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同盟国为什么失败!

2024-05-16 14:08

1. 一战同盟国为什么失败!

1、经济劣势 :
德奥集团在经济实力方面屈于劣势。与同盟国相比,协约国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占有优势。 英国的海上封锁,成功地遏制了德奥集团从美国取得各种急需的物资。 协约国拥有更多的殖民地和附属国。 

2、战略失误:
德国的“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了对手的实力,最终速战速决战略失败,被拖入了两线作战、阵地战、持久战的泥潭,导致德国失败。 

3、内部矛盾:
长达数年的世界大战,加剧了交战国内部的各种矛盾,这在同盟国集团各国表现得更为明显。同盟国各国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奥匈帝国出现民族独立运动,导致了帝国的解体。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 

4、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战争初期,日本参战,德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皆失。意大利倒戈,同盟国失去一个重要的盟国。在交战双方处于僵持阶段,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给协约国增加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砝码。协约国方面获得了大量兵力和战争物资的补充,一批国家加入到协约国一边,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一战同盟国为什么失败!

2. 在“一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

1、经济劣势 :
德奥集团在经济实力方面屈于劣势。与同盟国相比,协约国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占有优势。 英国的海上封锁,成功地遏制了德奥集团从美国取得各种急需的物资。 协约国拥有更多的殖民地和附属国。 
2、战略失误:
德国的“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了对手的实力,最终速战速决战略失败,被拖入了两线作战、阵地战、持久战的泥潭,导致德国失败。 
3、内部矛盾:
长达数年的世界大战,加剧了交战国内部的各种矛盾,这在同盟国集团各国表现得更为明显。同盟国各国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奥匈帝国出现民族独立运动,导致了帝国的解体。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 
4、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战争初期,日本参战,德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皆失。意大利倒戈,同盟国失去一个重要的盟国。
在交战双方处于僵持阶段,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给协约国增加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砝码。协约国方面获得了大量兵力和战争物资的补充,一批国家加入到协约国一边,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战争背景:
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1、法德矛盾
法德矛盾十分尖锐。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个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极大扩充军备。
2、俄奥矛盾
俄奥矛盾的表现是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罗斯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上的南方斯拉夫人居住地区进行扩展,地处中欧的政合国奥匈帝国也在向巴尔干半岛西北部扩张,又怕在自己统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脱离奥匈帝国的统治而独立。
3、英德矛盾
英国从它传统的外交政策上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看到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于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扩展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1、经济上的竞争
在1914年前后,欧洲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关税战和对外国市场的竞争,例如1888-1889年意大利和法国、1879-1894年俄国和德国、1906-1910年奥地利和塞尔维亚之间均爆发了关税战,也可说就是贸易战。
由于19世纪后期德国的工业化速度异常迅速,德国和英国之间展开了最为关键的经济竞争。187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总工业的31.8%,德国仅占13.2%。
但到1914年时,英国工业产量所占比例已经下降到14%,而德国则略微上升到了14.3%,稍大于英国所占比例。德国工业产量的这一短时激增意味着它同英国在海外市场上的竞争十分激烈。
2、殖民地的争夺
由于欧洲列强竭力寻求新的殖民地,以确保剩余资本和剩余产品有海外市场,经济上的竞争和国内的困难还激起了对殖民地的争夺,所以,他们特别积极,要求建立一个与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相称的帝国。
泛日耳曼同盟把目标对准了葡萄牙、荷兰和比利时这样一些小国的富裕的殖民地,并坚决认为德国还必须拥有“显要的地位”。但是,德国人发现,他们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受到了英国辽阔的殖民地的阻挡;他们痛骂英国人是“站着茅坑不拉屎”的自私鬼。
然而,殖民地竞争不只限于英国和德国。19世纪后期,几乎所有的强国都卷入了这场绝对统治权的争夺。
因此,他们在一个又一个地区再三发生冲突:英国和德国在东非和西北非、英国和法国在暹罗和尼罗河流域、英国和俄国在波斯和阿富汗、德国和法国在摩洛哥和西非,相继发生了冲突。这些对殖民地的争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30年间产生了日益紧张的气氛。
3、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
殖民地的竞争转而又促进了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的形成;这些联盟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战争的到来。联盟体系始于1879年德国宰相卑斯麦与奥匈帝国缔结两国同盟条约之时。
这是一个防御性的盟约,旨在保护德国免受法国人的攻击,因为法国人想收服1871年失去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
这个条约还旨在保护奥匈帝国免受俄国人的攻击,因为俄国人在巴尔干半岛同奥匈帝国接连不断的发生冲突。
1882年,两国同盟因意大利的加入而变成了三国同盟。它的目的还是防御:保护意大利免受法国的攻击,因为意法两国在突尼斯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当时,三国同盟无论就其宗旨或盟约条款来说,都绝不是侵略性的。德国和奥匈帝国都是易满足的国家,它们主要感兴趣的是维护欧洲大陆的现状。
4、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
第四个背景原因是欧洲被统治的少数民族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愿望。这种愿望在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是难以对付的,那里的法国人仍不服从德国的统治。
但在中欧和东欧,它却是一场噩梦。由于对民族自决的要求日益增长,那里的多民族帝国正处于差不多被撕成碎片的危险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

3. 一战中同盟国联合的原因

一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有:
(1)德奥集团在经济实力方面居于劣势:与同盟国相比,协约国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占有优势。 
(2)同盟国集团的军事战略失误:德国速决战的破产,被拖入了两线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
(3)同盟国各国的经济政治危机:长达数年的世界大战,加剧了交战国内部的各种矛盾,这在同盟国集团各国表现得更为明显。奥匈帝国境内出现了民族独立运动,导致了帝国的解体;德国1918年11月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 
(4)国际力量的对比不利于同盟国:战争初期,日本参战,德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皆失。意大利倒戈,同盟国失去一个重要的盟国。在交战双方处于僵持阶段,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给协约国增加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砝码。

一战中同盟国联合的原因

4. 在“一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

1、经济劣势:
德奥集团在经济实力方面屈于劣势。与同盟国相比,协约国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占有优势。英国的海上封锁,成功地遏制了德奥集团从美国取得各种急需的物资。协约国拥有更多的殖民地和附属国。 
2、战略失误:
德国的“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了对手的实力,最终速战速决战略失败,被拖入了两线作战、阵地战、持久战的泥潭,导致德国失败。 
3、内部矛盾:
长达数年的世界大战,加剧了交战国内部的各种矛盾,这在同盟国集团各国表现得更为明显。同盟国各国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奥匈帝国出现民族独立运动,导致了帝国的解体。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 
4、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战争初期,日本参战,德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皆失。意大利倒戈,同盟国失去一个重要的盟国。
在交战双方处于僵持阶段,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给协约国增加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砝码。协约国方面获得了大量兵力和战争物资的补充,一批国家加入到协约国一边,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战争背景:
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1、法德矛盾
法德矛盾十分尖锐。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个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极大扩充军备。
2、俄奥矛盾
俄奥矛盾的表现是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罗斯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上的南方斯拉夫人居住地区进行扩展,地处中欧的政合国奥匈帝国也在向巴尔干半岛西北部扩张,又怕在自己统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脱离奥匈帝国的统治而独立。
3、英德矛盾
英国从它传统的外交政策上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看到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于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扩展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1、经济上的竞争
在1914年前后,欧洲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关税战和对外国市场的竞争,例如1888-1889年意大利和法国、1879-1894年俄国和德国、1906-1910年奥地利和塞尔维亚之间均爆发了关税战,也可说就是贸易战。
由于19世纪后期德国的工业化速度异常迅速,德国和英国之间展开了最为关键的经济竞争。187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总工业的31.8%,德国仅占13.2%。
但到1914年时,英国工业产量所占比例已经下降到14%,而德国则略微上升到了14.3%,稍大于英国所占比例。德国工业产量的这一短时激增意味着它同英国在海外市场上的竞争十分激烈。
2、殖民地的争夺
由于欧洲列强竭力寻求新的殖民地,以确保剩余资本和剩余产品有海外市场,经济上的竞争和国内的困难还激起了对殖民地的争夺,所以,他们特别积极,要求建立一个与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相称的帝国。
泛日耳曼同盟把目标对准了葡萄牙、荷兰和比利时这样一些小国的富裕的殖民地,并坚决认为德国还必须拥有“显要的地位”。但是,德国人发现,他们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受到了英国辽阔的殖民地的阻挡;他们痛骂英国人是“站着茅坑不拉屎”的自私鬼。
然而,殖民地竞争不只限于英国和德国。19世纪后期,几乎所有的强国都卷入了这场绝对统治权的争夺。
因此,他们在一个又一个地区再三发生冲突:英国和德国在东非和西北非、英国和法国在暹罗和尼罗河流域、英国和俄国在波斯和阿富汗、德国和法国在摩洛哥和西非,相继发生了冲突。这些对殖民地的争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30年间产生了日益紧张的气氛。
3、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
殖民地的竞争转而又促进了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的形成;这些联盟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战争的到来。联盟体系始于1879年德国宰相卑斯麦与奥匈帝国缔结两国同盟条约之时。
这是一个防御性的盟约,旨在保护德国免受法国人的攻击,因为法国人想收服1871年失去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
这个条约还旨在保护奥匈帝国免受俄国人的攻击,因为俄国人在巴尔干半岛同奥匈帝国接连不断的发生冲突。
1882年,两国同盟因意大利的加入而变成了三国同盟。它的目的还是防御:保护意大利免受法国的攻击,因为意法两国在突尼斯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当时,三国同盟无论就其宗旨或盟约条款来说,都绝不是侵略性的。德国和奥匈帝国都是易满足的国家,它们主要感兴趣的是维护欧洲大陆的现状。
4、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
第四个背景原因是欧洲被统治的少数民族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愿望。这种愿望在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是难以对付的,那里的法国人仍不服从德国的统治。
但在中欧和东欧,它却是一场噩梦。由于对民族自决的要求日益增长,那里的多民族帝国正处于差不多被撕成碎片的危险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

5. 在“一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有4点:
 
1、经济劣势 :
德奥集团在经济实力方面屈于劣势。与同盟国相比,协约国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占有优势。  英国的海上封锁,成功地遏制了德奥集团从美国取得各种急需的物资。 协约国拥有更多的殖民地和附属国。 

2、战略失误:
德国的“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了对手的实力,最终速战速决战略失败,被拖入了两线作战、阵地战、持久战的泥潭,导致德国失败。 
 
 3、内部矛盾:
长达数年的世界大战,加剧了交战国内部的各种矛盾,这在同盟国集团各国表现得更为明显。同盟国各国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奥匈帝国出现民族独立运动,导致了帝国的解体。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 

4、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战争初期,日本参战,德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皆失。意大利倒戈,同盟国失去一个重要的盟国。在交战双方处于僵持阶段,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给协约国增加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砝码。协约国方面获得了大量兵力和战争物资的补充,一批国家加入到协约国一边,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在“一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

6. 一战时的同盟国有哪些

一战时的同盟国主要是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和保加利亚。此外还有它们的仆从国和一些盟友。
主要势力奥地利-匈牙利帝国: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发生,成为一战的导火索。虽然塞尔维亚处于妥协答应了奥匈帝国提出的大部分要求,但奥匈帝国认为这些远远不够,并且以此为借口出兵塞尔维亚。尽管俄罗斯警告奥匈帝国一旦塞尔维亚被入侵俄罗斯绝不会坐视不管,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最终于同年7月28日对塞尔维亚发动了侵略——奥匈帝国认为有德国的介入,俄国不敢贸然介入战争,最终这场战争会成为局部冲突。但俄罗斯最终向奥匈帝国宣战,随后德国向俄国宣战,由此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冲突正式爆发。
德意志帝国:萨拉热窝事件发生之后,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德皇威廉二世告知奥匈帝国德国将会履行同盟条约支持奥匈帝国并协助其防止俄国介入战争。不久之后俄国开始战争动员,德国视此举为威胁。尽管俄国声明此举是对奥匈帝国入侵塞尔维亚的反应而非为与德国交战做准备,德国认为其言辞不足信,并随后开始大规模战争动员。1914年8月,德国向俄国宣战,正式加入战争。
奥斯曼帝国:奥斯曼与德国之间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并于1914年8月与德国签订了同盟条约。然而在战争开始的最初几个月,奥斯曼保持中立,理由是需要时间为战争作准备。1914年11月初,在德国向奥斯曼施压要求奥斯曼履行同盟义务,否则德国将不再继续向奥斯曼提供经济和武器援助之后,奥斯曼将从德国获得的战舰投入战争并袭击了俄罗斯的敖德萨港口,由此加入战争。
保加利亚沙皇国:保加利亚是四个主要同盟国成员中最后一个参战的。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保加利亚被希腊、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打败,因此仍对塞尔维亚怀恨在心。1914年保加利亚与奥斯曼签订同盟条约,次年10月向塞尔维亚宣战,并与德奥联军协同入侵塞尔维亚。保加利亚获得允诺获得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北塞尔维亚获得的瓦尔达尔马其顿地区。
协同作战德尔维希国:索马里人在18世纪末所建国家。在一战期间获得德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援助,在索马里同属于协约国阵营的英国和意大利作战。战争最终导致其消亡。
南非共和国:布尔叛乱者于1914年所建的反对南非联邦的国家。德国支持该叛乱。最终叛军被英国击败。
达尔富尔苏丹国:在一战中支援奥斯曼帝国。其末代苏丹阿里·迪纳尔在英-埃达尔富尔远征中阵亡。随后达尔富尔称为苏丹的一个省。
附庸白俄罗斯:德国附庸
库尔兰和瑟米利亚公国:德国附庸
克里米亚地方政权:德国附庸
顿河共和国:德国附庸
芬兰王国:德国附庸
库班:德国附庸
立陶宛王国:德国附庸
北高加索:德国附庸
格鲁吉亚:德国附庸
波兰:德国附庸
乌克兰:德国附庸
波罗的海联合公国:德国附庸
阿塞拜疆:奥斯曼附庸
舍迈尔山酋长国:奥斯曼附庸

7. 一战同盟国和协约国的矛盾

3个矛盾:
法德矛盾:谋求欧洲大陆的主导权,特别在1871年普法战争之后法国力求复仇,两国围绕欧陆霸权产生冲突
英德矛盾:德国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急需市场和原料,即殖民地,这时世界殖民地已基本划清。于是德国谋求发展海军以瓜分殖民地,这和英国的利益产生冲突,即殖民霸权
俄奥矛盾:俄国与巴尔干半岛的国家同属斯拉夫民族,使用西里尔字母,信奉东正教,因此俄国以斯拉夫民族救世主自居,但巴尔干半岛是奥匈帝国的势力范围,因此俄奥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一战同盟国和协约国的矛盾

8. 一战同盟国与协约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同盟国有:德意志第二帝国
        奥匈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保加利亚(后三国系巴尔干地区的国家)
协约国有:塞尔维亚王国 
        俄国 
        法国 
        比利时 
        英帝国 
        日本 
        意大利(1915年5月,意大利退出三国同盟,加入协约国)
        罗马尼亚
        希腊(其中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希腊亦系巴尔干地区的国家)
        美国
        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