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

2024-05-18 14:21

1. 介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

  (一)生平
  梅兰芳(1894-1961),本名澜,又名鹤鸣,小名裙子、群子,字畹华,一字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祖籍江苏泰州。清光绪二十年九月二十日(1894年10月22日)出生于北京李铁拐斜街的梨园世家。1961年8月8日病逝于北京,终年68岁。他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社会活动家。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艺术事业,为祖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享誉中外的文化名人。

  (二)苦读的幼年时代
  梨园世家: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 是十九世纪著名的京剧演员,兼擅青衣花旦,被列为“同光十三绝”之一。父亲梅竹芬,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京剧演员,可惜英年早逝。伯父梅雨田是一位出色的京剧器乐家,号称“六场通透”(即所有场面上的乐器都能拿起来伴奏),长期给谭鑫培伴奏。自幼受到的艺术熏陶,为梅兰芳在京剧艺术方面的开拓发展奠定了基础。
  梅兰芳幼年的生活相当艰苦。他父母早逝,依靠伯父伴奏的收入来维持生活。8岁开始学艺,11岁登台演出。这期间他除了学青衣戏外,还学花旦戏、武功、昆曲等。同时还看戏,用心比较、琢磨前辈艺术家们的艺术精华。
  除了演戏练功外,他的业余爱好十分广泛,特别喜欢养鸽子、养花和书法绘画,而这些爱好对他提高表演艺术起了很大作用。幼年的梅兰芳眼睛微微近视,有时还迎风流泪,眼珠余转也不灵活,因此每当黄昏时分,他让鸽子翱翔空中,让自己的眼睛随着鸽子转动,认真锻炼眼力。久而久之,双眼灵活自如,透亮传神。
  他认为京剧的服装色彩、化装、脸谱、舞台装置都和美术的密切关系,最好自己能画。1913年至1914年两次赴沪演出,他与老画家吴昌硕结下了忘年之交,于是开始了绘画生活。先请王梦白教画。后向陈师曾、姚茫父学习画佛像,向齐白石、汤定之学习画草虫、松梅等。
  梅兰芳对电影艺术的贡献也为人称道。早在1920年,就拍摄了无声舞台纪录片《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三)博采众家,自建梅派
  梅兰芳20岁时,已经是一位驰名京沪的京剧演员了。
  1913年11月,梅兰芳第一次和王凤卿应邀去上海演出。上演了一二本《虹霓关》,开创了在同一剧目中一人演两个不同行当、不同扮相、不同演法的先例。“枪挑穆天王”轰动了大上海。
  1914年秋冬,梅兰芳再次应邀赴上海演出,增加了《贵妃醉酒》等剧目,历时45天,场场爆满,盛况空前。曾以22万多张票,当选为“伶界大王”。
  两次赴沪演出,是梅兰芳一生在戏剧方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他在艺坛上的地位明显得到巩固。
  梅兰芳回到北京后,开始创作《一缕麻》等反对封建包办婚姻、揭露官场黑暗的时装新戏,对推动京剧艺术的革新和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不久,他又尝试排演了古装新戏,如《黛玉葬花》等,刻画了那些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妇女形象,创造出新的妇女装束和扮相,丰富了京剧舞台服装。这些取材于文学的古装新戏,为观众喜闻乐见。
  1915年4月到1916年9月,梅兰芳编演了11出新戏,同时还整理和上演了许多传统戏,比如《宇宙锋》、《花木兰》、《考红》等。1921年,编写的《霸王别姬》,刻画了一个善良、有见识、富有感情而又坚贞不屈的的虞姬形象。此剧后来成为梅派保留剧目中比较优秀的一个。
  他集京剧旦角艺术的大成,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特点,创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梅派。后来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之一。

  (四)艺术使节
  梅兰芳一生曾应邀出访10余次,他先后访问过日本、美国、苏联、英国、德国、意大利、埃及、印度、朝鲜等国。与许多艺术大师交流经验,并结下深厚的友谊。他是把京剧艺术介绍到国外的先驱者,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19年4、5月间,梅兰芳应邀赴日演出,这是中国京剧演员第一次出现在外国舞台上,受到热烈欢迎,日本剧评家高度评价了他的艺术造诣。
  1924年10月,他第二次率国赴日本演出,获得了更大的成功。还将《廉锦枫》和《虹霓关》中的“对枪”折成电影。从此声名远播世界许多国家。
  同年,结识了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在北京开明戏院为其专演一场《洛神》。现在沿用下来的“川上之会”一场的布景,就是根据泰翁的意见设计的。
  1926年10月,瑞典王储夫妇(后来的古斯塔六世)访华,要求观赏梅剧,梅兰芳在家中为他们演出了《琴挑》和《霸王别姬》中“舞剑”一场,从此双方结下深厚友谊。1957年夏,国际舞蹈协会授予梅兰芳一枚荣誉章,表彰他在艺术上的精深造诣。
  1929年12月,梅兰芳率团24人,赴美国演出,历时半年之久。所到之处,均受到当地政府、各界人士,特别的文艺界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接待。美国学术界也极为重视这次访问演出,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波摩拿学院授予他文学博士荣誉学位。一时间京剧艺术风靡了美国。美国电影界认为他的表演艺术对电影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将他演的《刺虎》一拍摄成有声电影新闻片,这是第一部中国戏曲的有声电影。
  1935年2月,苏联政府特派“北方号”专轮到上海迎接梅剧团访苏。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共演出8场,历时一个半月。在此期间,梅兰芳有幸结识了一批世界闻名的作家和戏剧家,如高尔基、小托尔斯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还有正在苏联的英国作家肖伯纳、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及皮斯卡特尔。
  建国后,梅兰芳继续致力于保卫世界和平、促进文化交流的工作。
  1952年12月,他出席了在维也纳如开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回国途中,又经苏联莫斯科作短暂的访问和演出。
  1952年春和1953年11月,两次率团赴朝鲜战场作慰问演出。
  1956年,率中国京剧团到日本访问演出。
  1957年,参加了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赴苏联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

  (五)爱国志士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在我国东北阴谋筹建傀儡满洲国,曾多次派人请梅兰芳前去演戏,以示“庆祝”,他每次都严辞拒绝了。
  1932年,梅兰芳全家迁居上海。为鼓舞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斗志,梅兰芳与叶恭绰等一起编演了《抗金兵》。他又把《易鞋记》改编为《生死恨》演出。
  抗日战争爆发后,梅兰芳身居沦陷区,不为敌伪的威胁利诱所屈服,毅然蓄须明志,8年不曾登台演出。由于长期停演,梅家经济陷入困境,他只好把北京的住宅卖掉。后来又靠卖画甚至典质度日。这段时间,他曾作“达摩面壁图”,上面题了双关的跋语:“穴居面壁,不畏魍魉;壁破飞去,一苇横江。”
  1938年,梅兰芳蜇居香港。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很快沦陷了。当时梅兰芳未及撤离。一天,日军侵港司令酒井派人强行将梅接去,当时梅兰芳蓄须已久,酒井惊讶地问他为何留须,他回答说:“我是唱旦角的,年岁大了,扮相、嗓子都不如以前,应该退出舞台了。”酒井无奈,终于没有提出什么要求。又有一次,在酒井举行的茶会上,许多新闻记者想把梅兰芳和酒井握手的镜头抢拍下来,用作宣传。梅都机智地避开了。以后,日军几次请梅兰芳唱一出京剧,他又以牙痛为由回绝了。
  1942年秋,大汉奸褚民谊突然来访,提出请梅兰芳轮回演出,以庆祝所谓“大东亚圣战”一周年纪念。梅立芳立刻拒绝了。日伪见软的不行,就出面胁迫,勒令梅兰芳必须参加演出,否则军法从事。后来在朋友献计下,请医生打了一针预防伤寒病针,顿时使体温升高到40度以上,经日军军医检查确是“病重”,才算作罢。
  1945年8月8日,抗占胜利的消息一传出,梅兰芳高兴得当天就剃掉了唇髭。没出两个月,他就在上海美琪大戏院重登舞台了。那时,他已经52岁了。

介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

2. 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的演出剧目

梅兰芳京剧团经常上演的剧目,以梅兰芳大师为代表的京剧传统流派经典为主打,以新编历史剧和集萃精美技艺的武戏为两翼,以及“红色经典”现代京剧等。排列开来计有《贵妃醉酒》、《宇宙锋》、《霸王别姬》、《凤还巢》、《御碑亭》、《穆桂英挂帅》、《生死恨》、《天女散花》、《廉锦枫》、《西施》、《白蛇传》、《四郎探母》、《红鬃烈马》、《龙凤呈祥》、《起解·玉堂春》、《赵氏孤儿》、《吕布貂蝉》、《罗成》、《周仁献嫂》、《四进士》、《十老安刘》、《苏武牧羊》、《珠帘寨》、《上天台》、《法场换子》、《乌盆记》、《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杨家将》、《群英会·借东风》、《锁麟囊》、《春闺梦》、《遇皇后·打龙袍》、《秦香莲》、《钓金龟》、《望儿楼》、《三盗九龙杯》、《三盗令》、《白猿献寿》、《长阪坡·汉津口》、《虹桥赠珠》、《闹天宫》、《擂鼓战金山》、《挑滑车》、《卧虎沟》、《艳阳楼》、《红灯记》等数十出,囊括题材样式之多,涵盖流派风格之广,在国内京剧演出团体中堪称独树一帜蔚为大观。梅兰芳京剧团在改革开放多元文化大潮流中不断在艺术上开拓进取,先后创排了梅派经典系列的《梅华香韵》、《太真外传》、《洛神赋》;贺岁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连升三级》;大型交响剧诗《梅兰芳》等极具现代审美观念又不失传统底蕴的新剧目,公演以来不但受到京剧老戏迷的首肯,也得到了时尚新知音的赞誉,社会反响强烈媒体及业内专家更是好评如潮。其中《洛神赋》在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获得金奖,《梅华香韵》演出超过百场,在竞争激烈充满挑战的演出市场中力拔头筹。

3. 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的主要领导

团长梅葆玖梅葆玖是梅兰芳的幼子,生于1934年。自有受家庭熏陶,由父亲延师,得王瑶卿、朱琴心等名家启蒙,并得到梅大师亲传实授,打下坚实的演艺基础。十岁即登台演出,成年后,随父亲到各地演出,或倚傍大师左右、或独当一面担纲,深得梅门本派三昧真髓。梅葆玖嗓音清亮甜润,运腔松弛自如、台风韵致卓而不俗、悟性天赋得天独厚,是梅派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传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梅葆玖上演了《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生死恨》、《凤还巢》、《太真外传》、《洛神》、《西施》、《穆桂英挂帅》、《宇宙锋》、《御碑亭》等多出梅派经典,并推陈出新领衔排演了《梅华香韵》、《中国贵妃》等剧目。曾多次率团到日本、美国和欧洲多国及台湾、香港等地巡演,为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继承发展梅派艺术、振兴京剧事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常务团长李宏图北京京剧院梅兰芳剧团常务团长暨领衔主演,著名叶派小生,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中央电视台特约演员,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戏曲学院首届京剧研究班毕业生;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文化部授予的优秀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李宏图作为京剧新生代翘楚,天赋出众勤奋过人,以英武俊美的扮相、潇洒大方的台风、高亢甜美的嗓音和文武兼备功夫扎实的娴熟演技,赢得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是当今中青年京剧实力派明星群体中最活跃,观众声望最高的叶派小生名宿之一。

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的主要领导

4. 京剧艺术的梅兰芳

,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生于1894年,卒于1961年,本名澜,又名鹤鸣,小名群子,字畹华,一字浣华,别署辍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原籍江苏泰州。他出身于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父亲梅竹芬、伯父梅雨田均为知名艺人或琴师。他早年父母双亡,由伯父抚养成人。8岁开始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首次登台演出《天河配》中的织女,14岁搭喜连成班演出。与此同时,他还求向名旦秦稚芬和丑脚胡二庚学花旦戏,向武功演员出身的琴师茹莱卿学打把子,许多前辈艺术家如名旦王瑶卿、陈德霖、路三宝,昆曲名家乔惠兰、丁兰荪、谢昆泉、陈嘉梁,净角大家钱金福、李寿山等都曾指教于他,尤其得王瑶卿大力提携,创造了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马旦行当为一炉的表演形式和甜润、平和、优美、动听的梅腔,世称“梅派”,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合称“四大名旦”,影响很大,当推首席。有资料说旦行立派从“梅派”开始,尽管此观点存有争议,却足以证明梅派的地位和价值。梅兰芳艺术道路经历了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①从他开始演戏到1915年前后,是以继承传统为主,演出的剧目多为正统唱功戏。②从1915年到抗日战争前夕,是他创造精力最为旺盛的时期。他不仅连续排演了一些时装新戏,还致力于古装新戏的创造和传统剧目的加工整理,完成了京剧旦角表演艺术上的重大革新,突破了传统正工青衣专重唱功、不很讲究身段表情的局限,将花旦和刀马旦的技巧融进青衣表演中。他还排演了一些歌舞成分较重的剧目,丰富了京剧的表演。并对舞台美术、布景、化妆和音乐进行了重大的有突破性的改革,一直为后人所继承。③从抗日战争胜利重返舞台到逝世,是他艺术生涯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他的演出虽然不多,但对人物塑造更富于内在魅力,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梅兰芳在1919年和1924年两次应邀赴日本演出。1930初应邀赴美演出,被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35年应邀赴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演出。梅兰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在上海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的艰苦岁月中,他身居沦陷区,不怕威胁利诱,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表现了一位艺人崇高的民族气节。建国后,他赴朝鲜进行过多次慰问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演出。据不完全统计,梅兰芳一生所演出过的京昆剧目不下200出,其中有传统的,改编的和新创作的,也有时装新戏,还有古典歌舞剧。从角色行当看,有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也有反串小生等行当。他的代表剧目有京剧《贵妃醉酒》、《洛神》、《霸王别姬》、《嫦娥奔月》、《奇双会》、《孽海波澜》、《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牢狱鸳鸯》、《黛玉葬花》、《千金一笑》、《俊袭人》、《廉锦枫》、《红线盗盒》、《凤还巢》、《天女散花》、《麻姑献寿》、《西施》、《太真外传》、《宇宙锋》、《抗金兵》、《穆柯寨》、《穆桂英挂帅》等。梅兰芳历任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等职。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文化部授予他荣誉奖。梅兰芳的弟子及梅派传人有:程砚秋、魏莲芳、李世芳、刘元彤、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丁至云、罗蕙兰、顾正秋、杨荣环、梅葆玖、沈小梅、陈正薇、杨秋玲、张春秋、李玉芙、李炳淑、夏慧华、李经文、杨葆荣、李胜素、董圆圆、魏海敏、张晶、梁维玲、李洁、王艳、郭睿玥、张馨月等。

5. 介绍京剧梅兰芳?

       
       梅兰芳 (公元1894—1961 年),原名梅澜,祖籍江苏泰州,1894年生于北京。
       一、梅兰芳是卓越的戏曲家,京剧表演艺术家,是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梅兰芳在长辈的熏陶下,从小就喜欢看戏、听戏,8岁就开始学戏,10岁登台演出《天仙配》,他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在京剧表演艺术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之后,又勇于革新,编演新戏,将京剧在各方面进行创新,演出了《贵妃醉酒》等戏,反响极大,被称为梅派大师,是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影响极其深远。


       二、梅兰芳是使京剧走向世界的先行者,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大师。1919年4月,梅兰芳应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一个月后回国,反响热烈。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家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据当地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1935年,梅兰芳率团赴苏联及欧洲演出,并考察国外戏剧。在京剧艺术家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他将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格介绍给了各国人民,人们称他为本世纪二十至五十年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大师。
 


        三、梅兰芳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梅兰芳不仅品德高尚,演技精堪,在艺术界和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声望,而且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点缀太平,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他蓄须明志,深居简出。后来,梅兰芳考虑到在上海不能久留,于1938年赴香港,在香港演出《梁红玉》等剧,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


       综述:梅兰芳是我国卓越的戏曲家,京剧表演艺术家,是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梅兰芳不仅是我国京剧走向世界的先行者,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大师,品德高尚,演技精堪,更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因此在艺术界和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声望。
 

介绍京剧梅兰芳?

6. 梅兰芳京剧代表作品 梅兰芳的简介

1、梅兰芳的代表作品有:《西施》,梅兰芳在里面饰演西施。《三娘教子》,梅兰芳饰演王春娥。《樊江关》,梅艳芳饰演薛金莲。《贩马记》,梅兰芳饰演李桂枝。还有《贵妃醉酒》、《黛玉葬花》等优秀作品。
 
 2、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中国戏剧大师,从艺56年,是继谭鑫培后的又一位“伶界大王”。同时,梅兰芳把京剧带到美、苏、日等当时世界主流国家,成为当时全球瞩目的时尚明星,是第一个将中国京剧艺术推向世界的人。

7.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简介

  梅兰芳不仅是一位戏曲艺术表演大师,他还是一个十分爱国的人,梅兰芳的  故事  也让广大群众十分的感动。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简介   
      梅兰芳(1894年-1961年),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祖籍江苏泰州,清光绪二十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是中国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表演艺术家,举世闻名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同时也是享有  国际  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游园惊梦》《断桥》等。所著  论文  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贡献   
      梅派形成初期
   
      京剧形成初期,以梅巧玲为代表的一代老前辈艺术家开启了京剧男旦艺术的篇章。梅巧玲开创的梅派艺术,对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提高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成为了梅派男旦的重要奠基人。到第二代梅派传人梅巧玲之子梅竹芬承父衣钵,良好地继承了梅巧玲的唱法,他对梅派艺术的传承功不可没。
   
      梅派的创立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巧玲之孙梅兰芳继承并发展了梅派艺术,当时的男旦艺术在京剧史上出现了“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让整个京剧发展步入了巅峰时期,这是京剧走向兴盛的重要标志。
   
      梅兰芳旦行立派也是从“梅派”开始的,而京剧行当中梅兰芳最擅演的是“旦”,故梅兰芳是中国旦角创艺立派的第一人。
   
      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京剧《窦娥冤》中的女主角窦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细腻婉转。
   
      梅兰芳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马旦行当为一炉,创造出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世称“梅派”,影响很大。
   
      梅派的创新
   
      梅兰芳所创新的京剧梅派艺术,不仅是中国京剧与整个中国戏曲艺术的高峰,而且还位列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梅派艺术的发展,自是得益于时代的机遇,当时北京精英荟萃,戏楼茶馆云集,在梅兰芳缀玉轩聚集的 “梅党”也各显其长,盛举共襄,进而成就了当时梅兰芳的梅派艺术。
   
      艺术戏剧融合
   
      中国戏剧在服装、道具、化装、表演上综合起来可以说是活动的  水墨画  ,梅兰芳深知应该从  绘画  中吸取对戏剧有帮助的养料。于是他研习作画并向一些绘画名家求教,其中包括齐白石,而齐白石又非常喜爱梅兰芳的戏剧。齐白石对梅兰芳而言是亦师亦友。梅兰芳将艺术和生活,和  兴趣  走到了一起,让中国传统书画走进戏剧,扩展了艺术领域,同时将原有的艺术壁垒打破,开创出新的出路,并将这种新式事物传到了国外。
   
      梅派传承
   
      梅兰芳的一生,体现了不断革新、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他将诸多艺术领域的创作思想融于了京剧艺术舞台表演之中,使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臻于完美的境界,成为旦行中影响深远的流派。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最能体现梅派艺术代表剧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
   
      所以在梅派艺术的传承上,梅兰芳之子梅葆玖,深得其父教诲和指导,作为梅派艺术的领军人物,京剧界举足轻重的男旦演员,梅葆玖在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工作中,深切感受到男旦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为之积极努力着。
   
      而在梅派艺术的优秀传人中,胡文阁梅派后背青年京剧男旦演员中的佼佼者。他师承梅葆玖等艺术家,拜梅葆玖为师。跟随梅葆玖学习的过程中,他良好地继承了梅派艺术,展现了男旦艺术的魅力,为梅派艺术、男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评价   
      1913年10月28日,《申报》13版《剧谈》这样评论他:梅兰芳之青衫亦为都中第一流人物,色艺之佳,早已名满都下二难兼并,必有特异之技艺以动人,观听者有梨园癖者自必联翩往观,第一台又将座物隙地矣。 [3]
   
      中国评论家、戏剧家梅绍武在《梅兰芳全集·总序》评论:他是个勤勉好学的演员,从青年时代起就认真钻研古典文 学、  国画  、民族音乐、民族  舞蹈  、  民俗  学、音韵学和服饰学等多方面的祖国  传统     文化   ,并把这些知识融合到他的艺术中去,从而创造了大量优秀剧目,形成了具有独 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艺术流派--梅派。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老舍:忽然听到梅兰芳同志病逝的消息。我们都黯然久之,热泪欲坠!我们之中,有的是梅大师的朋友,有的只看过他的表演,伤心却是一致辞的。谁都知道这是全国戏曲界的一个重大损失!
   
      泰州书记蓝绍敏:梅兰芳先生是世人景仰的京剧艺术大师,他创造的独树一帜“梅派”艺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遗产,他为中国戏剧艺术做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载戏剧史册。梅先生属于世界、属于中国,更属于他的家乡泰州。
   
      戏曲理论家齐如山:他之为人不但谦和,且极讲信用而仁慈,又自爱而讲气节。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简介

8.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介绍

从小对京剧耳濡目染的梅兰芳在伯父的帮助下逐渐显露出戏曲的天赋。在上海的一次成功演出使他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四大名旦”之首。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展开,梅兰芳隐居香港,他留起了胡子,坚决不为日本政府和一切汉奸唱戏,并与不断来骚扰的日本人斗智斗勇。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的京剧艺术焕发了第二次青春,为中国京剧艺术的发展和培养接班人而孜孜不倦的辛勤工作。1959年,北京人民剧场首演了梅兰芳和孩子梅葆玖、梅葆玥同台演出的《穆桂英挂帅》,此时此刻身在台湾的小声、文欣和齐如山仿佛也在聆听兰芳的绝唱,大幕缓缓落下——梅兰芳先生于1961年8月8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67岁。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