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满江红》原文及翻译赏析

2024-05-16 23:14

1. 辛弃疾《满江红》原文及翻译赏析

 满江红原文:  涂堂上,三鼓方醒。国华赋词留别,席上和韵。青涂,端仁堂名也宿酒醒时,算只有、清愁而已。人正在、青涂堂上,月华如洗。纸帐梅花归梦觉,莼羹鲈鲙秋风起。问人生、得意几何时,吾归矣。君若问,相思事。料长在,歌声里。这情怀只是,中年如此。明月何妨千里隔,顾君与我何如耳。向尊前、重约几时来,江山美。 诗词作品: 满江红  诗词作者:【 宋代 】 辛弃疾 
   

辛弃疾《满江红》原文及翻译赏析

2. 《满江红·辛弃疾》原文与赏析

 
  辛弃疾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台风,庾楼月。
  这首词送王郎从军,勖勉备至。王郎是将门之后,其名无考。结发请缨,即将赴边,辛弃疾热情地勉励他为国立功,对这个爱国有为的青年壮士寄予厚望。词的上片追叙王郎的先辈是抗金的英雄将领,赞扬王郎承继遗业,克绍家风。有人据“君家飞将”句(“飞将”乃用汉李广事),认为辛弃疾此词所赠不是王姓,当为李姓人氏。汉时匈奴称李广为“飞将军”,这是“飞将”一词的由来。不过,后世亦可用来称誉当时的良将、战将。《三国志·吕布传》: “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杜甫《秦州杂诗》亦有“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之句。这里用“飞将”以赞美与金作战中的某个屡建战功的王姓将领,也完全是可能的。
  这首词作于淳熙四年(1177)。辛弃疾时任荆湖北路安抚使,知江陵府。江陵和襄阳同属上游重地,进则以窥中原,守则以保江防。辛弃疾后来有《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的奏议,论述荆襄地区的特殊战略地位。宋金作战的主要战场集中在三个地区,西北为关陕,东南为两淮,居中即是荆襄。绍兴十年(1140),岳飞北伐.进军朱仙镇,就是从鄂州出师,直抵中州的。绍兴三十一年(1161),完颜亮南侵,中路亦进自蔡州以窥荆襄。这只是举一些大的战役而言,局部的战斗则不时发生。首句“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就是追记本地区的战史,并非虚笔。王郎的先人(父辈或祖辈)该是曾在本地区作战,大败金人,使金人血染汉水的。“人尽说”三字,是很高的赞许,说明他的杀敌威名,至今犹流传人口。“破敌”二句说他善于用兵,屡建战功。“金城”与“玉帐”对举,是泛指金人占据的州府。从“破敌金城”看,王郎的先人似曾提兵北上,攻有所克。在南宋初期宋金交战中,王姓将领而有上述战斗经历者,似亦不乏其人。不过,辛弃疾词中所说究竟为谁,尚难确指。一首赠别的词,在上片专叙其先人的功业,这样写是否近于装点门楣或喧宾夺主?不是。上片最后以王郎“从戎传业”作结,就是两者之间的纽带,既欣慰将门有后,遗业不堕;更勉励王郎无忝祖德,重振家声。这是作者的用意,而对有志振国的王郎来说,更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鼓舞。
   
  下片转向送别。“故人新拥,汉坛旌节”,用汉高祖在汉中为韩信筑坛拜将事。这里似指新授沿边各路的某个制置使或安抚史。王郎从戎,或许就是应上述某帅臣之召,前去任职。“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与上片“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前后照应,一以褒王郎先人,一以勉王郎继业。东汉马援自请北击匈奴乌桓,说: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枚乘《七发》吴客劝楚太子戒女色,认为“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马革裹尸”两句从正反两个方面给王郎以开导,体现了一个长者对青年的谆谆教诲,再三叮咛,言辞恳切。“马革裹尸”与“蛾眉伐性”属对甚工。运用成语而成巧对,正是辛弃疾善于用事的特色之一。末句楚台庾楼皆本地风光。“楚台”即兰台,在江陵; “庾楼”又名南楼,晋庾亮镇武昌时尝登此楼,因名庾楼。此词于篇终始见别意,嘱王郎别后记着荆南故土,也就是别忘了辛弃疾这个老朋友。惜别之情见于言外。
  古代有临别相赠以言的传统。唐宋散文中这类赠序很多。这首《满江红》是用词体写的临别赠言,勉以“马革裹尸”,戒以“蛾眉伐性”,关切叮咛,情意俱厚。词中送别,常不免儿女沾巾,低回欲绝。但送人从军,却必须一扫伤离伤别的儿女情态,去柔为刚,化懦立顽。此词送别,就出以“划然变轩昂,壮士赴战场”的英声壮概,英雄的先辈寄厚望于英雄的后辈,不失唐人边塞诗中那种长歌出关、万里赴边的雄风。可惜王郎其人及其行事,今皆无从考查了。 
   

3. 辛弃疾满江红阅读答案诗句翻译

 辛弃疾满江红阅读答案诗句翻译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满江红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1.“满江红”是这首词的。(1分)            2.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由江行沿途所见山水引发回忆,蕴含着久别重逢之慨。            B.“长为客”三字深怀忧愤,强烈地表达了长年客居他乡的寂寞与凄凉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C.“吴楚地,东南坼。”化用杜甫的诗句“吴楚东南坼”,贴切表现出江行所见景象的壮阔。            D.“旌旗未卷头先白”用借代的'手法表达战争未胜利而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的感伤与悲叹。            3.“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一句,写“梦中”所行,有和独特的表达效果?结合全词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词牌名(1分)            2.B(3分)            3.示例:“梦中行遍”,恰恰是现实中无法做到的。现实中希望能为国请命的愿望,无数次的想,只能由梦中实现,强烈地衬托出多年来词人雄心壮志未能实现的内心的寂寞与愁苦。(4分   
    
   

辛弃疾满江红阅读答案诗句翻译

4. 辛弃疾的满江红的内容解析

满江红  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     辛弃疾     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日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  辛弃疾先作了一首《水调歌头·送厚卿赴衡州》,这首《满江红》是此后作的,所以题目是《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  郑厚卿将赴衡州做官,在饯行的酒席上连作两首词送他,要做到各有特点,互不雷同,是相当困难的。辛弃疾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克服了这些困难,因而两首词都经得起时间考验,流传至今。  先看《水调歌头》:  寒食不小住,千骑拥春衫。衡阳石鼓城下,记我旧停骖。襟以潇湘桂岭,带以洞庭春草,紫盖屹西南。文字起骚雅,刀剑化耕蚕。看使君,于此事,定不凡。奋髯抵几堂上,尊俎自高谈。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袴,归诏凤凰衔。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  这首词先写衡州形胜;然后期望郑厚卿到达衡州之后振兴文化,发展农桑,富民益国,大展经纶;直至结尾,才稍露惜别之意。雄词健句,络绎笔端,一气舒卷,波澜壮阔,不失辛词豪放风格的本色。  有这么一首好词送行,已经够朋友了。还要“再赋”一首《满江红》,又有什么必要呢?  读这首《满江红》,看得出作者与郑厚卿交情颇深,饯别的场面拖得很久。先作《水调歌头》,从“仁者赠人以言”的角度加以勉励,这自然是必要的;但伤心人别有怀抱,送别之际,仍须一吐,于是又作了这首词。  送别的作品太多,在平庸作家的笔下,很容易落入陈套。辛弃疾的这首《满江红》,却角度新颖,构想奇特。试读全词,除结句而外,压根儿不提饯行,自然也未写离绪,而是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写暮春之景,并因景抒情,吐露惜春、送春、伤春的深沉慨叹。及至与结句拍合,则以前所写的一切皆与离别相关;而寓意深广,又远远超出送别的范围。  开头以劝阻的口气写道:“莫折荼蘼!”,好象有谁要折,而且一折就引起严重后果。这真是惊人之笔。“荼蘼”又作“酴縢”,春末夏初开花,故苏轼《酴縢花菩萨泉》诗有“酴縢不争春,寂寞开最晚”之句;而珍惜春天的人,也感叹“开到荼蘼春事了”。辛弃疾一开口劝人“莫折荼蘼”,其目的正是要留住最后“一分春色”。企图以“莫折荼蘼”留住“春色”,这当然是痴心梦想。然而心愈痴而情愈真,也愈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这正是文学艺术区别于自然科学乃至其他社会科学的特点。  开端未明写送人,实则点出送人的季节乃是暮春,因而接着以“还记得”领起,追溯“青梅如豆,共伊同摘”的往事。冯延巳《醉桃源》云:“南园春半踏青时,……青梅如豆柳如眉。”可见“青梅如豆”,乃是春半之时的景物。而同摘青梅之后,又见牡丹盛开、榆荚纷落、菖蒲吐叶,时节不断变换,如今已繁花都歇,只剩几朵荼蘼了!即使“莫折”,但风雨阵阵,鹈鴂声声,那“一分春色”,看来也是留不住的。“鹈鴂”以初夏鸣。《离骚》云:“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张先《千秋岁》云:“数声鹈鴂,又报芳菲歇。”蔡伸《柳梢青》云:“数声鹈鴂,可怜又是,春归时节。”姜夔《琵琶仙》云:“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这里于“时节换,繁华歇”之后继之以“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表现了对那仅存的“一分春色”的无限担忧。在章法上,与开端遥相呼应。  上片写看花,以“少日”的“醉梦”对比“而今”的“醒眼”。“而今”以“醒眼”看花,花却“笑我头如雪”,这是可“恨”的。下片写物换星移,“花”与“柳”也都“老”了,自然不再“笑我”,但“我”不用说更加老了,又该“恨”谁呢?“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两句,属对精工,命意新警。“花”败“柳”老,“蜂”与“蝶”还忙忙碌碌,不肯安闲,有什么用处呢?春秋末期,孔丘为兴复周室奔走忙碌,有个叫微生亩的很不理解,问他道:“丘何为是栖栖者与?”辛弃疾在这里把描述孔子的词儿用到蜂蝶上,是寓有深意的。  以上所写,全未涉及饯别。结尾却突然调换笔锋,写了这样两句:“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即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一系列悬念和疑问。  全词从着意留春写到风吹雨打,留春不住。跟着时节的变换,花残柳老,人亦头白似雪。洋溢于字里行间的似海深愁,分明是“春去”引起的,却偏偏说与“春去”无关,而只是“因离别”;又偏偏在“愁”前着一“闲”字,显得无关紧要。这就不能不引人深思。辛弃疾力主抗金,提出过一整套抗金的战略方针和具体措施,但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他遭到百般打击。淳熙八年(1181)末,自江南西路安抚使任被罢官,闲居带湖(在今江西上饶)达十年之久。这首《满江红》约作于淳熙十六年(1189),此时仍在带湖,虽蒿目时艰,却一筹莫展。他先作《水调歌头》,鼓励郑厚卿有所作为,又深感朝政败坏,权奸误国,金兵侵略日益猖镢,而自己又报国无门,蹉跎白首,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宏愿如何能够实现!于是在百感丛生之时又写了这首《满江红》,把“春去”与“离别”挽合起来,比兴并用,寄慨遥深,国家的现状与前途,个人的希望与失望,俱见于言外。“闲愁”云云,实际是说此“愁”无人理解,虽“愁”亦是徒然。愤激之情,出以平淡,而内涵愈益深广。他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摸鱼儿》,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开头,以“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结尾,正可与此词并读。(霍松林)

5. 《满江红》(辛弃疾)诗句译文赏析

 满江红 辛弃疾 系列: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满江红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赏析    辛弃疾创作了大量的抚时感事的爱国主义词章,以词风豪迈雄大著称于世,但「稼轩词,中调、小令亦间作妩媚语」。(邹祗谟:《远志斋词衷》)在这些「作妩媚语」的作品中,也不乏优秀篇章,这篇《满江红》就属这类作品。    这是一首写离人痛苦的词。    起始三句,是「纱窗外,风摇翠竹,敲碎离愁」的倒装,把「敲碎离愁」写在首句,不仅是韵脚的需要,也起到开篇点明题旨,扣住读者心弦的作用。「敲」字使人体会到,主人公的心灵受到撞击,「碎」是「敲」的结果。也就是说,主人公本来就因为与情人离别而忧愁的心绪,被风摇动翠竹的声音搅得更加烦乱了。「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写出环境的静寂,也描绘出主人公在情人走后形只影单,独守空房,百无聊赖的情景。「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暮春三月,已是落花时节,「不堪」似是伤春,实际上仍是思人,言思念之极,无法忍受;「已觉千山绿」,是说在忧愁苦闷中登山高楼,不知不觉中发现漫山遍野已经「绿」了。这两句承上启下,烘托气氛。闺中人因思念外出人而无精打彩的情景历历在目。「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思念情人,不能见面,于是反复把他的来信阅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经常有的,词人把这种生活现象直接用白话写入词中,读来分外亲切。苏轼有一首《沁园春》,其中有这样几句话:「料到伊行,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这是说写信人估计收信人会「时时开看」;辛词则直接写收信人把不知读了多少遍的信「从头读」。两位词人描写的角度不同,但意境相,或者是两位巨匠的思路共通,不谋而合;或者是稼轩受东坡的影响。    下片继续写相思之苦。「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阅读远方来信,表达相思之情的字「盈幅」,也就是现在口语说,「写满了纸」,但人却不能见面,那分离的痛苦仍旧不得解脱,终至是满把泪水,湿透罗襟。用「足」字说明离恨绵绵无期,用「掬」夸张地形容泪水之多,皆是传神之笔。以上几句极力渲染情人不能见面的痛苦。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芳草」句很容易使人想起苏轼的名句「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此处反其意而用之,是说异地他乡的「芳草」,并不能使「行客」迷途忘返,言外之意说他终究是要归来的;后句说杨柳的枝条阻碍了视线(因此闺中人极目远望也无法看到自己的情人);这就形象地写出她盼望行人归来,望眼欲穿的情景。「最苦是、立尽黄昏月,栏杆曲。」结尾二句夸张地说因为天天等到月下黄昏,倚著栏杆翘首以望,以致把栏杆也压弯了,这当然让人「最苦」的。结尾与上片「倚楼人独」相呼应,照应题目,写尽离愁。    这篇抒写离情别绪而陷于苦闷的词作,无疑是南宋社会动荡中现实生活的反映。祖国南北分裂,无数家庭离散,备受亲人伤离的痛苦。辛弃疾本人也远离故乡,对这种现象也深刻了解,颇有体验,因此在他笔下才出现了这样抒写儿女之情,表达离人痛苦的词章。无须穿凿附会、望文生义地去寻找什么政治寄托,只就真实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来说,也应充分认识到它的文学价值。
   

《满江红》(辛弃疾)诗句译文赏析

6. 满江红暮春辛弃疾翻译及赏析

满江红暮春翻译:
仿佛要把我满怀的离愁敲碎似的,纱窗外,阵阵清风把翠竹摇得簌簌作响。自从他走了之后,悠扬的玉箫声也从此听不到了。我倚在高楼上苦苦思念着,有多么孤独冷清!眼前已是暮春三月,到处飞絮落花,令人怎么能够开怀。

举头望去,远处的群山一片碧绿—眼看到夏天就要来了。有什么办法呢?我只有拿起他寄来的信,从头再读一遍。倾诉相思的字句,徒然充满了信纸。可是相思之情,何时才能得到满足?哎,是什么东西滴落衣襟上?那是满把的泪水啊!
但愿漫山遍野的芳草,不至于让他迷失道路。讨厌的是簇簇垂杨,却老是遮断我眺望的视线。最凄苦的时刻,就是月亮在苍茫的暮色中升起来时,我还倚着栏杆守候着、守候着,却不知守候什么。

赏析:
这是一首写离人痛苦的词。起始三句,是“纱窗外,风摇翠竹,敲碎离愁”的倒装,把“敲碎离愁”写在首句,不仅是韵脚的需要,也起到开篇点明题旨,扣住读者心弦的作用。
“敲”字使人体会到,主人公的心灵受到撞击,“碎”是“敲”的结果。也就是说,主人公本来就因为与情人离别而忧愁的心绪,被风摇动翠竹的声音搅得更加烦乱了。

7. 满江红 中秋寄远 辛弃疾的 赏析

楼上将这首词最终定为为无奈悲愤是不对的 ,表达稼轩无奈、悲愤的可以是“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稼轩《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万一朝家卜力田,舍我其谁也”(稼轩《卜算子》‘千古李将军’阙)、‘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稼轩《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阙),“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却笑千年曹孟德,梦中相对也龙钟”(稼轩《瑞鹧鸪·乙丑奉祠归,舟次余干赋》),却不会是这篇《满江红·中秋寄远》,说其悲愤无奈明显无视了结语“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且据邓广铭先生考证,此篇大约作于乾道中期,稼轩归宋之初,正值少壮,尚在官任,是曾奏进《美芹十论》、《九议》等却不被采纳,稼轩却不致就此认为一生都始终壮志难酬甚至就悲愤无奈了

《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舞,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邓广铭先生所作编年:
右《满江红》三首,广信书院本俱编置于同调词之前列,知作年皆较早。其中‘点火樱桃’阕,思归山东之情,与本卷第一首《汉宫春》词同,故均姑置于乾道中期。

以下是刘扬忠先生的评注:
这是一首中秋怀人词。它并不注重对月夜美景的具体描写,而只借月亮的圆缺和宴会的气氛来表现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之情。其内容略同于苏轼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风格与手法各别。苏词充满浪漫气息和奇特想象,此词则快言快语,直道眼前事,直抒心中情,写实特征比较明显

上片写赏月。当头一个“快”字,生动的表现了作者借月怀远的迫切心情。以下写月而寄情。最可注意的是“问嫦娥”二句。嫦娥独居广寒宫,凄凉孤寂,这神仙日子怕不好过吧,想必你早已愁得头发花白了!这里暗用李商隐《嫦娥》诗中“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句意。这实际上是明写月中仙子,暗指自己的怀念对象。从自己对对方的怀念,设想对方也在千万里之外孤零零地怀想自己,也许头发都急白了吧?语意双关,含蓄隽永。

下片直接宣写离情,盼望早日团圆。过片四句,由夜宴饮酒和歌舞引出人各一方的哀愁。“叹十常八九”二句,以月之难圆而常缺,喻人之离多而会少。“但愿”以下至结尾,则转为乐观旷达之调,深信离别的日子定会过去,有情人终有团聚之日。这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同一胸怀,表达的都是对人生的乐观态度。作者毕竟是英雄壮士一流人物,虽写人人难免的离愁别恨,却不堕入低沉琐屑之中,更不作无病呻吟,这正是辛派豪放词的本色。

满江红 中秋寄远 辛弃疾的 赏析

8. 满江红送李正辛弃疾翻译及赏析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 〔宋代〕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译文
蜀道攀登难于上青天,一杯薄酒为你践行。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希望借着这首《喻巴蜀檄》让金人闻风心惊。你文才出众,希望大展身手,为国立功建业。
君莫要流泪伤心,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楚这一路的风光吧?请用诗写下一路美好景色: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