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苏子曰:"何?

2024-05-17 02:11

1.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苏子曰:"何?

  壬戌之(结构助词的)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结构助词的)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表停顿)诗,歌窈窕之(表停顿)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结构助词的)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所如,凌万顷之(定语后置的标志)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代词指代后面的歌词)。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代词,歌者的歌)。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结构助词的)潜蛟,泣孤舟之(结构助词的)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结构助词的)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结构助词的)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结构助词的)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表修饰)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结构助词的)一粟。哀吾生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须臾,羡长江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指代水与月),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代词,指代水与月),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结构助词的)清风,与山间之(结构助词的)明月,耳得之(代词,指代清风)而为声,目遇之(代词,指代明月)而成色,取之(代词,指代清风明月)无禁,用之(代词,指代清风明月)不竭,是造物者之(结构助词的)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既白。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苏子曰:"何?

2.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白话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
壬戌(rén xū):元丰五年,岁次壬戌。古代以干支纪年,该年为壬戌年。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这句话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赤壁赋》中,原文节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白话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赤壁赋

3.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翻译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出处:《赤壁赋》【作者】苏轼 【朝代】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白话释义: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翻译是什么?

4.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是什么意思?

白话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
壬戌(rén xū):元丰五年,岁次壬戌。古代以干支纪年,该年为壬戌年。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这句话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赤壁赋》中,原文节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白话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赤壁赋

5. 壬戌之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白话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
壬戌(rén xū):元丰五年,岁次壬戌。古代以干支纪年,该年为壬戌年。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这句话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赤壁赋》中,原文节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白话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赤壁赋

壬戌之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6.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翻译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翻译::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统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赤壁赋

7. 壬戌之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下.

之
壬戌之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前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萧者,

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

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

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糜鹿,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而天地曾不能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

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

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壬戌之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下.

8.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

     小题1:作者“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 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 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 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划线处各1分,若答“自由自在”“超然独立”“洒脱自在”等亦可给分。)小题2:作者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1分)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静止;(1分)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能永久存在。(1分)人用不着羡慕无尽的江水,不必哀叹人生短促,(1分)应该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美好的一切,(1分)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1分) 小题3:正当他攻破荆州,打下江陵,顺流向东进发时,……本来就是一代英雄啊,但他现在在哪里呢?(“方”,“下”,“东”,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各1分)         小题1:试题分析:作者面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景,从“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些动作上,已经表现出愉快的心情,接着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写出“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样欢快的语调,“白露“点明是秋天,”横江“点明地点是在江上。表现出了在清风明月之间,架舟行驶江面所引发的快感:“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写出了飘飘欲仙的神态,好像身体在天空里,架着风飞行,脱离了现实社会,抒发了作者心旷神怡的心情和飘然欲举的超然之乐,情和景已经达到融合的境地。此时的泛舟感受,也就是东坡词里的“我欲乘风归去”的心情。点评: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必须做出客观周全的判断,不可以偏概全,不可主次颠倒,不可主观臆断。文本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文本采用的材料之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的,对文本材料的解读、对作者材料处理与评议的分析是我们获取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认识的必由之路。离开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准确判断,就失去了对其进行“负责任”的评价的基础。小题2:试题分析: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一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我们若从不变的观点来观察,那么万物包括你我,都是无穷无尽的,你何必“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呢?苏轼的回答,反驳了客人的虚无看法,阐明自己从宇宙的变化中看到人类和万物同样永久地存在着,给予人生以积极意义。“点评:首先要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小题3:试题分析:注意得分点: “方”:正当;“下”名词活用作动词,攻下;“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各1分。点评: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每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都要有所体现,还要考虑句式的特点,有的还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有的语气要体现出来,翻译出来的句子要简明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