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滴滴、Uber正在走向“末日”?

2024-05-09 09:12

1. 为什么有人说滴滴、Uber正在走向“末日”?

因为如果这些工人被重新分类为“员工”,他们将得到“员工”该获得的一切劳动保护及福利,包括:失业保险、医疗补贴、带薪育儿假、加班费、工人赔偿、带薪休息时间,以及保证最低一小时12美金的工资。或许更重要的,他们还可以加入工会,大家在奥巴马夫妇的纪录片《美国工厂》中已经领略到了美国工会的强大,它几乎可以“无法无天”,从组织罢工到起诉公司。

Uber正在软硬兼施以试图阻止法案通过,Uber已经承诺其愿意给司机每小时最低21美元的工资,以及其它一系列保护措施。除了“给糖”,Uber正在加大政治献金的规模,Uber联合Lyft、美国外卖平台DoorDash警告立法者,“如果AB 5最终被通过,他们每家公司将准备3000万美金支持游说团体,以推翻法案。”但目前来看,加州公众对互联网科技巨头越发反感,加州不断推升的房价,贫富差距的极大扩大,使得Uber此次几乎无法阻止该法案通过。
加州工会严厉反击Uber,“我们将通过由工人主导的激烈运动,来阻止这些公司荒谬的政治支出,以确保劳动人民获得基本的工作保护,并有权组织自己的法律联盟。”就目前的投票形势看,Uber在加州已经失败。由于加州是全球互联网发展的风向标。

如今Uber因司机性质转变而深陷泥淖,我国的滴滴、美团们呢?滴滴近来虽然出了一档“吐槽滴滴”的活动,但这种无法触及内核的自嘲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一方面是公众打车难,另一方面是全球司机都面对的缺少保障。不说像加州推出AB 5法案,哪怕是Uber给的每位司机21美金每小时的最低工资保障,滴滴也根本做不到。

如果滴滴平台上的司机全部成为加州法案里说的“雇员”,多了如此多的五险一金,滴滴宣扬的廉价、便捷与出租车相比还有何优势呢?不过随着我国法律对共享经济的研究深入,共享经济中的主体,尤其是司机将会获得更多的权利。那时,本就专注于专车形式的曹操专车等平台将会一举掀翻滴滴了吧。

为什么有人说滴滴、Uber正在走向“末日”?

2. 营收已两倍于Uber,滴滴未来的发展如何?

滴滴公司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不仅获得了全额认购40亿美元的价格,而且营收已经两倍于Uber。其实网络拼车时代仍然具备着很广阔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对于还未拥有车辆的学生党和刚上班的上班族。
其实滴滴未来发展仍然具备着很优质的发展潜能,而且滴滴完成上市之后,公司获得的投资金额越来越高,这有利于公司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更何况滴滴公司在多年的发展以后,早已积累公司发展的经验,这些经验加上充足的投资金额使滴滴公司的发展更为有力。

滴滴公司的用户数量不断提高,这也使得滴滴公司获得的资源会越多从目前公布的信息来看,滴滴公司在中国内部的用户数量已经到达了3.77亿,而且活跃用户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一亿。这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数字,而且随着滴滴公司的发展,滴滴公司的用户还将持续增加。除此之外,滴滴公司遍布于全球16个国家,而且超过4000多个城镇中都出现了滴滴的身影。这些现象都在说明滴滴公司未来可期,更何况滴滴公司的活跃司机数量非常高,这位滴滴公司的营收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滴滴公司未来的发展令人非常期待众所周知,每一家公司的发展都不尽相同,虽然大部分公司都想在上市之后获得一部分的投资,但是投资商也会参考公司的发展和各项数据。滴滴公司的各项数据和信息都很透明,投资商看中滴滴公司的用户量和司机数量。一家公司的活跃用户数量会保证公司的发展,而且这家公司也会迎来更快的发展阶段。滴滴公司未来的发展令人期待不已,毕竟这家公司的日活跃用户数量特别高。

总的来说,我觉得滴滴公司未来的发展十分迅速,并且滴滴公司也可以通过上市获得更多的资金,从而完成企业各方面的提升。除此之外,滴滴公司未来的发展比较不错。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滴滴公司的活跃用户数量和活跃司机数量都很不错,这些活跃用户和活跃司机会为滴滴公司的营业额提供有力的保障。只要滴滴公司制定的各种发展方案符合当下情况,滴滴公司就会迎来快速发展的美好未来呀,而且还能创造出更多的辉煌。

3. uber为什么竞争不过滴滴?

对于网约车市场经验积累丰富,可以使滴滴更快的适应这个市场,可以少走很多不必要的弯路。

相关如下
基于滴滴和Uber对于网约车市场经验,能减短很多的对于市场的摸索时间,能更快的实现国内市场普及并迅 速抢占市场份额起到很大的作用。
对与市场的茫然,但没有人小觑Uber 的市场潜力以及实力,滴滴也是看中了这一点。
滴滴对于网约车市场的了解足够清醒,发展目标明确,来自于她(贾青)的眼光还有对于市场的信心。

uber为什么竞争不过滴滴?

4. uber为什么会火爆

【摘要】
uber为什么会火爆【提问】
亲,稍等一下【回答】

亲,可以看一下【回答】

5. 为什么说滴滴和Uber 正在走向"末日"?

近日,Uber股价创下历史新低,这也使得最大投资者软银集团出现账面亏损。软银去年斥资约66亿美元,以每股32.87美元的价格从原始投资者手中收购了逾2亿股股票,同时软银还以720亿美元的估值,再向Uber注资了10.5亿美元,以48.77美元的价格收购了2145万股新股。而这笔投资就目前来看已经失败。


更糟糕的是,Uber的商业模式没准已经宣告了灭亡。这与加州的一项即将通过的法案AB 5有关。该法案的倡议人要求Uber等网约车公司将司机转变为雇员,而不是所谓的“独立承包商”。
网约车平台当然希望它与司机关系是平台与独立承包商的关系,但加州最高法院裁定“只有当工人表现不受雇佣实体的控制和指导”时,才能被确定为独立承包商。”

众所周知,美国司法体制下对判例及其看重,一旦判例作下,那以后Uber与司机之间的劳务纠纷将会处于重大不利。Uber在今年5月的IPO申请时承认,“大规模的司机重新定性,将要求我们从根本上改变商业模式。”也就是说,Uber现有的一切,高估值也好,全球第一独角兽也好,这些都是建立在司机不是公司雇员之上。
而目前,加州立法者已经以5比2的投票结果支持法案AB 5,该法案目前正在等待加州参议院的最终投票,如果参议院通过,Uber的商业模式将被颠覆。为什么说Uber会被这么一个法案给击败呢?


Uber正在软硬兼施以试图阻止法案通过,Uber已经承诺其愿意给司机每小时最低21美元的工资,以及其它一系列保护措施。除了“给糖”,Uber正在加大政治献金的规模,Uber联合Lyft、美国外卖平台DoorDash警告立法者,“如果AB 5最终被通过,他们每家公司将准备3000万美金支持游说团体,以推翻法案。”但目前来看,加州公众对互联网科技巨头越发反感,加州不断推升的房价,贫富差距的极大扩大,使得Uber此次几乎无法阻止该法案通过。加州工会严厉反击Uber,“我们将通过由工人主导的激烈运动,来阻止这些公司荒谬的政治支出,以确保劳动人民获得基本的工作保护,并有权组织自己的法律联盟。”就目前的投票形势看,Uber在加州已经失败。
由于加州是全球互联网发展的风向标,如今Uber因司机性质转变而深陷泥淖,我国的滴滴、美团们呢?滴滴近来虽然出了一档“吐槽滴滴”的活动,但这种无法触及内核的自嘲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一方面是公众打车难,另一方面是全球司机都面对的缺少保障。不说像加州推出AB 5法案,哪怕是Uber给的每位司机21美金每小时的最低工资保障,滴滴也根本做不到。

为什么说滴滴和Uber 正在走向"末日"?

6. 为什么Uber在中国干不过滴滴

1.Uber对于网约车市场经验积累丰富,可以使滴滴更快的适应这个市场,可以少走很多不必要的弯路。
2.基于滴滴和Uber对于网约车市场经验,能减短很多的对于市场的摸索时间,能更快的实现国内市场普及并迅         速抢占市场份额起到很大的作用。
3.Uber本身对与市场的茫然,但没有人小觑Uber 的市场潜力以及实力,滴滴也是看中了这一点。
4.有利于扩大市场影响力,收购之后能更方便管理,减少很大的市场压力。
5.滴滴对于网约车市场的了解足够清醒,发展目标明确,来自于她(贾青)的眼光还有对于市场的信心。

7. 谁才是Uber和滴滴的天敌?

在最风口的出行领域,情况却有不同,从美国到中国,大型租车公司通过提供定制化服务牢牢掌控了出行市场,因而当21世纪初美国大妈Robin Chase创立的Zipcar掀起第一轮出行创新热潮时,租车公司得以进行有效的对抗,倡导共享理念的Zipcar虽然成功上市,但最终为租车巨擘Avis-Budget所吞并。时至今日,如果没有雕爷口中Uber那种诺贝尔级别的巨无霸,再多的Lyft、GetAround、Silvercar或Flightcar仍然不成气候。

近来,中国各地运管的频繁发力可以视为一个信号:互联网出行的草莽时代已经终结,野蛮生长、群雄并起之后,真正成熟的商业模式才会沉淀下来。从业态上看,未来中国专车格局极有可能是两种流派之争:自有车辆+自有司机的神州专车VS滴滴和Uber模式。专车之战,已到分际。

营销

仅从营销而言,大多数中国公司即使无缘诺贝尔奖,也绝对有机会冲击奥斯卡最佳提名,不仅互联网公司时有神来之笔,实体企业亦是创意十足,以前的双十一只是阿里和京东的双雄会,如今苏宁、国美等零售巨头也极速进化,在奶茶事件中,苏宁已经能够发出“他从自己的世界中删除了你,你却为他删除了全世界”这样的神补刀。在出行市场,国内最早的两家互联网租车公司也是个中高手,一嗨租车刚刚请到大嘴姚晨代言,神州租车就意味深长的推出了陈冠希,但与今天的精彩相比,这不过是出行营销的滥觞。

滴滴在移动营销上的全部优势得益于它与微信的寄生性成长,公众号动辄100000+的阅读量可以作为注脚,在移动支付趋向成熟的短暂窗口期,籍着腾讯投资的光环,滴滴迅速搭上了微信支付的顺风车,又成为红包泛滥的始作俑者,而且滴滴红包由于早早接入微信的高级接口,得以获取用户头像及昵称,在传播中呈现出极强的病毒性,如今的滴滴红包更实现了四化:平台化、渠道化、小额化和常态化,得以绕过用户对诱导分享的心理戒惧而在朋友圈中大行其道,在微商被深恶痛绝的今天,“苍蝇再小也是肉”的滴滴红包的顽强生存令人震惊。

滴滴的司机营销则完全依赖一些想象力过载的故事,如著名的“月入3万,睡到自然醒”,这个文案很好的继承了先秦诸子的寓言神髓,如《庄子》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这类故事的核心是用汪洋恣肆,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以及所延展的想象空间去说服听众,背后则是理论上可能,现实中无法求证的神

逻辑。

滴滴的司乘体系所滋养和驯化的是一种寻利文化,乘客在聊胜于无的红包游戏中乐此不疲,司机则沉浸于无所不在的创富 “正能量”,看多了会催生肾上腺素和荷尔蒙,两种意象的叠加共同创造了一个营销神话,服务的内涵和价值则被淘空。

被认为不接地气的Uber其实是另一种形态的营销大珈,仅从创意上说,Uber完全不输背靠腾讯和阿里的滴滴与快的,类似佟大为这种颜控噱头以及广州、深圳的雪糕日、妈妈专车、公主南瓜车、打飞机等极具传播性的活动和产品层出不穷,Uber的营销从不缺专业性和娱乐精神,缺的是传播介质,这使得它的创意达不到滴滴那种深入骨髓、娱乐至死的效果,同病相怜的还有易到用车,后者的各种异业合作和派券活动频率之高令人咋舌,但纵向传播受限于会员基数瓶颈,横向扩散又受制于社交平台的资源,在百度投资Uber之后,易到所获取的流量支持亦有边缘化之势,金主携程在交互上对易到用车做了优化,但仅此而已。

迟来的神州专车提供了一个迥然不同的样本,当年神州租车通过在楼宇电视、机场、高铁等渠道发动简单而有效的广告攻势,成功掌控了自驾出行市场,代驾服务也曾经接入易到用车,储备了消费需求,与滴滴和Uber依靠营销拉动不同,神州专车更关注的是服务本身所带来的源生增长。自1月28日上线以来,神州专车没有使用刷榜冲量的手段,Applestore排名就迅速领先Uber、一号专车和易到用车,这说明与迅速膨胀的下载数据相比,它更关心的是用户质量,背后所反映的是一种来自于实体企业的营销价值观,即对自己的业务深具信心。

一向谈定的Uber最近在营销上却有急功躁进之势,2015年3月以后,它的Applestore排名突然飙升,到5月8日甚至冲至榜首,很多人以为那是营销的力量,其实类似佟大为扫街等活动早在2014年10月就已开始,彼时那篇名为《暖男》的神文正在横扫朋友圈,但佟男神的现身除了引发上海大妈的些许颠狂外,对业务并没有任何实质推动。Uber在排名榜上的神奇表现完全得益于大量投放转化很差的积分墙广告以及负面新闻的集中爆发,这对之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Uber来说很有点黑色幽默了。同样的情况也发生于一号专车,它的Applestore榜单一直在30名开外,到5月之后却突然有跻身三甲之势了。

是什么原因让Uber和一号专车放弃既定的营销策略,转而大力投放下载冲量广告?X因素只能是神州专车,Uber和一号专车并不惧怕任何创业型的竞争者,但对于业已上市,并在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坐拥数万牌照的神州租车却不能不有所忌惮,事实上,这也是滴滴专车在红包传播中突然强调“十台专车,八台滴滴”的源由所在。

运营

互联网出行是一个在钢丝上跳舞的行业,悠游于法律、政策和市场的中间地带,需要的是平衡木的技巧、钢铁般的神经和永不言弃的斗志,即使在创业环境相对宽松的美国,数不清的出行创新中,真正能称为成功者的也只有Uber。

理想主义的嘲弄制度对创新的抑制作用毫无意义,笃定抱有Uber创始人Travis Kalanick那种“与天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信条更为实用。从打车到专车,从美国到中国,从Uber到滴滴,出行创新赖以成功的手段就是用自下而上的市场变革来疏解不断积聚的出行痛苦,再辅以轻资本的互联网技术再造,叫好又叫座的同时,差不多就是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了。

但这套商业模式存在两个暧昧不明的要素:首先是成本控制,很多人以为共享车源的Uber或滴滴要比自购车辆的神州专车更符合互联网的轻资本精神。其实,类似神州这样的上市公司在车辆集采上一向很有话语权,足以在两年的运营周期内平抑折旧,变现二手车亦不会造成资产减记,刚刚发布的一季度财报显示,神州租车的二手车销售就实现了4.3%的毛利率,而Uber或滴滴从并不具备这种成本优势的小型租车公司或个人手中获取车辆,当然要付出高昂的补贴(后者既不是傻瓜也不是慈善机构),仅从单个订单而论,这种成本结构会有多少优势可言?

其次是吸金能力,Uber每天的全球订单大约在120万左右(不含中国区数据),Uber从中抽取20%的佣金,仅此一项就足以坐享估值神话,但中国市场的情况大相径庭,由于滴滴快车与人民优步的竞争越发屌丝化,Uber和滴滴的单均金额已经下探到40-50元区间,单增补贴居高不下,短期内绝难赢利,何况头顶尚悬达摩克利斯之剑,所以滴滴只能发力企业市场,拼命横向扩充如拼车等产品线,维系资本神话。神州专车同样在派券,但它的充100送100活动锁定的是稳定而长期的需求,而非偶尔尝鲜的群体。从生意上说,专车是一个模式清晰但管理难度颇高的行业,线上体验对UED和技术团队的要求很高,运营部分则涉及运筹学和收益管理,庞大的司机队伍要求人力资源体系掌握劳动密集型组织的管理技巧,神州专车至少在后两项中占优,滴滴则在不同的角色中来回切换,因为大多数中国互联网公司都是运用三十六计的高手,最擅长的是无中生有和上屋抽梯。

当年滴滴和快的几乎是手把手教会了的哥们玩转智能手机,当后者庆幸可以轻松赚钱并对互联网充满敬畏时,已经完成原始积累的滴滴们突然上屋抽梯了,专车的出现迅速将的哥们推向了创新的对立面,几乎是同时,另一群“月入3万,睡到自然醒”的接盘侠出现了,这是一个专车、拼车和P2P租车共同争夺的群体,在各种营销手段的拉动下,补贴和刷单泛滥,他们创造了一条无中生有、凭空出现的供应链,各种匪夷所思的专车用法被开发出来:有高富帅相亲,有白富美钓金龟婿,也有一夜情式的约炮,有老板招聘,有白领求职┅┅,在商业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群成分如此复杂、动机如此不纯、管理如此松散的人成功的打造过一项服务!

如果Uber和滴滴沉溺于过度营销和寄生需求所制造的虚假繁荣之中不能自拔,神州专车就有可能凭借自有车辆+自有司机的稳定服务而发动逆袭。

技术


对互联网出行来说,技术驱动产品的先锋无疑是Uber,而它也是从偷师传统企业开始的。例如UPS很早就为运营车辆配备了传感器,通过数据分析,从2011年起要求所有车辆执行路口右转策略,尽量规避左转路线,到2012年这一改进累计为UPS减少里程4828万公里,节省燃油1000万加仑,这是技术的力量。如果你在美国使用过Uber的服务,你会发现它也在奉行相同的策略,当然这在中国的成效不大,因为有急躁易怒的乘客和道路条件的双重限制。

这种优化思路暗喻了出行服务的核心宗旨:能够用技术系统和大数据解决的问题,就要避免由终端的个体作出决断,例如Uber派单流程并不告知司机目的地,系统通过对订单价值的分析自动定价,以保证司机和乘客利益的平衡。

神州专车的技术优化则有另一种眼界,首先是延续了从租车开始的动态定价,在神州专车禁止拒单的机制下,如何精准的派单对营收就显得尤为重要,其运营团队很早就用蒙特卡罗仿真的办法研究如何准确把握需求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以便在真实的运营环境中建立对应关系,基于多年运营租车业务的经验,神州专车在需求响应和服务能力的配置上也有研究,例如利用泊松分布精算单位时间内随机事件的概率,以求最科学的调派运力。神州系的租车和专车业务目前都在推进OBD的普及,通过获取并整合行驶轨迹、驾驶行为等重要数据,进行前瞻性分析。

O2O风口给了很多创业公司寄生并掠夺实体企业的机会,但这不是电商初创的年代,大批的实体企业已经成功转型,其中的佼佼者就是神州专车和e袋洗,他们背后的金主神州租车和荣昌洗衣本身就是两个行业巨无霸,更聪明的认识到“早晚要做的事不如早做”,与其坐待被颠覆,何如自我颠覆,有了这种开放的心态,自然会是互联网公司的强劲对手。

滴滴最近也在极力包装自己的技术团队,公众号上更是连篇累牍,但所列举的事例牵强而缺乏逻辑,例如提到滴滴的大数据会给用户分别贴上屌丝或土豪的标签,派券的重心则向屌丝倾斜,这是个大成疑问的商业决断。屌丝用户的特点是因券而来,由券而生,依券而存,无券而去,并不是建立一个商业模式的牢固基础,对这些用户的补贴实际上贬低了服务的价值,稀释了品牌内涵,所培养的是毫无忠诚可言,流沙般随意迁徙的低附加值消费群体。

包括Uber和滴滴在内的互联网公司都有只重线上体验、忽视线下服务的倾向,通过狂热的营销和派券所赢得的大量新客户,任由松散的司机管理体系去侵蚀和瓦解,这不是一个良性可再生的商业模式。他们忘记了管理大师弗雷德里克·瑞切海尔德的名言:“服务业只要有5%的回头客,利润便可增加一倍”,也忘了另一位管理大师菲利普·克劳斯比的教诲:“质量管理必须一次做对,没有更正的机会!”长此以往,Uber、滴滴用技术和营销所建立的短暂优势很可能在线下服务不断爆发的负面体验中沉沦。

未来的专车格局之争,不会是滴滴所希望的营销之争—用补贴所赢得的客户最终会由于糟糕的服务而失去;也不会是Uber所寄望的技术之争—靠人去完成的服务最终依赖的是线下的高水平管理,除非无人驾驶一夜普及;最后胜出的一定是回归出行服务本源,能够安全、舒适、经济、便捷的满足人们出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谁才是Uber和滴滴的天敌?

8. Uber市值仅为255亿美元,滴滴还值200亿美元吗?

北京时间3月19日,Uber大跌21.63%,创下上市来最大的单日跌幅的,其最新的收盘价仅为12.82美元,对应的市值为255.5亿美元,创下了上市10个月以来的新低。软银在Uber的投资亏损,或已超过50亿美元。
作为全球网约车平台鼻祖的Uber,同样是全球最大的网约车平台上市公司,其市值更是成为同类型公司的参考标的,中国网约车平台滴滴,正是这样的同类公司。在一级市场,滴滴估值曾经对标Uber。
滴滴啥时候、以什么样的估值上市,是中国一级市场的两大未解之谜,在2020年预计也无法解开了。如果滴滴要上市,按照Uber的市值表现,中国网约车平台(或者称之为出行平台)滴滴,其估值或已不足200亿美元。
下面,从Uber和滴滴的业务规模,双方所在的市场,以及双方的商业模式出发,深度剖析滴滴的估值,到底还能值多少钱?这个问题,是中国一级市场的未解之谜之一,本文仅为分析,因为并不构成实际参考,请关注分析的逻辑。

在一级市场,滴滴的估值,曾经对标Uber的估值,曾几何时,滴滴向投资人推介的是,滴滴的估值更低,订单量更多,因此估值有更大的上涨空间。滴滴到底值多少钱,还得参考Uber的市值。
Uber的最新市值的255亿美元,其中,Uber持有滴滴17.7%的收益权,这是Uber中国和滴滴合并后的结果,此外,Uber还持有Uber ATG大约62.5亿美元的股权,这是2019年4月,Uber ATG独立后获得软银、丰田和电装共计10亿美元投资后估值72.5亿美元。
Uber IPO时的市值是824亿美元,低于市场预期的1200亿美元,此前一级市场最后的融资的估值为750亿美元左右,要比滴滴最后估值600亿美元要高。也就是说,在一级市场的时候,Uber的估值就是要高于滴滴的。
在业务上,Uber的业务主要分为四大部分:1、网约车;2、外卖Uber Eats;3、货运服务Uber Freight;4、其他业务(电动单车、技术服务)。外卖和货运服务,是Uber增长最快的业务,在2019年Q3,同比分别增长了64%和78%,收入分别为6.45亿美元和2.18亿美元。
网约车业务还是Uber最大的业务,在2019年Q3的营收为28.95亿美元,同比增速为19%。但,Uber的网约车业务,受到了竞争对手Lyft的侵蚀——2018年,Lyft声称其占有35%的美国共享出行市场,而15个月前,这个数字为15%。美国共享出行市场,基本上被Uber和Lyft垄断。

滴滴作为一个非上市公司,并没有公布其详细的运营数据。但还可以从其目前的业务来推测一下。目前,滴滴的业务包括了1、网约车(专车、快车、拼车、出租车等);2、后市场的小桔车服;3代驾、租车(小桔租车)和单车。
关于滴滴的最新估值有以下几个参考:
1、滴滴最新一轮融资,是2019年7月,丰田汽车的一笔6亿美元的战略投资,但该笔投资估值并没有公布;
2、按照Gronhui的说法,在2019年10月,滴滴在中国和美国的两个原始股东寻求套现,报价估值分别为400亿美元和430亿美元。但是,并没有显示交易是否成功;
3、恒大研究院在2019年12月底发布的《中国独角兽报告:2019》显示,滴滴最新估值为450亿美元;
4、2017年,滴滴亏损25亿,出行订单74.3亿;2018年亏损108亿,订单约为109亿(日均3000多万单);
订单增加,亏损也随之增加,滴滴的商业模式似乎不是那么美好。
滴滴的商业模式copy from Uber,除了网约车服务,滴滴也曾经想去攻打外卖服务,但滴滴在国内遭遇了强大的对手——美团。滴滴想去切入外卖,也是因为美团想去切入网约车服务,双方在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短暂交锋后,均偃旗息鼓了。
因为,一旦打仗,需要海量的资金,无论是美团还是滴滴,都没有这样的资金了。当然,彼时的美团,也正在全力准备IPO,不能因为烧钱去开拓打车市场而影响IPO的财务报表表现。
2019年,市场上曾经一度传出,美团要并购滴滴,那时候的美团,正值上市后的市值高峰,约为900亿美元,并且实现盈利。滴滴则深陷泥潭,业务因为监管和竞争对手而严重压缩。

更重要的是,受到监管的影响,滴滴的商业模式,已经从单纯的C2C模式,转向了B2C模式,与传统的出租车公司,并无太大的区别。只有顺风车业务,还是纯粹的C2C模式,也是唯一能去抬高估值的地方。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自动驾驶,同样是参考Uber的自动驾驶部门Uber ATG,滴滴成立了自动驾驶部门,但是,真正的成规模的投入,应该是从2019年开始,参考Uber ATG的独立,滴滴自动驾驶部门独立,滴滴CTO张博出任新公司CEO,随后,顺为资本投资人孟醒加盟出任COO,Aptiv VP韦峻青出任CTO。
但是,不同的是,Uber ATG独立后,获得了软银、丰田和电装共计10亿美元的投资,Uber随后也上市了。滴滴自动驾驶独立后,并没有获得任何投资(迄今没有官宣),滴滴距离上市也似乎遥遥无期。
02 滴滴啥时候啥估值上市
滴滴上市,被传了无数次了。作为中国备受瞩目的超级独角兽,以及超级融资机器,总融资金额超过200亿美元,背后的投资人更是无比豪华,国内外一线美元基金、中字头的财团和银行、丰田和苹果等汽车和科技巨头。
在2018年,滴滴的上市计划,被接连报道的致命事故而中断,唯一赚钱的顺风车业务被叫停,滴滴开始安全整顿,相关监管人员进驻。滴滴也罕见在2019年公布2018年亏损108亿,并且开始裁员和缩减开支,包括员工福利,甚至待客的矿泉水都取消了。
不管是程维,还是柳青,都曾经在媒体采访的时候,用到了痛哭的字样,实际上,哭惨是解决不了滴滴的问题的。滴滴背后那么多的投资人,都期待这滴滴IPO,并且顺利的获利退出,这是资本的本质驱动力使然。
滴滴啥时候IPO,会是啥估值,这是一级市场的两个未解之谜了。滴滴在2019年底重启顺风车业务,此前将自动驾驶公司独立,被解读为滴滴要在2020年冲刺IPO。但是,全球股市在Q1暴跌,美股更是出现了罕见的10天四次熔断。
Uber的市值,更是下滑到255亿美元。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滴滴还有信心上市吗?答案显然易见。那么,滴滴现在到底值多少钱。曾经在一级市场对标Uber,也不妨将IPO市值对标Uber。

滴滴面临的情况更为恶劣:在网约车业务,遭受主机厂为首的区域化竞争,并且遭遇区域化的监管难题;外卖市场并没有也无法切入,因为面对美团和蚂蚁金服的竞争;货运市场,没有开拓;后市场,倒是可以让滴滴有一定的想象空间。
更重要的是,Uber还持有17.7%的滴滴收益权,以及自动驾驶公司Uber ATG高达62.5亿美元的股权,滴滴自动驾驶公司的估值肯定比不上Uber ATG,并且可能是数量级的差别。
还有一点,Uber在美国还是C2C的模式,滴滴已经不是纯粹的C2C模式,C2C模式的规模效应和平台轻资产优势,也是可以在估值上体现的。更重要的是,无论是Uber,还是滴滴,都无法实现规模盈利,在现在的市场环境,显然是不受欢迎的商业模式。
滴滴,你们认为还能值多少?在车智君看来,高于Uber的估值对于投资人来说,风险太大了,高于Uber,还不如去买Uber的股票,流动性还特别强,低于Uber的话,也要看低多少,作为投资人,肯定是往上看盈利空间,所以,必然是低于200亿美元了,按照Uber市值,盈利空间25%,套现时间至少3年,年化收益8%,风险还很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