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镇的基础设施

2024-05-16 20:49

1. 河姆渡镇的基础设施

河姆渡镇水陆交通便捷,距宁波机场、北仑港口35公里,沪杭甬高速公路、铁路、杭甬运河均穿越境内,其中距沪杭甬高速公路大隐道口仅8公里。镇内邮电通信、电力、供水、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完备。镇村环境整洁、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镇风民风良好,2002年,河姆渡镇党委被授于宁波和余姚市“六好”党委。

河姆渡镇的基础设施

2. 河姆渡镇的工业发展

河姆渡镇现有各类工业企业400余家,其中以不锈钢为主的企业达108家,规模以上企业60家,产值占河姆渡经济总量的80%,利税占70%。年生产不锈钢粗钢能力达40多万吨,是华东地区不锈钢产业的主要生产基地之。河姆渡镇不锈钢功能区地处本镇东部交通便捷,工业基础较好的罗江村,始建于2002年9月,占地1050亩,距离河姆渡遗址仅3公里。 截止04年底,功能区共引进企业62家,其中市外企业13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共投入固定资产107471万元,其中3家4000万元以上项目企业投入2.1亿余元。功能区各项基础设施累计投入6358万元,其中5000多万元用于建造变电所等供电设施,1300多万元用于道路配套设施。现在功能区已投产企业56家,完成产值、销售、利税分别为87583万元、80618万元、8213万元。新的一年功能区将进一步加速产业规模集聚,促进产品更新,产业升级,提高建设档次,扩大知名度,辐射地方经济。

3. 河姆渡镇的农业发展

河姆渡镇地处姚东,地势南高北低,姚江、慈江两大水系贯穿全境,北部平原,四面环水,地势低洼。农民所从事的传统农业水稻长期受“烂水田”的限制,产量始终不高,农民增收困难。九五期间,河姆渡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发展效益农业的要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茭白生产,经过五年的努力,茭白种植的面积从九五初的4000亩发展到九五末的20000亩。茭白产业已逐步取代粮食产业而成为河姆渡镇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条有效途径。据统计:“九五”期间,河姆渡共累计种植茭白6万亩,茭白年收入累计已突破1亿元大关。河姆渡茭白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姚东地区农业的一大区域特色经济,现在已成为余姚市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

河姆渡镇的农业发展

4.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地理位置

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很不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区别,大致分为三大经济文化区:①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包括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等地,这里是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地,很早就饲养猪、狗,以后又养牛、羊等。②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主要为长江中下游。岭南地区农业则一直不发达,渔猎采集经济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可划为一个亚区。本区很早就种植水稻,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饲养猪、狗,以后陆续养水牛和羊。③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包括长城以北的东北大部、内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面积大约占全国的2/3。这个区域除个别地方外基本上没有农业,细石器特别发达而很少磨制石器,陶器也不甚发达。

5. 河姆渡居民的介绍

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他们建造房屋,用船、筏载人荷物、浮水采集,使用刀、匕、锤、铲、矛、碗、筒、小棍、器柄、纺轮、蝶形器等木器,栽培人工水稻,家养羊、鹿、猴子等牲畜。在河姆渡并出土了中国境内所发现最早的漆器。

河姆渡居民的介绍

6. 河姆渡聚落居民在哪个地区

河姆渡聚落居民遗址是中国晚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
河姆渡遗址发掘发现的文物遗存具有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的特点,为研究距今七八千年前氏族公社繁荣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提供了比较全面的材料。如两次发掘出土的陶片达40万片之多,用同样的发掘面积作比较,是其它新石器时代遗址所不及。又如出土的纺织工具有纺轮、绕纱棒、分径木、经轴、机刀、梭形器、骨针近10种,根据这些部件,可以复原当时的织机,其它的遗址就没有这么具体。它的文化特色主要还在稻作农业、干栏式建筑、纺织和水上交通方面。

7. 河姆渡居民

  干栏式建筑木构件和加工工具。                               夹炭黑陶和夹砂红陶、红灰陶
  稻作经济”,反映稻作农业及渔猎采集活动
  环境
  河姆渡南面的四明山,北面姚江平原中部的慈南山地和东面南北走向的乌石山、羊角尖山、云山等低山丘陵三组山系构成硕大的工字,这种地貌尤如今天围海造田工程上抛筑的丁坝和顺坝,具有很大的促淤成陆功能。距今1万年前开始的全新世初大规模海侵时,四明山北麓成为一片浅海,从长江口顺潮而下的泥砂搬运到这里后,受工字形地貌的阻挡而沉积下来,使河姆渡一带的淤积快于其两翼,当海退开始后,河姆渡一带自然最先出露成陆。根据低塘镇西村地下31米处发现的贝壳层的年代8020年,推测海退发生在距今7500年左右,所以距今7000年前河姆渡确实是四明山前的一块高地。研究过程中委托南京大学所作的河姆渡遗址地质土样古代微生物、孢粉、土壤粒度和含盐量的检测结果印证了课题组的研究结论。   根据河姆渡遗址孢粉资料和考古发掘材料分析,7000年前河姆渡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热,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4℃,年降雨量比现在多500毫米左右,与现在的广东、广西南部和海南岛相似。在地理方面最大的差别就是遗址南面还没有姚江阻隔,只有芝岭溪水在遗址的西南流过。遗址的东面是一片平原,西面、北面濒临河姆渡——丈亭——二六市大湖,河姆渡处于湖泊沼泽、平原、草地、丘陵、山冈多种地貌的复杂环境,所以这里的动植物资源特别丰富,非常有利河姆渡先民的生产、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当河姆渡成陆时,“工字形”地貌两翼,即现在的余姚城区以西、宁波市西郊以东地区尚处于浅海之中,海水涨落有规律地推动湖水升、降,为河姆渡人的稻田创造了自灌条件,使河姆渡人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稻谷。因此河姆渡人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更多劳力去建造庞大的干阑式建筑,有时间去发展纺织、漆木器  河姆渡遗址仿古塑像建筑复原图
  生产。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河姆渡文化繁荣的关键因素,而河姆渡人对自然万物的认识和利用则是决定因素。
  家畜主要有猪、狗     上面写着  牛也可能是

河姆渡居民

8. 河姆渡遗址主要分布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