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有哪些著名的桥?桥的历史?

2024-05-16 13:58

1. 温州有哪些著名的桥?桥的历史?

温州有名的桥:
清明桥、卖麻桥、双莲桥、半腰桥、广化桥、勤奋桥、坝接桥、上桥、下桥
飞霞桥、万里桥、吴桥、胜昔桥、腊昔桥、等等

温州有哪些著名的桥?桥的历史?

2. 温州有什么桥


3. 温州有什么桥

1、温州大桥,全长17.1千米。其中北航道桥由北岸路堤接线、北引桥、主桥、南引桥、南岸路堤接线组成,长3348米。其中南北引桥为分离式钢筋混凝土高架桥,主桥为跨径135m+270m+135m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双索面斜拉桥。该工程质量等级为优良。
2、状元桥位于温州市龙湾区状元镇状元村。是一座形如长虹的9孔石拱桥,横跨于宽阔的状元河上。

3、将军桥,位于浙江温州瓯海区景山街道和鹿城区城郊乡交界处,跨勤奋河,是上河乡通往温州城的必经之路。
4、洞头大桥,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与洞头县之间,连接三盘岛与花岗岛,居国内跨海大桥之最。是五岛相连工程中建设规模最大、施工难度最高的外海特大桥梁。
5、登云桥位于温州市,于明正德年间由刘桐修建,横跨泰寿溪之上,是泰顺西南地区进城及县城通往寿宁的交通要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将军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温州大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状元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洞头大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云桥

温州有什么桥

4. 温州有什么桥啊

沧桥、双莲桥、四顾桥、八字桥、浦桥、卖麻桥、窦妇桥、瞒鼓桥、矮凳桥、万里桥,将军桥、洗马桥、水心桥、金丝桥、鲤鱼桥、道前桥、渔丰桥、打锣桥、窦妇桥和南蝉桥
第一第一桥,第二第二桥,第三三板桥,第四四顾桥,第五五马街(这个不是桥),第六六峰桥,第七七佛桥,第八八字桥,第九九山桥。
温州的桥名还有以官职命名的,如状元桥、御史桥、榜眼桥、将军桥等;
有以人名为名的,如中山桥、高公桥、三郎桥、窦妇桥等;
有以商业或手工业命名的,如卖鸭桥、卖麻桥、瞒鼓桥等;
有以吃食为名的,如芝麻桥、糖糕桥等;
亦有取吉祥意的,如广利桥、万利桥、旺增桥等;
其他则长的有万里桥,高的有大高桥,矮的有矮凳桥,热的有火炉桥,冷的有冰壶桥,还有如清明桥、飞霞桥、乘凉桥、雪花桥等。 
还有。。这个温州大桥。

5. 关于浙江温州的桥

将军桥 在古代有一条小溪从那流过并进入嘉陵江,小溪上有一个小桥。在元朝时,一位元朝将军战死桥上,故名将军桥。将军则埋在桥边北200米的远的山坡上,因此也有了将军庙,直到现在,每年都会有将军后代从甘肃来此地祭拜。
双莲桥 一对情侣因父母不同意婚事 而双双投入河中 第二年六月,在那塘河桥边,生出几片荷叶,还开了一株并蒂莲 县官的舅老爷晓得后 他就雇了人工,围堰筑堤,车水挖土。当水车干后,。只见河底有两具尸体,一男一女,互相依偎,面色带活的恁,那并蒂莲就从这对男女的嘴里长出来。

关于浙江温州的桥

6. 温州最古老的石拱桥在哪里?

1、万年桥
相传,师徒两人同为造桥工,分别建造两座桥,一座即这座万年桥,另一座是仅一里之南的大善桥。建造万年桥的是徒弟,刚刚学成满师,独立谋生;而造大善桥的是他的师傅。
万年桥建成启用时,徒弟请来了他的师傅与一帮师兄弟观看,不料师傅却恼羞成怒:“你这样造桥,以后就再难修修补补,简直是砸了大家的饭碗!”
原来徒弟造桥精工细作,桥造得非常坚固,以至于业内人士说可以用上一万年,于是这座桥后来就被命名为“万年桥”。如今,大善桥早已坍塌,而万年桥依然挺立。
2、潘郎桥 
约七百年前,由冠屿沈岙潘姓开明人氏在潘郎建桥一座,便于当地村民交通。当时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只是由几户人家自产农产品来到桥两端进行物物或者物钱交易。久而久之“潘郎桥”就在当地逐渐传开。
当地有一大姓“邬”氏听后心里有点不舒服,就联合村民,想改称“邬郎桥”。因潘姓是大姓,人口众多,又有干练之员为潘家出谋划策,坚持街名“潘郎桥”,理由是此桥为潘姓人所造,桥名约定俗成,改乃悖时,两姓争执不下,闹到县衙。
知县决定乘潘郎五、十市日这天来踏看,了解情况再做定夺。潘姓获知,就于市日早晨在石刺头向赶集群众分发麻糍,每人发一双,叫他们都说去潘郎桥赶集。

知县一路过来,询问群众,都说去潘郎桥赶集,没有人讲是去邬郎桥赶集,于是就下达公文,命名曰“潘郎桥”。
3、金兰桥
金桥,原名金篮桥,又名金兰桥。相传几百年前,这里没有桥,一条五丈宽的白河斩断了南来北往的通途。
河南岸住着个叫周积德的农户。一天,他的两个儿子过河去看外婆,双双都被水淹死了。周积德一狠心,砍下了屋前房后十八棵大水桐,算是把桥架成了。可是第二天,那两个木桥墩便象喝醉了酒,看着看着,垮倒在河心。
木头不行,石头还不行吗?周积德咬了咬牙,变卖了所有的家产,河边的石料垒了几十个大堆堆。两岸的农户,谁不想有一座桥呢?周积德一领头,千家百户都来了。真是百家钱,千家米,没有钱米就出力。
百多号精壮汉子下到河里捞石脚,可举了七七四十九天,还有捞到河心的实地呢!几百斤重的方石料——放下去,就被流沙卷走了。周积德一气一急,便偏起个脑壳往石料堆堆上撞去,这一撞,却不料撞在一个老叫化婆的破竹篮上。
这个老叫化婆,人人都认得。因为修桥修了四十九天,每到吃饭的时候,她便来了。千家米,千家吃,穷人共着一“苦”字,当然少不了她那一碗,想不到误打误撞,她今天倒救了周积德一条性命哩!
桥没有修成,领头的急得要寻死,大家都难过得低下了头。这时,只听得这位老叫化婆笑嘻嘻地说:“我吃了你们四十九天饭,这只破竹篮就算是我的饭钱吧!”说完,就将竹簿往白河里丢。
说来也真奇怪,一只黄篾破竹篮,一落河面,立即发出了万道金光直刺得人睁不开眼睛哩。河水、流沙,急骤地向河两边闪开,片刻,露出了坚实的河床。接着,只见那竹篮变长了,变大了,变高了,打横了的篮框一头抵南岸,一头抵着北岸,提篮的弓形竹篾化作了一座眩人眼目的金桥。
修桥的人们一个个被惊得目瞪口呆。等大家回过神来时,老叫化婆却不见了。不但老叫化婆不见了,连周积德也不见了。大家正在急得团团转,却听得周积德的声音从半空中传来:“深谢父老乡亲,我随观音菩萨到南海去了。”
大家抬头一看,只见桥头上空,飘着一朵五彩祥云,一位端庄的玉面菩萨坐在莲花台上,旁边站着一个人正是周积德。大家这才明白,那老叫化婆原来是救苦救难的南海观世音,慌得大家齐刷刷地跪倒礼拜。
据说,那只破竹篮就是观音菩萨采莲用的宝篮。为了纪念菩萨显圣,这座桥就取名为金篮桥。后来,人们又在桥头附近修了一座金篮寺,并塑上了观音菩萨和周积德的神象,一年四季,香火不绝哩。

4、鲤鱼桥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原是一座木桥。小河沟东面村里住着一个姓关的读书人,他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同村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孤寡老人张胡氏,无人赡养,整天吃了上顿没下顿。
冬天来了,老人还穿着破旧的单衣,冻得瑟瑟发抖。姓关的书生顿生恻隐之心,他与母亲商量,想把老人接到自己家里来养活。母亲本来就非常同情张胡氏,她立马同意了儿子的意见。他家本来就很穷,张胡氏来后,生活就越发艰难了。
为了度日,母亲不分日夜地纺纱织布,以供家用。书生刻苦读书,有时饿着肚子去上学。年长日久,他渐渐面黄肌瘦。有一天,他上学走到桥头,见一个穿着农家衣服但长得非常清秀的姑娘站在桥头,手里捧着一颗大菱角。
姑娘害羞地上前说道:“公子,你每天饿着肚子去上学,太辛苦了!这个菱角给你吃吧,吃下它就不饿了。”书生接过菱角,还来不及问明原因,那姑娘就不见了。公子吃下了菱角后,饥饿感顿消。不多时变得满面红光,精神振奋。此后读书大有长进。
有一天早晨这位姓关的书生走到桥头,那姑娘又出现在他的面前。她手里捧着一颗亮闪闪的朱红色的宝丹说道:“公子,你进京赶考的日期快到了。为帮助你求得功名,这颗朱砂宝丹给你带在身边,饥渴时把它含在嘴里,它不仅能帮助你解除饥渴,还可以使你读书不倦、下笔有神。”
书生千恩万谢,接过宝丹。姑娘又叮嘱他说:“满一百天的那天五更时候,你来到桥头,先拍三巴掌,再唤三声‘鲤鱼姑’。我们又会见面,你就把宝丹归还给我,千万莫错过了时辰,倘若错过了,我就要遭受泥鬼的惩罚,变成一团污泥,永远不能回到阳间了。”
书生连忙上前打躬施礼,表示决不失信。他问姑娘:“好心的姑娘,你是谁?你为啥这样多次帮助我呢?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说,我会报答你的。”姑娘说:“我是一个屈死鬼,名叫鲤鱼姑,是张胡氏的独生女儿。我十六岁那年,胡员外的儿子胡兰卓,带着几个家奴到我家抢亲。
我父亲拼死阻拦,被他们活活打死,我也跳到这河里淹死了。留下老母亲孤身一人,多亏公子把我母亲接到你家养活。公子对我恩重如山,怎能叫我不报呢?”说完,鲤鱼姑又向书生深深地鞠了一躬。书生刚想说话,但鲤鱼姑瞬时又不见了。
考试的日子快到了。书生告别母亲,准备启程。母亲想到富人家的孩子去赶考,带足了盘缠,还有书童做伴。自己的儿子只带了少得可怜的一点钱,孤身一人到千里之外的京城去赶考,路上的艰难可想而知。
便把儿子送到村头,叮嘱的话儿说了一遍又一遍。书生告别母亲,口含宝丹,匆忙挑着行李和书箱进京应考。考试时,他感到思如泉涌,下笔如神,不多时就交了卷。到了放榜的时候,他果然金榜题名。
他想到归还宝丹的时间快到了,看罢皇榜便急速起程返乡。路上顶风冒雨,星夜兼程,丝毫不敢耽搁。谁知紧赶慢赶回到家中,归还日期还是已经过了。他不敢怠慢,急忙来到桥头,先拍三巴掌,再喊三声“鲤鱼姑”,怎么也不见姑娘出现,只见桥下翻起一团污泥。
书生见状,知道因自己的误期,使鲤鱼姑再也不能回到阳间了,便嚎啕大哭。一连哭了三天三夜,他的泪水与河水汇合一起,把一条小河冲流成了一条大河。
为纪念鲤鱼姑,关公子请来能工巧匠,拆掉木桥,就地建起一座石拱桥。桥边竖立一块高大的石碑,上刻“鲤鱼桥”三个大字。1957年政府这此筑坝拦水,仍取名为鲤鱼桥水库,拦水坝也叫鲤鱼桥大坝。近年更名为鲤鱼湖后,人们仍把这一带的地方称之为“鲤鱼桥”。
5、大王桥
相传阳河上曾有一座唐朝所建的单孔石桥,人们在桥两侧居住繁衍。在一个久远的孟夏之夜,阳河上游山洪暴发,河水自南向北汹涌而至。村民们忧心忡忡,心急如焚,手持灯笼火把,匆匆奔上堤岸察看险情。只见当时桥南河水急剧猛涨,比桥北高出许多,形势危急逼人。
人们惊恐万状,纷纷长跪于大堤,向苍天祈求。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听轰然一声巨响,一个黑魆魆的庞然大物自桥下挟涛拍浪、奋力而出,倏忽之间,桥南的水位已骤然跌落!
一场可怕的决堤之祸顿时化险为夷,人们不禁奔走相告,以为这是“水大王”感人至诚而造化黎民,于是纷纷焚香祭奠,从此将这座石桥命名为“大王桥”以示感念。

7. 温州桥的简介是什么??

双莲桥
德胜桥
36灞桥
矮凳桥
南浦桥
第一桥
三板桥
四顾桥
八字桥
九串桥
大高桥
小高桥
将军桥
洗马桥
金丝桥
鲤鱼桥
道前桥
渔丰桥
打锣桥
窦妇桥
南蝉桥
状元桥
御史桥
中山桥
高公桥
三郎桥
窦妇桥
卖鸭桥
卖麻桥
瞒鼓桥
旺增桥
温州大桥

温州桥的简介是什么??

8. 请求:温州较为著名的桥有哪些?最好是有历史价值的 求!!!如:瓯江…

  洲岭乡毓文桥,位于洲岭乡洲边村,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全长23米,宽4米,单跨7.6米,系石拱木廊桥。拱卷青石筑砌,呈半月状,横跨两山之中。建廊屋七间,三层楼阁式,屋面重檐悬山式,屋脊有葫芦顶,四翼角高翘,造型别致。1986年村民自筹资金重修。1994年列为泰顺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漈下木拱桥,位于南浦潘洋村,古名福庆桥,建成于清光绪六年。全长44.1米,宽4.8,离水面高12.7,单跨32.2。该桥上建桥屋十五间,中间为三层楼阁,三重檐,翼角高翘,雄伟壮观。(该桥在1990年8月20日被洪水冲毁)   仙稔乡仙居桥,位于仙稔乡仙居村,距县城20里。创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历经四次重建。桥毁之因,皆罹水患。现桥为清康熙十二年重建,全长41.83米,宽4.89米,高12.6米,跨径34.14米,为平孔木拱廊桥。据《泰顺分疆录》记载“明知县郭显宗建,成化十九年(1483年)元月洪水冲毁,弘治四年(1491年)知县范勉重建,嘉个靖三十年(1650年)崩圮,四十二年(1653年)知县区益重建,今康熙十二年(1673年)正月里人复建造之”;该桥有桥屋十八间,80柱单檐。为跨径最大及现桥历史最长的木拱桥。由于年久失修,破残严重。目前该桥修建工程已列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温州大桥全长17.1千米,桥梁长达6977米,是目前全国最长的公路桥。大桥由北桥主跨


  为270米的斜拉桥、七都岛高架桥、南航道桥和龙湾互通立交组成,桥梁部分桥面宽27米,为双向六车道。其中北航道斜拉桥下可通行浅底万吨轮和7500吨级客货轮;龙湾互通立交设有8条匝道,占地280亩。大桥与104国道连接。其中北桥为主航道桥,长2748米,主桥跨径270米, 采用双塔双索面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斜栏桥,塔高102米,桥下净高31.3米。南桥1726米,通航跨径51米。大桥接线路基宽24.5米,为双向4车道。总投资为12.53亿元。
  1998年5月26日温州大桥建成通车。温州大桥(温州瓯江二桥)是国务院批准兴建的黑龙江同江至海南省三亚沿海国道主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交通部与浙江的重点工程,也是浙江甬台温高速公路跨越瓯江的特大桥。它的建成通车,对于改善温州市交通状况,营造现代化都市立体交通网络具有重要作用。
  泰顺廊桥
  “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历史上的泰顺,村落分散,交通偏僻。人们出外行走十几里都难以见到人烟。按照泰顺先祖们的“交通规划”,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石砌路)边上,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脚的风雨亭。而桥上建造屋檐,不但可以保护木材建造的桥梁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蚀,而且起到风雨亭的作用。有的廊桥还有供人暂居的房间。
  然而,“廊桥”这一称谓泰顺还是最近几年才开始采用的。几百年来,泰顺人一直称木拱廊桥为“蜈蚣桥”,实际上木拱桥并没有“蜈蚣脚”。
  廊桥是当地乡民休息、交流交易的场所。如北涧桥上一个个分割均匀的摊位,可想当年如温州五马街般繁荣的景象。桥头形成一条小小的店铺街,底层当店铺,二层供主人居住,必定足租金最贵的地方。据当地的老人介绍,以前常常在北涧桥的桥头上演木偶戏,而另一头聚集上千观众。廊桥中一般都设有神龛供乡民祭祀。有的并不设在桥屋中,偏在一旁,或正对桥头路冲。祭祀的对象有佛教任务如观世音菩萨、门神神荼和郁垒,尉迟恭与秦琼,也有义薄云天的天帝爷,以及能给读书人带来好运的文昌帝和帮人发财的财神爷赵公明。更有一些当地人知道的人物,如陈十四夫人、马仙姑、忠烈王等等。除此还崇祀传说中掌管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杂神和半神。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可以行祀,每年的正月是祭祀最隆重的时期。乡民从四面八方聚桥卜,摆上一整只猪头,再添两盘时令水果,插上几炷香,磕头作揖祷祈福。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