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反地雷组织的简介

2024-05-18 13:04

1. 国际反地雷组织的简介

80年代初期,已有许多非政府组织正视到上亿颗地雷在地球上造成不人道的伤害等相关议题,人权组织、儿童福利团体、难民组织、医疗及人道团体,都从自身的领域出发,试图了解地雷对人类所造成的伤害,并利用其资源帮助受害者。明显地,减轻该问题的唯一方法即是减少武器数量,NGOs团体便用各自最具影响力的方式,来达成上述目标,他们不断地扩大与地雷相关的议题,并且努力地收集有助于全球禁武的相关资讯。

国际反地雷组织的简介

2. 国际反地雷组织的成就

在ICBL的努力下,全球的情势转变成有利于传统武器使用谈判的情势。由于冷战的结束与权力中心的转移,冲突方式议题的解决比避免核子威胁来得容易。各个组织与个人开始注意到,在冷战期间如何避免冲突发生,何种武器与何种战争方式对一般民众的生命伤害最大。除此之外,各国政府对全球关切的议题,出现与以往冷战时期相反的热烈反应。反地雷条约的签署过程增加了外交的新面向,其中可以看出国际间希望反地雷运动能具有国际适应性。当诺贝尔委员会宣布ICBL获得1997年诺贝尔和平奖时,也了解诺贝尔委员意识到反地雷的重要性,并确定了ICBL成立的模式。委员会强调「ICBL以不确定的方式展现并传播人民的委托,让许多中小型国家也有能力担负起这样的议题……,这样的工作可以增加人民对和平政策重要性的觉醒。像这样的运作模式,在未来可以增强和平与非武装政策的影响力,并可以提升这些政策在国际上的重要性」。

3. 国际禁止地雷运动的组织介绍

  这6 个组织亲身见证了在非洲、亚洲、中东、以及拉丁美洲等地的地雷伤害。自从成立以来,ICBL 及其6 个创始会员组织便对地雷之於平民的身家影响集聚了多样的专业权威及实地考察经验。 此运动不断的成长及扩展,如今已有超过1,400 个团体加入,包括妇女、儿童、退伍军人、宗教团体、环保、人权、限武、和平及发展等不同的组织,这些团体分布超过90 个国家,藉由地区、国内及国际各层面的工作以达成彻底清除杀伤人员地雷的目标。 为表彰ICBL 在推广禁止使用杀伤人员地雷的杰出成就, 该组织及当时的协调人乔迪·威廉姆斯女士(Jody Williams) 於1997 年同获颁诺贝尔和平奖。ICBL 及其弹性的非政府组织网络持续於国际间推动禁止使用、生产、储存、转让杀伤人员地雷,并呼吁国际社会增加资源,资助人道除雷及地雷受害者的救援计画。藉著世界性的研究员网络每年所出版的《全球地雷监督报告》,ICBL 监督世界地雷现况。同时, ICBL 主持倡议活动,游说《禁止地雷公约》(Mine Ban Treaty)的普及化及全面实施;加速人道除雷行动计画尽快满足受地雷影响社区的需要;支援地雷生还者、其家属及社区;以及向 各界包括非政府武装团体宣广停止生产、使用及转让杀伤人员地雷。ICBL 定期参加禁止地雷公约相关会议,力促非缔约国加入公约并吁非政府武装团体遵守禁雷规范,谴责使用地雷及推广地雷议题的公共意识及讨论,举办活动及引发媒体议题。 ICBL 有 一6 人管理委员会以及由21 个会员组织组成的谘询委员会。目前ICBL 有4 位员工,分布於日内瓦 (总办事处),巴黎,罗马。ICBL 每年亦雇用许多实习生。 《禁止地雷公约》为国际间对於禁止使用杀伤人员地雷所达成的协议。此公约的正式名称为 《关於禁止使用、储存、生产、和转让杀伤人员地雷及销毁此种地雷的公约》,也被称为 《渥太华公约》。1997 年12 月,122 个政府於加拿大渥太华签订此公约,并於1999 年3 月生效,受国际法约束;此乃史上生效最快的公约。 此公约要求缔约国处理目前的地雷问题以及防止未来的地雷灾害,达到“终止杀伤人员地雷所造成的痛苦和伤亡”之目的。

国际禁止地雷运动的组织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