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对冲部分疫情影响,2月房企融资乍暖还寒

2024-05-10 22:34

1. 政策对冲部分疫情影响,2月房企融资乍暖还寒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春节后不少房企的正常经营被迫延后,融资活动同样一度中止。虽然2月中旬后房企逐步恢复发债,但从发债量来看,2月房企发债量同比下降已成定局。
亿翰智库统计显示,截至2月24日,房企2月份已经发行的信用债融资(包含公司债、资产支持证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为113.2亿元,同比下降14.2%,较1月下滑68%。
不过多家机构均认为,房企资金需求一直都在,只是由于今年受疫情影响复工推迟,导致融资总额下降。随着房企陆续复工,整体融资环境向好,预计3月份融资金额会逐步回升,但资金紧张的企业依然存在高风险。
房企发债大幅下滑
2月份以来,房企信用债和海外债的融资规模明显下降。
据亿翰智库统计,截至2月24日,房企2月份已经发行的信用债融资(包含公司债、资产支持证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规模113.2亿元,同比下降14.2%,较1月下滑68%。其中,海外债融资规模海外债发行总额28.8亿元,同比直降67.1%,较1月份下降74%。
克而瑞数据则显示,截至2月19日,统计已发行债券及部分企业正在进行的发债,2月份房企发行债券共有13笔,合计约182亿元,预计整个2月房企发债量会达到388亿元。
在克而瑞研究中心总经理林波看来,疫情倒逼房企按下海外发债的“暂停键”,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事实上,海外债的偿还压力并不小。2019年12月以来,就有多家港股房企通过配股融资偿还海外债。如2019年12月30日,富力配股2.73亿股,拟募集37.35亿港元用于偿还境外债务融资;1月22日,首创置业通过配股融资净额约24.9亿元,将用于偿还其境内及境外计息债务。
“假设不考虑2018年及以前发行的海外债是否用于偿还2020年到期的债务,2019年1月~2020年2月,房企海外债融资总额为824.2亿元,而2020年即将到期的海外债总额235.7亿元,覆盖到期债务的3.5倍。整体粗略来看,2020年暂时不存在到期海外债无法偿还的压力。”林波表示。
融资环境整体向好
除了债券发行,多家企业的境内债券注册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如近日,碧桂园、阳光城、金地等房企发行的公募债券均显示“已受理”或“已反馈”。
“未来随着这些债券的注册完成,在短期内可对因疫情影响的融资进行快速补充。”林波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据传非标融资有放松迹象,资管新规过渡期或将会延长。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2月7日发布会上的表示,目前人民银行正在同银保监会做一些技术上的评估。可见,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确实是有可能的。
此外,配股筹资也或得到更多关注。自1月9日融创宣布配股筹资70亿港元、计划用于一般营运资金,紧接着新城控股、世茂房地产多家在港上市房企宣布配股。
对此林波指出,在房企偿债压力整体较大的背景下,部分房企通过港股市场的配股方式筹集资金以缓解部分资金压力,配股也成为上市港股房企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
弱势房企风险仍大
2月房企融资降幅明显,一方面源于春节前明显放量,另一方面则是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
但2月14日,证监会正式发布《关于修改的决定》《关于修改的决定》《关于修改的决定》,放松了再融资的条件。
“预计房地产企业的再融资会有所促进。这也预示着融资环境不可能更紧,实际操作还可能会有放松。” 林波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接下来地产融资领域,不论是借新还旧还是非标融资,都会比去年缓和不少。
不过中金公司研报指出,不应过度解读多地帮扶措施对房地产的影响。
2月中旬以来,无锡、厦门、福州、西安等多座城市出现了“定向宽松”的政策,但并没有深度触及限购限贷等关键层面。这一波政策旨在纾困企业,指向延长缴纳土地款和延期缴税、顺延开竣工时间、放松销售条件等,缓解房企现金流压力。
中金公司研报显示,一季度整体销售、新开工以及土地成交等增速,大概率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行,这直接会导致行业和企业销售回款、投资支出均下行,轧差后对单个房企净内部现金流影响尚未可知。
“资金链本紧张、偿债压力大、一季度到期债务高、严重依赖存货去化的企业,依然面临很大风险,疫情对销售的制约,反而可能增加融资难度,抬高资金链风险。”中金证券指出。

政策对冲部分疫情影响,2月房企融资乍暖还寒

2. 政策对冲部分疫情影响 2月房企融资乍暖还寒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春节后不少房企的正常经营被迫延后,融资活动同样一度中止。虽然2月中旬后房企逐步恢复发债,但从发债量来看,2月房企发债量同比下降已成定局。
亿翰智库统计显示,截至2月24日,房企2月份已经发行的信用债融资(包含公司债、资产支持证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为113.2亿元,同比下降14.2%,较1月下滑68%。
不过多家机构均认为,房企资金需求一直都在,只是由于今年受疫情影响复工推迟,导致融资总额下降。随着房企陆续复工,整体融资环境向好,预计3月份融资金额会逐步回升,但资金紧张的企业依然存在高风险。
房企发债大幅下滑
2月份以来,房企信用债和海外债的融资规模明显下降。
据亿翰智库统计,截至2月24日,房企2月份已经发行的信用债融资(包含公司债、资产支持证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规模113.2亿元,同比下降14.2%,较1月下滑68%。其中,海外债融资规模海外债发行总额28.8亿元,同比直降67.1%,较1月份下降74%。
克而瑞数据则显示,截至2月19日,统计已发行债券及部分企业正在进行的发债,2月份房企发行债券共有13笔,合计约182亿元,预计整个2月房企发债量会达到388亿元。
在克而瑞研究中心总经理林波看来,疫情倒逼房企按下海外发债的“暂停键”,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事实上,海外债的偿还压力并不小。2019年12月以来,就有多家港股房企通过配股融资偿还海外债。如2019年12月30日,富力配股2.73亿股,拟募集37.35亿港元用于偿还境外债务融资;1月22日,首创置业通过配股融资净额约24.9亿元,将用于偿还其境内及境外计息债务。
“假设不考虑2018年及以前发行的海外债是否用于偿还2020年到期的债务,2019年1月~2020年2月,房企海外债融资总额为824.2亿元,而2020年即将到期的海外债总额235.7亿元,覆盖到期债务的3.5倍。整体粗略来看,2020年暂时不存在到期海外债无法偿还的压力。”林波表示。
融资环境整体向好
除了债券发行,多家企业的境内债券注册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如近日,碧桂园、阳光城、金地等房企发行的公募债券均显示“已受理”或“已反馈”。
“未来随着这些债券的注册完成,在短期内可对因疫情影响的融资进行快速补充。”林波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据传非标融资有放松迹象,资管新规过渡期或将会延长。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2月7日发布会上的表示,目前人民银行正在同银保监会做一些技术上的评估。可见,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确实是有可能的。
此外,配股筹资也或得到更多关注。自1月9日融创宣布配股筹资70亿港元、计划用于一般营运资金,紧接着新城控股、世茂房地产多家在港上市房企宣布配股。
对此林波指出,在房企偿债压力整体较大的背景下,部分房企通过港股市场的配股方式筹集资金以缓解部分资金压力,配股也成为上市港股房企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
弱势房企风险仍大
2月房企融资降幅明显,一方面源于春节前明显放量,另一方面则是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
但2月14日,证监会正式发布《关于修改的决定》《关于修改的决定》《关于修改的决定》,放松了再融资的条件。
“预计房地产企业的再融资会有所促进。这也预示着融资环境不可能更紧,实际操作还可能会有放松。” 林波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接下来地产融资领域,不论是借新还旧还是非标融资,都会比去年缓和不少。
不过中金公司研报指出,不应过度解读多地帮扶措施对房地产的影响。
2月中旬以来,无锡、厦门、福州、西安等多座城市出现了“定向宽松”的政策,但并没有深度触及限购限贷等关键层面。这一波政策旨在纾困企业,指向延长缴纳土地款和延期缴税、顺延开竣工时间、放松销售条件等,缓解房企现金流压力。
中金公司研报显示,一季度整体销售、新开工以及土地成交等增速,大概率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行,这直接会导致行业和企业销售回款、投资支出均下行,轧差后对单个房企净内部现金流影响尚未可知。
“资金链本紧张、偿债压力大、一季度到期债务高、严重依赖存货去化的企业,依然面临很大风险,疫情对销售的制约,反而可能增加融资难度,抬高资金链风险。”中金证券指出。

3. 8月房企融资规模收缩,百强房企融资成本为3.76%,这透露出哪些信息?

8月房企融资规模收缩,百强房企融资成本为3.76%,这透露出哪些信息首先是房地产市场趋于相对饱和的状态,其次就是房地产企业应该转型升级成为商业性地产来保证获得持续性的现金流,再者就是社会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经济市场消费疲软,另外就是买房子在很多城市已经成为了一个可选性更多时候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来购房而不是简单的居住。需要从以下四方面来阐述分析8月房企融资规模收缩,百强房企融资成本为3.76%,这透露出哪些信息。
一、房地产市场趋于相对饱和的状态 
首先就是房地产市场趋于相对饱和的状态 ,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已经是趋于饱和的状态这样子对于房地产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就没有那么高,因为可以开发的项目在减少。

二、房地产企业应该转型升级成为商业性地产来保证获得持续性的现金流 
其次就是房地产企业应该转型升级成为商业性地产来保证获得持续性的现金流 ,这样子可以使得房地产企业的生命周期更长可以更好的满足长期的利益。

三、社会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经济市场消费疲软 
再者就是社会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经济市场消费疲软 ,对于社会而言面临着下行的压力使得经济市场消费更加疲软这样子不利于激发消费者的消费热情。

四、买房子在很多城市已经成为了一个可选性更多时候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来购房而不是简单的居住 
还有就是买房子在很多城市已经成为了一个可选性更多时候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来购房而不是简单的居住 ,对于现在的很多人而言买房子已经不是必选项了。

房产企业应该做到的注意事项:
应该加强多渠道的升级转型。

8月房企融资规模收缩,百强房企融资成本为3.76%,这透露出哪些信息?

4. 今年楼市近600次调控:政策底显现,风险事件有望减少

2021年已经进入岁尾。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房企变局”“密集调控”“政策底显现”等是这一年的关键词。
这一年,房企“三条红线”和“集中供地”等政策在2021年年初正式实行,房地产行业也迎来了重大的变化——过去行业的高杠杆、高周转、高回报的模式已经不在。
这一年,伴随着全国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房地产行业销售也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11月全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次数继续高位,单月高达56次房地产调控,年内累计房地产调控次数高达586次。
展望未来,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稳定”是明年楼市的主基调,年末各种调控政策的指向就是稳定楼市,这也代表了政策见底。另一方面,政策有望将围绕“三稳”任务,因城施策、供需两端发力;同时,适度加快长租房市场发展,推进保障房建设。
政策底显现
2021年年初,涉及房企融资、拿地的政策接连出台,其中包括备受市场关注的“三条红线”监管新政。
实际上,早在去年8月20日,住建部、人民银行等就明确了12家重点房企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将在当年9月1日进行试点,也就是业内称之为的房企融资“三道红线”政策,该政策从今年初开始正式实行。
三条红线政策实施以来,房企普遍加速了降低有息负债的进程,尤其是龙头房企。
据海通证券统计,2021年上半年,部分龙头房企杠杆率有所下降。截至2021年上半年底,除绿地控股、首开股份、华发股份、金融街、光明地产、鲁商臵业以外,其统计的部分龙头A股上市公司三道红线(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小于70%;净负债率小于100%;现金短债比大于1)全部达标。
进入2月,一份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住宅用地分类调控文件流出,文件要求重点城市住宅用地实现“两集中”:集中发布出让公告,且2021年发布住宅用地公告不能超过3次;集中组织出让活动。其中,重点城市包括4个一线城市,18个二线城市。
集中供地政策改变了房企的拿地节奏,也被业内视为2021年房地产最大市场变化之一。
“2021年,土地市场在上半年高位运行后,下半年整体土地市场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下调迹象,随着房地产市场成交降温,房企资金链压力越来越大,拿地房企积极性越来越低。”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集中供地改变了房企原有的开发节奏。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而冷热不均,2022年集中供地政策有望继续调整。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也显示,截止11月,2021年年内全国热点的100个城市卖地金额为4.05万亿,同比2020年同期出现了下调,下调幅度为7.4%,从土地市场数据看,热度持续降低已经成为了趋势,特别是2021年下半年来,土地市场持续低迷。
此后,各类限价、限售、限购等政策密集出台,地产行业调控加码信号不断被释放。根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2021年1~8月累计房地产调控次数超过400次,刷新了历史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9月以来,房地产政策开始逐渐转暖成为业内共识。
9月底,央行在第三季度例会上提出要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10月,哈尔滨等部分城市出台了相关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12月,高层会议提出要“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并首次提出要促进房地产业的“良性循环”。
在张大伟看来,楼市防止下调过快有望成为未来的政策趋势,“稳定”是明年楼市最确定的关键词。“近两年来,楼市调控越发严格。一边是对热点城市的新房、二手房的限价令,另一边是全国多个城市新房的限跌令,房价大涨会放大金融风险,而房价断崖式下跌也同样不是稳定,也会波及金融系统。年末各种调控开始稳定楼市,全国超过20个城市开购房补贴,都代表了政策的见底。”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也对记者表示,房地产调控稳字当头,各地因城施策,落实“三稳”任务。“不能让房价非理性上涨,房企无序加杠杆,同时,也不能让房地产过冷,房地产市场过热与过冷都是有害的。”展望未来,政策仍将围绕“三稳”任务,因城施策、供需两端发力,根据区域具体房地产市场供需情况,对调控政策一定预调微调;同时,适度加快长租房市场发展,推进保障房建设。
“预计在‘房住不炒’的大基调下,短期信贷政策对首套、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支撑力度将不断放大,地方将响应中央要求因城施策,对地产相关链条不顺畅的问题采取针对性举措,加快落地扶持类政策,除加大购房补贴外,降低贷款利率、减免部分交易税额等政策亦存微调预期。”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研究副总监陈文静告诉记者。
风险事件有望减少
在今年房企融资环境持续趋紧的大背景下,不少知名民营房企在下半年出现债务违约现象或苗头。
2021年7月,蓝光发展发布部分债务未能如期偿还的公告;8月,阳光100也表示未能支付到期的可转换债券。9月,恒大集团理财停止兑付的消息传出,这一事件引发了恒大自身的流动性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后续其他房企可能出现债务风险。
10月以来,包括花样年、当代置业、新力控股等出现美元债务兑付困难的情况,这也导致地产美元债大幅下跌。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进入10月以来,已先后有绿地控股、阳光城、佳兆业、雅居乐、绿城中国、合生创展、新城发展、禹洲集团等多只地产美元债出现大幅下跌。中资地产美元债普遍出现近20%的跌幅。其中,2021年到期的债券受到的冲击最大,其次是2022年到期债券,2023、2024、2025年到期债券跌幅较为平缓。
“背后核心原因还是房地产调控,特别是三条红线抑制了房企融资渠道,而销售收紧又导致企业回款困难,开发贷、按揭贷款双收紧,使得房企还债能力锐减。”张大伟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房企也在通过瘦身、融资等方式积极自救,房企风险事件有望减少成为业内共识。
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对记者表示,随着行业对流动性风险的重视,部分处在危险边缘的房企开始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变卖资产、股东借款、增发配股等方式补充资金,对缓解短期债务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前融资相关政策基本见底,保障正常融资、政策纠偏成为监管的主要方向,房企的合理融资需求正在得到满足。因此综合来看,未来房企的风险事件会逐步减少。”
房企积极谋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走势也被业内高度关注。
据国家统计局12月15日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5.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8%,比2019年1~11月份增长6.2%,两年平均增长3.1%;销售额方面:2021年1~11月,商品房销售额为16.2万亿元,同比增长8.5%,比2019年1~11月份增长16.3%,两年平均增长7.8%。
不过,就单月来看,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已经连续多个月处于下降态势。
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11月,市场仍处于调整阶段,叠加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下降14.0%和16.3%,连续4个月保持两位数下降,但受信贷环境边际改善等因素影响,降幅较上月分别收窄7.7和6.3个百分点。
“受前期调控发力和银行按揭额度紧张等因素影响,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调整压力增加,市场整体降温,个别房企出现违约事件,购房者观望情绪上升,进一步拖累市场活跃度下降,房企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出现下滑。”
在陈文静看来,上半年房企加大营销力度,销售面积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整体表现超预期。三季度市场明显降温,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转降。
从短期市场趋势看,房企销售下滑,短期偿债压力加大成为共识,在此背景下,不少房企们选择开源节流。
以万科为例,11月17日,万科在内部倡议,提出要转变黄金时代的惯性思维方式,将经营理念贯穿始终,对不产生价值的动作和开支做减法,花小钱办大事等工作要求。
张大伟认为,除了开源节流,保持流动性,安心赚小钱,房地产商更要转变思路,着眼于打磨产品品质。“接下来是房企大洗牌的时刻,谁的品质更好,就更能吸引用户,在收缩的房地产市场中分一杯羹。认清形势,加速转变,才能有机会熬过行业冬天,赢得下半场竞争的门票。”
另一方面,房企的转型也在今年常被提及,不过业内提示要谋定而后动。刘水认为,房地产行业整体的利润率持续下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房企切忌盲目,毕竟跨领域是有门槛和资金投入的,不能为了转型而转型,所以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谨慎调整发展战略。
(原题:《楼市近600次调控 政策底显现 “稳定”成2022年主基调》)

5. 今年楼市近600次调控:政策底显现,风险事件有望减少

2021年已经进入岁尾。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房企变局”“密集调控”“政策底显现”等是这一年的关键词。
这一年,房企“三条红线”和“集中供地”等政策在2021年年初正式实行,房地产行业也迎来了重大的变化——过去行业的高杠杆、高周转、高回报的模式已经不在。
这一年,伴随着全国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房地产行业销售也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11月全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次数继续高位,单月高达56次房地产调控,年内累计房地产调控次数高达586次。
展望未来,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稳定”是明年楼市的主基调,年末各种调控政策的指向就是稳定楼市,这也代表了政策见底。另一方面,政策有望将围绕“三稳”任务,因城施策、供需两端发力;同时,适度加快长租房市场发展,推进保障房建设。
政策底显现
2021年年初,涉及房企融资、拿地的政策接连出台,其中包括备受市场关注的“三条红线”监管新政。
实际上,早在去年8月20日,住建部、人民银行等就明确了12家重点房企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将在当年9月1日进行试点,也就是业内称之为的房企融资“三道红线”政策,该政策从今年初开始正式实行。
三条红线政策实施以来,房企普遍加速了降低有息负债的进程,尤其是龙头房企。
据海通证券统计,2021年上半年,部分龙头房企杠杆率有所下降。截至2021年上半年底,除绿地控股、首开股份、华发股份、金融街、光明地产、鲁商臵业以外,其统计的部分龙头A股上市公司三道红线(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小于70%;净负债率小于100%;现金短债比大于1)全部达标。
进入2月,一份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住宅用地分类调控文件流出,文件要求重点城市住宅用地实现“两集中”:集中发布出让公告,且2021年发布住宅用地公告不能超过3次;集中组织出让活动。其中,重点城市包括4个一线城市,18个二线城市。
集中供地政策改变了房企的拿地节奏,也被业内视为2021年房地产最大市场变化之一。
“2021年,土地市场在上半年高位运行后,下半年整体土地市场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下调迹象,随着房地产市场成交降温,房企资金链压力越来越大,拿地房企积极性越来越低。”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集中供地改变了房企原有的开发节奏。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而冷热不均,2022年集中供地政策有望继续调整。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也显示,截止11月,2021年年内全国热点的100个城市卖地金额为4.05万亿,同比2020年同期出现了下调,下调幅度为7.4%,从土地市场数据看,热度持续降低已经成为了趋势,特别是2021年下半年来,土地市场持续低迷。
此后,各类限价、限售、限购等政策密集出台,地产行业调控加码信号不断被释放。根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2021年1~8月累计房地产调控次数超过400次,刷新了历史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9月以来,房地产政策开始逐渐转暖成为业内共识。
9月底,央行在第三季度例会上提出要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10月,哈尔滨等部分城市出台了相关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12月,高层会议提出要“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并首次提出要促进房地产业的“良性循环”。
在张大伟看来,楼市防止下调过快有望成为未来的政策趋势,“稳定”是明年楼市最确定的关键词。“近两年来,楼市调控越发严格。一边是对热点城市的新房、二手房的限价令,另一边是全国多个城市新房的限跌令,房价大涨会放大金融风险,而房价断崖式下跌也同样不是稳定,也会波及金融系统。年末各种调控开始稳定楼市,全国超过20个城市开购房补贴,都代表了政策的见底。”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也对记者表示,房地产调控稳字当头,各地因城施策,落实“三稳”任务。“不能让房价非理性上涨,房企无序加杠杆,同时,也不能让房地产过冷,房地产市场过热与过冷都是有害的。”展望未来,政策仍将围绕“三稳”任务,因城施策、供需两端发力,根据区域具体房地产市场供需情况,对调控政策一定预调微调;同时,适度加快长租房市场发展,推进保障房建设。
“预计在‘房住不炒’的大基调下,短期信贷政策对首套、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支撑力度将不断放大,地方将响应中央要求因城施策,对地产相关链条不顺畅的问题采取针对性举措,加快落地扶持类政策,除加大购房补贴外,降低贷款利率、减免部分交易税额等政策亦存微调预期。”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研究副总监陈文静告诉记者。
风险事件有望减少
在今年房企融资环境持续趋紧的大背景下,不少知名民营房企在下半年出现债务违约现象或苗头。
2021年7月,蓝光发展发布部分债务未能如期偿还的公告;8月,阳光100也表示未能支付到期的可转换债券。9月,恒大集团理财停止兑付的消息传出,这一事件引发了恒大自身的流动性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后续其他房企可能出现债务风险。
10月以来,包括花样年、当代置业、新力控股等出现美元债务兑付困难的情况,这也导致地产美元债大幅下跌。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进入10月以来,已先后有绿地控股、阳光城、佳兆业、雅居乐、绿城中国、合生创展、新城发展、禹洲集团等多只地产美元债出现大幅下跌。中资地产美元债普遍出现近20%的跌幅。其中,2021年到期的债券受到的冲击最大,其次是2022年到期债券,2023、2024、2025年到期债券跌幅较为平缓。
“背后核心原因还是房地产调控,特别是三条红线抑制了房企融资渠道,而销售收紧又导致企业回款困难,开发贷、按揭贷款双收紧,使得房企还债能力锐减。”张大伟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房企也在通过瘦身、融资等方式积极自救,房企风险事件有望减少成为业内共识。
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对记者表示,随着行业对流动性风险的重视,部分处在危险边缘的房企开始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变卖资产、股东借款、增发配股等方式补充资金,对缓解短期债务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前融资相关政策基本见底,保障正常融资、政策纠偏成为监管的主要方向,房企的合理融资需求正在得到满足。因此综合来看,未来房企的风险事件会逐步减少。”
房企积极谋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走势也被业内高度关注。
据国家统计局12月15日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5.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8%,比2019年1~11月份增长6.2%,两年平均增长3.1%;销售额方面:2021年1~11月,商品房销售额为16.2万亿元,同比增长8.5%,比2019年1~11月份增长16.3%,两年平均增长7.8%。
不过,就单月来看,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已经连续多个月处于下降态势。
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11月,市场仍处于调整阶段,叠加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下降14.0%和16.3%,连续4个月保持两位数下降,但受信贷环境边际改善等因素影响,降幅较上月分别收窄7.7和6.3个百分点。
“受前期调控发力和银行按揭额度紧张等因素影响,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调整压力增加,市场整体降温,个别房企出现违约事件,购房者观望情绪上升,进一步拖累市场活跃度下降,房企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出现下滑。”
在陈文静看来,上半年房企加大营销力度,销售面积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整体表现超预期。三季度市场明显降温,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转降。
从短期市场趋势看,房企销售下滑,短期偿债压力加大成为共识,在此背景下,不少房企们选择开源节流。
以万科为例,11月17日,万科在内部倡议,提出要转变黄金时代的惯性思维方式,将经营理念贯穿始终,对不产生价值的动作和开支做减法,花小钱办大事等工作要求。
张大伟认为,除了开源节流,保持流动性,安心赚小钱,房地产商更要转变思路,着眼于打磨产品品质。“接下来是房企大洗牌的时刻,谁的品质更好,就更能吸引用户,在收缩的房地产市场中分一杯羹。认清形势,加速转变,才能有机会熬过行业冬天,赢得下半场竞争的门票。”
另一方面,房企的转型也在今年常被提及,不过业内提示要谋定而后动。刘水认为,房地产行业整体的利润率持续下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房企切忌盲目,毕竟跨领域是有门槛和资金投入的,不能为了转型而转型,所以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谨慎调整发展战略。

今年楼市近600次调控:政策底显现,风险事件有望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