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狮子?

2024-05-06 18:55

1. 中国古代有狮子?

没有。狮子的故乡在非洲、印度、南美等地。不过狮子的形象却早为我们祖先熟知:从宋清两代搜集的周代铜器的精绘印本中,已有狮子的立体形象。
据说狮子是从西域传来的。相传东汉年间,狮子被作为礼物送给中国的皇帝。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被佛教推崇的狮子在人们心目中成了高贵尊严的灵兽,中国很快从印度等地学到了石狮子的雕刻艺术,并且出现陈列墓前的现象。
如四川雅安县高颐墓前的石狮子,就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石狮子,是东汉时期的遗物。所以狮子在中国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神话中的动物出现的,和麒麟一起成为中国的灵兽。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扩展资料:狮子形象始于汉朝,狮子不是中国所有的物种,据说狮子是从西域传过来的。相传东汉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把一头金毛狮子作为礼物进贡给中国的皇帝。后来狮子随着佛教的传入,而成为一种赋予了神力的灵兽。
在中国的文化中,狮子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神话中的动物,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和麒麟一起成为中国的灵兽。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不知从何时起,狮子就成为了看守门户的吉祥物了,并且逐渐和中国文化相融合。狮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征,汉唐时通常强悍威猛。
元朝时,身躯瘦长而有力,明清时,较为温顺。清代,狮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扬州画舫录》(1795年作)中规定:“狮子分头、脸、胯、绣带、铃铛、旋螺纹、滚凿绣珠、出凿崽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石狮子

中国古代有狮子?

2. 中国古代有狮子?

狮子产于非洲和西亚。据杨宪益先生《译余偶拾·民间保存的唐》说:“我国民间季节风俗里的舞假狮子,我们要记得,是由印度传过来的。印度今日民间赛会里还有舞狮子。我国本没有狮子,关于狮子的一切知识原来都是由印度来的。就连狮子的名称原来也是译音。锡兰岛原来梵名为僧伽罗(simhala),意为狮子国,大食人又名其岛为sielediba或sirandib。中文的‘狮子’恐怕不是根据梵文,而是根据大食人读音转译的,这是因为古代南海的大食人为中印文化间的媒介之故。”从中国的古代文献里,也常常看到西域国家向中国献狮子的记载,表明中国本土不产狮子。
    司马彪《续汉书》中说:“条支国出狮子、犀牛。章帝章和元年(87),安息国遣使献狮子。”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中说:“永桥南道东有白象、狮子二坊……狮子者,波斯国胡王所献也,为逆贼万俟丑奴所获,留于寇中。永安末(530),丑奴破,始达京师。”
    李肇《唐国史补》中说:“开元末(约741),西国献狮子。至长安西道中,系于驿树,树近井,狮子哮吼,若不自安。俄顷风雷大至,果有龙出井而去。”
    由上述几例可以见出,西域国家常向中国献狮子。如果中国也产狮子,则不必劳他国远途运来。《唐国史补》所载之事,说明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狮子,不同于寻常野兽,而具有某种灵性。这就难怪唐初虞世南在《狮子赋》中,把狮子称为“绝域之神兽”了。
    献到中国来的狮子,主要是供皇家观赏。这种狮子,是经过人工驯化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写到鞑靼的皇帝身边,有十分驯良的狮子。《马可波罗游记》第十五章说,皇帝在新年伊始时照例要接受王公贵族们的礼物,然后,皇帝请客人入席:
        席散后,由乐师和梨园子弟表演节目,招待众位宾客……在这时刻,有一头狮子,被带到皇帝陛下跟前,十分驯良,可以叫它躺在皇帝的脚下。文娱节目完毕后,大家才各自散去。
看起来,这头狮子非常温顺,也能够表演节目,并且是诸多节目中的压轴戏。另外,《马可波罗游记》第十八章以浓笔重彩描绘了皇家豢养的狮子捕猎和生活的情景,显然,这些狮子实际上组成了皇家的马戏团:
        大汗养着许多猎鹿用的豹和山猫,还有许多狮子,较巴比伦的狮子还要大。它的皮毛光泽,颜色美丽——两侧有条纹,间以黑、白、红三种颜色。这种狮子善于袭取野猪、野牛、驴、熊、鹿、獐和其他供游猎娱乐用的走兽。狮子放出笼去追逐野兽,它那种凶猛的气势和捕获目的物的敏捷灵快,使人看了赞叹不绝。皇帝陛下为了这个目的,特意将狮子关在笼子里用车运至行猎地点。狮子旁边关着一只小狗,它们相处惯了,狮子不会对它加以伤害。狮子一见猎物,动作敏捷,追扑之势极为凶猛,人们很难对它约束和控制,必须用笼关住。最妥当的方法是,牵引着它们逆风前进,使猎物无法嗅到它们的气味,否则猎物会立刻逃得无影无踪,这就失去了行猎取乐的机会了。
    明、清两代中国皇家用于观赏的狮子,仍由西方国家进贡。
    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九中说:“成化戊戌(1478)西夷贡狮子,家大夫在京师虫蚁房曾见之。至嘉靖四十二年(1563)又贡,内兄张子文时为陕西布政使,亲见之。”
    毛奇龄有《诏观西洋国所进狮子,因获遍阅虎圈诸兽,敬制长句纪事》诗,其中有“康熙戊午十七载,神武声名播远海”之句。按康熙戊午为公元1678年,这一年也有“西洋国”进献狮子。
    这些狮子都是能够表演的。《留青日札》中说,明代“西夷贡狮子”时,驯兽员也一起来华,狮子被铁索缚在桩上,“夷人与之狎习戏舞”。从“狎习戏舞”四字,也可以知道明清的狮戏同罗马斗兽场时代的斗狮是完全不同了。

  石狮子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装饰。现在,常有饭店、酒楼用石狮子作仿古的文化符号,可过去只有五品(中国古代以品数表示官的阶级大小。五品官相当于现省级以下、县级以上的地方行政官员。)以上的官员才能在门口立威严的石狮子。石狮子头上的发卷数,还可以让人进一步认定主人的官爵品级,皇帝的石狮有13排卷发,亲王有12排,其他官员依爵位递减。

3. 中国古代有没有狮子

中国本土上是没有狮子,从古代到现在。产狮子的地方离我国最近也只有印度了,但在很早时间就已被“隔离”,不允许狮子越过其他国境,因此我国从古代起根本就没出现过有狮子,狮子的“祖籍”只出现在印度以西的中东地区和非洲大陆。
至于我国的舞狮,也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传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   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舞狮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舞狮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   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舞狮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与西域之间文化交流的产物。早在一千九百年前,波斯通过了丝绸之路同中国进行了双方的商业贸易,同时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波斯使者还把狮子等动物运到中国,当时中国中原地带不产狮子,但随着接下来的古代中国与西亚、印度等国之间进行友好交往,更多的狮子来到了中国境内。   狮子体型威武,被誉为百兽之王,而中国一般不受狮患所害,因此民间对狮子有了亲切感,把它当成威勇与吉祥的象征,并希望用狮子威猛的形象驱魔赶邪,造成狮形以镇压或以示威武。   中国社会历来以农为本,配合节气变更与农事生活、各种节日或迎神喜典应运而生,在这些节庆中,人们为了所求生活平安详宁,以神或瑞兽来驱鬼娱神演变下来,这种形式便渐渐具有娱乐民间的意义。随着人们对狮子的喜爱,就不满足于立门墩、屋檐、石栏、印章、年画上静止的狮子艺术形象,他们要让狮子活起来,于是他们便创造了模拟狮子行为的舞蹈,再加以改进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艺术。   民间舞狮活动虽然由来已久,但这门艺术起源却是众说纷纭。行家遍翻群书,追根到底也只能从各种记载中悟出一些头绪,这又包括种种的传说。
  相传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子,使者扬言朝野,若有人能驯服此狮,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断绝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汉章帝先后选了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金毛雄狮狂性发作,被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逃避章帝降罪,于是将狮皮拔下,由宫人兄弟俩装扮成金毛狮子,一人逗引起舞,此举不但骗过了大月氏使臣,连章帝也信以为真,此事后来传出汉宫,老百姓认为舞狮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狮子,表演狮子舞。舞狮从此流行。   北魏起源说:   舞狮作为表演艺术,相信成形于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时代,当时北部匈奴侵扰作乱。他们特制木雕石头多具,用金丝麻缝成狮身,派善舞者到魏进贡,意图舞狮时进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识破,使他们知难而退。后因魏帝喜爱舞狮,命令仿制,务实得以流传后世。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述当时洛阳长秋寺佛像出行时,有“辟邪狮子,引导其前”的话。   唐代起源说:   在碑使中有关于唐明皇游月殿,狮子舞使由唐明皇游月殿后一觉醒来而有醒狮舞,这故事说当唐明皇游月殿时,在阶前出现一只五彩缤纷、阔口大鼻的独角兽对着唐明皇没有恶意,且在阶前滚球,姿态威武。唐明皇醒后要重睹这一现象,他要近臣照他梦境中的瑞兽模仿出来,同时由乐部配以雄壮的锣鼓编舞娱宾。自此之后,舞狮便流入民间。唐《立部伎》中的《太平乐》也称《五方狮子舞》。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有诗云:“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西凉伎》)。可见唐代已有狮子舞。   有关舞狮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乐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象人”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由此可见,至迟三国时已有舞狮子了。   南北朝时,民间也流行舞狮子。   到了唐朝,舞狮子已发展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还作为燕乐舞蹈在宫廷表演,称为“太平乐”,又叫“五方舞狮子”。当时的舞狮子,还流传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乐图”中,就画有古代的日本奏乐舞的场面,与唐代的相似,只是规模小得多。唐代以后,舞狮子在民间广为流传。   宋代的《东京梦录》记载说,有的佛寺在节日开狮子会,僧人坐在狮子上做法事、讲经以招来游人。   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介绍了浙江灯节时,大街小巷,锣鼓声声,处处有人围簇观看舞狮子的盛况......太多了,总之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中国本土境内至今是没有产生狮子的!

中国古代有没有狮子

4. 中国古代的时候有没有狮子?

中国古代最早是没有狮子的。
狮子的故乡在非洲、印度、南美等地。不过狮子的形象却早为我们祖先熟知:从宋清两代搜集的周代铜器的精绘印本中,已有狮子的立体形象。
据说狮子是从西域传来的。相传东汉年间,狮子被作为礼物送给中国的皇帝。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被佛教推崇的狮子在人们心目中成了高贵尊严的灵兽,中国很快从印度等地学到了石狮子的雕刻艺术,并且出现陈列墓前的现象。
扩展资料
狮子形象始于汉朝,狮子不是中国所有的物种,据说狮子是从西域传过来的。
相传东汉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把一头金毛狮子作为礼物进贡给中国的皇帝。后来狮子随着佛教的传入,而成为一种赋予了神力的灵兽。在中国的文化中,狮子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神话中的动物,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和麒麟一起成为中国的灵兽。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不知从何时起,狮子就成为了看守门户的吉祥物了,并且逐渐和中国文化相融合。狮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征,汉唐时通常强悍威猛,元朝时,身躯瘦长而有力,明清时,较为温顺。
清代,狮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扬州画舫录》(1795年作)中规定:“狮子分头、脸、身、腿、牙、胯、绣带、铃铛、旋螺纹、滚凿绣珠、出凿崽子。”
狮子是大型猫科动物,科学家根据其进化轨迹得出结论,该物种起源于约12万年前。英国《BMC进化生物学》杂志刊登的这项最新成果由英国、美国、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研究人员共同完成。
他们从分布在世界各地博物馆中的古代狮子标本中取样,包括已经灭绝的北非巴巴里狮、伊朗狮等。研究人员对它们进行了基因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与现有的亚洲狮、非洲狮进行比对,得出了现代狮子的进化路线图。
结果显示,狮子起源于约12.4万年前的非洲东部和南部,大约2.1万年前,狮子才开始走出非洲,最远抵达亚洲的印度等地。从分支来看,现代狮子主要分为非洲东部、南部的一支和非洲中部、西部及印度的一支。后者目前已处于濒危状态,这意味着狮子面临着基因多样性减损一半的风险。
在过去几十年来,生活在非洲中、西部的狮子数量大幅减少,这项新研究从基因多样性的角度说明,应该对这一支狮子加强保护,以维持整个狮子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开普狮和巴巴里狮是灭绝的两个亚种,开普狮灭绝于19世纪,没有留下任何可靠记录。巴巴里狮灭绝于上世纪前期,但动物园里还有一部分笼养的巴巴里狮,它们鬃毛更加发达,一直延伸到背部和腹部。
巴巴里狮的最后阵地是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脉,1922年,最后一只巴巴里狮是被人类的猎枪击倒。位于印度的亚洲狮体型比非洲兄弟要小,鬃毛也比较短。它们也处在灭亡边缘。
亚洲狮曾经在亚洲地区广泛分布,但因人类的猎杀和环境的破坏,使亚洲狮几乎走向了灭绝。生活在亚洲,尤其是印度的狮子差点在20世纪初被征服印度的英国殖民者猎杀殆尽,幸好一向将狮奉为圣兽的印度人最后保住了它们,将它们安置在印度西北古吉拉特邦境内的吉尔国家森林公园


5. 中国古代是不是有狮子?

狮子产于非洲和西亚。据杨宪益先生《译余偶拾·民间保存的唐》说:“我国民间季节风俗里的舞假狮子,我们要记得,是由印度传过来的。印度今日民间赛会里还有舞狮子。我国本没有狮子,关于狮子的一切知识原来都是由印度来的。就连狮子的名称原来也是译音。锡兰岛原来梵名为僧伽罗(simhala),意为狮子国,大食人又名其岛为sielediba或sirandib。中文的‘狮子’恐怕不是根据梵文,而是根据大食人读音转译的,这是因为古代南海的大食人为中印文化间的媒介之故。”从中国的古代文献里,也常常看到西域国家向中国献狮子的记载,表明中国本土不产狮子。
    司马彪《续汉书》中说:“条支国出狮子、犀牛。章帝章和元年(87),安息国遣使献狮子。”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中说:“永桥南道东有白象、狮子二坊……狮子者,波斯国胡王所献也,为逆贼万俟丑奴所获,留于寇中。永安末(530),丑奴破,始达京师。”
    李肇《唐国史补》中说:“开元末(约741),西国献狮子。至长安西道中,系于驿树,树近井,狮子哮吼,若不自安。俄顷风雷大至,果有龙出井而去。”
    由上述几例可以见出,西域国家常向中国献狮子。如果中国也产狮子,则不必劳他国远途运来。《唐国史补》所载之事,说明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狮子,不同于寻常野兽,而具有某种灵性。这就难怪唐初虞世南在《狮子赋》中,把狮子称为“绝域之神兽”了。
    献到中国来的狮子,主要是供皇家观赏。这种狮子,是经过人工驯化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写到鞑靼的皇帝身边,有十分驯良的狮子。《马可波罗游记》第十五章说,皇帝在新年伊始时照例要接受王公贵族们的礼物,然后,皇帝请客人入席:
        席散后,由乐师和梨园子弟表演节目,招待众位宾客……在这时刻,有一头狮子,被带到皇帝陛下跟前,十分驯良,可以叫它躺在皇帝的脚下。文娱节目完毕后,大家才各自散去。
看起来,这头狮子非常温顺,也能够表演节目,并且是诸多节目中的压轴戏。另外,《马可波罗游记》第十八章以浓笔重彩描绘了皇家豢养的狮子捕猎和生活的情景,显然,这些狮子实际上组成了皇家的马戏团:
        大汗养着许多猎鹿用的豹和山猫,还有许多狮子,较巴比伦的狮子还要大。它的皮毛光泽,颜色美丽——两侧有条纹,间以黑、白、红三种颜色。这种狮子善于袭取野猪、野牛、驴、熊、鹿、獐和其他供游猎娱乐用的走兽。狮子放出笼去追逐野兽,它那种凶猛的气势和捕获目的物的敏捷灵快,使人看了赞叹不绝。皇帝陛下为了这个目的,特意将狮子关在笼子里用车运至行猎地点。狮子旁边关着一只小狗,它们相处惯了,狮子不会对它加以伤害。狮子一见猎物,动作敏捷,追扑之势极为凶猛,人们很难对它约束和控制,必须用笼关住。最妥当的方法是,牵引着它们逆风前进,使猎物无法嗅到它们的气味,否则猎物会立刻逃得无影无踪,这就失去了行猎取乐的机会了。
    明、清两代中国皇家用于观赏的狮子,仍由西方国家进贡。
    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九中说:“成化戊戌(1478)西夷贡狮子,家大夫在京师虫蚁房曾见之。至嘉靖四十二年(1563)又贡,内兄张子文时为陕西布政使,亲见之。”
    毛奇龄有《诏观西洋国所进狮子,因获遍阅虎圈诸兽,敬制长句纪事》诗,其中有“康熙戊午十七载,神武声名播远海”之句。按康熙戊午为公元1678年,这一年也有“西洋国”进献狮子。
    这些狮子都是能够表演的。《留青日札》中说,明代“西夷贡狮子”时,驯兽员也一起来华,狮子被铁索缚在桩上,“夷人与之狎习戏舞”。从“狎习戏舞”四字,也可以知道明清的狮戏同罗马斗兽场时代的斗狮是完全不同了。

  石狮子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装饰。现在,常有饭店、酒楼用石狮子作仿古的文化符号,可过去只有五品(中国古代以品数表示官的阶级大小。五品官相当于现省级以下、县级以上的地方行政官员。)以上的官员才能在门口立威严的石狮子。石狮子头上的发卷数,还可以让人进一步认定主人的官爵品级,皇帝的石狮有13排卷发,亲王有12排,其他官员依爵位递减。

中国古代是不是有狮子?

6. 狮子在中国古代被称作

  狻猊(音酸泥)
  狻猊:又称金猊、灵猊。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所以形状像狮,好烟火,又好坐。庙中佛座及香炉上能见其风采。 狮子这种连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轩昂的动物,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西游记中文殊菩萨是骑狮子的。

7. 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狮子吗

中国本土上是没有狮子,从古代到现在。产狮子的地方离我国最近也只有印度了,但在很早时间就已被“隔离”,不允许狮子越过其他国境,因此我国从古代起根本就没出现过有狮子,狮子的“祖籍”只出现在印度以西的中东地区和非洲大陆。
至于我国的舞狮,也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传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 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舞狮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舞狮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 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舞狮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与西域之间文化交流的产物。早在一千九百年前,波斯通过了丝绸之路同中国进行了双方的商业贸易,同时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波斯使者还把狮子等动物运到中国,当时中国中原地带不产狮子,但随着接下来的古代中国与西亚、印度等国之间进行友好交往,更多的狮子来到了中国境内。 狮子体型威武,被誉为百兽之王,而中国一般不受狮患所害,因此民间对狮子有了亲切感,把它当成威勇与吉祥的象征,并希望用狮子威猛的形象驱魔赶邪,造成狮形以镇压或以示威武。 中国社会历来以农为本,配合节气变更与农事生活、各种节日或迎神喜典应运而生,在这些节庆中,人们为了所求生活平安详宁,以神或瑞兽来驱鬼娱神演变下来,这种形式便渐渐具有娱乐民间的意义。随着人们对狮子的喜爱,就不满足于立门墩、屋檐、石栏、印章、年画上静止的狮子艺术形象,他们要让狮子活起来,于是他们便创造了模拟狮子行为的舞蹈,再加以改进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艺术。 民间舞狮活动虽然由来已久,但这门艺术起源却是众说纷纭。行家遍翻群书,追根到底也只能从各种记载中悟出一些头绪,这又包括种种的传说。

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狮子吗

8. 古时候的中国大陆有狮子吗?

目前的古生物学证据显示,在东非发现了距今180~17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Olduvai 事件) 的狮子化石(Panthera shawi)。中更新世的早期,狮子已广布于非洲大陆的东部和南部。与此同时,化石记录显示起源自非洲的狮子已开始进入欧亚大陆。到了更新世中晚期,狮子已扩散到欧洲大陆、英伦群岛(Panthera fossilis)、 亚洲的中东、西伯利亚、中国北部(周口店)和西南亚的大部分地区(Panthera spelaea)。今天绝大多数狮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撒哈拉沙漠以北的狮于1940年代灭绝。20世纪时在亚洲的狮几乎全部被消灭,只有在印度的一个自然公园还有少数幸存。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通过这些习俗,也可以从中得知,中国古代确实有狮子的存在,也许数量还不少。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