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山东省公务员申论热点

2024-05-04 16:20

1. 2014年山东省公务员申论热点

您好, 中政行测 和 中政申论 备考平台为您解答!
研究近年的山东省真题材料会发现,近年来山东省公务员考试关注的热点主要是全国全局性的政治和民生方面的话题。对于2014年的山东省考,建议考生多多关注此方面的热点。
    如“扶人遭讹”有关的话题,2013年12月份,老外北京扶摔倒女子遭索赔,引起了许多民众的关注,而且后来又有媒体为女子“平反”的报道;广东一路人扶倒地老人遭诬陷求清白事件,闹上法庭……有很多关于此方面的案例和报道,考生可以从公民道德、媒体人的职业道德和责任等角度去关注此话题。
  总之,2014年山东省考可以多多关注具有全国性的政治和民生方面的热点话题,并且希望能够从多角度的分析这些话题,一定能够获益匪浅。

如仍有疑问,欢迎向"中政行测在线备考平台"和"中政申论在线备考平台"提问,我们会及时解答。

2014年山东省公务员申论热点

2. 2013年山东公务员申论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2013年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A、B、C类)

2013年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A类)真题
2013年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B类)真题
2013年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C类)真题
2013年山东公务员考试A类申论参考答案及解析
2013年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B类真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2013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C类真题答案及解析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3. 谁给一份--山东省2008年省(市)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答案啊?谢谢

2008年山东省山东公务员申论真题及详解 

第一题、就襄樊停捐事件社会上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不知道感恩谢恩的人应批评,另一种观点认为感激是感恩的一种方式而已,不能强行要求。问题:两种观点的共识是什么?两种观点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广州新东方解析:这道题目相对属于比较简单的一道题,其实两种观点的共识都在于“对他人的帮助应该感恩”,而争论的焦点是在于感恩行为是“自愿”,还是“必须”。即是否应该“硬性”地要求接受帮助者“必须”感恩。 

第二题、谈谈对“附加条件的感恩”的看法。 

广州新东方解析:对附加条件的感恩的看法,戴斌老师认为考生在回答的时候一定要辨证地看待,不应该片面地认可,或片面地反对。以下是几个参考的答题角度:(1)对附加条件的感恩这个点,考生必须明确的是,即使是“附加条件的慈善行为”,它依然是属于“慈善行为”的范畴之内,依然是值得肯定的事情,因为毕竟这种行为还是有利于社会的。(2)这里需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即“附加条件的慈善行为”不能以侵犯受助人的自尊心为前提,倘若这种“附加条件”伤害了受助人自尊心,则不应该提倡。(3)其实“感恩”本身就是一种“份内之事”,其实根本不需要“附加条件”来限制。(4)社会应该努力营造氛围,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种“被迫”的行为。 

第三题、就大学校长的亲笔信引起的争论来评析感恩的匮乏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广州新东方解析:为什么说感恩的匮乏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呢?这里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展开:(1)不感恩的风气蔓延开来,将极大挫伤许多慈善捐助的行为,而且我国目前的慈善事业是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程度,一旦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处理好,可能会导致社会“冷漠感”的剧增。(2)“不感恩”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态度,一个“不感恩”的人基本上也就不大可能主动“施恩”于别人。实际上,教育一个人懂得“感恩”的同时,也是在教育其应该主动“回馈”社会。(3)“感恩”同时还是维系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纽带,缺少了感恩将加大损害社会的稳定性。 

第四题、谈谈应该如何增强感恩意识。 

广州新东方解析:对于如何增强感恩意识,其实对策还是很多的,主要还是集中在“宣传教育”和“营造氛围度,考生可以围绕这两个角度思索很多的细节对策出来。这里戴斌老师不建议考生采用立法手段去硬性规定“必须感恩”。因为“感恩”毕竟还是属于道德领域的问题,不大适宜采用“强制性的法律手段”去调整这一社会关系。 

第五题,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题目展开论述,体裁不限: 

1、让世界少一份冷漠。多一份阳光2、守候期待感恩 

广州新东方评析:今年的山东省采用了完全开放性话题的考察方式,这是申论考试近年来最大的一次改革,未来的申论的命题趋势值得探究。戴老师一直以来都在提倡“探究式申论范文”的写作方法,强调的是申论文章不能仅仅围绕对策而展开,更多的应该是强调文章的“说理性”,戴斌老师认为,申论写作未来必将做大的改革,只备考单纯的对策性文章将不足以面对未来难度越来越大的申论考试。建议考生在未来的备考过程应该更多地训练自身的“说理能力”,以应对不断改革的申论命题模式。关于这个话题的范文,之前戴老师就曾就《鄂五名贫困生受资助不知恩被取消资助资格》这一新闻,以探究式申论范文的写作手法撰写过相关的评析文章,与今年的山东省考题比较相近,可供考生参考: 

申论热点评析:在“滴水之恩”与“涌泉相报”间的徘徊 

近日,《北京青年报》刊登了一则新闻——《鄂五名贫困生受资助不知恩被取消资助资格》,此文一出,立刻引来了大量的评论和争议。 

评论和争议的焦点其实主要集中在一个焦点上:“这些贫困大学生不知道“感恩”,在受助的一年多里,他们没有主动给资助者们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也没有感激的话语。五名贫困生该不该为此付出被取消资助的代价?” 

其实对于这个点,戴斌老师认为首先要分析贫困大学生不知道“感恩”的原因所在,正如《鄂五名贫困生受资助不知恩被取消资助资格》一文中的“张先生”的观点,他认为多数贫困生并非不知道“感恩”,不少贫困大学生因为自卑,不敢和“大人物”平等交流。对于这个原因,戴老师认为,其实我们应该抱着“理解”的角度去看待。一方面,不少贫困大学生因为“贫困”,很多时候缺乏足够的“自信”。或许会有不少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会有人认为“自信心”更多地是和人“性格”有关,而人的性格和“贫困与否”关系不大,很多“没有钱的人”也可以很自信,而很多“家境富裕的人”也可能毫无自信可言。诚然,由于存在“个体化的差异”,很多时候不能“一概地”认为“贫困大学生”就缺乏“自信”。但我们要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贫困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中,“贫困”始终是一个“不利的环境因素”陪伴其左右。当一个人为了“生存”而“奔波”、“焦虑”的时候,“自信”又怎能“油然而生”呢?而且自信是在“成功的经历”中“不断”“堆积”起来的。 

同时,戴老师很想问的是,“被别人帮助的经历”能积累自信吗?“为生存而焦虑奔波的经历”能积累自信吗?答案是不能。但什么能“积累”“贫困大学生”的自信呢?“回报社会”,用“涌泉相报”的方式“就是最大的“自信”来源。但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贫困大学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或者是“愿意”用这种方式去找回自己的“自信”呢? 

或许说到这里,不得不谈到的一个问题是,当我们要求“贫困大学生”们要用“涌泉相报”的方式“回报社会”时,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社会中的其他成员都能做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吗?或许很多人都做不到,但为什么我们要把焦点或目光集中“贫困大学生”身上呢?这里其实有着我们自己潜在的“思维误区”。 

我们总是潜意识地认为“贫困大学生”,尤其是接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是“必然”“优秀”的,是“必然”“高尚”的,是“必然”懂得“自动感恩”的,是“必然”会“感激涕零”的。坦诚地说,我们要走出的思维误区时,其实大部分的“贫困大学生”都不是“我们潜意识中”的“德智体都完美无暇”的“高才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和我们其他“大学生”一样,更多的只是一个高中毕业后踏入大学校门的普通大学生而已。他们都有着许多的不足,许多人生的“道理”还需要我们去“教”会他们。 

所以当我们希望这些“贫困大学生”拥有“我们所希望他们拥有”的各种良好品质时,我们需要问的是,当社会给予“经济资助”时,有无想过也应该给予“思想上的资助”呢?而我们从《鄂五名贫困生受资助不知恩被取消资助资格》一文中看到的,似乎除了“该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外,我们没有发现任何“思想上的资助”。 

对此,我们不禁要思考:人的品格尤其是高尚的品格是“与生俱来”的吗?不是的。高尚的品格需要在外界的教育与环境影响中逐步形成的。当社会的“热心人”把“自己的财富”中一部分拿出来资助这些“贫困大学生”时,我们当然要赞扬这些“热心人”的“善心”和“善举”。但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这并不足够,远远不够,甚至说这仅仅只能算是“滴水之恩”。此言并非存心“抹杀”资助者对社会的贡献。 

因为我们必须认识到,困扰“贫困大学生”的问题,不仅仅是“外在的贫困状态”,而更多的是“内在的贫困状态”。我们除了物质上的资助外,心理上的引导似乎更为重要。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必然存在的贫富差距下,我们需要教育“贫困大学生”们时刻保持平和的心态,认识到“贫困”的“短暂性”和“可改变性”,认识到“资助”的“非必然性”,认识到“接受资助”是为了将来的“回馈社会”,认识到“被帮助”也需要履行“社会的义务”,认识到“感恩”其实并不“难堪”…… 

而对于资助者来说,资助并不是一种义务,如果认为“被资助者”并没有任何“社会责任感”或者是做人应该有的道德和品格,当然有权力取消资助。而目前的现实是,在“滴水之恩”与“涌泉相报”之间,我们常常会徘徊于其中,不知道该不该在要求“涌泉相报”,就戴老师的观点来看,其实我们“可以”也“应该”要求“涌泉相报”。但需要注意的是,“涌泉相报”的主体不应该狭隘地局限于“资助者”,而社会”。“涌泉相报”也不应该是形式性的“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或者是感激的话语”,我们真正需要看到的应该是“被资助者”用“实际行动”所体现的“涌泉相报”。 

其实我们退一步想,当我们的善心人用“滴水之恩”资助“贫困大学生”的行动,又何尝不是一种对社会的“涌泉相报”呢? 

附新闻稿件的来源: 

鄂五名贫困生受资助不知恩被取消资助资格 

(2007年08月30日来源:《北京青年报》) 

新学期尚未开始,湖北襄樊的五名贫困大学生却被告知:他们原先每年可以得到的1000元至3000元不等的资助日前被资助者取消,资助被取消的原因是这些贫困大学生不知道“感恩”,在受助的一年多里,他们没有主动给资助者们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也没有感激的话语。五名贫困生该不该为此付出被取消资助的代价?此事引发了人们的争论。 

-五名贫困生被取消资助 

8月12日,在襄樊市总工会、襄樊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 

去年此时,襄樊市总工会开展第八次“金秋助学”活动,22名贫困大学生与襄樊市女企业家协会的19名女企业家们结成了帮扶对子,顺利进入大学。当时企业家们口头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 

而在今年,襄樊市总工会组织女企业家们再次捐赠。可是,当工作人员征求部分女企业家意见时才发现,接受资助的部分大学生让资助者寒心。一年多来,他们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从未汇报过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期间,这些大学生曾按市总工会要求,给资助者写过一封信。其中一名学生在信中频频谈到自己的困难,并再度向资助者“求助”,却没说过一句感谢的话。 

-资助并未有书面协议 

贫困生被取消资助一事经当地媒体报道后,负责组织助学一事的襄樊市总工会女工部部长周华玲昨天一整天都忙于接受各媒体关于此事的电话采访。她认为,当初女企业家们决定资助贫困生时,双方并没有签订相关协议,只有相关的口头承诺,现在没有继续资助贫困大学生也是情有可原。 

襄樊市总工会在一些企业家取消资助后,也曾经做过协调,但还是没有说服一些寒心的企业家。周华玲告诉记者,一些企业家取消了资助这几名不知道“感恩”的大学生后,转而资助其他学生。 

此前,在这批受资助的大学生入学前,该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记者试图采访这几名企业家和贫困大学生,但周华玲告诉记者,她们因为有心理顾虑,不愿意接受采访。 

-中止资助引发争议 

五名大学生该不该被取消资助?此事被曝光后引发了人们的广泛争议。河南南阳的张先生在湖北襄樊出差时得知此事,他特地找到襄樊市总工会了解情况。 

曾经有过助学经历的张先生电话里告诉记者,他觉得应该给予这些贫困大学生以更多理解。张先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表示,多数贫困生并非不知道“感恩”,不少贫困大学生因为自卑,不敢和“大人物”平等交流,同时他们因为贫困也往往很少具备电话等物质条件,所以往往造成沟通不畅。 

而在网络上,更多的人们表达的是对取消资助举动的支持。记者统计了几大网站上数万人参与的民意调查,支持取消资助的网民占了三分之二以上。一些网民认为,不懂得感恩,也就是缺乏做人的基本常识,不配继续接受资助。

谁给一份--山东省2008年省(市)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答案啊?谢谢

4. 08年山东省公务员申论热点

08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十大申论热点分析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1日 16:23   新东方北斗星
  作者:新东方北斗星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研究员 戴斌
以下就列了一个,下面的链接,很全!专门针对山东的
  热点话题一: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

  (一)热点话题剖析:从热点性来看,山东省在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上可以说是走在全国的前列的。因为从2007年开始,山东省政府就开始大力推进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对于这个问题,山东省的对策可以说非常有针对性。其对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采取的是“直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方法,在缴费办法和享受待遇与城镇其他从业人员是一视同仁的。而且山东省坚持的是“低费率”原则,农民工参加住院或大病医疗保险的保险费用,主要由用人单位缴纳,而农民工本人则可以不缴费。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对“农民工的医疗问题”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保障。对于这个问题,由于是山东省的一项重要的成就,有可能成为考察的目标,建议考生适当关注。

  (二)针对该社会问题,结合国内主流观点,主要有以下对策:

  (1)在为农民工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要简化手续,优化流程,并按规定完善医疗费用结算办法,以方便农民工就医。

  (2)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等多种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节省农民工医疗开支。

  (3)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国内有关的医院对农民工医疗费用实行自愿减免。

  (4)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研究完善农民工参加城镇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衔接办法和政策,确保农民工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障。

  (5)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农民工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针对农民工中存在的重大健康与疾病问题,以满足农民工基本健康需求为重点,普及基本卫生知识,提高农民工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热点话题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http://edu.sina.com.cn/official/2008-03-11/1623127190.shtml

5. 09山东公务员考试的申论

1、如果你下定决心要参加考试,够与不够又怎么样呢,都一样要去考试。所以,不要想够与不够的问题,因为这个要视个人资质,对某些人也许足够,对某些人也许不够。你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充分利用这两个月的时间,全身心的投入到复习中去。

2、就我个人经验而言。申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熟记各种理论的标准表述,如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等等;
(2)多读《人民日报》上的文章,因为其文章理论性很强;
(3)熟悉公文行文,摈弃以往的文学写作习惯;
(4)对照申论习题,多写、多练,然后比照标准范文找出自己的不足;
(5)考试时,申论的写作要尽量根据材料往各种标准表述上靠拢;
(6)如果你对于公文的写作并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么请写的中庸一些,平庸的文章可能不会给你带来“高分”,但也不会使你的分数很低,直接导致失败。

3、字写的不好,会直接影响到成绩,因为表现在纸制的卷子上,字就像人的衣装,一个人如果穿的整洁大方,给你的第一印象肯定要比一个穿着脏乱的人给你的第一印象要好。所以字写的好会给阅卷老师一个很好的第一印象,印象分会影响到实质的阅卷。这不仅表现在申论上,任何考试中都会有这样的现象。

4、短时间内练字是不可能的,既然字已经练不出来了,那么考试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写的漂亮,那一定要写的工整,不要让阅卷老师看到一片潦草,会影响阅卷老师的心情。写的漂不漂亮是能力问题,写的工不工整就是态度问题了。至少让老师感到你有一个认真的态度。

祝考试顺利。

09山东公务员考试的申论

6. 哪有2014年山东公务员考试笔试申论真题解析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行测试卷题型题量基本稳定
  山东省公务员考试采用单独命题的考试形式,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行测属于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题量为120道题。山东省公务员考试行测部分的题型、题量以及分值分布相对来说较为稳定,主要由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识判断、数量关系、判断推理以及资料分析5类题型组成。
  申论分为ABC类考察侧重各不同
  山东公务员考试将"人——职位"的匹配性从面试阶段前置到笔试阶段,按照不同类型的岗位进行分类命题,是充分考虑了用人单位和具体职位在专业知识方面的特殊要求,是提高申论考试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的重大创举。
  申论首分ABC类,A类试卷重点考察法治观念、B类试卷重点考察财经政策、C类试卷重点考察文案能力。
  2014年山东公务员考试笔试真题解析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7. 2014山东省考申论真题的解析?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您好,2014山东公务员笔试真题及解析已经公布,我们已更新到中公教育网站上。笔试结束后,您需要提前做好面试备考的准备,登录2014山东公务员笔试真题解析,查看详细的行测和申论ABC的真题解析。
关注更多考试信息请登录潍坊人事考试信息网 http://weifang.offcn.com/
中公教育祝您考试成功!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2014山东省考申论真题的解析?

8. 2014山东公务员考试笔试申论真题哪里有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2014山东公务员申论考试现在还没有开始,可以等考试结束后查看2014山东公务员考试笔试申论真题
笔试是如何阅卷评分的?
客观性试题采用机器阅卷,成立阅卷工作小组组织机器阅卷工作,阅卷过程遵守严格的阅卷工作程序和工作纪律,所有考生答题卡都至少经过双评,以保证阅卷分数准确无误。
主观性试题采用人工或网络阅卷方式,为保证阅卷的公平公正,采取背对背双评,双评给出的分数在设定的评分误差范围的,按规定确定分数;超出评分误差范围内的,交由第三人或专家组评阅,以保证主观试卷阅卷误差在规定的范围内。
笔试总成绩是行测和申论两科成绩总和?还是两科成绩按一定比例值来计算的?
笔试成绩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的成绩之和。综合成绩的计算方法为:公共科目笔试总成绩占50%,面试成绩和专业科目考试成绩共占50%。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