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是怎样的人?

2024-05-18 13:59

1. 胡适是怎样的人?

胡适(1891—1962),汉族,徽州绩溪人。原名嗣穈,昵称穈儿,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是怎样的人?

2. 胡适是个怎样的人?


3. 胡适之与胡适是一个人吗?

胡适之与胡适是一个人。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胡适经历
胡适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4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学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通过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考试,同年夏天回国。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兴趣广泛,著述丰富,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他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胡适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胡适治学成就
胡适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尽管《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出版了上卷,《白话文学史》也没有下编,可这两部书都是建立规范并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后人可以赞赏,也可以批评,却无法漠视其存在。
前者的平视诸子以及历史的眼光,后者的双线文学观念,都是对本世纪学术发展影响甚深的“大胆假设”。另外,他首创新红学,重修禅宗史,以及用历史演进法来研究中国章回小说,都是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

胡适之与胡适是一个人吗?

4. 胡适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你认为在《觉醒年代》中的胡适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其实大家对他的评论都是褒贬不一的。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认为胡适先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并且有着很大的功劳。但是也有人称胡适为汉奸,认为他是一个贪生怕死的胆小鬼。

一、 他人对胡适的评价鲁迅先生曾在一本书中写道,“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郭沫若先生也曾评价胡适,“胡适是头等战争罪犯”。这种明显性的话语,也不难看出他们怎么在评论胡适的。而在《觉醒年代》当中,胡适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整天只会呵呵笑的好人,其实在现实当中,胡适的却是一个性格温和的人,但是他在写文章时却不是如此,他敢于口诛笔伐,并且清楚的让人明白文字就是他的武器。

二、 新文化时期的胡适而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也是一个领袖,而与他同为领袖的李大钊,陈独秀两人与他存在有一定的分歧,可能是思想上的分歧,也可能是处理问题的不同。而在历史上,胡适的一篇文章掀起了一场论战,马克思主义因此受到了影响。李大钊是灵活运用理论,认为在实际当中的话,更应该是偏向于阶级斗争。而胡适则认为,主张社会改造要循序渐进。这也是为他们两人未来走上不同道路而埋下了伏笔,他们两人正是因为这一次的争论,甚至是分歧而导致了后面不同道路的选择。

三、 胡适的选择虽然他们是借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在讨论,解决问题,但是正因为这一次的论战,它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因此新文化运动阵营开始分裂,李大钊与胡适后来也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他们都是坚持己见,其实也没有根本的孰对孰错,他们都在这场论战当中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赢得了自己想要的,但在对于《觉醒年代》当中来讲,胡适的想法可能是相悖的。

5. 胡适之与胡适是一个人吗?

是同一个人。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籍贯安徽省绩溪县,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求学之路:
光绪十七年(1891年)12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光绪二十年(1894年)3月6日,回到籍贯地绩溪随介如四叔读私塾。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开始读《水浒传》等小说,随禹臣先生读私塾。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开始读《纲鉴易知录》《资治通鉴》,当读到朱熹《小学》中引司马光论地狱的话与《资治通鉴》中引范缜《神灭论》的话时,受到影响,从而成为无神论者。

教育成就:
胡适在高校执教,学生中有名的包括牟宗三、罗尔纲、顾颉刚、俞平伯、傅斯年等。此外,胡适还注意帮助同侪、提携后进。林语堂在其留学期间,清政府取消对留学生资助,林语堂靠着胡适的资助继续在国外读书。
20世纪30年代,胡适独具慧眼,提拔、任命、帮助梁实秋完成了日后号称梁实秋对文坛的三大功绩之一的翻译莎士比亚全集。陈之藩与胡适为忘年之交,赴美留学得到胡适赞助。致胡适信件收入《大学时代给胡适的信》。季羡林虽不是胡适的学生,但归国初期也受到胡适提拔。

胡适之与胡适是一个人吗?

6. 胡适是怎样一个人?

说起胡适,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大概都很熟悉。他是安徽绩溪人,与我们熟知的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还是老乡。胡适于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学习期间,深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影响。他曾在美国著名的康乃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还在他赴美学习之前,就在西方教育色彩浓厚的上海梅溪学堂,逐步认识并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化思想。1917年,在北大蔡元培校长的邀请和北大自由活跃学术气氛的感召下,意气风发的胡适回国任教。
  
 年仅26岁的胡适,学识渊博,潇洒而富有激情,在当时的北大很有号召力,被称为“青春美少年”。那时的北大校园,已经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胡适与当时的许多文化名人一道,致力于白话文创作,反对封建礼教。但他与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展开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文化论战”。胡适之主张“文学改良”,宣扬个性自由和科学、民主。主张引进西方的“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来改造中国社会,而不是什么“主义”。
  
 在宣扬西方思想的同时,胡适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也有着很深的思考。他主张破除数千年封建社会蒙在儒学身上的神秘崇拜,用“平等的眼光”来研究和吸收儒学中的某些思想。他强烈反对把所谓“三纲五常”视为孔教教义的认识。虽然主张个性自由和妇女解放,但胡适终生却信守与没有文化、没有多少现代意识的原配夫人的一纸婚约。
  
 早年在北大期间,风浪倜傥的胡适在向一批崇拜者发表演说时,一位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年轻人大胆向他提出了几个问题。当他得知此人并不是北大的注册学生时,拒绝回答他提的问题。年轻的胡适是位学者而非政治家,他没有想到自己曾强烈反对的那个“主义”信仰者,竟然在三十几年后夺取了中国的政权。而令那位高个子北大工作人员尴尬的事,或许也为此后对他“不值一驳”(胡适对大陆“文革”期间数百万言批胡文章的评语)的口诛笔伐,埋下了伏笔。
  
 胡适的博学在中国现代学者中人人皆知。他是中国现代学界公认的历史学家、哲学家与文学家,他对“红学”的研究与贡献,完全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曾与胡适同事多年的国学大师季羡林,晚年曾专程到台湾的胡适墓前拜祭,主张客观公平地评价他,并为大陆“文革”期间自己也被卷入其中的“批胡”运动感到痛心。
  
 胡适曾担任多年的北京大学校长。与蔡元培、马寅初一起,被称为到目前为止,对北大影响最大的三位校长。胡适与蒋介石夫妇保持着良好的私人关系。但自言对仕途没有兴趣的他,也曾几次拒绝出任国民政府的官员。不过在1938年中日战争拉开帷幕的时候,正在欧洲的胡适,却没有拒绝蒋邀请他出任中国驻美大使。胡适在回复蒋的邀请时说:国家到了这种地步,既然调兵调到了我的头上,也是义不容辞呀!胡在任驻美大使期间,对说服美国支援中国抗战做了大量工作。据说,当时的日本内阁,得知中国政府力邀胡适出任驻美大使后曾一度感到恐慌。许多日本人认为,日本需要派出三位驻美大使才抵得上一个胡适。一个擅长外交,一个深谙经济学,一个懂文学。
  
 晚年的胡适,也曾极力主张退守台湾的国民党政权放弃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开放言论自由,实行民主,对台湾的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台湾,他至今都是深受人们尊敬的一位学者。两岸文化界名人李敖,曾主张在北大树立胡适塑像,这也反映出胡适在海外华人中备受尊重的事实。拂去两岸政治恩怨带来的旧年尘垢,胡适是一个博学多才,个性鲜明,在学界颇有成就,在政界颇有影响的值得尊敬的人物。

7. 胡适之与胡适是一个人吗?

胡适之与胡适是一个人。
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籍贯安徽省绩溪县,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宣统二年(1910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
民国六年(1917年),回国受聘北京大学教授。民国七年(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民国八年(1919年),出版论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民国九年(1920年)2月,出版白话诗集《尝试集》。民国十一年(1922年),任《国学季刊》杂志编辑,创办《努力周报》杂志。民国十七年(1928年),出版论著《白话文学史》。

创作特点:
胡适的诗歌属于中国现代诗的开山之作,保留了现代诗草创时的模样和特点。关于诗歌的内涵,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胡适提出,写文章不无病呻吟的观点,将矛头指向了那些伤春悲秋、睹物伤情的诗歌,认为这些诗文处处是陈言滥调,这说明了胡适对那些代代相传且毫无新意、矫揉造作且无病呻吟的某些传统诗歌颇为不满,这也是被胡适所摈弃的。
同时,胡适也尝试着以此为突破口,摒弃那些陈旧的意象,为诗歌的革新带来新气象。在创作实践中,他摆脱了陈陈相因的物象套语,而且诗歌的语言风格也符合其所倡导的“平白易读”,用朴实无华的白描功夫塑造平实质朴的意境。
在意象上,胡适开始根植于思想、制度、精神、技术等抽象层面,使得创造出的意象不再具象,而是抽象意象;同时,胡适开始注重意象的描写对思想、语言、结构和声律的影响,因此,胡适在传统意象上所寄寓的思想感情不同于既往的内容。

胡适之与胡适是一个人吗?

8. 胡适之与胡适是一个人吗

胡适之与胡适是一个人,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籍贯安徽省绩溪县,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宣统二年(1910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民国六年(1917年),回国受聘北京大学教授。民国七年(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民国八年(1919年),出版论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民国九年(1920年)2月,出版白话诗集《尝试集》。民国十一年(1922年),任《国学季刊》杂志编辑,创办《努力周报》杂志。民国十七年(1928年),出版论著《白话文学史》。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被聘为全国财政委员会委员,创办《独立评论》杂志。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被聘为农村复兴委员会委员。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当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民国二十七至三十一年(1938—1942年),出任驻美大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4月25日,出席旧金山会议。民国三十五至三十七年(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前往美国。1952年,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类科学文化史编辑委员会委员;同年,应邀返台讲学。1957年,始任“中研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