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

2024-05-09 03:43

1. 为什么说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人才是第一资源,实现现代化关键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2)当今国际竞争的焦点集中在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竞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还不够高,人才短缺,自主创新能力弱,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科技压力,如果一味靠技术引进,就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制约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一个国家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开拓、带动、创新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动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为什么说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

2. 发达国家是如何重视教育的

我为楼主找到,希望满意。
比较全。


美国的基础教育


    美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班、小学和中学,其中学前班一年、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或三年。
美国的各州、各学区,各中、小学校都有明确而规范的教育目标。综合起来大约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对美国公民意识的培养 2.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4.注重学校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职业训练和个人发展的机会, 使其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和家庭模式。
  美国的基础教育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课程设置贴近生活美国教育部门规定,中小学教育中语文、数学、科学、地理、历史、外语和艺术七门功课为主课,各学校执行统一的教育大纲,学生毕业时通过考试检验学习情况。此外其他辅课也都根据贴近生活的原则,由各学校甚至教师自行决定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只要资金和师资等客观条件具备,社会上有用,学校就可设课,学生就可自由选择参加。
美国中学很早就实行学分制。所谓学分制是每门课每周上课一小时,修满一年,考试及格,即可获得1学分。修满一定学分即可毕业。
  美国中学还实行按能力分组。其办法为通过智力测验,根据学生智商的高低将学生编入相应的班组。课程则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办法。必修课包括语文、数学、科学、体育、卫生等。而英语中又包括语文、文学、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美国中学的必修和选修课程极为繁杂。据原教育总署的统计,各州中学开设的课程多达274门,这是因为美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由综合中学负担之故。
  美国的初中(含中间学校)实行混合课程,到初二时开始选修。初中阶段设置的课程有英语、社会科学(含领导能力、现代生活、有效生活、社会生活、政府、民主问题、社会问题、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地理、历史等)、普通科学(含自然常识、物理、化学、生物及地质学等)、普通数和劳作课等。学生在选修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智商、兴趣和成绩进行指导。
  美国中小学没有全国统一编写的教材,教材一般都是由专门的公司编写的,由各学区的教育委员会负责选取。书店里各种类型的课本很多,每一门课都有各种版本的教材供各学校及教师选择。无论语文、地理,还是科学、历史,各州的教材都各有特色,学生所学的内容贴近自己的生活,学起来也更有兴趣。美国学校上课时教师不是采取"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方法,只是要求学生记住课本上的主要内容就行。例如高中历史课本中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人物已交待非常详细,因此教师授课时着重补充课本以外的知识,使学生对历史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美国学校对学生鼓励多而批评少,教师善于启发引导,提倡讨论。考察中,洛杉矶市的一位校长介绍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让学生有一个"安全"的环境,不害怕提问,"没有一个问题不可以提","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对班集体的一个贡献"。他们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也决不批评,而是启发引导他用另一种方法思考,得出正确结论。教学中,教师不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相反,鼓励学生有不同答案。教师经常根据实际提出一个较大的、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制订问题的解决方案,寻找资料,搜集整理,发表自己的见解,求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撰写研究报告,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组织者、协助者和带路人。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美国学生上课轻松愉快,积极举手提问,踊跃发言辩论,善于独立思考,勤于动手,富于创见。美国学生具有充分的、坚定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形成需要一定环境,美国学校所特有的氛围,则是滋生、培植这种自信心的良好土壤。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把很多时间留给学生发表意见,老师启发学生提出各种设想,最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学生印象深刻,而且也提高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一些课程甚至完全以学生讨论的形式来进行,学生思想活跃,有时甚至想出比老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独立学习和研究能力。
美国的中小学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而且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学校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尽量为他们创造条件,使其特长得以充份的发展。很多美国小学生二年级时就知道如何使用地图,阅读数据,开始研究诸如动物或昆虫等问题;四年级时能用地图、照片、图表来理解世界各地区及其气候的不同;五年级时能列、读表格,能利用图书馆进行研究,通过做笔记对信息进行综合,开始撰写非虚构的报告;六年级时能使用百科全书以及其他参考资料完成独立的研究计划。美国的中小学普遍十分重视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量让学生多走出课堂,到校外获取知识。上艺术课,学生常到博物馆参观;上生物课,去农村实地考察;上科学课,则赴公司实验室听取专业人员的讲解。这些活动既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美国的中、小学校普遍重视体育和艺术教育。运动场既大且多,大小球类活动俱全;艺术教育的设备设施配套、齐全,文艺活动是他们的强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自主选择文体活动项目,活动时间充裕,内容丰富,效果明显。 
  美国的中小学还特别强调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和培养学生领导才能。美国把学生领导才能、运动才能、艺术才能和社会实践经历作为名牌大学录取的重要条件。高中阶段4年内必须参加200小时的社会实践,这样才能报考重点大学。因此,不管是学校(社区)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还是学生自觉为社区服务,每次公益活动都要被服务单位记录。美国教育强调通过个体实践体验来转变思想观念,提高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生存能力、交往能力和动手能力。可见,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是最生动、最有效的素质教育和实现自我价值教育。 
  美国教育的另一大优点是家长的高度参与。在美国,公立学校由学区管理,管理学区的教育委员会由民选产生,即家长有权选择由谁来监管学校。家长可以出席教委会会议,就有关讨论事项发言。家长还有权拒绝子女参与某种父母认为不适当的课程。
  在美国差不多每间学校都设有家长会。家长会是学校决策层的一部分,它以学校或学区为单位,由热心的教师和家长自愿组成,并定期举行会议。透过家长会,家长可以知道学校的最新消息,教师也明白家长所关注的事情。家长会不单是信息交流的地方,也是实际行动的基地。家长会组织工作小组研讨教育和学生发展问题,利用家长的专长或经济资助,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家长还根据能力参与学校教育。例如,可申请到课室做助教,或开办一些趣味特别课。没有什么专长可贡献的,最低限度也可做参加者,如参加学校的家长日或开放日活动,参加学校为家长举办的讲座等。
无论在哪一个阶段,家长均有权参与子女的教育,在整个教育制度里,发挥最大影响力的肯定是家长。美国教育部最近的研究报告《美国的阅读能力》指出,学生的阅读分数与学校是否将父母亲纳入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关系。家长积极参与子女的教育,可以令子女在学校有更好的表现和成绩,增强子女的信心。美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中,视父母参与为改革的目标之一,譬如推进中的"美国返校运动"、"及时读写"等便是最好的例子。
  美国人习惯以法办事,在美国期间,我们看到许多保护青少年成长的法纪法规被严格执行。如中小学生都能享受校车接送的优惠便利条件,美国的校车一律漆成桔黄色,当校车停在路上让孩子上下车时,两边来往车辆也必须停下来,一直等到校车再上路时,其他车辆才可以前行。这是交通规则,若违犯,就会受到罚款而且违纪司机的汽车保险也将大幅提高。又如,美国中小学的班级规模被限制在25人以下,若因转学等原因造成班级人数超过25人时,学校必须临时增派教师与原任教师一道共同管理班级;再如法律规定不到12岁的儿童,不允许没有成人陪伴;由一个成人陪伴的儿童不得超过3名;不到18岁的学 生不能接触含有色情内容的图像:不到21岁的学生不允许给其含酒精的饮料。这些都体现了美国社会重视教育,为青少年成长提供良好教育环境的意识。
  总之,美国基础教育注意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美国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类型

    第一类为研究院大学. 以基础性, 学术性研究著称, 设有庞大的研究生院,能授予博士学位,有450所以上, 其中最著名的有哈佛, 普林斯顿, 斯坦福,  麻省理工,加州理工,霍普金斯, 加州伯克利,康乃尔等20多所. 在这些大学的周围, 形成一个个集教学, 科研. 开发和新兴工业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如美国东部的波士顿-剑桥-128公路中心, 西部的"硅谷"中心,南部的航天中心等, 密切了教学与生产的联系. 教学与生产互相渗透, 互相融通, 形成合力,使创新思维-科研成果-新产业新产品三者的转换链迅速畅通,高效转化为高经济效益, 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推动整个社会产业经济结构的更新换代.

    第二类为本科大学. 以4年制为主的综合大学及学院,如文理学院, 理工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林业, 矿业, 农业, 新闻, 建筑,家政等学院, 多为州立大学, 培养目标为中级科技, 学术及专业人才, 修满4年授予学士学位. 这类大学超过1600所.

    第三类为社区学院.包括2年制的普及学院和技术专科学院, 招收高中毕业生中成绩较低和同等学历的学生,毕 业时授予协士( 副学士)学位.1995年全美有1462所(其中私立415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40%; 在校人数549.3万,占高校总数的38.5%. 社区学院的任务除为社会各行业对口培养专业熟练劳动技工与职员外(在美国当工人求职也要专业文凭), 还为那些想继续升入本科大学的学生架起一道桥梁,可考入本科大学三年级续读.

    第四类为开放大学. 也称为"无墙大学",包括广播函授大学, 暑期大学,夜间或业余大学, 实验大学, 自由大学等,使大学向社会各阶层,各年龄层次敞开大门,经标准考试及格者均可获得学位.

    这四类大学组成一个完整的高教体系,不可缺一.四者间的比例及其变化正反映了经济, 文化,政治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市场需求变化,并在竞争中进行着自动调节.

高等教育的服务

    为社会服务是美国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并成为优良传统.由于高校的经费多半来自社会捐助,大学的领导机构校董事会并不受政府领导,董事会成员来自社会各阶层名流与州政府官员和企业代表,这就保证了大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高校的服务方式主要有:
1)顺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科研方向,造成社会急需的各层次专业人才, 使各用人单位获得竞争优势与效益.
2)与企业合作研究开发新项目新产品,使双方及社会均益..
3)为政府服务, 承担国防科研, 基础研究, 或提供调查论证,为国家制订政策提供依据和新思维.
4)举办成人教育, 开展多种形式的长,短期培训, 帮组社会, 企业, 职工, 各级教师提高文化, 更新知识.

高等教育的科研

    大学是美国科研的主要基地, 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任务. 到1996年, 美国在半个世纪里诺贝尔奖获得者超过120人, 其中90%集中在大学里. 大学的科研机构主要有以下形式:
(1)研究中心或研究所, 实验室. 分大学自办, 与企业及其它大学合办, 政府投资官办,主要进行尖端理论研究与实验, 国防研究, 和跨学科重大前瞻性项目研究.
(2)工业或农业实验站. 这是工科和农科大学的主要应用研究机构, 全国有60多个大型农科实验站, 其中58个设于大学, 主要由各级政府提供课题研究经费, 其中附设许多农技推广站, 负责推广. 大学常与工业企业签订承包科研任务, 或联合攻关, 以取得企业资助.

高等教育的教学

    现今美国大学本科生已从重视专才教育转为重视通才教育, 大学一, 二年级必修基础课程, 三, 四年级也以修专业基础课程为主,真正的专业课常为选修,把专才教育定位为攻读硕士以上的任务. 据美国教育部统计,目前大学设置的专业有24种, 按授予学士学位的多少排序是: 商业和管理,教育, 社会科学, 工程, 医卫,生物科学, 心理学,艺术,人文科学,公共事务和服务, 跨学科研究, 通讯, 理科, 农业和自然资源,家政, 数学, 计算机信息科学,外语,建筑和环境, 神学,区域问题研究,法律,图书馆学, 军事科学.2年制的专业多属职业分类,分工程学科和非工程学科两大类.
    教育方法实行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较为自由的因材施教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特长. 开设大量的选修课以及时反映最新科技成果. 一般实行学分制,每种课一学期(15周)每周上一小时定为1学分, 要求学生每学期修满15-16个学分. 取得协士学位要60-64个学分; 学士学位要120-128个学分. 对于非全日制学生,可以延长年限,以休满学分为主, 这就为半工半读创造了条件. 美国高校一年分两个学期或三个学期, 少数分4个学期, 其学分计算办法不同. 硕士研究生必须休满30个学分, 交一篇硕士论文, 通过笔试和答辩. 博士要经由3位以上教授组成的指导小组指导制订学习计划, 选定博士论文, 攻读指导小组建议的必修课程, 完成有创见性的博士论文, 才能通过.

高等院校的自治与竞争

    在美国任何团体和企业组织都可依法申办私立学院或大学.无论公立或私立院校, 都有权自由挑选学生,依法自行任免教授, 自主决定开设什么课程.有的专业课程应获得有关教育质量审查机构按照专业最低标准核发的许可证.学院有权从多渠道筹集资金和按赞助者的协议要求自由支配资金的使用, 因而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成为校际间竞争的基础,私立大学必须与公立大学竞争, 办得更有特色, 更有水平, 更出人才, 更出结果,才能获得学生和捐款人的好评,争得社会资金,否则就难以发展和生存. 公立大学仅靠州政府的有限拨款也无法维持, 必须和私立大学竞争以求得社会捐助, 因此同层次的公立与公立, 公立与私立,私立与私立院校之间展开了全面的持久的竞争.美国大学在学术上的排队, 在专业上的排队更强化了这种竞争的公开性. 各名校以"明星工资"和多种福利吸引"名教授", 以高额奖学金吸引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以优异的科研成果转让和技术培训吸引实力雄厚的企业. 这种优胜劣汰, 自适应调节的功能使美国高等教育呈现出进取性, 多样性, 变革性, 百舸发的蓬勃生机.

高等教育的目标:

    高等教育与大工业, 高技术农业和现代产业相适应,二者是一种互动关系. 在高教目标上, 美国历来就有重学术派和重技术派之争.

    1957年美国教育政策委员会提出了4条高教目标:
1)促进个人发展传递文化遗产;
2)传授高新知识,激励研究创造;
3)将知识转化为生产能力,推动社会前进;
4)知识造福人民,增进公共利益.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博克在书中提出高教目标如下:
1)学好基础知识, 要求一专多通;
2)善于组织交际,掌握基本技能;
3)至少掌握一门外语, 理解不同文化和不同价值, 具有宽容性格;
4)具有批评性思维能力, 熟习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的依存关系, 获得自知之明, 为自己的未来就业和创业作出正确选择. 

    这些论述已形成今日的主流共识,归纳如下:
(1)既要重视专才教育,又要重视通才教育, 把"专"建立在"通"的基础上.
(2)既要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实际技能教育,重视组织与交际才能,将知识转化为生产的才能.
(3)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提高创造力,以及懂得自己,把握自己, 善抓机遇的能力.
(4)通晓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 提高包容力. 熟悉人与自然的共存共容关系, 提高造福社会的愿望与能力.

3. 中国为何看重基础教育,却忽视高等教育?

中国并非看重基础教育,忽视高等教育。那为什么会有人产生重视基础教育,忽视高等教育的想法呢?下面我们在进一步分析一下。
第一,我们的教育制度并不是存在哪一方面的问题,而是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有问题。初中升高中有中考,高中升大学有高考,而大学之后就没有所谓的“毕业考”。而初中和高中的老师要的是升学率,所以他们对学生的各方面综合发展要求更高,另外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得到更好的教育,在初中高中都会对孩子更加严格。到了大学之后,学生觉得没有爸爸妈妈的管教,老师也不像高中那样,自然而然地放松自我,整天碌碌无为。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

第二,众所周知,高中三年,寒窗苦读,很多高中老师总会把一句话挂在嘴边:“现在努力一下,到了大学就轻松了。”所以不是中国教育忽视高等教育,而是在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之前,老师就先入为主,给了他们错觉。上完大学的都知道,大学其实一点都不轻松,为了学分、为了绩点、为了顺利安全的毕业,学生要付出很多努力。另外毕业季,大学生还要为找工作而烦恼。所以中国并没有忽视高等教育。

第三,尽管是大学生了,但每次考试总会强调的考场纪律,又有多少人违反呢?考试的独立性,考试成绩的真实性我想从小学老师就开始说教,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不该做在基础教育中也会渗透很多。那到底是基础教育出了问题还是高等教育除了问题呢?到底是小学、初中、高中老师没把基础教育讲到位还是大学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

中国为何看重基础教育,却忽视高等教育?

4. 中国为何看重基础教育,却忽视高等教育?

我以前听别人说过:中国不是忽视高等教育,而是中国办不好高等教育,或者说中国就没有条件办得好高等教育。集中少数资源办211,985,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我以前有个错觉,觉得中国刚刚开放高考时考进大学的学生都应该是专业能力很强的。后来一个那时候的大学生纠正了我的看法。他说他们那个时候进大学,老师是刚刚十年动乱完了上来的,水平不高。教材也都是老旧的,和现代脱节的。没有好的老师,没有好的教材,还没有好的设备,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平均水平比现在的学生高呢?当初只是因为包分配,同时大学生紧缺,所以他们才特别吃香。
我一想真是这个道理啊。就像我读一些报道,就会讲到这个情况。当年很多大学里面都是硕士带硕士生,带硕士生的人自己也就只有个硕士学位。对中国教育了解的人肯定会知道,大学扩招之后还有一段博士井喷期,哪个阶段中国的博士论文水平普遍都是非常低的。老师的水平都不高,你教出来的学生水平怎么会高?
还有一些专业是特别需要注重实践的,比如会计类。普通大学是很难留住优秀教师的。因为一个优秀的会计师年收入是要远远高于一个大学讲师的。虽然大学里面学的是会计学,但是有一件事情:实践能力弱的人是培养不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的。在中国大学生学会计毕业了之后进入企业刚开始一点不会做很正常,都要重新培养。

没有好的教师,那根本就不存在做好教学的基础。
但是有一点很明显的,中国大学的教师水平再迅速提高,大量在国外拿到博士学位的人重新投入中国大学进入一线教学,绝对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现在最大的问题反过来倒是在资金上。大学没钱,就没设备,就开不出工资留住有能力的老师。
还有一点就是高等教育是分层的,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也非常重要。这方面德国做得很好,所以很多中国学校都和德国的很多Fachhochschule(高等技术大学)有合作。但是我在实习的过程当中,体会是完全不同的。我在德国很传统的家族企业实习,大约每三天换一个新的工作位置。结束培训之后我和搭档的工程师聊天。他对我说高级技术人员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校只能教给你知识。真正的技术和实践都是要在企业里学的。操作的技巧是学校不能给你的。我听他讲完这话之后感触特别深。培养好的技术工人一定需要学校和企业联办。这就需要一套非常成熟的系统。这个系统绝对不是一天能够建立起来的。更何况国内大多数企业还是以代工为主,所以自然就很难有好的实践机会。
高等教育要办好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国家从数字上看一直都在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谈不上忽视。但是整个成型的系统建立是需要时间的。不仅仅是设备,老师,还有面向企业联办的系统,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
相对而言,初等教育普及就容易得多,毕竟培养初中教师的难度要远远小于培养大学教师。但是与一般人印象不同的是:我们国家现阶段相对忽视的是初等教育。义务教育在中国到现在都没有达到百分之百的普及率。贫困山区的教育投入增长幅度并不高。大家都应该听说过免费午餐计划,在中国确实还有很多的孩子连中饭都吃不饱。这样的情况在现阶段的中国是绝对不应该存在的。


5. 中国为何看重基础教育,却忽视高等教育?

先说明立场,不是中国重视基础教育,忽视高等教育,而是我国的基础教育设施比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先进许多。下面我仔细分析一下。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确实,现在的家长越来越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从小就争着进入好的小学,初中,放假的时候还要带着孩子上各种培训班,学习班,还要学舞蹈,学乐器,学书法等等,恨不得几年时间让孩子学完世界上所有的知识。

然而到了大学的时候,很多家长就放任不管了,这也可能和身在外地,孩子已经成年了有关。
另外一方面原因是,高等教育要抓好,需要确保大学老师的质量,但是如果自己的知识储备足够担任大学老师,那么这个人如果去社会上另外找工作,就完全可以找到待遇更好的,更体面的,更有意思的工作,为什么要至甘于当一个老师呢?

所以现在在大学里,很多老师都会在校外开展自己的副业,来赚取一些外快。
还有原因就是,基础教育对于教育者的要求要比高等教育低很多,你找一个好的小学老师,初中老师,可能会很容易,但是你想找一个特别好的大学老师,研究生导师,那就比较少了,对于高等教育里的师生关系,只能说是狼多肉少。

毕竟这个社会的现状就是呈现一个金字塔形的,越往上,人数就越少。而且随着现在民办院校越来越多,大学老师的质量也就越来越变得参差不齐,最好的教育资源都分配到了最好的一流大学里,虽然高考升学率变高了,但是高等教育的质量并没有太高太多。

中国为何看重基础教育,却忽视高等教育?

6. 中国教育方式和发达国家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同?

1、学生学习精力投放的方向不同。有网友总结,美国100%的学生用100%的精力研究科学,中国100%的学生用50%的精力学习英语,而且教材越来越难,很多偏才怪才就因为英语学不好而遭到淘汰,这的确是个严重的现实问题,很多精力就这样消耗掉了。
2、对待偏才怪才的方法不同。美国大学宽进严出,所以什么样的人才都能兼收并蓄。中国靠僵化的高考制度选拔人才,偏才怪才很难有机会上大学,就算现在有了自主招生制度,仍难以解决这一问题。
3、教师地位不同。在发达国家,一个共同特点是教师地位高,薪水待遇高,这里不一一赘述。但在我国,教师职业被称为“鸡肋”,地位待遇低,工资经常被拖欠。
4、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不同。有人认为,西方国家不重视思想教育,其实这是大错而特错的,西方国家包括日韩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只不过是他们各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而已。
5、第一流的学生去向不同。发达国家培养的第一流学生往往留在本国内发展,就连我们的邻居印度也是如此,因为他们的一流学生考取的是国家理工学院,第二流的才考取哈佛等名牌学府。

7. 国内的教育在基础教育方面是比国外好太多的

外国教育对“基础知识”的学习重视不够,特别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学习精神的培养。我国教育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国内学生在应试教育中往往能取得好成绩。而国外的教育更需要学生去参与、实践、创新。相对于外国学生而言,国内学生创新意识不强,不管是课程研究报告、设计报告还是期末考试,国内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回答是否符合“标准”;而国外教育则更重视实践和创意思维。在教育理念上,这也是国内教育和西方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
  
 事实上产生上述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受的教育和国外的教育不一样。本国教育比国外教育更倾向于开放教育,学生往往有更大的空间,在学习上没有固定的模板,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重视思维的开发,这也是国外科学家较多的原因所在。
                                          
 本国注重基础教育,国外精英教育主要集中于高中和硕士阶段,国内高中均为统考,国外除必修课程外,一般可选修与未来专业有关的课程。
  
 是否外国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将取代国内教育,答案不可能。由于国情不同,国外教育理念与国内教育难以找到共同之处。西方人教育最特别之处在于极其自由,因为外国教育会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总的来说,国外教育相对于国内教育来说是较为自由的,而且外国学生的压力也会较小。
  
 家庭注重基础教育,国外精英教育主要集中于高中和大学阶段;国内高中是不分专业的统一学习,国外除了必修课程外,通常还可以选择与未来专业有关的课程。
  
 第一,我们真的不能只看孩子的分数而论。其中一些教育专家也提出,培养孩子可以进行偏爱教育,突出孩子的优点。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普通家庭的子女处于应试教育体制下,高中之前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所有科目都必须均衡地学好。另外,偏科过严重将影响孩子的未来。再者,作为父母,我们自己也许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国内的应试教育压力太大,不可能让孩子绕开高考,去国外获得高学历。许多人跟著说国外的教育真的是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其实,国内的教育在基础教育方面是非常扎实、实用的。
                                          
 不可否认,与国外相比,国内美术教育的素质有很大的不同,艺术设计最早源于欧洲,后来发展到美国、英国。所以,国外的大学教育就是完全不同的状态,国外的大学教育比研究生教育要高得多,其课程体系偏重于技术与实践教育。
  
 外国的教育方式很人性化,而国外的教育方式以我们的眼光来看也算是很先进了,但不能直接把外国教育完全移到国内去,否则对国内的学生来说就不是特别好的现象。

国内的教育在基础教育方面是比国外好太多的

8. 中国教育方式和发达国家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同?

1、学生学习精力投放的方向不同。有网友总结,美国100%的学生用100%的精力研究科学,中国100%的学生用50%的精力学习英语,而且教材越来越难,很多偏才怪才就因为英语学不好而遭到淘汰,这的确是个严重的现实问题,很多精力就这样消耗掉了。
2、对待偏才怪才的方法不同。美国大学宽进严出,所以什么样的人才都能兼收并蓄。中国靠僵化的高考制度选拔人才,偏才怪才很难有机会上大学,就算现在有了自主招生制度,仍难以解决这一问题。
3、教师地位不同。在发达国家,一个共同特点是教师地位高,薪水待遇高,这里不一一赘述。但在我国,教师职业被称为“鸡肋”,地位待遇低,工资经常被拖欠。
4、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不同。有人认为,西方国家不重视思想教育,其实这是大错而特错的,西方国家包括日韩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只不过是他们各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而已。
5、第一流的学生去向不同。发达国家培养的第一流学生往往留在本国内发展,就连我们的邻居印度也是如此,因为他们的一流学生考取的是国家理工学院,第二流的才考取哈佛等名牌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