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传》中的心理学现象

2024-05-07 12:48

1. 《阿甘正传》中的心理学现象

请大家一起来帮助这个朋友啊,我们也能学习一下啊

《阿甘正传》中的心理学现象

2. 《阿甘正传》珍妮为什么会堕落,从心理学角度分析,400字

阿甘(天生脚残)和珍妮(父亲心理变态)的家庭环境都很不幸!
阿甘一直在履行自己的承诺,尽管他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但他一直在努力。
阿甘:人生要不停的奔跑!(暗示:人要向前看,要有目标,要有追求)
珍妮知道自己要干些什么,虽然有目标,但在不幸的环境下没有去改变,逐渐堕落。后来因为阿甘改变了,可为时已晚
珍妮:一味的埋怨自己的不幸,没有上进心。(暗示:人生的不幸,不是放弃的理由。而珍妮缺背道而弛)

3. 怎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阿甘正传》?

《阿甘正传》
--选自《恍惚的世界》
智力是指个体的精神作用各个方面的有效性,并特指人的理解能力、学习与回忆能力以及思考和推理的能力。由于无法直接评估或衡量这些能力,人们只能从评估个体在不同场中的行为来推测一个人的智力程度。因此,心理学家们对于智力的定义并不统一,对于可测量的智力因素到底有多少也不一致。
起初,人们认为智力是大脑的天生能力,是区分高度进化的动物与低等动物、天才与普通人的标志。但现在的科学家认为,智力的发育虽然部分是由遗传所决定,但主要决定于个体生长的那个环境中的刺激或抑制因素。
另外,也有人认为智力是思维的独有或整体特征。但实验表明,智力所包含的众多因素中,至少有一部分是可以区分的,如语言、空间、记忆和推理能力。因此,最好把智力看作是许多高度分化、相互重叠的技能的综合体,而不是一种单一才能。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对智力的看法完全不同,他强调,儿童的精神发育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复杂性和合理性逐渐增加。皮亚杰不仅对智力进行测量,还探索了儿童思维的局限性和成长过程。
现在,智力水平一般是通过智力测定来评估的。智力测定属于心理测定中的能力测定,心理测定是衡量个体间差异的一种方法,通过评估个体的反应来预测或着决定其将来的行为,能力测定衡量的是个体的语言或操作技能,其标准是普通人的平均水平。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内最早使用发育量表来预测学习潜力。这种量表包含一些测试智能思维的小任务,通过交谈个别进行,根据儿童的心理年龄安排相应的任务,然后评分,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的比率就是智商《1.Q.》。稍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特曼根据该量表的译本进行了扩展,并按年龄梯度进行了标准化,形成了今日我们所熟知的斯坦福一比内量表。1939年,在纽约贝勒维医院工作的心理学家大卫·韦克斯勒发表了《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第一版,包含11个测试项目,6项为语言,5项为操作,结果根据一个语言分、一个操作分和一个总分判定。这两种量表的更新版本至今仍是测定儿童和成人智力水平的主要工具。
1917年,美国军队采用了团体智力测定,通过问卷可以同时测定一组人群的智力。以后,许多这样类似测定经过修订。被教育、就业机构采用。这些测定的平均智商标准均为 100分,不论年龄。精神发育受损者的智商可低至40而智能极高者可达 160分。
智商并不是一个恒定的数值,虽然婴儿发育水平已经可以测定,但5岁以后进行智商测定,才有可能预测成年后智力状况,12岁起,智商基本上与成年后智力水平相一致,但仍有大幅度波动的可能。要指出的是,用智商来预测学习成绩或日常生活能力时,需要特别慎重,因为除了智力,学习成绩至少还与兴趣、家庭支持及教育质量有关,而事业成功与人格、机遇及专业技能更为有关。
被不同家庭抚养的孪生子智商比较接近,由此说明遗传因素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许多证据表明,生活在高度贫乏环境中的儿童一旦转移到刺激丰富的环境中,智力发育相当迅速,最有效的刺激包括母亲与孩子的嬉戏、谈话和互动作用。母婴健康和营养水平的改善也有一定作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让孩子聪明的办法就是这么简单,譬如,进行课外辅导不会有持久效果,训练孩子应付智力测定的技巧只能提高智商得分,并不能因此改观其整体的智力水平。所以,智力测定,特别是集体测定,经常会得出不正确的结果,具有误导作用。不过,如果注意到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并在训练有素的专家的操作和诠释下,这种测定仍然是有一定预测和诊断价值的。
目前有争议的是,智力测定反映的究竟是个体的遗传或先天才能,还是其养育方式、社会背景和教育程度。智力测定最初的目的是衡量个体的潜能,不考虑文化背景、金钱或权力的影响。但时至今日,智力测定更多的是衡量个体的成就(如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而不是其能力的倾向性(如学习的潜能),这样,那些没有机会表现自己的孩子便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某些评论家认为,智力测定已经沦为歧视底层社会或贫困儿童的工具。上述两种观点都得到有力的研究证明。美国喜剧片《I.Q.》也对此进行了探索。
《1.Q.》的故事发生在50年代初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物理学家凯瑟琳和汽车修理工埃德一见钟情,并受到她叔叔的撮合,她叔叔就是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当时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埃德是个自学成才的发明家,喜欢摆弄机械,虽然没读过几年书,但已经在思考冷聚变与核动力宇宙船的关系。凯瑟琳的择偶条件是智商,在原来的男朋友詹姆斯和埃德之间摇摆不定,詹姆斯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实验心理学家。但爱因斯坦喜欢上了埃德,认为他善于体贴人.便代他写情书并把自己早年的一篇论文给他,让他冒充物理学去参加一次国际学会议。论文一鸣惊人,埃德被誉为天才。詹姆斯心存不服,当众测试埃德的智商,得分高达 186《I·Q·》当然,这是爱因斯坦在背后授意的结果。凯瑟琳宣布要和埃德结婚,詹姆斯则在一旁竭力证明埃德是个骗子。艾森豪威尔总统到大学来访问,希望埃德加入冷聚变火箭研制计划。詹姆斯在新闻发市会上称埃德的论文是剽窃之作,但爱因斯坦站出来挽回了局面。影片结束时,爱因斯坦和同事们告诫大家不要让头脑干扰了感情。

怎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阿甘正传》?

4. 用心理学角度看阿甘正传

不同的心理,看世界是不同的形式

5. 求阿甘正传心理学分析 3000字 不要百度轻易就能搜到的 防止老师发现 满意绝对给分

阿甘正传》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佳作,不仅在一定意义上诠释了生命,还在心理层面给我们以更深层次的启示。

  影片中的阿甘始终保持着无欲、无心、无我的状态,他坚持既定的单一的目标,不瞻前顾后,不患得患失,不焦虑担忧,让自己沉浸在做事的过程中,让一切都顺其自然,从不计较事情的结果如何。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人们中日奔忙于高速运转、快节奏的生活,压力是巨大而无形的。许多人为了博得别人的掌声,使劲去讨好别人;为了表现自己的优越感,极力钻营,沽名钓誉;为了维护虚荣,强作体面;为了掩饰无知,不懂装懂……心中杂念越多,越会失去生活的纯真;越想维护体面,越容易迷失自己,失去生活的自由与创造。这种过分的执著,会使人的思维固着于一个角度,无法跳出自己编织的牢笼,最终导致精神崩溃。正像影片中的珍妮和丹中尉,曾经一度徘徊在生命的边缘,生活在极度痛苦之中。

痛苦,是因为人们执著于“自我”,他们不停地追问,“我有什么样的地位?我有什么样的享受?我应该是谁?……”他们过于为利益和期望所累,因此身心疲倦,时间紧张,生活忙碌,太多的追求和失望,常常使人们失去内心的宁静与安详,带来无穷的苦恼和迷惘。贪嗔和虚伪会遮掩人的双眼,蒙蔽人的心灵,使人远离真理。境由心生,无法脱离自我的欲求,是一切痛苦的来源。

在人们执著于追求自己认定目标的同时,“平常心”便伴随着焦虑、困惑、恐慌而消失殆尽,其结果便是心理障碍的产生。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当一个人真正做到心无外物时,所有虚妄、贪嗔之心皆会消失。修习禅定,可以让人们在紧张之余,使焦虑情绪得以舒缓、放松和调整,减轻压力和精神负担,领会恬静平坦的生活韵味,体验天人合一的生活情趣,暂时从忙碌喧嚣中解放出来。

求阿甘正传心理学分析 3000字 不要百度轻易就能搜到的 防止老师发现 满意绝对给分

6. 帮忙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阿甘的奔跑行为?

  电影>心理分析


  阿甘并不聪明,因为以“从一而终”的精神来对人对事,他有了很多奇遇,做到了很多正常人做不到的事情,成就了令人惊羡的伟业。跑步带给他大学学位,军队里他智商超群、令人注目,战场上他安然无恙,捕虾使他成为百万富翁……无论干什么事情,他都能将所干之事发挥到极致,最终取得极大的成功。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一切都是阿甘无心之所为。相信每个看了这部影片的人都可能会觉得这些事情发生在这个白痴的身上真是不可思议,会认为阿甘很幸运,命运之神总是为他打开绿灯。究竟是什么原因成就了阿甘不一般的人生呢?是因为命中注定他要成功,还是他的弱智状态成就了他的人生,还是因为他拥有一种别人不具备的独特的性格或能力?


  智力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所谓智力的量的差异主要反映在IQ(智商)分数上,一般来说,对未经挑选的儿童,且人数众多时,随机抽取的实验样组中,儿童的智商呈常态分布,有68%的人的智商在85-115之间,他们的聪明程度属于中等水平。智商超过140的人为智力超常,智商低于70的人为智力障碍。但是,智商的高低并不能绝对地衡量一个人的聪明程度,智商高不一定能成就大事,而低智商也未必一事无成。阿甘的智商被测为75,从IQ分布状态来看,他的智力水平属于中下等(70-85),只是稍低于正常人,并不是智力障碍。正因为阿甘的智商稍稍低于占大多数人的中等水平者(85-115),才使得他能够游离于世俗社会的名利追逐与争斗之外,区别于一般人的盲目执著,在一种无名无利、超然物外的混沌状态中,顺利自然,轻松而意外地拥有了常人不具备的平静与平常,从而在偶然中取得了必然的成功,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将主人公阿甘塑造为这样一位处于弱智状态的成功人物,或许正是影片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吧!


  阿甘是个单纯、诚实、守信、认真、勇敢、重感情、意志力坚强的人,尽管他被人们认为是白痴、傻瓜、弱智,但是他的确和常人不同。阿甘通常会按照别人的吩咐去做事,他会牢记妈妈的教导,顺从珍妮的嘱咐,服从长官的命令,完成巴布的遗愿……他与周围人的关系各具特色,与他人相处,他总是处于一种顺从的状态,一切听从命运的安排,从一而终,这是阿甘的特点。


  一、人物角色关系心理分析之一:阿甘和妈妈


  妈妈在阿甘心目中的地位是无人可以取代的,他牢记妈妈说过的每一句话:“人生就像一盒夹心巧克力,说不准会碰到什么口味的。”“你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 “钱,够用就可以了。”“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把握你的命运,不辜负上帝给予你的一切”……他不喜欢别人说他傻,但是他牢记妈妈的话:“只有做傻事的人才傻。”历时三年多跑步的理由,用阿甘的原话来解释就是:“妈妈说,要想往前走,就得忘记过去。”做每件事情,他总会说,“妈妈说过……”得知母亲生病,他想也没想就从船上跳下去,朝妈妈的方向游去。妈妈是阿甘心中最牢固的依靠。无论何时,妈妈的话,都是他永远的指南针,都是他前进的方向。这与他过早地失去父亲有关,他表现出强烈的恋母情结。这是阿甘唯一执著的事情,铭记妈妈的教导。


  二、人物角色关系心理分析之二:阿甘和珍妮


  珍妮是阿甘唯一的朋友和伙伴,他们是在校车上相遇的。在其他同学都不愿意与阿甘坐在一起的时候,善良、可爱的珍妮向阿甘伸出有情之手,这让阿甘感激不尽,从此他喜欢上了珍妮。


  珍妮不想回家,阿甘会陪她坐在树上,直到天黑。阿甘被同学欺负,珍妮会对着他大叫:“快跑!福瑞斯特。”珍妮叫他快跑,带给他很多好运。第一次跑,挣脱了矫正身形的金属架,从此他迷上了跑步,无论去哪儿都是跑着去。第二次,他像风一般跑进大学校园,穿过橄榄球队,引起大家注意,因此上了大学,并成为橄榄球队的主力球员,毕业时也有了参军的机会。后来在越南战场,关键时刻,他想起珍妮的话:“不管发生什么,你只管跑。”这让他轻易地从死神身边跑过,而仅仅让子弹“咬”中了屁股。随后,他因为屁股受伤住进了战地医院,学会了打乒乓球,成为大家瞩目的明星……幸运的事情总会接二连三发生在阿甘身上,好运总是伴随着他。


  阿甘喜欢珍妮,他深深地爱着珍妮。珍妮留给阿甘的却是无尽的思念。阿甘不会执著于对珍妮花言巧语的追求,只是从内心深处关心她,爱护她,不愿意让任何人欺负心爱的珍妮,为保护珍妮他曾三次动手打人。在越南前线的时候,他能坚持几乎每天都写信给珍妮,告诉珍妮他在越南发生的事情。


  珍妮因病去世,他伤心地哭了,但他还是很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他把珍妮葬在他们俩小时候经常玩的那棵大树下面,给珍妮将小阿甘的事情。在阿甘的心理,珍妮从来没有离开过他,永远活在他内心深处。


  阿甘和珍妮都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各自的命运却截然不同。阿甘有个好母亲,珍妮的父亲却是个堕落不堪的酒鬼。当珍妮握着阿甘的手,恳求他留下来陪她的时候;当她带着阿甘一起藏在庄稼地里躲避父亲追喊的时候;当她乞求上帝将自己变成一只鸟,逃离可恶父亲手掌的时候;当她愤怒地将手中的鞋子扔向那个曾经给自己童年留下痛苦记忆的房子的时候;表现出她极度向往自由,一心逃离现实的愿望,也表现出她过于执著的心态。但现实是无情的,正是珍妮过于执着地逃避现实,使得她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书写了她与阿甘不同的命运。


  三、人物角色关系心理分析之三:阿甘和巴布


  阿甘和巴布的初次见面,也是在车上。相互介绍认识后,巴布就开始谈起他心中的虾,这个极度迷恋虾的人,仿佛和阿甘相识已久,颇为熟悉。两人都是心眼单纯、目标单一的人,有许多心心相通之处,他们的友谊就像阿甘对于珍妮的爱情一样纯洁。


  在军队训练的时候,并没有看到两人太多的正面对话,但是两个好朋友相处得却十分和谐:一个不停地说虾的若干做法,另一个只是不停地埋头完成手头上的工作,默默地聆听,并深深地记在心中,一个就像是另一个的影子一样,没有争吵,只有默契,正如两条平行线。


  战场上为了救出巴布,阿甘压根儿就没有想救人是否会有危险,即使丹中尉告诉他战斗机马上要炸平这片地。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救出八部。当他把巴布从树林里抱出来时,巴布已经奄奄一息,他为朋友的死去感到伤心,但他记着巴布说的最后一句话:“我想回家。”他知道巴布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退伍之后阿甘履行承诺,去巴布家乡做了捕虾船船长,能不能有所成就不得而知,只见阿甘每天一如既往地捕虾、捕虾、再捕虾,直到最终成为百万富翁,阿甘还是那个阿甘,丝毫没有因为拥有财富而变化,依然做着正常人无法想象的事情:将捕虾得到的利润分出大半给巴布的母亲,完成了巴布的心愿。


  四、人物角色关系心理分析之四:阿甘和丹中尉


  阿甘参军了,前往越南战场,他十分清楚自己在这里该干什么,那就是:绝对服从长官的一切命令。这注定了他会在军营里如鱼得水。无论什么任务,阿甘都能出色地完成。丹中尉作为阿甘德长官出现在影片中,他执迷于自己的指挥和荣誉,大声吩咐属下如何适应战场,总是陶醉于英勇杀敌的美梦中。前线遭袭时,丹中尉气急败坏又神气十足地命令大家撤退。接到长官命令的同时,阿甘忽然想到珍妮的话,飞快地逃离了危险战地,为了救巴布,他将其他战友一一救出,其中包括不怕死的、渴望战死沙场的长官丹中尉,尽管他极不情愿让阿甘救出战场。


  丹中尉和珍妮一样,一心追求梦想,不惜一切代价,甚至生命。他执著于光荣捐躯的梦想,一心想牺牲在战场,他希望自己能够像他的父辈一样,继承家族传统,实现为国捐躯的使命,认定这才是他的命运。但是,他的命运却让阿甘无意的行为改变了。获救后的丹中尉,并不感激阿甘的救命之恩,相反,他对阿甘恨之入骨,但又无法也不能对救了他一命的阿甘做出任何非分举动,从此抱怨命运的不公,仇视一切。无意中碰到成名的阿甘,他越发觉得不可思议,在他看来阿甘的所作所为和成就是荒诞的,是完全不可能的,但的确是事实,阿甘拿到的,正是丹中尉梦寐以求的国会徽章,而他不但没能实现光荣捐躯的梦想,反而失去双腿,成了残废。即使如此,对于阿甘,他依然权威而暴躁,忿忿不平。在和阿甘更多更深的接触后,他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接受现实,后来,做了阿甘捕虾船的大副。


  捕虾的最初时期,阿甘和丹中尉总是一无所获,捕不到虾。对此,阿甘似乎无所谓,可是丹中尉却极为暴躁、气愤和失望,命令阿甘去教堂祈祷。这表现出丹中尉对于命运的极度不满和无奈。在与台风的搏斗中,丹中尉再次表现出对死神的无畏和对命运抗争,他仰天长啸,对命运、对自己曾经身心的人生目标表达出不屑与痛恨,将埋在内心深处的不满与痛苦尽情地释放出来,忘记过去,获得解脱,从此开始掌握自己的命运,开始新的人生。


  五、影片的启示


  正如影片开头随风飘荡的羽毛,阿甘的人生是顺其自然发展的。

  不管是跑步也好,打球也好,捕虾也罢,阿甘都能够自然自在,他不会刻意用心,更不会提心吊胆地做事,也不执著于任何事情的结果,他总是让一切事情任其自然地发生。


  珍妮为了让阿甘躲开同学的欺负,要他快跑时,他啥也不想,撒腿就跑,什么时候甩掉同学,他不知道,更不关心。三年多的跑步,阿甘累了睡,饿了吃,他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跑步,只是觉得想跑,就开始跑。别人一定要他说出跑步的理由时,他只用妈妈的一句话来回答:“要想往前走,那就得忘掉过去。”捕虾归来,面对空空的虾网,他没有过多的抱怨和失望,而是一如既往地出海捕虾……


  阿甘总是在一种无心、无欲、无我的状态中做事。一旦有了目标,认准一件事情,他会一心一意,心无外物,始终如一地坚持做完这件事。他目标单一,不会瞻前顾后,也不会患得患失,他从来都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情,也没有任何担心,一切都顺其自然地发生着,他从不考虑事情的结果,只管去“做”,沉浸在整个事情的过程中。


  一切随缘,顺其自然发展,始终保持一颗澄明、纯洁的心灵,这种随心而至、心无外物的心理状态和阿甘独有的、在正常人眼中的“弱智”表现,与东方中国产的境界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这是一种“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的心境”,即禅宗所讲的“平常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禅的思想是一个独特的心理治疗领域。禅,是一种对人性痛苦和烦恼予以解脱的智慧,讲究坐禅、公案和开悟等人生哲理方法,核心在于“悟”的获得,要求靠“自立”、“自尊”和“自信”来求得自我解脱。中国禅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高超的生存之道和生活艺术,具有极高的心灵调整和心理治疗价值。


  1920年,日本学者森田正马把中国禅的思相遇日本民族的人文意境以及欧美医学结合起来,创立了森田疗法,用于矫治神经症。方法就是无为、回归自然,通过对性格的陶冶,打破并切断个人情绪与环境的恶性循环,使人从世俗的烦嚣中解放出来。


  日本的古本伸信创立的内观疗法,也与中国禅宗文化心理有着紧密的脉络关系,成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这一疗法强调人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得到他人各种各样的心理援助,强调人应该不断反观自我人生经历,反省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反观自我内心,正确认识自己,产生新的认识,求得解脱。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人们中日奔忙于高速运转、快节奏的生活,压力是巨大而无形的。许多人为了博得别人的掌声,使劲去讨好别人;为了表现自己的优越感,极力钻营,沽名钓誉;为了维护虚荣,强作体面;为了掩饰无知,不懂装懂……心中杂念越多,越会失去生活的纯真;越想维护体面,越容易迷失自己,失去生活的自由与创造。这种过分的执著,会使人的思维固着于一个角度,无法跳出自己编织的牢笼,最终导致精神崩溃。正像影片中的珍妮和丹中尉,曾经一度徘徊在生命的边缘,生活在极度痛苦之中。


  痛苦,是因为人们执著于“自我”,他们不停地追问,“我有什么样的地位?我有什么样的享受?我应该是谁?……”他们过于为利益和期望所累,因此身心疲倦,时间紧张,生活忙碌,太多的追求和失望,常常使人们失去内心的宁静与安详,带来无穷的苦恼和迷惘。贪嗔和虚伪会遮掩人的双眼,蒙蔽人的心灵,使人远离真理。境由心生,无法脱离自我的欲求,是一切痛苦的来源。


  在人们执著于追求自己认定目标的同时,“平常心”便伴随着焦虑、困惑、恐慌而消失殆尽,其结果便是心理障碍的产生。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可以用阿甘生活故事中蕴含的禅的智慧,来启示那些因压力巨大而焦虑不安、精神紧张产生心理疾病的人,提醒人们洗去心中的种种虚妄,学习阿甘那种忘我的状态,如实地接纳自己,正视现实,不盲目讨好别人,也不自大狂妄,依照真我去生活。“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当一个人真正做到心无外物时,所有虚妄、贪嗔之心皆会消失。修习禅定,可以让人们在紧张之余,使焦虑情绪得以舒缓、放松和调整,减轻压力和精神负担,领会恬静平坦的生活韵味,体验天人合一的生活情趣,暂时从忙碌喧嚣中解放出来。


  阿甘的生活智慧是值得仔细品味的。人,只有积极地区适应现实生活环境,顺其自然,凡事“拿得起、放得下”,无心,无我,无生死,无牵挂,时刻保持平常心,保持这种万事随缘、物我两忘、无争无欲、自强自信的状态,在积极追求人生的同时,顺应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放弃名利,放弃不安,放弃心外的一切,让心灵无牵无挂,宁静如水,澄明清透,才能解脱自我,超越自我,明心见性,回归本心,获取人生三味。

7. 求一篇论文“从社会心理学看待阿甘正传”

网上复制的太多了!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就可以了啊,加油,我可以给你指导

求一篇论文“从社会心理学看待阿甘正传”

8. 求一篇论文“从社会心理学看待阿甘正传”

人生就像各种各样的朱古力,你永远不会知道那一块属于你。”阿甘母亲的这一理解,向我们阐明了: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存在,而且是独一无二的。阿甘,正是听着这样的教诲,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属于自己的生活的奇迹。从智商只有75分而不得不进入特殊学校,到橄榄球健将,到越战英雄,到虾船船长,到跑遍美国,阿甘以先天缺陷的身躯,达到了许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许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的高度。 
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你都会看到:在广阔的蓝天下,一根轻盈而洁白的羽毛从天而降,缓缓地降落在阿甘的脚下。这其实是影片在暗示: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人把生命看得像羽毛般纯洁,平淡而美丽,那么,这个人一定是阿甘。 
阿甘天生就注定不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但上天又是如此公平,往往,它会令起点不高的人比天生优越感十足的人更早,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活的真实。幼年的阿甘腿有残疾,阿甘的母亲不得不为儿子套上一个笨重的铁架子,以辅助行走。放学后,同伴们在路上讥笑他,玩弄他,追赶着扔石头。女同学珍妮喊道:“阿甘,快跑。”阿甘惊慌,拔腿就想跑,跌倒了挣扎着爬起。渐渐地,铁架子不在束缚着他,他奔跑如飞。同伴们追不上他,眼睁睁的束手无策。这是阿甘人生中的第一个奇迹。 
跑得快真是好世界。凭着惊人的奔跑速度,阿甘进了橄榄球队,以后又进了大学并最终顺利毕业。不久,他参加了越战。在越南战场上,阿甘的部队中了埋伏,一声撤退令下,阿甘记起珍妮的嘱咐:“打不过,就跑。”阿甘于是转头就跑。他成了唯一幸免的人。看到这里,观众大概都会发笑。阿甘如果不是跑得快,就不可能后来返回去救出负伤的战友;阿甘如果不回去拯救战友,那么阿甘也就不是阿甘了。 
阿甘因战功显赫而受到总统接见。这是导演为我们准备的一幕喜剧,但我们却不会为此而觉得夸张,可笑。有的人常感觉生活负担过重,面前困难重重,因此整天垂头丧气,郁郁不欢。阿甘的信念这样的单纯,目标这样的清晰,即便先天不足,前有穷山恶水,他也以平常心视之,并最终一一跨过,这并不是说愚人之福,保持这种态度和意志的人,信念能减轻他许多关于生命的重负,而使他达到生命之巅。 
阿甘一生中只有一种爱支撑人生,那就是母爱;阿甘一生只爱一个女孩珍妮,除此他永远心如止水;他可以为了纪念死去的战友布巴,而干起自己并不熟悉的捕虾业(仅仅是由于布巴的一句话)。。。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阿甘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在指引着他,他也只为此而踏实地,不懈地,坚定地奋斗,直到目标的完成,新的目标的出现。没有单纯的抉择就不会没有心灵的杂念;而没有心灵杂念的人,大概才能够在人生中举重苦轻。 
阿甘的一生中出现了许多奇迹,但这些奇迹没有、也绝不会引导你去羡慕他,你只会欣赏和阿甘一起的那些岁月、生命和历史,体味个中的苦甜,以期“跨越缺陷,完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