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的轶事典故

2024-05-16 02:43

1. 拓跋珪的轶事典故

拓跋跬打败胡夏后,擅长烹饪的毛修之被俘。后来他便找时机炖了一碗羊肉汤给尚书崔浩吃。崔浩一尝,认为这是天下第一美味,便把毛修之推荐给拓跋焘。拓跋焘吃了毛修之的佳肴后,也点头称赞,便命毛修之为太官令,成为皇帝的私人厨师。从此,毛修之平步青云,仕途上一帆风顺,后又担任尚书、光禄大夫,直到南郡公。

拓跋珪的轶事典故

2. 拓跋珪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

我对他的评价如下:
道武在政治军事生涯中,多屠杀,晚年信奉巫术,服用寒食散,精神崩溃,人情散乱。但他年少艰难、忍辱负重、意志坚韧、复国不易。建国后,消灭刘显和刘卫辰,北伐高车、柔然诸多民族,剪除了北方的威胁。南下中原,用兵如神,一年半内颠覆后燕,渐匡北国,不失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后燕衰亡后,道武编户齐民,竭力推广农业,重用汉族人士,改造鲜卑社会,功勋卓著,堪为杰出政治家。思想方面,道武重视经学,“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三千人。”为解决鲜卑和汉文不通问题,道武在天兴四年“集博士儒生,比众经文字,义类相从,凡四万余字,号曰《众文经》”。文化典籍方面,道武向李先咨询,“天下何书最善,可以益人神智?”先对曰:“唯有经书。三皇五帝治化之典,可以补王者神智。”帝又问曰,“天下书籍,凡有几何!朕欲集之,如何可备?”先曰:“伏羲创制,帝王相承,以至于今,世传国记,天下秘纬不可计数。陛下诫欲集之,严制天下诸郡县搜集备送,主之所好,集亦不难。”道武“于是班制天下,经籍稍集”。道武作为一个文化较低的鲜卑统治者,又在北方丧乱的条件下,仍能重视文化,着实可贵。胡三省曰:“拓跋珪兴,而南北之形定矣。南北之形既定,卒之南为北所并。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子孙十居六七矣!”三省之言,虽由感而发,但北魏强势崛起,改变了十六国时后期满目苍夷的社会惨况也是历史事实。道武作为一个“实大于名”的帝王,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样,为中国古代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中国历史上,当有一席之地。

3. 北魏皇帝拓跋珪为中国史上做了何等的巨大贡献?

 拓跋珪在位期间,对外遏制了柔然等族的袭扰,稳固了北魏的边疆;对内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称帝建国,仿中原封建制度营建宫室,制定各类典章制度、礼仪等。拓跋珪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把文化水平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条件之一。对拓跋鲜卑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部族制度进行改革,“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使各个民族都成为北魏的编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拓跋鲜卑在新的环境、新的条件下很快地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方面,在继续注重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务农息民”、“劝课农桑”、“计口授田”,在黄河以北、五原、云中、代郡等地(今内蒙古中西部和山西省部分地区)大兴农业,开立屯田,而且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稳固了北魏的经济基础,加速了拓跋鲜卑封建化的进程,为日后北魏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

北魏皇帝拓跋珪为中国史上做了何等的巨大贡献?

4. 拓跋珪是怎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

刘库仁:"帝有高天下之志,兴复洪业,光扬祖宗者,必此主也。"
魏收《魏书》:①"晋氏崩离,戎羯乘衅,僭伪纷纠,犲狼竞驰。太祖显晦安危之中,屈伸潜跃之际,驱率遗黎,奋其灵武,克剪方难,遂启中原,朝拱人神,显登皇极。虽冠履不暇,栖遑外土,而制作经谟,咸存长世。所谓大人利见,百姓与能,抑不世之神武也。而屯厄有期,祸生非虑,将人事不足,岂天实为之。呜呼!";②"帝虽冲幼,而嶷然不群。"

李延寿《北史》:"道武显晦安危之中,屈申潜跃之际。驱率遗黎,奋其灵武。克翦方难,遂启中原。垂拱人神,显登皇极。虽冠履不暇,栖遑外土,而制作经谟,咸出长久,所谓大人利见,百姓与能,抑不世之神武也。而屯厄有期,祸生非虑,将人事不足,岂天实为之乎?"

虞世南:"太祖、太武,俱有异人之姿,故能辟土擒敌,窥觎江外。然善战好杀,暴桀雄武,禀崆峒之气焉。至於安忍诛残,石季龙之俦也。"

吕祖谦:"道武以来,战胜攻取,未尝少挫,几并天下。"

徐钧:"立储去母岂良规,创业英名顾尔为。事变无穷难预料,身亡又兆国亡基。"

张大龄《晋五胡指掌》:"太祖珪窜伏流离,濒死不死,是天之所兴也者。殄灭大燕,尽有中原,规模措置,何逊於两汉哉。"

5.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为什么自诩为“魏室中兴之主”?

拓跋珪在位期间,对外遏制了柔然等族的袭扰,稳固了北魏的边疆;对内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称帝建国,仿中原封建制度营建宫室,制定各类典章制度、礼仪等。拓跋珪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把文化水平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条件之一。对拓跋鲜卑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部族制度进行改革,“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使各个民族都成为北魏的编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拓跋鲜卑在新的环境、新的条件下很快地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方面,在继续注重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务农息民”、“劝课农桑”、“计口授田”,在黄河以北、五原、云中、代郡等地(今内蒙古中西部和山西省部分地区)大兴农业,开立屯田,而且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稳固了北魏的经济基础,加速了拓跋鲜卑封建化的进程,为日后北魏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为什么自诩为“魏室中兴之主”?

6. 拓跋珪建立北魏

    公元338年,鲜卑族拓拔部的首领,拓拔仕翼犍在平城建立代国,也就是现在山西大同。
  
      公元371年,他的所以拓拔珪出生在参合阪北,就是现在内蒙古凉城县西北。拓跋珪6岁的时候,前秦苻坚率兵灭了代国。拓跋珪依附鲜卑独孤部开始了流亡生涯。真的是能成成就伟大事业的人都是从最底层开始磨炼出来的。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政权崩溃,北方短暂的统一又被分裂割据势力代替。没有办法,没有那么大的胃口,苻坚想一口气吃完,还真的是无话可说。
  
    拓跋珪毕竟生活在战乱年代,拓跋珪看到机会乘势纠集了旧部,征服了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俘虏了大批人口和牲畜。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也就是公元386年,拓跋珪在牛川召开大会,即代王位,建元登国,牛川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拉木林河。同年四月,拓跋珪迁都盛乐,称魏王,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盛乐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拓跋珪穷到什么份上。
  
     当时的北魏政权不仅面临匈奴、高车、库莫西和后燕的威胁,而且内部还有准备搞分裂的不安定分子。。拓跋珪当机立断先整顿内部,首先击败自己的叔叔窟咄的势力,巩固自己的地位。随后,他开始东征西讨。不征伐不行啊。时刻面临国外的危险,日子还过不过了?就像当初我国建国时候也是一样,想安稳地发展就要把周边不稳定的势力收拾一遍。
  
     登国五年,也就是公元390年,匈奴刘卫辰部进攻贺兰部,贺兰部势单力薄,求救于北魏,拓跋珪亲自率军救援,匈奴退兵。
  
      公元391年10月,匈奴主刘卫辰派其子直立提率军9万,进攻北魏南部,拓跋珪率军在铁岐山埋伏,大败匈奴。铁岐山就是现在内蒙古阴山北。直立提单骑逃走,魏军乘胜追击,直接打到匈奴都城代来城。刘卫辰和直立提直接弃城而逃。魏军穷追不舍,俘虏了直立提,刘卫辰被部下所杀。这拓跋珪也真够狠的,不好惹啊!魏军把刘卫辰的族人5000余人全部杀死,投尸黄河。从此以后,河套以南的部落全部投降,魏军缴获三十多万马匹,牛羊400多万头。
  
    北魏南部的后燕是鲜卑部落所建,与拓拔部落是姻亲关系,本来扶持北魏是作为自己的附庸国的。但是作为南燕君主的慕容垂让他没脾气的是这作为外甥的拓跋珪不但进攻臣服自己的南燕的部落,还与后燕争夺北方的霸权。
  
        有一次,拓跋珪让自己的弟弟拓拔觚去拜见自己的舅舅慕容垂。慕容垂的几个儿子扣留了拓拔觚,要求拓跋珪给后燕送几匹良马。这事情干得一点都不地道!拓拔珪这样性格的人怎么可能听他们的,他不但没有送给良马,还与后燕断绝了关系,双方终于反目成仇。
  
    登国十年七月,也就是公元395年。慕容垂以太子慕容宝为元帅,辽西王慕容农、赵王慕容麟为副元帅,率领精兵八万,向北魏大举进攻。当时是燕强魏弱,拓跋珪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大臣们建议避敌锋芒,诱敌深入,然后寻找机会击敌。
  
     为了迎战,拓跋珪率领部队撤离了盛乐,西渡黄河,燕军没有受到什么抵抗,直接到了黄河东岸,慕容宝下令造船,准备渡河。这个时候形式变化,魏军在黄河西岸、北岸屯兵15万,严阵以待,并且已经取得了后秦的支持,燕军造好船后,突然大风吹起,有数十艘战船被吹到了北岸,三百多名燕军当场成了魏军的俘虏,燕军也够冤的!
  
    拓跋珪不但严阵以待,还派兵在半路上围截燕国的信使的得知了慕容垂生病的消息。魏军将燕使押到黄河岸边,强迫他高声谎报慕容垂病死的消息,并释放了燕军俘虏,这个就有点狠了。燕军信以为真,顿时军心大乱,无心作战。
  
     天气逐渐寒冷,燕军也兵疲马困,慕容宝只好烧掉战船,准备撤军。这绝对是一招臭棋!撤退前,部将们就建议他尽快撤军,如果天气变冷,黄河结冰,那么魏军就会渡河追击,慕容宝也是当大爷当惯了,怎么肯听其他人意见。结果,一天晚上,天气骤降,黄河一夜之间结冰。拓跋珪立刻率领两万骑兵踏冰过河,突袭燕军,燕军猝不及防大败而逃,一直退到参合阪才惊魂未定,在蟠羊山下背水扎营。
  
   慕容宝以为万事大吉,放松了警惕,整天骑马打猎,毫无防备。我也真是服了,看来慕容宝根本就不了解他这个老表啊!人家魏军一刻都没有停歇,穷追不舍,
  
    有一天晚上,魏军进至参合阪,秘密登上了蟠羊山,正在睡觉的燕军根本就丝毫没有察觉。慕容宝真是把打仗当成了打猎一样。清晨,燕军发现了山上都是魏军,大为惊恐。这魏军也真能够忍的。魏军居高临下,从山上纵兵掩杀,势不可挡,燕军一触即溃,争相渡河逃跑,魏军紧追不舍,燕军人马互相拥挤践踏,压死、溺亡者不计其数。慕容宝仅率领千人逃跑,其他燕军全部缴械投降,拓跋珪下令把俘虏全部活埋。这一仗,后燕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拓跋珪和他的后代拓拔嗣、拓拔焘经过数十年的征战,先后征服了匈奴,灭西秦、北燕、大夏和北凉,于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北魏疆域东北至辽西,南抵淮河、秦岭,西到新疆东部,北至蒙古高原,与南朝的刘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7. 拓跋珪在北魏强盛,周边衰落之际,为何要主动停止扩张?

看看拓跋珪28岁之后的历史,我们通常会觉得乏味,因为从拓跋珪28岁至39岁,总共11年的时间里,拓跋珪都没有什么开疆拓土的明显表现。
在这11年的时间里,拓跋珪到底在做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巩固皇权。



看到拓跋珪的这段历史,我总会想起前秦的苻坚。
我们可以用盖楼房来举例:苻坚的做法是先盖楼后加固,可随着楼房越盖越高,苻坚逐渐丧失了加固的机会。当这栋楼摇摇欲坠时,苻坚虽然还活着,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栋楼慢慢倒塌。
拓跋珪吸取了苻坚的教训,所以在占据后燕大部分地盘之后,就逐渐放弃了对外扩张的脚步,停下来夯实自己的统治基础。
拓跋珪是怎么做的呢?其实就是把当初王猛试图实行而最终没能实行的战略重新实施一遍。
这种做法是否值得呢?从结果来看,显然是值得的。
拓跋珪实施这个战略的代价,就是让北魏的扩张步伐停止了二十多年(直到拓跋嗣后期才开始改变)。但这个战略却为北魏后来的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拓跋珪死于非命,拓跋嗣在混乱的局面下继位,却依然能够大权在握,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
反观苻坚的前秦,应该说这是一个比北魏大多数时候都要庞大的帝国,但这个帝国只维持了短短数年的时间,随之而来的是土崩瓦解。前秦之所以能如此庞大,又之所以会土崩瓦解,都是源于苻坚那种毫无节制的扩张政策。
如果苻坚当初也选择实施拓跋珪的战略(或者说王猛的战略),前秦就能避免灭亡吗?恐怕也未必。因为每一段历史的形成,都是由许多可遇而不可求的因素共同构成的。在那个以豪门士族为主导的时代,巩固皇权本就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拓跋珪能做到,苻坚却未必能做到,这无关能力,更多的是客观条件制约。



如果拓跋珪也选择实施苻坚的战略,北魏或许也能成为堪比前秦的帝国,但结局必然也会像前秦一样,在某个关键时刻土崩瓦解。
很多人认为:北魏之所以没有选择开疆拓土,完全是因为当时的国际环境太差。其实,当时的国际环境,对于北魏而言是非常友善的。
在拓跋珪执政期间,江南地区还处于司马元显和桓玄相继作死的阶段。直到拓跋珪去世的那一年,刘裕也才刚开始执政,同时还受到刘毅等人的制约。如果拓跋珪早十年南侵,不太会发生类似于“刘牢之大战慕容垂”的事,因为此时的东晋内部都不稳,是绝对没有余力干涉中原的。
在拓跋珪执政期间,西部地区还处于胡夏和后秦相互争战的阶段,姚兴被赫连勃勃打得捉襟见肘,如果北魏在此时介入,战争局势可能立刻就会发生剧变。因为无论是胡夏还是后秦,都缺乏独立抗击北魏的实力,而双方仇恨甚深,就算勉强联合也不可能长久。
在拓跋珪执政期间,东部地区的北燕一直在动荡,从慕容宝到冯弘,北燕地区一共出现了七位统治者,居然没有一个是善终,全都死于非命,可见当地时局之动荡。如果拓跋珪大兵压境,我相信可以很轻易地扫除这些散沙,然后学习苻坚灭前燕那样,把相关利益集团带回都城养起来。
在拓跋珪执政期间,北部地区的柔然和北魏的关系一直是敌对的,但这种敌对一直持续到拓跋焘时期,却也没能耽误拓跋焘开疆拓土,可见柔然的这种军事压力虽然不能忽视,但也极其有限。
了解上述史实之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拓跋珪执政期间,北魏的国际环境非常友善,阻止北魏进行军事扩张的主要原因,在于拓跋珪要整合内部,而非外部环境不允许。



但也正是由于拓跋珪没有继续开疆拓土,使得拓跋珪原本的历史地位比起苻坚低了许多。因为拓跋珪时期的北魏疆域,实在无法与前秦相提并论。
到底差多少呢?除非拓跋珪把北燕、南燕、夏、后秦和几个凉国全部征服,再把晋帝国占据的四川和山东夺过来,最后再把高丽赶出辽东半岛,北魏的疆域才能与前秦相提并论。
拓跋珪之所以能够拥有很高的历史地位,是因为他巩固皇权的事情做得不错,他的子孙又比较争气,他的孙子拓跋焘就是在这样一个夯实的基础上,开始了北魏新一轮的扩张。
拓跋珪的历史地位之所以能这样高,离不开孙子拓跋焘的努力;拓跋焘的历史地位不低,同样离不开爷爷拓跋珪的积累。
如果拓跋珪巩固皇权的举动失败,那无论是拓跋珪还是拓跋焘,都只能和其他小国的君主一样,泯灭于历史长河之中,绝不会像苻坚那样闪耀。

拓跋珪在北魏强盛,周边衰落之际,为何要主动停止扩张?

8. 拓跋绍弑杀拓跋珪这件事,都牵扯了北魏的哪些势力?

一代雄主拓跋珪被儿子拓跋绍所杀,为史书记载,史料很充实,不可否认。但为什么身为次子的拓跋绍,敢于冒险谋杀拓跋珪?仅仅是因为史书当中记载,拓跋绍为了救自己的生母贺氏?可能没这么简单。
拓跋珪与拓跋绍的矛盾
在拓跋珪之死的官方解释当中,极力去渲染了拓跋珪晚年的刚愎自用,不睦兄弟,举的例子是击杀堂弟拓跋仪。可这并不足以说明拓跋珪晚年的荒诞,拓跋仪凭借自己的身份和功绩,与穆遂留试图谋反。穆遂留却选择跟拓跋珪告密,拓跋珪知道后,不仅没杀拓跋仪,而是饶恕了拓跋仪。
天赐六年(409年),也就是拓跋珪被刺的这一年,有人占卜说有臣子作乱,拓跋珪烦躁便杀害很多臣子。拓跋仪听说之后非常害怕,骑马逃跑,拓跋珪知道后派人抓回,然后杀掉,用庶人礼仪埋葬。
以上关于拓跋仪的作为,是大多数人抨击拓跋珪不睦兄弟,晚年暴政的例证。但从后世的眼光看,拓跋珪对于拓跋仪的杀害,符合皇帝的预设。而拓跋珪的凶残,相呼应的是拓跋绍的残忍。《魏书》中记载,拓跋绍喜欢逛街,出街就杀人越货,更加残忍的是有一次想看孕妇肚子里的胎儿,便将孕妇肚子刨开看。简直是丧尽天良。
拓跋绍是拓跋珪与贺夫人所生,贺夫人是拓跋珪生母献明皇后的妹妹,可想而知,拓跋绍的骄纵残忍是跟拓跋珪的纵容分不开的。而对于拓跋绍的恶行,拓跋珪的做法是把拓跋绍用绳子挂到悬崖下面,连拓跋珪的长子拓跋嗣都用仁义道理来教导拓跋绍,但收效甚微。

拓跋珪
拓跋绍的骄纵,和拓跋珪的处罚,成为后世认为两者之间的主要矛盾。也成为后来拓跋珪想要杀贺夫人,拓跋绍不管不顾地带人冲进皇宫,杀掉拓跋珪的“原因”。可是,原因仅是如此吗?
从拓跋珪人物关系解析死因
身为北魏开国皇帝,正是春秋鼎盛之时,却被自己的儿子杀于宫中,的确是有些荒唐。换句话说就是,绝对没有这么简单。从拓跋珪的几个任务关系,去猜测一下拓跋珪的死因:
(1)拓跋觚之死,拓跋仪谋反
在举拓跋珪晚年不睦兄弟的例子中便说到拓跋仪的谋反和最后被杀,而拓跋仪还有个亲兄弟,叫拓跋觚,是拓跋珪攻打后燕前,派送到后燕。后燕扣押拓跋觚做人质,因为拓跋觚是拓跋珪的堂弟,也算是皇亲国戚。可是没想到拓跋珪不管不顾,只好杀掉了拓跋觚。
而作为拓跋觚亲兄弟的拓跋仪,早年间跟拓跋觚是拓跋珪的近卫,可以说是与拓跋珪非常亲近的关系了。可为什么拓跋仪在后来会试图谋反?而谋反之后,拓跋珪竟然会饶恕拓跋仪?八成是跟拓跋觚的死分不开的。为了覆灭后燕,拓跋珪只能放弃拓跋觚,而作为亲兄弟的拓跋仪或许会因为这个原因而谋反。而拓跋珪对于拓跋仪的饶恕,应该是对于拓跋觚的亏欠。
(2)拓跋珪的后宫
看拓跋珪的后宫,可以看得出来某种阴谋。
拓跋珪的皇后是慕容皇后,慕容皇后是后燕惠愍皇帝慕容宝的四女,而后来被北魏俘虏后成了拓跋珪的嫔妃。可想而知,慕容皇后的心中当然是有不满的。

拓跋嗣
宣穆皇后是太子拓跋嗣的生母,在与慕容皇后争斗中失败最后被赐死。而拓跋嗣在拓跋绍杀了拓跋珪之后逃脱,最后成为北魏第二任皇帝。
而拓跋绍的生母则是贺夫人,作为献明皇后的妹妹,自然也是贺兰部之人。而要知道的是,原先北魏前身代国的三方护国势力,贺兰部和铁弗部刘卫辰、南部刘库仁,最后都与北魏决裂。
之所以谈论拓跋珪的后宫,是因为拓跋珪死在自己的后宫太过蹊跷。《魏书》中记载拓跋绍杀拓跋珪的过程,拓跋绍领着手下跟宫内联络的宦官,跳进宫墙,负责侍奉守卫拓跋珪的侍卫高喊贼寇来了。拓跋珪惊醒,想要拿身边的武器却找不到,最后被杀。
拓跋珪死的过程虽然看来很简单,但过分轻松了。试想一下戎马半生的拓跋珪,在各方势力之中盘旋,怎么会没有防人之心?想要买通宫内宦官和侍卫,是那么简单的吗?可事实却就是发生了。而这个过程与宫墙之内的人有着脱不开的关系。慕容皇后、贺夫人不会一点心思都没有,拓跋嗣面对没有生母在宫中为自己保驾护航的情况下,心思也绝对不会简单。
(3)拓跋嗣的谋划,拓跋绍的孤注一掷
可不要认为拓跋嗣就是只会跟拓跋绍讲仁义道德的兄长,拓跋珪当年杀掉拓跋嗣的生母宣穆皇后时,跟他说:“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后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也就是“子贵母死制”。换句话说,就是所谓的都是为了你好。

拓跋珪
可是宣穆皇后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当然与之前所说的拓跋珪皇后慕容氏有关。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生母,因为后宫争斗中被牺牲,拓跋嗣绝对是心中有恨的。
而巧合的时间点是,一系列的变化都发生在了天赐六年(409年):拓跋嗣被封太子,贺夫人“有失”被抓,拓跋绍谋乱,拓跋珪被杀,拓跋嗣平乱继位。
这一系列的变故,就让人不得不去产生联系了。所谓的贺夫人“有失”和拓跋珪“谴责”,在很多人看来是因为贺夫人个人关系混乱,却不想想当时贺夫人都多大年纪了,她不仅是拓跋珪的后妃,更是他的姨母。所以“有失”的内容,似乎跟拓跋绍有关的可能性更大。另有记载说,拓跋珪晚年服寒食散,经常胡乱杀人,随口跟贺夫人说了句要她,便被贺夫人当真,连忙让拓跋绍进宫行刺。“戊辰,谴责贺夫人,囚,将杀之,会日暮,未决。夫人密使告绍曰:‘汝何以救我?’左右以残忍,人人危惧。绍年十六,夜,与帐下及宦者宫人数人通谋,逾垣入宫,至天安殿。左右呼曰:‘贼至!’惊起,求弓刀不获,遂弑之。”
真实的原因不可考,从贺夫人最后的记载当中,可以看到拓跋珪的死,跟这位贺夫人脱不了干系。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的记载,是在平定拓跋绍谋乱,杀死贺夫人的拓跋嗣即位之后,告诉世人的。并且“乙卯,立皇子嗣为齐王,加车骑大将军,位相国。”拓跋嗣任车骑大将军,“典京师兵卫,掌宫卫。”拓跋绍能轻松进入皇帝寝宫,并杀掉,跟执掌皇宫内卫的拓跋嗣真脱不了干系吗?史料有限,只能从已有资料中猜测经过。
一代雄主拓跋珪,竟然被司马绍杀死在自己的内宫之中,绝对不仅仅是因为司马绍为了救母而弑君。后宫嫔妃,子嗣继任,甚至北魏内外势力,都可能参与其中,不过史料有限,只能凭蛛丝马迹大胆臆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