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的建制沿革

2024-05-14 00:03

1. 井冈山的建制沿革

原井冈山市根据拿山长牛岭古汉墓挖掘考证:井冈山地域内自东汉开始有人类繁衍生息,自西晋太康元年(280)起,此地域分属庐陵郡西昌、遂川县地,随着朝代的转换和建置的不同,此地域仍分属永新、遂川和泰和(即拿山乡小通村)辖地。 井冈山斗争时期,在中共湘赣边界党和工农兵政府领导下,于民国17年(1928)2月,在茨坪建立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属遂川县工农兵政府管辖。10月底,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指示,新遂边陲特别区改称大小五井特别区,归中共宁冈县委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10月,中共江西省委、吉安地委为加强井冈山革命老根据地的开发建设,在茨坪设立井冈山特别区,为遂川县辖。1957年,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委员会下放500名省、市直属机关干部到井冈山,于1957年成立国营井冈山综合垦殖场,与井冈山乡(即由井冈山特别区改称)合并。1959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江西省井冈山管理局,驻茨坪,属江西省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构;7月,正式挂牌成立。其管辖范围包括:原宁冈县除韩江人民公社外的全境,永新的拿山人民公社,遂川县的井冈山人民公社。 1959年11月,宁冈恢复县建制,以井冈山管理局的行政区域为宁冈县的行政区域,县治设茨坪,宁冈县人民委员会与井冈山管理局合署办公。1961年12月,宁冈县与井冈山管理局分治,宁冈县由吉安专区领导,井冈山管理局由省直辖。1968年3月2日,改井冈山管理局为井冈山革命委员会,由省直辖。1969年,井冈山革命委员会改属井冈山专区。(1968年2月,改吉安专区为井冈山专区)1977年1月24日,恢复井冈山管理局,为县级行政单位,由省直辖,仍治茨坪。 1981年10月,撤销井冈山管理局行政建制,设立井冈山县,隶吉安地区。(1979年7月,改井冈山地区为吉安地区)1984年12月,撤井冈山县立县级井冈山市,隶吉安地区。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宁冈县和县级井冈山市合并,组建新的县级井冈山市,由江西省直辖,吉安市代管。 原宁冈县元至顺年间(1330~1333),析永新州胜业乡第四十五都至第五十二都等地置县,以“长宁之义”定名为永宁,县治设升乡(今古城),隶属于江西行省吉安路。元至正十二年(1352),迁县治于瓦冈(今新城)。元末朱元璋起义获胜初,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改吉安路为吉安府,县属吉安府。明洪武九年(1376),废元置行中书省,设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划全省为5道,统辖府县,县属湖西道吉安府。清顺治九年(1652),县属江西省吉安府。民国元年(1912),撤销府一级建制,县由省直辖。民国三年(1914),因避国内“永宁”同名地有四,而改县名为宁冈,县属庐陵道。民国十五年(1926)撤道,县直属省。井冈山斗争时期,民国十六年(1927年)10月~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8月,在中共湘赣边界党领导下,宁冈建立过苏维埃政府,先后属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民国二十三年(1934)4月,中共湘赣省委将宁冈与茶陵两县合并为茶宁县。同年8月,红六军团从湘赣根据地突围西征后,宁冈隶属国民党江西省第十行政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民国政府将江西省由11个行政区缩为8个行政区,县属江西省第三行政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全省增为11个行政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又调整为9个行政区,县属于第三行政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8月,中共领导的宁冈县人民政府成立,县属吉安分区。 1950年9月,宁冈县隶属吉安区;1955年3月,属吉安专区;1958年12月24日,宁冈县并入永新县;1959年5月,宁冈县从永新析出,以宁冈县原行政区域(划出江公社对换永新的拿山公社)为主,加上遂川县的井冈人民公社,成立井冈山管理局,归省直辖。1959年11月,恢复宁冈县建制,以井冈山管理局所辖区域为宁冈县的行政区域,与井冈山管理局在茨坪合署办公,县属吉安专区。 1961年12月,宁冈与井冈山管理局分治,县属吉安专区。1968年2月 ,改吉安专区为井冈山专区,县属井冈山专区。1971年1月,改井冈山专区为井冈山地区。县属井冈山地区。1979年7月,井冈山地区改为吉安地区,县属吉安地区。2000年5月,宁冈县和井冈山市合并,并入组建的新井冈山市。

井冈山的建制沿革

2. 为什么选择井冈山作为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因为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介于湖南酃县和江西宁冈、遂川、永新四县之交。大革命时期,这几个县都建立了党的组织和农民自卫军,群众基础比较好。
另外井冈山离中心城市较远,交通不便,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崇山峻岭,地势险要,森林茂密,只有几条狭窄的小路通往山内,进可攻,退可守。这里过去长期有袁文才、王佐两支绿林式的农民武装,王佐部驻在山上的茨坪和大小五井等处,袁文才部驻在井冈山北麓的宁冈茅坪,互相配合,互相呼应。 

扩展资料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开辟了新的道路。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力量还很弱小,敌人很强大,革命的道路还很长。也说明中共开始走向成熟,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毛泽东领导井冈山地区的土地革命,带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村社会大变动。它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广大贫苦农民从分得土地这个活生生的事实中,看清了红军确实是为他们的利益奋斗的,就从各方面全力支持红军和根据地发展。这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 为什么要选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地区位于罗霄山脉中段的湘赣边界,包括江西的宁冈、永新、莲花、遂川和湖南的酃县、茶陵等县,周围五百余里。这里的有利条件是:
1、远离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还可利用两省敌人既要互相争夺地盘又要各自保存实力的矛盾。
2、党和群众的条件较好,大革命时建立过党的组织、工会、农会和农民武装,党和革命的影响仍然存在,还保存着袁文才、王佐两支农民自卫军
3、地势险要,幅员广大,有游击战争的回旋余地;自给自足的地方农业经济,具有为红军初期发展提供给养的经济力。这个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这里开展游击战争,可以影响湘赣两省乃至于湖北。因此,在这里建立根据地,既有利于红军的生存和发展,又有利于推动全国革命走向高潮。

扩展资料:
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开辟了新的道路。说明中共开始走向成熟,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在创建、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中,逐步形成了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法院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

为什么要选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4.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对中国革命有什么影响?论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和巩固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这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的意义是无法估量的。如果没有井冈山这块革命根据地的接应,则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以及后来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部队,都很难立足。而井冈山上有了朱德、彭德怀这两位行伍出身、久经战阵的优秀军事指挥员指挥作战,就犹如猛虎添翼,大大增强了红军的战斗力。井冈山上的红旗不倒,极大地鼓舞了共产党人进行武装斗争的斗志,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念。在井冈山红旗的指引下,各地被打散了的革命力量又纷纷聚集起来,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5.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对中国革命有什么影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开辟了新的道路。
毛泽东领导井冈山地区的土地革命,带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村社会大变动。它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广大贫苦农民分得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土地,连永新县有些出家多年的尼姑也下山嫁人分了地。
广大贫苦农民从分得土地这个活生生的事实中,看清了红军确实是为他们的利益奋斗的,就从各方面全力支持红军和根据地发展。这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扩展资料:
历史评价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武装斗争树立了榜样,成为中国革命走上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的开端。
1928年一月,部队占领遂川,建立了党的县委和县工农兵政府,以及暴动队、赤卫队、农民协会、工会等群众组织。 在遂川,毛泽东对部队提出了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
经过三个多月的游击战争,井冈山区和宁冈、永新、遂川、茶陵、酃县靠近井冈山的地区,都为工农革命军所控制。袁文才、王佐领导的两支地方武装,经过团结改造,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2团。二月,工农革命军攻占新城,于二十一日在砻市成立了宁冈县工宵兵政府。
至此,井冈山根据地初步建成。毛泽东点燃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创了在革命转入低潮的形势下,重新聚集革命力量,武装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照亮了胜利前进的航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对中国革命有什么影响?

6. 如何深刻理解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的现实意义?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领导的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它是无数革命先驱用鲜血和生命熔铸的丰碑。今天,这个不朽的丰碑,依然是中国引领中国人民迈向小康、实现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它必将在当代中国放射出熠熠光芒。井冈山精神的多重价值及其当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井冈山精神中蕴涵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独创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先导意义
从井冈山这片红土地上开辟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这条独创性的革命道路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对半个世纪以后以邓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有着巨大的借鉴和启示意义的。邓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前提是:以苏联模式为样板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僵化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制及其在中国实践的失败,这和毛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历史前提即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模式为标本而不从国情出发、加以无条件套用的先取城市、后取乡村的武装起义实践的失败,是极为相似的。
二、井冈山精神中蕴涵的实事求是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最本质内涵,它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客观基础
井冈山革命道路的成功开辟,是以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坚持实事求是思想的结果。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首先提出的。我们党就是在这条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才从胜利走向胜利。以邓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恢复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定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但最本质的仍是实事求是。进入新世纪,以江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又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把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道确立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但最根本的仍是实事求是。
三、井冈山精神中体现的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是引领当代人价值取向的一面旗帜
井冈山精神中体现的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不失为引领当代人价值取向的一面旗帜。在当前,面对金钱物欲的诱惑,很多人没有了信仰,因此,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问题再一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它不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了。用红色资源中蕴涵的宝贵精神财富教育人民,引领当代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四、井冈山精神中体现的艰苦奋斗作风仍是当代人应发扬的优良作风,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井冈山精神中体现出的艰苦奋斗作风,始终是支撑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
在当前,由于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提高使很多人忽视甚至忘记了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因此,加强革命传统中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已势在必行,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要多管齐下,让青少年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不断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最近,胡又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思想,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可见,弘扬井冈山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仍是当代人的道德准

7. 如何深刻理解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的现实意义?

井冈山精神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胜利之路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实践,并孕育并形成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敢于胜利。井冈山精神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
苏区精神的现实意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建设苏维埃共和国政权的艰苦探索和实践中,为我党和国 家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苏区精神。
星火燎原,信念坚定;反对本本,开拓进取;执政为民,争创第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无私奉献,不怕牺牲。
井冈山
井冈山地处湘东-赣西边界,是万洋山(为罗霄山脉中段)的北支,据传在东汉年间就已经有人在井冈山居住了;秦朝设郡县制时,井冈山划为九江郡庐陵县属地。

如何深刻理解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的现实意义?

8. 红军主力长征以后到1949年5月江西解放期间,包括井冈山在内的江西苏区经历了什么?

          1934年,在井冈山附近活动的红六军转战它地,自此井冈山已经彻底成为白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闽赣根据地出发开始长征。中共中央决定在中央苏区设立中央分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和中央军区,项英任中央分局书记和中央军区司令员,陈毅任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统一领导闽浙赣苏区的党政军工作。同时留下红24师和10几个独立团及地方部队共1.6万人,还有伤病员3万余人,在苏区坚持斗争,并准备将来配合红军主力,在有利条件下进行反攻。 项英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没有迅速地组织退却和坚持游击战,而是把留在苏区的部队全部集中起来,准备打大仗。他将许多小游击队编入各独立团,将出院的伤病员补充到红24师,继续同优势敌人打阵地战,使红24师等部队受到严重的损失。“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队得以不断向苏区腹地推进。11月下旬,中央苏区的全部县城和交通要道都被敌人控制。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党的高级干部何叔衡、贺昌、阮啸仙、毛泽覃、万永诚、李赐凡、李天柱等相继在战斗中牺牲,瞿秋自、刘伯坚被俘,不久 英勇就义。从12月起,敌人又对中央苏区进行“清剿”,实行白色恐怖。

       诚如国民党政府在报告书中所说,在“清剿”区内,“无不焚之居,无不伐之树,无不杀之鸡犬,无遗留之壮丁,闾阎不见炊烟,田野但闻鬼哭”。蒋军肆意屠杀苏区共产党人及老百姓,其手段之残忍,骇人听闻。如挖心、剥皮、肢解、分尸、刀砍、碎割、悬梁、火烧、活埋、挖眼睛、割耳朵、穿铁丝、割舌头、破肚取肠、割乳挖胸、沉潭落井、打地雷公、钉丁字架、灌辣椒水等数十种酷刑。从3岁孩童到80岁老人,均不能幸免,不管男女老弱,均遭屠戮。有的婴儿被蒋军抓住2条小脚,活活撕成两半。有的革命群众被蒋军用烧红的铁盒戴在头上活活烧死。

       遵义会议以后,中共中央书记处于1935年2月5日电示项英并中央分局,要求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地方武装,立即改变组织形式与斗争策略,在中央苏区及其临近苏区,坚持游击战争。中央苏区的留守部队在由正规战向游击战转变后,逐步形成 南方八省15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当地的人民群众,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挫败敌人的反复“清剿”,牵制大量的国民党军队,在战略上配合了红军主力长征,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开始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他们与各地的国民党当局进行了复杂的谈判斗争,迫使国民党军陆续停止对南方游击区的围剿,胜利结束了三年游击战争。后来,南方各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成为长江南北抗击日军侵略的主力。毛泽东高度评价南方各地的游击战争,认为“这是我们和国民党十年血战的结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国民党的大屠杀不但未能吓退群众,反而更加激化了人民和国民党当局的矛盾。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中分析道,国民党统治集团企图以血腥的屠杀政策对付昨天的同盟者——共产党和革命群众,来彻底扑灭革命的火焰,但这是办不到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这种做法,必然使得一切改良主义的幻想归于破灭,使得改良主义再也不能号召群众了。留给群众的,也就只有重新奋起革命这一条路。屠杀主义,不过是“为渊驱鱼,为鸟驱丛”而已。所以毛泽东坚定地指出:“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果不其然,国民党政权不出15年就被它当年所屠杀的力量所推翻,最终未能逃脱覆灭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