要想钓到鱼,得问鱼儿吃什么(首先想到他人的需求) 
成功的人际关系在于你能捕捉对方观点的能力;还有,看一件事须兼顾你和对方的不同角度。 
天底下只有一种方法可以影响他人,那就是提出他们的需要,并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获得。 
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了解别人心里想些什么的人,永远不用担心未来。 

第二篇 平安快乐的要诀 
拥有好心境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者。 
4、保持自我本色(不要盲目模仿) 
既然你已来到世上,就应庆幸自己在世上是独一无二的,并把自己的禀赋发挥出来。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面貌都是自己塑造而成的,如果我们能学会接受自己,看清自己的长处,明白自己的短处,便能踏稳脚步,达到目标。 
求职者通常犯下的是大错误,就是不能秉持本色。他们总是揣测对方期望得到什么样的答案,而不是直截了当地讲出自己的想法。 
5、改变不良的工作习惯(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人有两种能力是千金难求的无价之宝--一是思考能力,二是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并妥当处理的能力。 
快乐并非取决于你是什么人,或你拥有什么,它完全来自于你的思想。 
按部就班地做事方法,总比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要好得多。 
6、学会放松,解除疲劳(放松自己,消除疲劳) 
紧张是一种习惯,放松也是一种习惯。 
仅只劳心的工作,并不会让人感到疲劳。大多数疲劳现象源于精神或情绪的态度。 
健康情况良好而常坐着工作的人,他们的疲劳100%是由于心里因素,或是我们所说的情绪因素。 
7、倦怠导致身体的疲劳(不要对事情感到倦怠,而应使之充满乐趣) 
引起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倦怠感。 
如果你“假装”对工作感兴趣,也许这种态度会使你的兴趣弄假成真。 
每天跟自己时时交谈,这样可以引导自己思考什么是勇气和幸福,什么是平安和力量;每天跟自己谈些需要感谢的事,这样,你的心灵就会海阔天空,快乐欢唱。 
8、不要以为自己一无所有(算算你拥有的幸福,而非烦恼) 
生命中只有两个目标:其一,追求你所要的;其二,享受你所追求到的。只有最聪明的人可以达到第二个目标。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约有90%的事情是好的,10%的事情是不好的。如果你想过得快乐,就应该把精神放在这90%的好事上面。 
要为所有而喜,不为所无而忧。凡是往好的一面去想,这种习惯比收入千镑还好。 
9、没有人去踢一只死狗(不用理它,因为没有人会踢一只死狗) 
在现实中,愈是显得重要的狗,人们踢起来愈感到心满意足。 
无见识的民众喜欢挑大人物的毛病,因为他们可以从中获得很大的乐趣。 
10、不要让批评之箭射中自己(尽己所能,撑起雨伞,让批评之雨打不到你颈背上) 
虽然我们不能避免别人的恶意攻击,却能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是否让别人的攻击干扰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避免别人攻击的唯一方法就是,你得像一只有价值的精美瓷器,有风度地立于架子之上。 

第三篇 如何使人喜欢你 
交朋友的唯一方法是你自己首先要够朋友。 
11、学会真诚地关心他人 
如果我们想结交朋友,就要先为别人做些事情--那些需要花时间、精力、体贴、奉献才能做到的事。 
关心他人与其他的人际关系原则一样,必须出于真诚。 
只有你真正关心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注意、帮忙与合作,甚至最忙碌的重要人物也不例外。 
如果我们只是引起别人的注意,想让别人留下印象,就不可能交到许多真心、诚恳的朋友。 
12、不要忘记微笑(保持微笑) 
微笑也不能欺骗他人。 
如果你希望别人很高兴地见到你,你必须高兴地会见别人。 
世上人人都在寻求快乐,但只有一个确实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控制你的思想。 
多数人的快乐同他们所决意要得到的相差不多。 
13、千万别忘记他人的姓名(记住他人的姓名,它是语言当中最甜蜜最重要的声音) 
记忆姓名的能力在事业与交际上的重要性,同在政治上差不多同等重要。 
人们极重视他们的名字,因而他们竭力设法使之延续,即使牺牲也在所不惜。 
多数人不记得姓名,只因为他们没有下必要的功夫与精力把别人的姓名牢记在心。他们给自己找借口:他们太忙。 
14、学会倾听他人讲话(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鼓励别人谈论他们自己)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注意静听的人。 
始终挑剔的人,甚至最激烈的批评者,常会在一个忍耐、同情的静听者面前软化降服。 
如果你要知道如何使人躲避你,背后笑你,甚至轻视你,这里有一个最好的办法--决不静听别人说话,不断地谈论你自己。 
15、迎合他人的兴趣(谈论别人感兴趣的话题) 
与人沟通的诀窍就是:谈论他人最以为贵的事情。 
16、让他人感到自己重要,而且要真诚而为 
人类行为有个极为重要的法则--时时让别人感到重要。 
差不多你所遇见的每一个人都自以为在某些地方比你优秀。所以,要打动他们内心的最好方法,就是巧妙地表现你衷心地认为他们很重要。 
与他人谈谈他们自己,他们会愿意听上好几个钟头。 

第四篇 如何使人信服你 
我们经常是由于自身的缺点而不是优点招人喜欢。 
17、不要争论不休(避免辩论) 
我们绝不可能对任何人--无论其智力的高低--用口头的争斗改变他的思想。 
“不要辩论!”真正的推销术,不是辩论,也不要类似于辩论。人类的思想不是通过辩论就可以改变的。 
如果你辩论、争强、反对,你或许有时获得胜利;但这种胜利是空洞的,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了。 
18、尊重他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意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 
如果你过于直率地指出别人的错误,再好的意见也不会被人接受,甚至会受到很大的伤害。 
你在教人的时候,要好像若无其事一样。事情要不知不觉地提出来,好象被人遗忘一样。 
你可以利用眼神、音调,或手势来指责别人的错误,这与言辞表达一样有力。 
19、如果错了,当即承认(如果你错了,迅速而真诚的承认) 
假如我们知道自己势必遭受责备时先发制人,自己责备自己,这样岂不比让别人责备好得多?听自己的批评,不比忍受别人的斥责容易得多吗? 
任何愚蠢的人都会尽力为自己的错误进行辩护--而且多数愚蠢的人都会这样去做--他承认自己的错误,使人出众,并给人一种尊贵高尚的感觉。 
用争夺的方法,你永远得不到满足,但用让步的方法,你可得到比你所期望的更多。 
20、友善地对待他人(以友善的方式开始) 
人的思想不易改变。你不能强迫他们同意于你,但你完全有可能引导他们,只要你温和友善。 
一滴蜂蜜要比一加仑胆汁能招引更多的苍蝇。如果你想赢得人心,首先要让他人相信你是最真诚的朋友。那样就像有一滴蜂蜜吸引住他的心,也就有一条坦然大道,通往他的理性。 
21、让对方开口说“是”(首先让别人说“是,是的”) 
懂得说话技巧的人,会在开始就得到许多“是”的答复。 
任何让对方一开口就朝着肯定的方向作出反应,这对你们的结果是很重要的。 
当你与别人交谈的时候,不先讨论你不同意的事,要先强调--而且不停地强调你所同意的事。 
“是”的反应其实是一种很简单的技术,却为大多数人所忽略。 
22、给他人说话的机会(让对方多说话) 
很多人为了让别人的意见同自己保持一致,他们往往采用一种错误的策略:说话太多。 
当我们的朋友胜过我们时,他们获得了一种自重感;但当我们胜过他们时,他们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并引起猜忌与嫉妒。 
不要时时向他人夸大自己的成就,我们要谦逊,这样永远能使人喜欢你。 
23、别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让别人觉得那是他们的注意) 
没有人喜欢接受推销,或被人强迫去做一件事。 
24、善于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真诚地尽力从对方的角度看事情) 
对方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思想和行为,其中自有一定的原因。 
在与人会谈以前,如果对于我所要说的,及他似乎要回答的东西没有一个极清楚的观念,我情愿在那人办公室的人行道上踱上两个小时。而不愿走进他的办公室。 
25、同情对方的意愿(同情对方的意念及欲望) 
人类普遍地追求同情。 
为真实的或想像的不幸而感到“自怜”,这差不多是人类的一种共同习惯。 
26、激发他人去产生一种高尚的动机 
我们每一个人在内心都把自己理想化,都喜欢把自己行为的动机赋予一种良好的解释。因此,如果我们想改变他人,就应该使之产生一种高尚的动机。 
27、使自己的意图戏剧化(将你的意图表演出来) 
真理需要我们使之更生动、更有趣、更加戏剧化,你必须恰当运用表演的艺术。 
28、让他人不断面临挑战(向他提出一个挑战) 
激发他人产生一种向上的精神--一种确实有效的方法! 
要做成事情的办法,是激起竞争。当然不是勾心斗角的竞争,而是相互取胜的欲望。 

第五篇 如何更好地说服他人 
如果两个人意见始终一致的话,那么其中的一个是属于不必存在的人。 
29、称赞并欣赏他人(从称赞鱼真诚的欣赏开始) 
当我们听到他人对自己的优点加以称赞以后,再去听一些不愉快的话,自然好受一些。 
长途电话,辩论!激烈的谈话!都没有用。 
30、间接委婉地指出他人的错误 
有许多人在真诚地赞美他人之后,喜欢拐弯抹角地加上“但是”两个字,然后开始一连串的批评。 
间接提出别人的错失,要比直接说出口来得温和,且不会引起别人的强烈反感。 
31、不要总是责怪他人(在指责别人前,先想想自己的错误) 
承认一个人本身的错误--就算你还没有改正过来--也可以帮助改善行为。 
32、没有人喜欢受人指使(以提问的方式代替命令) 
给他一种自重感,这样他就会与你保持合作,而不是背叛。 
以提问的方式来代替命令。 
33、保全他人的面子 
保留他人的面子!这是一个何等重要的问题!而我们却很少会考虑到这个问题。 
纵使别人犯错,而我们是对的,如果没有为别人保留面子,就会毁了一个人。 
34、激励他人获得成功(称赞他人的每个进步,即使十分微小,要“诚于嘉许,宽于称道。”) 
讲到改变人,假如你我要激励我们所接触的人,认识他们所具有的宝藏,我们所能做的,比实际上改变的人还多。我们真能改变他们。 
35、学会给人“戴高帽”(给人一个美名,并使之努力保全) 
如果你要在某方面改进一个人,就要做得好像那种特点已经是他的显著特性之一。 
差不多每一个人--富人、穷人、乞丐、盗贼--保全所赐予他的这诚实的名誉。 
36、鼓励更易使人改正错误 
如果你告诉自己的孩子、丈夫或他人,他在某件事上真是愚笨,他对某事没有天赋,或者他做的都错了……那么你就差不多消除了他要作出改进的各种动力。但如果我们用相反的办法,宽容他人、鼓励他人,使事情好像容易去做,使对方知道你相信他有能力去做,他对这事有尚未发掘的才干--他为了争胜就会终夜练习。 
37、给他人授予一种权威 
永远使对方乐于做你所提议的事。 
获得权威感,这是人类的一种天性。 

第六篇 让你的家庭生活幸福快乐 
幸福在哪里?幸福就是在太多和太少之间的一站。 
38、切勿喋喋不休 
许多做妻子的,不断地一点一点地挖掘,造成她们自己婚姻的坟墓。 
在所有一切烈火中,地狱魔鬼所发明的狞恶的毁灭爱情的计划,喋喋不休是最致命的。它像毒蛇的毒汁一样,永远浸蚀着人们的生命。 
39、不要试图改造对方(不要改造你的配偶) 
与人交往,第一件应学的事情就是不要干涉他们自己快乐的特殊方法,如果那些方法不激烈地与我们相冲突的话。 
40、不要批评对方(不要批评你的丈夫或妻子) 
在所有婚姻中,有一半以上是失败的;她知道使许多浪漫之梦撞击婚姻礁石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批评--无用的、令人心碎的批评。 
41、真诚地欣赏对方(给予对方真诚的欣赏) 
男性对于女性追求美观及装束得体的努力应表示欣赏。所有的男人都忘了,如果他们曾有过觉察的话,将知道女性是如何注重自己的衣着。 
对很多男人来讲,他们也许想不起自己五年前穿的什么衣服、什么衬衫,他们也丝毫没有意思去记住它们,但女人则不同。 
42、注重生活中的小事(注重那些看似小事的事情) 
女人对生日及纪念日很重视,这永远是一种女性的神秘。 
在很多婚姻破裂的事件中,并非所有的家庭都是因为一些重大的事件而过不下去,相反,大多数人往往是由于一些小小的事情。 
43、家庭内部也应有礼(对你的妻子/丈夫要有礼貌) 
无礼,这是浸蚀爱情的祸水。 
婚姻幸福的普通人,比幽居的天才快乐得多。 
大凡男人都知道,他可先让妻子快乐,然后使她做任何事,并且不需报酬。 
44、如何与女性相处(学会与她相处) 
男人喜欢感到被爱,女人则喜欢你告诉她。 
要想赢得女人的心,并愿意永远不辞辛劳地取悦自己,最好、最有用、也最不会失败的方法,便是时时全心全意地感谢她、赞美她。 
有些男性可能认为对女人家的事务表示兴趣,会损及大男人的尊严。 
被爱是女性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丈夫在此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 
45、如何与男性相处(学会与他相处) 
男性在找寻另一半的时候,最注意的是对方是否有好脾性。 
男人宁愿在欢愉的气氛中吃罐头食品,也不愿和一个唠叨、烦躁、牢骚满腹的女性一道吃牛排。 
认为“改变个性”可以抓住男人的心,或是改变妆扮--穿件漂亮的新衣或梳个迷人的发型--这都是不成熟的想法。男人绝不会因此而被催眠,完全忘记惟独原来的真面目。 
46、不要做婚姻的文盲(了解一些必备的性知识) 
“性”是众所公认的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无疑地,那是造成男女快乐破裂原因的东西。 
快乐的婚姻,很少是机会的产物,她们像建筑似的,必需有理智的,用心去设计过的。 
“性”不过是在结婚生活中的多种满意中的一种,但除非这种关系适当,没有别的事会适当的。 

第七篇 如何使你变得更加成熟 
人生之路由无数道门构成,看你如何走出和进入。 
47、不要光踢椅子(要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光踢椅子) 
一个人迈向成熟的第一步应该是敢于承担责任。 
责怪别人比自己担负责任肯定要容易得多。 
对那些不成熟的人来说,他们永远都可以找到一些理由以解脱他们自身的某些缺点或不幸。 
把人的生活改造得更美好才重要,而不是整日沉溺在自怜的深渊。 
48、困难并不意味着不幸(不要在乎困难,也许他是一种幸福的开始) 
对喜欢逃避责任的人来说,困难则成了最好的挡箭牌。 
具有成熟心灵的人,不会陷于自己的困难当中,而是勇敢地去面对它、接受它,然后想办法加以克服、解决。他们不会去乞怜、不会绝望,也不会去找借口逃避。 
不成熟的人随时可以把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看成是缺陷、是障碍,然后期望自己能受到特别的待遇,成熟的人则不然。 
49、摆脱生活的不幸(学会摆脱生命中的不幸) 
生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幸福之旅,而是时时摆动在幸运与不幸、沉与浮、光明与黑暗之间的模式里。 
只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我们面对不幸--就是接受它。当我们的生活被不幸的遭遇分割得支离破碎的时候,只有时间可以把这些破片捡拾起来,并重新抚平。 
不幸遭遇并非就是世界末日。有时候,它还是促使我们采取行动的催化剂,对改善状况大有必要。它能使我们的才智变得灵敏,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要想摆脱不幸的阴影,最好的一种方法便是提升我们自己去帮助别人。 
50、拥有自己的信仰,并付诸行动 
我们必须信仰某些事物,但是,假如我们没有就此信仰去采取行动,一切仍然无用。只有信心而没有作为是无济于事的。 
光只信仰并不足以让我们变得成熟。信仰的好处是能增加勇气。使我们在接受考验的时候,不致临阵退却。有时候,我们的行动和信仰也会有矛盾的地方。 
51、你是独一无二的 
兴奋的品质是我们工作能否成功的极重要因素,因此情绪的动力是促成我们向前的力量。 
人的个性虽不能改变,但可以借由某些行为呈现出来。 
心灵的成熟过程,是持续不断的自我发现、自我探险的过程。 
52、学会喜欢你自己(了解并喜欢你自己) 
成熟的人不会在晚间躺在床上计算自己和别人不同的地方。 
把注意力放在我们自身的优秀品质上,培养优点,忘却弱点,如此才能不断进步并自我实践。当然,我们也会随时改正错失,却不必一直放在心上。 
身为一个人,完美主义者也如同一般人一样会犯错、会失败。千万别这么苛待自己。 
53、不要因循守旧(不要盲从因袭) 
小孩喜欢与同龄的人做相同的事,他们很在乎朋友或同伴对自己的看法。他们需要被自己的同伴接受--这是他存在的最重要的证据。 
当我们身处不熟悉的环境,又没有以往的经验可以参考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便是顺应一般人的标准。 
坚持一项并不获人支持的原则,或不随便迁就一项普遍为人支持的原则,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人们只有在找到自我的时候,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到这个世界上来、要做些什么事、以后又要到什么地方去等这类问题。 
54、不要令人生厌(时时注意自己身上的那些令人讨厌之举) 
很多人总是在不断地给人制造乏味,让人生厌,这种人说不上什么罪过,也算不上什么不轨行为,却对他人有着极大的危害。 
飘忽的眼神也是一项不可忽略的警示,那是对方对目前的话题不感兴趣的表示。 
言语乏味是人格生病的一种症状,也是人格不再成长的一种现象。 
人若是心灵成熟,或心智继续成长,就能与人讨论任何事情而不致引人生厌。 
55、为什么别人要喜欢你(要让别人喜欢你,先得使自己让人喜欢) 
爱是人类能够进步的基础,也是我们与他人交往的桥梁,更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的依据。 
最重要的,不是别人有没有爱我们,而是我们值不值得被爱。 

第八篇 走出孤独忧虑的人生 
孤独者有个特点,他不爱别人的同时还不愿接受别人的爱。 
56、孤独--现代人的通病 
一个人要想受到他人的欢迎,或被人接纳,一定要付出许多努力和代价。要想让别人喜欢我们,的确需要尽点心力。 
我们若想克服孤寂,就必须远离自怜的阴影,勇敢走入充满光亮的人群里。 
幸福并不是靠别人来布施,而是要自己去赢取别人对你的需求和喜爱。 
57、让忙碌消除你的忧虑(让自己一直不停地忙着) 
忧虑最能伤害到你的时候,不是在你有所行动的时候,而是在一天的工作做完了之后。 
让人愁苦的秘密就是,有空闲来想想自己到底快不快乐。 
58、不要为小事垂头丧气(不要让自己因为一些应该抛开和忘记的小事烦心) 
法律不会去管那些小事情。一个人也不该为这些小事忧虑,如果他希望求得心理平静的话。 
59、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不要试图改变那些不可避免的情况,而应去尽力的适应它) 
要乐于承认事情就是这样的。能够接受发生的事实,就是能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当我们不再反抗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实之后,我们就能节省下精力,创造出一个更加丰富的生活。 
60、解除忧虑的万能公式(运用卡维尔万能公式,做一个无忧无虑的人) 
第一步:问你自己:“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 
第二步:如果你必须接受的话,就准备接受它。 
第三步:很镇定地想办法改善最坏的情况。

3. 在同事面前我一点自尊也没有哈,看不起我的看不起我,为什么我做什么事都看不起我。我该咋么办?不顺心

尊重,是相互的,也是靠自己挣的,绝对不是靠别人施舍的,更不是靠所谓的“情商”去骗的!
因此,如果你觉得周围人不尊重你,那么首先要找找自己的原因。
第一,你是否尊重别人。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别人又怎么会尊重你?有一个同事,工作上碰到困难找其他同事帮助。结果,别人给她建议,她不采纳就算了,还自以为是,对别人表示轻视、看不起。后来,她再找人帮忙,别人不是推脱,就是假装不知道。她就觉得别人不尊重她。还有一个人,上司问其他同事的工作,他抢着汇报,对别人的工作评头论足。后来,其他同事看见他都不大愿意理睬他了。你不尊重别人,别人又为何要尊重你呢?
第二,要别人尊重,首先要学会自尊自重。有个女的喜欢一个男的,主动示爱。可是一直得不到这个男的积极响应。最后,她觉得这个男的不尊重她。事实上,她当着这个男的,和别的异性搞暧昧。男的言语挑逗她,她默许;男的对她动手动脚,轻薄她,她也不反对。最后甚至有几个已婚男人主动暧昧她,她也不拒绝。像这种不懂得自尊自爱的女人,又怎么会被别人尊重呢?
第三,尊重是要靠自己去“挣”的,靠欺骗和施舍,是得不到尊重的!所谓“挣”,就是靠自己努力、实干,凭实力说话。有些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却又不想付出努力,总想着靠嘴上吹嘘、编造故事。这种人越是如此,越是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还有一些人,把别人的善意的夸赞当真,自以为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却不知,这些都是别人的“施舍”,并非真正赢得了尊重!
还有一些人,以为尊重就是说好话,所谓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殊不知,这种墙头草,在别人眼里是最不值得尊重的。这个和女人三心二意、水性杨花又有何区别?

在同事面前我一点自尊也没有哈,看不起我的看不起我,为什么我做什么事都看不起我。我该咋么办?不顺心

4. 我们说的“爱国主义”和与西方指责我们的“民族主义”的关系

  一般说来,爱国主义是指对自己所归属的那个广义民族和那片国土的热爱及眷念,对自己所属文化及基本价值观的认同。而民族主义则是指对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与民族认同感、自豪感、优越感。爱国主义是国家意识的最高体现,民族主义则是民族意识的最高体现。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单一民族国家则寥寥无几。因此,虽然民族主义在近代各国、各民族都广泛存在,但是在当前,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主权单位,其作用更加重要,因此,爱国主义的意义也更加重大。
  爱国主义会成为推动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民族主义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则都是本民族利益。因此,它在对本民族利益强烈关注的同时,容易导致对其他民族利益的忽视甚至否定。这决定了民族主义具有两重性:一定范围内的民族主义,是一种正当合理和必然存在的社会意识和群体情感,但超出了一定范围的非理性的民族主义,不但不能体现为爱国,反而可能误国。因此,民族主义既可能导致爱国行为,也可能导致背离爱国的行为。
  综上所述,爱国主义与非理性的民族主义绝不相同。爱国主义作为人类的普世价值,其核心既是对国家与民族大义的忠诚和奉献,也是对世界上其他国家与民族的平等对待与相互尊重;而非理性的民族主义,则往往是在对其他民族贬抑和排斥的基础上,形成对自身的过度认同。当前,我们一方面要大力提倡爱国情怀,另一方面则要防止非理性民族主义的滋生。

5. 美国印第安人在美国历史上的不平等待遇是什么

  美国印第安人失败原因的内部观察


  中兴网消息:最近在看一本美国历史,《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时常就会遐想,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美国印第安人的失败命运。这本书按照译者前言,是“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所写,多少有一些西方中心主义,注意力都集中在白种人的扩张上,对于印第安人的失败,没有深入讨论。我们国家的历史教科书和广大的网虫网文倒是愿意站在印第安人一边的,但他们总结的原因又往往过于简单,说来说去,无非就是白种人的凶残,屠杀或者说种族灭绝,以及军事力量的差距而已。

  这三条都是站不住脚的。要说凶残,印第安人的表现一点儿不比白种人差。剖开肚皮,剁下四肢,这是印第安人招待俘虏的常礼,至于剥下头皮装饰居室,就是他们的著名传统了。人类历史要真是凶残者得天下的话,恐怕就应该是印第安人去占领欧洲了。

  屠杀同样属于一面之辞。人类社会对于屠杀和虐待的禁止,仅仅是近一百年来的事情,在此之前,屠杀还一直是国际交流的主要方式。欧洲人最初修建的那些定居点,包括居民、士兵、房屋等等,经常会在几年之内消失得无影无踪。在白人内讧的独立战争期间,印第安人也趁火打劫,搞了好几场大规模的屠杀。在美国独立以前,白人和红人基本上都是相互屠杀的,直到后来力量差距越拉越大,才变成了主要是白种人屠杀印第安人。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白种人和印第安人都是凶手,也都是牺牲。

  种族灭绝的说法更加偏激,就连我们以反帝反修为己任的历史教科书,也从不敢说上一句“白种人对印第安人施行了种族灭绝的政策”。这种说法仅仅存在于某些网虫的口号之中而已。种族灭绝和屠杀一样,也是古代敌对群体之间的常事,但在北美,无论是红人对白人的屠杀,还是白人对红人的屠杀,基本上都是由一系列长期的孤立的零散的事件构成,远远比不上蒙古人屠杀中亚人,以及张献忠屠杀四川人那样集中而且疯狂,更不用说如同清军屠杀葛尔丹部,德国屠杀犹太人那样有组织有纪律了。诚然,只要是武装部队对于无辜平民的杀害,哪怕是只杀了一个人,也一样属于是屠杀行为,但如果没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目的性以及一定的规模,我以为屠杀是不能上升为种族灭绝的,不然1937年的南京人所遭遇的,早就可以称作是种族灭绝而不是大屠杀了。

  军事差距也不是主要原因。我们都知道,在一切技术中,军事技术是传播最快的一种。印第安人很早就发现了欧洲武器的巨大威力,他们利用欧洲市场对于兽皮的需求,用兽皮换取了大量的武器。而印第安人一旦武装起来,结合其土生土长的天然优势,就成为北美大地上一股令人生畏的力量。红人打败白人的战例并不少见,例如1812年迪尔本堡和1813年乔治堡的守军,都在印第安人手下全军覆没,至于他们扫荡的白人民兵,那就更加数不胜数了。况且火力上的差距,还可以通过灵活的战术来弥补。1835年12月爆发的第二次密西诺尔战争,美军历时七年,耗费二千万,阵亡一千余人,仍没有达到迫使印第安人全面迁徙的目的。之所以这么艰苦,就是因为密西诺尔人利用当地的复杂地形,发展出了一种成功的游击战术。在一次圣诞节的袭击中,他们甚至创造了红人对白人1:10的伤亡比例。可以说,作为美国军队的敌人,十九世纪印第安人的军事劣势并不比二十世纪的越南人更大。

  凶残、屠杀、和军事差距这三条原因之所以站不住脚,因为它们都是从外部,也就是从白种人那边寻找答案。它们回答不了这样一个问题:历史上遭受过入侵、屠杀的民族数不胜数,古代的希波战争,五胡乱华不说,就是在近代西方的扩张之路上,也横躺着印度、日本、中国等一系列的民族;亚洲的入侵者并不比美洲的更加仁慈,十九世纪的技术差距比十七世纪还要巨大,那为什么这些民族最终都保全了国家独立,而印第安人却赔了土地又折兵,沦为美国的少数民族呢?——显然,仅仅强调外部原因是不够充分的,真正的原因应该到印第安人内部去找。

  进入到印第安人的内部,最深刻的第一印象就是他们的一盘散沙。欧洲人最初登陆的时候,印第安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群白皮肤的人,一定是天上下来的人,然后就是,好了,我们可以跟这群人结盟,来对付我们的敌人了。于是,在印第安部落的争相邀请之下,欧洲人轻而易举地各个击破,在美洲东海岸站稳了脚跟。同时,印第安人的一盘散沙还造成另外一个结果,就是部落之间消息闭塞,常常是一个部落打败了,附近的一个部落对于他们邻居的遭遇,以及现在新的白色邻居的德行还一无所知,他们见到白种人照样大喜过望,照样开出条件,邀请白种人去进攻更加遥远的印第安人。欧洲人就如同一种没有免疫力的病毒,肆意吞噬着一个又一个的印第安细胞。只有少数明智的部落,例如易洛魁的五个部落,在印第安内部缔结同盟,没有主动惹火上身,才躲过了这场飞蛾扑火的游戏,有幸成为后来红白大屠杀的主角之一。

  不过,这些比起印第安人的另外一个错误来,还不算特别严重。在北美最初的三场战争,七年战争、独立战争、和英美战争中,印第安人都站到了美国的敌人一面。对于印第安人的站队原因,我没看到详细的分析,可能当时红人与白人的矛盾,主要还是集中在与殖民地或美国的矛盾上面,因此一旦白种人的内讧爆发,报仇心切的印第安人,就选择成为美国的敌人而不是战友了。不幸的是,这三场战争都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印第安人三次站队全部站错,站到了失败者的一边。法国失败的结果是失去了加拿大,英国失败的结果是失去了殖民地,而印第安人失败的结果,就是确立了自己国家敌人的地位。前一阵中文网有一篇流行的帖子,大概是叫《美国四大国父与印第安人的种族灭绝政策》,记录了很多华盛顿、杰斐逊等人对于印第安人深恶痛绝的言论,这些言论不是孤立的,而是当时美国人对于印第安人的共同印象。这就为后来对印第安人的排挤和屠杀提供了舆论基础。由于缺乏长远眼光而屡屡与美国为敌,印第安人显然是自己为自己准备了一把屠刀。

  美国独立以后,白种人侵吞印第安人土地又换了一种模式。当时的美国,和边境线上的印第安部落大多签订条约,划分好了界线,这时候西北部和加拿大的英国人,就会经常去鼓动印第安人,废除签好的条约,夺回东边的土地。另外也有很多美国流氓,垂涎于印第安人的肥沃土地,也经常制造各种事端,挑起他们的敌意。随着英国的空头支票,和美国的无理挑衅,印第安人往往轻率出动,进攻境内的村庄城镇。接下来,当然就是美国军队的大举报复,赶走这群不受欢迎的邻居,把边境线进一步向西推移。结果,英国人达到了骚扰美国的目的,美国流氓也达到了夺取土地的目的,而印第安人,除了背井离乡和白白流血,什么也没得到。不肯遵守现代规则,而是一味付诸轻率武力,硬往挖好的陷阱里跳,是印第安人后期领土丧失的主要内因。

  学费交足,错误犯尽,印第安人终于开始反思他们节节败退的原因。十九世纪初,一位名叫特克姆塞的酋长,开始着手团结印第安人的工作。他在西北部的部落之间往来奔波,到处演说:“为什么印第安人连最后的地方也快要保不住呢?就是印第安人缺乏团结,没有武器。只有从加拿大森林,到墨西哥海湾的全体印第安部落团结一致,拿起武器,才能挡住白人移民进攻的浪潮,并且打败他们。”在特克姆塞的提倡下,印第安部落开始抵制白种人的纺织品,而骄傲地穿着自己的水牛皮,仅仅拿兽皮换取弹药和武器。同时参照白人军事组织的经验,特克姆塞把各部落的年轻战士集中起来,统一进行军事训练。

  特克姆塞虽然对内宣扬民族主义,对外却坚持按照文明规则办事,他不希望通过战争来复仇,他自己也深知复仇的想法不切实际。他计划以“红色民族同盟”的名义,以平等地位和白人谈判,保障本民族的长远利益。1809年,美国印第安纳特区总督哈里森(后来1841年的总统)同一些重要部落达成协议,以比较便宜的价格,买下了大约300万英亩的土地。特克姆塞坚决反对,他说任何一个部落割让土地,都必须经过全体部落同意才算有效。由于特克姆塞的坚持,哈里森最终放弃了这桩买卖。

  就在特克姆塞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刻,狡猾的英国人盯上了这颗希望之星。当时正是英美战争爆发前夕,美国磨刀霍霍要夺取加拿大,而英国正被拿破仑拖得分不开身,在加拿大的驻军只有三千余人。英国人自然打上了印第安人的主意,在他们的极力蛊惑之下,缺乏政治经验的特克姆塞利令智昏,集合了那支还没成型的军队,主动向哈里森开战。虽然有英国军队的支援,他们还是很快就被老练的哈里森打败了,特克姆塞也在一次战斗中阵亡,300万英亩的土地吞并进了印第安纳的版图。印第安人最有希望的一次抵抗,就这样断送在英国阴谋家的手上。

  看历史看到这里,我有一种特别熟悉的感觉,是的,特克姆塞就是印第安的李鸿章,特克姆塞之战就是印第安的甲午战争。现在我们终于摸到了印第安人的失败核心,这个核心就是,他们的洋务运动搞得太晚了。特克姆塞开启了印第安人的改革之门,坚持传统的同时又操练新军,抵制洋货的同时又遵守规则。我们知道,这种半土半洋的改革是注定要失败的,但又是古老民族注定绕不过去的,这是现代化的道路上注定要交的一次学费。但如果印第安的洋务运动能够提前进行,哪怕是在特克姆塞之前五十年开展,那么即使他们失败了,也可以擦亮特克姆塞的眼睛,让他踏着前辈的肩膀,开展下一轮的“戊戌变法”或者“明治维新”。如果印第安民族能够全面改革三五十年,哈里森还能这样轻易得手吗?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白种人纷沓而来的三百年里,印第安人蹉跎了太多的岁月,一直到美国人都看见太平洋了,才有人醒悟过来,要讲政治,要讲团结,要讲学习。于是,特克姆塞的悲剧就成了整个印第安民族的悲剧,因为他是印第安人最后一座大堤,特克姆塞一旦倒下,印第安的本钱就全部耗光了,——历史没有那么多的错误可犯,他们再也没有学费,来进行下一轮的试验了。

  曾经有一篇流传很广的印第安酋长的演讲,具体内容记不清了,大意是说这里是我们的土地,我们印第安人和你们白种人各活各的,谁也不需要谁,你们凭什么来侵犯我们的土地?从印第安人的角度来讲,这篇演讲控诉白种人是很有力量的,但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也恰恰说明,印第安人那么多的败仗实在都是白吃了。如果说谁也不需要谁的说法,出自不了解西方文明的乾隆之口,那还属于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已经跟欧洲人打了几百年交道的印第安人,居然还没有看出敌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技术等各方面的全面优势,从而虚心学习,大力改革,那在我们后人眼里看来,也就只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认为,挑战和应战是文明成长的主要动力。他把挑战分为微弱、适度、和强烈三个等级。过于微弱的挑战刺激不了一个文明,例如蒙古入侵对于日本,几乎没有造成任何影响;而过于强烈的挑战又会摧残一个文明,例如蒙古入侵对于中国,宽容活跃的唐宋社会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严酷压抑的明清社会;只有适度的挑战,例如蒙古入侵对于莫斯科大公国,才真正起到了推动俄罗斯文明的作用。印第安人的悲剧,显然是由于他们对于白人入侵这一挑战,没有做出成功应战而造成的。但没有成功应战的原因,到底是因为这个挑战过于微弱了,还是因为过于强烈了,似乎又很难找到合理的解释:一方面,面对挑战,印第安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都没有太大变化,根本没有应战,看来是挑战太微弱了;另一方面,卷入挑战之中的印第安部落,根本还没来得及应战,就一个接一个地消亡了,好像又是强烈了。

  这种无法定位的矛盾,归根结底,是由于印第安人的麻木不仁造成的。前面已经提到了,印第安部落之间都是各自为战的,对于处在抗战第一线的部落来说,他们还没来得及把对手研究透呢,更没来得及向对手学习,就被打得七零八散了。而其他的部落,对于邻居的命运又大多是漠然视之,同样不会总结任何经验教训,只要屠刀没落到自己头上就算了。这样,刚刚登陆的白人力量,相对于整个印第安部落虽然非常弱小,具体到某一个部落的头上,却又变成压倒性的优势了。在这种情况下,印第安人所遇到的奇怪挑战,就是一种微观上过于强烈,而宏观上又过于微弱的挑战,或者说,是一种由一连串强烈挑战所构成的微弱挑战。总之,由于印第安部落的内部矛盾,白种人的入侵始终无法形成一种适度的刺激,印第安人也始终没有、或无法认真应战。在印第安人的不学习不改革背后,其实又隐藏了一条不够团结的原因。

  现在,我们从内部不够团结、政治不够成熟,一路追查到不学习不改革,兜了一个大圈子,又兜到不够团结上去了。看来这三条原因,它们之间也不是相对孤立的,而是互相纠缠、互相加强的。如果你不肯学习,你就永远无法成熟,如果你没有成熟,你就不会讲求团结,而如果你不讲团结,你就必须独自面对敌人的强大压力,自然也就腾不出手来学习了。这是很多后发民族都会碰到的一个怪圈,大概可以称之为“印第安陷阱”吧。

  这个怪圈不去管它了,我们还是就事论事,来讨论印第安人的失败到底可不可以避免吧。我的答案是可以,有日本、中国、印度的镜子为证。作为事后诸葛亮,我认为对于白种人的入侵扩张,印第安人有上中下三策。上策为日本之策,在和白种人打了几仗以后,迅速认识到西方文明的优越之处,看到“此诚美洲千古未有之大变局也”,一边打仗通商,一边派出优秀青年,到欧洲学习考察,彻底按照西方体制改造自己。当然,免不了会有人指责他们丢了传统,但聪明的印第安人完全可以反驳说:人权首先是生存权,传统也当不了饭吃,还是先保住性命再说吧。日本从佩里叩关到日俄大战,短短五十年的时间,就从列强的入侵对象,变成了列强的一员。印第安人要是走了日本道路,如果各个部落团结,就会出现一个强大的“印第安联合酋长国”,今天称霸世界的,就完全可能是我们黄种人了。如果各个部落不团结,至少也是一个新的欧洲,政治分裂然而高度发达,今天大概也在谈判成立“印第安共同体”了。

  中策是中国之策,虽然中国在学习改革方面落在日本后面,国家搞得一穷二白,但在二战当中站了一个好队,后来又在美苏之间借力打力,如今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反而比日本还大。在独立战争中,如果能有一个深谋远虑的酋长,率领印第安部落站到殖民地的一边,与大陆军一起浴血奋战,那么战争结束以后,他们将拥有多大一笔政治资本!独立成功后,凡是加入大陆军的黑奴都获得了自由,印第安人本来就是自由的,他们获得的肯定会比自由更多。可以想象,凭借他们的赫赫战功与庞大人口,印第安人会成为美国政坛上的一股活跃力量,从此再也不是被到处追逐的敌人,而是拥有发言权的主人,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会产生印第安族的总统呢。

  下策则是印度之策。圣雄甘地的法宝是不合作主义,从英国的人权观念出发,利用英国当局的治理规则,发动一场推翻英国的运动。结果,“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条中国真理在印度失灵了,这位一没枪二没炮的干巴老头,不知怎么弄巴弄巴,居然也把印度弄独立了。——也许印度道路才是最有借鉴意义的,因为没有一个强力中央的印第安人,不可能像日本和中国一样,大举动员全国力量,在政治和外交上做出大动作的。对于印第安和印度这样的民族,入侵者连分而治之都不需要,只要一块一块地占领就行了。印度的道路,其实是一条弱者利用强者的规则,巧妙而又合法地抗争的道路,马丁路德金的维护民权,走的正是这条路。印第安人在美国独立以后,如果正视双方的力量对比,不要被英国人蛊惑,不要被美国人挑拨,也不要被民族虚火烧昏了头脑,那么至少,特克姆塞的路是可以一直走下去的。出现了美国流氓的挑衅行为,也不要一戳就跳,而是坚持按照通行的文明规则处理。美国本来就是为了反抗压迫、实现正义而成立的一个国家,当时也仍然是全世界受压迫者的最后避难所,在所有的政府里面,美国政府应该算是最讲道理的。况且美国立国之初战乱不断,英美战争,美西战争,墨西哥战争,还有南北战争,只要印第安人始终阵脚不乱,美国人也未必敢轻举妄动的吧,今天的西部印第安人,也不失为一个墨西哥吧。

  现在,有了日本、中国、印度这三面镜子,我就可以放心引用一句中国古话了:“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白种人的扩张政策是印第安人悲惨命运的外部原因,但他们自己的封闭、内讧、以及短视才是本质的内部原因。

  随着美国全球地位的确立,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声音为印第安人鸣冤叫屈了。但我以为,印第安人的历史,除了当作一杆投枪之外,其实更应该是当作一面镜子的。尤其是中东的阿拉伯人,过去四百年里印第安人犯过的错误,在过去的六十年里,他们一样不拉全都犯遍了,而且还大有越犯越起劲的势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如果阿拉伯人对于这面镜子,“后人哀之而不复鉴之”,那就让我们耐心等待,看看对于那个“印第安陷阱”,会不会“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美国印第安人在美国历史上的不平等待遇是什么

6. 请问商周之变是什么事情呢? 商周之变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商周之变是权谋主宰中国的开始—商周文化冷风景 
    历史的混沌是如何被开窍的

中国历史从无言到有言、从没有文字记载到有文字记载、从无为而治到有为而治、从原始的民主联邦政体到后来的中央集权专制、从沉默寡言的圣贤到喋喋不休的圣人立言,好比是一个混沌被渐渐开窍的过程。混沌一旦被开窍,再要回到原先的混沌状态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假如能够变换一个维度,那么混沌就将在一个新的时空里获得再现。历史有时候就像现代物理学一样的奇妙,闵可夫斯基的四维时空座标也同样适用于历史的时空转换。

从商周之交到百年激变的历史时空维度变换,可说是无意中发现的。笔者在二年前写就的长篇历史小说《商周春秋》自序中,曾详细描述过整个过程。

我对史家和文人所描述的商周之交那段历史的怀疑,最早是从阅读《尚书》开始的。当我读到周武王打败纣王,向箕子请教为政之道,然后箕子给周武王讲了洪范九畴时,发现这里面大有名堂。比如,周武王释放了箕子,为什么箕子非但没有对此感恩戴德,反而象老师一样地给周武王上课?甚至可以说是耳提面命?箕子究竟凭什么又为什么要对周武王说那些话?后来,再进一步联系到伯夷叔齐对周武王的劝阻,以及他们在周王朝建立之后所采取的坚决不认同立场,联系到就连《封神演义》也写到的箕子对周王朝的不认同,使我猛然醒悟,这段历史远比后人所讲说的要复杂,远比《封神演义》所描写的要精彩。就拿《封神演义》所写的那个封神榜来说,除下其神神鬼鬼的面具,也是饶有意味的。因为在那个封神榜上,列出的名单里不仅有胜利者一方的将士们,该榜也同样列入了包括纣王在内的失败者。由此可见,所谓的封神榜,其实是一座阵亡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的意味深长,则在于把战争双方的阵亡者全部刻在了上面。

由阅读《尚书》而生出的怀疑,最后集中到了对纣王形象的重新思考上。我以为,一个对女人痴迷到不可救药地步的男人,其心应该是相当柔软的;就象我首部历史小说《吴越春秋》中的夫差那样,具有情种品性。一个男人坠入情网,通常都是性情所致,而不是基于什么理念的结果。理念会人为地把人群类分成同类和异类,但性情的张扬,尤其是爱情的生发,只会使人的心变得更加柔软,而不会增加对人的敌意,不会陡生阴森森的杀气,如同《封神演义》所写的那么愚蠢可怕。

为此,我仔细阅读了《尚书》中的有关记载。结果,我发现,在武王姬发有关声讨纣王的二次演讲之间,有很大的出入。相比之下,先前讲的“泰誓”远比后来讲的“牧誓”要严厉。我仔细对比了这二个演讲,感觉“牧誓”比“泰誓”更为可信。虽然“泰誓”并非是其他什么人虚拟的,但其中的某些段落,我怀疑是后人按照成王败寇的原则给添加的(注)。比如焚炙忠良,刳剔孕妇;比如斫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因为在那个时候,人们还没有忠良贤人之类的概念,这都是孔子学说尤其是孔子学说成为儒教以后的说法。就从句法上说,诸如斫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之类的句子,也都象是汉唐散文的笔法,与《尚书》古文的遣词造句不相符合。历史其实是很容易被改写的,而后来的文人学者,又大都是胜利者的同谋,只消朝古代文献中悄悄地塞进几句话,就可以坐实了失败者的罪状。当然,改写又总是难以完满的,改写者改了“泰誓”,却忘了同时也改一下“牧誓”,以致使后人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周武王在跟纣王决一死战的当口,反而忘了敌人最为严重的罪状,尤其是那些最能激发将士斗志的罪状?而去掉了这些罪状,那么纣王的过错就只剩下“牧誓”所列举的那几条了。相比于武王先做的“泰誓”,他临战之际所作的“牧誓”,其口气十分奇怪地变得缓和得多,并且,其例举的罪状也要轻得多。其中,最严重的首条罪状,无非是“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也就是纣王过度信任了女人。为了强调此罪的严重性,武王姬发还特意借古人之口说道,“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也就是说,母鸡不能代替公鸡打鸣,否则家中就乱套了。可见,纣王的首要罪状,乃是听信女人的话,换句话说,让自己喜欢的女人参政了。首罪不过如此,其他罪状就可想而知了。无非是“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即是不祭祖宗,没有善待家族成员。至于后面一条“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实在很难成立。因为姬昌姬发父子自己所用之人,也是从下层提拔的,比如那个头号军师姜尚,就是个出身低贱之人。

周武王姬发当然至死都不会想到,后来的文人会那样的拍他马屁,在他此前所作的演讲“泰誓”里,塞入比他的“牧誓”所例举的远为严重的纣王之罪,从而按照儒教的纲常,把他的敌人刻画成一个杀人魔王。对此,不要说姬发本人知道了是否同意;就是《封神演义》列出的那个封神榜,都不曾把纣王作为妖怪,象妲己那样地剔出榜去。

我不知道封神榜的出处是什么,但就从把阵亡双方一起列在榜上来看,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后来那样的黑白分明。把周武王和纣王分为黑白两方,乃是后来那些史家和文人的作为。但即便是那样的区分,也并没能全然掩盖住历史的真相。因为按照那种黑白分明的分法,周武王把箕子从牢里放出来后,箕子理当感激涕零才是,周武王也乐得以解放者自居才是,为何周武王反过来会恭恭敬敬地向箕子请教,而箕子又可以对他耳提面命呢?在箕子面前,周武王显得理不直,气不壮,好象是做错了什么事一样,希望能够得到箕子的谅解。而箕子却对周武王不太客气地说了一通洪范九畴,与其说是开导,不如说是教训这个经由暴力建立了新王朝的主儿。相比于周武王的这种心虚,伯夷叔齐两兄弟却显得理直气壮,一旦新朝建立,他们拂袖而去。对伯夷叔齐如此的不把新主以及周王朝放在眼里,非但周武王本人没有任何指责,就是后来那么奉承文王武王乃至周公他们父子三个的孔子,也不敢有所非议。

就在我写完上述这段文字之后,我读到了那本我一直想看而没有能够看到的《王国维文集》第四卷,里面收有这位学术大师十分重要的史学代表作,《殷周制度论》。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打开,找到了其中的有关论述。

夫商之季世,纪纲之废,道德之堕极矣。周人数商之罪,于《牧誓》曰:“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于《多士》曰:“在今后嗣王,诞淫厥失,罔顾于天显民祗。”于《多方》曰:“乃惟尔辟,以尔多方,大淫图天之命,屑有祗。”于《酒诰》曰:“在今后嗣王酣身,厥命罔顾显于民,祗保越怨不易。诞惟厥纵淫失于非彝,用燕丧威仪,民罔不尽伤心。惟荒腆于酒,不惟自息乃逸,厥心疾恨,不克畏死。辜在商邑,越殷国灭无罹。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诞惟民怨。庶群自酒,腥闻在上,故天降丧于殷,罔爱于殷,惟逸。天非虐,惟民自速辜。”由前三者之说,则失德在一人;由后之说殷之臣民其渐于亡国之俗久矣。此非敌国之诬谤之言也,殷人亦屡言之。《西伯戡黎》曰:“惟王淫戏用自绝。”《微子》曰:“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凡有辜罪,方兴沈酗于酒,乃罔恒获。小民方兴,他为敌仇。”又曰:“天毒降灾荒殷邦,方兴沈酗于酒,乃罔畏畏,弗其苟长,旧有位人。今殷民,乃攘窃神祗之牺全牲,用以容,将食无灾。”

---《王国维文集》第四卷第55页—56页《中国文史出版社》

从王国维所引所述中,人们可以看到,其一,王国维在列举商周兴亡原因时,从四处不同的历史文献里,一连引出四则列证;而这四则列证又完全一致,并且可以互相作证,时人及后人认为,纣王之过主要在于“惟女言是用”等等,没有任何人提到“泰誓”中所说的挖贤人心和剖孕妇腹。

其二,王国维在《尚书》中只援引了“牧誓”,而没有引用“泰誓”也没有接着再引用“泰誓”。且不说王国维是否也怀疑“泰誓”的可靠性,但至少,他认同的乃是“牧誓”的可信度。而且,与另外几则史料完全吻合的,也恰恰是“牧誓”,而不是“泰誓”。假设他引用了“泰誓”,那么就会跟其他三条史料有很大的不同。也即是说,纣王的罪过就不仅仅是所谓“惟王淫戏用自绝。”

其三,这四则史料又跟另外的二则史料相吻合,也就是说,跟当时殷人自己承认的情况也是完全一致的。一则是《西伯戡黎》中纣王的大臣祖伊所说的“格人元龟,罔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戏用自绝”,一则是《微子》中纣王的兄长微子启所说的“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凡有辜罪,方兴沈酗于酒,乃罔恒获。小民方兴,他为敌仇。”在《微子》中,商朝的大臣父师也只是对上上下下沉湎于喝酒感到担心:“天毒降灾荒殷邦,方兴沈酗于酒,乃罔畏畏,弗其苟长,旧有位人。今殷民,乃攘窃神祗之牺全牲,用以容,将食无灾。”

其四,这六则史料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证明纣王的罪过无非酒色而已。这里既有后人的总结,又有时人的评说;有敌方即周武王的声讨,又有己方即微子和商朝其他大臣的批评,其中没有一个提及纣王虐杀什么人的罪过,也根本看不到什么所谓“贤人之心”的“贤人”,或者“焚炙忠良”的“忠良”之类的概念。

其五,王国维本人对此的评说,更是意味深长。他在援引了前面四则史料后,指出“由前三者之说,则失德在一人;由后之说殷之臣民其渐于亡国之俗久矣”。这意思就是说,商朝的亡国,不仅仅是因为纣王一人之过,商朝的全体臣民“渐于亡国之俗久矣”。这就涉及到一个值得历史学家们好好重新思考商周之变的关键性课题,周武王灭商,究竟是仅仅灭掉了纣王及其商王朝,还是灭掉了整个商朝上至君王下至臣民的整个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

对此,王国维作出了他的回答,我想,这可能是《殷周制度论》最具思想文化价值的地方。以下,我引出他几个结论性的论述,与读者分享。

其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这是该文开宗明义的一句话。就凭这一句话,就显出了王国维的过人之处。因为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把秦始皇的统一,看作是中国历史最为重大的转折,唯有王国维慧眼独具地发现,商周之变才是关键所在。

其二“故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惟周独崛起西土。”别小看这地理上的不同,地理文化的差异,可是相当饶有意味的。当时的东方之人与西土之士的差别,可能就象当今天下的上海人和北京人的不同一样,具有十分鲜明的文化异同。

其三,“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在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弟子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这可说的《殷周制度考》的一个大纲,也是为什么王国维认定中国历史文化的变革莫剧于商周之变的一个关键论述。有关这个论述,请继续看看他的进一步阐说,便可明白其石破天惊之处。

其四,“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故当夏后之世,而殷之王亥,王恒,累世称王。汤末放桀之时,亦已称王。当商之末,有周之文武亦称王。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周初亦然,于《牧誓》,《大诰》,皆称诸侯曰:‘友邦君’,是君臣之分未全定也。”这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度不是由于秦始皇的统一战争,而是由于周武王的灭商而奠定的。假如说,在周之前,中国的政治制度还存在着回归到禅让的可能,那么周之后这种可能性的完全不存在了。因为诸侯之间已经没有了联盟的意味,而全然变成了君臣关系。王国维此见之高,高于巍巍昆仑山。

其五,“周之制度典礼乃道德之器械,而尊尊,亲亲,贤贤,男女有别四者之结体也。此之谓‘民彝’。其有不由此者,谓之‘非彝’”。“非彝”者,礼之所去,刑之所加也。殷人之刑惟“寇攘奸宄”,而周人之刑,则并及“不孝不友。”从王国维的这段论述里可见,在周之前,刑律是和道德不相干的,而周之后,道德便和刑律互相补充互为依托。后人所谓的王道霸道并重,即始于周。并且,“此种制度,固亦由时势之所趋,然手定此者,实惟周公。”

其六,从以上论述,人们回过头再想想后来的孔子究竟想干什么,究竟向往什么梦想什么,也就一目了然了。孔子着急的不是整个社会和整个历史回不到周之前的那种状态里,即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天子不是事先指定的而是后来选拔的,人们的道德观念比较开放,上上下下都可以轻轻松松谈情说爱,饮酒高歌,如此等等。孔子担心的是整个社会和整个历史又要回到周以前的状态里,从而使周公的努力以至于周朝的全部历史意义丧失殆尽!

我想,这是《殷周制度论》最为深刻的文化意义和最为伟大的学术价值。虽然王国维的结论是和孔子完全相同的,“是殷周之兴亡,乃有德与无德之兴亡”;但只消换一个角度理解,事情正好相反,有周以降,人的自由程度降低了,以此换取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地方的自治程度削弱了,以此换得了中央集权的确立和强化;由于君王完全成为父子相传,儿子对父亲的从属地位由此确定;与此相应,由于男女有别,女人对男人的从属地位就此明确。假如说,这在当时可以看作是一种进步,那么在如此数千年的一个历史轮回之后,那样的进步意义在今天正好已然走向其反面。

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似乎是一不小心说出了一个历史的关键性秘密,由此,人们不仅可以读解商周之变之于中国历史的深长意味,还可以顺便解开五四时期没有真正解开的有关孔家店的迷团。因为孔子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复古,而恰恰在于不复古,恰恰在于对周王朝的制度和周公制定的伦理道德的标榜和捍卫。同时,孔子又修订了《尚书》,以他的历史观为后人修剪出一部不无可疑的上古历史。

当然了,即便孔子不做任何修订,《尚书》本身的历史价值也是相当有限的。因为里面的所有篇什,几乎都是当时的官方文件,记载的也都是官方言论,并且全部是一面之词。就以商周为例,里面记载了西岐方面以及后来投靠了西周的微子启等人对纣王的指控,却偏偏没有主要当事人纣王和妲己本人的言论,也没有当时一般民众对纣王的看法,更没有据称是被纣王迫害的那三个殷商政坛要角,即箕子,商容和比干如何劝谏纣王的记载。假如说,这是一场历史审判的话,这三个人物是最为关键的证人。然而,《尚书》里有关这三个人物与纣王之间的意见分岐,恰恰是完全缺如的。也就是说,在经由孔子修订的历史法庭上,人们所见所闻的,只有控方的控诉,没有辩方的声辩,也没有主要证人的证词。也许是由于那样的缺如,致使后来《史记》及其诸多注释中有关这些主要证人的描述,会离谱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添油加酱地杜撰出诸如箕子为奴被囚禁,商容辞职,最后又迎接西岐的“王师”进城;而至于比干,则连心都被挖掉,然后那些把比干之心挖掉的人们再反过来把罪责强加到纣王头上。为了突出纣王如何暴虐,西伯侯如何仁慈,人们又进一步添加了纣王使用炮烙的酷刑制造冤案,而西侯伯又如何劝说纣王放弃这种残暴手段的故事。而在渲染纣王的如何荒淫上,人们则想出了鹿台和酒池这二个脍炙人口的画面。再加上后来《封神演义》所提供的那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蛊盆”,以只有生活在东厂西厂恐怖之下的明朝人才想得出来的残暴,在纣王的荒淫暴虐形象塑造上完成了最后一笔。倘若有人对此表示怀疑,一句助纣为虐的成语就可以吓得没人敢开口。千百年来,人们居然从来没有想过如此简单的一个事实,上述所有森然可怖的细节和画面,在正本的《尚书》里全都是所闻所未闻的,孔子再修订也不曾修订出来的。如果说孔子的修订,还不过是个观念问题;那么后来的那些个篡改和添油加酱,却是基于了人心的阴暗。由此可见,文革当中制造冤假错案的种种手段,其实早在人们伪造《尚书》以及添油加酱地篡改历史时已经初现端倪。且不说《封神演义》中的种种荒唐以及在那些荒唐背后的阴暗心理,即便是堂堂正正的司马迁,也难免有人云亦云地随波逐流之嫌。虽然司马迁本人未必存有篡改之心,但他至少是相信了别人所编造的种种细节。可见,发愤著书虽然精神可嘉,但也容易偏信和过火。(注)

从某种意义上作个比方,人们所讲说的中国历史的成形,有点像圈地运动。先是孔子骑着他调教过的那匹叫做《尚书》的马儿,在空地上跑上一圈,然后由后人在这个圈定了的地盘里,制作出种种细节,最后经由《史记》完成定型。也即是说,《尚书》本身已经有失偏颇,孔子的人为修订更是雪上加霜,而后来的司马迁写《史记》,完全是以讹传讹,将《尚书》里的种种偏颇,以一本正经的史传方式作了定格。由此可见,中国历史主要是孔子和司马迁二个人搞定的。先是孔子站在周公的立场上,给出了一个基调,然后由司马迁以极具感染力的文笔,以小说家的叙述方式,将所谓的历史弄假成真。最后由历朝历代的学者学究们,其中有不少是腐儒,作出了无数个似是而非的考证,从而一遍又一遍的肯定说,这就是历史,一点不假;真的,不骗你的,就是这样的。几千年来,人们如此这般地重复讲说着,谁也不怀疑谁,皆大欢喜。倘若说,三人成虎,那么这历朝历代,成千上万的人一遍又一遍的讲说,又成了什么?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当年胡适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历史是个让人任意打扮的小姑娘。其实,在我看来,历史更像一个怎么做都可以的布娃娃。小姑娘是有生命的,再打扮也是小姑娘,而布娃娃不过是一种玩具而已,怎么个做法都无伤大雅。顺便说一句,当胡适把历史比作小姑娘的时候,他恰好也犯了中国男人通常会犯的一个毛病,不把女人和小孩子看作是享有种种权利的生命个体,从而可以随意处置。可见,中国男人的这种集体无意识创伤已经深入到了什么程度,连胡适都没能免俗。

(引自长篇历史小说《商周春秋》自序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